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主題插曲 » 如何感受插曲

如何感受插曲

發布時間: 2021-02-24 01:27:01

❶ 如何感受並表達歌曲里的情感

現在主要的歌曲有幾種風格
1:流行搖滾 主要是表達對社會的一些內看法或者對情感容的一些表達
2:嘻哈說唱 這類大部分都是情感的居多
3:鄉村風格 這個就不用說的了
情感的你可以看酷狗音樂 比如憂傷男人,失戀傷感~~等等

❷ 聽經典老歌是怎樣一種感受

老歌很好聽啊,百聽不厭,我也很喜歡聽老歌里真摯的情感。而且聽的時候非常有感覺,能想起來好多小時候的事,覺得很溫馨,尤其難過的時候或是覺得孤獨的時候更管用!

❸ 我怎麼能體會求歌曲

靜靜的聽,才能體會,才能產生共鳴。

❹ 最讓你難忘的歌曲是什麼給你怎樣的感受

在那個孤單的夜,一個清涼的吻,可惜現在不屬於我了,這便是我最難忘的事,好幾年過去了呢。。。

❺ 怎麼感受音樂的節奏 聽鼓點

這個問題有時候是天生的,但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彌補,但是不一定能達到有天賦那樣的水平。看個人努力。建議你多聽多練,最好找一個專業的音樂老師給予知道和練習。希望你能達到自己的期望。祝你成功

❻ 談談如何欣賞音樂

(一)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只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么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其實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了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沖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了解音樂的渴望。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弦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台電視台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里,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二)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么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 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里的和弦、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們並不知曉三拍子的圓舞曲形式為什麼這么吸引人;不知曉在這首曲子究竟由幾首什麼樣的小圓舞曲組成;我們也不知曉斯特勞斯圓舞曲與其他圓舞曲有什麼實質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們會被吸引會被感動。如果你面對一曲好聽的音樂而無動於衷,那才是最沒辦法的。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一個積極的聆聽者,絕不滿足於簡單的感官感受和無意識的欣賞。這樣你才會去深入了解這首作品的其他內容,從創作背景到音樂流派以至於音樂曲式主題思想內涵藝術造詣等等。這樣,你對音樂的感悟就會比別人更深。在感性認識的第一階段,我們通常還會借用一些作曲家對曲目的標題或後人標注的文字說明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比如<<獻給愛麗絲>>這首貝多芬所作的鋼琴小品,聆聽中結合音樂加上標題文字的聯想,我們就能很好理解這首溫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羅薩斯的<<乘風破浪圓舞曲>>,由標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音樂所描寫的那浪花飛濺,海鷗飛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一聽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國的五聲音調來表現出熱烈又歡快的情調。在浩瀚的音樂長河中有大量的標題性音樂,只要你願意走進這音樂聖殿,你就會發現這殿堂堂中滿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就象一筆巨大的財富足夠你受用一輩子。

(三)
音樂欣賞在最初階段,主要靠感官對音響的感受。動聽的旋律,悅耳的和聲,有規律的節奏,起伏的響度等等。都讓人感受到的一種欣愉。一個音樂愛好者特別是音響愛好者大都有這樣的感受:首先追求的是音效。一開始用音響器材來重播音樂,是聆聽比較音響器材,對不同的重播效果比如節奏、音色、動態等等這些關於音響的概念涉及教多。至於什麼內容、復調、賦格、對位,什麼是塔蘭泰拉,什麼是奏鳴曲式,統統不知道。其實不完全是一部份音響愛好者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樂理概念。其實也沒什麼關系?音樂欣賞並不要求人人都是音樂家。每一個聆聽音樂的人都會經歷這么一個初級階段,不管一開始他聽流行歌曲或是聽通俗交響音樂。這些年來,我也看到有這么一個現象:有一些年青人,主要是中學生,如果他在孩提時沒有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他將很快就迷上如邁克爾.傑克遜之類的搖滾音樂且很快變成一個執迷瘋狂的追隨者。因為他們一下子就被那種瘋狂的節奏和刺激的聲響所迷惑,至於內容是什麼,他們不理解,也不會理解,跟那些有理智的搖滾樂愛好者相比,他們只算是小兒科。有時侯在電視台也會播出一些垃圾音樂節目,盡管不多卻叫人惡心,但這些節目卻有著一大群追隨者。我們再不能說在社會主義中國的電視節目里上演的都是健康向上的節目,有時侯也會考慮的贊助廣告收視率,一個被動的,毫無鑒別能力的人很容易把糟粕當精華。

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主動積極的。你要有自身的體驗,這種音樂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按圖索驥的音樂欣賞指南,僅僅是協助你加深這個體驗。你想僅憑一本小冊子或幾篇類似這樣粗淺的文章就能學會欣賞音樂。那是妄想。因為音樂指南介紹只能告訴你怎樣去欣賞音樂,如果你連一點點音樂的內心體驗都沒有,那些介紹指南再讀也是白搭。因為沒有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教你如何在心中湧出激情或產生欣愉,悲哀或憂愁。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所在,恩雅那近乎晦澀的音樂讓大多數人聽起來宛如天賴之音,可有人聽出的夢囈和靜穆,這沒關系。你的素質和閱歷驅使你這樣。可如果你面對什麼樣的音樂都無動於衷,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音樂不是調味品,盡管它可以拿來調節氣氛,但它絕不是調味品。可現在很多人卻把音樂當作調味品,似乎音樂是一個高檔神奇的調味品。商店開張、大宴賓客、紅白喜事......音樂就象餐廳的胡椒。當音樂那神奇的聲音響起,它確實可以改變一切,它可以頓時讓你肅穆,可以讓你欣喜萬分,也可以一下子就讓你憂郁千種。音樂這種巨大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但你千萬別去把音樂拿來當裝飾品,這里放一首通俗歌曲,那裡來一段薩克斯,就象用那些廉價的塑料裝飾品來裝飾你的居室。

總之,在欣賞音樂的初級階段即感性階段,你需要的是對音樂魅力的內心體驗。不管是優美的旋律,還是迷人的音色或纏綿的歌詞。總之,需要是你能被音樂感動。只要你能被音樂感動就什麼都好辦了。

(四)
被音樂感動。在聆聽音樂時情感體驗以及對探求音樂的慾望將驅使你走入音樂聖殿的第二道大門:理性認識階段。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你仍是一個被動無為的音樂聆聽者,盡管你也許會選擇音樂,也可能隨時都在聽音樂,可你仍然是被動的,因為除了你被音樂感動之外什麼也沒有了。優美也罷,歡樂也罷,悲傷也罷,僅僅只是聽感上造成你的情緒上的波動而已。你當然可以隨時隨地的聽音樂,連騎自行車上班或者進餐什麼的都可以聆聽音樂,但此時的音樂僅僅只是給你造成一個屏障,用音樂里那些旋律節奏來隔絕城市的喧囂和人世的糾葛。我們在前面提到過,音樂不是調味品。音樂盡管是非常神奇的,但它決不是調味品。音樂是需要被人聆聽的。你真要拿它來做別的用途,如烘托氣氛、調節情緒、甚至於拿它來開胃,那它就不是音樂了。因為沒人會認真地聆聽餐廳重播的音響,更沒有人會被某候機廳的音樂激動。只有當你認真地聆聽音樂的時候,音樂才是音樂。因為一件響器如果能引起你內心體驗其中必定有某種內涵,這種內涵就是音樂內容本身。

進入到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階段,說明我們欣賞音樂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在這個聖殿的第二道大門中,我們將認識巴赫、莫扎特,體會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總之,整個人類文明歷史中所有著名的音樂家都將一個個從我們前面走過,讓我們認識了解。我們還將知道音樂構成的要素: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知道什麼是巴洛克音樂,誰是浪漫主義後期的音樂代表;奏鳴曲和奏鳴曲式怎麼不同。一個剛接觸音樂的人對音樂的認識應該說是比較膚淺的。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樂,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比如你不知道什麼是音色,你就根本無法去理解音樂。因為音色就猶如繪畫中那絢麗的顏色,從而決定了豐富的音樂含意。又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中那個感人至深的主題,其感染力實在讓人慾哭無淚。楊明望先生對這個主題有一段讓我覺得是非常精彩的描述:「這個睏倦的心靈,帶著不可磨滅的創傷,在無法撫慰的慟哭和悲哀絕望的熱潮中,終於投入永恆死亡的懷抱。」如果對音樂沒有了解,你能了解這個主題的深刻含義?

在理性認識的這個階段,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或條件去認真系統的學習音樂理論和音樂史。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書籍來獲取有關音樂的知識。用《名曲賞析》這類型的書來對比聆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樂曲分析、曲式結構、主題提示等對聆聽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一來,你就知道了協奏曲與交響曲在結構上的差別;你也就知道變奏曲與迴旋曲的不同;甚至你也許就開始迷上了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揚的嗓音與阿姆斯特郎的沙啞聲可能你也同時都會喜歡。等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對音樂了解的基礎上的。也就在這個時候,你也開始發生變化了:你的談吐、你的見解、你的閱歷和涵養等等。「芝麻開花」,音樂這座巨大的寶藏已經對你敞開了大門。

(五)
所有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內涵,你對音樂的了解就是對這些音樂內涵的認識過程。盡管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個階段去單純地探究音樂知識而置音樂內涵於不顧。藉助一些音樂欣賞名曲分析等一些輔助工具,認真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首先要了解音樂史,要知道音樂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你還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內容如貝多芬和瓦格納在音樂創作上的不同風格和思想;另外你還需要知道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曲式。其實曲式就是樂曲的形式。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鳴曲式。一般說來,在古典音樂的曲式中,以奏鳴曲式為最多。奏鳴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樂曲的基本形式,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大都採用的是這種形式。奏鳴曲式有一個樂章,也有三至四個樂章的。曲式當然不僅僅只是奏鳴曲式,曲式還有很多種。如變奏曲,用一個主題進行各種演變:A-A1-A2-A3-.....AZ,對變奏曲的了解可以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一個主題變化為七個變奏;又如迴旋曲,它的基本含義就是由一個主題多次重復: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題,而B.C.D.....等則代表變化,每一次變化之後又回到主題。對這個曲式的了解可聆聽莫扎特的《A小調鋼琴迴旋曲》。

音樂欣賞還應該了解主題。音樂中的主題是至關重要。在一首樂曲中,一個聆聽者必然牢牢記住這首樂曲中的音樂主題形象,它的變化對比發展等構成了音樂的全部內涵。所以我們在聆聽音樂時一定要學會記住主題。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中那個孱弱敏感的青年藝術家主題音樂形象,從樂曲的第一樂章一直貫穿到第五樂章,且每個樂章都有其不同的變化。從一開始溫柔純真到最後的怪誕瘋狂。仔細聆聽這個樂曲對理解主題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在聆聽音樂時連主題形象都聽不出來,你就沒辦法去很好地理解音樂。當然,音樂的主題不象視覺上的形象那樣鮮明清晰,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場,你就知道了電影的全部過程中一定是以他為主。小說也一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是一個對比的主題,兩個主題形象的關系對比發展貫穿整個小說。盡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釵和賈府眾多人口,但主題形象卻依然是賈寶玉與林黛玉。音樂里主題形象其實也是如此,只是音樂里的主題形象不會象電影小說里那樣鮮明。在一首樂曲里,音樂形象也有許多,但不管再多它們全都是圍繞樂曲的主題形象的。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樂形象:悲哀、嘆息、撕殺、兇殘、深沉的思考與堅強的信念、光明、勝利,甚至還有憂郁與彷徨,但這些都是由對比的主題形象而產生的。所以,在認真聆聽音樂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主題,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說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這樣你才能在一遍音樂的轟鳴聲中找到那個時刻變化的主題形象從而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六)
在欣賞音樂的這個審美過程中,除了曲式,還有諸多的因素,如節奏、音色等。僅就節奏而言,音樂的最初的起源應與節奏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節奏產生的韻律美使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不同組合的強弱快慢節奏以及多次重復能使節奏產生出非常巨大的內涵和韻味,讓人瘋狂或痴迷,沒有人會拒絕節奏。在音樂中節奏的表現形式是節拍。節拍通常用小節線和節拍符號來表示,如3/4,就表明這是三拍子。每一拍為四分音符,每一小節內有三拍;第一拍為重音,後兩拍為弱音。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圓舞曲的節奏型。改變重音的位置會引起一些嶄新的變化。把兩個以上不同的節拍組在一起又將形成新的復節奏。就這樣,無窮無盡的節奏就形成了我們音樂的組成要素之一。僅就節奏而言,一個欣賞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整體的音樂欣賞也是如此。說起節奏還不得不提及諸如<<哥利高里聖詠>>之類的自由節拍的音樂體裁。在許多宗教早期音樂以及東方音樂中經常都有一些無節拍要求的音樂,其實這種自由節奏的音樂對節奏的要求更為精確的。只是這種精確已無法用節拍記號來標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對它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

音樂的魅力當然不僅僅只是在主題、旋律`、節奏、色彩、曲式結構、調性等,有的時候甚至連作曲家的創作觀念、演奏家的風格、錄音師的錄音技術及愛好,在加上聆聽者的素質、閱歷、情感、性格等等這些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構成一個整體的音樂。單獨去分析其中的一個部分其實都是對音樂的肢解。結合歷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創作個性,認真聆聽主題的發展變化與對比,讓你全身心都得到音樂及音響的感染,讓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緒都在音樂的體驗中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音樂欣賞的第二個階段中你需要了解的東西確實太多了,這很可能會嚇到一些愛好者:我的媽,欣賞音樂這么難!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所有你需要了解的一切一切都在建立在你對音樂極大的興趣上的。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又促使你對音樂發生更大的興趣。前提是你對音樂首先要有一種需要的慾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熱愛音樂!也就是因為這個前提,你才能進入到這個階段去認真的學習這些音樂知識。

(七)
進入音樂欣賞的第三階段,並不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對音樂認識的階段永不能說結束。進入欣賞音樂的第三階段,並不意味著要和過去的階段劃清界限。其實我們這樣分析和介紹僅僅只是一個表述上的概念。但不管怎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這個階段的一切都主要靠你自己的自學,因為沒有人會詳細的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樂曲)我們對音樂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候我們再來聆聽音樂:當那神奇的樂音響起時,我們的心中就會泛起無際的激情的浪花。不管是與巴赫交談還是和馬勒神遊;抑或是傾聽莫扎特的心聲,總之,音樂就象是情感的源泉。這時候你已經步入了音樂的殿堂。不管是人生征途的跋涉還是成家立業的拼搏;也不管你是年輕或年邁;落魄或得意,歡樂也罷,憂愁也罷,在音樂的殿堂里,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音樂!這時候音樂已經不再神秘的了。音樂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音樂所表達的一切也都不再是外表的。也許主題還是那個主題,但「山遠水遠,你我的心不遠」,現在的你聆聽音樂時的內心體驗已經有了更深的心潮湧動。也就在這個階段,你已經從一個被動的聆聽者轉變成為一個自由的音樂愛好者了。你不會用主題分析曲式結構來約束你思緒的自由飛翔,也不會在一個標題下用一個簡單的音樂形象來束縛想像力的馳騁和情感的涌動。盡管有的時候也需要去分析主題、探究曲式結構什麼的,但真正在聆聽音樂時你已經確確實實是用情感來體驗音樂了。在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純音樂而不是什麼主題或名曲匯萃。名曲集錦和主題聯奏之類的音樂是最讓人倒胃口的。因為它實在無法讓人去產生什麼激情。這一類的音樂只能算是普及讀物,經常聆聽這樣的音樂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參加音樂有獎競猜活動。那跟欣賞音樂沒有多少聯系。

在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內心體驗與認知活動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一發展過程永遠是不會停滯不前,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也永遠是無止境的。跨入那美妙無窮的宏大的音樂聖殿,讓我們自由盡情的翱翔吧!

❼ 如何鑒賞音樂

如何欣賞音樂

(一)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只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么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其實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了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沖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了解音樂的渴望。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弦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台電視台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里,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二)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么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 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里的和弦、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們並不知曉三拍子的圓舞曲形式為什麼這么吸引人;不知曉在這首曲子究竟由幾首什麼樣的小圓舞曲組成;我們也不知曉斯特勞斯圓舞曲與其他圓舞曲有什麼實質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們會被吸引會被感動。如果你面對一曲好聽的音樂而無動於衷,那才是最沒辦法的。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一個積極的聆聽者,絕不滿足於簡單的感官感受和無意識的欣賞。這樣你才會去深入了解這首作品的其他內容,從創作背景到音樂流派以至於音樂曲式主題思想內涵藝術造詣等等。這樣,你對音樂的感悟就會比別人更深。在感性認識的第一階段,我們通常還會借用一些作曲家對曲目的標題或後人標注的文字說明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比如<<獻給愛麗絲>>這首貝多芬所作的鋼琴小品,聆聽中結合音樂加上標題文字的聯想,我們就能很好理解這首溫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羅薩斯的<<乘風破浪圓舞曲>>,由標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音樂所描寫的那浪花飛濺,海鷗飛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一聽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國的五聲音調來表現出熱烈又歡快的情調。在浩瀚的音樂長河中有大量的標題性音樂,只要你願意走進這音樂聖殿,你就會發現這殿堂堂中滿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就象一筆巨大的財富足夠你受用一輩子。

(三)

音樂欣賞在最初階段,主要靠感官對音響的感受。動聽的旋律,悅耳的和聲,有規律的節奏,起伏的響度等等。都讓人感受到的一種欣愉。一個音樂愛好者特別是音響愛好者大都有這樣的感受:首先追求的是音效。一開始用音響器材來重播音樂,是聆聽比較音響器材,對不同的重播效果比如節奏、音色、動態等等這些關於音響的概念涉及教多。至於什麼內容、復調、賦格、對位,什麼是塔蘭泰拉,什麼是奏鳴曲式,統統不知道。其實不完全是一部份音響愛好者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樂理概念。其實也沒什麼關系?音樂欣賞並不要求人人都是音樂家。每一個聆聽音樂的人都會經歷這么一個初級階段,不管一開始他聽流行歌曲或是聽通俗交響音樂。這些年來,我也看到有這么一個現象:有一些年青人,主要是中學生,如果他在孩提時沒有受到音樂文化的熏陶,他將很快就迷上如邁克爾.傑克遜之類的搖滾音樂且很快變成一個執迷瘋狂的追隨者。因為他們一下子就被那種瘋狂的節奏和刺激的聲響所迷惑,至於內容是什麼,他們不理解,也不會理解,跟那些有理智的搖滾樂愛好者相比,他們只算是小兒科。有時侯在電視台也會播出一些垃圾音樂節目,盡管不多卻叫人惡心,但這些節目卻有著一大群追隨者。我們再不能說在社會主義中國的電視節目里上演的都是健康向上的節目,有時侯也會考慮的贊助廣告收視率,一個被動的,毫無鑒別能力的人很容易把糟粕當精華。

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主動積極的。你要有自身的體驗,這種音樂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按圖索驥的音樂欣賞指南,僅僅是協助你加深這個體驗。你想僅憑一本小冊子或幾篇類似這樣粗淺的文章就能學會欣賞音樂。那是妄想。因為音樂指南介紹只能告訴你怎樣去欣賞音樂,如果你連一點點音樂的內心體驗都沒有,那些介紹指南再讀也是白搭。因為沒有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教你如何在心中湧出激情或產生欣愉,悲哀或憂愁。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所在,恩雅那近乎晦澀的音樂讓大多數人聽起來宛如天賴之音,可有人聽出的夢囈和靜穆,這沒關系。你的素質和閱歷驅使你這樣。可如果你面對什麼樣的音樂都無動於衷,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音樂不是調味品,盡管它可以拿來調節氣氛,但它絕不是調味品。可現在很多人卻把音樂當作調味品,似乎音樂是一個高檔神奇的調味品。商店開張、大宴賓客、紅白喜事......音樂就象餐廳的胡椒。當音樂那神奇的聲音響起,它確實可以改變一切,它可以頓時讓你肅穆,可以讓你欣喜萬分,也可以一下子就讓你憂郁千種。音樂這種巨大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但你千萬別去把音樂拿來當裝飾品,這里放一首通俗歌曲,那裡來一段薩克斯,就象用那些廉價的塑料裝飾品來裝飾你的居室。

總之,在欣賞音樂的初級階段即感性階段,你需要的是對音樂魅力的內心體驗。不管是優美的旋律,還是迷人的音色或纏綿的歌詞。總之,需要是你能被音樂感動。只要你能被音樂感動就什麼都好辦了。

(四)

被音樂感動。在聆聽音樂時情感體驗以及對探求音樂的慾望將驅使你走入音樂聖殿的第二道大門:理性認識階段。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你仍是一個被動無為的音樂聆聽者,盡管你也許會選擇音樂,也可能隨時都在聽音樂,可你仍然是被動的,因為除了你被音樂感動之外什麼也沒有了。優美也罷,歡樂也罷,悲傷也罷,僅僅只是聽感上造成你的情緒上的波動而已。你當然可以隨時隨地的聽音樂,連騎自行車上班或者進餐什麼的都可以聆聽音樂,但此時的音樂僅僅只是給你造成一個屏障,用音樂里那些旋律節奏來隔絕城市的喧囂和人世的糾葛。我們在前面提到過,音樂不是調味品。音樂盡管是非常神奇的,但它決不是調味品。音樂是需要被人聆聽的。你真要拿它來做別的用途,如烘托氣氛、調節情緒、甚至於拿它來開胃,那它就不是音樂了。因為沒人會認真地聆聽餐廳重播的音響,更沒有人會被某候機廳的音樂激動。只有當你認真地聆聽音樂的時候,音樂才是音樂。因為一件響器如果能引起你內心體驗其中必定有某種內涵,這種內涵就是音樂內容本身。

進入到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階段,說明我們欣賞音樂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在這個聖殿的第二道大門中,我們將認識巴赫、莫扎特,體會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總之,整個人類文明歷史中所有著名的音樂家都將一個個從我們前面走過,讓我們認識了解。我們還將知道音樂構成的要素: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知道什麼是巴洛克音樂,誰是浪漫主義後期的音樂代表;奏鳴曲和奏鳴曲式怎麼不同。一個剛接觸音樂的人對音樂的認識應該說是比較膚淺的。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樂,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比如你不知道什麼是音色,你就根本無法去理解音樂。因為音色就猶如繪畫中那絢麗的顏色,從而決定了豐富的音樂含意。又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中那個感人至深的主題,其感染力實在讓人慾哭無淚。楊明望先生對這個主題有一段讓我覺得是非常精彩的描述:「這個睏倦的心靈,帶著不可磨滅的創傷,在無法撫慰的慟哭和悲哀絕望的熱潮中,終於投入永恆死亡的懷抱。」如果對音樂沒有了解,你能了解這個主題的深刻含義?

在理性認識的這個階段,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或條件去認真系統的學習音樂理論和音樂史。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書籍來獲取有關音樂的知識。用《名曲賞析》這類型的書來對比聆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樂曲分析、曲式結構、主題提示等對聆聽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一來,你就知道了協奏曲與交響曲在結構上的差別;你也就知道變奏曲與迴旋曲的不同;甚至你也許就開始迷上了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揚的嗓音與阿姆斯特郎的沙啞聲可能你也同時都會喜歡。等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對音樂了解的基礎上的。也就在這個時候,你也開始發生變化了:你的談吐、你的見解、你的閱歷和涵養等等。「芝麻開花」,音樂這座巨大的寶藏已經對你敞開了大門。

(五)

所有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內涵,你對音樂的了解就是對這些音樂內涵的認識過程。盡管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個階段去單純地探究音樂知識而置音樂內涵於不顧。藉助一些音樂欣賞名曲分析等一些輔助工具,認真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首先要了解音樂史,要知道音樂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你還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內容如貝多芬和瓦格納在音樂創作上的不同風格和思想;另外你還需要知道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曲式。其實曲式就是樂曲的形式。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鳴曲式。一般說來,在古典音樂的曲式中,以奏鳴曲式為最多。奏鳴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樂曲的基本形式,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大都採用的是這種形式。奏鳴曲式有一個樂章,也有三至四個樂章的。曲式當然不僅僅只是奏鳴曲式,曲式還有很多種。如變奏曲,用一個主題進行各種演變:A-A1-A2-A3-.....AZ,對變奏曲的了解可以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一個主題變化為七個變奏;又如迴旋曲,它的基本含義就是由一個主題多次重復: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題,而B.C.D.....等則代表變化,每一次變化之後又回到主題。對這個曲式的了解可聆聽莫扎特的《A小調鋼琴迴旋曲》。

音樂欣賞還應該了解主題。音樂中的主題是至關重要。在一首樂曲中,一個聆聽者必然牢牢記住這首樂曲中的音樂主題形象,它的變化對比發展等構成了音樂的全部內涵。所以我們在聆聽音樂時一定要學會記住主題。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中那個孱弱敏感的青年藝術家主題音樂形象,從樂曲的第一樂章一直貫穿到第五樂章,且每個樂章都有其不同的變化。從一開始溫柔純真到最後的怪誕瘋狂。仔細聆聽這個樂曲對理解主題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在聆聽音樂時連主題形象都聽不出來,你就沒辦法去很好地理解音樂。當然,音樂的主題不象視覺上的形象那樣鮮明清晰,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場,你就知道了電影的全部過程中一定是以他為主。小說也一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是一個對比的主題,兩個主題形象的關系對比發展貫穿整個小說。盡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釵和賈府眾多人口,但主題形象卻依然是賈寶玉與林黛玉。音樂里主題形象其實也是如此,只是音樂里的主題形象不會象電影小說里那樣鮮明。在一首樂曲里,音樂形象也有許多,但不管再多它們全都是圍繞樂曲的主題形象的。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樂形象:悲哀、嘆息、撕殺、兇殘、深沉的思考與堅強的信念、光明、勝利,甚至還有憂郁與彷徨,但這些都是由對比的主題形象而產生的。所以,在認真聆聽音樂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主題,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說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這樣你才能在一遍音樂的轟鳴聲中找到那個時刻變化的主題形象從而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六)

在欣賞音樂的這個審美過程中,除了曲式,還有諸多的因素,如節奏、音色等。僅就節奏而言,音樂的最初的起源應與節奏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節奏產生的韻律美使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不同組合的強弱快慢節奏以及多次重復能使節奏產生出非常巨大的內涵和韻味,讓人瘋狂或痴迷,沒有人會拒絕節奏。在音樂中節奏的表現形式是節拍。節拍通常用小節線和節拍符號來表示,如3/4,就表明這是三拍子。每一拍為四分音符,每一小節內有三拍;第一拍為重音,後兩拍為弱音。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圓舞曲的節奏型。改變重音的位置會引起一些嶄新的變化。把兩個以上不同的節拍組在一起又將形成新的復節奏。就這樣,無窮無盡的節奏就形成了我們音樂的組成要素之一。僅就節奏而言,一個欣賞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整體的音樂欣賞也是如此。說起節奏還不得不提及諸如<<哥利高里聖詠>>之類的自由節拍的音樂體裁。在許多宗教早期音樂以及東方音樂中經常都有一些無節拍要求的音樂,其實這種自由節奏的音樂對節奏的要求更為精確的。只是這種精確已無法用節拍記號來標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對它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

音樂的魅力當然不僅僅只是在主題、旋律`、節奏、色彩、曲式結構、調性等,有的時候甚至連作曲家的創作觀念、演奏家的風格、錄音師的錄音技術及愛好,在加上聆聽者的素質、閱歷、情感、性格等等這些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構成一個整體的音樂。單獨去分析其中的一個部分其實都是對音樂的肢解。結合歷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創作個性,認真聆聽主題的發展變化與對比,讓你全身心都得到音樂及音響的感染,讓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緒都在音樂的體驗中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音樂欣賞的第二個階段中你需要了解的東西確實太多了,這很可能會嚇到一些愛好者:我的媽,欣賞音樂這么難!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所有你需要了解的一切一切都在建立在你對音樂極大的興趣上的。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又促使你對音樂發生更大的興趣。前提是你對音樂首先要有一種需要的慾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熱愛音樂!也就是因為這個前提,你才能進入到這個階段去認真的學習這些音樂知識。

(七)

進入音樂欣賞的第三階段,並不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對音樂認識的階段永不能說結束。進入欣賞音樂的第三階段,並不意味著要和過去的階段劃清界限。其實我們這樣分析和介紹僅僅只是一個表述上的概念。但不管怎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這個階段的一切都主要靠你自己的自學,因為沒有人會詳細的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樂曲)我們對音樂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候我們再來聆聽音樂:當那神奇的樂音響起時,我們的心中就會泛起無際的激情的浪花。不管是與巴赫交談還是和馬勒神遊;抑或是傾聽莫扎特的心聲,總之,音樂就象是情感的源泉。這時候你已經步入了音樂的殿堂。不管是人生征途的跋涉還是成家立業的拼搏;也不管你是年輕或年邁;落魄或得意,歡樂也罷,憂愁也罷,在音樂的殿堂里,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音樂!這時候音樂已經不再神秘的了。音樂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音樂所表達的一切也都不再是外表的。也許主題還是那個主題,但「山遠水遠,你我的心不遠」,現在的你聆聽音樂時的內心體驗已經有了更深的心潮湧動。也就在這個階段,你已經從一個被動的聆聽者轉變成為一個自由的音樂愛好者了。你不會用主題分析曲式結構來約束你思緒的自由飛翔,也不會在一個標題下用一個簡單的音樂形象來束縛想像力的馳騁和情感的涌動。盡管有的時候也需要去分析主題、探究曲式結構什麼的,但真正在聆聽音樂時你已經確確實實是用情感來體驗音樂了。在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純音樂而不是什麼主題或名曲匯萃。名曲集錦和主題聯奏之類的音樂是最讓人倒胃口的。因為它實在無法讓人去產生什麼激情。這一類的音樂只能算是普及讀物,經常聆聽這樣的音樂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參加音樂有獎競猜活動。那跟欣賞音樂沒有多少聯系。

在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內心體驗與認知活動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一發展過程永遠是不會停滯不前,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也永遠是無止境的。跨入那美妙無窮的宏大的音樂聖殿

❽ 怎樣欣賞一首歌

感知 想像 評價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徵,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他還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並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准》也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實施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了解音樂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音樂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像聯想、情感體驗。而想像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所謂感覺指的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可以說,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著:「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
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像
想像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像屬於審美想像。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直接感受對象時,並不以機械消極的感受為滿足,而總是積極地調動和改造由於審美對象的信息刺激再現出來的過去記憶中的表象,按照主體的審美理想進行新的結合,從而充實和豐富審美形象,或創造新的審美形象。因此,英國現代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我們所傾聽的音樂並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像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由於音樂是非語義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賦予聽眾以豐富的想像空間。人們可以通過聽覺傳遞感染和刺激情緒去激發想像。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召下,在進行情感體驗的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想像和聯想,因為正如法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所說:「同樣的歌詞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這反映了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主觀意識所產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當我們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時,自己的情緒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音樂的感染,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所以,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其中,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學生心中潛在的情感互相交融,產生了對音樂的共鳴。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獲得的情感體驗聯想到自己以往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而獲得審美享受。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利用這種聯想和想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要讓學生自己靜心感受,不要用詳細地講解撲滅他們想像的火花。告訴學生音樂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的不同、知識水平的高低、審美能力的強弱,由音樂所激發的審美想像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沒有了精神壓力,思維就活躍了,想像力也就豐富了。學生每一次審美想像的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想像的階梯。這些審美想像可能並不符合成年人的審美標准,甚至有點天馬行空,但每一次審美想像都是可貴的,都是有價值的。作為學生,他們擁有自己審美想像的權利;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保護學生的想像力,不要把自己的想像強加於學生。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從而培養他們對美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用心探究、學會評價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價值所做出的判斷。審美評價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評價包括人對事物的認知與情感的反應。審美評價在審美活動中屬於較高的層次。學會評價、具有音樂評價的能力涉及到審美主體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對音樂要素知識的綜合感知能力、音樂文化知識的積累程度、以及音樂欣賞的個人趣味、音樂審美價值觀等。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互相比較而存在,互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教師不加以好好引導,有很多學生就會美醜不分,善惡不辯。這些年來,社會上有時流行著一些低級趣味較濃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能力,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的同時,關鍵是要使他們有能力去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而學會這些,就要在掌握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用心探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同時,要學生參與音樂評價必須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處於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充分發揮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像能力;才能在互動中,交流各自的音樂感受與理解,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如果能夠行之有效地完成音樂欣賞活動,一定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❾ 如何在音樂欣賞中感悟音樂

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讓學生聽賞各式各類的音樂作品,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對音樂的感悟過程。在對音樂的感悟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中包括對音樂要素的感受力、對音樂風格的感受力及對音樂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養這些感受力的同時,使學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例如《口哨與小狗》,樂曲用模擬手法使音樂產生直觀聽覺形象。在欣賞作品時,我看到很多學生和著那詼諧、活潑的音樂旋律,隨心所欲地搖晃著腦袋,扭動著身體,一副頑皮、神氣的樣子,自己彷彿就是音樂中的小主人,吹著歡快的口哨,心愛的小狗在其身邊搖著尾巴,跳來跳去。我不禁為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所感動。
音樂欣賞不應該只把學生拘泥於室內的學習,應當讓他們回歸生活,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體味音樂的存在。比如:課外郊遊時,帶領同學們在森林裡漫步,樹葉沙沙作響,小溪歡快地流淌,鳥兒放聲歌唱,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樂曲嗎?在不知不覺中,同學們都隨著這美妙的自然音響哼唱起來,曲調清新、自然、淳樸,他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在音樂欣賞中想像音樂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少年兒童的想像力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因此,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欣賞教學,必須舍棄一些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必須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輕松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的。
如在欣賞《豐收之歌》前,我先讓學生想像一下秋天的景色,接著播放豐收景象的flash,學生們看到了田野上莊稼都已成熟了,人們在忙著收割,果園里甜美的水果掛滿枝頭,人們正在忙著採摘,一片豐收喜悅的景象。學生彷彿置身其間,感受到成熟果實的香味,臉上也露出了像秋天一樣的燦爛笑容,並且加深了對歌曲內容的理解。然後再次欣賞 歌曲時,學生們很快地進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愉快地進入歌曲聽賞,並試著用打擊樂器隨歌聲進行伴奏,進一步體驗秋天豐收的喜悅。
在音樂欣賞中表現音樂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生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要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應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少兒的音樂欣賞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欣賞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兒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結合起來,從而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要動腦,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夠更好地表現歌曲中的內容。比如《快樂的諾蘇》是根據彝族民間音樂改編的彈撥樂合奏曲。在欣賞教學前,我先讓學生聽著音樂,說說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識,並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接著播放一些彝族歌舞給學生看,激發學生喜愛彝族音樂和歌舞的情感。然後讓學生穿著彝族服裝,戴上頭飾,扮演成彝族小朋友,跟著音樂跳起歡樂的舞蹈。游戲表演進行的順利而愉快,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分組表演後,同學們很快掌握了這首歡快熱烈而又輕松活潑的民族樂曲。
一次,我讓學生們一邊欣賞《我是人民的小騎兵》,一邊編排舞蹈動作,全班幾十個人編了幾十個小舞蹈,盡管有的大同小異,有的動作也欠優美,但我還是表揚和鼓勵了他們,因為這畢竟是他們的心血,他們自己的作品。作為教師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讓孩子們幼小心靈中播下的創作種子得以生根、開花、結果。
現代課堂教學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勇於創作是創新教育的真諦。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