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直播影評
⑴ 直播觀後感總結怎麼寫
看完直播以後,如果要寫觀後感的話,可以總結一下這場直播到底在講什麼,你看了之後有哪些感受?
⑵ 求一篇韓國電影《流感》的觀後感 2000字啊
流感觀後感
毋庸諱言,這是一部非典型韓國災難片。影片信息量較大,有好萊塢大片的韻味,但各個層面的滲透、部分環節的處理略顯青澀。
該片延續偶像劇風格,啟用帥哥美女作為主角。開頭偷渡情節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氣氛渲染比較成功。正片開始後男女主角的對手戲使電影節奏明顯慢了下來,並且「蛇頭」、倖存者的情節和主角情節沒有融為一體,出現了分層。
男主是憨厚堅毅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女主則延續了偶像劇中矛盾叢生情節下的母親形象。
片中小女孩這一角色定位準確、表演成功,既增加了演技分,又增加了情感分。與之相比較,男女主角間的感情戲反而顯得拖沓又多餘。
男主同事也是偶像劇中典型的幽默男配角形象,片中這一人物設定比較合理,給這部災難片注入了一絲清新氣息。
總統的出現是該片又一大亮點。角色性格鮮明,既具備沉穩冷靜的政客風度,又不失性情中人的果敢豪邁。這個角色使影片得到了升華,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幾處細節值得注意:
「蛇頭」打開集裝箱看到橫七豎八的屍體,男主闖入禁區看到慘不忍睹的萬人坑。這兩個場景遙相呼應,看得出導演在布局上是有想法、有套路的。
服從是軍人的天職。那個機槍手在連續接到開火命令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預警式掃射。地上的一排彈坑讓觀眾的心懸到了半空,而這種由遠及近的預警式掃射給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也是機槍手作為軍人所能做到的極致。這個細小的環節體現了導演心思之縝密。
美軍戰機的起飛和韓方地對空導彈的出現只是短短幾秒鍾的時間,卻將影片瞬間推向高潮。這里足以看出導演鏡頭運用的功力。
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有些觀眾認為韓國演員的表演誇張、過火,個人認為也不盡然。樓主就是吉林人,對這個問題還是比較了解的。
要知道他們是朝族不是漢族,他們說的是韓語不是漢語。無論是南方、北方還是吉林的朝鮮族,他們的語言中有長音和滑線音,說話時面部表情豐富。就像印度人說話喜歡聳肩歪頭比手勢一樣,都屬於民族習慣問題,並不完全是表演的問題。
中闋:引人深思戲中戲催人淚下情外情
感情戲一直都是韓國電影的強項,本片同樣是一部感情戲十足的電影。
當小女孩面對槍口擋在媽媽面前時;當士兵甲摘掉面具跪在媽媽的輪椅前時,有多少觀眾潸然淚下?
這是親情。
當男主面對母女二人和更多需要營救的人左右為難時,男主的同事出現了,頂替男主砸開柵欄,使男主可以專心保護母女二人。
這是友情。
當男主得知女主有過婚史並有孩子時沒有放棄;當母女面對死亡威脅時男主挺身而出,捨生忘死保護母女二人。這種經歷了死神考驗的情感已超越了普通的友誼。
這是愛情。
無論男主、女主、倖存者、總統、議員、美方代表、軍官,每個人都有問題和錯誤,但每個人又都有苦衷。本片沒有任何一個成年人是絕對的正面或反面人物,這也是該片的一大特點。
想重點談談總統這個角色。
瘟疫流行,死傷無數,青瓦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勢態發展到近乎絕望的程度時,在白宮強硬態度的壓力下,議員們妥協了。他們決定放棄病患,全部處死。千鈞一發之際,是總統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置各方壓力於不顧,救萬千生靈於水火。無論此舉正確與否,至少能讓觀眾群情激奮,拍手稱快。
那麼事後這個總統一定會火吧?支持率一定會直線飆升吧?
明者自明之,不明者說了你也未必相信。沒有什麼可歌可泣,沒有什麼表彰會,沒有什麼災難面前涌現出的一大批英雄人物,更不可能有「災區人民目前情緒穩定」的報導。而總統,必定下台。
民眾方面:雖然有些國家的憲法中規定了不可抗力的免責條款,但民眾並不買賬。無論起因怎樣、過程長短、結果如何,總統的支持率下降已成定局。
執政黨方面:為確保執政地位,執政黨會遵循國際慣例,採用「丟卒車」的方式,讓總統辭職以平息事態。
白宮方面:半島的特殊局勢使韓國成為美國在遠東地區戰略部署的重要環節。美韓聯盟是一個大方向,是不允許破壞的,在這個大方向下的任何事情都是小事。韓國總統的舉動已經觸碰了美韓聯盟的底線,來自大洋彼岸的壓力將是持續的,不可忽視的。
至於在野黨方面就不用多說了,他們連晚飯都來不及吃就已經在起草不信任案了。
這是本片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戲中戲。
下闋:高句麗突破舊路思密達再譜新篇
西方人提起亞洲電影,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和印度。而近十年間泰國和韓國電影蓬勃發展,大有趕超前者之勢。泰國的優秀電影主要集中在鬼片和恐怖片上,而韓國電影卻是全面發展。
言情片和偶像劇一直是韓國影視代表。唯美的畫面、緩慢的劇情、坎坷情路、帥哥美女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韓國影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他們不斷拓寬思路,借鑒經典,尋求突破,自我完善,高質量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呈現,近年來更有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的勢態。
從《老男孩》到《假面》、從《不可饒恕》到《蒙太奇》,韓國復仇片撕心裂肺。
從《共同警備區》到《殺人回憶》、從《七天》到《盲證》,韓國懸疑片精彩紛呈。
從《鐵線蟲入侵》到《摩天樓》、從《恐怖直播》到《流感》,韓國災難片驚心動魄。
從《薔花紅蓮》到《考死》、從《看見惡魔》到《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韓國恐怖片血雨腥風。
看到韓國電影的崛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就涉及到一個電影是否有國界的問題。
應該說電影既無國界也有國界。
個人認為我們不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韓國電影,認為棒子的電影都有一股泡菜味不值一看,那樣只能讓我們的觀影旅途錯失一道亮麗的風景。而那些冰天雪地赤身裸體後空翻360度跪地不起的影迷也大可不必偏激,韓國電影還沒好到令影迷膜拜的程度。只要是個人認為好的電影就應該加以肯定,認為不好的電影也沒必要愛屋及烏。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無國界。
至於中韓兩國電影質量的比較,竊以為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小范圍的一個鏡頭、一段劇情之類的比較還是可以的,但任何整體性的比較都是不具說服力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體制、不同的追求方向、不同的欣賞人群……難道我們看個電影還要繞過這么多的不同點而在人種上尋找相同之處從而強行比較嗎?
也許韓國導演會說:給我十億人口我能領跑亞洲;也許中國導演會說:給我幹掉廣電我能稱霸全球。但這並不可信也並不現實。沒有人原意在太多的不同中進行比較,沒有人原意在太多的假設中尋找真相。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也有國界。
我不會排斥韓國的科幻片,那一種挑戰可以給我們樹立典範;
我不會排斥韓國的涉朝片,那一灣海峽同樣讓我們夢繞魂牽;
我不會排斥韓國的生活片,那一份不羈不再令我們自命不凡;
我不會排斥韓國的律政片,那一張癬漂又該讓我們情何以堪……
⑶ 如何評價《恐怖直播》這部韓國電影
短評:韓國電影能做到這一步值得稱贊,幾乎是一間房子中的故事,格局卻相當大,節奏緊張,劇情張力太強,輿論、媒體與政治的黑洞令人反思,結尾比搏擊俱樂部還激進。
總評:《恐怖直播》是一部商業電影,很多人對商業電影有偏見,要麼一桶爆米花,要麼是東西往觀眾臉上砸。但如果據此認為,商業電影營養不高又不值一提的話,這樣的判斷也是錯誤。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觀眾陷入到看電影的誤區,看藝術電影的認為自己比看商業電影的高端,看商業電影的又認為看藝術電影的裝叉。實際上,一部電影只有好與壞,根本不需要區分商業和藝術,無所謂主流和獨立。單就看電影這回事,學會「藝術地看電影」才是重中之重。
扯這么多,它當然和《恐怖直播》有關,這部電影不僅有話題和現象,更有創作者的藝術追求。除了開場不久的短暫離開和一些城市大全景,這部電影幾乎把空間場景完全壓縮和限制在演播室內,極其罕見。就連結尾爆炸的驚人一幕,主人公都沒有離開過房間,而是帶著一種平靜的笑容。絕大多數商業電影都不敢這么玩,一來觀眾容易視覺疲憊,二來對劇作和演員的要求都很高。結果,《恐怖直播》做到了,用電視直播的鏡頭切換來完成銜接,用特寫和聲音來製造緊張矛盾,在有限的時間內,爆發出最大的戲劇能量。
《恐怖直播》令日常生活變成一片空白,更沒有出現好奇又驚恐的街頭看客。從廣播節目開始,它就處於極端緊湊和忙亂不安的戲劇狀態。對主播尹英華來說,這就相當於屏蔽了他所有過往,並且他最終也沒有離開過鏡頭。他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正常人,他是中間調停方,需要和恐怖分子對話,個人私事也會被翻出來直播,哪怕只是充當陰謀論的一部分。但換話說,只有在鏡頭前面,一個媒體人才是真實、生動跟鮮活的。電影也告訴觀眾,媒體和媒體人無非是被後期加工編造出來的虛構形象,它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過濾後的集體意見反映,一個標簽和符號。表面上,媒體擁有足夠多的話語空間,有批判曝光的自由,可面對國家機器,它終歸是太過無力,任人玩弄。
很多韓國電影都翻出過陳年往事和無頭懸案,藉此來鞭撻政府,批判其專斷獨裁,草菅人命。罵政府、對官僚體制感到失望,這些確實已經不新鮮了,但像《恐怖直播》這么抽筋剝皮,恨之入骨的,那還真是少見。當走到恐怖襲擊的地步,實際上,弱勢一方已經放棄了對話的可能。《恐怖直播》偏偏苦等一個象徵性的總統道歉,不禁讓人想到台北街頭的洪仲丘案件,再不然還有英劇《黑鏡》裡面對政客的挖苦嘲笑。
影片並沒有一味的反體制,更不是一上來就追求無政府主義的沖突暴亂。很長一段時間內,尹英華都在努力嘗試——哪怕這種努力是虛偽的,抱有媒體的天然嗅覺和功利心理,他還是希望能救下橋上的無辜人員(里頭有他的前妻)。他也拋出過健全法律、改變體制之類的苦口婆心,無奈並不奏效。接連的挫敗以及恐怖襲擊和血腥場面的上演讓他陷入心理崩潰,從而瓦解了他在一開始的固有人格,恢復到正常人的本性,同情、恐懼、機智、焦慮,五味雜陳,最後只能為自己說話。甚至,他代替總統說了道歉,但這些都沒有阻礙他也化身成一名恐怖分子。就像楊德昌在1986年《恐怖分子》里說的,再正常的社會人,無論其外貌再沒有危害性,他都可能會變成一名恐怖分子。因為你實在不知道,災難和厄運哪天會向你砸來。不同在於,楊德昌是對中產階級和台北生活失望,而《恐怖直播》是對整個社會,並沒有具體實指。
當高樓大廈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壓向韓國國會,置身其中的人們恐怕都無法脫離干係。這也是周圍現實常常上演的慘劇,所有人都坐在一趟疾行的列車,置身於一個火葯桶,同時也面對一座即將坍塌的高樓。或許就像賈樟柯說的,這是天註定。你可知罪?
⑷ 作為一部恐怖片,《恐怖直播》的豆瓣評分為何如此之高
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7分,確實拍攝得非常好。
第一點原因是題材很好,能諷刺了政府的陰暗、媒體的嘴臉,反映人性。很多人表示能拍攝並且放映這類影片,就是一個國家的在進步和有勇氣的表現。這部片子中最初是普通工人朴魯圭因為30年前修建麻浦大橋而死亡的三個工人,不僅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而且還把工人們當成一文不值的狗,他利用電視台和人質引發輿論壓力,逼迫總統出來道歉,但他至死依然沒有等到。
第三點原因是有很多矛盾沖突點,很多對比和反轉。比如主播前妻在大橋幾乎要倒塌的時候依然在堅持報道,堅持認為總統會出來道歉,反映了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然而政府卻因不肯低頭,而想要犧牲人質來抓住恐怖分子,其冷酷、自私、無情完全與前者形成強烈對比。幾個反轉的點也太讓人感到意外卻又覺得情理之中,比如一開始所有人都以為電話是朴魯圭,但其實是他的兒子。比如令人緊張的放在主播耳朵里的炸彈,其實是假的。以及最為震撼的最後男主想要同歸於盡而按下按鈕的那一剎那。
⑸ 十大經典燒腦電影,被稱為史上最難看懂的電影有哪些
燒腦高智商電影有很多,以下十部個人推薦,每一部都非常精彩。如果你是這類電影愛好者,以下電影必看。
盜夢空間
夢中與現實的來回穿插,很大程度的凸現出夢境的巧妙,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點更是給懸疑點加分。
最惹人緊扣心弦的莫過於柯布的情感糾結,劇中層層鋪墊又層層的剝開謎團,一步一步的深入,並以阿麗瑞德妮的挖掘為輔助線,能夠很好地吸引住觀影者的眼球,引發繼續往下看的慾望,懸疑點處處存在。不得不說一句,諾蘭出品,必屬精品。
4.禁閉島
小島關押著精神病患者,一名高智商調查員,想要揭開島上人體實驗的黑暗內幕,卻難以想像自己原來是……
5.蝴蝶效應1
這部電影,很棒,看完後,一個人,活脫脫地呆住了。有很多片段,他們已經成了記憶的一部分,我們會盡力忘掉這些片段,僅僅是因為我們無法回到那時刻,改變他們。
如果給了我這個可能,讓我重回舊日十字路口,如果我能在那一刻預先知道了某種選擇所帶來的我並不願發生的結果,讓我收住腳步,轉身向另一個方向邁出一步,我的歷史,會不會就此更完美?這部電影,不但假設出這種可能,甚至還試著給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6.致命魔術(2006)
致命魔術的結局很有震懾力,燒腦但不恐怖,其實片中很多細節都揭示了這個結局。
7.致命ID(2003)
類型的電影看多了,這當之無愧是其中最好的。總之,看本片心情是相當的糾結:從肯定A是兇手到肯定B是兇手到肯定C是兇手到肯定D……最後不知道誰是兇手。最後的最後以為就那樣了,又再一次被震驚……
8.記憶碎片
《記憶碎片》註定不是一般的作品,電影故事其實不太復雜,但很難看懂,這是由於它採用兩條平行故事線,一條倒敘,以彩色呈現,另一條順敘,以黑白呈現,兩條線每隔幾分鍾穿插一次,直至片尾天衣無縫地與片頭銜接在一起(觀看者可注意何時銜接到了一起)。
9.源代碼
繼《月球》後,導演鄧肯•瓊斯再次帶來的精彩之作。情節緊湊,邏輯合理,想像力毋庸置疑。作為科幻電影,雖然動作場面少,特效場面少但卻始終引人入勝,牢牢抓住觀眾。唯一有待商榷的就是結局,如若停留在那一吻,或許會更棒!
從一開始就情節緊湊,抽絲剝繭。導演在結尾的處理混亂了之前構建的世界,能在觀看中帶出很多懸念,又能在觀看後引發許多討論!
10.十二宮
二十世紀70年代,舊金山出現了一個自稱「十二宮」的殺人狂,殺人後,向媒體寄一封信,留下密碼、線索,向警方挑釁,多次的陰差陽錯使案件陷入僵局,警方漸漸束手無策。
連環殺人案件也引起了《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羅伯特和保羅的注意,他們在警察大衛的幫助下,開始調查這一系列的連環兇殺案件,在和「十二宮」殺手鬥志斗勇的同時,他們個人的生活也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⑹ 作為一部恐怖片,《恐怖直播》豆瓣評分為什麼這么高
恐怖直播 더 테러 라이브(2013)
豆瓣評分8.7 TOP250排名112
最後以一句我最喜歡電影裡面的台詞結束:我有我的名字,也曾有家人,也有著想好好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國家讓我怎麼做我就像條狗一樣的工作,但是這個國家卻覺得對付我們比狗還容易
⑺ 綜藝《今日說法》開播至今,哪一個案件最令人深刻怎麼評價
綜藝《今日說法》主要以我們身邊的一些真實案例講述一些法治理念,讓更多的社會人員明白普法知識的重要性,懂得知法,守法。所以不論是節目講訴哪一個案件,都值得我們去思考,也值得我們去看。因此,從播出一來,就一直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不過開播至今,最讓人深刻的案件還是被套的年輕人,也就是校園貸。
而這期節目通過事件內容、情景再現、采訪者的敘述、目擊者的親身經歷與心理活動、以及警方的調查,再加上專家的說與法、理與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案情分析,講述了關於貸款的欺詐性。通過如此深入的分析與講訴也讓我們對貸款有了更高的警惕,所以對於這期的節目,我覺得很有價值,值得很多人去關注。
⑻ 楚門的世界到底講什麼啊看兩遍都沒看懂
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和道理?
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主角楚門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海景的小城,他是這座小城裡的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紀人,楚門看上去似乎過著與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卻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鍾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在對著他,每時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他,更不知道身邊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內的所有人都是『楚門的世界』的演員。講述的道理是告訴我們在現在這個程式化的世界中,我們所有人其實都像楚門一樣被封閉起來了,更可悲的是,我們與楚門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封閉楚門的是他人,而封閉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呆在虛擬的網路世界。
總結: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主角楚門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海景的小城,他是這座小城裡的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紀人,楚門看上去似乎過著與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卻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鍾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在對著他,每時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他,更不知道身邊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內的所有人都是『楚門的世界』的演員。講述的道理是告訴我們在現在這個程式化的世界中,我們所有人其實都像楚門一樣被封閉起來了,更可悲的是,我們與楚門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封閉楚門的是他人,而封閉我們的是卻是我們自己。
⑼ 有部電影說的是一群人被抓進去 一隻大熊是操控者 他們通過網上視頻直播他們的死亡過程, 同時還可以評論
是恐怖片嗎
⑽ 危情時速的影評
英文原名「停不下來的」《危情時速》
呼嘯一聲,勢不可擋出現在光棍月這個被大量國產片夾出來的縫隙中。
純粹以作品質量再次證明了一件事。
好萊塢有它自身的了不起。
說好萊塢有多厲害似乎是件極其不討好的事。
無非是錢多,腕大,推廣強,口味俗。
但隱含在這些暴發戶與冷漠商業態度背後的,卻又是對電影這個工業化產品的精確把握和執行。
團隊確實要在有專業技術支持和各部門緊密合作的大環境下
才能掉轉過來,繼續在窠臼中把握新意
拍一部如此「單純」的動作片
看起來是做減法,步伐卻是在往前進
畢竟純粹用畫面來營造氣氛,並且製造連綿不絕的張力,比用設置好的情節要難得多
它在結構和敘事上的簡單,顯然是刻意為之
故事在整部電影中的地位被大大降低
從胖胖的列車司機違反規則跳下火車頭試圖扳道開始
這個情境就開始了,馬不停蹄直奔終點
然後通篇的"武戲"被調整好節奏,當做"文戲"來講
一部電影首先需要好故事?No,no,no
《危情時速》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嗎?它無非只是描述了一個事件
事件中有人物,有細節,有巧合,有變化。僅此而已
事件本身就是主角,火車失控,車上有毒氣
看電影的過程中,可以時刻細想一下
是不是幾乎能確定,結尾一定是火車被攔下來皆大歡喜和諧社會
但你就能因此無所謂地隨時離場?或者漠不關心地開始刷twitter
難吧
吸引人的,就是這個過程
幕後團隊調動了一切手段,不停地更新著動態
告訴觀眾事情有多嚴重,誰打算怎麼做,誰不打算怎麼做
為什麼這樣,又為什麼那樣,最後為什麼只能怎麼樣
字里行間都是戲,但都不是靠純說做出來的戲
這並不完全因為故事本身是取材於真實事件,所以就一定要按照即時的感覺這么來拍
有大量不同的電影來自於真實,最終成品效果來自於主創的角度
911這件事,有《93航班》,也有《世貿大廈》
團隊把火車出軌的嚴重性調到了更高的級別,毒氣車廂變多,穿越地區變繁華
又花了很多時間去確定怎麼拍攝一輛火車的速度感,和質量感
真實和戲劇效果之間要取一條平衡線
畢竟說白了,雖然火車穿城過鎮,動作卻是很單一的,就是一昧的跑
各條線上人物所處的環境基本也沒有變化,可以看做是室內劇的格局
怎麼讓觀眾不會看著看著就煩了,需要過硬本領去讓他們目不暇接
大量的航拍,大量的遠近速度鏡頭,還有幾乎看不出是否有電腦特技的關鍵場面
對話中要讓鐵路系統的專業術語不至於讓觀眾鬧懵,又要生出帶著距離的敬佩
強調緊張的音樂,強調臨場的音效
托尼斯科特確定了這些
然後在餘下的空間,靜下心拍他愛拍的傳統美式英雄
普通的人對抗巨大的機器,普通的人對抗物理規則
普通的人,帶著各自的麻煩上路,然後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做出自己也害怕後悔的決定,最終成為英雄
高高在上的老闆和主管們,想的都是飯碗和股價的問題
在各部門工作的鐵路員工們,反而帶著各自認真的態度,彼此信任一起解決問題
電視機前的看客,確實也真正在為這個事件擔心
該諷刺的諷刺,該突出的突出
人物線的戲劇點達到高潮時,也無非是丹澤爾華盛頓淡淡地說「你早開除我了,我早接到了讓我強制退休的信了」
一場英雄事件,改變不了世界,就是在驚心動魄里給人一點真實的情緒
讓觀眾接受到主旋律的價值時,也記住主旋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