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溫
『壹』 為什麼香港90年代左右的電影色調都比較偏黃
有幾種可能,復兩個方制向,一是膠片的種類,二是導演攝影的藝術追求。
膠片可能是那種高感光質感強烈的膠片,具體種類我也不知道,老師講過一種西歐的老膠片品牌。
至於藝術追求,可能是為了營造歷史感,和「大漠孤煙落日圓」的地平線效果,色溫調的比較低,也可能使用了濾鏡。
最後一種色調偏暗黃的考慮,可能是膠轉磁的過程,膠片沒有保護很好,或者轉磁時的設置。
我個人感覺上世紀甚至更早數碼高清到來前拍攝的電影,發現色彩偏差的問題大多和攝影攝像師選擇的膠片種類有關,所以看起來和實際色調有偏差,這也是區別部分類型片風格的方法了:)當然選用何種膠片,也是導演為藝術效果表達的考慮。
『貳』 攝影中色溫是怎麼回事
色溫
colo(u)r temperature
表示光源光譜質量最通用的指標。色溫是按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輻射在可見區和絕對黑體的輻射完全相同時,此時黑體的溫度就稱此光源的色溫。低色溫光源的特徵是能量分布中,紅輻射相對說要多些,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後,能量分布中,藍輻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稱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准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熒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4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在討論彩色攝影用光問題時,攝影家經常提到「色溫」的概念。色溫究竟是指什麼? 我們知道,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有些則偏紅,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和計算光線的顏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所創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演算法,而其具體確定的標準是基於以一黑體輻射器所發出來的波長。
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純黑物體,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產生輻射最大強度的波長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於500—550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某紅色波長的輻射強度最大),達到1050一1150攝氏度時,就變成黃色……因而,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溫度相對應的。色溫通常用開爾文溫度(K)來表示,而不是用攝氏溫度單位。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通常我們所用燈泡內的鎢絲就相當於這個黑體。色溫計演算法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用K來對應表示物體在特定溫度輻射時最大波長的顏色。
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於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顏色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顏色印象的產生,是由於時斷時續的光譜在眼睛上的反應,所以色溫只是用來表示顏色的視覺印象。
『叄』 色溫在攝像中是什麼概念如何判斷
色溫一光的顏色標志
用黑白膠片拍照片,只要根據光的強弱 (物體的亮度) 定準光圈進行拍攝就行了。但用彩色膠片和彩色攝像機拍攝,除了正確曝光之外,還要考慮照明被攝對象光線的色溫,否則拍出的彩色照片或彩色電視圖像就會偏色,不能正確還原景物的色彩。什麼叫色溫呢?色溫的概念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它並不是「色的溫度」。色溫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譜成分的標志。
前面我們講了,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生活中的可見光多數是熱輻射體發出的。如太陽光、燈光和蠟燭光等,都可以看做是白光。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這是因為這些光源所含的光譜成分不同 (光譜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 原故。色溫的量值是怎樣規定的呢?科學家把某一光源發出的光和絕對黑體加熱到某一溫度時發出的光相比較,當二者色成分相同時,就把這時絕對黑體的溫度定做該光源的色溫。絕對黑色也叫完全輻射體。指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把它上面的輻射全部吸收的物體。由實驗得知,當黑體連續加熱,溫度不斷上升時,所發出的光並不是白光,而是帶有顏色的色光。隨溫度升高變化的順序是由紅-黃-白-蘭。 色溫的單位用 K 表示 (開爾文第一個字母 kehvin) ,用攝氏-273 ℃為起點,每升 1 ℃為 1K(國際會議上規定不寫度 K ,也不寫 K 度)0 ℃=273k,3200k=2927 ℃,人眼對不同色溫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溫越高,越偏蘭,越低越偏紅色 。
色溫這個概念雖然是由熱輻射體 (絕對黑體) 加熱後發出的光線彩色成分表示的。但實際上,可以認為光源的色溫和光源的物理溫度無關。道理很簡單,一盞鎢絲燈發出光的色溫大約是 3200K,蒙上一層蘭紙發出的光色溫就升高了,變成 5600K了 (升高多少根據蘭紙的深線而定) 因為加一層蘭色透明紙後,投射出來的光色彩成分變了,蘭光多了,紅綠光被藍紙吸收了,但燈的溫度並沒有變化。冷光源色溫高,但本身的溫度並不高。
彩色攝影和彩色攝像和色溫的關系甚為重要。黑白攝影和攝像不存在色溫問題。無論是拍彩色照片、彩色電影、電視都必須注意照明光源的色溫。才能使電視畫面色彩得到正確還原,或控制畫面色調。
拍彩色照片,用日光型彩卷只能在太陽光照明條件下進行拍攝,用燈光型彩卷只有在燈光 (3200K) 照明條件下進行拍攝。目前我國拍電影用的膠片全是燈光型彩色膠片。要求色溫條件為 3200K左右。因此在太陽下拍攝時,必須在攝影機鏡頭前加上降低色溫的濾色鏡,這種濾色鏡的顏色呈琥珀色,能使太陽光的色溫 (約 5500K) 降低到 3200K。
一日之間太陽光的色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的變化進行著有規律的變化。早晚偏低、中午偏高。太陽光的平均色溫是5600K,人工光源也各有不同的色溫指數。電影攝影由於一日之間色溫的變化引起的畫面偏色,可以在印製正片時,用配光的方法加以校正。在電視攝像中,主要靠調整黑白平衡的方法加以解決。調整黑白平衡的具體方法(略)。室外自然光和室內自然光都是5600K左右的高色溫光,室內主要是天空光,比太陽光的色溫要高。室內自然光的色溫和採光好壞無關。
晴天太陽直射光在9-15時之間,陽光中含紅、綠、蘭三原色比率基本相等,各佔1/3。因此給人以白色的感覺。鎢絲燈、民用燈泡色溫較低。其中含紅的成分較多,給人以偏紅的感覺。熒光燈含蘭綠成分較多。給人感受偏蘭綠。
燈光的色溫隨電壓高低而變化,電壓高色溫高,電壓低色溫側偏低,標准電壓220V時的概數。電壓低3-2V影響不大,不會被人眼所察覺。
3、光源色溫對物體色彩再現的影響
我們平常看到各種物體的顏色是在白光下呈現的顏色。這是因為人們基本上是處於白光照明環境下生活的緣故。用不同色光照明有色物體,物體的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對這種變化人眼不太敏感,因為人眼有色覺適應現象,但對彩色攝像機卻十分敏感。
4、色溫平衡——不同色溫光源混合使用
在拍攝現場,有時碰到兩種不同色溫的燈光混合照明,比如在室內自然光照明條件下,室內自然光的色溫較高,主要是窗戶射進的天空光和室外景物反射光。如果室內自然光亮度不夠或不理想,需加人工光進行補充和修飾,這時色溫較低的燈光和色溫較高的室自然光不一致。這時把兩種色溫的光線的色溫統一起來就叫色溫平衡。色溫平衡的方法有兩種:一、可以在低色溫的燈前加一張藍色燈光紙,使低色溫(3200K)燈光的色溫接近於室自然光的色溫,也可以用高色溫燈(如鏑燈)這是拍電影電視劇經常用的方法。二、將內自然光的色溫向燈光靠攏,將窗戶用橙黃透明紙糊上,使用這種方法在窗戶面積較小的情況下可使用,其優點是提高了燈光的效率(不必加紙)加透明紙後會降低燈的亮度。第二個優點是減弱了窗戶的亮度有利於亮度平衡。其缺點是費事費時,而且弄不好會出現穿幫現象,把透明燈光紙拍出來。有些燈具,本身自帶調色溫的淺蘭色濾色鏡(耐熱玻璃製作)使用起來很方便。
『肆』 在微電影創作中色溫對於影片光線調節具有什麼作用
在微電影創作中,色溫對於影片光線調節具有什麼樣的作用
『伍』 色溫對影片風格的影響
色彩在一般電影的風格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色彩能夠創造出一種時空感,並且可以版營造氣氛,產權生一些情緒化的效果。電影一般會在電影的色彩中隱喻影片的象徵和主題。從專業角度來說,大部分專業攝影師常用白平衡來控制色溫和色彩偏差,白平衡簡單來說就是攝影機校正色彩的一個裝置,使攝影機在特定的環境下決定適當色度的方法。我打個比方吧!比如電影《紐約黑幫》用一些暴力和血腥的鏡頭我們就常常看到一些暗淡的色溫表現出一種悲觀,邪惡。又比如電影《泰坦尼克號》傑克為露絲畫像的片段中就用一些柔和的淡色溫表現出一種愛,熱情,激動。明白了嗎?
冒昧問一句學電影的嗎?
『陸』 為什麼大導演拍的電影都是昏黃色調的
每個導演 將會根據自己對影片的解析 去調節不同的色溫。就如同老謀子的電影一樣他就比較偏愛濃郁的紅色,他把對紅色的運用推向了極致。
紅色是最強有力的色彩, 沖擊波最強,有力、強烈,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興奮、激動、緊張,同時給視覺以迫近感和擴張感,能引起肌肉的興奮、熱烈、沖動。
由於紅色的注目性和美感,它在標志、旗幟、宣傳等用色中占據首位。在世界各國的國旗中,80%的國旗都有紅色;傳說在古代的競技場表演前,被關進紅色屋子的角鬥士要比其他選手發揮得更出色。是紅色點燃了他們的鬥志、激起了熱情。紅色也常用來作為警告,危險,禁止,防火等標示用色。另外,在公用印章上可以見到紅色,這時的紅色代表了權威和不可侵犯。
紅色的涵義很多,像喜慶、熱情、熱鬧、溫暖、活潑、艷麗、芬芳、青春、幸福、吉祥、性感、浪漫、革命、火焰、暴力、侵略、危險等都是其寓意。紅色在心理上還象徵激情,特別是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激情,同時還表達一種潛意識的憤怒、仇恨情緒。總之,紅色是吉祥也是災難,是戰亂的標志,也是平和的象徵,它把青春與死亡、崇高與淫亂、激情和慾望、熱情與瘋狂、神聖與褻瀆這些反差幾近水火難容的內涵全都混合在了一起。
紅色是最有中國特色的色彩。紅色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達等義的象徵。這源於古代對日神的崇拜。中國的皇族推崇紅色,紅色象徵著特權與富足。古代達官貴人的住宅是朱門,他們穿的衣服是朱衣;乘的車子叫朱軒。在傳統京劇里,關羽的一張大紅臉象徵著他耿直、忠義的品格。在傳統婚禮上張貼的是大紅喜字,給新娘遮臉的是紅蓋頭,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紅花等等。這些紅色服飾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的氣氛,同時也暗示著新婚夫婦婚後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在當代漢語里紅色是政治色彩最濃的一個顏色詞,象徵著革命和進步。如:紅旗、紅軍、紅心、紅衛兵、紅色政權、又紅又專等等。在文革期間,甚至用紅海洋來表示革命。
中國文化喜愛和崇拜紅色,還可能與文化傳統中對慾望、激情的壓抑相關。中國人通過對一種抽象色彩的喜愛和崇拜,迂迴曲折地表達了一種內心深處隱秘的慾望。
紅高粱》是張藝謀的導演處女作,張藝謀大膽運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審美價值,使用了紅色這一極為強烈的顏色,為觀眾創造了一個紅色的世界。片中那種自始至終的紅讓人熱血沸騰,不僅有紅高粱、紅花轎、紅棉襖、紅蓋頭、紅被子、紅辣椒、紅剪紙、紅對聯,還有紅色的高粱酒、紅色的火焰、紅色的太陽、紅色的鮮血等等。影片通過紅酒般的浸血畫面,自始至終呼喚著一種無拘無束、坦坦盪盪的生命觀,表現了人物對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張藝謀強化紅色的一個道具和方式是皮影戲。紅彤彤的色調作為皮影戲台的背景,映紅了演員的膚色,照亮了前台白色的幕布,騰發出火紅的激情。
對色彩有非常具體的追求是張藝謀和很多導演的顯著區別之一。張藝謀在影片中通過對色彩的獨特感受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對於人的視覺的美感效應以及色彩的象徵意義,喚起了觀眾豐富的聯想,調動了觀眾的審美體驗,進而更好的表現了電影作品的主題。
『柒』 香港電影中的色溫一來溫是什麼
7-11
網路名片
7-11(7-Eleven日語:セブン-イレブン)便利店(商標中的表記方式為:7-ELEVEn)7-Eleven品牌原屬美國南方版公司權,2005年成為日本公司。Seven&I Holdings公司是Seven-Eleven Japan公司、Ito-Yokado公司、Denny』s Japan公司在2005年9月合並成立的新公司。1927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創立,7-Eleven的名稱則源於1946年,藉以標榜該商店營業時間由上午7時至晚上11時,後由日本零售業經營者伊藤洋華堂於1974年引入日本,從1975年開始變更為24小時全天候營業。發展至今,店鋪遍布美國、日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
『捌』 電影主光源和副光源的區別
用於電影攝影(包括電視攝影)、放映、洗印等方面,具備發光強度穩定、光譜成分符合使用標准、發光體尺寸和光分布狀態便於光學控制、使用方便並有較長使用壽命等特性的電光源。
用於電影光源的有白熾燈、鹵鎢燈、金屬鹵化物燈、短弧氙燈和碳弧。
白熾燈白熾燈是電影工業中最早使用的光源。功率從低於10瓦至10千瓦。有些白熾燈的玻殼為球形,局部蒸鍍鋁膜,起反光鏡的作用,用以代替燈具的反光鏡;有的白熾燈玻殼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光學系統。白熾燈的主要缺點是發光效率偏低(20流明/瓦左右),鎢絲在高溫下蒸發的鎢原子沉積在燈泡的玻殼內壁,使玻殼變黑,燈的壽終光通量比初始光通量顯著降低。因而這類光源逐漸為鹵鎢燈所取代。
鹵鎢燈鹵鎢燈是燈泡內充有鹵族元素或鹵化物及惰性氣體的新型白熾燈。由於在燃點過程中產生鹵鎢循環,避免了鎢沉積,提高了燈絲的溫度和發光效率(約30流明/瓦),在相同色溫條件下,壽命比普通白熾燈長,光通量和色溫基本保持恆定。而且由於體積小,有利於照明系統的光學控制。
應用於攝影的鹵鎢燈主要為管型和圓柱型。管型鹵鎢燈功率范圍約為500~3000瓦;圓柱型的功率范圍約為250 瓦至20千瓦。攝影鹵鎢燈的色溫為3200開左右。放映鹵鎢燈功率范圍為50~ 400瓦,色溫為3300~3400開,燈絲結構為螺旋型或排絲型。為了降低片門溫度,放映鹵鎢燈通常還配有介質膜反光鏡,並將燈泡和反光鏡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組合式聚光燈泡。
金屬鹵化物燈金屬鹵化物燈是由金屬蒸氣(例如汞)和鹵化物(例如鉈、銦或鈉的鹵化物)分解的混合物電離激發後輻射發光的放電燈。在這種復合放電條件下,發光效率可達80~120流明/瓦,而且還可通過改變填充物的種類及填充量的大小來改變燈的輻射光譜,以提高其顯色性(顯色指數可達80~90)。在電影攝制過程中,可用金屬鹵化物燈代替傳統的碳精燈,用作外景照明光源。金屬鹵化物燈還可用作放映光源或追光燈光源。球型金屬鹵化物燈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投射式光源。管型金屬鹵化物燈可用於大面積散射光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