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戰地軍魂影評

戰地軍魂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08 18:00:56

㈠ 拯救大兵瑞恩 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 影評 (有點長)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人物•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一、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一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一次小規模戰斗,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一種象徵。是勝利的象徵,他對於米勒一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徵。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志。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一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一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 這是發自本源的一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一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一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沉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斗,在他眼裡,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 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一個鏡頭里,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一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一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餚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一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一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一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裡,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一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裡有反抗,哪裡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麼要這么拚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麼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一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裡戰爭並不像一場瘟疫,人慢慢一點一點死去,等到最後一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一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一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里,他的出場是在幫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麼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一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氣,一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一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一種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一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里,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麵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一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一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一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一種驕傲,一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一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岩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一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藉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里——
第一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一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葯引著的士兵;
3、 斷了一隻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撿出那隻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一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一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一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裡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一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徵著一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隻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一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一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餘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一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里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一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餘的痛苦,像個活人一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一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夏樹 2005-10-05 20:52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盪氣。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麼這種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一定是一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這樣一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一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一步,就離敵戰區近了一步,危險也就增加了一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一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准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一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涌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一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一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共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一次大無畏的行動。一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一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一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

㈡ 異星戰場觀後感

今晚隨觀影團看了《異星戰場》,感覺不錯,特發此文。
《異星戰場》是改編自埃德加·賴斯·巴勒斯於20世紀初創作的經典科幻小說《火星公主》(我把該小說上傳在附件里,大家可以看看),影片電腦特技做的不錯,劇情也還緊張刺激,唯一缺陷就是幾個神使都太白痴了(後文介紹)。

(以下一段是復制粘貼的)
故事講述美國內戰時期,飽受創傷的前軍官約翰·卡特(泰勒·克奇飾)無意間穿越到了火星。由於引力不同,約翰成為了力大無窮、彈跳如飛的「超人」,也因此捲入當地幾大族群的沖突,周旋於美麗的公主德佳·索麗斯(琳恩·柯林斯飾),英勇的盟友塔斯·塔卡斯(威廉·達福飾)與狡猾的敵人薩博·贊恩之間。然而地球上戰火紛飛帶來的痛苦,早已讓約翰無心戀戰;雖然幾大族群都將他視為能夠拯救火星的關鍵人物,可他真的能拋下過去,擔負起保衛人民的重任,拯救這個水深火熱的世界,扭轉異星戰場的命運嗎?

本人觀點:
我的劇情簡介:豬腳 約翰·卡特穿越到火星,變得力大無窮,跳蚤版的彈跳能力 ,火星人分四派,神使(長得和人一樣,擁有高科技光能、長生不死、變化多端、能穿梭於各星球),火星土著(螳螂族)使用槍械和刀,人族兩派(女豬腳 藍衣派和反派紅衣派,有飛機、大炮和刀,就是沒槍 )(還是人類擅長內斗),豬腳剛到火星就被螳螂族抓 了,生活了一段,靠著跳蚤的能力獲得了一點身份,遭遇逃婚的人族公主 ,周旋於各派、豬腳不願打仗、只想回家,可是為了愛情和正義 與得到神使大力支持的反派豬腳薩博·贊恩大戰,當上了螳螂族國王,奪妻殺夫 成功(俺胡扯的),新婚之夜,剛幸福了一下,就被神使丟回地球,悲劇 的獨自生活了十幾年,到處盜墓,企圖回歸火星探望老婆。。。(剩下的不能完全劇透了)
影片有幾個亮點:可愛的火星胖狗(這么胖還跑的這么快,真是不可思議);蜻蜓般的火星飛機,四隻手的火星人(長的像螳螂),巨大的四手2腿白猿,奇異的火星肥馬(好肥,光禿禿的火星,真不知道它吃什麼養那麼胖)老美的電腦效果是沒的說,加上3D效果,和真的一樣,值得一看。
缺點:劇情有破綻。神使變化千萬,但是很傻,有超能力不用,戰力很差卻非要動刀動槍,抓住豬腳還帶著豬腳到處跑,講解自己的計劃,很白痴的炫耀(反派特性),有功夫花十幾年時間監督豬腳,卻不殺豬腳,真不如變成親近人等,一包耗子葯毒死豬腳多省事,明明武力值超低非要動刀動槍送死,一個傻子 怎得了。
奇怪的科技(有飛機、有大炮的人族用刀砍人)。沒有飛機大炮的螳螂人靠阻擊步槍殺人,這科技真是 ......

迪士尼的工作人員曾向記者驕傲地介紹:「為這部電影所花的每一分錢,觀眾都可以在銀幕上看到。」的確,不用專業眼光,都可以看出《異星戰場》在製作上的誠意。
《異星戰場》劇情中蘊含的內容是相當令人震撼的。《異星戰場》讓火星變得不再遙不可及,片中,火星是一個沒有海洋、只有荒漠的星球。在那裡主要有三個不同種族的部落群,原本處於一種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關系,有點像三國演義的關系。
但是某一天,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被邪惡的使者所控制,發動了對另一個部落的戰爭,被侵略的國家可謂是危在旦夕。這個時候第三個部落站了起來。請注意,這個部落的首領在號召民眾發起反抗時說了一句話:「雖然這次戰爭不是由我們發動的,但是要由我們來結束!」尤其是男主角放棄了返回地球的機會,站出來獨當一面,美國式的英雄主義也盡顯無疑。最後,男主角自然贏得了美人歸。
片中呈現的,是我們此前從來不知道的時空,有點陌生,但同時也保持了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聯系。電影有一種既現代又復古的感覺,就像一種現有的歷史被替代的錯覺。片中有這些火星生物的歷史,比如薩克族人已有兩三千年的文明歷史,他們的建築便參照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樣式,片中的沙漠令人感到口渴無比,讓我整整喝了一瓶礦泉水。
比起之前的《阿凡達》,畫面的震撼感略遜一籌。讓人沒想到的是,原來外國人也喜歡玩穿越,太雷人了。不管怎樣,對於科幻迷來說,也不失為一場盛宴。

今天下午3點,我獨自一人去看了一場電影,名字叫「異星戰場」。
伴隨著清脆的輕音樂,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來准備開始放映了。這是一部3D的電影。
我戴上眼鏡,身心全部投入到電影里去……「火星,有另一個名字,巴蘇姆,火星上有兩大勢力,——佐丹格,希XX,還有幾個小勢力——薩克人、白猿族。佐丹格開始施行佔領巴蘇姆,他們開著光能飛船,」1881年,紐約,一個叫約翰的人穿得像特務一樣,後面還有一個特務跟蹤他,結果他奇跡般的甩掉了那個特務。一個大概18歲的少年到一個中年人家裡去,那個人給他遺囑,說是約翰先生的,還有一個約翰先生的日記本……約翰是騎士團第八團的隊長,他的隊友全部戰死了,他靠挖蜘蛛洞的金子為生,一天,騎士一團的團長找到了他,和他談話,發生了讓我笑破肚皮的事情,約翰被按在椅子上,團長一說話,他立馬跳到團長的桌子上給他一拳,鏡頭轉換了,他被幫助了手,團長則流鼻血了;團長又一說話,約翰從桌子上跳窗出去,鏡頭轉換了,他被抓了回來;團長又一次說話,約翰給了他一腳,鏡頭又轉換了,約翰被送到了一個籠子里和團長說話,這次約翰反抗不了,只好聽他說話。過了一天,早晨,約翰在籠子里向外小便,看管他的侍衛走了過來說:「喂喂喂!我可給過你尿盆的!」約翰把他一拉,撞到了籠子的鐵棍上,約翰拿了鑰匙打開了鐵門,團長的馬被約翰偷了,團長和幾個侍衛去追他,結果遇到了幾個葡萄牙人,要殺他們,其他侍衛都犧牲了,只有團長和約翰騎著馬狂奔,那幾個葡萄牙人追著他們,約翰和團長上了一個小山坡上面,約翰給團長一把槍,葡萄牙人一看到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就後退了。約翰出去偵察了一下,葡萄牙人確實離開了,約翰看了看山上,原來有一個蜘蛛洞。他們走了進去,看見了一些金子,還有一個大石塊,上面刻著一個蜘蛛的樣子,突然,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人憑空出現了,約翰拿槍射死了他,拿起徽章,來到了巴蘇姆……
約翰在火星上能跳的很高,能跳10多米,力量也是平常的十倍,他在火星上所向匹敵,在薩克人裡面算很厲害的了,綽號「百戰勇士」。他幫助很多薩克人,佐丹格的首領得到了一個神器,希XX打不過他們,准備和他們協商,最後,還是約翰幫助了他們,打敗了佐丹格,和巴薩姆的公主結了婚……
這部電影充滿著喜劇還有著悲傷愛情殘忍,約翰也很勇敢。他為了火星上的一些人,幫助了很多人不用失去生命,新的薩克人族長也要約翰在角斗場上死去,結果約翰打敗了白猿。
同學,建議你去看一看哦。

第一次看到異星戰場的海報時,就超感興趣,因為一直以來就很鍾情於科幻片。卻步於3D的高價,一直很猶豫看不看這場大片。在西子看了別人寫的影評,很差,就更不想看了。只是電影片快要過期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自己再補了3D的差價,20元大洋,唉,為什麼就木有2D滴呢?

在鼻樑上的近視眼鏡上再架一幅3D的眼鏡,鼻子表示很大鴨力!!!好了,不羅嗦了,劇情……

故事主線是地球男主角在一場意外中被傳輸到了火星,在火星的幾個族群斗爭中與火星公主相識、相戀的故事。

開頭我看的很莫名其妙,首先是說到19世紀的美國某人接到舅舅約翰·卡特的律師發來的電報,讓他繼承他舅舅約翰·卡特的遺產,然後就從閱讀卡特的日記開始了故事的描述…… 卡特在某次掘金的歷險中掉入了一個山洞,並遭到了神秘人的襲擊,在混亂中他殺死了神秘人並在陰差陽錯中被傳輸到了另一個地方(事後他才知道他到了火星),並發現自己擁有了驚人的彈跳力!!!在驚異與興奮中他發現了一些他從沒有見過的動物,並遇到了當地的
長著4隻胳膊並且3米高的火星原住民薩克族族長,並被其俘虜。

覺得最理想的情節是:卡特被薩克族人俘獲後,居然被強迫喝下某種葯水,喝下後就能聽懂他們說的話!那有這么好待遇的俘虜啊!

故事接著說到火星上的另兩個族群火拚,佐丹格族與希雷姆族,希雷姆族代表火星里的正義族群,原來兩個族群勢均力敵,但是戰爭受到了「神使」(瑟恩族人)左右,佐丹格族得到了「神使」傳授的超級武器,希雷姆族節節敗退,將被迫接受兩族聯姻,以結束戰事。這里的「外星人」都和人類長的一個模樣,沒有太多的驚喜。

在佐丹格與希雷姆兩族的一次戰斗中,希雷姆族公主德佳在戰斗中身處險境,卡特誤認為其是地球人,於是奮勇營救…… 一個地球人,來到火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彈跳超人!不過戰斗場面並沒有拍的有什麼過人之處,僅僅是可以接受而已,更不要說有什麼3D效果了。這里的看點就是外星飛行器,其他都不太吸引人。

於是卡特在德佳的幫助下,尋找返回地球的方法,在途中遭到了另一個族群的伏擊,戰斗的場面一般,而且色調、場景比較單調,無法與阿凡達相提並論。

不過異星並不是一無是處,情節還是比較吸引人的,最後就是講到德佳在卡特的幫助下戰勝了佐丹格族,兩人終於走到了一起,卡特也放棄了返回地球,但「神使」伏擊了卡特,將他「遣返」回地球,這就是故事一開頭為什麼說到卡特回到地球後四處鑽探的原因,就是為了找到「神使」在地球遺留的「令牌」,回到愛人——我的火星公主身旁!……
回到家又在網上看了一下,才對開頭拍的鏡頭有點明解,不過網上的翻譯很大問題,完全不正確,建議還是到影院看比較爽點,當然,看2D的話就可以了,不用這么辛苦:)

㈢ 老兵的豆瓣影評

(來自:Bjamin.wind)
在暗沉的色調渲染下, 一個滿臉鬍渣的男人登場了
Miller, 一位卸甲的老兵. 殺過上百名恐怖分子的戰地英雄.
他曾在阿富汗服役時遭遇過埋伏, 浴血奮戰後, 只有他一人活了下來.
他本可以掛滿獎章, 平步青雲, 可他卻拒絕了.
老兵選擇了回到自己的故鄉, 過平靜的日子
可世事弄人, 一身驍勇的老兵, 現實中卻無用武之地,
滿城的毒販, 囂張的拿著槍, 扛著毒品招搖過市.
自己黑人朋友的兒子也投靠了毒梟老大.
Miller, 這位老兵, 有意對抗他看不慣的罪惡
而毒梟老大, 卻不請自來, 企圖招安這位昔日的英雄.
這一席話, 並沒有點醒我們的老兵. 他仍然堅定自己的信念.
導演用詭異的配樂暗示著我們這之後的陰謀.
接著, Miller在酒吧遇到了昔日的戰友, 聽著他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抱怨 .
Miller雖然不言不語, 卻也感同身受.
在戰友的介紹下, 他結識了 反恐負責人,
西裝革履的老頭, 一番大義凌然的煽動,
讓Miller好像又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毫無顧慮的接受了任務.
在任務中, Miller 認識了雙重女間諜 Alyana
在女間諜 Alyana 身上, 他彷彿看到了死去的女戰友的影子.
千方百計, 套取了恐怖分子的武器運送地點之後,
他把情報告訴了反恐負責人,
在交貨時, 老兵的第六感, 卻讓他覺得這之中另有蹊蹺.
一路跟蹤之後, 他發現, 原來自己被耍了.
所謂的恐怖分子和老Jerry竟然是警匪一家.
對方發現事情敗露, 幾度要滅口, 卻被老兵奇跡般化解.
本想讓女間諜Alyana 遠走高飛, 老兵卻又一次失算了.
心急如焚的Miller 決絕了老友亡命天涯的規勸,
毅然找到了負責人Jerry當面對質.
而負責人的一席話, 以說教的口氣, 想要勸說Miller ,結束這無用的爭斗.
國家製造恐怖襲擊,製造災難,從而製造戰爭,
讓治下的愚民始終保持恐慌,
而恐懼中的人民, 會毫無怨言的接受一切統治
他已經失去過一次心愛的戰友 , 他不願悲劇重演,
心裡只想著美女的老兵, 並沒有理會負責人復雜的說辭
只是用充滿怒火的槍聲回復了負責人 的說教,
失去了曾堅持的信念, 又失去了美人的Miller ,怒火中燒
老兵終於被徹底激怒了
面對罪惡, 他無力回天.
他不是權貴, 也不是富翁,
他無法振臂一呼, 整個國家早已腐朽入髓
他只有搶.
於是就有了片末那經典的一幕 千里走單騎
老兵眼神堅定, 重新踏上街頭的戰場.
俯下身, 以標準的戰術動作, 移動, 點射.
其實此時他已抱定必死的准備.
因為他已經失去了一切. 卻無力改變.
老兵寧願戰死沙場, 也不願與罪惡同流.
而諷刺的是,萬夫不當之勇的老兵, 一路過關斬將, 毫發無損
最後, 卻被自己曾想拯救的黑人小孩殺死.
===================================================
導演是想說,
正義的殉道者沒有死在兇殘的恐怖分子的埋伏圈中
沒有死在卑鄙狡猾的當權者手上
也沒有死在對抗罪犯的路上,
最後, 卻被愚民殺死, 而這些愚民, 就是老兵曾經誓死要捍衛的人們
暗諷現實中
愚民用選票選擇了為了利益製造戰爭的當權者,
愚民用鈔票買下毒販的可卡因, 用懦弱給予黑幫的保護費.
這一切, 都沾著老兵的鮮血,
而老兵就代表著那些, 越來越少的, 為正義而斗爭的人們.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㈣ 新特種部隊2011法國電影好看嗎影評

很感動啊。
最後兩個人對那個女記者說。我們只能送你到這了,你自己好好的活下去。
這次你自由了。
前面那個年輕的兵獨自被追殺的時候。
都成功的騙取了我的眼淚。

㈤ 誘狼的影評不少於150字

誘狼的影評

影視是門藝術,並非單純看娛樂,更何況這樣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影片。看待一部作品的創作水平高低,必須站在藝術的高度,從藝術角度出發,去欣賞去體會。對於片中演員的表演是否得到肯定同樣如此。演員的表演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心因素,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演員在「未知」的情況下,推動劇情的發展。可以說演員是影片的心臟,演員心臟所吸納的作品主旨是影片中的靈魂,以演員的表演水平決定了一部影片的好壞。觀眾看劇情,無疑看的是演員的表演。劇情氛圍渲染的再好,若演員的表演遜色了,那會使影片的製作功虧一簣。演員演繹角色,演的不僅是「形」,更重要的是演「神」。「神」到,「形」無疑就不由自主地表演出來。「神」憑「形」來表現,「形」是 「神」的外觀。曾雍雅將軍生於1917年,是從江西走出來的革命將領,曾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新中國的開國少將。黃土嶺戰役那年,他才22歲。鞏崢將這樣一位英雄的歷史人物的神與形表現的一覽無余。「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鞏崢的眼神極具「殺傷力」和「穿透力」,直射到觀眾的內心深處。他的表演總是帶動著故事逐漸展開,真正的走心了,巨大的穿透力使他成為影片主人翁原型,絲毫沒有為表演而表演、只會表面情緒化的虛假與空洞。正所謂「表演」為「戲」服務,我想,鞏崢在讀劇本、揣摩人物心理、理清劇情發展脈絡的時候,已逐漸將「誘狼」主人公化入心中,並且出神入化地演繹出來,潛移默化地置身於當時的規定情境,變身為曾雍雅。這或許也離不開曾將軍後人曾瑩多次的現場指導吧。「好花還需綠葉襯」,此片的「綠葉」非同凡響。老戲骨侯勇、高明這兩片「綠葉」的表演當然是可圈可點。影片中,二人依舊不減「穩扎穩打」的風格,非常精湛,成為成功「誘狼」的「催化劑」。他們的傾力加盟,給影片錦上添花。侯勇飾演的楊成武與高明飾演的程步青,人物性格鮮明,是此片不可或缺的、重量級的「綠葉」。片中楊成武與曾雍雅的對話言簡意賅,楊成武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是開國上將。其時是曾雍雅的上級司令員,二人大多數對話的場景,都會配有主題背景音樂。這音樂使人感動,心潮澎湃,烘托出了二人既是血脈相連的生死戰友,還是情同手足的兄弟。程步青在曾雍雅的勸慰、感染下,擊斃賣國求榮的程有利等人後,率部投誠。此時,程步青與曾雍雅二人的戲,合作得天衣無縫。影片女主角張英的扮演者羅昱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90後,對於她而言,飾演戰爭年代中這樣一位「巾幗英雄」,一定會因為「代溝」增加不少難度,但她卻表現出了張英直率、靈氣、機敏、堅強的人物性格,相信通過她的演繹,一定會激勵更多90後的年輕人對於這段歷史的銘記。影片對曾雍雅張英愛情的處理,沒有旗張鼓噪的烘托,以小見大,於細微中見真情。曾張二人的愛情就像戰地里的一灣清泉,純潔、透明。在這清泉之中,微風漣漪,盪漾著心靈碰撞的同時,卻升騰滿腔的火熱。曾雍雅有著愛情的「溫柔」,當他問到送給張英的禮物是否喜歡時,那簡單的、發自內心的「不喜歡嗎」四個字,透示著俠骨柔情。當曾雍雅抱起犧牲的張英時,沒有一般影劇中的肆意嘶吼、痛哭流涕,只是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種「忍」有胸懷千鈞的厚重,已經無法用任何語言來表達。影片通過畫面的切換和特寫定格,一曲悲壯的融同志、戰友、愛情為一體的交響曲響徹在戰火中。鞏崢對這段戲的處理,深入人心。陸彭是出色的老演員,在影片中扮演兇殘狡佞的阿部規秀,把剛愎自用的「大鬼子」演得活龍活現。影片自始至終都是曾雍雅和阿部規秀「隔空對話」,暗中較勁,巧妙周旋,一邊是侵略者兇殘的剛愎自用,一邊是八路軍首長堅決抗倭的足智多謀誘敵深入,更顯示出每人的個性。演員之間的默契,也是影片的成功之處。鞏崢作為領銜主演,能使整個戲「抱成一團」,「戲足且不過火」,以及影片的緊湊節奏和細節表現到位,這都給影片的藝術性增加了含金量,讓觀眾真切感受到「誘狼」的成功。
任何的藝術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誘狼》亦然。影片有點特效會增加觀眾的觀感效果。但是,用多了或是不切實際,那就會適得其反。影片中子彈飛奔直擊目標的特效鏡頭,這些年來已屢見不鮮於影視,無疑給《誘狼》的「真實」增添了「不和諧音符」。原本殺敵激戰,吊人心弦的場面,好似一下子放鬆下來,有娛樂之嫌。但無論如何,些微瑕疵是遮掩不了《誘狼》「英武」全貌的。

㈥ 一部英國電影 《戰地有心人》(又名:亂世有情天)的電影評論

英文的不好找,中文的有很多,要的話我幫你找

㈦ 魔戒的影評

電影別出心裁的用了咕嚕從前的經歷承上啟下,作為《雙塔奇兵》過渡到《王者無敵》的引子。像是咕嚕回歸現實的夢之通道。即而,新的故事開始。自然委婉,不露一絲人工刻意的痕跡。
關於咕嚕不甚掉入河底恰拾魔戒,心生邪惡掐死哥哥的這段插敘。很多人認為是用來表現魔戒惟我獨尊的強大惡勢,以此暗示弗羅多一路上重重的精神磨難。其實從另一種角度觀望,魔戒不過是面魔鏡,它不是讓人變壞而是將你內心險惡反射進而無限擴大在你的瞳孔。我哥說,不見得咕嚕幾百年前每天釣釣魚你就看得出他曾是個單純善良的霍比特人吧。這個小怪物後來之所以變得人不人鬼不鬼,多半是由於長久來永無休止的內心掙扎。一個人最恐懼的事莫過於自己封鎖暗處的隱私抖落眼前。一個生命最艱難的事莫過於和自己靈魂上的負面持續斗爭。

弗羅多也並非聖賢。他雖然心地善良卻到底不過凡夫一介。日常生活中他不可能完美的毫無瑕缺。魔戒自靠近弗羅多那一天起,不僅使他踏上了千辛萬苦的征途,更意味著他與自己潛藏的靈魂負面進行一場持久較量的開始。最終弗羅多也沒能將魔戒扔下熔岩。而我分明讀見他藍寶石般的雙眸中,那交錯著不忍卻無奈的絕望。他終是無法戰勝外力所致的另一個自身。

《西遊記》中,孫悟空那樣一個曾經大鬧東海地府天宮的朋克,一樣在西行時屈服於唐僧和如來的管轄。最後連自己都難免變為統治階級。西行81難如激光般炸平了石頭尖銳的稜角。同時亦成了孫悟空打敗自己的過程。

且不論托爺爺本意如何,對於我們這些沒看過原著的人來說,一千名觀眾心中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用某種深入的尺度來衡量,無疑上述論說更能體現價值感與可觀性。

壯麗的戰爭曼陀羅

剛多國古堡留給印象的清晰輪廓,是宛如白銀玉石般層層圍裹在懸崖峭壁上的雄偉城池。當甘道夫騎駕白馬盤繞飛馳,奔越民眾和集市,直達頂端居高臨下的國王寢殿。我已不難想見,佩蘭諾一戰的爆發將會導致怎樣一種覆滅性的殘酷美感。

佩蘭諾戰役因為有擊鼓巨獸,戒靈飛龍,戰象甚至一片好似《加勒比海盜》里搬來的亡靈軍團進行海陸空三重參戰,其場面自然要比第二部中的聖盔谷戰更顯壯觀。飛龍時而展翅高翔時而俯沖低鳴的視角變換著賞識史詩氣魄的立體切面。亡靈援軍如潮如浪地蜂湧蔓延現身不為人知的冥界力量。烽火跨越山脈起伏,峰嶺延綿,千年冰雪托起它在雲霄之上的升騰,最終落到羅翰國繚望的邊境頂點。如同一道天啟星光,接連燃燒著人類共有的希望。
如此氣勢在恢宏程度上絕對勝於《雙塔奇兵》。但是缺乏上部那種讓五臟六腑為之顫抖的強烈震撼。《雙》因為有美麗出塵的精靈神箭手們參戰,魔軍的丑惡在反襯下更加無限放大。視覺反應便是超越光速觀望遠古神話的上演。加上陰暗流派的背景音樂,給戰場慘烈的畫面增添一抹淡淡蒼涼的顏色。晝之明終歸不如夜之暗來的深重。所以佩蘭諾光天白日下的戰爭,始終不及聖盔谷那種深不可測的無盡黑夜更具壓抑感和緊迫感。
領略過魔戒的特技製作,什麼哈里波特,什麼星戰終結者蜘蛛俠,真的都可以見鬼去了。我不敢這么說黑客,因為黑客蘊涵著太多晦澀難懂的哲學。但是黑客系列的戰爭場面顯然不如魔戒系列扣人心弦。前者帶來的更多是新鮮,刺激和喧嘩。恍如小時候看變形金剛打來打去那般精彩而空洞的心情。隱存在機械中的人性只剩下些許冰冷的殘余。然而中土平原卻是充滿人性情感的戰地。人類無力到達善與邪的彼岸。但遙相守望的各族生靈終會重見惡勢在勇氣中竭盡的寬慰和釋然。
觀影時我無從所知。為何沒有煽情的情節,不見悲劇的收場,亦無現代都市劇的孤獨空虛感,沒有原因沒有理由卻足以使我熱淚盈眶。直到告別朋友們,獨自回家的路上陷入冥思,才慢慢理解原來那是被高科技的社會濁蝕的本性。血液里喪失多年的溫熱再度沸騰,激撼著靈魂底處就快逝去的某些東西恢復了電流感應。
奇幻故事中的人性世界
西方神話無論人神,都是以人性結構為主的。古希臘神祗宙斯與眾女神的感情糾葛這樣體現,北歐異教的奧丁神與其眾兒女亦是如此。因此魔戒故事裡便有了精靈公主阿爾溫和人類勇士阿拉崗之間的曠世戀情。而東方文化素來將人和神的性情以不同境界劃分等級。天蓬元帥何以被貶下凡成了豬八戒,為得就是這個清規戒律。所以氣質脫俗的精靈可以主動熱吻阿拉崗,卻始終不必像嫦娥那般寒氣凌人。
但是這位神仙公主除了擁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容顏,除了透明純藍的眼珠和飄逸的行走姿態,幾乎讓人想不起她的存在理由。雖然pj導演認為叫阿爾溫上戰場純屬蛇足,但是僅憑聲色影像的直觀,確實令我無從感受她那所謂的精神意念。滿眼盡是她目光呆滯,黯然失色的模樣。怎麼看怎麼都像是等人家把仗打完了,她趁機跑去嫁給阿拉崗坐享其成。
倒是羅翰國公主伊奧溫,個人感覺影片中血肉豐濃的人物之最非她莫屬。自她身穿白色長裙佇立城頭那一刻起,我已能想見這個女孩心中的廣闊天空。她懂得如何爭取自己的幸福。而面對情感的失落,她更加清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理想追隨。沒有棲息的愛是比死亡還要冷酷的冰川。伊奧溫執意上了戰場。金發起舞如風中白帆,深綠眼瞳目光炯炯。與身邊那群英勇男兒毫無差異。她和他們一樣放聲吶喊,預見自己終有可能倒在滾燙的血泊中央。但無論是生是死,得到的自由早已覆蓋住那一點點微弱的傷。
伊奧溫不是童話里的公主。她不是只會坐在華美幽黯的後宮持續無用的想念。亦不會讓萬段柔腸在荒野林間譜寫流亡曲。她才是真正手持神劍,飛身駕馬的絕世精靈,於戰火硝煙的百里沙場上縱橫馳騁。
電影一直用相交的兩根線索編繪故事。我不理解為何很多影迷覺得弗羅多惹人厭惡。在我看來,他是人性善面的極致代表。「善良」 一詞不僅僅是心腸柔軟的意思。它同樣包含一個人對理想的詮釋和對責任的實行。這個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所承載的,或許是連天神都無法企及的靈魂。所以薩姆對弗羅多那種拚死護送的忠誠,絕對不能和同性傾向混為一談。因為一個真正純潔正義的生命,他身上自會散放出令任何人感到震攝的光芒。
聽說原著語言優美非凡。不過電影台詞大多採用了簡明的方式。可就是這些簡潔的對白,卻有一股直搗人心的份量。比如開頭不久薩姆把所有食物留給弗羅多時說的那句:i am not hungery。短促的言語暗中凸顯薩姆作出自我犧牲時所下的決心。而當弗羅多體力不支在石壁上倒下的時候,精靈女皇向他伸出帶著光和熱的手掌。this task is appointed to you. if you don』t find a way, no one will。這句話並非冥冥中精靈女皇帶給他的力量。而是自己必須完成的這個使命,扎在內心根深蒂固的重量。
伊奧溫戰勝戒靈巫師後,伏在父親身旁哀哀哭訴:i am going to save you。國王平靜說道:you always did。即爾安詳地永恆沉睡。這個「did」 已是不會再有下一次機會發生的過去時。國王記憶中最後一幕長新的情景,是公主那令人即使面對死亡都會感到安慰的勇敢堅強。然而生死無情絕不為此遲疑。它依然在瞬間築就永遠不可逾越的圍牆。
印象較深的還有決戰前精靈哥哥對矮人說得話:what about if we die side by side with friends?記得他們以前總喜歡比試戰績。精靈哥哥輕功征戰象時矮人還斤斤計較了一句:that couldn』t be counted as one。有趣的小心眼使人發笑。既然一切都將可能終結,假如死亡能讓友誼和希冀永恆,那麼生存的盡頭又有什麼值得恐懼呢?
我本是個感性的人。就連《海底總動員》這種動畫片也能讓我鼻腔酸楚。觀看魔戒更是不止一次地濕卻雙眼。這種經由人性相通的連接點引發的共鳴,是否就是遺忘在成人世界裡,淚水的恆溫?
瑰絕的音樂詩篇
大概本身迷戀另類的關系,總覺像魔戒這樣的電影,應該由深受古文明熏陶的歐洲音樂人但當配樂製作。事實上魔戒系列的原聲音樂拋不開和歌特及新古典流派一脈相承的關聯。起初精靈族行走林間那個場景,如詩如畫,彷彿一出夢境顯形在時空隧道的彼端。多麼像歌特金屬和darkwave一貫表達的典型意境。
由於影片需要,背景音樂的主調是澎湃激昂的。而有些場面加入些許蒼涼的調子,便是喧鬧背後令人動容的寂靜。好比法拉墨出征時梅利的那段清唱,以及高潮處如歌劇般的男女高音合唱,都蘊含幾分歌金的神秘色彩和darkwave的幽暗氛圍。音樂是比畫面和文字更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有時戰爭場面的氣魄,或許只需一篇冰涼而慘淡的曲章,就能表現淋漓。記憶中那些沉鬱悠揚的旋律,聽起來彷彿遠遠傳至的天籟。優美,似有,似無。到達耳膜深處卻有一段遙遙無期的路途。
很難想像一部壯闊而漫長的史詩,如何能每個情景和細節都製作的如此精緻,完美無瑕。這種感慨猶如前陣我反復聆聽的速度金屬。那種追求旋律速度的東西,竟也能做到重型和古典的並存。聽說魔戒原本有意請奧地利樂隊elend製作配樂。且不論真假,黑暗樂系的氛圍與神話故事的主旨總是最貼切的。
有人說,魔戒系列實為現代科技和人力結合的智慧結晶,卻是電影界的悲哀。可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嵌進傳統電影史的固有模式中去呢?它為我們帶來絕美的視聽享受,令我們重拾迷失在都市樓群中的人性情感。比起史詩的悲壯浩瀚,人類藝術觀也只不過是相對渺小的產物。如果沒有電腦特效的輔助,所有這些輝煌又如何燦爛在我們的瞳孔?
寫到這里,室外已是暮色漸暗之時。華燈初上,紛繁夜景,恍若隔世。能夠觸覺到任何一種豐富的感動,生活都是個美好的存在。
作 者:紫夜精靈
真正的勇士
總會在朋友危險時第一個拔刀相助
總是會對待兄弟和朋友心口不一
卻在暗處關心他們
帶給你光明的友情 帶給你愛情的純真 帶給你奇跡的知識
帶給你溫柔的誠實 帶給你希望的勇氣 =轉

㈧ 求《驚天動地》這部電影的影評。

這就是中國人——《驚天動地》影評
也許是那些天來流的眼淚比我十多年來流過的還要多,也許是那些天來聽的故事比我十多年來聽過的都要感人,也許是那些天來國人們一反常態的倔強和團結比我十多年來讀過的歷史更加振奮人心,也許,也許只不過是一場罕有的大地震激發了我們所有人的一顆愛國心而已......
因而,看過《驚天動地》後,那無法言喻的震撼和難以忘懷的感動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這就是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

作為解放軍八一製片廠的作品,《驚天動地》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展示解放軍戰士在災區中的英雄行為。但若說解放軍戰士就是電影中的主角,那就不準確了。與其他主旋律電影略有不同的是,《驚天動地》並沒有過多的喊口號或強調政黨的領導能力,而是力圖重現當時災區中的一切悲喜交織:老師毫不猶豫地用身軀護著講台下的學生,一對戀人在漫天飛舞的紙錢中深情相擁,一群解放軍戰士為剛救出的小女孩唱生日歌,以及災區人民間的互利互勉和永不放棄等等,這些鏡頭似乎在訴說著:中國人就是這樣,這就是中國人。

英雄行為的平民化,是《驚天動地》超越其他主旋律電影的諸多閃亮點之一。懷著一顆熾熱愛國心的國人們,在如此巨大的災難面前,人人皆是英雄。然而,如此具有民族精神的電影,居然是二次上映的。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它的一次上映是非常的悄無聲息,簡直好像已經預計到票房的不堪!

聞說《日本沉沒》在日本上映之際,眾多日本人爭相排隊購票觀看;《漢江怪物》在韓國上映時,韓國人熱烈地追捧著,而這兩部民族電影的票房一直是居高不下。這樣的境況,在《泰坦尼克號》或《阿凡達》登陸中國之際也曾出現過。諷刺的是,如《建國大業》般巨星雲集的主旋律大片也不曾擁有過這般萬人空巷的待遇!不得不感嘆:中國人真的要在災難面前才能展露真本性嗎?

《驚天動地》確實在特技方面遠遠不足以與《日本沉沒》、《漢江怪物》相提並論,可除了特技,無論是劇情鋪排、拍攝技巧、所表達的民族精神都不輸給日本人和韓國人。為什麼就敵不過那些只一味宣揚著所謂「人文精神」的好萊塢大片呢?這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是這樣。不是故意地崇洋媚外,也不是完全對國貨失去耐心,而是對自己、對民族、對國家的不自信!

《驚天動地》不僅是一部贊揚中華民族在危難面前百折不饒和眾志成城的主旋律電影,還是一個檢驗國民自信力的標簽。它既透過電影本身對中國人優點作出
了嚴厲的批評。

這就是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

㈨ 《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人物•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一、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一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一次小規模戰斗,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一種象徵。是勝利的象徵,他對於米勒一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徵。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志。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一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一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 這是發自本源的一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一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一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沉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斗,在他眼裡,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 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一個鏡頭里,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一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一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餚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一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一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一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裡,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一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裡有反抗,哪裡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麼要這么拚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麼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一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裡戰爭並不像一場瘟疫,人慢慢一點一點死去,等到最後一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一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一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里,他的出場是在幫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麼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一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氣,一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一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一種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一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里,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麵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一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一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一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一種驕傲,一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一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岩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一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藉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里——
第一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一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葯引著的士兵;
3、 斷了一隻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撿出那隻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一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一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一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裡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一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徵著一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隻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一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一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餘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一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里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一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餘的痛苦,像個活人一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一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夏樹 2005-10-05 20:52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盪氣。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麼這種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一定是一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這樣一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一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一步,就離敵戰區近了一步,危險也就增加了一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一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准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一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涌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一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一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共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一次大無畏的行動。一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一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一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