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那時花開
A. 電影《那時花開》到底是什麼意思(看懂這部電影的進!!!)
關於《那時花開》
對於《那時花開》,我沒有什麼更多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它的喜愛。2000年我第一次讀到它的導演劇本時就已經被它深深地吸引了,那個劇本我讀了十多遍;後來在2002年電影上映的時候我又看了不下十遍——這一切都源於我對高曉松的喜愛:我可以背出他所有的歌詞,可以清楚而確切地講述他的小說和劇本的遣詞造句,甚至還能背誦經典段落。我收集到了他所有的作品,包括他任製作人的一些民謠作品。而且我在清華還專門聽過他的講座,關於他的電影方法和《那時花開》的創作。我確信自己對這部電影的了解程度足以對它做出清晰的解釋。
在開始分析電影之前我還想簡要說一些關於高曉松和校園民謠的事情,這些東西都是和電影的精神內核直接相關的。95年到98年是中國校園民謠的顛峰時期,從《同桌的你》開始,校園民謠在這段時間達到了鼎盛。而高曉松傳奇式地佔據了校園民謠的絕大部分江山,老狼,葉蓓,李曉東等歌手絕好的演繹使他的作品立時成為了校園里廣為傳唱的經典。《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月亮》、《模範情書》、《B小調雨後》、《久違的事》、《青春無悔》等歌曲經常在校園的黃昏或是離別的時候響起。作為清華的理工科學生,高曉松擁有如此細膩的情感和如此嫻熟的音樂技巧實在難得。勿庸置疑,他拍廣告、寫民謠、拍電影,完全是憑著逼人的才氣。
《那時花開》號稱是一部表現主義電影,而事實上的確如此。它的敘事完全是非線性的構架,通篇真實和不真實交錯,記憶和理想在這里重疊,象徵著青春如歌,年華水逝;而斑斕的色彩又隱喻青春燦爛的憂愁。正因為如此,電影在國家電影局塵封三年,理由是「電影語言不可理解」,而高曉松流動的青春回憶使得這部影片在晦澀中顯現出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
我無意在這里分析高曉松的電影語言和劇作手法,因此我不準備講故事。只分析電影中的音樂就有許多的話要說。當然離不開《青春無悔》這張專輯。高曉松說這張專輯抒寫的是年輕時對流逝的渴望,而著名樂評人李皖說高曉松「這么早就開始回憶了」,他在抒寫「想像中的輝煌」。簡單聽一下《青春無悔》就可以發現裡面純凈而純粹的校園氣息和美麗而哀愁的感傷。用這種情緒做的電影無疑是他音樂的延續——某種程度上的變奏。於是我們得出結論:他的音樂和電影都在時刻強調並重復著青春和成長的話題。
這部影片的音樂由高曉松和另一位著名製作人張亞東共同完成。張亞東以電子音樂著稱,風格迷離而駁雜。與高曉松的聯手使得電影音樂的意象突破了敘事范疇,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受眾的閱讀困難。
整體來看,本片共有5首插曲,其中兩首是畫內音樂;配樂有6個段落,有一個段落出現了多次,可以認為是半個主題,但整部影片卻不是主題連貫式的音樂構成:主題歌只有在片中出現了一段變奏,而出現次數最多的音樂還不具有主題音樂的特質,它只渲染氣氛,提示情節,但不能完整地表現主題。其他的電影音樂形式多以生活音樂和特定環境音樂出現。在影片的一些地方還運用了特殊音效。下面我們詳細分析。
片頭音樂/主題曲之一:《月光傾城》/詞曲:高曉松/演唱:老狼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風風里的歌里的歲月聲
誰不知不覺嘆息 嘆那不知不覺年紀
誰還傾聽一葉知秋的美麗。」
這首歌是主題曲,作為音樂主題在影片中出現了一段雙吉他的變奏。歌詞里巧妙的句式嵌套和疊字效果很出彩,配器是極簡單的吉他加貝司,全是張亞東的手筆。所用吉他的和弦很簡單,Am,G,C,Em,F,總共五個。而最憂傷的感覺出自Am和Em的solo,它們使得影片開頭的色彩變得柔和而黯淡,情緒浸沒著憂傷和低調,恰到好處地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懷舊基調。老狼的嗓音柔和而蒼涼,刨去了《同桌的你》時的浮躁,留下的是沉穩和不變的感傷。隨著主題歌,一根火柴點燃一根蠟燭,隨後切到外景,鏡頭緩緩搖過一棵田野里的樹,樹被精心裝飾過,上面掛滿了照片、紙鶴、娃娃等等許多東西——高曉松所謂的青春和記憶的碎片。故事就從這時開始。
片中一段變奏出現在回憶和現實中的學校生活一場,當時高舉(夏雨飾),張揚(朴樹飾)和歡子(周迅飾)一同在學校里騎著一輛三個人騎的自行車,鏡頭跟拉——搖——跟推,清華大學如畫的風光做了全景式的展現,而輕靈的雙吉他solo把場景烘托的十分到位。張亞東類似吉他小品曲的彈法透出青春的青澀和校園生活暗藏的喜悅。此處意在烘托氣氛,所以隱去了現場聲。
插曲之一:《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原作:雷振邦/演唱:鄭鈞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為什麼這樣紅?
哎紅得好像
紅得好像燃燒的火
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
這首歌經過了完全不一樣的編排。鄭鈞把歌曲處理得很獨特,電子風格。他不僅全部換用電聲的配器風格,而且用民謠搖滾的唱法改變了歌曲的內涵。
這一場戲是高舉、張揚和歡子在一個廢棄的火車站和一群人一起開假面舞會,暗示高舉發現歡子並不屬於他,同時又陷入自己畢業設計課題的泥潭,無法認清周圍世界的一種迷茫。歌詞里「純潔的友誼和愛情」正是此時三個人之間關系的寫照。高舉和張揚同時喜歡歡子,而歡子又處在兩難之中——可能友情的成分更多於愛情的成分。在這一場戲中,高曉松刻意地安排了高舉的被疏離,舞蹈的眾人全部處在近景,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壓迫感,每個人都有舞伴,而高舉卻在孤獨地游盪。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們都紛紛離開的時候只剩下他們三個,他們三個的面具都是按自己的相貌描繪的。高舉一個人,同時戴著正反兩個面具;張揚和歡子摟在一起,高舉卻孤單地走著舞步。以高舉為中心的環搖把空間劃分得支離破碎,兩個面具也在暗示他表面與內心間的反差:對張揚的友情無法割捨,對歡子也念念不忘——矛盾。而這段夢境(劇情中指明這是高舉的想像)式的描述與鄭鈞迷離的電子曲風結合,突出了高曉松想要傳達的東西:記憶與現實的疏離。用音樂強化了虛幻的感覺,反映了高舉的內心感受。
片尾音樂/主題曲之二:《那些花兒》/詞曲演唱:朴樹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
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在哪裡呀
幸運的是我曾陪她們開放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如今這里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插在了天涯。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還在開嗎
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據朴樹自己說,這首歌是他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心有所感而寫下的,一不留神就成了校園民謠的顛峰之作,甚至能與《青春無悔》平起平坐。我堅持把這首歌引完。分析歌詞便可以發現它與電影絲絲入扣的關系,朴樹訴說的回憶和感傷甚至達到了高曉松也難以企及的高度。電影公映的時間比這首歌推出的時間晚,因此這首本來屬於原創的電影歌曲此處作為成曲出現。但只有看過了電影才能完整地體會歌詞的意境和內涵。「各自奔天涯」正是「我們發誓以後忘記彼此互不相識」和「我(指張揚)堅信高舉和歡子總有一天會重逢」的寫照。高曉松想要傳達的是一種「與其不斷地回憶,不如痛快地忘卻,而試圖忘卻的時候又發現最終無法做到」的矛盾情緒,就像他自己所說:「回憶是一種病,而感傷則是終身不愈的一種殘疾。」我相信朴樹是在對這種情緒的認同下寫出的這首歌。
最後一場戲仍然是一個虛構的場景。在高舉和歡子「殉情」之後,鏡頭緩緩搖過天橋(高舉和歡子重逢的地方)上許多破舊的黑色雨傘,升上天空,搖下,到一個車站,火車的蒸汽中高舉和張揚第一次重逢。高舉說他去地獄,張揚笑著說他去天堂。高舉上車前問張揚是否有話要帶給歡子,張揚則反問:你會遇見歡子嗎?隨後他們登上各自的火車,分道揚鑣。接下來是與片頭一樣的火柴和一樣的燃燒,然後我們終於看清楚了是歡子點著了那棵掛滿回憶的樹,透過火焰看到歡子笑著的美麗的臉。一組鏡頭,歡子分別與高舉和與張揚結婚的場景的平行蒙太奇。那曾經的歲月在風里化為灰燼散去,鏡頭拉開,歡子站在曠野里默默地面對那棵燃燒的樹——高曉松終於給所有青春的年少的感傷下了一個結論。曾經他們說:「我們發的那麼多誓言,沒有一個能遵守;這是最後一個,肯定沒問題。」而決定互不相識,而經歷了成長才發現以前日子的珍貴,而很久以後才能平靜而含著笑地去面對自己的青春迷茫。
張亞東的編曲仍是簡單的吉他和貝司。這次的和弦主要處在C,G,Em,Bm和F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音效,同時也是這首歌最為人所稱道的地方:其中背景嘈嘈的人聲(象徵紛繁蕪雜的記憶)和潺潺的流水聲(象徵似水流年),還有哭聲和笑聲(象徵歲月里的歡笑和眼淚)。一首歌可以承載這么多的東西,無怪它不感人。《那些花兒》是對《那時花開》最好的回顧和總結,朴樹淡淡的吟唱刻滿了歲月無聲的流逝,那時,逝水年華漸漸湧上心頭。
片尾的畫面與片頭呼應,相得益彰。而音樂上做得更成功,片頭音樂往往只起到「預熱」的作用,即奠定基調並暗示故事。而在整個故事構建完成之後的總結則往往是對故事更深層次的含義揭示。《那些花兒》正做到了這一點。
其他插曲:
另外兩首插曲都是畫內音樂。一首是客串出演酒吧歌手的田震演唱的《野花》,除了作為酒吧的環境音樂,還有塑造人物的功能:田震在片中的形象就是一個一直想簽約出唱片的酒吧歌手,就是「野花」(歌詞也符合人物形象)。另一首是高舉和張揚在樂隊排練時的一段英文歌。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是劇情需要。
另外其中有幾處生活音樂,D廳里高舉打碟時的一段隨口說唱,還有歡子生日時的一段生日歌。屬於特定場景下的音樂。
配樂綜述:
相比之下,這部影片中的配樂沒有插曲顯得重要。本片的配樂主要處在渲染氣氛和提示劇情上。有一段配樂多次出現,是張亞東的電子風格。在高舉和歡子重逢後的三次見面都出現了這段音樂,而此時劇情已經提示觀眾,這些都是張揚小說里的內容。所以與畫面有些剝離的音樂在提示著劇情的不真實。歡子拍廣告時的一段音樂主要是在配合鏡頭的快速剪切,節奏強烈,動感十足,所謂渲染氣氛。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段音畫對位。在高舉和歡子「殉情」時,本應該用唯美煽情的音樂配合充滿溫情的畫面,可是張亞東卻用了一段電子風格濃重的音樂,鼓,貝司,不遺餘力地營造著嘈雜,對,就是嘈雜,支離破碎,很吵,而且很難聽。其實這時的死亡是不真實的,是張揚認為的一種「可能」,他小說情節引著高舉和歡子往這個方向走。高曉松自己也說,他用冰冷的電子樂在提示觀眾:不要被「愛情」分散了對劇情的注意力,因為他們不是在拍愛情片。他是刻意為之,也是神來之筆。
《那時花開》雖然不是歌舞片,但音樂在其中佔了很重要的分量。高曉松作為一名成功的音樂人,鏡頭的節奏充滿了很強的音樂性,而由於情節的特殊結構,使得他需要用特殊的音樂形式來提示情節的真實和虛構。從電影語言的角度看,這種手法無疑是對傳統的一個突破。作為高曉松的導演處女作和一部校園題材的青春片,正好與這種生澀和新銳是合拍的。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很喜歡這部片子,因為喜歡高曉松,喜歡校園民謠,更因為自己也有許多相似的感受,對美好回憶的珍惜和流連。這部片子的英文名字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其中花兒這個意象就是指我們所珍視的青春。李皖感嘆說:「歲月不留痕啊!天地不仁,我們最終模糊得連相片也看不清吧。但那又怎麼樣呢?那過去多麼美,它留在童年裡,留在少年裡,時時地拿出來揣摩,變得日益光滑,而經歷著動盪的時代之潮的劇烈沖洗,它竟變得像珍珠一樣珍貴和燦爛了。」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所有的歡樂和所有的哀愁,都溶化在我們青春的歌聲里了:
看電影的人最終被自己看了,像一個悠長等待的結果是時間未曾流逝,而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於我們。生活是無法被記錄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了……
——高曉松
《那時花開》——畢業周年紀念閉幕式
「看電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個悠長等待的結果是時間未曾流逝,而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於我們。 生活是無法被記憶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了。」
不知道從何說起,我想說的實在太多了。
這部電影會讓人累,驚喜,然後悲傷。我可不是在說《大話西遊》。
累。
支離破碎,所有的鏡頭初看都是晦澀的,像李金發的詩。片頭與片尾跨越時代的默片風格。穿著長袍坐著人力車去雙秀園一號的高舉。廣告牌下五分錢一次卻沒有零錢找開一毛錢的體重計老人。
我的左腳怎麼重了 ?
淋了雨當然重了?
多少錢?
五分。
找不開。
呵呵,右腳也重了。
驚喜。
張揚、高舉同時與歡子一見鍾情的學校門前,總是做夢自己像沒穿衣服一樣地參加假面舞會的田震的酒吧,歡子拍攝廣告的天橋下,歡子婚檢的醫院,無處不在的冷若冰霜的塑料模特,他們恰如其分的置身事外的姿勢。他們不過是其他人,忽略不計。
歡子原野里的房間,掛滿了布娃娃、糖果和風鈴那些叫做歲月的東西的藍色的樹。雙秀園一號鴿子飛旋的庭院里,高舉坐在那棵藍色的樹旁,他讓三個人都違背了當初曾經許下的諾言。
其實諾言也只有在一切其他的事都沒了意義之後才變得非凡起來。
張揚和歡子無故失蹤,高舉發呆的演算結果為〇的大學課堂,站在那隻酷酷的大手雕塑旁,煞有介事地指導高舉貌似胡鬧的畢業論文的理工科教授。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都可以通過至少五層關系就聯繫上。畢業之後,假裝互相都不認識的三個人,怎麼能不在外面的世界再次相遇呢?他們的非凡的諾言。
小站的假面舞會,像在田震的夢里。所有人都戴著面具,除了高舉。他孤獨地一個人在他倆身旁跳舞,假裝歡子在他懷里。
海邊的生日Party,歡子在車燈前不停地跳舞,有人念著英文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高舉孩子般地點燃又吹滅生日蠟燭,一直到天明。《領悟》演奏得歇斯底里般無奈。
歡子歡呼:「那條船是來接我的! 那條船是來接我的!」高舉潛入海底卻看到了張揚。慢鏡頭。無聲。他將自己和歡子綁在海邊,他們就能在一起了嗎?直到電話響起。
你美嗎
你寂寞嗎
你還想他們嗎
我們就是要讓孤獨的人不再孤獨 讓不孤獨的人感到孤獨
你那天為什麼讓我吻你
哪天
在海邊
因為那天太美了 大海那麼美 夕陽那麼美 海鷗也那麼美
我們就這樣在一起了嗎
是啊
不分開了嗎
那樣會更快樂嗎
不寂寞的人是誰?誰能讓誰寂寞?怎樣才是快樂?怎麼比怎樣會更快樂?
悲傷。
高舉像一雙眼睛 張揚像個孩子
他們會長大嗎
長大了我們還會在一起嗎
你怎麼來了 今天星期天啊
鼓手病了
他呢
誰是他
我只問你一句話 是他的嗎
誰是他
你知道
我忘了 我真的忘了
有票了嗎
有啊
去哪兒
地獄 你呢
天堂
我會想你的
有什麼話帶給歡子嗎
你會遇見她嗎
沒想到最後嫁給你
我也沒想到。
沒想到最後我和你死在一起。
我也沒想到。
有人說它像一首民謠。三個人「純潔的友情和愛情」像有霧的清晨里行駛在石板路上的單車,吱吱呀呀,樸素而歡暢。玩世不恭的他們也可以如歲月般真誠地去迂腐地去守護一個在笑聲中許下的非凡誓言,正如民謠的旋律也可以那樣簡單著被那些固執的人們重復哼唱。
它更像一首搖滾樂。喧囂的鏡頭、混亂的情緒。真實與虛幻的交錯,愛與恨的隱忍。曲終人散,路就在腳下,不管去天堂還是地獄,搭載的不過是同一輛列車。 ......
B. 那時花開電影下載
求採納那時花開⊙星星草⊙bbs.ylxcc.com⊙夜來香社區
C. 如何評價周迅夏雨的電影《那時花開》
那時花開 (2002)
導演: 高曉松
編劇: 高曉松
主演: 朴樹 / 夏雨 / 周迅 / 李明 / 舒耀瑄
類型: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2-05(中國大陸)
片長: 90分鍾
D. 1999年的電影【那時花開】為什麼被禁演
《那時花開》號稱是一部表現主義電影,而事實上的確如此。它的敘內事完全是非線性的容構架,通篇真實和不真實交錯,記憶和理想在這里重疊,象徵著青春如歌,年華水逝;而斑斕的色彩又隱喻青春燦爛的憂愁。正因為如此,電影在國家電影局塵封三年,理由是「電影語言不可理解」,而高曉松流動的青春回憶使得這部影片在晦澀中顯現出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
E. 求《那時花開》的內容簡介~
高曉松首部創作並執導的電影《那時花開》由周迅、夏雨和朴樹三個明腕主演,影片講述一個女孩(歡子)和兩個男孩(高舉、張揚)的故事。片子拍攝完成於上個世紀的1999年,拍完後被禁演,在本世紀2002年終於得以解禁花開,只是這個花開的過程沒有呈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束萬束梨花開」的繁華景象,而是點點浸潤,悄悄蔓延,漸漸入心,就像國畫里的濕法技巧,一點點的蔭濕擴散,弄得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的瑩潤感覺。
「月光下的城 城下的燈下的人在等/人群里的風 風里的歌里的歲月聲/誰不知不覺嘆息 嘆那不知不覺年紀/誰還傾聽一葉知秋的美麗/ 」
電影在老狼透著迷惘的聲音中開始。黑白的片段,無聲的對白,雨夜中的擁吻,落雪下的分離,這些總是讓人願意回憶往事,總是叫人悵然漸生。那群裾飄飄的白色婚紗,那茫然游弋的眼神,那逝去的花兒,那份改變的純真和不見的青春,剩下的只有時間和曾經落葉的悲傷。
電影開篇的凌亂,讓人覺得窒息、模糊,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慾望,沒有足夠的心情,估計是沒有人會看下去的。
「在和歡子離婚後,我一步也沒有離開過雙秀園一號。有時覺得過了許多年,有時覺得過了許多天。我始終相信歡子(周迅)和高舉(夏雨)會在外面的世界重逢,不然的話,我們的諾言就真的沒了意義。」在張揚(朴樹)的獨白中,電影畫面切換到氣息濃愈、時尚感強烈的現代場景:過街天橋、人體模型、抽象濃艷的局幅廣告、一群忙碌的人們和一個安靜坐在廣告下看體重秤的孤獨老人,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似乎代表著一種徵兆和寓意。
電影在散亂無章中繼續著,茫然而無頭緒,讓人琢磨不定,看不清、猜不到。什麼是結局?什麼是過程?在有意無意中,諾言不知是該忘卻還是要兌現。忘卻了,或許一切可以重來,兌現了,幸福或許將擦肩而過,留下的將是不堪的凌亂,和尋覓青春痕跡。
曾經青春的年代,我們,需要的是愛,是無暇,是裙裾飄飄上寫滿的浪漫,是回眸一瞥中刻上的美麗。那時天是藍的,空是滿的,還有大朵的雲團是飄的。而現在呢?天依然是藍的,而我們想要的卻是逝去的藍色。
國畫中有一個畫法叫做「皴」,就是先畫好了輪廓,再一點點細刻畫的暗理和紋路。電影在不連貫中,延續著類似這樣的手法,一點點往裡填,填內容、填顏色、填故事。
忍耐中,我等待著故事的落幕。
「一個人遵守諾言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不在是從前那個人,這樣諾言就沒了意義。其實一切諾言也只有在所有其他的事,都沒了意義之後才變得非凡起來。」
「我們曾經很快樂,但是現在 我們決定從此以後互不認識。」
高樂不在是高舉,張揚卻獨自在黑與白的世界中等待著另外兩個人的重逢。而歡子呢?歡子在五彩斑斕、繁花似錦的世界中想著兩個人,一個周一至周五屬於他,一個周六屬於另一個他,一個像一個孩子,一個像一雙眼睛。歡子的世界是兩個與她有關的男孩子,兩個男孩子的世界裡裝的都是歡子。他們仨成了一個結,捆綁纏繞在一起,而又隨著年輪的軋過,讓時間給剪斷分離。為了那個不再認識的諾言,為了那一起的日子,他們各自奔天涯。
青春歲月,歲月青春。
那無意識仰起臉綻放地最美的微笑,那草原的樹,樹上的紙鳶,那三人騎的自行車,那丟棄在站台上的面具,還有那駛向遠方的火車,它們是滑過指尖的符號,會偶然湧上心頭。成長的結果是忘記了提問的回答,然後是回憶比幻想還不真實,電影比愛情更忠實於我們,生活是無法被記錄的,但可以被歌唱,我們要歌唱,歌唱關於青春的說法一觸即斷。
F. 那時花開 電影 l里最後誰死了是歡子一人活了 高舉和張揚都死了嘛 那個假面舞會的事又是怎麼解釋的
我覺得是都死了
G. 那時花開電影百度影音
希望採納那時花開⊙星星草⊙bbs.ylxcc.com⊙夜來香社區
H. 求電影《那時花開》的影評
待你千好萬好,比不上他的一句問好
2009-01-20 16:20:13來自: 許諾回憶(我的堅強,是拔劍四顧心茫然。)5
如果沒記錯,我應該是在三年前在一個午後看過這部片子。
從陽光燦爛的下午一直看到暮色四合。
三遍。
白色的婚紗。黑色的禮服。手寫的對白。
—我愛你。
—我也愛你。
—我也是。
—我沒想到最後會嫁給你。
—我也沒想到。
當張揚低頭說對歡子說我愛你的時候 ,我被感動的一塌糊塗。可是,當他說我也沒想到時透過玻璃看到的冷漠讓我在那個溫暖的下午不禁打了個寒戰。深情款款還是冷漠嚴峻,到底那個是真實的張揚?
雷雨交加的夜晚,高舉和歡子在窗前擁吻,那麼激烈的吻,要把對方揉進彼此的身體里。透過閃電,歡子看到了渾身濕透的張揚站在門口,表情冷到嚇人。我以為張揚會去揍高舉,可沒想到歡子依然在和高舉擁吻。
歡子笑容滿面的說:「他倆是情敵,因為我。」
三人曾經的快樂而單純的時光。我相信。
多年以前,我如歡子一樣,身邊兩個好朋友。僅僅不同的是,和愛情無關。那時的我們根本理解不了那些風花雪夜的事情。
昨晚一夜翻來覆去睡不踏實。一早起來,心裡多次打退堂鼓。忽然不知該以怎樣的姿態去迎接和面對。
我還在四處張望尋找,你已拖著箱子出現在我面前。
四年未見,即使近在咫尺,我卻不敢相認。
一定是因為還不適應高跟鞋,所以才會一個趔趄沒站穩。
你擁我入懷,低聲喚我寶貝。如年幼一樣,你寵我如寶。
我說,你完全被西方教育給腐蝕了,越來越開放和大膽,可以公然占女孩子便宜。
你笑,便宜十幾年前早都占完了,現在還有什麼好占的。
十六年前。
當六歲的我,遇到十一歲的你和林。人生的第一個三角關系就開始了。
林喚我丫頭,你喚我寶貝。多年未變。
我知道你們待我真心好。你們給予我那個年紀你們可以給予的一切。
六年的孩童時期,你們伴我一路走來。那個時候的你們在我眼裡是那樣的博學並且偉大。
林去北京讀大學,你去多倫多讀大學,我剛剛邁入初中生的行列,滿臉寫著幼稚和嚮往。
林即將大學畢業,你也考上了研究生,我開始了漫長的高中生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
林換了新女朋友,你找了一個外國妞,我還是固執喜歡同一個人,小心翼翼又全力以赴。
那個時候,我們還可以一年至少還可以見一次。三個人的約會。
你們還是喚我丫頭和寶貝,還是放我在手心,不管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多麼難看,也不管別人再怎麼欺負我,在你們面前我驕傲如公主。
非典來了,林死在北京。至此以後,再也沒有三人約會。你也兩年都沒再回來。
我開始拒絕別人對我好。我覺得那不過是幻覺,不管多美好終究也會消失。即使現在,我也本能的在排斥一些對我好的人,我害怕得到後再失去。從天堂到地獄,一次足矣。
高考在即,雖然我對自己早已毫無信心,你卻飛回來替我加油。你告訴我,你打算繼續讀書。墨爾本大學的博士,要我也努力。
我很聽話,在大學混的風生水起,你也輕松的考上了博士。雖然完全不了解你的專業,那一連串的長名字我也記不清,但我真的替你高興。你一向聰明,讀書是你的專長。林考試從來沒考過你,我也一樣。
你說,成熟了好多,高跟鞋都穿上了,不愧是上海的小白領。
你說,比上次見你胖了,看來對自己不錯。要忌口減肥,不然穿不上好看的婚紗。
你說,是長大了,心思都多了很多,開始有秘密。
怎麼可以不成熟,經歷了事事非非,我豈能還如幼童一樣天真爛漫。
不努力對自己好,怎有勇氣獨自面對一切。
不學會心底藏秘密,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
多年前的那個小女孩已經不復存在。
你不也一樣。
當初暈車暈船暈機的你,現在足跡遍布大大小小的國家。
當初那個經常會臉紅的靦腆男生,已經長成干凈利落處事不驚的西方紳士。
當初的蔣樂,即將變成蔣博士。
當初的徽州男人,即將變成澳籍華人。
你暖著我的手說,還是老樣子,一到冬天手涼的好像死人手,也不記得帶手套。
鼻子發酸。可能是感冒了。當初是誰慣出我這惡習?看來大家都忘記了。
你問我,我們現在看起來像不像情侶。我笑,我和很多男人看起來都像情侶。
像並不代表是。我可以扮演別人需要的任何角色,但那不是我。
即使雙手緊握,即使相擁在懷,即使親密無間,我們也還是感覺到彼此的陌生。
有些事情就算都刻意閉口不提,但它還是硬生生的存在,存在我們的心裡,無法迴避。
三個人的三角關系,少了一個,註定不再牢固。
再厚重的感情也敵不過時間。
一輩子的記憶都可以被時間消磨殆盡,更何況我們單薄無力的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將來。
我借口說,我爸讓我去送一個人到車站。
這是實話。我爸安排的變相相親,他知根知底的同學的孩子。家境良好,學業有成。
但事實是。那個男生昨天已經離開上海,麻煩我姐姐去送的行,我沒見。
看吧。在很多時候,實話和事實並不是一樣的。
所以。我相信你的實話,但我不相信它是事實。
你說。待你千好萬好,比不上他的一句問好。
我說。有時間去看你,一定帶我去黃金海岸。
電影的最後,我相信那喜慶的鏡頭是一場夢境或者幻覺。
誰死了?誰活著?一切早都不重要。
他們有共同的回憶。他們有各自的未來。
誰也不必責怪誰,青春作伴,老來各散。
《月光傾城》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燈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風風里的歌里的歲月聲
誰不知不覺嘆息嘆那不知不覺年紀
誰還傾聽一葉知秋的美麗
早晨你來過留下過彌漫過櫻花香
窗被打開過門開過人問我怎麼說
你曾唱一樣月光
曾陪我為落葉悲傷
曾在落滿雪的窗前畫我的模樣
那些飄滿雪的冬天
那個不帶傘的少年
那句被門擋住的誓言
那串被雪覆蓋的再見
I. 電影.那時花開.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愛情故事.在藝術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是一部期待了好幾年的電影,因為幾張在大學時代就看過的色彩如調色板絢麗的劇照,因為這個充滿青春傷感的名字《那時花開》,更因為它的導演是高曉松,因為我相信他能像《同桌的你》一樣傳達出我們共同的青春無悔,盡管事實上,我和他無論是年齡還是其它方面都有著一定的距離。但我相信,青春的感覺是相通的,只要你曾經經歷過,對那段象牙般純潔的日子的回憶是可以共享的,只要你真的在那段歲月里哭過、笑過、瘋狂過。 但是三年之後真的看到了這部電影,我後悔了。青春依然無悔,可我覺得高曉松的影像無法喚起我那些美好的回憶,盡管電影裡面有漂亮的女生,白發的先生,一如我的大學校園,然而這部電影有著太多莫名的東西,陌生的東西,有時甚至會讓我覺得有種看恐怖片的錯覺,而恐怖,這,似乎不是青春的感覺。 事實上影片的一開始老狼的歌聲給了我一個相當良好的感覺,我差點以為這就是一部《同桌的你》的MTV。畢業兩年的我,會在這部電影中想起那時開放的花,找回那時無所顧忌的青春激情,就像那些非常喜歡的校園民謠,在淺吟低唱中帶我回家。 然而我錯了,或者應該說是高曉松錯了。接下來的影片不出意料地有著美麗的畫面,散亂的敘事,前者是我喜歡的,後者我能夠接受,青春的記憶原本就是一些美麗的碎片,如萬花筒一般拼湊出一朵花的模樣。可是我不能夠接受的卻是更多的一些東西:一個神神叨叨的老宅子,叫什麼雙秀園一號,還說什麼二號也是它;一個陰著臉的老僕,和一個從不露面的宅子的主人,盡管影片生怕我們看不懂似的反復暗示他就是三個主人公之一的張揚;穿長衫的夏雨,非常傻,一點也不青春,其實他臉上還分明寫著馬猴的頑皮和倔強,而這個古里古怪的造型讓人為他憋氣;還有並不漂亮或者不能說是清純的周迅,她飾演的大學女生更像是工作多年後才進入大學的(當然我沒有任何看不起這些大學生朋友的意思,相反我倒佩服他們求學的執著),而不是從中學生時代自然過渡到大學時代的女生,因為她內心成熟得可怕(盡管臉上嫩相)並不完全符合我們對大學那道美好風景的記憶,或許是高園園或至少是徐靜蕾來演就會讓人感覺好多了。 其實影片最不能讓我接受的是影片中反復出現的一些塑料模特,我搞不懂高曉松是想藉此說明什麼,還是想省幾個群眾演員的錢。在本是人聲鼎沸的酒吧、教室、機房都出現了塑模,第一次在酒吧出現我還以為是劇情需要的一個道具,是酒吧老闆招攬生意的舉動,但後來在不同的場景中接二連三地代替真人出現,就給人一種無法忍耐的感覺,尤其是在教室的出現,使得本來是生機勃勃的大學教室有一種解剖室的感覺,幾個大活人旁邊是幾個面無表情的塑模一起上課,實在是有些恐怖。 老宅子、「有求必應」卡、塑模、一個不分黑夜白晝下雨刮風始終守著一個體重秤的人……太多這樣的神秘物件和人物使得這部電影中展現的青春幾乎沒了我熟悉的那種陽光燦爛的感覺,我只覺得高曉松的青春記憶怎麼會這么陰晦甚至鬼魅。包括影片最後的結局高舉和歡子的服毒自殺,是真實也罷,臆想也罷,總給人一種莫名的灰色。我們也懷念青春,我們也感傷青春,但似乎沒有這么極端,我們更多是懷念而不是悔恨,並不是非要與往昔作一個了斷。 如果說《那時花開》還有一些與我的青春記憶吻合或者是同感的東西的話,那就是影片中一直貫穿始終的高曉松的獨白中偶然出現的一些句子,充滿了年少無知的迷惘,一如青春:「那時流浪歌手、詩人、畫家屢屢得手,校園內還保留著唐宋遺風」;「歡子就像手指間滑過的那些叫做歲月的東西一樣,偶爾還會湧上心頭」。還有歡子和高舉在電影院中看的那些電影《絕唱》、《魂斷藍橋》、《最後一班地鐵》等,也無疑可看作是高曉松向那些給了他美好觀影回憶同樣也給了我們的老電影致敬。 然而一部90分鍾的電影只作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它沒能喚起我太多的青春記憶,沒有歡樂,沒有痛楚。曾經一直覺得導演的處女作是最好的,因為它往往較少考慮商業性(或者說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而更多的是旨在抒發一種個人的感受,格外迷人。然而高曉松的處女作讓我失望了,也許這也是一種書寫青春回憶的方式,然而我還是要說:這是他的青春,這不是我們的青春。
J. 電影<那時花開> 主要是為了想說明什麼問題啊 看了半天沒看懂 求高人指點
看那時花開,好象打開了回憶的黑匣子,拚命地記起了那些年少時反復無常的憂傷。
其實這並不算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然而當我們完全以寬容的態度來看這部高曉松半自傳性質的電影時,真的有一些欣慰。
開片不久,就出現了高曉松在全劇中非常熱衷的一種道具——塑料人。城市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永遠不會融入別人的世界,於是就註定了靈魂一輩子孤單。我想這就是他投注熱情想要表達的東西。
我很喜歡那個火柴點亮煙頭時的特寫,在黑暗中暈出一片紅色的陰影;很喜歡他們一群人在海邊度過的一個夜晚。黑暗掩蓋掉了遠處的不完美。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瘋狂叫人以為是世界盡頭。
周迅不停地跳舞,攝影師追悼愛情,有人念起《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人一晚上在沙灘上一直重復挖坑的動作。而夏雨,坐在桌旁,點燃蠟燭,吹滅,再點燃,再吹滅,自得其樂。這場戲幾乎把每個人經歷過的青春沖動凝固在一瞬,我完全可以感覺自己血管里無可救葯迸發出來的聲音。這一場仲夏夜的舊夢,權當是對於無可奈何花落去的來日時所做的彌補。
滿樹的布娃娃和糖果,風鈴掛滿樹梢,一個荒野的家,這是我們年少時做過的夢,或者也是高曉松青春無悔里的一個舊日幻想。當他借夏雨口說出校園里的搖滾青年是一群花痴的時候這一切已經足夠形成一種過去式,不知他是否還會想起,那時的「青銅器」樂隊,這一路走來,也曾晃晃悠悠,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