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演員扮演 » 庫利扮演者

庫利扮演者

發布時間: 2021-02-13 05:48:28

『壹』 海上鋼琴師童年的扮演者是誰

童年1900是Julien
Lovett演的,制但是沒名氣,也不太能查到具體資料。
所有四個1900演員依次是:
Julien
Lovett/Julien
Lovett
…………
Child
1900
(uncredited)
Easton
Gage/Easton
Gage
…………
The
Young
1900
I
庫利·布克/Cory
Buck
…………
The
Young
1900
II
蒂姆·拉夫/Tim
Roth(英國)
…………
Danny
Boodman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
'1900'

『貳』 是知道《藍精靈》中的格格巫的扮演者是誰

華商網-華商報8月日報道 1964年出生在紐約的漢克·阿扎利亞,是一位資深的喜劇演員、配音專家。他七次贏得艾美獎提名並最終得到了其中的四次獎項。此次在影版《藍精靈》中扮演藍精靈的天敵格格巫,阿扎利亞表示,自己不僅要為格格巫「犧牲色相」,故意扮丑,還要用假聲來配音,最讓他頭疼的是要四個月留個禿頂。不過讓他欣慰的是,看過電影的人都告訴我,「你才是這個電影中最出彩的那個人,你是大反派,也是大主角。」

為演格格巫留光頭四個月

華商報:您的格格巫造型,是一次成功完成的還是不斷改善後的造型呢?

漢克·阿扎利亞:造型師只是把格格巫的鼻子向下誇張地扭曲了一下,然後其他的造型設計都是和最初的一樣,不得不承認這種造型確實很符合格格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為了這個角色,我刮光了我的頭,但是並不是因為我敬業,只是為了每天節省半小時坐在化妝間的椅子上戴假發套,所以刮個禿頭是最方便、最簡單的選擇。我唯一郁悶的是我只花了五分鍾就颳了個光頭,但是我卻要保持光頭的造型四個月。

華商報:想要令格格巫的聲音完美,是一項很艱苦的任務吧?

漢克·阿扎利亞:為格格巫配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怕的是腦海中總浮現出那些經典卡通片中經典惡棍的形象。他們說話總是尖聲尖語,為了表現出格格巫的邪惡,我在拍攝前就刻意地把自己說話的聲音降低兩到三個分貝,當我讀台詞的時候,我也一直保持這種聲音,但格格巫的聲音不能總是保持一個腔調,為了讓觀眾不至於討厭格格巫,我適當對格格巫的聲音做了些改進,讓他的聲音聽上去更具有幽默感,因為一個長相醜陋的巫師整日孤零零地和一隻貓住在一起也的確很可憐,所以我希望他能快樂點。

《藍精靈》作者女兒被我嚇哭

華商報:和那隻可愛的阿茲貓在一起表演是不是很困難?
漢克·阿扎利亞:和那隻貓表演太不容易了。在片場的時候,它總是抱著那些藍精靈玩偶。在電影中,阿茲貓是一隻被動畫了的貓,有一些鏡頭中,觀眾看到的不是真貓,有些鏡頭中,貓是真的,但是它的尾巴卻是經過後期製作的。和貓在一起工作可不像是和狗或者是猩猩在一起工作那麼簡單,最難的是我想讓貓來添我的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把貓食塗抹在我的臉上。這樣我想讓它什麼時候舔我的臉,它就什麼時候舔我的臉。從煙霧中出場是我的夢想,我希望我能成為這些煙霧的所有人。你知道演一個巫師必須要有種神秘的感覺。

華商報:怎麼評價你在片中的表現?

漢克·阿扎利亞:因為那些藍精靈都不是真人,只是些虛擬的形象,朋友們說看到我都咬牙切齒,他們的孩子都被嚇哭了,其實拍攝期間每天照鏡子也不覺得恐怖,只是覺得自己的鼻子有點大而已,但是《藍精靈》漫畫的作者貝約的女兒,維羅妮卡·庫利福德曾經看到我的格格巫造型後,竟然也被嚇哭了,要知道她都四十了,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我應該是這部影片的最佳男主角,盡管我是反派。

『叄』 歌劇魅影里的子爵是誰演的

帕特里克·威爾森 Patrick Wilson

男, 生於1973年 7月3日 ,美國弗吉尼亞州

星座: 巨蟹座

帕特里克的父親約翰是名電視主持人,媽媽瑪麗是個專業歌手同時還會教授學生如何發聲,父母的遺傳基因這讓他在戲劇表演方面更多了一份天賦。成長在這樣一個文藝家庭,也讓帕特里克從小就對登上舞台充滿夢想。

可以說,帕特里克·威爾森是才華型的演員,他畢業於世界頂尖的內基·梅隆私立大學的戲劇系,並且取得了美術學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曾因《鋼琴課》一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殊榮的霍莉·亨特也畢業於此,良好的學業經歷為帕特里克登上表演舞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科班畢業也讓他在接下來的表演歲月里表現得游刃有餘。

大學畢業後,帕特里克·威爾森就開始在百老匯演出,與其他表演者命運不同的是,帕特里克超然的自信和俊美的外形獲得大部分劇組的青睞,再加上良好的藝術修為,使得帕特里克一開始便得到男主角的頭銜,而真正讓他成功地走到戲劇巔峰的就是歌劇《俄克拉荷馬》與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音樂劇《光豬六壯士》,這兩出歌劇讓帕特里克兩度獲得托尼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提名。在《俄克拉荷馬》中,帕特里克扮演的庫利是個樂觀、幽默、熱情、以捉弄女主角為樂的年輕牛仔,雖然四肢發達且頭腦卻像孩子般頑皮。以帕特里克的柔弱書生氣能夠體現出那種讓人信服的粗獷也著實不容易。他在演出中剛出場時哼唱的那句「Oh,What a Beautiful Mornin」完全得益於他那天生的好嗓音,聽起來也格外讓人賞心悅目;而他在歌劇版《光豬六壯士》中的那幕經典的性感舞蹈,也曾經令台下的女觀眾和男同志們尖叫到瘋狂。

正是在舞台上的順風順水讓帕特里克受到了好萊塢的關注,冥冥中,他的表演舞台註定將變得更加寬廣。

『肆』 海上鋼琴師童年的扮演者是誰

童年復1900是Julien Lovett演的,但是沒名氣,制也不太能查到具體資料。

所有四個1900演員依次是:

Julien Lovett/Julien Lovett ………… Child 1900 (uncredited)

Easton Gage/Easton Gage ………… The Young 1900 I

庫利·布克/Cory Buck ………… The Young 1900 II

蒂姆·拉夫/Tim Roth(英國) ………… Danny Boodman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 '1900'

『伍』 格格巫的飾演者

電影《藍精靈(The Smurfs)》由拉加·高斯內爾(Raja Gosnell)導演,2011年8月在國內上映。格格巫(Gargamel)由資深喜劇演員漢克·阿扎利亞(Hank Azaria)飾演。最初格格巫化妝耗時三小時,但在拍攝中期,縮短為了90分鍾,而漢克·阿扎利亞更決定剃成禿頭,以便能夠提高速度。阿扎利亞表示,自己不僅要為格格巫「犧牲色相」,故意扮丑,還要用假聲來配音,最讓他頭疼的是要四個月留個禿頂。
1964年出生在紐約的漢克·阿扎利亞,是一位資深的喜劇演員、配音專家。他七次贏得艾美獎提名並最終得到了其中的四次獎項。(附演員采訪:)
華商報:您的格格巫造型,是一次成功完成的還是不斷改善後的造型呢?
漢克·阿扎利亞:造型師只是把格格巫的鼻子向下誇張地扭曲了一下,然後其他的造型設計都是和最初的一樣,不得不承認這種造型確實很符合格格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為了這個角色,我刮光了我的頭,但是並不是因為我敬業,只是為了每天節省半小時坐在化妝間的椅子上戴假發套,所以刮個禿頭是最方便、最簡單的選擇。我唯一郁悶的是我只花了五分鍾就颳了個光頭,但是我卻要保持光頭的造型四個月。
華商報:想要令格格巫的聲音完美,是一項很艱苦的任務吧?
漢克·阿扎利亞:為格格巫配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怕的是腦海中總浮現出那些經典卡通片中經典惡棍的形象。他們說話總是尖聲尖語,為了表現出格格巫的邪惡,我在拍攝前就刻意地把自己說話的聲音降低兩到三個分貝,當我讀台詞的時候,我也一直保持這種聲音,但格格巫的聲音不能總是保持一個腔調,為了讓觀眾不至於討厭格格巫,我適當對格格巫的聲音做了些改進,讓他的聲音聽上去更具有幽默感,因為一個長相醜陋的巫師整日孤零零地和一隻貓住在一起也的確很可憐,所以我希望他能快樂點。
華商報:和那隻可愛的阿茲貓在一起表演是不是很困難?
漢克·阿扎利亞:和那隻貓表演太不容易了。在片場的時候,它總是抱著那些藍精靈玩偶。在電影中,阿茲貓是一隻被動畫了的貓,有一些鏡頭中,觀眾看到的不是真貓,有些鏡頭中,貓是真的,但是它的尾巴卻是經過後期製作的。和貓在一起工作可不像是和狗或者是猩猩在一起工作那麼簡單,最難的是我想讓貓來添我的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把貓食塗抹在我的臉上。這樣我想讓它什麼時候舔我的臉,它就什麼時候舔我的臉。從煙霧中出場是我的夢想,我希望我能成為這些煙霧的所有人。你知道演一個巫師必須要有種神秘的感覺。
華商報:怎麼評價你在片中的表現?
漢克·阿扎利亞:因為那些藍精靈都不是真人,只是些虛擬的形象,朋友們說看到我都咬牙切齒,他們的孩子都被嚇哭了,其實拍攝期間每天照鏡子也不覺得恐怖,只是覺得自己的鼻子有點大而已,但是《藍精靈》漫畫的作者貝約的女兒,維羅妮卡·庫利福德曾經看到我的格格巫造型後,竟然也被嚇哭了,要知道她都四十了,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我應該是這部影片的最佳男主角,盡管我是反派。

『陸』 海上鋼琴師演員表

蒂姆·羅斯Tim Roth 飾演 Danny Boodmann T.D. Lemon Nineteen Hundred '1900'
普路特·泰勒·文斯Pruitt Taylor Vince 飾演 麥克斯Max Tooney

比爾·努恩Bill Nunn 飾演 1900養父Danny Boodmann

梅蘭尼·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 飾演 女孩The Girl
Clarence Williams 飾演 Jelly Roll Morton
Niall O'Brien 飾演 Harbor Master
加布里埃萊·拉維亞Gabriele Lavia 飾演 Farmer

Vernon Nurse 飾演 Fritz Hermann, the Bandleader

Alberto Vasquez 飾演 Mexican Stoker (as Alberto Vazquez)

補充:義大利作家亞歷山德羅·巴里科1994年所著的《海上鋼琴師》講述了孤兒一九〇〇天才的一生。《海上鋼琴師》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成為史上流傳最廣的電影之一,其中的台詞幾乎照搬於這部作品,至今仍為影迷所津津樂道。

『柒』 《黑客帝國》反派主角的扮演者是誰

Hugo Weaving
雨果·維文:《指環王》三部曲中精靈王和《黑客帝國》系列中史密斯探員的飾演者
男,生於1960年4月4日,奈及利亞,奧斯汀
全名:雨果·華萊士·維文(Hugo Wallace Weaving)
身高:6' 2" (1.88 m)
星座:牡羊座
簡介
雨果·維文是澳大利亞最著名的演員之一。他1981年畢業於國家藝術學院,之後在影視舞台上辛勤耕耘。他最近的角色是在彼德·傑克森的史詩影片《魔戒》中出演林谷主人精靈王艾爾隆。
雨果·維文1960年生於奈及利亞,家中三兄妹他居中,有一位哥哥西蒙和一位妹妹安妮。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戲劇藝術學院,這位藍眼睛、氣質獨特的演員首次擔綱主演是1983年社會道德題材的低成本劇情片《城市邊緣》,據稱這是澳大利亞第一部從同情的角度刻劃土著人所處惡劣環境的影片。
1991年,雨果因在喬斯林·穆爾豪斯執導的影片《證據》中成功地刻畫了盲人攝影家馬丁,而獲得澳大利亞電影協會最佳男演員獎。1994年,雨果·威文因在倍受推崇的影片《沙漠妖姬》中飾演一位神秘的舞會皇後蒂克而在國際影壇上贏得了聲譽。次年,他在影片《變種豬》中為牧羊犬配音,得到了觀眾的進一步認可。這期間,雨果·威文還參加了幾部美國電視劇的拍攝,其中最著名的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電視短劇《達達之死》。與此同時,雨果·威文除了繼續在澳大利亞發展外,還參加拍攝了好萊塢高成本影片《黑客帝國》。
1988年他因在克萊格·摩納罕(Craig Monahan)的《采訪》(Interview)中擔任主角而獲得澳大利亞最佳男主角,91年雨果因喬絲林·摩爾豪斯(Jocelyn Moorhouse)的《證據》(Proof)一片得到了他的第一個AFI(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品;94年,導演斯蒂芬·艾略特(Stephen Elliot)《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一片終於為他帶來了國際聲名,並使他再次獲得AFI獎。
維文的其他作品包括《愛讀羅曼史的老人》(The Old Man Who Read Love Stories),《奇異行星》(Strange Planet),《黑客帝國》,《卧室與走廊》(Bedrooms and Hallways),褒貶不一的《真愛一團糟》(True Love and Chaos),斯蒂芬·艾略特的《騙子》(Frauds),《監護人》(The Custodian),保羅·考可斯(Paul Cox)的《放逐》(Exile),《不計後果的凱利》(Reckless Kelly)《砸胡桃》(Wendy Cracked a Walnut),《右撇子》(The Right Hand Man),《只是為愛》(For Love Alone)和《城市邊緣》(The City's Edge)。
他在電視中扮演過的角色則包括,大受好評的迷你劇集《體線》(Bodyline),澳洲電視劇《哈利法克斯》(Halifax f.p),連續劇《刺痛》(The Bite),迷你劇集《棕櫚希爾頓酒店》(妮可兒·基得曼主演),《臟水王朝》(The Dirtywater Dynasty), 《赤裸》(Naked - Coral Island),《從巴洛刀到槍》(Barlow and Chambers: A Long Way From Home and Melba)
他的舞台劇角色包括曾在悉尼影院上演的《麥克白》,《完美主義者》《櫻桃園》以及《田園牧歌》,他也曾在墨爾本大劇院演出過《無事生非》《馴悍記》,並在南澳洲劇院上演過《裘利斯·愷撒》,《與月初升》(Ring Around)和《私人生活》(Private Lives)。
IMDb資料
雨果·華萊士·維文於1960年4月4日出生於奈及利亞,是三兄妹中的老二。雨果有一個哥哥西蒙,以及一個妹妹安娜,目前兩人都在澳大利亞生活。在雨果的童年時代,維文一家經常在奈及利亞、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遷徙。三兄妹的父親從事計算機行業的工作,有許多跨國業務要處理。到了70年代,十幾歲的雨果在英國居住了三年,期間在布里斯托的伊麗莎白女王醫學院(Queen Elizabeth's Hospital School)學習。在那裡,他在演藝方面的才華最早被顯示出來。他的歷史成績很好,在O-級測驗中拿到了A。1976年,他在澳大利亞定居,在悉尼的諾克斯文理學校(註:Knox Grammar School為悉尼最好的私立男校)讀完中學。1981年,雨果自澳大利亞國家藝術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 NIDA)畢業。NIDA是一所遠近聞名的學校,它的知名校友包括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和傑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從那時起,雨果開始了他在電影、電視劇和戲劇行業的穩健生涯。雨果表示,盡管他的影視作品為人所矚目,他本人卻覺得在舞台上表演更為自在。他經常參加澳大利亞的戲劇演出,大多數情況下是與悉尼劇院合作。他的成功得到廣泛贊譽。雨果獲得的獎項無數,其中包括兩項澳大利亞電影學院(AFI)最佳男主角獎和三項提名。AFI是澳大利亞電影的最高獎項,相當於美國的奧斯卡獎,雨果在《證據》(Proof, 1991)和《審問》(The Interview, 1998)中的表演為他贏得了這一榮譽。由於在《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1994)中的出色表現,他亦得到AFI提名。除了AFI獲獎之外,在1998年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上,雨果憑《審問》奪得最佳男演員獎,同年他當選澳大利亞的年度之星。近年來,在《黑客帝國》三部曲中飾演的特工史密斯、以及《魔戒》三部曲中的精靈王愛隆為雨果贏得了更多國際聲譽,《黑客帝國》系列中的出色表演使他成為二十一世紀影壇最富盛名的反派人物之一。隨著每一部新作和新角色的推出,雨果不斷超越觀眾的期待,成為當今最多面的全能演員之一。雨果目前居住在澳大利亞,和伴侶卡特琳娜·格林伍德(Katrina Greenwood)生有兩個孩子。他們沒有結婚,雨果多次表示,結婚的念頭會把他「嚇得半死」。
八卦
·雨果畢業於澳大利亞國家藝術學院(NIDA);
·父母帶著小雨果離開奈及利亞的時候,他還不滿一歲;
·和格林伍德的孩子:哈利(Harry,出生於1989年)和霍莉(Holly,出生於1993年);
·他的父親為一家計算機公司工作,因此經常搬家。直到最後定居在澳大利亞,雨果的童年在南非和英國度過;
·80年代中期,他的妹妹安娜-簡·維文曾經在巴黎有過一段短暫的歌手生涯;
·憑借在《海達·嘉伯勒》(註:Hedda Gabler,易卜生的戲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2005年霍普曼獎(Helpmann Award)最佳男配角提名;
·和澳大利亞演員亞當·加西亞(Adam Garcia)、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ton)、雷吉·利弗莫爾(Reg Livermore)以及編劇斯圖亞特·比蒂(Stuart Beattie)、電台主持約翰·勞(John Laws)是高中校友;
·在英國居住期間,曾在布里斯托城外的瓦拉索(Wraxall)私立小學The Downs School(OTZ實在不會翻)讀書,很湊巧地,奧蘭多·布魯姆(Orlando Bloom)也在那個學校呆過一陣子;
·患有癲癇症,曾經在悉尼歌劇院的一次演出中突然倒地並開始抽搐,被急忙抬下台,這次意外被解釋為現場太多閃光燈的作用;
·在攝制《黑客帝國》系列時,雨果的髖關節在一次拍攝中骨折。他的傷勢後來痊癒,但自這次受傷之後他的特技動作一般使用替身演員完成;
·從13歲起便受著癲癇症的折磨,雨果很早就決定絕不開車,而且他也沒有駕駛執照;
·雨果是一個魚素食者(原文為pesco Vegetarians),即是說他吃魚但不吃肉;
·他的伴侶是卡特琳娜·格林伍德(1984年至今);
·雨果自很受歡迎的英國連續劇《紅矮人》(註:Red Dwarf是一部經典的科幻聚集,自1988年的第一季以來,已經連續拍攝八季,第八季攝制於1999年,下文提到的Holoship系92年第五季的第一集)中得到了如何演繹《黑客帝國》里特工史密斯的靈感。他認為,Holoship那一集中的赫庫利·普拉蒂尼船長(Captain Hercule Platini)這個角色,就是他演繹史密斯的最佳方式。
·他曾為1997年的貝爾格萊德電影節揭幕。
作品年表
·《變形金剛2》(Transformers, 2009) —— 威震天(配音) / Megatron
·《溫柔的鉤子》(The Tender Hook, 2008) —— 麥克希思 / McHeath
·《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2007) —— 威震天(配音) / Megatron
·《吃蜜蜂的女孩》(The Girl Who Swallowed Bees, 2007) —— 旁白(配音)
·《關鍵人物》(The Key Man, 2007) —— 文森特 / Vincent
·《魔戒:中土之戰II,巫王崛起》(Lord of the Rings: Battle for Middle Earth II -- Rise of the Witch King, 2006)[音頻] —— 愛隆 / Elrond
·《快樂的大腳》(Happy Feet, 2006) —— 長者諾亞(配音) / Noah the Elder
·《魔戒:中土之戰II》(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Battle for Middle-Earth II, 2006)[音頻] —— 愛隆 / Elrond
·《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 2005) —— V
·《小魚》(Little Fish, 2005) —— 萊昂內爾 / Lionel
·《桃子》(Peaches, 2004) —— 艾倫 / Alan
·《萬事皆空》(Everything Goes, 2004) —— 雷 / Ray
·《魔戒:王者歸來》(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 愛隆 / Elrond
·《黑客帝國: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 2003) —— 特工史密斯 / Agent Smith
·《身後之事》("After the Deluge", 2003)[迷你電視劇集] —— 馬丁·科比 / Martin Kirby
·《黑客帝國:進入矩陣》(Enter the Matrix, 2003)[音頻] —— 特工史密斯 / Agent Smith
·《黑客帝國:重裝上陣》(The Matrix Reloaded, 2003) —— 特工史密斯 / Agent Smith
·《胡鬧》(Horseplay, 2003) —— 旁白(配音)
·《魔戒:雙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 —— 愛隆 / Elrond
·《魔戒:魔戒重現》(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 —— 愛隆 / Elrond
·《俄羅斯玩偶》(Russian Doll, 2001) —— 哈維 / Harvey
·《讀愛情小說的老人》(The Old Man Who Read Love Stories, 2001) —— 盧比肯多 / Rubicondo
·《魔法布丁》(The Magic Pudding, 2000) —— 比爾·巴尼科(配音) / Bill Barnacle
·《奇異星球》(Strange Planet, 1999) —— 史蒂夫 / Steven
·《迷失的回聲》(Little Echo Lost, 1999) —— 回聲人 / Echo Man
·《黑客帝國》(The Matrix, 1999) —— 特工史密斯 / Agent Smith
·《本色》(True Colours, 1999) —— 艾德·柯旺 / Ed Kirwan
·《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Babe: Pig in the City, 1998) —— 牧羊犬雷克斯(配音) / Rex the Male Sheepdog
·《卧室與走廊》(Bedrooms and Hallways, 1998) —— 傑里米 / Jeremy
·《審問》(The Interview, 1998) —— 埃迪·羅德尼·佛萊芒 / Eddie Rodney Fleming
·《吻》(The Kiss, 1998) —— 弗蘭克 / Frank
·《真愛一團糟》(True Love and Chaos, 1997) —— 莫里斯 / Morris
·《前線》("Frontier", 1997)[迷你電視劇集] —— 亞瑟長官 / Governor Arthur
·《哈利法克斯:這不浪漫么?》(Halifax f.p: Isn't It Romantic, 1997)[電視] —— 湯姆·霍克斯探長 / Det. Sgt. Tom Hurkos
·《珊瑚島》(Coral Island, 1996)[電視劇集"Naked: Stories of Men"] —— 馬丁·弗隆 / Martin Furlong
·《狂野澳洲:邊緣》(Wild Australia: The Edge, 1996) —— 旁白
·《咬》("The Bite", 1996)[迷你電視劇集] —— 傑克·香農 / Jack Shannon
·《邊城小鎮》("Bordertown", 1995)[迷你電視劇集] —— 肯尼斯·皮爾森 / Kenneth Pearson
·《我不笨,所以我說說說》(Babe, 1995) —— 牧羊犬雷克斯(配音) / Rex the Male Sheepdog
·《流放》(Exile, 1994) —— 伊內斯 / Innes
·《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1994) —— 安東尼·蒂克·比羅斯 / Anthony 'Tick' Belrose (Mitzi Del Bra)
·《怎麼了,弗蘭克?》(What's Going On, Frank?, 1994) —— 超市裡的古怪搬運工 / Strange Packer in Supermarket
·《騙局》(Frauds, 1993) —— 喬納森·維茨 / Jonathan Wheats
·《大盜明星夢》(Reckless Kelly, 1993) —— 約翰先生 / Sir John
·《監護人》(The Custodian, 1993) —— 丘奇偵探 / Det. Church
·《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 1993)[迷你電視劇集] —— Lust
·《通往愛麗絲的路》(Road to Alice, 1992) —— 莫里斯 / Morris
·《證據》(Proof, 1991) —— 馬丁 / Martin
·《砸胡桃》(Wendy Cracked a Walnut, 1990) —— 傑克 / Jake
·《曼谷希爾頓》("Bangkok Hilton", 1989)[迷你電視劇集] —— 理查德·卡萊爾 / Richard Carlisle
·《達達之死》(Dadah Is Death, 1988)[電視劇] —— 傑弗里·錢伯斯 / Geoffrey Chambers
·《臟水王朝》("The Dirtwater Dynasty", 1988)[迷你電視劇集] —— 理查德·伊斯特維克 / Richard Eastwick
·《獨臂伯爵》(The Right Hand Man, 1987) —— 奈德·德文 / Ned Devine
·《梅爾巴》("Melba", 1987)[迷你電視劇集] —— 查爾斯·阿姆斯特朗 / Charles Armstrong
·《只是為愛》(For Love Alone, 1986) —— 喬納森·克勞 / Johnathan Crow
·《天空海盜》(Sky Pirates, 1986) —— 暴徒 / Thug
·《體線》(Bodyline, 1984)[迷你電視劇集] —— 道格拉斯·傑爾丁 / Douglas Jardine
·《城市邊緣》(The City's Edge, 1983) —— 安迪·懷特 / Andy White
·《或許此次》(...Maybe This Time, 1980) —— 學生乙 / Student 2
獲獎情況
澳大利亞電影學院
2006年,憑《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 2005)獲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5年,憑《小魚》(Little Fish, 2005)獲最佳男主角獎
2004年,憑《讀愛情小說的老人》(The Old Man Who Read Love Stories, 2001)獲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8年,憑《審問》(The Interview, 1998)獲最佳表演獎
1994年,憑《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1994)獲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1年,憑《證據》(Proof, 1991)獲最佳男主角獎
百視達娛樂獎(註:Blockbuster Entertainment Awards為奧斯卡頒獎禮之後,一年一度由全球2000萬影迷投票產生、代表美國觀眾口味的獎項)
2000年,憑《黑客帝國》(The Matrix , 1999)獲最受歡迎的反派角色提名
美國廣播影評協會獎(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04年,憑《魔戒:王者歸來》(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獲最佳表演獎(全體演員)
澳大利亞影評協會獎(Film Critics Circle of Australia Awards)
2005年,憑《小魚》(Little Fish, 2005)獲最佳男配角獎
2004年,憑《讀愛情小說的老人》(The Old Man Who Read Love Stories, 2001)獲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9年,憑《審問》(The Interview, 1998)獲最佳男演員提名
IF獎(註:Inside Film Awards,澳大利亞國家最高電影獎項)
2005年,憑《小魚》(Little Fish, 2005)獲最佳男演員獎
MTV電影獎(MTV Movie Awards)
2004年,憑《黑客帝國:重裝上陣》(The Matrix Reloaded, 2003)獲最佳打鬥獎提名(with基努·里維斯)
蒙特利爾電影節(Montréal World Film Festival)
1998年,憑《審問》(The Interview, 1998)獲最佳男演員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USA)
2003年,憑《魔戒:王者歸來》(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獲最佳表演獎(全體演員)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Online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
2003年,憑《魔戒:雙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獲最佳表演獎(全體演員)
鳳凰影評人協會獎(註:Phoenix Film Critics Society Awards亦是一個網上電影評論社團獎,簡稱PFCS Award)
2004年,憑《魔戒:王者歸來》(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獲最佳表演獎提名(全體演員)
2003年,憑《魔戒:雙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獲最佳表演獎(全體演員)
2002年,憑《魔戒:魔戒出現》(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獲最佳表演獎(全體演員)
美國演員公會獎(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2004年,憑《魔戒:王者歸來》(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獲傑出表現獎(全體演員)
2003年,憑《魔戒:雙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2002)獲傑出表現獎提名(全體演員)
2002年,憑《魔戒:魔戒出現》(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2001)獲傑出表現獎提名(全體演員)

『捌』 求大家幫我介紹一下戈夫曼德擬劇論!!

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

——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

芮必峰

整個世界是一個舞台,

所有男女不過是這舞台上的演員,

他們各有自己的活動場所,

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莎士比亞《皆大歡喜》

[摘要]符號互動論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並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本文試圖透過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探討人際傳播的內涵和特點。

[關鍵詞] 歐文·戈夫曼;表演;互動;人際傳播

如果將米德、庫利視為符號互動論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布魯默就是第二代代表人物,而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則屬於第三代代表人物。與早期的符號互動論者一樣,戈夫曼並不關心客觀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而是將注意力集中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符號互動。閱讀戈夫曼的著作,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上述莎翁的著名比喻,故社會學界將戈夫曼的理論稱之為「擬劇理論」或「戲劇理論」。不管戈夫曼的理論表面看多麼新穎、有趣,其理論原則與詹姆士、米德、庫利等創立的符號互動論則是一脈相承的。不同的是,早期符號互動理論強調人們獲得和使用符號的能力,敏銳且正確地指出了人際傳播與「物際」傳播的重要區別,其研究重點在「符號」;而戈夫曼的擬劇理論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並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點在「互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互相直接見面的時候,一個人與另一個人行動的交互影響。[1] 本文不打算全面介紹戈夫曼的社會學觀點,而是試圖透過戈夫曼的擬劇理論探討人際傳播的內涵和特點。

一、表演人生

真誠通常被視為人的美德,但在戈夫曼看來,我們全都是一些假戲真做、裝腔作勢的騙子。人一生中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演戲,目的是贏得觀眾的認可乃至喝彩。例如,一位中產階級家庭主婦,認真地准備她要舉辦的家宴,精心地打掃她的房間,挑選合適的衣服,梳妝打扮等,所有這些都是表演,目的在於想留給客人一個良好的印象,那就是她是一位富有魅力、和善而稱職的主婦。在宴會上,她熱情大方地招呼著每一位客人,盡量避免單獨和某人談話而冷落了別的客人,注意對所出現的任何意外情況表現出寬容態度,極力掩飾自己的疲勞或對個別客人的不滿情緒。當客人們走光後,這位主婦會一反風度翩翩的舉止,踢掉高跟鞋,懶散地倒在沙發上,沖著丈夫發泄自己的不滿。所有的人際互動中都含有這種表演和做戲的成分。青年男女在異性面前竭力表現自己的才華與美貌;律師在法庭辯論中努力展示自己的雄辯;職員在上司進來時盡量表現出忙碌的樣子等等。人生是一場表演,社會是一個舞台。戈夫曼的全部著作都是以這樣一個基本觀點為前提的。

當然,表演本身又分兩種。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在表演,即不自覺的表演;另一種是知道自己在表演,即自覺的表演。戈夫曼把前一種表演稱之為「真誠的」表演,後一種表演稱之為「玩世不恭的」表演。舉例說,一個玩世不恭的男人為了使女人相信他的愛是真誠的,可能有意識地表現出手足無措;但一個真誠的愛人表現的手足無措則可能是不自覺的。這里的問題是:在具體的人際傳播中,我們無法從外部判斷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是真誠的還是玩世不恭的,因為兩種表演的區別深置於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只要表演者的演技高明,別人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惟有表演者自己知道。這就是人際傳播的困難所在:他表現得像朋友一樣,但我卻無法斷定他究竟是不是朋友;她表現得像愛人一樣,但我卻不知道她究竟是真愛還是假愛。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戈夫曼才以科學家的眼光冷靜審視人類行為,大量搜集人際互動的經驗材料,深入分析人類通過使用符號進行表演的復雜過程。他無情地剝去了人類神聖的外衣,這多少使我們感到有些局促不安。

更讓人不安的是,上述帶有欺騙性的表演並不僅僅表現在人類行為的經驗層面上,而且還有某種深層次的先驗根源。當代許多哲學家傾向於將製造和使用符號視為人的基本特徵,凱西爾更是明確地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如果我們承認學會使用符號在我們成為「人」方面的重要性,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符號的屬性在一定意義上昭示甚至決定著人性。的確,「除了在一切動物種屬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統和將就器系統以外,在人那裡還可發現可稱之為符號系統的第三環節,它存在於這兩個系統之間。這個新的獲得物改變了整個的人類生活。」[2] 從一定意義上說,符號本身就具有某種欺騙性,符號的基本屬性就在於是其非是。楊柳依依如果僅僅是楊柳依依就不是符號,只有當它表示或象徵離情別意時才是符號;分開伸出食指和中指如果僅僅是伸出兩個指頭也不是符號,而只是在表示慶賀勝利時才是符號。所以艾柯將符號學定義為「原則上是一門研究旨在撒謊而可以利用的一切事物的學科」。因此符號也就是「能用來撒謊」的事物。符號能力的獲得使我們永遠地脫離了單純的物理世界,「人的符號活動能力進展多少,物理實在似乎也就相應地退卻多少」[3] 從上述意義看,符號是「假的」,所以人類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假的」。符號即是其非是,我們受了符號的欺騙,我們欺騙了自己,我們也欺騙著別人。對此,我們別無選擇,無能為力,不能自拔。因為我們必須使用符號,我們是符號的奴隸。

根據戈夫曼的觀點,人際傳播的過程就是人們表演「自我」的過程,但這個「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經符號喬裝打扮了的「自我」。因此,人際傳播者實際上是帶著符號製作的「假面具」的表演者。這樣看來,我們是否真的無可救葯?恐怕還不能完全這么看。我們畢竟是生活在同一個符號世界,我們所帶的「假面具」通常要與社會公認的價值、規范、標准相一致,否則便得不到觀眾的認可,更難贏得他們的喝彩。所以,帶著「假面具」表演的意義不完全在欺騙,它還具有約束真實自我所固有的沖動、不安、隨心所欲等非社會化因素的作用。長期表演某種角色往往會產生角色同化;長期帶著「假面具」,真的自我也往往在習慣中發生某些變化。

既然我們不得不表演,不得不欺騙,那麼是否在表演、在欺騙,這個問題本身就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重要的是我們根據什麼來表演?在什麼樣的情境中表演?怎樣去表演?這些才是戈夫曼傳播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印象管理

我們根據什麼來表演?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而表演?戈夫曼認為,我們是為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印象而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在頭腦中所具有的具體目標是什麼,也不管他達到這個目標的動機是什麼,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這種控制將主要通過影響他人而逐漸形成的限定的目的,他給人的這種印象將引導他人自大願地根據他的意圖而行動。」[4] 這就是所謂印象管理。「連結戈夫曼著作的紐帶,總是印象管理的各種變化形式。」[5]

一個人一旦介入他人的存在,就要考慮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因為正是這些印象構成了這個人事實上的社會存在,相比而言,這個人的本來面目倒是無足輕重的。為此,人們會利用來源於戲劇技巧的方法來製造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印象,即採用各種策略來進行印象管理。戈夫曼通過大量的經驗材料對人們在與他人互動時的印象管理策略進行了描述與分析。宋林飛教授將戈夫曼描述和分析的印象管理策略概括為以下四種:[6]

(一) 理想化表演。這種策略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掩飾。「表演者會掩蓋或部分地掩蓋與他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一個學者讀錯字或錯用了成語典故,往往會推說自己粗心,而不承認自己知識欠缺。戈夫曼指出,人們為在「前台「演出中充分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不可避免地要在演出中隱藏某些東西,具體包括:1、掩飾在參與演出之前的秘密性縱欲行為(如飲酒),更經常是試圖隱藏過去的生活中不兼容於演出的行徑(如酗酒);2、掩飾演出前的准備失誤,以及修正這些錯誤的步驟(如計程車司機會極力找借口掩飾未遵照乘客指示方向前進的原因);3、只展示結果 而掩飾過程(如教授上課時只表現他對題材極為熟悉而不表現他為准備這些題材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4、隱藏不讓觀眾知道結果產品的幕後「骯臟的工作」,這些骯臟的工作「可能是肢體上不幹凈、半合法、粗魯殘暴的,或是其它墮落的行徑」;5、可能將其它的標准原則置於一旁;6、隱藏參與演出時所必須遭遇的羞辱或恥辱的處置待遇。

(二)誤解表演。使別人產生錯覺,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叫「誤解表演」。富人裝窮,

流氓扮紳士都是誤解表演的例子。誤解表演有兩個目的:1、為了獲得利益,如沒有學問的人裝得有學問是為了獲得社會的尊重;2、為了滿足某種虛榮心,如有生理缺陷的人掩飾自己的缺陷。誤解表演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出其不意地為朋友舉辦一個生日晚會,讓他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獲得一分驚喜,就屬於善意的誤解表演。

(三)神秘化表演。與互動方保持一定距離,使對方產生一種崇敬心理的表演稱之為

「神秘化表演」。戈夫曼認為,對於一個人越是熟悉,就越是容易產生輕視的感覺。所以一些西方國家的軍隊中,軍官與士兵不在同一個食堂用餐,相互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防相互之間太熟悉了,將來打起仗來士兵可能不聽命令;我國有些單位也不提倡親戚同在一個部門工作。角色隔離的目的是避免雙方相互能看到對方「後台」的行為。

(四)補救表演。補救表演是用來應付一些意外情況的,如無意動作、不合適宜的闖入、失禮、當眾吵鬧等,這些都會導致表演的不協調。對此,戈夫曼提出了三種補救措施:1、表演者使用補救自己表演的預防性措施,包括戲劇忠誠(高度的內團體效忠等)、劇組素養(演員牢記自己的角色等)、戲劇規則(事先決定演出的最好辦法等);2、觀眾或局外人用以幫助表演者補救其表演的保護性措施,包括避免進入後台、對表演者的失誤裝著看不見等;3、表演者還要採取一些措施,以使觀眾或局外人都能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護性措施,包括表演者必須善於接受觀眾的暗示、表演者需要誤傳事實時要按特定的禮儀進行(如以開玩笑的口氣說假話)。

上述印象管理策略相當程度上涉及表演技巧問題。在戈夫曼看來,表演是否成功與表演技藝密切相關,相比而言,表演內容似乎反倒成為次要因素了。有一個頗能說明問題的例子,由勞倫斯·奧利維爾扮演的哈姆雷特給人感到自然、真實、可信,而由一個中學生扮演的哈姆雷特則可能使人覺得呆板、虛假、缺乏感染力。這當中的區別不在於表演內容,因為兩者念的完全是相同的台詞,而在於表演技巧。戈夫曼的這一思想還可以從對表演內容和表演技巧與表演效果的關系的具體分析中得到說明。在人際互動中,表演內容和表演效果均好的表演者,其演出效果自然好;相反,表演內容和表演效果均差的表演者,其演出效果自然差;不過,內容好而技巧差的表演者卻很難取得好的演出效果;而內容差但技巧好的表演者則完全可能獲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可見,表演技巧在人際傳播中的重要性要超過表演內容,因為表演在人際互動中產生的效果才是客觀的、實在的。我們永遠生活中舞台上,即使我們相信自己是最本能、最真誠地與他人互動時也是如此,所以戈夫曼認為,追問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真正」是什麼,這是毫無意義的,他們的表演使觀眾感覺到什麼,他們「實際上」就是什麼。這些思想多少現出庫利「鏡中之我」的影子,更讓人聯想到湯瑪斯的「情境定義」。

三、表演框架

與上述思想相對應,戈夫曼並不關心客觀世界的實際狀況,而是關心這個世界在人們心目中的狀況,即人們對它的定義。「我所面對的也不是社會生活的結構,而是個人在他們社會生活的任一時刻所擁有的經驗結構。」 [7]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就是所謂表演框架,人們是依據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來表演的。框架被戈夫曼定義為「一種情境定義,它是根據支配事件――至少是社會事件的組織原則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主觀投入作出的」。這里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8]

首先,框架是一種主觀的情境定義。情境定義是在具體的人際交往中由「個人的即刻投入」作出的,這是一種玩笑,一場游戲,一次上下級的正式談話,還是私人間的閑聊,全看參與者如何定義。參與者的這種主觀定義直接引導著交往活動的展開,規定著表演者選擇怎樣的角色,支配著表演者的表演內容和方式。表演者在進行印象管理時所選擇怎樣的角色,支配著表演者的表演內容和方式。表演者在進行印象管理時所依據的也是這種表演框架。就是說,在人際傳播中,我們是依據自己對情境的定義來展示自我的。「這里存在著一種個人和角色的關系。這種關系要符合互動系統——框架,正是在這種互動系統或框架中,角色被扮演,並可以窺見到表演者的自我。這樣,自我就不是一種半遮半掩在事件後面的實體,而是在經歷這些事件時管理自己的一種可以變化的程序。正如目前的情境規定辦公室職員的裝束一樣,我們也會掩飾自己,這告訴我們要在什麼地方進行表演以及如何表演。」[9] 表演框架的主觀性要求我們在具體的人際交往中正確判斷他人對情境作出的定義,進而尊重對方、理解對方,甚至寬容對方。

其次,框架又要遵循一定的組織原則,包括現存的社會規范、准則和一系列慣例。表演框架或情景定義並非完全是個人的一種主觀心態,否則基本的人際交往便成為問題。人都生活在現實社會之中,在一系列社會化過程中,各種社會規范、准則和慣例會潛移默化為我們認識和判斷事物的根據。朋友的生日晚會不同於招待外賓的國宴,婚禮不同於追悼會,工作不同於娛樂等等。所有這些都已預先決定,容不得我們「主觀的」混淆。正因為如此,戈夫曼承認,「在每一個方面社會都是第一位的,而個人的參與則是第二位的」。[10] 之所以強調「第二位的」,是因為在戈夫曼看來,這方面問題常被人忽視。而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是這「第二位的」東西左右著人際互動的進行。請看下例:

互動行為:一記耳光

情境(框架) 兩人爭吵 劇中演員 父親對說謊孩子 出生一周的小孩

定義(解釋) 侮辱 演戲 懲罰 打爸爸,好玩

情感(反應) 大發雷霆 繼續演戲 害羞 樂趣

可見,同樣的行為,由於情境不同,我們的解釋不同,進而作出的反應也不同。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反應並不取決於該事件本身,而是取決於他對情境的定義或解釋。[1]對某一特定情境的定義或解釋是否合適,取決於我們對現存社會規范、准則和一系列慣例的了解和認同程度。

第三,框架也不完全是互動過程中「當場產生的」,事實上,第一種框架在更廣泛的交往中都有其自身的發展史,多數情況下,人們對由此產生的意義有一種廣泛的、一致的共同理解。這也是人際傳播得以正常進行的前提。表演框架並非表演當場實際發生的一切事物,表演有自己的程序和規則,這些程序和規則都有其特定的意義,所有參與者(包括演員和觀眾)都必須了解這些意義。戈夫曼曾援引瑞澤勒論述游戲的一段話說明自己的思想:「我們做游戲,如下國際象棋或打橋牌等。這些游戲都有游戲者一致同意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並不是『現實世界』或『日常生活』的規則。國際象棋有自己的皇帝和皇後、馬和兵、自己的空間和幾何形狀、運子規則、自己的要求和目的等。皇後並不是真正的皇後,也不是一塊木頭或象牙。它是游戲中的一個實體,其定義是由游戲允許它進行的活動所確定的。游戲為皇後之所以為『皇後』提供了一種背景。這種背景並不是現實世界或日常生活的背景。游戲自身構成了一個它自己的小天地。」戈夫曼認為,在人們的「日常接觸」中也一樣,「一系列可能發生的事件以及使這些事件得以產生的一組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塊進行戲劇性競賽的場地,一個存在的平面,一部產生意義的引擎,一個自我獨立的世界。除了同一種游戲在其它時間進行而產生的世界外,這一世界與其它所有世界都是不同的。」[11] 因此,在戈夫曼看來,人際傳播活動應該放在框架分析的背景中進行研究。一場學術討論與一次朋友間的聚會構成的「表演框架」顯然是不同的,我們只能在特定的框架中分析和理解具體的傳播行為。

四、污名問題

戈夫曼這樣定義「污名」:「當一個陌生人出現在我們面前時,馬上就有跡象表明他具有一種屬性,這種屬性使他可能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人,成為一種不大值得羨慕的人――總而言之,一種壞透了的,或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或一種非常懦弱的人。他就是這樣在我們心目中從一個沒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貶低為一個有污點、被輕視的人。這樣一種屬性就是污名。」[12]

可見,污名同樣涉及到一個定義或評價的問題。一個人本身是否有缺陷或者有污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在一定的襁褓社會群體和交往關系中被其它人視為是有缺陷、有污點的人。所以戈夫曼強調:「污名所涉及的,與其說是一群具體的、可以分成有污名的與正常的兩組的人,不如說是一種到處都有的雙重角色的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至少在生活的某些聯系和階段中參與了這種雙重角色的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至少在生活的某些聯系和階段中參與了這種雙重角色。正常的與有污名的不是個人而是人們相互關系的外觀。」 [13]現實生活中,有三類人容易產生污名問題:生理上有顯著缺陷的人,品質上有缺陷的人,以及來自不受歡迎的階層或群體的人。

污名會使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有污名的人會利用各種表演方法和技巧,把由於這種境遇所遭受到的傷害和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他們通常選擇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退出社交圈,不參加對自己不利的演出;二是通過「誤解表演」掩飾一些東西,使污名不被人發現;三是其它一些直接對付各種不利局面的方法。

任何人都不可能過與世隔絕的生活,有污名的人也一樣。退出正常的社交圈是為了減少由此而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對那些不會利用污名來傷害他們的群體,自然要另當別論。戈夫曼發現,受污名問題困擾的人往往選擇這樣兩種群體進行交往,一種是具有相同污名的人組成的群體,另一種是由正常的、又具有同情心的人組成的群體。在前一種群體中,他們可以完全不介意自己的污名問題,並公開地談論這些問題,甚至以污名作為資本,使自己在該群體獲得某種相應的地位。例如,傷疤在一個曾經屬於決斗團體的德國大學生組成的群體中,就是一種資本,一種使自己可以傲視那些沒有傷疤的人的標志。在後一種群體中,他們感到別人沒有把污名當成什麼問題,因此他們無須感到羞恥,無須進行任何特殊的自我控制。有時候,他們甚至會發現這個群體的人對污名的含義有一種全新的解釋。戈夫曼舉例說:「娼妓,尤其是用電話召喚的妓女,盡管嘲笑高雅,但她在上流社會中還是極度敏感的。她有空閑就躲在那些放盪不羈的藝術家、作者和演員中間,自命為有知識者。在那裡,她被認為是一個不落俗套的人而毫不感到奇怪。」[14]

「誤解表演」為的是掩飾污名,或者使污名轉變為一種次要的問題,如盲人戴墨鏡雖然不能掩飾眼瞎,但卻能掩飾由於眼瞎而造成的面容上的缺陷。「印象管理」中涉及的誤解表演是一些有污名的人常用的表演技巧。與此相對應,在得體的日常接觸中,人們對他人的生理缺點大都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彷彿它們根本就不存在一樣。但這種表演策略也可能使交往陷入更深的困境。著名社會學家庫利對由此產生的交往困境進行過闡述:「就那些具有明顯的生理缺陷或性格怪癖的人而言,人們同他們的特殊交往很可能使(他們的)自我感覺的不正常表現進一步惡化,即使不使它們進一步增強的話。如果這種特徵十分明顯,足以打斷與他人的輕松而熟悉的交往,並使人們在談話時只是想著、談著關於他的事,或對著他講話,而不是同他交談,那麼,這種特徵是不會沒有這種影響的。如果他天性傲慢或急躁易怒,那麼,這些只有靠同情心的愛撫才能得以矯正的傾向卻可能有增無減。一個人倘若表現出精神失常的症狀,那就幾乎不可避免但又令人痛苦地失去與他人進行自然而隨意交往的機會;從某種角度上說,他就像一個被都會驅逐出來的人一樣;人們的每一個面部表情――好奇、冷漠、反感或同情――都會不知不覺地使他感到孤獨。如果他還有足夠的人的情感,還需要與他人進行自由而平等的交流,並且在得不到這種交流時能有所感覺,那麼,他就會感到痛苦不堪,感到失落空虛;這種痛苦和失落的程度其它人只能模模糊糊地想像到,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視而不見我,他由此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人們與他格格不入,總之,他『不在其中』。因此,他常常感到沮喪、恐懼與疑惑。這種『怪狀』一經察覺,則馬上因來自於其它人頭腦中的反射而得到增強。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情況在身材矮小者、畸形者、破相者,甚至在聾子和遭受老年病痛折磨的人微微身上也有所表現。」[15] 最後,有污名的人在社會交往中還會針對一些具體情況去直接應付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局面。常見的方法是主動「打破沉默」。主動打破沉默又分兩種:一種是在交往之初以真誠和坦率的態度正視自身的缺陷,努力獲得別人的理解或諒解;另一種是在交往過程中以行動證明自己,肢殘者向人展示上樓、爬樹或寫字、繪畫等技能就是這方面例子。

戈夫曼通過對人類社會的深入觀察,揭示出人際傳播中人們不願提及或者不敢正視的問題:真誠的交往其實是虛假的表演;成功的傳播更多地依賴於狡猾的伎倆;意義的理解在於人們對它的主觀定義;有污名的人和常人一樣都十分介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有學者認為:「在戈夫曼的著作中關於人類事件的報告比許多具有大量資料和統計分析的研究更富有客觀性和真實性」。[16] 的確,戈夫曼注意到的問題是真實的,他的分析和研究也是冷靜客觀的。但符號的使用、傳播的技巧、意義的理解和印象的管理無不建立在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實踐基礎之上,而積極的實踐需要真誠的合作、坦率的交流、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些被既往人類社會實踐所證明的東西也必將為以後的實踐所證實。一句話,正是人類普遍的社會實踐為人際傳播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框架背景,這是我們分析問題的立腳點。從這一意義上看,戈夫曼所看到的現象是表面的,其分析也是膚淺的。

作者簡介:芮必峰,安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注 釋:

[1]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紐約,1959年,第16頁,頁3-4。

[2] 凱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頁33。

[3] 凱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頁33。

[4]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紐約,1959年,第16頁,頁3-4。

[5]〔美〕W·D·庫伯等:《西方社會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頁337。

[6] 參閱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88-291。

[7] 戈夫曼:《框架分析》,劍橋,1974年,頁13。

[8] 戈夫曼:《框架分析》,劍橋,1974年,頁10-11。

[9] 戈夫曼:《框架分析》,劍橋,1974年,頁573-574。

[10] 戈夫曼:《框架分析》,劍橋,1974年,頁13。

[11] 參閱〔美〕伊恩·羅伯遜《社會學》(上),商務印書館,1990年,頁177。

[12] 戈夫曼:《日常接觸》,華夏出版社,1990年,頁12-13。

[13] 戈夫曼:《污名:關於寵壞了的人的管理筆記》,「弄糟了的身份的處理」的注釋,新澤西:恩格爾伍德·克利夫斯,普林第斯-霍爾,1963年,頁2-3。

[14] 戈夫曼:《污名:關於寵壞了的人的管理筆記》,「弄糟了的身份的處理」的注釋,新澤西:恩格爾伍德·克利夫斯,普林第斯-霍爾,1963年,頁137-138。

[15] 戈夫曼:《污名:關於寵壞了的人的管理筆記》,「弄糟了的身份的處理」的注釋,新澤西:恩格爾伍德·克利夫斯,普林第斯-霍爾,1963年,頁28。

[16] 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紐約,1922年,頁259-260。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t of Performance

------ Erving Goffman』s Communication Ideas

Rui Bi-feng

( )

Abstract: Erving Goffman i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representative of sigh interaction theory. His 「drama-imitating theory」 mainly paid attentions to how people apply signs to pre-design and exhibit his own open image in daily life, which means how to apply signs to perform and to achieve favorable effect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through discussing Erving Goffman』s drama-imitating theory.

Key words: Erving Goffman; Performance; Interacti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 樊 葵]

載於香港《中國傳媒報告》(China Media Reports) 2004年第1期.

『玖』 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電影

作品:

復興
近日,始終在動畫界保持先鋒位置的法國又推出了一部令人瞠目結舌的電影作品———融合動作捕捉和動畫渲染技術的全3D黑白電影《復興》(Renaissance)。 《復興》於3月15日在法國250塊銀幕上映,講述了一個發生在2054年巴黎地下世界的偵探故事。一位名叫卡拉斯的警長尋找一個失蹤的女科學家伊洛娜。 故事中包括審訊、神秘失竊的筆記本、殘暴的...

007之皇家賭場
皇家超級間諜出世 在完成兩樁暗殺任務之後,詹姆斯·邦德(丹尼爾·克雷格)獲得了殺人執照,英國軍情六處007號間諜正式誕生。而他的第一次「007」任務,便是監視馬達加斯加的恐怖分子莫拉卡,在追蹤線索到巴哈馬之後,另一個代號為「數字」的神秘人引起了他的注意。邪惡的「數字」是世界恐怖分子的贊助商之一,也與各秘密情報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由於他表面...

聲名狼藉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片,講述了「報告文學之父」杜魯門·卡波特創作名篇《冷血》的過程——貌似與今年提名五項奧斯卡獎並最終斬獲影帝的《卡波特》「撞車」。不同之處在於,《Infamous 》以卡波特與青梅竹馬的友人哈珀·李的關系為側重點(《卡波特》里凱薩琳·基納扮演的女性),故事也更生活化、更八卦。

非關命運
來自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十四歲猶太少年——卡維,在上工的途中被攔下來,送往「奧許維茲集中營」。在他天真懵懂的眼中,德軍沉穩、整潔,而有紀律;「營區」大路旁鋪著鵝卵石,綠地賞心悅目,陽光下黃花點點;雖然飢渴交迫,但仍樂意遵守規矩、認真工作、努力當個好囚犯。 附近皮革工廠的煙囪不時傳來一股讓人不敢恭維的臭味,有點腥甜、有點黏……。仔細觀察之後,卻驚訝地發現,遠方也...

慕尼黑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

愛無可忍
這是一個註定非常特殊的下午,大學教授喬·羅斯(丹尼爾·克雷格 飾)准備好了紅酒和求婚的戒指,打算在晴朗旖旎的牛津郊外與身為雕塑師的女友克萊爾(薩曼莎·莫頓 飾)來一次浪漫的野餐。可是,他們剛剛坐定,紅酒尚未開瓶,一隻失控的熱氣球載著一個驚惶失措的小男孩晃晃就悠悠地飛將過來,一名男子正竭力想拉住氣球,但不時被脫離地面,喬和其他三位路人見義勇為、奔了過去,大家一...

夾心蛋糕
暗紅的底色,烏黑的槍管,鬆懈的食指,一個金發碧眼的男人,眼神真空的注視,徘徊猶豫,再加之細密黑色的網格,透出錯綜復雜的氛圍。不錯,這張《夾心蛋糕》的海報已經將影片題材和情節的基本輪廓隱諱的暗示了。 海報上的這個男人便是本片的男主人公,從未被提及姓名,暫且叫他X先生(丹尼爾·克雷格飾)。他的職業是倒賣可卡因和搖頭丸的中間商,他處事圓滑,彬彬有禮,衣冠楚楚,優...

瓶中美人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美國詩人Sylvia Plath(Gwyneth Paltrow 飾)與英國詩人Ted Hughes(Daniel Craig 飾)的一段感情。 Sylvia生於大蕭條時期的波士頓,起初進入史密斯大學就讀,卻因無法適應環境而自殺未遂,後來獲得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求學。她在劍橋遇見年少氣盛的詩人Ted而墮入愛河,不久即嫁為人婦,然而好景不...

夢游非洲
庫利·高爾曼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隨家人一起前往非洲,她被那美麗的土地及無數的野生動物所深深吸引。成年之後,已經二十五歲的她和丈夫保羅、及兒子伊曼紐爾再次返回非洲,回到那他們夢寐以求的神奇土地。庫利和保羅建起了一座牧場,立志要保護非洲的大象、犀牛這些瀕危動物。對庫利來說,非洲既是個美麗的充滿神奇的土地,但它也處處存在無情的危險和災難。不久保羅因意外...

『拾』 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或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解釋電影《孔雀》中姐弟三人

姐姐二十齣頭,雖看起來清瘦文靜,內心卻剛烈執拗,為實現夢想可以將自己豁出,無奈現實無情,經過多次挫敗後她學會聽天由命;哥哥二十三四歲,因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父母對他的關愛皆多一層,經人介紹與精明的跛腳姑娘結婚後,他過上自己很滿意的日子;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世界過於豐富,因為某件事被父親趕出家門後,開始在外面找尋屬於自己的生活,然而所獲只是時間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所謂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根本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系是: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前意識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扮演著「稽查者」的角色,嚴密防守潛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闖入意識中;潛意識始終在積極活動著,當「稽查者」放鬆警惕時,就通過偽裝伺機滲入到意識中。而且,他認為,潛意識的心理雖然不為人們所覺察,但卻支配著人的一生。無論是正常人的言行舉止還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異症狀,以及人類的科學、藝術、宗教和文化活動,都受潛意識的影響和支配。
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無意識現象,特別是潛意識現象,而不是意識現象。這與傳統心理學強調意識的重要性,並把它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適成對照。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