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昏迷影評
『壹』 求《現代啟示錄》影評
《啟示錄》是聖經《新約》的最後一章,講述了末日審判的故事,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中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柯茲自行對越共進行的審判,一層是威勒德代表美國軍方對柯茲進行的審判。然而,就像柯茲說的「你可以殺我,但你不能評價(judge)我。」在《現代啟示錄》中,價值的判斷已經陷入了一種混亂狀態,失去了標準的價值判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於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就是呈現在科波拉鏡頭下的,整個群體的瘋狂。我們為何而戰?加謬說:真正的哲學思考等於自殺。所以,要麼選擇死亡,要麼選擇瘋狂,對於越戰,甚至對於所有戰爭,我們只能給出這樣的答案,這並不是一個悲觀的回答,因為雖然瘋狂不是件好事,它也遠不是一件壞事。
《現代啟示錄》的瘋狂幾乎延續了整個影片,科波拉從一開始就將影片拉進了一種癲狂。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顛倒的頭部特寫、越南的叢林,呼嘯的直升機、爆炸的火焰,甚至最後出現在柯茲創造的審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復疊化,彷彿一團濃稠的爛泥連同主人公的軀體一起被攪入他業已混亂的記憶中,科波拉將影片的開頭和結尾疊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無法逃脫的輪回中,音樂反復回響著「這就是結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瘋子」… …
瘋狂的孩子:兒戲戰爭的比爾.基爾高
頭扛一頂牛仔帽,眼架一副墨鏡,指指點點儼然是個西部警長的模樣,給每具越共屍體旁放上「死亡撲克」,卻不忘了拿著一壺水給一個垂死的越南人喝,還喊著:「這個人是我的勇士!」對威勒德一行人帶來的上級任務漠不關心,但一聽到蘭斯的名字就發了瘋,吵著嚷著要帶他去沖浪,最後還真就載著一群兄弟浩浩盪盪殺向一個越共控制下的海灘,一邊扔炸彈一邊聽瓦格納,雙方還在激戰,他卻火急火撩地先派了兩個人去沖浪,連自己也脫了上衣要下海。蘭斯一夥人搶了他的沖浪板,他便開著飛機滿世界地喊「我只是想要回我的沖浪板,要知道,想找一塊好的沖浪板也不容易。」比爾.基爾高,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瘋癲狀態,他既不是殺人狂,也不是人道主義者,這場戰爭對於他來說只剩下了勝利的味道,除此之外,在他的眼裡,是否還有戰爭?
科波拉用瓦格納激進的樂曲,炸彈瞬間爆發出的強大火焰,海面上升騰起的水柱,尤其是五顏六色的煙霧彈把一場屠殺變成了周末狂歡派對。科波拉使用大量的全景鏡頭將戰爭的殘酷極大限度的削弱,我們看到的是在戰爭機器在整體上顯示出的一種龐大的震撼力和美感,而這正是基爾高眼中的戰爭圖景,作為一個指揮者,他的人格在權利和勝利的快感中極度膨脹,他所有的行為,在和平時期十分正常的行為都在戰爭中被放大,被誇張,基爾高的個人行為與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科波拉有意使用抒情的筆法描寫暴行,將這種反差推到了荒謬的境地。
瘋狂的群體:「兔女郎」的盛宴
如果說基爾高只是一個瘋狂個案,基爾高只是被作為一個現象呈現在科波拉的鏡頭之下,那麼,在「兔女郎」勞軍這個段落里,影片已經開始展示整個美國的瘋狂,同時也就展示了基爾高所存在的社會環境,這種瘋狂隨著威勒德的深入叢林而加深,科波拉的手法也愈加夢幻,光線的調度開始取代場面調度來書寫這部啟示錄的第二個章節。
位於後景的刺眼的點光源布滿整個鏡頭,在眩光的效果下被拉成橫貫畫面的一道道變化不定的線條,人物處於相對陰暗的空隙里,科波拉甚至沒有在這個段落里突出任何人的肖像和體態,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兔女郎」,人聲,和舞台燈光,因為在這個地方,真正的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他們沒有個性,只是變成了一個個瘋狂的符號,沒有組織、沒有紀律,飄忽不定,舞台上那些酷似男性生殖器的裝飾以及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光怪陸離昭示著人類最原始的形態,潛意識中的本我在這里最大限度的沖破禁忌,這里只有性慾和破壞欲,甚至連這兩種慾望也是毫無原因和意義的。
在這個段落的結尾,兩個美國大兵攀上直升機的起落架被吊上高空,與基爾高那個段落中,牛被直升機吊上高空是何其相似。他們都是戰爭機器的玩物和小丑,甚至於這些大兵連牛所表現出來的反抗都已不存在,成為時代的奴隸已經成了他們下意識的行為。所以科波拉在拍攝牛的時候給了一個仰角,將這頭掙扎的牛單獨地至於陰霾的天空,而對於這些蒙昧的人,他用了一個角度略微向下的遠景,他們永遠逃離不了這片瘋狂的土地,所以他們是如此的渺小。他們被現實和信仰同時拋棄。
瘋狂的煉獄:激戰的美國
作為時代的書寫者,科波拉自然不會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隨著威勒德行程的深入,科波拉的思考也進一步深入。描寫美軍在越南的最後一個據點時,科波拉同樣在燈光上使用了節日使用的小彩燈,但是這里已經不再是狂歡者的盛宴,不斷有爆炸升騰起的火焰產生,整個環境也在這種爆炸中忽而變亮,忽而兒漆黑一片,我們很難看清戰場的全貌,也很難在每一張面孔上停留足夠的時間。這是煉獄,不斷有人拖著大箱子跳入水中,向威勒德求助,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誰是這里的指揮官?」可是,沒有人知道,美軍已經失去了控制,處在一種沒有目的的廝殺之中。這里沒有一個直接展現越共的鏡頭,與其說科波拉是為了表現隱藏的恐懼,不如說是在隱喻這場戰爭的非理性,人們要麼逃離,要麼毫無目的的廝殺。指揮者的缺失正是對戰爭發起者的控訴,他們將年輕人送入戰場,然後將他們遺棄。處於死亡中心的人根本不知道戰爭是為了什麼?就這樣,一個古老的問題被提出來了,我們為何而戰?科波拉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戰爭的非理性,為什麼還要沉浸其中?
瘋狂的理性:失落的家族
在這個段落中,科波拉以一個法國沒落家族在晚餐時的爭論表達了自己對越南戰爭的思考。這個家族是殖民地留下的產物,懷念著當年的輝煌,深味著現在的痛苦,科波拉利用用窗口射入的昏黃光線表現了一種沒落的尊嚴。法國在戰爭中擁有比美國更加刻骨銘心的失敗,這使得他們開始思考現狀,在餐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但最權威的聲音在最後對威勒德說:「你們正在為歷史上最大的虛無而戰。」無論如何,這群法國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七十多年,他們在這里有自己的根,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這卻是一處無根之地,很多美國年輕人的熱血就這樣白白拋灑了。
首先,科波拉站在美國人的角度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顯然是捲入了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越南和法國、中國的矛盾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它們都在為自己而戰,而美國顯然在利益的權衡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世界無法避免一場戰爭,但美國完全可以避免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緊接著,科波拉通過拉手風琴的男人的唱詞更進一步將單獨對美國的批評擴展到了對整個以白人社會為代表的歐美社會的批判。進而將這場戰爭的原因歸結為歷史上的無數個錯誤的決定。而這些錯誤造成的就是一個民族的失落、一個民族的衰退、一個民族的瘋狂… …
瘋狂的上帝:最後的審判
同樣在一片煙霧繚繞地水面,科波拉慢慢揭開了威勒德行程的神秘終點,我們跟隨著威勒德主觀鏡頭逐漸深入,看到了一群在臉上畫著神秘圖騰的人嚴整的列隊在河面的船上,接著是祭壇和懸掛在水面的半裸屍體,音樂詭異神秘,突然,由丹尼斯.虎珀扮演的記者像娛樂主持人一樣招呼著這群美國人,經他之口,我們了解到柯茲上校在這里的地位。黃色的煙霧繚繞著祭壇,祭壇上書「現代啟示錄」,四周散落著被處決者的頭顱。這個景象震驚了威勒德和他的同行者,他們回到船上。最終,威勒德決定帶著蘭斯深入「柯茲王國」的腹地,他在途中被柯茲的「子民」包圍,他們將他按入泥水中,鏡頭對准威勒德旋轉一圈,由此影片進入了最經典的段落。
威勒德被帶到柯茲的處所,影片使用了古銅色的逆光、側逆光和側光照明,這種造型感極強的打光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原始感,柯茲的面部一開始始終處於陰暗中,只有白蘭度的光頭被強光籠罩,隨著對話的深入,柯茲的面部不時會局部的進入那束光柱中,這種在中景距離造成的特寫效果使得觀眾強烈感受到柯茲的威嚴。當柯茲雙手捧出盆里的水時,它們彷彿沐浴在冥河之中。
威勒德和柯茲的第二次接觸是在一種如夢如幻的環境下進行的,科波拉調動了雨水、泥漿、被泥或油彩覆蓋的臉等元素,塑造了一番地獄景象。
第三次接觸是在牢房,科波拉安排柯茲閱讀美國主流報紙,柯茲蹲坐在門口,大自然的光線從他身後隨著空氣中的煙霧「飄」來,鏡頭中充滿了小孩,這種景象又讓人想起天堂。柯茲明確指出報紙上的都是謊言,天堂、童年、謊言這三個因素的並置產生了令人回味無窮的寓意。柯茲對美國軍方的失望也具有了強大的諷刺意味。他面對著處於黑暗牢房中的威勒德――後者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當局――宛如先知。
威勒德昏迷後又被抬到了酷似古羅馬城堡的房間里,金色的光線從各個的窗口射入,打光仍然以逆光和側光為主,但明暗對比已不似先前那麼鮮明,而是加上了淡淡的散射光,渲染了房間中的煙霧繚繞的狀況。除了威勒德、柯茲和記者,其他人物也被交叉剪輯進來,他們或者如雕塑般站立在那裡,或者心閑氣定的打太極,甚至只是一張沒有表情的面孔… …在這里,科波拉借角色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與恐懼為友,否則你就只能與他為敵… …利用原始的本能去殺戮,沒有感覺、沒有感情、沒有判斷,沒有判斷… …因為判斷會打敗你。」科波拉就此表達了他對於暴力所持的宗教式的觀點。他沒有簡單的評判暴力的對錯,而是站在整個人類群體的高度,說明了暴力是一種原始的神話。
也許正是這番不要帶著判斷去殺戮的話最終堅定了威勒德的決心,他終於拋開所有關於柯茲的傳言和書面材料執行了軍方交給他的任務,實際上,他可能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思想而殺死柯茲。
這場戲完全是表現主義的。威勒德從水中慢慢浮出,金黃的側光將他塑造成了一尊堅定的雕像,這是一場神聖的洗禮。科波拉運用蒙太奇手法將威勒德砍殺柯茲的鏡頭與宗教儀式上屠殺牛的鏡頭交叉剪輯在一起,突出了顯祭的主題。也將今天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屠殺戮與最原始的殺戮、將個人的殺戮與群體的殺戮、將世俗的殺戮與宗教的殺戮聯系起來,挖掘出存在於人類心中的暴力傾向的歷史淵源。同時這頭牛也照應了威勒德形成開始出現的那頭被吊上天空的牛,而柯茲也成了這場暴力的一個犧牲者被推上時代的祭壇。
瘋狂的歷程:威勒德的任務
除了展現不同層次的瘋狂的斷面,科波拉還通過威勒德一行人的行為心理變化展現了瘋狂發展的過程,展現了人類是怎樣一步一步從所謂的現代文明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中去的。
人物設置上,科波拉有意設置了擁有不同人生經歷的幾個人物,通過他們之間以及他們同外部的互動將一粒瘋狂的種子植入他們心中。
片中射殺越南貧民的一場戲在他們各自的性格變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路途上,船長處於責任心,執意要對一艘越南漁船進行嚴格檢查,結果誤將一個越南女子保護小狗的行為視作反擊而對船上所有人進行了射擊,明白真相後,他們都震驚了,實際上,某些人已經崩潰了,接著,他們發現那個越南女子還活著,便決定將女子送去治療,威勒德反對這種拖延行程的行為,於是開槍殺死了她。科波拉的這一筆十分殘酷,這殘酷的一筆也正是這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的成人儀式。「恐懼」,如果你不與它為友,你就只能與它為敵,如果你不將恐懼作為手段,你就只能被它毀滅。
也許恐懼就是聯系現代文明與原始暴力的契機。與它為友,你將瘋狂;與它為敵,你將死亡。
『貳』 求時光機器的影評,特別是最後大boss說的:我是你無法避免的結果。這話什麼意思
一個穿著老款西服的人坐在一台飛快旋轉的機器上,吃驚地望著機器外面紛繁不息的時間進化。影片《時光機器》(Time machine)第一眼帶給我的,是奇妙的時光旅行體驗以及壯奇瑰麗的萬物變化。
藤蔓一下子纏滿了窗欞,枝葉像蝗蟲一下漫過了玻璃窗,緊接著長出了密實的花朵。窗換成了門,木門又換成了鐵門,鐵門腐爛,現出了街道對方的櫥窗。櫥窗里的模特在飛快地變換衣裳和姿勢,從古老的十九世紀淑女裝到曼哈頓最時尚的新裝。房子里開始陳列汽車,汽車一輛一輛地變,變得越來越流線形。坐在時光機器上的人吃驚之餘,一個不慎,手裡的照片墜子掉了下去,那照片落在時光機器之外,馬上泛黃,連照片上的人也迅速蒼老,化為塵煙。
這是我此前在所有影片也沒有見過的場景。很科幻,很人文。男主角跨越時間的鴻溝,來到二十一世紀。圖書館里已經換上了真人互動式的查詢系統,大街上的廣告屏幕在兜售著月球的土地。我們的男主角把時間調前,想看看殖民月球的偉大成果。但他看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月亮被爆破後偏離了軌道,一塊碩大的破碎月餅正往人們的頭上砸過來……
另一個激動人心的場景因此展開。昏迷的男主角不知道他在時光機器上錯過了多少個晨晨昏昏,只見那綠樹化為黃土,山川化為海洋。一會兒河流切割著河谷,直到它化為深淵,高山隆起,變成壯麗的高原;一會兒海水又漫過了大部分土地,將陸地切割成一個個孤島。但隨後的冰河世紀把一切文明的痕跡都深深地埋藏了起來,冰原覆蓋了地球。冰川終有消融的一天,水流孕育了生命,大地重現綠意。鬱郁蒼蒼的森林重新拔地而起,男主角的時光機被新一代的人類發現了。
最詩意的一幕這才到來。當時的人類住在懸崖上,層層搭起的竹棚是他們的棲身之所,外表像一片片鼓起的風帆。它們危立懸崖之上,特立獨行,玉樹臨風。當夜幕降臨時,壯麗的晚霞便從峽谷的那邊照射過來,染紅了美麗的帆布;而當晚霞漸漸褪去,星星點點的燈火從帆布裡面燃起,整個峽谷光影搖曳,詩意徹底馴服了桀驁的懸崖。這是一個不帶任何現代的元素,但是質朴而精妙的田園畫面。
皮膚棕黑的性感女主角優雅地出現,亞麻布的手織衣服裹住她曼妙的身軀。這部影片在我眼前的橫空出世,就像女主角的出現一樣,事先沒有任何的簡介,沒有任何的贊賞,美麗突如其來,讓我享受,讓我驚艷。它以一種比你龐大比你刁鑽的視角,征服你;再加上香草味的美人,懷柔你……
說到香草味,是因為我在回味西班牙美女佩內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 )。《The Time Machine》的結尾像普通的好萊塢電影那樣令人失望,《香草的天空》的結尾則讓人甜蜜地帶香草味入夢鄉。同樣是時光變幻的題材,同樣是美麗得叫人促不及防的美女,《香草的天空》帶給人更多的思考,更甜的滋味。看完《香草的天空》一整天,我都在回想那個第一眼不怎麼樣,但是越看越有味道的女主角。那時候的克魯茲,可真是傾國傾城。
《香草的天空》能帶給我們如此的清甜滋味,我覺得它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作品。更何況它對我鍾愛的時光題材的探討,成功的懸念設置。它和《Time machine》一樣,也在滿足咱們對「如果一切能夠重來」的想像,探索未來其實是在追憶過去。
我在《蝴蝶效應》裡面也嘗到了那種清甜的滋味,盡管女主角的相貌並不能與前兩部時光片相比。但它自圓其說,自成體系。主人公可以回到自己的過去某一刻,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是多麼理想的超能力,但他父親和爺爺都因此死於瘋人院,為什麼呢?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類型的片子,一開始不明就裡,一旦回過神來便為之贊嘆。看到最後,又覺前塵往事,恍然一夢,遙想那個男主角從女生宿舍醒來的時候,衣香鬢影,何其美妙?這種感覺,和《香草的天空》湯姆克魯斯追憶香草美人伴隨身邊、《混斷藍橋》忍看瑪拉香銷玉殞,多麼相似?!詩雲: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痛惜有之,清甜亦有之,而隨著時間流逝,留下更多的是清甜的滋味。
『叄』 求《迷牆》影評
1111111111111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牆》——「上」
很久之前,就想給《迷牆》碼篇像樣點的文字,可是到頭來自己的文字與《迷牆》的精神實在相差千里,詮釋不出平克•弗洛依德真實的感情寫照來,迷惘了許久,無奈了許久。可是石頭壓在心頭,總是覺得難受,今晚就用膚淺的文字來略微敘述一下那個被世俗所拋棄了的「平克」。
電影在82年公映,羅南也在那年誕生;音樂會在90年演出,柏林牆也在那年轟然倒塌。前者算是巧合,是我的一廂情願,而後者就有政治與商業元素夾雜其中了。82年的電影——《迷牆》由勇敢的尖銳派導演艾倫•帕克奉獻,色彩掌握尺度超出了原有的濃度,把平克•弗洛依德的音樂變成一頭公牛,氣勢洶洶地沖向人類的心靈最深處。為何說他勇敢,因為他涉及了戰爭,這是第一點,也是平克•弗洛依德最先的吶喊之一。
戰爭——導火索
沒有戰爭的時候,人類渴望去戰斗,而當戰爭真的爆發之時,卻產生了恐懼,希望戰爭早點終結,可是戰爭很難結束,直到有一方潰敗為止。這時間有8年,有4年,也有100年。Pink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直接導致了Pink的童年缺乏父親的溫暖,不善言語,沒有夥伴。而母親的溺愛更使Pink缺乏了男子漢的氣概,導致他在將來的感情生活上受到挫折,這是後話。
艾倫•帕克在拍攝戰爭場景上,用足了精力,爆炸場面、流血場面拍得盪氣回腸,尤其是在海灘上拉起屍體的鏡頭具有感召力,容易使人入戲,控訴戰爭的殘酷性。戰爭可以帶來和平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以。而對於一個失去父親的Pink來說,戰爭是一個導火索,把自己關在了一個孤單無助的空間里。
教育——Fuck應試
「填鴨式」教育是影評人最喜歡寫的內容之一,當然這也是電影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艾倫•帕克太聰明了,當子彈在鐵軌炸裂的瞬間,讓Pink看到了一張張戴著面具的人臉,電影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學生時代。這個時代的學生沒有思想,學著無病呻吟的文學,做著一塵不變的數學題,標准答案只有一個。學生都是一堆臭烘烘的豬肉,等長胖了跳進絞肉機,壓成一條條形狀相同的香腸,明碼出售。Pink在這時,顯示出了他的反抗精神,在老師的威嚴下,寫詩,被老師懲罰後,依然發著暴動的美夢。Pink的思想開始轉變,變得對老師不滿起來,而老師就是罪惡的傀儡,因而說,Pink變得討厭罪惡了。可是罪惡的威力太過強勁,Pink改變不了,只能逆來順受,可是心中的怒火已經開始燃起。
愛情——最傷人
ink開始戀愛,愛上一個美麗的女人。可是女人是一朵食人草,吸幹了Pink最後一滴血,遠去,投進了另外一個男人的懷抱。關於這點,前文已有鋪墊,是Pink童年過於依賴母親的緣由,而使自己不能把握愛情,當愛情失去之後,又不能緩過神來,一蹶不振。影像中的田鼠也是一個暗示,Pink愛那隻田鼠,把生病的田鼠安躺在柔軟的稻草上,還脫下自己的毛衣,給田鼠取暖。可第二天,田鼠還是死了,就跟他的女友感情一樣,丟進水溝永不挽回。愛情的確傷人,Pink砸掉了電話,酒杯,吉他,電視,門窗,花瓶……
經紀人——火上加油
感情的挫折使Pink愈加地對這個世界感到渺茫,仇恨,他開始Rock,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其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可是Pink的音樂靈感來自於褐色大麻,整天萎靡不振,自甘墮落。一次在家中昏迷不醒,卻被吸血鬼似的經紀人用強心劑喚醒,拉去做演出。Pink的身體潰爛了,長出許許多多的蟲子,腐蝕了皮膚,浸透了骨髓,感染了血液。他徹底地蛻皮了,在他拉掉頭上的粘稠物之後。
影像中的經紀人,極端地自私自利,用他人的血汗錢來滿足自己的食慾和美欲,而且不顧他們的感受,這就是在對資本家無情的控訴,控訴他們為了得到私慾,耗盡了工人的生命。
納粹——希特勒的榔頭
榔頭代表革命,因為榔頭可以敲掉一切舊事物。Pink就是那麼做的,他用疑惑人心的歌喉整編了一個部隊,部隊的任務就是做壞事和與警察抗爭,其實就是想破壞當時的社會秩序,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主導地位。電影在這里達到了最高潮,Pink發瘋了,變得歇斯底里,剃掉了眉毛,兇巴巴地。
由於艾倫•帕克前面的鋪墊做得好,因而在這個內容上沒有躍進的感覺,自然得當。Pink為了報復社會,也採用了教條式的方法來命令成員,把他們推進絞肉機壓成一堆臭烘烘的香腸。他是希特勒的化身,罪惡之鷹。
審判——Stop潰敗
身疲力竭的Pink完全被世俗干化,眼睛裡竟透不出一絲光芒來,心已死,凄慘冰涼。人的一生難道就這樣結束了?不,平克•弗洛依德不想絕望收場,艾倫•帕克也不想用Pink來作為悲劇的主角。因而他們合夥設計了審判這一環節,大法官決定砸掉Pink心中的重重迷牆,來使他獲得新生。最後石牆全然倒塌,Pink也解開了心中的枷鎖,去找尋屬於自己的新世界。可偏偏在迷牆倒塌之後,又有一群小孩去搬運石塊,去構築自己的迷牆,看來迷牆永遠都不會消失,它是一個傳遞工具,悲哀又將繼續。
電影色彩濃重,其中的漫畫極具張力,對情節的推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每一個物體都代表了一種人或者一種思想,對於影迷來說也留足了思考的空間。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更是電影的亮點,甚至可以說本片最大的特色。說起復雜的剪輯手法來,定會對《刺殺肯尼迪》、《老男孩》這類電影大呼過癮,可艾倫•帕克《迷牆》愈加意識流,他用其敏捷的思索打造出一個撲朔迷離的錯位交織,例如讓童年的Pink與成年的Pink相見,讓童年的Pink看到死去的父親等等。這都是考驗導演技巧的,要是稍有閃失,會使電影變得結構絮亂。當然這也是考驗影迷的素質的,如果沒有其他類似結構的電影做過鋪墊,是很難把其中的情節串連起來的,看來我很笨,直到3天前看第三遍時,才把情節全然串接在一起。
《迷牆》太過偉大,通過一些小標題的敘述,也能夠看出電影所包含的政治力量和情感劇變,這些是平克•弗洛依德所要控訴的,艾倫•帕克也挺勇敢的,竟然把這些敏感的話題通過影像的模式呈現在電影院的熒幕上。
用低劣的左眸看《迷牆》——「下」
牆的壘築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件事一件事的量變才能夠發生隔離的質變。現在牆封閉了,沒有空氣的流通,更沒有語言的交流,就似精神病院里的小空間般,毫無生氣。為何會這樣的殘酷,為何會那麼的無奈,除卻前文所說的幾點外在因素,其實最大的因素還是在於Pink本人的思想意志,這便就是哲學上「主次矛盾」的問題。
人一生下來,是個無知覺的物質(無思想),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這個刺激是直接,也是劇烈的。可當人的思想開始成熟的時候,外界的反應就不那麼激烈了,因為主觀意識增強了,社會觀念也增加了。如果一個小孩童年時代遭遇困惑,長大之後完全可以用健全的心來審視自己的未來。Pink做不到,所以他失敗了,雖然口口聲聲說是受外界的干擾造成的,其實最大的敵人還是他自己。外界的事件是一塊塊的石頭,而把石頭壘築成牆的卻是他自己的雙手。他不願面對現實,不願面對理想,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而我覺得《迷牆》並不是一個有積極主題的電影,這倒也符合平克•弗洛依德迷幻搖滾的風格。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嶇的」,要成功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輕易受到外界環境的錯誤指引,那麼理想就會愈跑愈遠,直至消失無影蹤。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做起來卻異常地艱難,誰能堅持自己的理想一輩子,誰又能只有一個理想!因而失敗的人屢見不鮮,他們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都只是Pink手下的納粹近衛軍而已。世界在哭泣,世界在悲哀,人類又把石頭高高壘起,把自己隔離在孤單的二維空間里。
太過悲哀的事情由自己的因素造成,想想也的確可怕。侵略戰爭,侵略者幾乎個個咬牙咧齒,恨不得一周就攻下一個國度,他們都發瘋了,變得痴癲,毫無人性。商品經濟,商人們幾乎個個剝絲抽血,恨不得一天就狂賺一個億的錢,他們都發瘋了,變得痴癲,毫無人性。沒有人性何來實現自己正確的理想?在錯誤的思想觀念上,人類失去了閃亮,也失去了誠信,久而久之,迷牆就形成了,迷牆的定義就是:只為自己而活,活得疲憊,活得無奈。
艾倫•帕克是個敏銳的人,他發現了這點,因而在表現男主角的生活方面,做足了悲哀的成分,他砸碎一切的東西,甚至自殘流血,恐怖不言而喻。外表上看來是Pink在瘋癲,其實是平克•弗洛伊德在罵自己的無能,與外界的干擾並無太大的關系。在自罵的過程中,Pink沒有找回靈魂深處的理想,反而把怒火潑灑在了女友、經紀人、母親的身上,憤怒地沒有道理,離失敗越來越近。電影在此刻達到了高潮,Pink化為納粹頭子,耀武揚威。他變了,完全地變了,變成反社會了,從此垃圾又多了一個。
前面所說的都是失敗成因都是由自身的矛盾累計而成的,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的事情自己體會,如果沒有健康的思想,成熟的思維,是難以把理想實現的,看來我們需要加把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認清狀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成功人士,細細想來其實這也並不困難。
222222222222222222
電影《迷牆》是我看過的最有震撼力的影片之一,不僅僅是因為片子中彌漫著的反戰和濃厚的性意識,而是因為它肆無忌憚地表現自己想法的態度,雖然它有著堆徹象徵符號的毛病。
在這樣的一部影片中,它到底要表達怎樣的內容?牆是什麼意思?等等,等等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在我看來,它想說的有這些:
1、反戰
戰爭本質上是一種全人類的自虐行為,我們在觀看片子中見到平克用剃須刀剮去自己的乳頭和眉毛而鮮血淋漓的時候,心中可曾有過恐懼的感覺?但是我們在觀看戰爭片時,在那些頌揚著偉大的戰爭的片子時,是否有過那樣的感覺呢?不,我隨著情節的推動為我國戰士的勝利而歡呼雀躍,為把萬惡的小日本打敗而興奮不已。這時候,誰會想到所謂的戰爭只是人類的動物本能所驅動著的無聊的殺戮呢?
和平主義者否定戰爭,有許多是由於戰爭帶來的痛苦,他們有的並不否定戰爭本身。而我們在電影《迷牆》中看到了戰爭中最可鄙的一面,就是受傷的戰士,醜陋的屍體,積水的戰壕,骯臟的不堪入目的一切。這就足以嘲笑那些頌揚「正義」戰爭的人們,看那,你們所稱贊的戰爭就是堆積在如山的屍體上的,就是在潰爛的傷口上的,就是在殘肢段臂上的,就是在正義的旗號下為你們送死的年輕的男人上的!
片子的主人公在一生中的轉變是耐人尋味的,從救助一隻就死的土撥鼠到領導狂熱的青年肆意破壞,從他的媽媽看到土撥鼠時厭惡的驚叫到台下人群的熱烈的呼喊,平克完成了轉化。他從熱愛著每一個生命的孤獨的孩童變成了戰爭行為的模仿者,這一轉變極其偶然,但並不突兀,從平克在一面大衣鏡前試穿他死去的爸爸的軍裝開始,他就開始了這一過程。
影片反戰著重體現戰爭帶來的痛苦和孤寂,對小孩子的惡劣影響,當我看到小平克在找自己的父親時,(他其實當時已經知道他已經沒有父親了)他拉一拉退役軍人的衣服,那人看一看他,轉而抱起自己的孩子,我不禁一陣心酸。影片打動人的地方也就在於這樣的細節。
2、兒童對性的覺醒和認識,以及成年後對待性的態度
平克偷窺對面樓里的女人,可以看作兒童性意識的覺醒。待到他要爬上母親的床上被她趕走的時候,可以看做他的戀母情節,而他把誰在母親旁邊的男人想像成一具骷髏,可以認為是他對奪走自己 母親的人的詛咒。
自從弗洛依德的心理學問世以來,世人對它的非議就沒有斷過,人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動物般的本性呀。
在這部影片中,弗洛依德的影子彌漫看來,成了影片的一大看點,因為從來就沒有人這樣大膽地展現性,展現性的形式和本質。
在影片中有一斷動畫,就是一朵盛開的花和一朵花骨朵,他們在搏鬥,最終花骨朵插入了另一 支花。誰都知道這是對性行為的隱寓,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搏鬥呢?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陌生感無時不在,人與人有著陌生化的趨勢,在也表現在性方面。當我們沒有了親近的人的時候,當我們每天在接觸著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人的時候,當我們剛剛與一人建立了稍微親密的關系而他又要遠離的時候,與我們最親近的人的性的接觸似乎成了唯一的依靠和可以信任的東西。這樣,在現代社會中,性被無限地拔高,成了人類的主要的權利甚至成了存在的意義。
在影片中,平克失去了他最初的女朋友,他就終日無所事事,甚至於自虐,甚至於沉沒在水中,而手上情願流著鮮血,直到浴池被染紅。性的意義被他無限到擴大。
影片中的大膽也是有目共睹的,暴露的性交場面比比皆是,這不無體現了無限地擴大性的意義的這樣的主題。
3、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孤獨感
平克從小失去了父親,在作為兒童的時間里。媽媽的溺愛並不能讓他滿足,他還是很孤獨。這孤獨並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全社會的。
工業化的今天,每個人失去了他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成為社會的工件,這不能不讓人產生沮喪的感覺,進而覺得自己的孤獨。今天,我們用互聯網溝通,用電話溝通,用所有的現代化的工具進行溝通,但是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彷彿我們離了工具就不能夠存在,能夠證明自我存在的已經不是時間了,是現代化的工具!人之不成其為人,而已經被物化了!
在現代社會,人感到孤獨,於是他們寄希望於未來,然而未來是不可靠的,它只是一種可能性,人作出這一種選擇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種。人似乎是自由的,但是他們必須作出選擇,那怕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這就使得人被迫進行選擇,選擇即意味著他的不自由,這樣看來人又是被禁錮著的自由意志。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人無法措其手足,於是茫然,於是孤獨。孤獨的本原竟然在於人的自由性!
4、法西斯主義的魅力
平克在最後走向了法西斯,在脫胎換骨的吼聲和扒去紳士已經腐朽的皮膚的時候,成了「革命」中法西斯的頭目,他們四處大砸,搞破壞。成了惡魔一般的人物。這時候,「革命」成了他們發泄的工具,成了他們擺脫束縛的靈丹妙葯。這時候的頭目就是平克,這個曾經的靦腆的兒童,曾經的為愛傷神的少年,曾經的被老師打罵的委屈的人,曾經的鼓舞人心的搖滾歌手。
群羊失去了牧者,平克就是他們的領頭羊。
法西斯主義的魅力,就在於讓別人為自己作出選擇。
5、「牆」的政治意義
在影片中,牆可能是指柏林牆,當然它也可能僅僅是個比喻。
現代社會中,人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但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樣的終極問題依然在困繞著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仍將生活在「牆」內。
現代政治似乎是自由的,似乎是允許所有的人參與的,但是這又不可避免地讓人想到多數人的暴政問題。而且我們的選票真的能夠代表自己嗎,自己的投票真的是理性的嗎,自己的參與真的是有意義的嗎?沒有人能夠回答。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答案,這需要我們繼續尋找。
總的看來,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無數的東西,但是沒有一個問題是得到解答的,它只是把它們表達出來。
影片的好處在於這無數的拷問,但是終究沒有給我們出路,這也是我在思考著的。
其實,這部片子是一部音樂電影,我既不懂音樂,又不通英文,與影片的內涵不知相去多遠,盡力罷了。
寥寥數語,不能盡言,僅此而已。
『肆』 看一部好電影寫一篇影評
《暖春》影評
現在說《暖春》似乎有些晚了,但是好的電影,幾年後相遇,依舊怦然心動。
《曖春》是由烏蘭塔娜導演、山西製片廠攝制的一部農村題材、弘揚真善美、呼喚人間真情的影片,以朴實無華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逃離了養父養母家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老人收養。她不被老人的兒子兒媳接受,幾經坎坷,老人和孩子用真情感動了兒子兒媳,一家人終於其樂融融在一起生活。
好的演繹才會真正使影片感人至深。片中沒有明星大腕,卻有著表現出色的老人、孩子,她們表演的相當到位。影片最感人的幾處幾乎都有哭戲,面對數目眾多的哭戲,老人與小孩的扮演者用毫不華麗的演技,感動著觀眾。老人臉上的皺紋,孩子的大眼睛,在一個個鏡頭中,傳神的表現了人物內心的世界。
感人的畫面有多處,給人印象深刻的如:爺爺拿出零碎的錢給小花買了一雙新鞋;小花偷偷學習漢字,並教爺爺念字、識詞;小花冒雨去找爺爺,爺爺在半路上暈倒等等,都反映了爺爺與小花之間最純潔的「親情」,突出了爺爺的善良與小花的聰明和機靈。
有一個長鏡頭,小花考了年級第一名興奮的跑回來告訴爺爺,爺爺還沒有回來。大雨來臨,小花頂著雨披去接背著樹枝的在雨中走都走不穩的爺爺。一老一小兩個身影在風雨中搖擺,音樂特別的感人。爺爺摔倒了,昏迷不醒,我當時特別怕爺爺就這樣去了,那麼小花剛剛擁有的愛也要隨之而去,也許這樣處理,更具有悲劇的效果。終於,爺爺醒了過來
細節描寫主要圍繞在小花的嬸娘身上。如:小花的嬸娘把雞蛋打破,又怨小花,並踩爛小花的風車;吃雞肉的時候,寶桂多挑了幾塊雞肉給爺爺,香草又用筷子劃回鍋里,還說他胳膊往外拐;突出了一個農村婦女的吝嗇,潑辣性格;香草的腳被葯燙到,小花來扶她,她卻一把把她推開;小花的手被玻璃割破,這些細節描寫反映出香草的性格特點,也是使小花感動香草的原因。另外,影片中音樂與環境的搭配十分和諧。在感人的畫面時,音樂便會抒情而柔美,一到風雨交加時,音樂就會變得急速而沉悶,因而反映當時的情景,襯託了人物心情。
受了那麼多即使是大人也無法想像的苦楚,終於有一個人愛她,照顧她,她有多開心。顛著一雙小腳不肯停歇的跑來跑去,盡力去做所以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盡管不能生養的嬸娘視她為肉中刺,叔叔嫌她是多餘的一張嘴,可終究還有爺爺的愛。這愛,是她曾有過又失去的,再次出現在她面前,無比的珍惜,唯有用自己的小身軀不斷的動作來告訴愛她的人:她是懂事的,可愛的孩子
終於,嬸娘被她的善良感動了,小花不再叫她為「嬸娘」而是「娘」。
一個落後的小山村的兩個普通的小人物的普通故事,就是這樣,沒有大片的華麗、喧鬧,卻能發人深思,讓人感動。感動於劇中爺爺的人生信條--人不能見死不救;感動於村裡像胖嬸一樣善良的人們,更感動於小花那顆像花兒一樣美麗的心靈。與其說是她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牽動著觀眾的心,倒不如說是她的美麗心靈打動了所有的人。
我們感動過,流淚過,並不代表就此結束,真愛是我們必須深藏於心並且時刻銘記的。感動後我們更該懂得去珍惜真情,明白它的來之不易,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
學會感恩、學會寬容,這樣的口號我們會喊,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並非都能做得到;而小花,一個七歲的孩子做到了。看罷片子,再仔細想想,其實感恩也好,寬容也好,都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在我們的一舉一動當中。有時,人生真的就像一場劇,而我們既是編劇、導演,又是演員。劇情的發展,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當你徘徊於A與B之間時,不要讓邪惡遮住你的眼睛。
『伍』 《對她說》的影評
影片以宿命般的巧合安排了兩位男主人公的第二次相遇。因為無法遏制內心對阿里西亞的感情,貝尼諾對處在昏迷狀態的阿里西亞進行了性侵犯,並導致她意外懷孕。馬克嘗試著用交談與莉迪亞溝通,但他卻在另外一個男人的介入後選擇了退出。影片的結尾「刻意」安排了馬克與蘇醒過來的阿里西亞不期而遇,為另一段嶄新的感情埋下伏筆。導演在此並沒有做多餘的暗示,而是讓鏡頭凝固在目光相會的瞬間,留給人無限的遐想。本片所容納的豐富內涵與探討力度使它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言情片。導演的處理手法彷彿具有一種魔力,將兩段看來不可能的愛情拍得栩栩如生,貝尼諾「強奸」心上人的一段設計尤其妙不可言。
花絮:
·阿莫多瓦的這部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就遭到了愛牛人士的抗議,原因是片中有鬥牛的情節,他們在拍攝過程中為了拍戲而斗殺了幾頭牛。結果類似動物保護激進分子之類的人,立即對阿莫多瓦的此舉提出了抗議,好在最終沒有對拍攝造成太大影響。
·貝尼諾的角色來源於佩德羅·阿莫多瓦的好朋友羅伯特·貝尼尼。
·塞西莉亞·露絲和瑪麗薩·佩莉迪斯經常出現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在該片里當Caetano Veloso在唱歌的時候,兩人短暫地露了一下臉。
·在馬可旁邊的桌子上,有一部西班牙翻譯版本的邁克爾·坎寧安的《時時刻刻》。
·法國電影手冊評選該片為2002年十佳電影,位列第七。
·客串:(奧古斯丁·阿莫多瓦)主持婚禮的牧師是影片的紙片人那,同時也是導演的兄弟
精彩對白:
(last lines)
Katerina Bilova: Nothing is simple. I'm a ballet mistress, and nothing is simple.
獲得獎項:
* Academy Awards:
o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Pedro Almodóvar)
* Argentine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Silver Condor"): Best Foreign Film
* BAFTA Awards:
o Best Film No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o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Pedro Almodóvar)
*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Kinnaree Award"): Best Film, Best Director (Pedro Almodóvar)
* Bodil Awards: Best Non-American Film
* Bogey Awards: Bogey Award
* Cinema Brazil Grand Prize: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Cinema Writers Circle Awards (Spain): Best Original Score (Alberto Iglesias)
* Czech Lions: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César Awards: Best European Union Film
* European Film Awards: Best Film, Best Director (Pedro Almodóvar), Best Screenwriter (Pedro Almodóvar)
* Golden Globe Awards:
o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Goya Awards (Spain): Best Original Score (Alberto Iglesias)
*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Best Director (Pedro Almodóvar)
* Mexican Cinema Journalists ("Silver Goddess"): Best Foreign Film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Russian Guild of Film Critics ("Golden Aries"): Best Foreign Film
* Satellite Awards: Best Motion Picture - Foreign Language,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Pedro Almodóvar)
* Sof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udience Award - Best Film
* Spanish Actors Union: Performance in a Minor Role - Female (Mariola Fuentes)
* TIME Magazine: Best Film
* Uruguay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Best Film (tie)
* Vancouver Film Critics Circle: Best Foreign Film
[edit] Nominations
* Academy Awards:
Best Director (Pedro Almodóvar)
『陸』 好電影影評 急需 馬上要啊
如果要估1973年香港票房總冠軍,很多人會以為是李小龍的《猛龍過江》,其實不然。真正稱霸當年票房的是楚原執導的處境喜劇《七十二家房客》。這部電影的成功,亦令到久被國語片占據多時的香港影壇,漸漸重新落回粵語片的手中。
《七十二家房客》改篇自同名舞台劇,本為四十年代的創作,諷刺對像是內地的政府。其後亦有人重拍,但論成績則始終未及這個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版。編導楚原把原著改篇,挖苦的目標變成當時貪污成風的香港政府。電影的背景雖為五六十年代,但反映的卻是七十年代的社會現像,內容切合時弊,配上當紅的影視明星主演,自然深得觀眾喜愛。事實上,處境喜劇一向為觀眾之選,例如七十年代後期的《半斤八兩》或是九十年代周星馳一些反映小人物心聲的電影,都能獲得非常不俗的票房成績。《七十二家房客》能夠在票房取得佳績,不會令人覺得奇怪。
說回本片,故事由多個小段落串連而成,劇情本身頗為零碎,有點像電視劇集。戲中主演和客串的演員極多,除了岳華,井莉,田青,胡錦,何守信,劉一帆等主力陣容外,客串的影視紅星不少,例如沈殿霞、李修賢、鄭少秋、許冠英、宗華、何莉莉、劉丹、羅蘭等等,超過四十多位你能叫出名字的演員都有份演出。可能由於參演的演員實在太多,不少情節為了遷就他們逐一露面,故事性相對變得比較薄弱。不過整體來說,惹笑的情節不會讓觀眾失望。放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來看,部分諷刺時弊的內容可能有過時的感覺,但有些場面則和當今社會的實況相若,例如何守信說政府辦事慢吞吞,追稅卻效率快速,便是古今中外都一直存在的問題。編導以嘻笑怒罵的手法把社會上的不平事套入劇情之內開玩笑,令到觀眾代入感大增,是其成功之處。
細心的觀眾定會發現,這部電影的所有場景都在攝影廠內搭建而成。這種仿四五十年代荷里活片廠的拍攝制度,恰巧和這部電影的風格配合,令全片充滿舞台氣氛。正如前述,本片由舞台劇改篇,看來編導亦有意保留原作神髓,運鏡和分場方面揉合舞台劇的特色,多番以中遠鏡頭和定機拍攝,演員在片中多場群戲喜歡全部走到畫面的中間大講特講,室內的場面也多以單一角度為主,部分角色的屋子,例如何守信的家,更只見室外平台,觀眾像在看舞台劇一樣,並不能從多個角度觀看室內的景色。
《七十二家房客》是十分地道的喜劇,沒有機會一看當年公映的本地觀眾不應錯過今次的修復版;不諳本地文化的朋友也應一看,定必能從中一窺當年香港社會的人生百態。經過數碼修復的DVD版本畫質清晰,特別收錄包括導演楚原的訪問,非常值得
『柒』 黑客帝國1這部電影的評論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最終戰役》講述的正是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合一的文化,一種以大道為先,放棄欲求,追求「和」的理想。尼奧昏迷在地鐵站,引出了印度女孩薩蒂,與此同時,崔尼蒂等人找到梅洛文加,逼他放出尼奧,再次用愛情救了他。先知告訴尼奧,現在只有他才能拯救虛擬和真實的世界,而史密斯是尼奧的反面,隨後到來的一群史密斯侵入了先知。錫安正遭到著機器的進攻,被困的邏各斯艦有了消息,米覺尼號帶著尼奧一行去幫助尼俄柏。這時,尼奧已經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於是要求頂著錫安議會的壓力,深入機器城市,和機器談判。尼俄柏知道這是她必須幫助尼奧的時刻,將自己的邏各斯艦交給尼崔二人,讓他們嘗試改變以前錫安的輪回。但這時,被史密斯附體的拜恩殺了照顧他的醫生,潛伏在邏各斯艦上。
接著就是雙線敘述,一邊是錫安保衛戰,志士們各盡其能,其中包括謊報年齡的十六歲少年和英雄家庭的茲。另一邊是尼奧和崔尼蒂按照尼奧的預感,深入機器的城市,途中拜恩出現,和他的戰斗中,尼奧眼睛瞎了,斷滅了最後的感官欺騙,但他卻能用心感受到眼前的東西。和眾多機器水母的戰斗中,崔尼蒂越過黑雲看到了太陽,卻在邏各斯號到達機器核心的時候,死於機器水母的進攻。錫安的戰斗到了最後的關頭,人類所有的抵抗方式都用盡,已經准備捨身成仁了。尼奧和機器展開了談判,要求機器和人類和解,而他將制服史密斯,還兩個天地一個太平。在談判達成的一刻,機器的進攻停止了,墨菲斯知道尼奧成功了,率先放下了武器。
雷雨中,尼奧展開了和史密斯的戰斗,這是一個史密斯的世界,作為他對立面的尼奧顯然不可能是他的對手,在戰斗的最後關頭,先知在史密斯體內顯靈了,說,「任何事都得有始有終」,尼奧在這一刻悟到了其中玄機,將自己送給史密斯。當史密斯完成了對尼奧的入侵,湮滅就這樣到來了,光芒中,兩個世界都恢復了平靜,機器和人類的共生終於獲得了和平。
如果僅僅把《黑客帝國》系列當作特技和神話,難免偏頗,這個故事必須是這樣的結局,沒有巧合和戲劇,因為「勺子本不存在」,這個故事其實寫的是人類的真實歷史,而不是好萊塢似的不能實現的夢想。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上講,任何封閉系統都用盡它的秩序(低熵),將走向混沌和混亂(高熵),被人類和機器摧殘的地球也不是例外,當地球的資源耗盡,人類和機器的共生是唯一的出路:人高度的秩序的思維能量產生低熵,供機器使用,而機器則提供人類生命的基本需要。阿西莫夫的《最後的問題》就有類似的前瞻:人最終將拋棄肉體,靠電腦的幫助建立純意識的新存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人類的肉體如果必須在母體塔中渡過一生,只要他們知道真相,並且願意這樣做,他們就依舊是自由的。母體和錫安的徹底和平,正是給了人類以自由選擇的機會,是要虛幻的快樂還是要真實的荒漠,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彼此尊重這種選擇,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這種自由比起來,老版本的錫安總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放到荒蕪的地球上,這其實和母體對人的奴役本質上並無區別。
從天地大道上來理解,崔尼蒂的死也是必然。她代表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一種二元對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力量,這種力量只能造成機器和人的玉石俱焚,她選擇聽從尼奧,不是出於她的世界觀,而是出於愛情。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基督教,如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是不全面的,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她最後必定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承擔這種苦果,所以她走不到最後一步。尼奧也必須拋開愛情的力量,懷著對天下的慈悲,容天下難容之事——史密斯,這才能笑天下可笑之人——那些眼巴巴等著人類征服機器的觀眾。看看他們乘的船吧,邏各斯號,就是邏輯,是希臘文明最輝煌的成果,就這樣,一個西方和華人的混血兒,在希臘和基督教兩大文明的幫助下,走到了這個世界最核心的智慧——和解。
北宋思想家張載有言,「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先知說史密斯是尼奧的相反面,不是說他們是正負數的關系,占據很大鏡頭的陰陽耳環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尼奧為陽,史密斯為陰,本是相生相剋的,對立在統一之下。《重裝上陣》中尼奧收到的那把勺子已經在說,勺子不存在,人和機器本來就應該是統一的,本就不該有戰爭。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仇必和而解」。最後,史密斯進入了尼奧,這是在說,現在,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於是一切矛盾都解決了。
《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
《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存在主義發展到後來,給西方世界開的葯方是東方文明,這就是第三集的基礎。梁漱溟認為人類文明對待「意欲」的態度有三條道路,第一條是奮斗,求意欲的滿足,這是西方的道路;第二條是意欲的自我調整,適可而止,中庸之道,這是中國儒家和道家的道路;第三條是意欲的限制和消滅,是佛教的道路。這三條路本無好壞,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中國和佛教太超前,所以當人還希望滿足意欲的時代,這兩條路都不可能成為主流。但時代會改變,人終究能自覺意識到對待意欲的態度必須改變,這時候,儒和道的時代才能來到,這以後,將是佛的時代。電影從一開始就貫穿了佛教的態度,但人類的實際行為卻告訴我們這個斷滅慾望的時代遠未來到,就只有中國的中庸之道才是解決眼下戰斗的辦法。這個中庸,不是如一些觀眾認為的向好萊塢的妥協,而是天地大道。
尼奧意識到自己和史密斯本來就是一體,缺了任何一方都將是對整個世界的摧殘和生靈的塗炭。沒有尼奧,機器的霸權將大行其道,沒有史密斯,人類將盡一切可能戰勝機器,他們本來就是互相牽制的一體,所以最後必須是二者合一,湮滅也好,混合也好,最後尼奧活不活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他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電影院出來,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釋然,這是一部我所看過的最真誠的電影,最沉重也最感動。它是這樣深刻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我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撰寫了《解碼@黑客帝國》一書,讓沃卓斯基兄弟贊美的中國人所知曉他們的慈悲。
在一片生機盎然的草地上,建築師決定給人類自由選擇的權利,先知的和平信念得到了實現。我們看到的是白發蒼蒼的白人和象徵人類最原始力量的黑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站在他們身邊的是正當壯年的中國人,攙著尚年幼的印度人——這個祥和的圖景,已經說明了一切
『捌』 黑客帝國影評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最終戰役》講述的正是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合一的文化,一種以大道為先,放棄欲求,追求「和」的理想。尼奧昏迷在地鐵站,引出了印度女孩薩蒂,與此同時,崔尼蒂等人找到梅洛文加,逼他放出尼奧,再次用愛情救了他。先知告訴尼奧,現在只有他才能拯救虛擬和真實的世界,而史密斯是尼奧的反面,隨後到來的一群史密斯侵入了先知。錫安正遭到著機器的進攻,被困的邏各斯艦有了消息,米覺尼號帶著尼奧一行去幫助尼俄柏。這時,尼奧已經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於是要求頂著錫安議會的壓力,深入機器城市,和機器談判。尼俄柏知道這是她必須幫助尼奧的時刻,將自己的邏各斯艦交給尼崔二人,讓他們嘗試改變以前錫安的輪回。但這時,被史密斯附體的拜恩殺了照顧他的醫生,潛伏在邏各斯艦上。
接著就是雙線敘述,一邊是錫安保衛戰,志士們各盡其能,其中包括謊報年齡的十六歲少年和英雄家庭的茲。另一邊是尼奧和崔尼蒂按照尼奧的預感,深入機器的城市,途中拜恩出現,和他的戰斗中,尼奧眼睛瞎了,斷滅了最後的感官欺騙,但他卻能用心感受到眼前的東西。和眾多機器水母的戰斗中,崔尼蒂越過黑雲看到了太陽,卻在邏各斯號到達機器核心的時候,死於機器水母的進攻。錫安的戰斗到了最後的關頭,人類所有的抵抗方式都用盡,已經准備捨身成仁了。尼奧和機器展開了談判,要求機器和人類和解,而他將制服史密斯,還兩個天地一個太平。在談判達成的一刻,機器的進攻停止了,墨菲斯知道尼奧成功了,率先放下了武器。
雷雨中,尼奧展開了和史密斯的戰斗,這是一個史密斯的世界,作為他對立面的尼奧顯然不可能是他的對手,在戰斗的最後關頭,先知在史密斯體內顯靈了,說,「任何事都得有始有終」,尼奧在這一刻悟到了其中玄機,將自己送給史密斯。當史密斯完成了對尼奧的入侵,湮滅就這樣到來了,光芒中,兩個世界都恢復了平靜,機器和人類的共生終於獲得了和平。
如果僅僅把《黑客帝國》系列當作特技和神話,難免偏頗,這個故事必須是這樣的結局,沒有巧合和戲劇,因為「勺子本不存在」,這個故事其實寫的是人類的真實歷史,而不是好萊塢似的不能實現的夢想。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上講,任何封閉系統都用盡它的秩序(低熵),將走向混沌和混亂(高熵),被人類和機器摧殘的地球也不是例外,當地球的資源耗盡,人類和機器的共生是唯一的出路:人高度的秩序的思維能量產生低熵,供機器使用,而機器則提供人類生命的基本需要。阿西莫夫的《最後的問題》就有類似的前瞻:人最終將拋棄肉體,靠電腦的幫助建立純意識的新存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人類的肉體如果必須在母體塔中渡過一生,只要他們知道真相,並且願意這樣做,他們就依舊是自由的。母體和錫安的徹底和平,正是給了人類以自由選擇的機會,是要虛幻的快樂還是要真實的荒漠,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彼此尊重這種選擇,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這種自由比起來,老版本的錫安總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放到荒蕪的地球上,這其實和母體對人的奴役本質上並無區別。
從天地大道上來理解,崔尼蒂的死也是必然。她代表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一種二元對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力量,這種力量只能造成機器和人的玉石俱焚,她選擇聽從尼奧,不是出於她的世界觀,而是出於愛情。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基督教,如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是不全面的,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她最後必定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承擔這種苦果,所以她走不到最後一步。尼奧也必須拋開愛情的力量,懷著對天下的慈悲,容天下難容之事 ——史密斯,這才能笑天下可笑之人——那些眼巴巴等著人類征服機器的觀眾。看看他們乘的船吧,邏各斯號,就是邏輯,是希臘文明最輝煌的成果,就這樣,一個西方和華人的混血兒,在希臘和基督教兩大文明的幫助下,走到了這個世界最核心的智慧——和解。
北宋思想家張載有言,「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先知說史密斯是尼奧的相反面,不是說他們是正負數的關系,占據很大鏡頭的陰陽耳環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尼奧為陽,史密斯為陰,本是相生相剋的,對立在統一之下。《重裝上陣》中尼奧收到的那把勺子已經在說,勺子不存在,人和機器本來就應該是統一的,本就不該有戰爭。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仇必和而解」。最後,史密斯進入了尼奧,這是在說,現在,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於是一切矛盾都解決了。
《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
《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存在主義發展到後來,給西方世界開的葯方是東方文明,這就是第三集的基礎。梁漱溟認為人類文明對待「意欲」的態度有三條道路,第一條是奮斗,求意欲的滿足,這是西方的道路;第二條是意欲的自我調整,適可而止,中庸之道,這是中國儒家和道家的道路;第三條是意欲的限制和消滅,是佛教的道路。這三條路本無好壞,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中國和佛教太超前,所以當人還希望滿足意欲的時代,這兩條路都不可能成為主流。但時代會改變,人終究能自覺意識到對待意欲的態度必須改變,這時候,儒和道的時代才能來到,這以後,將是佛的時代。電影從一開始就貫穿了佛教的態度,但人類的實際行為卻告訴我們這個斷滅慾望的時代遠未來到,就只有中國的中庸之道才是解決眼下戰斗的辦法。這個中庸,不是如一些觀眾認為的向好萊塢的妥協,而是天地大道。
尼奧意識到自己和史密斯本來就是一體,缺了任何一方都將是對整個世界的摧殘和生靈的塗炭。沒有尼奧,機器的霸權將大行其道,沒有史密斯,人類將盡一切可能戰勝機器,他們本來就是互相牽制的一體,所以最後必須是二者合一,湮滅也好,混合也好,最後尼奧活不活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他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電影院出來,我感受到的是一種釋然,這是一部我所看過的最真誠的電影,最沉重也最感動。它是這樣深刻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我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撰寫了《解碼@黑客帝國》一書,讓沃卓斯基兄弟贊美的中國人所知曉他們的慈悲。
在一片生機盎然的草地上,建築師決定給人類自由選擇的權利,先知的和平信念得到了實現。我們看到的是白發蒼蒼的白人和象徵人類最原始力量的黑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站在他們身邊的是正當壯年的中國人,攙著尚年幼的印度人——這個祥和的圖景,已經說明了一切。
『玖』 求電影《殺人游戲》的影評
分析一下胖子的人格世界,大家可以探討一下。沒看過片子的人就不要看下面的內容了,不然劇透了。
***********************************************************防劇透分隔線*************************************************
列一下出場人物:過氣的女明星和她的司機,三口之家,旅店老闆,妓女,一對新婚夫妻,警察和他的犯人,共11人。
先分析被殺掉的6人,這些是胖子次要的分裂人格:
過氣女明星(10號)影射胖子印象中勢利自私的社會上層所謂精英人物,其沒落的形象反映出胖子成長過程中受到這類人的迫害,因此她雖然用錢買到了最好的8號套房,但卻莫名其妙的住進了9號房間,最終又拿到了10號的門牌而第一個死掉。這種死亡id逐步升級的方式說明了胖子對此類人的深惡痛絕,必欲先除之而後快,同時也說明了胖子對錢權萬能的這一現象的厭惡不屑。
新婚夫妻(9號5號)影射胖子心目中剛結婚時期的父母的影子,他們一個假冒懷孕騙婚一個到處鬼混,他們的爭吵反映出其結合原本就是一個錯誤。那個男的把6號門牌撞掉成了9號,因此他成了第二個替死鬼。
犯人(8號)影射社會上的不良犯罪分子,他們影響了胖子惡的人格的產生。
小孩的父親(7號)影射胖子心目中理想狀態的父親的樣子,這個父親是個繼父,有責任心但又不夠強勢,這和胖子親生父親的個性完全相反,因為胖子小時候親生父親就拋棄他們母子離家出走了。
小孩的母親(6號)影射胖子心目中理想狀態的母親的樣子,她對小男孩非常照顧,對應現實世界中虐待他的妓女母親。
接著是剩下的5人,這些人格對胖子的多重人格至關重要:
冒充旅館老闆的那個小混混(4號)是胖子真實父親的影射,他終日渾渾噩噩無力養家,又受辱於妻子的皮肉營生而最終拋妻棄子,因此才會憎恨妓女,不過最終他還是為了救妓女而被槍殺了。他很喜歡錢,接受了女明星的賄賂,並在女明星死後偷了她的錢,很可能說明在胖子小時候他父親真的和某些上層權貴發生過類似的錢權交易。這里沒說胖子的父親和某個有錢的女人私奔而拋棄了胖子母子,但情形應該很接近。女明星這一人格很有可能是胖子父親的情婦的一個影像代表。
司機(2號)和假警察(3號)反映胖子成年後人格分裂的兩個極端。假警察是惡的人格分支,現實世界中胖子殺人的行為其實就是出自這一人格,即胖子犯下6人連環殺人案的時候是由假警察人格掌控的(當然他那時還沒有殺真警察來扮作警察的身份),很多人誤以為胖子殺人時是由小男孩人格掌控的,其實只要分析一下案情的因果關系就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由於兇案的發生這時在現實世界中的警察逮捕了胖子,但人格世界中在醫生葯物的作用下惡人格在押解途中刺殺了真警察來把自己扮作警察的身份。司機是善的人格分支,他經常失憶和嗑葯其實指出他是從惡人格中分裂出來的,惡人格隨時在侵襲他。正因為惡人格殺了押送他的警察冒充警察,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警察已經是惡的象徵了,因此司機人格才有跳樓小女孩的故事來擺脫其警察的前任身份。一個是假司機真警察一個是假警察真犯人,可見現實世界中警察對胖子的影響之大成了壓在他心頭的一塊大石。
那個一心想著洗手不幹去種橘樹的妓女(1號)是胖子真實母親的影射,很多人認為她是胖子人格中善的分支,其實大家都被妓女作為本片女主角必是正面形象的表象欺騙了,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妓女人格作為虐待他的母親形象的表徵其實是代表了邪惡的,妓女人格也是惡的人格的一種。真正的代表善的是司機人格,他已經和代表惡的假警察人格同歸於盡了。這里在順帶提一下嫖客這個人物,影片中妓女偷了他的打火機,估計是胖子小時候看見母親接客的一個場景,這對他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觸動,誘發了他人格的突變。
最後就是那個小男孩了(兇手或0號),他是胖子產生人格分裂的童年的影射,所謂萬惡開始的原罪的本我,所有其他10個分裂的人格都是由這個人格在童年受父母不良行為影響慢慢分裂產生出來的。因此在最後受母親虐待產生的小男孩人格殺了代表他母親人格的妓女,代表惡的假警察人格殺了代表他父親人格的假老闆,這說明在胖子的內心一直都沒原諒他的父母。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雖然表面上有醫生的葯物干預,但實際上11個人齊聚旅店是由於小男孩吸引母親注意來看他而被車撞傷所致(當然也有妓女掉鞋的情節為鋪墊,不過那是無意識行為,而小男孩的行為是有意的)。這場旅店連環謀殺案一開始就被小男孩預謀好了:殺死女明星和新婚丈夫嫁禍犯人,殺死犯人和繼父嫁禍旅店老闆,殺死新婚妻子使自己假死置身事外來避開醫生指引司機進行的最終大審判。可以預見這個弄死了所有分裂人格的原罪人格,在殺掉真實世界中治療他的醫生後,那些死掉的人格又會一一復生,一切又回到了開始……不得不佩服導演在細節處理上的能力,你不覺得那個小男孩和胖子長得真的很像嗎?
細節方面:
小男孩和胖子長得很像……因為兩人是同一人的不同年齡段。
開片一分鍾內幾個重要推理節點的釋出:包括主題詩、10重人格分裂(這里醫生漏了一個)、妓女母親、5月10日生日……至於是不是都抓住了就看各位推理迷們的功力了。
片頭故意把現實世界押送胖子去法庭和人格世界假警察押送犯人都弄成雷雨天……混淆觀眾對內外兩個世界的區分。
真實世界中胖子一天連殺6個住戶,人格世界中小男孩一天連殺6個房客……內外呼應。
片頭出現過遇害6人的照片……和旅館里任何一個人都不像。
司機車上的心理學巨著《存在與虛無》……暗示影片主題。
司機經常失憶和嗑葯,以及一個專門的取槍鏡頭……表層是誤導觀眾以為男主角是兇手,內涵是指出司機是人格之一。
假旅館老闆恨妓女,且兩人住在同一郡……暗示兩人的關系。
新婚男撞掉6號門牌……暗示他會倒數第9死亡。
假警察身後的血跡和他殺死的警察的中刀位置是同一個部位,so……假警察換了真警察的衣服(片中有鏡頭回閃)。
犯人鬼打牆……全片首次對非現實世界的強力提示,不過很多人推理時都會忽略它。
旅館場景不同於法庭場景,旅館里鏡頭比例有拉伸和變形、說話人格和其他人格的聚焦虛實不同……暗示胖子主控人格的切換。
片中有一段11人格疑點的連拍,設置在兇案爆發前,配合著背景音樂中烘托氣氛的鼓點聲,估計很合推理迷們的口味:
熟睡的小孩,繼父神經質的喃喃自語,母親昏迷不醒,司機嗑葯,旅店老闆藏起照片,妓女有大量來歷不明的錢,新婚夫妻同床異夢,犯人偷拆手銬准備逃走,警察衣服背後的血跡……然後緊接著女明星就被殺了。
噱頭:
當看到那個犯人逃進很遠的一間小屋但從窗口看出去發現自己又回到了旅店裡的「鬼打牆」,加上後來幾具屍體的離奇消失和新婚妻子口中亂墳崗的怨靈,一度曾以為這會一部靈異片,但沒想到人格世界中的無所不能,編導還是把觀眾拉回了現實 。很想知道網上那些大量的認為小孩沒力氣移動屍體的把本片當成推理片來分析的觀眾是如何推理分析出這個地方合理的解釋的:犯人是路痴?導演一下子NC了?還是推理的時候根本就忽略了這處不合理的地方?
醫生治療方案的致命漏洞:
醫生對胖子人格分裂的治療方案是讓人格互相殘殺,最後產生一個倖存者。胖子分裂的人格中有好的有壞的,但問題是在互相殘殺這種手段中,最後倖存的絕對不可能是好的人格,如果他在殘殺中倖存了他必定就是壞的人格了,這是一個悖論,被最壞的那個人格利用了,他假裝善良一一除去了所有對手。醫生這個致命漏洞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id的疑問:
1.門房號碼牌是從10號開始的,而住進旅店的人有11個,暗示了其中必有一個是兇手。
2.劇情發展到中間,人格世界的揭示是一個幌子,它讓人誤以為幾個人的死亡和消失只是醫生的葯物所致,而忽略了兇手的存在。
3.劇中有一句台詞是這樣說的:「9個人格是好的,只有一個是壞的。」明明有11個人格,醫生卻只總結出了10個,究竟是哪個人格讓劇中的醫生乃至劇外的觀眾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小男孩?旅店老闆?……你來說說你忽略了誰?
小孩詐死的作用:
1使劇中的醫生和劇外的觀眾都不再致力於探討小孩是否有兇手的嫌疑。
2使小孩是沒有屍體和身份號碼牌這一事實掩蓋於其後的所有屍體的消失。
3避開醫生指引司機進行的清除指令,使胖子逃脫法律的制裁,為影片最後的大逆轉做出場鋪墊。
兩個世界中的兇手:
假警察人格(可能有囚犯人格的參與)殺了真實世界的6個房客,小男孩人格殺了人格世界的6種人格。至於為什麼都是6個?因為假警察人格是小男孩人格分裂衍生出來的,他繼承了小男孩人格中惡的一面。
關於小男孩人格是現實世界6人連環兇殺案兇手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很多人都認為小男孩人格是現實世界6人連環兇殺案的兇手,證據就是影片結尾處小男孩同時殺掉了現實世界和人格世界的人,那麼對應的,他在人格世界中殺死了6個人格也要在現實世界中殺死6個人來補償。這里且不說小男孩在人格世界殺死了1個妓女人格,而在現實世界殺死了醫生和開車警察2個人,這種在人數上的不對應,光談一下小男孩人格殺死現實世界6個房客的可行性:根據劇情6個房客的連環兇殺案發生於雨夜庭審的四年多前,現在假設是小男孩人格殺死了現實世界6個房客,對應的他要在人格世界殺死6個人格,也就是說人格世界6人格死亡時間發生於四年前,然後醫生的葯物治療介入,致使死亡的人格屍體消失,接著司機人格在詩的指引下介入四年後的現實世界接受醫生的清除惡人格指令,一切貌似都很完美……但是等等,既然四年前人格世界的6人兇殺案已經發生了,人格世界應該就只剩下5個人格了,但醫生為什麼還會列出10個人格呢?還會說出「9人好1人壞」醫療分析呢?
關於真警察和真旅店老闆的問題:
有人提到了這兩個人物的疑問,他們都在11人格齊聚旅店前就死了,因此不能算是胖子體內激活狀態的人格存在。
胖子是討厭警察的,這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這不管是從善人格要擺脫警察身份去做一個司機,還是惡人格殺了真警察去假冒其身份都能體現出來,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表面看上去有3個警察(被殺的真警察、冒充的假警察、離職的前警察),其實1個真正的警察都沒有,警察人格在胖子的人格世界中是被屏蔽的。
關於真旅店老闆其實就是胖子在現實世界中的「自我」,但這個自我在他的人格世界中卻是在冰櫃里的一具屍體,說明胖子的本體作為一種人格已經死了。人格世界中的那家旅店其實就是胖子的主場,但它的主人已死,而成了11種分裂人格最終生死搏殺的場所,就像11個人在一具空的軀殼里搏殺……講著講著怎麼覺得大家像是在分析一件真實的案情呢?作為一部電影要分析其在心理醫學上的合理性,大家不會覺得這部片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的吧。
4次的劇情反轉: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本片是少數的能欺騙觀眾達4次的片子,第一次是犯人嫌疑,第二次是老闆嫌疑,第三次是人格揭示,第四次是小孩殺手。更妙的是它的第三次反轉其實是個幌子,目的是為第四次反轉做鋪墊和放煙霧,這從很多有推理經驗的觀眾一開始猜小孩是兇手,但是當劇情發展到小孩詐死、10重人格揭示(劇中非11重揭示)和男女主角的煽情訣別時,大都排除了小孩的嫌疑中可以看出。即便如大名鼎鼎的第六感、電鋸驚魂、萬能鑰匙、搏擊俱樂部也都只是在全片結尾處的一次反轉而已。大家還能列舉出那些有多次反轉的片子?不限數目,只要能反轉一次以上的就行。
對網上談論最多的幾個所謂漏洞的解釋:
1小孩沒法殺死大人——小孩是胖子的主人格(這點應該都沒什麼異議了),因此最強大的人格抹去弱小的人格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2小孩沒法移動屍體——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屍體消失相當於副本刷新,玩過網游的人應該很容易理解。
3既然犯人和假警察是一夥的,為什麼還要逃跑——設想一下如果犯人說出「他不是警察」結果是什麼?肯定沒人相信吧,鬧不好還會被滅口,他已經被假警察虐待了,逃是唯一的選擇。
4導演編不下去了,拿出一個人格分裂的幌子來忽悠人——開片就多次提示了本片的精分主題,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的話,犯人鬼打牆應該怎麼解釋?這其實是導演一個很明顯的提示了。
5有一個警察押送2個犯人的事嗎?太扯了吧——這是胖子人格世界的臆想,老實說就是一個警察押運十個犯人你都沒轍。
6故弄玄虛,上當受騙,無聊,爛片……——這個應該和個人欣賞口味有關了,有些人有控制欲,就是不喜歡被騙的感覺,即便是看電影也不例外,這些人應該去看記錄片、科教片、歷史片,不過要提醒一下的是,記錄片有提煉和忽略的手法,科教片會被新興科技給推翻,歷史片如三國演義、清宮戲之類其實是和史實不符的,只是它們在全片結束都不會告訴你這是忽悠人的。
7我被劇透了……不好看——這個……應該去怪劇透的人吧:)
8精分題材都被用爛了,還拍?有沒有新意啊——本片拍攝的年代,精分還是一個少人涉及的新型題材。況且所謂拍爛了的的精分片大都有抄襲本片的嫌疑。就好像英雄本色一出,大量跟風的作品把這一題材拍爛了一樣。
9最不可能的就是最可能的,早就猜到小孩是兇手了——本片的重點不是憑經驗來猜誰是兇手,而是當看到小孩被炸死後你是否還能堅信這一觀點,當醫生拿出鏡子揭示人格世界時你是否還認為小孩是兇手?當妓女在陽光明媚的柑橘園中辛勤勞作刨地的時候你是否還認為小孩是兇手?支撐這一信念的支點是什麼?你是否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所有屍體和號碼牌的消失為什麼恰恰是從小孩死的時候才開始的?猜到小孩是兇手了,那麼小孩的作案動機是什麼?你是否還記得影片開頭,胖子是小時候被妓女母親虐待才產生人格分裂的。
關於影片結尾處3個人物的命運:
由於影片結尾處的開放式處理,現在有很多觀眾猜測裡面3個人物的命運,且各說各的理。這里我僅就劇情顯示做一下分析:首先,醫生被鐐銬勒脖肯定是翹了,有分歧的是剩下的兩個人。劇情顯示囚車搖搖晃晃地停下,並沒有槍聲響起,說明開車的押運警察也掛了,至於胖子是如何在鐐銬加身的情況下一挑二成功的不是這里要談的主題,不要忘了胖子有過曾經一挑六成功的先例。最後胖子的小男孩人格開始吟詩,說明他會開始繼續人格分裂,估計第一個分裂出來的會是假警察之類的人格便於偽裝逃跑吧……
關於那首揭示主題的詩: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當我上樓時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見一個原本不在那裡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裡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經離開了 ......
這首詩一共出現了3次:
1影片開頭,醫生聽取胖子的口供時,出自胖子本人之口
2影片中間,旅館場景切入人格世界時,出自司機人格之口
3影片結束,小男孩人格掌控胖子時,出自小男孩人格之口
很多人都說結尾突兀或牽強,其實編導在全片的開頭第一句台詞就提示了結尾,真正的首尾呼應,只不過那時大部分觀眾或在和人聊天或忙著找薯片瓜子之類而忽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