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黎巴嫩影評

黎巴嫩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09 01:24:36

A. 電影黎巴嫩觀後感

電影講述一輛坦克參加戰斗的故事。在第五次中東戰爭開始前,以色列軍隊的一輛坦克進入戰場。坦克中有四人,炮手、駕駛員、裝彈手以及車長。戰爭開始前,資歷最老的裝彈手與車長發生了一番口角。戰斗開始,因為炮手是新手非常膽小,所以沒有打出炮彈,使得一個步兵受傷致死。戰場指揮官很生氣,訓斥了坦克中的四人。隨後,死戰士的屍體被放入坦克內。於是,乘員們在臭味中戰斗,直到直升機將屍體運走。戰斗一段時間後,坦克與步兵來到一個居民區。可是,坦克被突然出現的敘利亞人打中。坦克沒有損壞,敘利亞人成為了戰俘。通過與上級聯系,戰場指揮官才知道部隊偏離了航向,上級命令他們原地等待。一段時間後,兩個長槍黨人奉上級命令他們出,並恐嚇了一番敘利亞人。深夜中,坦克在跟隨長槍黨人途中與步兵失散。長槍黨人向車長說了幾句話後,就先走了,這使得坦克內的四人很驚恐。這時,戰場指揮官聯繫上他們,讓坦克不惜一切的前進,否則他們會死。就這樣,坦克不停地射擊、前進,終於逃出城市來到野外,但是駕駛員卻戰死了。

本片是一部特別的電影,它特別在編導第一次將鏡頭對准坦克內部。以前看戰爭片,都是看戰場上的坦克多麼神武威猛,大肆殺敵,很少有表現坦克內的戰士們真實生活與精神狀態的影片。透過本片,真的可以「一窺究竟」了。從這一點上來看,本片非常優秀。從電影開始直到結束,根本沒有大規模的槍戰與炮擊,只有一些殘片式的畫面告訴觀眾們:我們的主人公是在坦克中,而故事則是進行中的戰爭。否則的話,只會讓大家以為他們四人在玩電子游戲。瞄準鏡里的圓形畫面、四個戰士的面部特寫、對講機中此起彼伏的聲音,以及坦克發動機轟隆隆的響聲,電影就憑借這些,將一個真實的戰爭場面展示出來、將一個密閉空間壓抑的氛圍塑造的如同身臨其境。總之,本片新穎獨特,因為它走了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拍攝坦克內發生的故事。

至於電影其他方面,就很「好萊塢」了。對戰爭悲慘景象的描繪、新兵的怯懦、老兵的殘忍,恐怖分子的飛揚跋扈,以及士兵對家的眷戀,等等這一切都是好萊塢戰爭片中頻繁出現的俗套,即使放在一部以色列電影中也是如此。這些無法提升電影的整體素質水平。盡管如此,本片還是一部很主流的反戰片,通過四個士兵的視角,表現出普通人捲入戰爭後的精神狀態。此外,通過婦女與女孩的場景,也可以看到戰爭與和平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寫到這里,讓我想到人的生命有多麼的脆弱,人生就是在拼搏!影片的四個主要人物,則是影片表現主題的重點,不會駕車的司機、不敢打炮的炮手、只想回家的裝彈手與唯唯諾諾的車長,這就是不義之師在戰斗中的真實狀態。看到這四個人,就知道戰爭帶給人們的是什麼了。總之,影片主題是俗套的「反戰」,只不過本片不是美國人拍攝的,而是以色列人。

電影拍攝方面很出色。前面寫到電影發生的空間是密閉的,所以編導們就非常神奇的將這個密閉空間拍攝得有聲有色。緩慢滴滿的油池、成員們日漸疲憊的面容、艙壁上的各種彈痕,以及成員們緊張的情緒,這些都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戰士們恐慌、沉重的心理。這些正是編導出彩之處,通過巧妙地剪輯、適宜的節奏,將各個場景的畫面搭配的完美無缺,不僅讓觀眾們信服,即使片中人看過之後也會全情投入其中吧。通過這些,可以肯定本片編導雖然不是好萊塢知名導演,但他對於電影技術的掌握已經不遜色於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一方面,是電影的優點。

演員方面讓我很不滿意,因為劇中演員相貌很像。尤其是四個坦克乘員中,車長與炮手的相貌太相像了,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根本沒有分辨出來誰是誰。只有看完電影,又大致瀏覽一番後,才弄清楚誰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編導太難為我們觀眾了吧,弄了兩個長得像親兄弟的人拍攝同一部電影,有沒有搞錯?!或者是,猶太男人長得都太像了?哎!至於演員們的演技,他們每一個人都很出色,具體不多說了。

總結一下。綜合以上可以看到本片雖然故事背景與好萊塢不同,但主題、拍攝方式以及表達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只有電影描述的范圍——坦克之內,是影片獨特之處。本片能夠獲得金獅獎,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剛才說過的描述對象,一是編導嫻熟的拍攝技法。

B. 電影《立春》影評

——是不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王彩玲?我得說,我做過一陣王彩玲。
沒有憧憬過北京的人,不會知道憧憬北京是什麼滋味。
為什麼要憧憬北京?因為它是北京。

三年前考研那陣子,我與另外一個女生到教職工居住區合租了個房間住。是一個單元里頭帶陽台的那間。
那時候人年輕,心裡還是有一些隱忍的瘋狂,總覺得有點天雷地火的事情即將降臨,然而春天一個一個數過去,日子仍是靜水無瀾。
——就像王彩玲說的:每年的春天一來,我的心裡總是蠢蠢欲動,覺得會有什麼事要發生;但是春天過去了,什麼都沒發生,就覺得好像錯過了什麼似的
那單元另外兩間都住的是男生,也都是考研的。其中一個,人瘦削,臉青白,眼睛下面拱出兩個顴骨,柳葉形的眼睛常是似笑非笑,似嘲諷又似卑怯。肩背微微佝僂。經常穿灰色的恤。工科生,英語卻出奇好,有時比我這個英語專業的人還牛一點——雖然我口頭是絕不承認。

——看到黃四寶,竟覺得神似他的模樣。瘦,以及陰郁又深藏焦慮的眼神。居然還有時候有天真神情一閃。文藝青年是不是都一個臉模子??

一般考研的人一見面都會交流一下考試目標復習進展之類。一開始我問他的時候,他卻只是含混幾句,一笑,諱莫如深的樣子。
之後慢慢知道他在年級里以異類而聞名,是不太合群的人物。
——在男生堆兒里:每天洗衣服襪子飯盒,不看毛片而愛看賈樟柯,用國家地理圖片而不用張柏芝Twins的照片做電腦桌面,每天出去上自習,不熬夜打游戲聊QQ,臨睡刷牙,每周購買《南方周末》並做剪報,六級考一次就過而且考到八十分以上....這樣大概是夠怪異的了。

後來有回下午我自己在屋裡寫字,臨《靈飛經》,他進來了,不出聲地看了會兒,拿了我的筆寫了幾行隸書,居然很有點功夫的樣子。他說:我借一本《曹全碑》給你,你來。
就這樣混熟了,他才很鄭重地說:我是一定要考到北京去的。此話的背景音樂是他的電腦音箱裡面放著的《One Night in 北京》。
我說:我也一定要去北京;我要當北京人;雖然北京已經沒有它最迷人的城牆了,但是我還是愛它,我要成為那個城市的一部分;我要周末上琉璃廠淘舊書,上國家圖書館看古籍,上北大聽講座,老了退休了早晨到北海遛鳥。
他聽完眼睛裡面有光,是把我當作自己人了(雖然我說「不聽陳綺貞」之後他大叫「敵人!」)。
(他喜歡:賈樟柯、休格蘭特、陳綺貞。)

後來我就像王彩玲一樣開始止不住地犯賤。如:他飯後喜歡喝杯熱茶,我於是每天雷打不動多打一壺開水拎上五樓,貼牆放在他房間門口,專門供他泡茶;晚自習回來,看到壺把不再與牆垂直,就知道他動過了,就滿足得心口酸楚一陣。其餘送水果買雜志供他看之類,不消提了。

黎巴嫩大牛人紀伯倫說的:「愛情不需要回報,愛在愛裡面已經滿足了。」
女人是總需要有一個人,讓她把她的熱情和溫柔——甚至狂熱——花費出去。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愛,似乎竟是一種生理需求。

有一天終於在他床上擁抱了。
——大地崩坼,天空翻轉,海水倒灌,冰川塌陷,他吻了我。

記得他身子那樣瘦,讓人很想把他緊緊地摟抱,抱進子宮里去再孕育一回。熄了燈的小屋裡,他埋首在我胸口,短頭發扎刺著我赤裸的皮膚,像只剩幾歲的小童。
——就像黃四寶又一次醉倒在地上,呻吟一樣低聲嗚嗚地哭著,更像是哼著。王彩玲在他身邊蹲下。我的心口針扎一樣:這樣的世間女人共通的憐惜。雲雨之後的一夜,王彩玲在鏡子前左顧右盼,紮上鮮艷的黃絲巾,微微一笑,光彩流溢。床前留下為熟睡的男人買好的早點。
可是我知道他是不會承認她的。就像我亦始終不曾被承認。

我與他的關系,永遠停留在那張床上:下午或晚上,接了他簡訊,躲過單元里其餘兩人的目光,溜進他的房間。有時在下床之後、走出房間之前,黯然哭出聲來,然他只是似笑非笑地旁觀。但第二晚,接到他的簡訊,我還是會自動走去推他房間的門。

我能給的,只能有這些。再沒別的。
幾乎想要挫骨揚灰,只為在他心中留痕。
——甚至想:這樣的委身,這樣卑賤的委身畢竟是沒有人會做的,他會因為這罕見的卑微而記得我。

那時候,心裡有一種狂熱的絕望。又因絕望,所以乾脆放縱地狂熱下去。

他一直一直說,一定要考到北京去。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所有人都覺得他無用窩囊不太正常,他一定要證明給他們看。
他把頭牢牢撳在我胸口。我抱著他赤裸的身子,心裡像是被一塊燒熱的冰塊燙著和凍著。

——他就是像王彩玲和黃四寶那樣的人。人群中是有這樣一小撮「一根筋」;他們偏執狂熱著一個dream,殞身不恤;但是這種偏執和狂熱偏偏有著獨特的魅力,對於特定的人來說,這種魅力是致命的。
其實偏執的人,都有格外熾烈的感情。但是這種感情不大常用在人的身上(除非是他們同類)。又大概因為偏執的人目下無塵,覺得人是不配讓他們花費感情的。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待女人的無情和女人對他的飛蛾撲火,庶幾相似。)

——後來,他沒考上,我的分數差了一點。他選擇住到北京繼續考,我早早妥協了,調劑到離北京極遠地方的學校。

第二年,他的偏執終於有了結果。我從別人口中得知他考上了人大,且是高分公費。

《立春》的結尾,所有的人都妥協了。
長頭發愛朗誦的周瑜,剪短了頭發,生了眼睛倍兒黑的小閨女;
黃四寶也剪了短發,換下了標准文藝青年的行頭皮夾克黑長統靴,一邊打大哥大一邊開麵包車;
被領導拿泰國人妖來比的胡金泉老師,踏實坦然地開始坐牢了。
王彩玲雖然還是不結婚,但是總算認真地當起了媽。露出了始終不曾有的笑容。
一切似乎正常了,和諧了,可是卻更覺得更凄寒。
(跳芭蕾舞的胡金泉,原本穿著海藍色大衣系雪白圍巾的胡金泉,一身雪白練功衣在音樂中旋轉的胡金泉,在監獄之中被剃了光頭,竭力想立起穿著黑布鞋的足尖。藝術把他的生命燒成了灰——是不是一定要有人成為藝術的祭壇上帶血的犧牲?)

那樣狂熱的不顧一切的追求似乎可憐;妥協了,又是悲涼。

我說:我還是要再考到北京去的。
我是不是還想在琉璃廠偶遇著他?也許是。那時候,會說什麼?....
也許會說:「看過《立春》沒?前幾年的電影。那裡面有個黃四寶,長得還真有點像你。」

謹以此,紀念ZS。

C. 關於一部中東戰爭或問題的電影的影評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過去的100年:在這100年裡,戰爭不得針對平民首度成為全球各國的共識;但它同時卻也是人類史上平民死傷最多的100年。

20世紀以來,戰禍接連不斷,使得研究戰爭是否合情合理的各種「正義戰爭」理論也空前發達。然而不論何家何派,無一贊成可以把平民當做攻擊目標,其實這只是重申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濫殺無辜是有罪的。且以倫理學大師羅爾斯晚年力作《萬民法》里的一段話為例:「既然法外國家並非良好國家,社會當中的非軍事成員就不可能是組織和發動戰爭的人。那是領導者、官員以及其他操控國家或是受國家僱用的精英們一起干下的好事。他們是罪魁禍首,是他們執意發動戰爭,他們才是罪犯。老百姓通常只是被蒙在鼓裡或是被國家的宣傳所蠱惑,是不必負責的。即使有些民眾沒有那麼無知,也非常好戰,但老百姓還是無須負責。不管戰爭爆發的原因為何。」

離開理論,我們再來看現實。為什麼以色列軍隊可以公然違反國際慣例,肆無忌憚地殺害平民?除了誤炸,他們還有更好的理由嗎?又為什麼美國仍然可以支持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坐視慘劇持續發生,而且阻止任何立即停火的要求?

其實以色列一直都奉行「集體處罰」的策略,也就是說在其眼中,敵人並無平民與武裝人員之分,要打擊就得一起打擊。因為那些平民不只主動協助甚至窩藏武裝分子,甚至還會隨時變身為後者的生力軍。所以無差別的轟炸或許可以使他們乖一點,知道和恐怖分子搞在一塊是沒有好下場的。所以「集體處罰」其實是種連坐法,逼迫所謂的「平民」必須和恐怖分子劃清界限。

這種目中沒有平民的心態不只表現在許多以色列和美國主流傳媒的報道之中(例如當以色列受到襲擊時,他們很強調那是「平民」;但遇上加沙地帶有人傷亡,那就是很籠統的一句「有巴勒斯坦人遇難」了);即使是很進步的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平常在計算以巴沖突為雙方帶來的死亡人數時,也是把以色列軍人與平民分開點算,再將巴勒斯坦人不予分類地並陳羅列。

反過來看,在真主黨和哈馬斯的眼中,以色列人同樣沒有軍民之分。他們的理論是以色列的青年不論男女一律有服兵役的義務,而且退伍之後還要擔任後備軍人,隨時應召上陣。既然如此,以色列自然是全民皆兵,又哪有強分軍民的必要呢?因此明明針對的是以色列鷹派,還是可以向他的全體國民無區別地施以打擊。

中東戰爭特別的地方就在於雙方都公然奉行一種違背了現代戰爭觀念的策略和理論,只有濫殺,沒有無辜。然而這又是何等詭異的邏輯呢?我們當然知道軍人與平民的區分往往只是口惠而實不至,大家承認,但真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可是大家仍在表面上維持這個虛假的共識是有理由的。再引羅爾斯的話:「任何讓敵方人民心懷恐懼或胡思亂想,以為將來會遭到仇恨和報復的做法,都必須禁止。盡管不容易做到,但當前的敵人還是必須被看成是將來在共享且正義的和平中一同合作的夥伴。」也就是說,戰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的目的依然是長遠的和平。如果不加區分地濫殺平民,對方的平民將來又如何可能與你維持和平的局面呢?

以色列聲稱自己的目標只是鏟除真主黨在黎巴嫩南部的勢力,而美國國務卿賴斯提出的「可持續的停火」也意在徹底消滅真主黨這個國中有國、自有武力的黎巴嫩黨派。但是經過「雪松革命」之後,真主黨已成黎巴嫩政壇不可分割的一股力量,且享有四成國民的支持。經過近日的戰爭,無數平民家破人亡的苦難,黎巴嫩甚至開始出現不分黨派不分宗教的團結情緒。以色列如何可能永久保障一個平靜的邊界?美國所謂的「可持續的停火」又怎麼實現?我們看到的,只能是不斷擴展的仇恨,永遠輪回的暴力,一場不以和平為目的之戰爭。

或許這才是以色列長久以來在中東軍事行動的本質,也是當代所謂「反恐戰爭」的最大特點。首先指認對手並非國家,而是恐怖組織(例如真主黨、哈馬斯和阿爾蓋達),然後和他們打的也就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了。因此這場仗既沒有戰俘的概念,抓回來的人可以讓美國送到「法外之地」關塔那摩灣基地;也沒有「非武裝國民」和軍人的區分,因為他們根本不成國家,不受任何國內法對身份的規定和國際法的保障。所以殺害真主黨隱性的支持者就不算殺害無辜平民了,像夏圖那一家人,他們只是脫離了正常國法的赤裸生命罷了。

我們或許可以把法學家卡爾·施密特的名言「政治就是劃分敵我」改寫成「戰爭就是劃分敵我」。在這場戰爭裡面,雙方並不是先決定好敵人,再予以攻擊消滅;而是不斷地透過戰爭去持續地製造敵人,將對方的平民動員為自己的新仇。最終得到的,就是一組永恆運作的戰爭機器。就像平常以軍對付巴勒斯坦的方法一樣,先是炸掉對方的基礎設施,再將前來抵抗自衛的武裝人員定性為「恐怖分子襲擊」,於是仗就可以永遠打下去了。

D. 適合寫觀後感的文章或書籍~

一摩爾的夢想
閑來無事找書評的時候,看到一篇極力推薦的80後青春小說『一摩爾的夢想』,評者說是堪比郭敬明,饒雪漫,韓寒等80後新銳作家的立意和思想要高的多,影射了很多如今的社會現象,不是像上述三位一味的沉靜在自己營造的意境中。如此評價,於是忍不住去網路搜索來看,作者名稱到是很個性,『水水猶寒』。不清楚什麼意思,也沒有興趣去揣摩,大概也是揣摩不到。就像我自己換網名一般,大概都猜不到我換網名換的那麼勤有什麼特殊含義沒有。大多時候,都是有些誘因的,或許剛想到的一個場景,又或許剛看到的一段話,也或許心情突然一變化。沒有那麼多的猜測,也不願意花些時間去揣摩『水水猶寒』的意思。
找了來看,是連載的小說,直到看到連載完的部分,還沒有繼續上傳,也沒看到結局,不過劇情卻是像極了最近這幾年的社會事件,描寫的的主人公林洛是個很多小說中都存在的角色。並未見多少新意,也未見多少文字技巧,也沒有很精彩的劇情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很平凡很一般的一本小說。不免有些失望,看來光看推薦和書評也不會有多權威和水準。
郭敬明,饒雪漫,韓寒他們的作品我看的並不多,但聽的到是多,看到網路的文字評論和他們個人言論,還有他們的文字世界。他們活的很張揚,也許他們的在真正生活當中看不出有多耀眼,多另類,多特殊,但是,看他們的文字,別人的也好,他們自己的也好,能感覺的是張揚,是另類,也是悲傷的。他們描寫的世界多是有關青春的憂傷和無奈,直到現在我沒看過韓寒的『三重門』。但是,卻像我們熟悉娛樂明星一般熟悉他們。他們的辛銳,他們的成長,他們的經歷。我不擅長文字,我只是喜歡把自己的感受記下,想到哪裡記到哪裡,我心底是很羨慕他們那樣的行為和思想,打部分時間我是很小心的生活的,偶爾卻也想要出格顛倒下自己的生活。
···············
後面接著又看了2篇連載小說,其中一部就不談了,寫的顛三倒四,文字俗不可耐。但取了個還算悸動的名字。『無法釋放的青春』因為前2天我看過『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所以點進去了看了,很失望,寫的太爛了,作者流水賬似的的寫法夾雜著故意潤色的句子,看起就像一出鬧劇。
~~~~~~~~~~~~~~~~~~~~
最後看了篇寧曉馨的『女朋友』。高中校園文學,按理我不該在看這些,可是,總是有那樣的經歷,所以想去看那樣的文字,是否和自己有相似的地方。進去看了,不說文字有多深刻,但整體劇情的把握看起來很是很清楚舒服的,整體分人物第一人稱的寫法。個性崇尚自由的任小米,乖巧漂亮的韓菁,自卑懂事的方依依。和分明的個性,卻繼續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想法和友誼。連載,還沒有上傳完整,所以沒有看到結局。
有時候想想身邊的人事物,用筆者巧妙的寫出來,不定也是同樣精彩的小說。

E. 雷霆戰將影評1500字

雖然沒有眾多明星,沒有大場面,沒有考究攝影,沒有復雜的劇情,沒有好萊塢粉飾過的商業味道,但是還是能夠扣動心弦的一部戰爭題材影片。
影片讓我想起了【布列斯特要塞】,很是相像的兩部影片,同樣的二戰背景,都是不被關注的關鍵之戰,對於要塞位置而言,兩部影片一攻一守,同樣的血腥,同樣的真實,影片【黎巴嫩】與【呼吸】同可屬該類型,小股部隊的真實戰爭再現。
其實曼寧沒有錯,他是超級聰明的戰士,雖然不知道他如何誤打誤撞成為了一名二等兵,但是他的戰術素養是非常高的,並且是一名聰明的戰士,這是他在隨後的2次重要打擊德軍重火力點成功的要素,他可能沒有領導力,但是他的協調力和策劃力是非常強的,包括在戰爭中應變能力超強,並且在戰場上他並不膽怯,並不簡單的因為他是老兵。
其實第一任指揮官並不想以「第八條」放曼寧走,只是利用了這一點迫使曼寧完成了摧毀火炮的任務,結果老天還同時給曼寧開了個玩笑,不但沒有成功遠離戰場,反而迎來了新上司而不得不面對第二天的死亡沖鋒,無奈曼寧放手一搏,夜襲德軍坦克。
影片的結尾戲劇性的返回開篇的第一幕,同樣的受傷被戰友背回總部,但是這回的傷者變成了曼寧自己,而不是先前被他安樂死的鮑比,一切的一切還是讓曼寧沒有逃脫命運的安排,所以曼寧最後笑了,笑出了聲,戰友此時並沒有理解他的笑聲,只是默默的向前行走著,曼寧的笑就是絕望的沒有任何遺憾的時候,無畏的笑聲。
故事結構很簡單,從一個逃兵變成關鍵人物,但是不同於中國式的英雄主義,曼寧不是愛國或者什麼,他只是想活著,就這么簡單,活著回家,遠離這個fucking game。至於兩次勇闖敵後方不過是被生存所逼,相信大部分二戰期間的盟軍都是這個想法,盡快的結束這場血腥的殺戮,他們的眼中充滿家人的影響,而相比之下的中國戰爭影片就很難看到這些,老前輩的眼裡只有中國共產黨,可想紅色教育的神話。

F. 求《埃及王子》動畫版的影評 要專業點的 我是學動畫的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這是埃及王子動畫版的、、這個簡單些、、下面那個更詳細點、、
不能都是照抄、、多自己想想 、、這個只提供你參考而已、、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The Prince of Egypt(埃及王子)
□ 影片原名:The Prince of Egypt
□ 影片譯名:埃及王子
□ 導 演:布蘭德.查普曼
□ 主要演員:方.基墨 (配音)
羅夫.費恩斯 (配音)
桑德拉.布洛克 (配音)

加入時間:2003年8月6日
電影類型:動畫片
內容簡介:

98年聖誕節美國夢工場影業公司推出了他們今年最為叫座的卡通片《埃及王子》。

該片以《聖經》舊約中『出埃及記』的故事為創作藍本耗資近一億美元歷時四年才完工,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動用了最先進的電腦動畫而且還有數百位歷史及宗教學者為本片擔任顧問,有方.基墨和桑德拉.布洛克等好萊塢當紅影星的幕後配音,更有樂壇中的兩大天後瑪莉亞.凱莉和惠特尼.休斯頓為該片演唱主題曲

這部被影評人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動畫片極有可能打破卡通片未曾染指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歷史。在法老(國王)治理的埃及,由於生活在那裡的希伯來人人丁日漸興旺,老法老開始過分猜疑希伯來人,他命令讓希伯來人去作奴隸,還吩咐他的子民將希伯來人所生的男孩都要丟到河裡。有位希伯來婦女生了一個兒子,她見兒子長得十分俊美不忍心將其殺死,於是將其放入了一個抹上石漆的蒲草箱中,然後戀戀不舍地將箱子放人尼羅河之中。箱子順流而下一直漂到了皇宮附近的小河,正巧埃及的王後在小河邊散步發現了這個箱子,她打開箱子看到了這個漂亮的小男孩,王後不忍心再拋棄這個嬰兒,於是她決定認這個嬰兒作自己的兒子,並給這個孩子取名叫摩西。從此摩西便與王子蘭姆西斯一起生活在王宮,兩人成了宮中最要好的夥伴,這里沒有人知道摩西是希伯來人都以為他是皇後的親生兒子。逐漸長大的摩西對埃及人奴役希伯來人越來越看不慣,一次他竟然失手打死了一個欺負希伯來人的埃及人,摩西為了躲避法老的懲罰逃到了米甸地去居住。沒過多久老法老去世了,蘭姆西斯即位成了埃及的新法老。摩西原以為蘭姆西斯會使希伯來人的生活得以改善,但卻沒有想到情況反而變得更加惡化,建宮殿、修金字塔蘭姆西斯無處不在奴役著希伯來人。這時以色列的神耶和華(上帝)的出現使摩西得知了自己希伯來人的身世,耶和華賜予摩西力量讓其帶領苦難的希伯來人從埃及人的奴役下走出來,在經過一番苦難之後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終於在曠野上重建新生活 。。。。。。。

本部影片在製作過程中並未因循守舊地照搬原著,其中也作了一些較大的改動,其中最大的一處便是把聖經中摩西與法老蘭姆西斯之間的沖突改成了一段兄弟恩怨,只是雙方各為其主罷了。在片中摩西與蘭姆西斯始終都是肝膽相照的好兄弟,即使雙方的立場逆轉之後,兩人仍是彼此關心,這使影片變得更加人性化。

摩西從奴隸到王子再到傳教士的傳奇故事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人們贊頌著摩西對耶和華(上帝)的忠誠和他對和平、自由的嚮往與追求。本片以動畫片的形式生動地演繹了這個被稱作西方世界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故事。

(二)

如果你說的是1956年的版本的話

有人說,一個人一生中必看的書籍之一是《聖經》。聖經自己沒看過,是以頗為好奇。雖然沒有看過,但還是道聽途說,了解到一鱗半爪的,比如說上帝造人、大洪水、諾亞方舟等。覺得《聖經》上記載的也許未必全是神話。就像中國的《山海經》所記載的一樣,看似荒謬,其實有理。這也許只是古人類記述自己足跡的另一種獨特方式,今人不理解,當作神話來讀罷了。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大都是無意中遇到的。三四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買到了一個磁帶版的電影背景音樂(附有介紹),其中就有《出埃及記》(EXODUX)的主題音樂。這曲調聽來氣勢恢弘磅礴,令人印象深刻。看過這段話:有些電影音樂是為了某部電影而生的,卻脫離了電影而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甚至它比電影本身擁有更久遠的擁戴與記憶。而《出埃及記》的主題音樂正是具有這種神奇的魔力。
《出埃及記》拍於1960年,一部比我老得差不多有二十年的電影。我知道它是說古猶太人在精神領袖摩西的帶領下擺脫奴隸的枷鎖,出走埃及的故事。同樣地,這也是聖經中的故事。也許這部電影並非特別成功,因為我直到現在我還找不到它,雖然它的背景音樂很成功。現在我還是在聽著這調子在寫著這篇東東,沉浸於其中。之所以提到了上述的話題,是自己因此而看了另一部電影《十誡》。
早在1958年,那個當時的著名導演塞西爾·B·戴米爾已經拍過了同樣的題材與故事,片名不同,名為《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而且重拍了兩次,時間跨度頗大,稱之為嘔心瀝血也許不錯。一個人能兩次重拍同一部電影,而且是宗教的故事,足見他對這故事的厚愛或者具有特別的情結吧。如同在電影中摩西完成他自己的使命一樣獨自離去一般。據說該導演拍完這部電影後不久就去見了上帝,也許他來到世上只是為了完成耶和華給他的這個使命。
和另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的猶太人一樣,《十誡》中的希伯來人同樣的苦難。二戰時猶太人遭遇種族滅絕政策,幾乎死傷殆盡。所不同的是,他們幾千年前的祖先希伯來人是埃及人的奴隸,為人所奴役,永遠沒有自由。至於緣由好像是上帝的兒子雅各由於其它的原因遷到埃及,子孫遍地,人數遠遠多於當地人。埃及王害怕他們發展壯大,遂有意將他們當作奴隸看待。《十誡》中的故事正是從此處展開。法老聽信巫師的預言說,上天將降魔星於人間,而魔星正是希伯來人的兒子。於是法老下令屠殺希伯來人剛出生的嬰兒,摩西的母親將其放在搖籃中隨水漂流,被埃及的公主拾得並撫養成人,摩西因此而成為埃及王子。由於摩西非常的能幹,法老非常的信任他。比自己親生兒子(西塞,下任法老)還寵信。
摩西為法老建造城市。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在苦難中呻吟,食不果腹。這里非常有意思:一希伯來老婦被困,眼見就要被巨石壓成肉漿,希伯來少女求助於摩西,摩西下令停工救之(後來才知道這老婦人原是摩西的生母,無巧不成故事啊)。摩西身為埃及王子,這時倒是顯示出了悲天憫人之心;摩西與另一王公之女相愛,這女人原定要嫁於日後法老;摩西自己發現自己原是希伯來人之子的身份,甘願挺棄榮華富貴,恢復自己的本色,寧願做奴隸,即使他的愛人相勸亦無動於衷,與金庸的小說中《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身份類似,但選擇卻不同,也許這就註定了摩西的不凡人生,哈哈;摩西殺死監視希伯來人的監督,被發現,逐出埃及,長途跋涉穿過茫茫沙漠,來到米旬,成為牧羊人,並取妻生子。他的妻子西波拉極美:她的眼睛綠得像黎巴嫩雪松;她的唇像蜜糖般甜美;她手臂像鴿子般柔軟……
影片這一部分只是讓人覺得希伯來人非常的悲苦,日復一日,看不到苦難的盡頭。他們對天吶喊:同樣是神之子,為什麼就不公平?!以前聽過的那首英文歌曲《多娜,多娜》(DONNA DONNA)據說在猶太人中流傳甚廣,歌詞大意是:牛兒任人捆縛宰割,從來不知道原因為何。誰要珍惜自己之軀,就要像燕子學會飛翔(Calves are easily bound and slaughter, Never knowing the reason why. But whoever treasures freedom; like the swallow has learned to fly.)。以前的猶太人被人逐來驅去,受盡苦難;現在的猶太人雖然已經建國數十年,經濟也發達,但卻也和巴勒斯坦人互相仇殺對峙了多年,死傷無數,和平似乎遙遙無期,這真不知道是誰之過。這首歌也許就是千百年來猶太人居無定所,苦難生涯的寫照。
在影片的下半部,堅定的約書亞(摩西的信徒)認為摩西就是神派來的,不辭勞苦的找到了摩西。果然,摩西在西奈山隆隆作響,地殼震動,浮雲像火焰般時,見到了化身於荊棘火中的耶和華。耶和華賦以摩西能量,並召諭他重返埃及拯救希伯來人;摩西作為他國的使節回到埃及,要求新法老(西塞)放他們的族人離開埃及。遭到法老拒絕,摩西藉助耶和華大能的手,展示了幾次神跡:尼羅河的水變血紅,冰雹,幾天幾夜的黑暗,瘟疫等;由於法老的「頑劣不化」,心腸剛硬,神最終懲罰性的奪去埃及人長子的性命;懾於神的威力,法老不得不放希伯來人離開埃及,還他們自由身;攜老將雛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離開埃及;在法老王後(因愛生恨)的冷嘲熱諷下,後悔的法老追趕希伯來人,抵達紅海畔,前無去路,後有追兵;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劈開紅海,讓希伯來人通過,並水淹法老的軍隊以示懲戒;摩西最終帶領希伯來人抵達西奈山下,但有部分動搖者好了傷疤忘了痛,貪圖享樂,私鑄金牛犢來崇拜,觸怒了神,神懲戒了這部分人;摩西拿到神刻在石碑上的「十誡」;經過四十年的流浪,神終於考驗夠了希伯來人,讓他們到約旦河畔定居……
值得一提的是,十誡一共十條,有波蘭人基耶斯洛夫斯基以其中的內涵拍了另一部電影《十誡》,亦大獲成功。十誡中有幾條現在看來仍然沒有過時: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人害人;不可貪戀他人一切。可惜今天的猶太人與他人經常兵戎相見,流血不斷,也許自由與生存總要以生命去抗爭吧。
這部片子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覺得他的台詞有點像舞台劇。遠沒有今天的電影生活氣息濃重。其中的特技與今天的相比,可能不值得一曬(不過劈開紅海的特技還是非常眩目)。但其中的故事性一點也不差,有愛情,有背叛,有報復,有煽動,互相交織。另外還可以看到人面獅身的造型,古埃及人服飾、戰車、圖騰等,看這樣一部比自己大二十年余的電影感覺其實也真好。

G. 雞毛信的觀後感,四百字。

上個星期天,我看了《雞毛信》這部電影,看完後我對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海娃,有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十四歲的海娃是龍門村的兒童團團長,一天傍晚,海娃的父親讓他把一封雞毛信送到三王莊去。海娃接過信趕著羊群往三王莊走去,忽然來了一群敵人,海娃機智地把信藏到老綿羊的尾巴里躲過了敵人的搜查。可是敵人沒放走海娃,黑狗子要海娃把羊留下來殺了吃肉。到了晚上,海娃裝成兵取走了信並逃了出去但海娃在途中把信丟了,再回去找信的時候,被鬼子抓住給他們帶路,海娃機智地把鬼子引進了我們的埋伏圈,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看完這部電影,小英雄海娃的精神令我佩服。他面對凶惡的敵人毫不退縮,能夠沉著冷靜地想辦法脫離險境,並勝利完成任務,真是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做一個像海娃這樣的人。記得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我剛走到拐角處,看見一個年紀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問一個一年級的小孩要錢。我很想去阻止,但是又不敢,畢竟我是一個女孩,還是一個人,萬一他很厲害我打不過他怎麼辦?我很矛盾,想上前去幫助小男孩,又怕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最後,我還是離開了,到最後也不知道那個小男孩怎麼樣了。

自從看了《雞毛信》這部電影,我明白了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應該毫不退縮,沉著冷靜地面對困難,機智勇敢地去解決困難。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也應該出手相助,做一個聰明勇敢的人。

H. 看過納尼亞傳奇的請進

威廉姆·彼得·莫塞(彼得 )
利出生於1987年4月27日,英國的Cotswolds 地區的Sheepscombe。那裡離倫敦有向西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是有古典氣息的英國鄉村地區。他從10歲起就想要當演員。威廉姆是家裡三兄妹中最年長的,他的妹妹Daisy16歲,弟弟Ben13歲。
爸爸Peter是英國電影攝影師,媽媽是Julie Moseley。威廉姆在Sheepscombe上小學。威廉姆很喜歡茶。他的家人評價他有一點愛指使人,但是有著優秀的領導才能。他不想被人們僅僅以Peter Pevensie記住他,而是希望被認為是一個有天分的優秀演員。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主見並樂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想法和觀點的人。
威廉姆·莫塞利非常幸運地從上千人中被選拔出來,飾演C.S.路易斯的代表作《納尼亞傳奇》中的Peter Pavensie。在一次訪問中他講到他如何在試演Peter Pevensie長達18個月後,終於得到了這個角色並且欣喜萬分,因為都到這個份兒上了卻得不到角色的話他會非常沮喪。他的角色對劍術的要求非常高,他忍受了許多體能方面的挑戰,演繹出一個強勢的角色。之後他繼續出演了該片續集《納尼亞傳奇2:凱斯賓王子》。

安娜·帕波維爾 (蘇珊 )
目前居住在英國倫敦,母親Deborah是位免疫學者, 父親Andrew是律師。安娜6歲起就開始在Allsorts Drama學校學習戲劇課程,Allsorts允許孩子們在學業之餘在大銀幕和電視上演出,她1998年10歲時開始在電視上演出一些角色,之後出演的影視包括《小小僵屍》、《最愛她》、《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2005年安娜被挑中飾演《納尼亞傳奇》中的大女兒蘇珊,這個幸運的機會令無數人羨慕不已,也使安娜成為了許多青少年的偶像。

斯堪德·凱恩斯(愛德蒙)
有著黎巴嫩血統,他母親的父輩中有非常著名的黎巴嫩作家和中東問題學者,一般夏天斯堪德都會前往黎巴嫩的貝魯特度假;盡管家人給他在每個周末安排阿拉伯語課程,但斯堪德未能很好地掌握。斯堪德的父輩系家族則更加顯赫。提出進化論學說的英國自然學家達爾文是他的曾曾曾祖父,家族沾親帶故的其他名人還包括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歷史學家西蒙凱文斯(Simon Keynes)、諾貝爾得獎生物學家阿德里安(Edgar Adrian)以及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等等。
在成為「納尼亞」的埃德蒙之前斯堪德·凱恩斯曾為《魔法保姆麥克菲》試鏡,但那個角色最終給了托馬斯·桑斯特。拍攝第一部《獅子,女巫和魔衣櫥》期間他正經歷變聲,因而一些台詞後來是由姐姐為他配音的,宣傳期間他還帶著傻傻的牙套,可是到了第二部《凱斯賓王子》,人們看到了斯堪德「美少年」的脫變。片中的「蘇珊」安娜·帕波維爾與他住的很近,除了交流拍攝外,兩人都是英超豪門阿森納俱樂部的支持者。斯堪德·凱恩斯還同「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里夫讀過同一所學校。

喬基·亨莉(露西)
2005年年僅10歲的喬基·亨莉出演了她的第一部影片(此為影片上映時間,影片拍攝時她還不到10歲),而這部影片和很多其他人所出演的第一部影片不同,這部影片是根據著名作家C.S.劉易斯所著的享譽世界的科幻巨作《納尼亞王國》改編而成的《納尼亞傳奇》。喬基·亨莉飾演四位小主角中最小的露西。
在影片拍攝結束時,導演安德魯·亞當森送給了每個參與演出的小朋友一個ipod,由於年齡較小,喬基·亨莉甚至還不知道這個是什麼,經過詢問媽媽才得到答案。就是這樣一個可愛天真的小姑娘,在《納尼亞傳奇》中為觀眾獻上了出色的表演,她的演技超出了她的年齡水平,扮演的「露西」顯得非常靈氣可愛。
次年,芝加哥影評人協會(Chicago Film Critics)因為其在《納尼亞傳奇》中表現良好,而將她提名為當年的「最有前途新人獎」。
在這部影片中,喬基的姐姐瑞切爾·亨莉(Rachael Henley)也扮演了一個角色——成年露西。相信她們的父母Helen和Mike Henley應該為她們的出色而感到驕傲。
喬基還將在《納尼亞傳奇》系列的其他影片中繼續出演,《納尼亞傳奇2:凱斯賓王子》 已於08年上映,第三部《納尼亞傳奇3:黎明踏浪號》預計將於2010年與觀眾見面,對於這個小女孩兒,我們值得繼續期待。

I. 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內容簡介: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9)黎巴嫩影評擴展閱讀:

何以為家獲獎情況:

91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71屆戛納電影節 (2018):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娜丁·拉巴基、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第76屆金球獎 (2019):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9):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提名) 娜丁·拉巴基 / 哈立德·穆扎納。

第44屆法國凱撒電影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4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2019):觀眾獎娜丁·拉巴基。

第66屆美國音效剪輯協會獎 (2019):金卷軸獎最佳外語片音效剪輯(提名) 。

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9):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21屆英國獨立電影獎 (2018):最佳外國獨立電影(提名) 娜丁·拉巴基。

第17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8):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3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8):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30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7):最佳外語片(提名) 。

第6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 (2019):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提名) 。

網路-何以為家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