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最後的晚餐
A. CCTV 6有部關於最後的晚餐的是什麼電影
前一段時間剛剛播過的是《達芬奇的一生》。
B. 求~~關於最後的晚餐的電影
《達芬奇寶藏》
C.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到底隱藏著什麼玄機
達·芬奇採用了平行透視法,運用了最為傳統的一字形排開的構圖慣例,讓中心焦點集中於耶穌的明亮的額頭。耶穌伸開雙手,低垂雙眼。他已經把話說完,沉默著。但是,他的手勢卻有著不可抗拒的精神的號召力,召示和啟迪人們去內省,去沉思。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的最初創作構思起步於卡斯塔尼奧的作品。在達·芬奇的草圖中,一字形排開的構圖,猶大獨自坐在長桌的另一邊,耶穌正把面餅遞於猶大的面前,眾人的注意力都轉向了猶大。為了形成眾人對猶大的壓倒一切的氣勢,達·芬奇在草圖中升高了視平線。
達·芬奇繼承了卡氏對宗教題材的情節化的處理方式——在畫中講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這種宗教題材的世俗化傾向在15世紀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當時,許多畫家喜歡把聖經故事展現於此時此地的現實環境中,並常常在其中畫上自己和朋友的形象,以此為榮。
(3)電影最後的晚餐擴展閱讀:
《最後的晚餐》對後世的影響: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
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著一種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
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作者簡介: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義大利著名藝術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美術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D. 東野圭吾的電影《最後的晚餐》的插曲名字叫什麼在一小時零幾分的時候有。
第一.個就,是的-
E. 最後的晚餐作品題材及內容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義大利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現藏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韓國、伊朗、中國、古巴都有同名電影。
目錄
達·芬奇畫作基本信息
題材和記載
畫作介紹
畫作賞析
畫作歷史
畫作爭議
畫面介紹
同名電影《最後的晚餐》2006年 韓國
《最後的晚餐》2002年 伊朗
《最後的晚餐》2004年 中國
《最後的晚餐》 中國
《最後的晚餐》1976年 古巴
同名小說
同名歌曲基本信息
歌曲歌詞
歌手簡介
新聞事件達·芬奇畫作 基本信息
題材和記載
畫作介紹
畫作賞析
畫作歷史
畫作爭議
畫面介紹
同名電影 《最後的晚餐》2006年 韓國
《最後的晚餐》2002年 伊朗
《最後的晚餐》2004年 中國
《最後的晚餐》 中國
《最後的晚餐》1976年 古巴
同名小說
同名歌曲 基本信息
歌曲歌詞
歌手簡介
新聞事件
展開 編輯本段達·芬奇畫作
基本信息
最後的晚餐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萊昂納多·達·芬奇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這幅畫,是他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的。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該畫420X910厘米,現藏於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Milan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圖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 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作品。 題材取自聖經故事。猶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將被捕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席間耶穌鎮定地說出了有人出賣他的消息,達·芬奇此作就是耶穌說出這一句話時的情景。畫家通過各種手法,生動地刻畫了耶穌的沉靜、安詳,以及十二門徒各自不同的姿態、表情。此作傳達出豐富的心理內容。 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對這一題材的傳統處理方式,圖中人物列為一排,以耶穌為中心,十二門徒分為四組,對稱分列兩側,形成了一個穿插變化又相互統一的整體。達·芬奇成功地運用構圖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題材和記載
《最後的晚餐》壁畫取材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這時,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五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根據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26:20-29; 馬可福音14:17-25; 路加福音22:14-23;約翰福音13:18-30記載最後的晚餐如下: 「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主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3-26) 這時基督正處於兩個制度及其兩大節期的分界上。他作為上帝無瑕疵的羔羊,即將獻上自己為贖罪祭,這樣就把那四千年來,預表他死的表號和儀式的制度廢除了。在同門徒吃逾越節筵席時,他設立了一個紀念他偉大犧牲的禮節來代替逾越節。猶太人全國性的節期將要永遠過去,而基督所設立的禮節要在各方各國、世世代代被他的門徒遵守。 古時逾越節的設立,原是作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被拯救出來的紀念。上帝曾指示;當他們年年守這節時,兒女若問起它的意義,他們就要將這段歷史重述一遍。這樣,那奇妙的拯救就必留在眾人心中,歷久如新。基督設立聖餐禮,乃是要紀念那因他的死而完成的大拯救。信徒要遵守此禮,直到他帶著能力和榮耀第二次降臨之日。這禮是一種紀念,讓我們常把他為我們做成的重大事跡銘心不忘。 當初以色列民從埃及蒙拯救時,是站著吃逾越節晚餐的: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預備趕路。他們過逾越節的方式是符合當時情況的,因為他們即將被趕出埃及地,開始在曠野里行走痛苦、艱難的旅程。但到基督的時代,情況已改變。他們不再是將要從異邦之地被趕出來的民,而已住在自己的國土上。為了體現上帝所賜的安息,此時人是側身靠在榻上吃逾越節筵席的。桌子四圍放著長榻,客人能躺下,用左臂支撐身體,右手拿食物。這樣,客人也能將頭靠在他左側之人的胸膛上。腳既伸到榻的外端,外圍伺候的人就能為客洗腳。 這時基督仍在那擺著逾越節晚餐的筵席上。逾越節用的無酵餅就在他面前。沒有發過酵的逾越節的酒,也在桌子上擺著。基督用這些象徵來代表自己是毫無瑕疵的犧牲。任何被酵罪和死亡的表號腐化的東西都不足以代表那「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彼前1:19)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里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 賣主的猶大當時也參加了聖餐禮。他從耶穌手裡領受了那表明他捨身流血的餅和酒,也聽見主的話:「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這個叛徒竟敢在上帝的羔羊面前盤算暗計,揣著陰險報復的惡念。 基督在洗腳時說話的口氣,已充分證明他洞悉猶大的人格。他說:「你們是干凈的,然而不都是干凈的。」(約13:11) 這句話使這個假門徒確知基督已洞悉他的奸計;此時基督要更清楚地講出來。當他們坐席時,他望著門徒說:「我這話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現在要應驗經上的話,說:『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 直到此時,門徒還沒懷疑到猶大。但他們看出基督非常難過。為此,有一層黑雲籠罩著他們,是可怕的災禍即將來到的預感;其性質卻是他們所不知道的。當大家沉默地吃著筵席時,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門徒聽見這話非常驚異惶恐。他們不明白,他們中間怎麼會有人如此沒良心地對待他們神聖的教師。為什麼要賣他?賣給誰?誰會生出這種念頭呢?主所眷愛的十二個門徒既比其他人更有權利聆聽他的教訓,享受他奇妙的愛,主又是那麼關心他們,使他們與他親密來往,他們中間總不至於有人要賣他吧! 門徒既明白耶穌這句話的意義,也記得他所說的話是何等的真實,他們心中懼怕,就懷疑起自己來。他們開始省察自己的心,看有沒有藏著一點反對夫子的意念。他們以極痛苦的心情,一個一個地問耶穌說「主,是我嗎?」惟有猶大坐在那裡默不作聲。約翰大為困惑,最後問耶穌說:"主啊!是誰呢?」耶穌回答說:「同我蘸手在盤子里的,就是他要賣我。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耶穌說:「我把手中的筆給誰誰就是賣我的人。」當門徒問「主,是我嗎?」時,他們曾嚴密地彼此注視著每一個人的臉色。所以猶大的沉默使大家的視線都集中在他身上。在大家發問和表示驚異的混亂情形之中,猶大沒有聽見耶穌回答約翰的話。現在他為要避免眾門徒的注意起見,就像他們一樣地問耶穌說:「拉比,是我嗎?」耶穌嚴肅地回答說:「你說的是。」耶穌本意給猶大一個悔改的機會,但猶大並沒有悔改之心,耶穌即揭露他。 猶大因自己的陰謀被揭露,驚異慌亂,趕緊起來想離開樓房。「耶穌便對他說:『你要做的快做吧!'......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這個叛徒既轉離基督走到外面的黑暗中,這對他真是「夜間」了。 猶大在沒走這一步之先,還沒失去悔改的可能。但在他離開主和同道弟兄時,他已作出最後決定,已越過最後界線。 耶穌對待這個受試探的人所表示的忍耐,真可謂奇妙之至。凡為挽救猶大所能作的事都已作盡。在他兩次與祭司立約賣主之後,耶穌還給他悔改的機會。因他洞察這叛徒心中的奸計,基督便將那顯明他神性的最後確實憑據給猶大。對這假門徒,這就是勸他悔改的最後呼籲。基督那兼有神人二性的愛心所能發揮的感化力,都毫無保留地用在猶大身上了。憐憫的浪潮雖然被頑固不化的驕傲反擊回來,卻以更強恩愛的感服力再撲過去。可惜,猶大雖因自己的罪惡被揭露而詫異震驚,但他反倒更堅決了。他從聖餐的筵席上出去,決心要貫徹賣主的陰謀。 基督宣布猶大有禍,對其他門徒是懷有憐愛意旨的。他就此把那證明他是彌賽亞的最大憑據給了他們。他說:「如今事情還沒有成就,我要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可以信我是基督。」如果耶穌一直保持緘默,好像不知道那將要臨到自己身上的事,門徒或許要認為他們的夫子沒有神聖的預見,是意外地被人賣到嗜殺成性的暴徒手裡。一年前,耶穌早已告訴門徒,他撿選的十二個人中有一個是魔鬼。如今基督對猶大所說的話顯明他完全知道他的奸計,這就可以在他受辱的時候堅固他真實門徒的信心。而且當猶大遭遇他那可怕的結局時,他們就會想起耶穌在叛徒身上所宣布的災禍。 救主還有個用意。他本來知道猶大是個叛徒,但仍設法幫助他。他在洗腳時說:"你們是干凈的,然而不都是干凈的。」門徒當時不明白這話。及至他在席上說:「同我吃飯的人,用腳踢我」(約13:11,18)時,他們還不領會。但到最後明白他的意思時,他們就要思考:上帝對犯罪最嚴重的人,表現何等的忍耐和恩慈。 耶穌雖然從起初就知道猶大的為人,但他還是洗他的腳。而且這叛徒有權與基督同進聖餐。這位大有忍耐的救主發出多次勸告,希望這罪人能接受他,並悔罪改過、洗除罪污。這是給我們的榜樣:當我們認為某個弟兄犯錯誤或犯罪時,千萬不可離棄他。不可漠不關心地與他隔離,讓他陷在試探之中,作撒旦的掠物,或者把他趕到撒旦的陣地上去。這不是基督的方法。正因為門徒有錯誤和缺點,他才洗他們的腳,而且除了猶大一人之外,其他門徒都因此而悔改了。 基督的榜樣不許他的門徒排斥他人參加聖餐。聖靈固然明白指示、公然犯罪的人不得參加聖餐(見林前5:11)。但除此之外。沒有人可以擅自判定別人。上帝並沒有讓任何人來決定誰可以參加這禮節;因為誰能洞察人心呢?誰能將稗子從麥子中分別出來呢?「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11:28,27,29) 當信徒聚集舉行聖禮時,必有肉眼看不見的使者前來參加。這群人中,或許也有個猶大。若是這樣,就必有黑暗之君所派來的使者在場,因為他們總是伴隨著一切不肯受聖靈約束之人的。然而,天上的使者也必在場。每一次這樣的聚會都有這些看不見的「來賓」參加。或許也有一些不是誠心愛慕真理的人願意參加,但不應當禁止他們。因為當日耶穌為門徒和猶大洗腳時,那些在場的見證者也必來到我們中間。當時看到那幕景象的不只是常人。 基督必藉著聖靈前來印證自己的禮節。他必在場將人剛硬的心感化過來,叫人知罪。各人眼神所表露和內心所蘊藏的痛悔,都不能逃過他的注意。他正等待著痛心悔改的人,一切都已准備好來接納他們。曾為猶大洗腳的主,渴望洗去每個人心中的罪污。 我們不要因為有些不配的人在場就不去參加聖餐。每個門徒都當公開參與,藉此表明他接受基督為他個人的救主。基督必在這些他自己所指定的約會中與他的子民相交,並由於他的臨格而加給他們力量。即或主持聖禮的人因心手不潔而不配,但基督依然要在那裡服侍他的兒女。凡全心信靠他而來參加的人,必大大蒙福。凡疏忽這些與上主親近的機會的人,必定遭受損失。對這等人,正可說他們「不都是干凈的。」 基督既與門徒一同吃餅,一同喝那杯,就是與他們立約作他們的救贖主。他把這新約交託他們,使一切接受他的人都能成為上帝的兒女,並與基督同作後嗣。由於這新約,他們就能享有上天所能賜的今世和來生的一切福惠。這約是要用基督的血使之生效的。這聖餐禮是要門徒紀念那為整個墮落的人類、也是為他們個人獻上的偉大犧牲。 但聖餐不該成為悲哀的禮節,因為這原不是它的宗旨。當主的門徒聚集吃他的聖餐時,他們不可追念或悲嘆自己的缺點,不要懷念自己過去的宗教經驗,不論它是令人鼓舞或是令人沮喪的。他們也不要回憶自己與弟兄之間的分歧。洗腳的預備禮節已把這一切都解決了。自省、認罪、彼此和好,都已經作過了。現在他們是來與基督交通:不是站在十字架的陰影之下,而是在其救恩的光輝之中。他們要打開心門接受公義日頭的燦爛陽光。由於基督的寶血洗凈了他們的心,他們的肉眼雖然看不見他,但內心能充分感覺他的臨格;他們要聽見他的話,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約14:27) 我們的主說:當你自知有罪時,要記住我已經為你死了。當你為我和福音的緣故遭受虐待、逼迫和苦難時,要記住我的愛是多麼大,以致我為你舍了性命。當你覺得你的責任艱難,你的負擔沉重時,要記住我曾為你的緣故忍受十架,輕看羞辱。當你因難堪的試煉而畏縮退避時,要記住你的救贖主是長遠活著在為你祈求。 聖餐禮是預指基督第二次降臨。它的宗旨就是要把這指望生動地銘刻在門徒心中。每逢聚在一起紀念他的死時,他們就重述他怎樣「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里,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他們在苦難中,就因指望他們的主復臨而得了安慰。他們想起這句話:「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11:26) 這應許對他們真有言語難以形容的安慰。 這些事我們永不可忘記。耶穌的愛及其激勵人的能力,我們應時常紀念。基督設立此禮,是向我們說明上帝為我們的緣故所表露的愛心。若不是通過基督,我們的心靈決不能與上帝聯合。而且弟兄與弟兄之間的聯合與愛心,也必須因耶穌的愛而凝固,垂諸永久。惟有基督的死,才能使他的愛在我們身上生效。惟有因他的死,我們才能歡歡喜喜地仰望他的復臨。他的犧牲是我們指望的中心。我們的信仰必須建立於此。 我們往往把那些指著救主受辱和受苦的禮節,過分形式化。基督設立這些禮節,原是有一定的目的。我們的良知良能必須覺醒起來,去掌握敬虔的奧秘。大家都有特權更深入地去領會基督為人贖罪而受的苦難。「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已經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4,16) 我們必須仰望髑髏地掛著垂死之救主的十字架。我們務必篤信基督,這關繫到我們永恆的利益。 我們的主說:「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3-55) 就我們的肉體而論,這兩句話也是實在的。因為連我們在地上的生活,也要歸功於基督的死。我們吃的飯是他捨身得來的。我們喝的水是他流血換來的。每個人,不論是聖徒或罪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是靠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而得滋養。每一餐飯食,都帶有髑髏地十字架的印鑒。每一口泉水、都反映它的光輝。這一切,基督在設立那代表他偉大犧牲的禮節時都說明了。在樓房上舉行的那一次聖餐與典禮所照出的亮光,使我們每日的飲食成為神聖。於是家庭的飯桌成了主的筵席,而每一頓飯都成為一次聖餐了。 就我們屬靈的生活而論,基督的話尤為真實。他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只有接受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的生命,我們才能度聖潔的生活。而我們是因接受他的話,並實行他所吩咐的事,才能獲得這生命。這樣,我們就與他合而為一。他說:「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約6:54,56,57) 這段聖經特別適用於聖餐禮上。當我們因信而思念主的偉大犧牲時,我們的心靈就必吸收基督屬靈的生命;我們也必從每次聖餐禮中得到屬靈的力量。於是這禮節就形成一種活的連鏈條,把信徒與基督聯在一起,因而也與天父聯在一起了。可見這一禮節,在需有倚靠的人類與上帝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絡。 當我們領受那代表基督捨身流血的餅和杯時,我們就在想像中參加了那在樓房裡舉行的聖餐。我們也進入了那因背負世人罪孽的主所受的慘痛而成聖的客西馬尼園。我們也似乎看到了他那使我們與上帝和好的掙扎。如此,基督釘十字架就活畫在我們眼前了。 當我們仰望被釘的救主時,我們就更充分地明白天上的主宰所付犧牲的重大而深奧的意義。救恩計劃向我們大放光芒,而我們一想起髑髏地的景象,就必激發出活潑和神聖的感情。我們就必要口唱心和地贊美上帝和羔羊,因為常懷念髑髏地的感人情景的人,心中不會留有驕傲和自我崇拜的念頭。 凡仰望救主無比之愛的人,定能提高思想境界,潔凈心靈深處,提高道德品質;定能做世上的光,各自以不同方式反射那神奇之愛。我們越多思念基督的十字架,就越能像使徒保羅一樣說:「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
畫作介紹
《最後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約聖經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寺院食堂畫《最後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從形象上難以區別善惡。由於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並表現出來。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節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並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後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於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這一復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心精神活動,唯達·芬奇從現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於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觀賞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對畫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畫家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在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達芬奇為塑造猶大的形象已停筆幾天,他常站在畫前沉思。當時請達·芬奇作畫是按時付酬金的,後幾天不動筆使院長十分惱火,並打算扣芬奇的工資。院長將想法通過總管告訴達·芬奇,達·芬奇說了停筆的原因。總管雖能理解,但扣工資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長旨意。這時達·芬奇轉首看看院長,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猶大的形象,如果實在找不到猶大的模特兒,就把院長的頭像畫成猶大,總管會意地笑了。後來米蘭大公來看芬奇已完成的畫,一見坐在猶大位置上的是院長,他笑了,並說:我也收到修士們的指控,說他剋扣修士們的薪金,他和猶大是一個樣的,就讓他永遠地坐在這里吧。大公對芬奇說:「他對你不公平,你巧妙地報復了他。」達·芬奇之所以用院長作模特兒,並非完全是出於個人的報復,而是發現院長和猶大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達·芬奇的作品的。 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牆壁上的宏大畫面,嚴整、均衡,而富於變化,無論從構思的完美、情節的緊湊,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現手法的純熟上都堪稱畫家藝術的代表。它也是人類最優秀的繪畫作品之一,由於它的問世而使達·芬奇名揚世界。
畫作賞析
在這幅畫上,達·芬奇是這樣來構思這一題材的,他對稱地設計了兩邊六個門徒的形體動作: 左邊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米奧好像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面對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各緊張地由背後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系。這三個人都面向耶穌。 右邊一組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後,自發地談論起什麼來,三人的手都伸向畫面的中心。 中右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多馬伸出一個指頭,好像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並坐的老雅各張開兩手,作驚奇的表示:「這是多麼可怕呀!」年輕的腓力則用雙手掩著胸部,似乎說:「難道在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為嗎?」 中左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約翰歪著身子眼睛向下,兩手手指交叉,有氣無力地放在桌上,作出憂愁狀。火性的彼得,則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他手中已握著一把剛切了麵包的刀,無意地靠近了猶大的肋部。而猶大,達·芬奇採取了特別的表現手法:聽了耶穌的話後,猶大情緒緊張,身子稍向後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緊握錢袋,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驚恐。這十三個人中,只有猶大的臉色是灰暗的。 坐在正中央的耶穌攤開雙手,把頭側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強了兩邊四組人物的變化節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而這十二個人,由於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系,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這幅傑作的藝術成就也正在此處。 在空間與背景的處理上,達·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間,用透視法畫出畫面的深遠感,好像晚餐的場面就發生在這間食堂里。他正確地計算離地透視的距離,使水平線恰好與畫中的人物與桌子構成一致,給觀眾造成心理的錯覺,彷彿人們親眼看見這一幕聖經故事的場面。在這幅畫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間壁、窗子、天頂和背後牆上的各種裝飾,它那「向心力」的構圖是為了取得平衡的庄嚴感的對稱形式,運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進來的光線來表現的。所有人物都被畫在陽光中,顯得十分清晰,惟獨猶大的臉和一部分身體處在黑暗的陰影里。這種象徵性的暗示手法,在繪畫上是由達·芬奇開始的。
畫作歷史
1463年——由建築師索拉里兄弟修建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1470年代——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札,擴建修道院。公爵找來了當時28歲的畫家達·芬奇與另一位米蘭建築師布拉曼特一同設計,建築師布拉曼特將修道院後部的半圓頂穹窿改為挑高的聖壇。此外也增建了方形迴廊、餐廳等。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廬多維科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達·芬奇選擇了大廳北牆繪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畫「最後的晚餐」,就連顏料也是他自己的發明,是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廣被運用的濕壁畫顏料。此顏料因混合了有機物,據知是雞蛋與牛奶,而且達·芬奇塗的很薄,導致「最後的晚餐」在五十年後就因濕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此畫多次。 1652年——修道院在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因此將畫中耶穌與三個門徒的腳給截去了。 1796年——拿破崙佔領米蘭,修道院被軍方佔用,據記載該大廳被用來當做馬房。 1943年——第二次大戰期間,米蘭遭受劇烈的轟炸,所幸修道院並沒有被完全摧毀,為保護畫作,軍方與人民以沙包、鋼架、木板將整面牆做了嚴密的保護,戰後修復了傾倒的其他屋體之後,才重新公開此畫。今日去參觀此畫,仍可看到當時的照片紀錄。
F. 最後的晚餐是哪部電影
達芬奇密碼吧
G. 日本電影最後的晚餐
親,您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您要的下載資源氈
H. 最後的晚餐電影下載
求採納最後的晚餐.Saigo.no.Bansan.Chi_Jap.HDTVrip.1024X576-YYeTs人人影視
I. 最後的晚餐(網友虛構的陸川導演的恐怖電影)
劇情電影吧 不是恐怖的
J. 最後的晚餐的電影概況
三個活在不來同階層的人各有自源己失敗的經歷。醫生Se-joo在一次手術中發生醫療事故,導致一名孕婦死亡。他亦因此被革職。Kon-bong在黑道中充當打手,卻遭到另一個黑幫方面的通緝,雖然Kon-bong嘗試逃避,但始終不能長久下去。追求名牌物品的少女Jae-rim知道自己身患絕症,感覺人生毫無希望,只是看著時光溜走。
三人背景不同,但同時有自殺的念頭。奈何他們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三人便相約在一起,希望可以成功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