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電影
A. 關於改革開放40年的電影
昨天晚上,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18電影頻道之夜」閃亮登場,看點多多。電影頻道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重磅推出「40年40部」年度影片,並將在電影頻道黃金時段進行主題展播,包括《歸心似箭》、《紅高粱》、《紅海行動》等影片。精選的「40年40部」優秀國產影片將於9月到12月在電影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這次大型主題展播,從3000多部國產影片中根據影片的社會影響力、電影史地位,綜合電影頻道旗下媒體的傳播價值,通過電視媒體CCTV-6、網路媒體1905電影網、平面媒體《中國銀幕》雜志,推出1979年的《歸心似箭》、1980年的《廬山戀》、1987年的《紅高粱》、1997年的《甲方乙方》、2009年的《建國大業》、2012年的《一代宗師》、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紅海行動》等40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年度影片」。1978年到2018年,40部具有代表性電影鏡頭的精彩混剪,引發在場嘉賓與觀眾的無限感慨。
《廬山戀》主演郭凱敏通過VCR表達了當年這部影片正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才歷久彌新,直到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都還會在電影頻道反復播放,特別受歡迎。上海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任仲倫也特別回顧了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廬山戀》,他感慨,中國電影人的作品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特徵,「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講述者。」他表示,要將向上的青春氣息貫徹至今後的創作中。
博納影業集團一共有三部影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入選「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單,董事長於冬分享了這三部電影的創作始末,他激動地表示薪火相傳,承上啟下,電影路上沒有前後,每位電影人都是為中國電影而努力。
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現場為40部影片代表頒發入選榮譽。
□延伸
「星光行動」助陣脫貧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電影頻道向廣大電影人、藝術家設計師發起了「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號召,成功組建起一支匯聚平台優勢、創造力、影響力的「星光行動」團隊。成龍、白百何、李冰冰、吳京、陳坤、陳思誠、周迅、姚晨、黃曉明、黃渤、景甜等眾多明星和10位藝術家設計師分別組成自己的團隊,宣布了自己投身這場戰役的決心。
在昨晚的電影頻道之夜上,佟麗婭和楊冪作為演員代表上台發言。佟麗婭第一時間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新疆伊犁,她表示盡管自己的故鄉鍾靈毓秀,民風淳樸,但依然沒有摘掉貧困的帽子。「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就像母親的聲音在呼喚她「是時候回家看看了!」她力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自己的家鄉,並激情邀請全社會的有心之人一起發現、關注身邊的貧困地區。星光志願者楊冪也分享了自己的扶貧行動計劃。她表示在未來的時間里,將發動身邊的人結成星光行動團隊,背起行囊,踏上重點貧困地區的土地。同時,電影頻道正在籌備電影《蘭考蘭考》,以影像的力量助陣脫貧攻堅戰。
另外,在電影頻道之夜上,電影頻道重點推介自己的王牌欄目。包括:由電影頻道和周迅聯合發起的口碑欄目《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第二季;由清華大學尹鴻教授作為評論人,邀請改革開放40周年相關的當事人與見證者一起講述光影四十年變遷的《今日影評·鴻論》;以推介暑期檔重點國產片為目的、打造浸入式舞美體驗為特色的季播欄目《國片大首映》第二季。暑期備受關注的影片《阿修羅》、《神奇馬戲團》主創也來到現場助陣,大家表示願意選擇《國片大首映》這個平台來向觀眾推薦新片。
電影頻道主辦的「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作為電影頻道的一個品牌活動,已具備不俗的社會影響力,「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今年7月在山西大同舉辦,香港著名電影人吳思遠擔任評委會主席。包括《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深海浩劫》等多部中外影片都入圍。成龍主演的成名作《醉拳》成為開幕影片。(本報記者王金躍 )
「40年40部」
1. 《歸心似箭》1979
2. 《廬山戀》1980
3. 《喜盈門》1981
4. 《駱駝祥子》1982
5. 《武林志》1983
6. 《黃土地》1984
7. 《少年犯》1985
8. 《血戰台兒庄》1986
9. 《紅高粱》1987
10. 《霹靂貝貝》1988
11. 《開國大典》1989
12. 《焦裕祿》1990
13. 《大決戰——淮海戰役》1991
14. 《秋菊打官司》1992
15. 《東歸英雄傳》1993
16. 《大話西遊——月光寶盒》1994
17. 《紅櫻桃》1995
18. 《紅河谷》1996
19. 《甲方乙方》1997
20. 《一個都不能少》1998
21. 《橫空出世》1999
22. 《卧虎藏龍》2000
23. 《開往春天的地鐵》2001
24. 《英雄》2002
25. 《鄧小平》2003
26. 《天下無賊》2004
27. 《神話》2005
28. 《雲水謠》2006
29. 《集結號》2007
30. 《畫皮》2008
31. 《建國大業》2009
32. 《唐山大地震》2010
33. 《建黨偉業》2011
34. 《一代宗師》2012
35. 《中國合夥人》2013
36. 《智取威虎山》2014
37. 《大聖歸來》2015
38. 《湄公河行動》2016
39. 《戰狼2》2017
40. 《紅海行動》2018
B.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些日本軍國主義電影在國內公開上映過,比如《啊,海軍》《山本五十六》《軍閥》等,這是
80後出生的一代對於"內參片"這個詞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對於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來說,當年如果能有幸看到內參片,那可真是幸運。
"內參片"全稱叫「內部參考片」,從文革70年代初期開始便陸續引進了這類影片,之所以叫內參片,顧名思義,當然是不能公映的了,在那個年代,只有一些高級幹部和中央領導可以觀看這些影片,再有,如果有例外的話那就是經上級批准,在一些比較大的城市裡由各個機關單位領導組織,集體觀看,范圍自然是比較窄的了。
看過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朋友可能都還記得影片中一段情節,那就是一群孩子趁著天黑偷偷的混進電影院去看內參片,結果被大人們發現,全部被攆了出去。(記得看「內參片」的軍區司令的扮演者是方化老師,鬼子王),在這部影片中,馬小軍這群孩子偷看的正是當年被無數人談論到的,非常有名的<<羅馬之戰>>。
沒看過的當然很失落,看過的總要拿來炫耀一番的。小的時候經常聽大人和一些比較大的孩子們講這些影片是如何如何的好看,如何如何的刺激,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好奇心的驅使讓我開始對這些內參片產生了興趣。
隨著文革的結束,到了8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這些內參片的放映尺度也有所松動,一些影院也逐步的開始放映這些影片,(當然還是以內參片的名義,但是基本上限制就很少了)記憶里很小的時候(大概7.8歲吧)被爸爸帶著看過一部內參片就是日本在六十年代所拍攝的故事片《軍閥》(原片名叫-激動的昭和史'軍閥),當然對於我們這些還沒上學的孩子來說純粹是看熱鬧,當時根本不懂影片的內容和含義,就覺得外國的打仗片好看,相比較而言我們國家拍的戰爭片《地道戰》《地雷戰》就假的太厲害了,可以說是大開了眼界。後來長大一些後,就斷斷續續的又看了幾部。有《啊,海軍》,《山本五十六》,《聯合艦隊》,《日本海大海戰》等等。
從七八十年代走來的對軍事感興趣的人對這幾部片子都不會很陌生,或許現在的小憤青會說你怎麼看軍國主義的片子?其實在整個六七十年代中日之間的關系算是比較和睦的,面對當時共同的潛在對手蘇聯和美國,在意識形態和思想上某些方面的確是不謀而合的,所以這些默契和心照不宣當然就不奇怪了,民間文化方面的交流也一直就沒有中斷過。尤其到了80年代,隨著鄧的出訪,中國的改革開放。大量的日本文化影視作品的湧入,中日之間的關系更是達到了親密的頂峰,也就是好多人後來常說的中日之間的所謂的一段「蜜月期」,除了大量的日本電影電視劇以外,電影院里也偶爾放映一些文革時期引進的日本內參片,也就是上面我所列舉的那些影片。
拋開意識形態和民族感情不談,日本的戰爭影片給我總的感覺是很凝重的,對歷史和戰爭的反思的內容也比較多,象《山本五十六》其實是很客觀的反映了日本當時的現狀,影片一開始,做為傳統的海軍派,山本是堅決反對對美開戰的,但是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軍部的法西斯勢力膨脹,使得山本不得不屈從於主戰派,為之出謀劃策,並且最後隨著戰爭的深入,把國家和自身逐漸推上了毀滅的道路。
其他幾部影片也是有著基本相同的思想,那就是,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是兩支絕對不同的軍隊,不但對發動戰爭的立場不同,而且戰略和戰術素養也不同。日本陸軍干過的事情,大家可能都很明白,只能給人原始獸性愚昧野蠻的印象,空有所謂愛國熱情而實則對日本有害,海軍則不然,它接觸現代文明較深,比較理智,也比較尊重對手。因此大家看到的描寫二戰日本陸軍的日本電影就非常少,放眼到其他歷史時期陸軍的影片也不多。
其次,在這些影片中,對戰爭都或多或少進行了批判。日本海軍的高級將領多曾留學美國,所以深知美軍的可怕,因此一開始不願意和美國
C. 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引進了多少國外的電影
多啊!但是最近B站下架了好多,嗎的,想罵人!
D. 求 改革開放 電影 好看的 新版的
1、土地改革——走出地平線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 幾百年來鳳陽有三樣格外著名的物產,一個出了朱元璋皇帝,二是出要飯的,三就是那鳳陽花鼓。即便到了二十世紀中期以後也無大的改變,反而因為僵化的體制農業生產更加艱難,出門要飯討生活甚至成了青壯年的主業。當下的青年人已經很難想像1970年代中國農村凋敝的情況,因為糧食被高度統一調配,農民並沒有對自己生產的糧食的支配權,同時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也完全在套路中進行,按照計劃按部就班。現實往往比電影更加殘酷,讓我們先看一看真實故事如何。
如今年近60歲的資深要飯戶小崗村村民閻宏昌早已經熟練應對各種鏡頭,盡管他現在可以很有激情很有細節的向記者回憶當年那個充滿殺機和生機的夜晚,但是他絕對不會在當時意識到他們創造了歷史。1978年11月24日的深夜,28歲的嚴宏昌在一張毛紙上寫下:「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繳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我們還訂了協定:分田到戶,瞞上不瞞下,不許向任何外人講;每逢夏秋兩季交糧油時,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分田之後的小崗村,在次年就向國家交了13.9萬斤糧食,單花生就是3萬多斤,而在從前,國家給的上繳100斤花生的任務都完不成。而在1979年4月,中共中央即通過「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開始敞開農村體制改革的大門。「土地生產家庭承包責任制」在1980年代初期,在全國全面實施,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正式終結。
《走出地平線》通過對土地改革的描寫,說明中國人主動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能力
由陸天明導演的《走出地平線》將之藝術化再現,通過對土地改革的描寫,說明中國人主動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能力。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農問題,始終關系著十三億中國人是否能夠走出吃飯經濟的大問題,中共中央以多個一號文件一再關注,多位中央領導人為之傾注了心血,當前又建立了土地流轉制度,將釋放數十萬億的財富,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資金。從精耕細作到高科技農業,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小農業到大農業,允許多種經營是對生產力和自然、人的尊重,而非常重要的是農業生產必須對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努力,不能再有先發展、先污染、後治理或者不治理的工業模式。《女大學生部落》講發展新農業,《荔枝紅了》則以三個代表講述農村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明天我愛你》在農村推廣科技,與傳統思想在沖撞中融合,而《茶色生香》則以茶文化來消弭現代都市的躁動。
E. 找有關改革開放的電視劇和電影
《十萬人家》
介紹:《十萬人家》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影視部、浙江廣電集團出品,陳國星執導,王志飛、顏丙燕、范志博、杜雨露主演的商戰愛情劇。該劇以「轉型期的浙商和浙商的轉型」為創作命題,講述了一個以傳統桑蠶絲綢為支柱產業的水鄉古鎮,遭遇經濟全球化挑戰時,如何鳳凰涅槃的故事。 該劇於2008年12月12日在央視一套首播。
拓展資料:
《十萬人家》的劇情是2004年春天,在以蠶桑絲綢為支柱產業的江南名鎮錢塘鎮,猝不及防地遭遇產品出口中的貿易壁壘,區域經濟發展中潛藏的各種矛盾頓時激化,聯系整個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沈氏集團頓時陷入危局,與沈氏集團簽訂過產銷合同並籍此生存的數萬蠶農和相關企業也深受影響。
此時,正值沈氏集團這個傳統的家族式企業新老交替之際。集團創始人沈百弦因病逝世,他的三個兒子的發展思路和經營理念截然不同。雖然沈百弦臨終前選定由老三沈萬家接班,但城府頗深的老大沈萬忠聯合老二沈萬全,從沈萬家手中奪得董事長權力。沈萬忠力主放棄絲綢產業,拋棄蠶農和相關企業,「斷尾求生」,而沈萬全則在仿冒名牌的錯誤經營策略中越陷越深,最終導致集團解體。
新任錢塘鎮黨委書記梅同春從小在錢塘鎮長大,和沈萬家有過一段舊情,她主抓的織女河治污工作又直接觸及到韋絹經營的南潯村絲綢總廠的利益,引起了韋絹的反感和誤解,也激化了沈萬家和妻子韋絹之間「冷戰」多年的感情危機。在集團解體、兄弟反目的同時,沈萬家與韋絹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一度心灰意冷的沈萬家,在梅同春的幫助下振作起來,決心帶領全鎮十萬人家共同發展。他立足科學發展和自主創新,圍繞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進行了艱難的探索。經過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歷程,錢塘鎮的民營企業「鳳凰涅槃」,實現了從家族式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型。新組建的股份制企業萬家集團成為全省民營企業之星。
在面臨危機、化解困局的過程中,老中青三代民營企業家之間的矛盾糾葛、愛恨情仇充分展開。沈萬家和同春之間的感情逐漸升溫,但梅同春始終無法釋懷萬家和韋絹之間割不斷的愛意,而且兩人越走近,卻發現離自己渴望得到的越遠。在離開錢塘鎮之前,梅同春毅然勸說韋絹和萬家復婚,沈萬家和韋絹也終於在對方身上找到了最值得珍惜的美好感情。錢塘鎮的這個企業家群體,通過各自人格的成長和精神的升華,在實現經濟轉型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轉型。
參考來源:網路-《十萬人家》
F. 反映改革開放的電影有哪些
天雲山傳奇
芙蓉鎮
苦惱人的笑
淚痕
人生
赤橙黃綠青藍紫
夕照街
街上流行紅裙子
大橋下面
瞧這一家子
首席執行官
共和國不會忘記
牧馬人
美麗的大腳
破冰
代理市長
站台
G. 中國改革開放後影視的發展
中國影視的發展史
1. 艱難的拓荒 (1905-1931 )
中國電影的拓荒期是漫長的。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從放映外國影片起步到開始攝制自己的影片,從寄生於外國資本到開始自己獨立自主地製片,經歷了痛苦的蛻變。1905年秋,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景豐拍攝的京劇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開了中國人自己攝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雖然有聲片在公演時,並未產生所期望的轟動效應,但是它們的大膽探索和努力實踐,畢竟揭開了中國電影歷史新的一頁。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國電影發展到1931年,開始其劃時代的轉折。在觀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戲」說,使電影更趨電影化,並將早先著重娛樂、經營的思想轉向電影與時代、現實的結合,使中國電影與新文藝合流,表現出厚重的時代感與歷史感。觀念的轉變帶來了電影編劇的重大變化,促使了導表演藝術的飛躍和發展,中國電影正在走向成熟。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漁光曲》、《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頭》、《風雲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和麻雀》、《三毛流浪記》等。
3. 曲折中的發展 (1949-196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新中國17年,既經歷過艱難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堅韌地前進,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良成就。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審美追求與創造,將中國影壇點綴得搖曳多姿。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中華女兒》、《上甘嶺》、《祝福》、《李時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鋪子》、《風暴》、《紅旗譜》、《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滯與倒退 (1966-197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嚴重的停滯和倒退。電影家被打倒,電影廠被關閉。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影壇顯現出令人窒悶的空白。後來雖然恢復了生產,但是在「根本任務」論、「三突出」論等嚴重框范下,影壇又成為「樣板戲」電影和陰謀電影的天下,現實主義電影只能曲折地伸展。從1970年開始, 「樣板戲」從舞台搬上銀幕,先後拍攝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進(1979-1989)
十年動亂結束後,中國進入了新時期,中國電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覺時代。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中,有著70多年歷史的中國電影面對門戶開放後的八面來風和經濟改革中的多方挑戰,感受著當代思想理論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潮湧。電影藝術家們也開始解放思想,掙脫了長期束縛他們創作的「左」的枷鎖,不斷譜寫出中國電影史上絢麗璀璨的篇章,將中國電影的發展推向了第二個高潮。涌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牧馬人》、《巴山夜雨》、《芙蓉鎮》、黃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別姬》、《湘女蕭蕭》等就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作品。
6. 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中國電影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像《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紅粉》、《過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H. 改革開放以來影視的變遷
電影的歷史發展,雖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規律,但是歸根結底,它也仍然是社會階級斗爭的一種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脫離這個一般的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世界電影的歷史發展和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都不斷地證明著毛澤東同志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論斷的正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業迎來第二個春天,《小花》《城南舊事》《駱駝祥子》《牧馬人》《人到中年》《黃土地》《紅高粱》……一大批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優秀影片登上中國銀屏,並在國際電影節上贏得榮譽。中國電影觀眾年平均達200億人次。氣象一新的中國電影極大豐富了中國民眾的精神生活,進入全面復甦和繁榮階段。
30年來,我國電影業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大促進了體制機制創新、藝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極大地解放了電影藝術生產力,使中國電影呈現出持續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在全國推進以發行環節競爭機制、影視合流、精品工程、國有製片業集團化和股份制改革、探索院線雛形、放開農村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電影改革。影片統一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被打破,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正式開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及上影、長影等各電影集團公司相繼成立,電影院線公司組建,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施……
進入新世紀,在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推動下,電影業改革進一步深化,電影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電影產業化、數字化改革發展的目標進一步確立,農村電影院線制改革積極推進,為中國電影業的持續繁榮創造了條件。
I. 改革開放前有哪些電影對以後有什麼影響
雖然改革開放以前我並沒有出生,但是,我們的祖輩父輩常常告誡我們的一些話還是可以幫助我們去設想那個時期的一些生活狀況。他們是農村公社,每天勞力婦女下地幹活或者去建築工地掙工分。吃飯是統一的大鍋飯,收成是公家的,分成有一點自家的可以做其他的用途。家裡一般都不富裕,來客人了就用油鐅弄幾滴油還算不錯,全家吃飯就覺得很好了。煎餅是奢侈的,至少對於那時的老百姓來說,每天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要熬好的掙工分,飯有的吃,油水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