美國劇組專訪
『壹』 在中國打拚的美國演員會迎來他們的黃金時代嗎
馬修·諾斯
美國演員馬修·諾斯本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職業橄欖球運動員,但最終他來到中國,成了中國當地的一位電影明星。
31歲的馬修·諾斯出生於南加州的格林維爾,他曾是克萊姆森大學一名出色的防守前鋒,但由於大四時期遭遇了嚴重的膝傷,他想要進入美式橄欖球聯盟當職業球員的夢想也宣告破滅。2009年馬修·諾斯搬到了中國的貴州省從事公益服務工作。
身高將近2米,而且看起來非常像「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遠房親戚的馬修·諾斯,很快就在中國爆炸式發展的娛樂和廣告產業中,得到了當模特的機會,後來他又參加電視真人秀,在電影中客串角色,主持過一檔旅遊節目,甚至還在一部中國版《美國角鬥士》(American Gladiators)中扮演過角鬥士。
隨著工作機會越來越多,他開始更有選擇性,挑選那些有助於自己成為一名演員的工作。2013年,馬修·諾斯獲得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獎學金,作為張藝謀、陳凱歌、趙薇和賈樟柯等知名電影人的母校,北京電影學院讓馬修·諾斯在中國娛樂產業中的地位進一步「合法化」。他最近參演的影視劇,包括上海文廣集團的熱播電視劇《他來了,請閉眼》,以及中央電視台戰爭題材的《東方戰場》,接下來他還將參演吳磊主演、製作成本1億美元的奇幻冒險片《阿修羅》。
「回頭看看,這一路充滿了瘋狂。」馬修·諾斯表示:「我的目標本來是進入橄欖球職業大聯盟,但如今我卻說著流利的普通話,演著中國電影,這個過程超越了我所有的想像。」
下面是《好萊塢報道》(THR)對馬修·諾斯的專訪:
THR:是什麼讓你來到了中國?
馬修·諾斯:在橄欖球生涯結束之後,我決定去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幫助別人,做一年的公益。這時候一個一起玩橄欖球的哥們給我打電話說:「我在中國最窮的地方,他們的中學需要一個老師,而且周末的時候,你可以在周圍的村子做一些人道主義工作。」當時我對中國毫不了解,但我還是去了,在那裡我學會了普通話,而且開始隨機做很多事情,最終我開始在娛樂圈獲得一些工作機會。後來我搬到了四川,跟一家經紀公司簽約,我是他們公司的第一個外國藝人,但我最大的突破,還是獲得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的獎學金,後來我參與的每一部大製作電影中,劇組中幾乎一半的人都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過,他們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傳承。
THR:你通常都能獲得哪些角色?中國電影產業打算如何使用你?
馬修·諾斯:我得到過各種各樣的角色,最主要的,我希望遠離那些對外國人帶有成見的角色,比如白人惡魔壞蛋,或者說著流利的普通話、想讓中國女孩跟他私奔的外國男友。一開始我也接這種角色,但最近我很幸運的接到了很多有趣的角色。
THR:你通常被要求用中文說台詞嗎?
馬修·諾斯:我大約50%的角色都是說中文。奇怪的是,隨著在中國娛樂產業呆的時間越長,我越多的得到一些說英語的角色。不過就算是說英語,能通過中文跟導演以及其它工作人員交流,這對我也非常有利,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會說英語。說中文讓我們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更加舒服。
THR:你現在在洛杉磯也有一些工作機會。你如何看待中美娛樂產業對待演員的不同?
馬修·諾斯:這是非常不同的文化,最大的不同可能是工作時間。在中國從來沒有8小時工作制,在中國,一天工作多長時間並不重要。如果一部電影類似於「不管採取什麼措施,我們都要盡快拍完」,那麼這部電影一天可以拍16~18小時,一周拍滿7天,然後這種狀況持續三四個月的時間。那時候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睡覺或者吃飯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已經淪為「背景帝」,拍到最後,劇組所有人都已經精疲力盡。如果想在中國生活和工作好,那你就不能抱著對其它地方那樣的期待,你必須順應潮流,就像李小龍說的:「像水一樣!」
THR:在洛杉磯工作的感覺如何?
馬修·諾斯:我總是說在中國工作是一次非凡的鍛煉,如果你能勝任在中國的表演工作,那麼再回到洛杉磯工作簡直就像在天堂。在洛杉磯,很多人甚至有時間考慮午飯吃什麼,這真的太棒了!
THR:你對中國娛樂產業怎麼看?
馬修·諾斯:中國娛樂產業現在有很多創造力,以及爆炸式的工作機會,這是中國的黃金時代,這種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同樣有政府的原因,中國政府正在推動他們的產業和文化走向全世界,電影業的發展受到了各方面的鼓勵,這讓人非常興奮。每次想嘗試離開中國時,我都會被立即拉回來,因為整個產業仍處於爆炸發展狀態,這里有大量的機會,有時候我一周能上五個不同的節目,我同時有幾個不同的電影項目。
THR:這么說,一個西方演員肯定能在中國得到好的生活?
馬修·諾斯:如果你只想掙錢,那肯定沒問題,只需要接受每一個出現的機會,你就能掙很多錢。或者你可以更有選擇性,並且嘗試著塑造一些東西。對於剛開始職業生涯的年輕演員來說,中國有一個好處,就是你不必花太多錢。當然你也可以大手大腳,因為你在中國也可以過非常奢侈的生活,但你也可以生活的非常便宜,這里沒有像洛杉磯或者紐約那麼大的開銷。
THR:你在美國的演員朋友,是否請你聯系想來中國發展?
馬修·諾斯:我總是收到類似的消息,我在洛杉磯的很多朋友似乎都想過來,雖然每個人都想在中國得到工作的機會,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只想在這里工作,不想在這里生活。中國是一個你能真正被珍惜的地方,中國的朋友會跟你見面,一起吃飯,並且建立一種持久的友誼,這種友誼是你絕對可以信任的。所以除非你肯付出時間,否則在中國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
『貳』 美國之窗的幕後花絮
《美國之窗》原是黃佐臨為配合抗美援朝導演的一部獨幕諷刺話專劇。據葉明描述,當時文華屬影片公司新片《有一家人家》剛完成,《紅石溝》劇組已去西北拍外景,兩個攝影棚都空閑。於是決定把《美國之窗》搬上銀幕。全片只有八個角色,但全是美國人,化妝的成敗對影片影響非同一般。文華影片公司專門請了化妝專家陳紹周來主持。他在當時首先使用橡膠製品做假鼻和額部,效果不錯,以至於今天觀眾重看這部影片,石揮的大鼻子、深眼窩,化妝居然看不出一點破綻。片中群眾演員均找上海的白俄來扮演。為吸引更多的觀眾,《美國之窗》放片前加映了相聲名家侯寶林來滬拍攝的相聲短片《美國奇譚》。
『叄』 外國有像《魯豫有約》一樣的訪談節目嗎
當然有,我極力推薦你看奧普拉·溫弗瑞主持的節目,作為美國當今最有影響力的黑人,甚至超過美國總統,更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婦女之一,魯豫都曾說侍她為偶像。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過控股哈普娛樂集團的股份,掌握了超過1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主持的電視談話節目「奧普拉脫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萬名觀眾,並連續16年排在同類節目的首位;奧普拉在1996年推出的一個電視讀書會節目在美國掀起了一股讀書熱潮;她利用業余時間在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紫色》中客串了一個角色,還榮獲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喜歡奧普拉的人甚至認為如果她去競選美國總統,獲勝的把握也很大。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更開設了一門課程專門研究奧普拉。
與一般談話節目不同的是,「奧普拉脫口秀」的邀請嘉賓並非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或學者,而是普通大眾,談論的主題也集中在個人生活方面。為啟發嘉賓「實話實說」,奧普拉常不惜將自己的一些秘密也告訴對方。當嘉賓的故事令人感動時,她會和嘉賓一起抱頭痛哭。相比其他節目,「奧普拉脫口秀」更直接、坦誠,也更具個性化,因此深受那些白天在家無所事事、知識層次不是很高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的極力歡迎,而這些人正是收看電視節目的主流人群。
在美國,奧普拉是個頗有爭議的名女人,她主持的訪談節目傾倒了數以百萬計的觀眾,而她自己充滿坎坷的奮斗史更給生活中遭遇挫折的美國婦女以巨大的信心和希望。一位35歲的女地產經紀人拉塞爾事後對記者道:「一看到奧普拉出場,我就感到一股電流從頭到腳穿越全身。盡管我從電視上看到過她無數次,但卻從未想到自己會如此近距離地看到她。」
『肆』 有沒有《生活大爆炸》劇組美國的訪談節目
上人人網搜索TBBT,你會看到很多你想要的。
『伍』 有誰知道采訪越獄男主角米勒或越獄劇組的節目,除了魯豫有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kxNTc4NA==.html
這里邊..........
『陸』 美國好萊塢的劇組拍電影的比較多,中國哪裡的劇組比較多
橫店影視城
『柒』 美國演員拍戲住在哪裡,也會因為大牌而吩咐劇組嗎,一般比較富裕的明星或者童星也是住劇組嗎
幾個人我看看你
『捌』 吳京接受美媒專訪說了什麼
當地時間12月8日,美媒《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發布了對《戰狼2》導演吳京的采訪。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捍衛國家主權的電影。美國電影可以舉國旗,但如果我的角色舉了,我就成了『紅色中國』(Red China)。為什麼?愛自己的國家是沒有錯的,東方價值觀也是人類通用價值觀,比如平等、自由、尊重獨立個體。」
對計劃中的《戰狼3》,吳京稱沒有什麼財務方面的壓力:「生意跟我沒啥關系,當你的目標不再是觀眾而是錢,你已經輸了。」他打算先休息一下,充充電,同時害羞地表示目前最大的心願是要個二胎,之後,他會去改善《戰狼》的「諸多不足」。
沒錯,吳京導演加主演的《戰狼2》,作為全球單片票房前一百位中唯一一部非好萊塢電影,在他眼裡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已經在《戰狼2》中和好萊塢演員和導演有所合作的吳京,專訪中沒有透露出打入好萊塢的計劃,但10月份去洛杉磯參觀福克斯片場時他表示:「我來洛杉磯就是來學習好萊塢一流的技術和才能的。」
和許多中國電影業內人士一樣,吳京認為美國電影業中許多成熟的東西,還是值得學習的。他希望能做出「真正全球化」的華語電影。「我做不了藝術片,但是做每個人都看得懂的動作片,表現中西文化的差異,促進相互認識,相互了解,同時讓觀眾也享受其中,這就是我的使命。」
『玖』 有沒有想過先學英語,然後去美國劇組發展的 這樣的想法可不可行
如果資金夠的話可以選擇在國內准備一年,去美國留學;或者到美國先學一內年預科,然後考正規大容學。 學習表演藝術一類的專業。像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紐約大學表演傳媒專業都是極好的。 畢業可以選擇直接留美發展。
『拾』 美國派4:美國重逢的影片花絮
糖豆影訊上可以觀看花絮,下面是文字描述類花絮:
一場代表著終結的重返大銀幕之旅
作為《美國派》(American Pie)系列自始至終的堅定不移的擁護者和創造者,製片人克雷格•佩里(Craig Perry)、沃倫•齊德(Warren Zide)和查爾斯•摩爾(Chris Moore)打從第一天開始,就已經下定了決心,務必要將所有深受觀眾喜愛的人物重新聚首到一起,向大家展示一下,在歷經了這么多年的洗禮之後,他們如今正在過的都是什麼樣的生活,摩爾說:「從6年前開始,幾乎每隔6個月或9個月,我就會跑到環球影業將自己構思出來想法或概念傳達給他們,最後,這個與『重逢』有關的故事立意終於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心,《美國派4:美國重逢》也順利地被提上了製作日程……而我們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和挑戰,就是如何集齊原著中的所有演員,只有他們都能悉數登場,這部影片才有它存在的價值。」佩里則補充道:「藉助《美國派》所形成的初始概念以及隨後而至的文化現象,其中最偉大的部分就在於裡面有很多極具靈性的時刻,能夠讓大家收獲最大限度的共鳴。隨著了解的逐漸加深,我們也愛上了得到詳細呈現的每一個人物,而且他們具備的是非常廣泛的覆蓋面,也使得他們的存在都得到了極有認同感的肯定,尤其是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或面對的境況,都會讓人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只不過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以及由此引發的後果,要更加地荒謬、滑稽、無視道德且相當地不文雅——在我看來,這套系列影片之所以會成為喜劇影迷們的最愛,與這種百無禁忌的『骯臟』氛圍是脫不開干係的,直至發展成為了這個領域里的經典。」
隨後,幾位電影人相繼意識到,似乎只有一個地方具備了讓所有人「重逢」的基本條件,那就是東部大瀑布高中,除了4位學生時代的老朋友之外,曾參演這套電影系列的其他演員也都欣然地接受了這次邀約,抓住了這一回歸的機會,沃倫•齊德形容道:「很難想像,我們第一次看到他們,竟然是在13年前……對於這些演員來說,能夠重新詮釋給他們的表演事業帶來了極大轉機的角色,他們的興奮之情也是溢於言表的——我相信觀眾肯定和我一樣,對於他們的再度聚首,懷有的是相當大的期望和信心。」
一旦這個被打上了「美國派」的標識的大家庭全部到位,幾位製片人馬上就步入了下一個階段的任務,那就是為這部續集影片尋覓到一個完美的編劇兼導演組合,在原有且已經成形的故事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內容框架,查爾斯•摩爾說:「由於這已經是這套系列中的第三部續集了,所有的人物不但得到了詳細地介紹,而且還挖掘到了一個別人想像不到的深度……所以真的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特別是那種有想法的電影人,大多不願意接手這樣一部已經深入人心的續集之作。」
比較幸運的是,由於《美國派》的粉絲遍布全球,而喬恩•赫維茲(Jon Hurwitz)和海登•施拉茲伯格(Hayden Schlossberg)代表的恰好就是最為中堅的力量,所以他們的加盟,可不僅僅是為了挑戰自我那麼簡單,事實上,他們對此表現出來的是非常強硬的態度,大有非他們莫屬的決絕——在此之前,赫維茲與施拉茲伯格曾以編劇搭檔的身份為3部《尋堡奇遇》(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完成了劇本的創作工作,同時還為第二集擔任過導演,所以兩個人對此都有點迫不及待了,他們熱切地渴望著重新創造這個圍繞著「美國派」建立的世界,然後在裡面添加屬於自己的風格與標志性的特徵……不管是赫維茲還是施拉茲伯格,兩個人都毫不猶豫地承認他們就是原著的死忠擁躉,尤其是第一部《美國派》,自從1999年上映以來,他們自己都記不清已經看過多少遍了,施拉茲伯格表示:「雖然在那段時期,類似的青春喜劇可以說是層出不窮的,可是它們清一色都被定級為PG-13,實在是太溫和了。於是,《美國派》就成了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第一部青春性喜劇,不僅全部由年輕的演員扮演,包括他們的行為與講話方式,也都顯得如此地真實——簡直太合我們的胃口了。」
粉絲眼中的「美國派」
事實上,從高中的時候起,海登•施拉茲伯格和喬恩•赫維茲就一直是非常親密的好朋友,他們不但有著相同的愛好,對喜劇的品味也是非常相似的,赫維茲說:「我們差不多與《美國派》中的角色是同一時間上的高中,對於很多和我們同齡的人來說,我們都認為影片中描述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校園生活,而且我們非常喜歡裡面以群像來講述這個故事的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會產生類似的感覺,那就是我們真的了解出現在其中的每一個人物,我們能夠通過不同的層面與他們產生某種切身的聯系。」
這對電影人搭檔堅信,這套系列電影之所以如此成功,其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就在於如何為多種故事元素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在覆蓋范圍廣、完全模糊了道德界線的喜劇框架中,融入帶有關聯性的時刻,全部都是影片里給人的感覺非常真實的角色親身經歷的,海登•施拉茲伯格解釋道:「第一部影片包含了很多『骯臟』的內容,但是裡面還參雜了一些相當逼真、感人的人物線索——比如說克里斯•克萊因(Chris Klein)與米娜•蘇瓦麗(Mena Suvari)之間正上演著一出美好的愛情戲碼;還有塔拉•雷德(Tara Reid)扮演的維姬,她不肯交出自己的『第一次』,除非她的男朋友對她說『我愛你』……這就是高中生活可能會呈現出來的樣子,男孩們覺得自己追求的是性愛的體驗,可是隨後卻不可避免地發展出了一段愛情關系。」查爾斯•摩爾接著說:「我經常聽到我身邊有人這么說,『我在我的朋友圈裡充當的是吉姆的角色。』還有人會說,『我是史蒂夫。』或者,『我比較像奧茲。』1999年,《美國派》對這樣一個任何人都會經歷的成長階段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和詳細的說明——這種轉變不僅僅來源於不計後果的尋歡作樂,還有與情感有關的更多的關系和對等的聯系。」
在見過了海登•施拉茲伯格和喬恩•赫維茲之後,幾位製片人差不多隻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做出了決定,讓他們共同為這套系列的終結篇擔任導演兼編劇,幾乎每一個人都相信,這對組合是最適合《美國派4:美國重逢》的人選,克雷格•佩里說:「當施拉茲伯格與赫維茲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已經認識他們了——事實上,他們創作的第一個劇本,就交給了我,而且是在完全沒有提前打招呼的情況下,他們也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了《美國派》第一副導演的電話,拜託他把劇本轉交給我……後來,過了幾年之後,我們終於有了合作的機會,我雇他們為我的另外一部作品改寫劇本。如此看來,他們最終成為《美國派》系列的最後一個篇章的編導,其實冥冥中早就已經註定了,他們對原著的深情與熱愛,恰好是我們最最看重也是最最需要的。」查爾斯•摩爾則認為:「我經常能夠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些許較真和競爭的意味,而且他們與我們通常會合作的那種電影人完全不一樣,他們不會拿出一大堆想法和意見然後讓我們從中挑選一個——相反,他們就好比是彼此的一個過濾器,無論是任何形式的話題,他們都會事先拿給對方看一看,然後再決定是不是有繼續下去的必要。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對《尋堡奇遇》系列贊揚有加,再加上施拉茲伯格以及赫維茲本身就是『派粉』,這確實是一次相當完美的結合,而且我們也確實應該為這套電影作品注入一些新鮮的血液了,不但了解出現在其中的所有人物,也願意成為其中的一份子或一個組成部分。施拉茲伯格和赫維茲都對這種非常生活化的喜劇有著相當透徹的分析,他們是如此地信任彼此,同時也可以分開行事,所以他們在拍攝的時候,效率永遠要比正常情況高很多,因為他們可以同一時間在不同的地方執導兩組完全不一樣的場景。」
海登•施拉茲伯格與喬恩•赫維茲之所以決定迎接這個很多電影人不願意或不敢承擔的挑戰,其中最為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他們得到的主要演員都會悉數回歸的承諾,包括配角也都會盡可能地爭取……與此同時,他們手中還掌握著另外一個很有優勢的故事模板,那就是可以為了劇情的需要,在裡面添加一些全新的角色,赫維茲承認道:「環球影業之所以決定啟用我們,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本身就是原著非常正統又痴迷的粉絲,顯然,在他們看來,將這部影片交給我們,就等於過了影迷這一關了。」施拉茲伯格接著說:「這不是一部能夠以平常心去看待的電影作品,尤其是自從第一集故事獲得了大家廣泛的認可以來,已經過去超過10年的時間了。一般情況下,你能在電視劇中看到一個類似的大團圓結局,可是回到電影的世界,卻變成了一個很難實現的奢望——看著原版的演員全部回歸到這部續集之作當中,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微妙了,因為這里代表的不僅僅是重逢,還有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