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思想影評
⑴ 《心理游戲》的影評
1、我一定是那種宅日子過久了的汪汪,《一個勺子》雙十一西安見面,我單身怪誰咯!所以你秒你的東西,我看我勺子,各有所樂。 電影這種東西,始終都會遇到和它有緣的觀眾。無論怎樣,用過心的片子怎麼都會去支持,如果說賈樟柯的《天註定》更粗暴一些展現人性,那麼《一個勺子》更精緻。 見面會上提問陳老師的問題「 《一個勺子》是由一個傻子所引起的故事。
2、今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飢餓游戲:嘲笑鳥(下)》上映了,就二話不說跑去影院看最早的一場。因為那個影院本來去的人就少,更何況正常人也不會一大早跑去看電影,所以我美團花了25塊錢就包場了。看完後,我大概是這么個表情 (。_。) 看《嘲笑鳥(上)》時,無聊的劇情讓我一直用《霍比特人2》來安慰自己,「沒事,這集一定是為了給最終章鋪墊,先抑後揚。
3、此影評來自網路ID:想要吃魚的泡泡 最近,很湊巧的機會,在遠離自己過去總是熟悉的地方看了一部傳說中總是叫好不叫座的導演的表面看上去完全可以用通過「京味兒」二字包裹全部內容的新電影。 其實近年來,我走進電影院看國產電影的頻率越來越高。一個原因是國內電影的類型越發豐富,另一個原因則是目前國內電影人的電影意識在以一種更趨於被動前行的方式在前進。但毫無疑問。
有一種愛,停不下,也到不了
假如雨季去又來評論:《第三種愛情》
我是被第三種愛情廣播劇里林啟正的聲音所折服,於是開始期三愛的電影。電影里男主的配音仍舊用了葉清,我猜想和我一樣,有一大半觀眾該是沖著這聲音去的吧。但是如很多網路小說一樣,拍成了電影就走了味,哪怕一模一樣的台詞用同一個聲音說出來。 愛情像洪水一面撲面而來,你選擇接受還是逃開?鄒雨從一開始地逃,到慢慢地接受,到無法自拔,逃不開。
4、以海明威命名可以看得出這片是想走小清新路線 力爭做一部格調清新 氣質脫俗的愛情片 該片輾轉大理 麗江 和古巴三地拍攝 取景敬業 拍攝選景看得出也經過推敲 可謂是誠意十足 相對於主題曲其實更喜歡預告里的音樂 感覺和整個故事的背景主線更加的匹配 然而這是一場談的並不成功的父女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語言的關系金寶凜的演技在這里還沒有《主君的太陽》里表現的有張力 。
5、說起學渣逆襲記必提《龍櫻》,冷麵笑匠寬叔,沒當上和尚的山P,黑得不行的Gakki和著還沒變成大媽的長澤大媽,經典之所以經典的所在,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回顧都紅藍滿格啊。而今年,血槽補充劑再度出現,沒錯!舉起你們的雙手跟我念起來:【加粗】墊!底!辣!妹!【加紅】。 說起來譯名真是個藝術講究的事情,比如本片直譯片名真是趕客得不行。
6、寡姐仍然很美麗!還有她迷人的略沙啞的聲線! OMG!郭達大叔長頭發了,還是卷的! 美國隊長的盾牌好像升級了耶! 這都什麼時代了還用射箭的,多浪費時間! 媽媽快看鋼鐵俠和綠巨人打起來了! 滿車的Crawford廣告好明顯! 辣個誰誰竟然有老婆和孩子,還有仨孩子 ! 我天!我天!我天!辣個誰利用個錘錘灰起來了! Wow!看到Samuel Jackson了,他演技好好! 打得那麼大陣仗一警察。
7、電影其實什麼也沒說,但就是怪動人的。 電影調性非常明亮。每個城市不同,卻都很和煦的。安東尼所到之處,當然和煦啦。出現的獨白,只要是書里的,劉暢剛說半句我就能毫無壓力接住後面十句,搞得旁邊看電影的人很煩我。 原著黨的共鳴,又該被外界定義為自己跟自己玩的小打小鬧了。拍成電影被放上江湖,我害怕不二會被指手畫腳,被不耐心的人曲解。
8、記得一年前,金馬獎剛公布入圍名單,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一個勺子》這個片名。然而,網上卻幾乎搜不到它的蛛絲馬跡。它像個謎一樣。 一年過去,又一屆金馬都要頒獎了,這部《一個勺子》終於要上映了——依然帶著謎團,比如王學兵。 我對陳建斌的大致印象,一半是《人山人海》的民工,還有《甄嬛傳》的雍正。演員轉型當導演,觀眾並不陌生,徐崢趙薇鄧超陳思成……贏得吆喝。
9、在一片如水墨畫般的青山秀水間,緩緩飄來一葉竹筏。竹筏上坐著面容清瘦的英國紳士,身後是他美麗、嬌柔的妻子……初看電影《面紗》,優美的景象,和淡淡的色彩,都顯得與眾不同。 就像電影的名字一樣,男女主角吉蒂和沃特之間,彷彿總是隔著一層模糊的面紗,從未走進過彼此的內心。他們從相識到結合,沒有經歷過愛的磨合。凱蒂是典型的英國少女,虛榮、脆弱。
10、傳記體電影,一直想告訴人們的無非是:他是如何從金字塔的底端走到頂端的故事。 本片依然如此,就是一個倒霉到了家,連喝水都塞牙的人,實現觸底反彈外加成功逆襲。 克里斯•迦納,的一系列倒霉,有自身的原因,也有運氣的成分,可當一切倒霉事兒都湊到一起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還有那麼一股子傻傻的執著。 關於迦納為什麼能成功? 一直樂觀,一直相信有未來
11、記憶中的台灣電影大多都比較細膩,很多電影都有一個作為支撐的信念或者說念想。這些念想會在不經意間直擊人心,戳中人的淚點。或許是因為台灣是一座島嶼,所以,那裡的電影都帶著一些局促,講述手法也比較擅長小眾化敘事,並且帶著濃厚的文藝色彩。在《軍中樂園》這部電影中,鈕承澤講述了一個非常沉重的故事,這個故事有關鄉愁,有關肉體,有關男人和女人,有關戰爭和和平。
12、看到微博評論有人說,靈魂擺渡第一季的坑一個也沒填,第二季又出現了好多新的坑,確實如此,不過先不考慮填不填坑的問題,片子本身還不錯。 靈魂擺渡作為一部恐怖片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不是情節的恐怖,只是畫面上還有那個氣氛恐怖,相反,它的劇情三觀正,道理深刻,所以看的時候可能會有害怕,看完之後也就沒什麼了,不會後怕(這是對於我這種膽小的人來講,膽子大的請隨意。
13、在看電影之前,已對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耳熟能詳,本以為是個類似《死亡實驗》一般的加工劇情片,未曾想一開篇第一個鏡頭就是一台一模一樣的電擊發生器,之後連主試的同夥都和當年實驗中的那位長得如出一轍,我明白了這是一部紀實風格的電影。而當導演用超級還原的筆觸在前半個小時講完了服從實驗之後,我才真正明白,這其實是一部傳記電影。《實驗者》,重要的不是實驗,而是人。
14、新晉金棕櫚得主《流浪的迪潘》最好地印證了今年戛納電影節的平庸。這種平庸所刻畫的不僅僅是之前飽受爭議的選片質量,同樣也針對科恩兄弟領銜的評委會最終所作出的無能選擇。 從任何角度看,《流浪的迪潘》無疑都具有一個誘人外殼。這是一部標準的「電影節」式電影:首先,它有一個表面上極富社會關懷的主題:影片講述了三個素昧平生的斯里蘭卡難民為了尋求政治避難而偽裝成
15、看完移動迷宮2再返回看移動迷宮1,我不得不說,迷宮1真心太棒了。 這部電影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才會真正知道電影的主題,也就會明白為啥這些青少年會困放在這個迷宮里。 托馬斯帶著殘缺的記憶來到這個迷宮所在地。這個迷宮四面圍困,所有的青年只在是在迷宮的中的村落生活中,他們並不能離開這個地方,他首先收到了艾爾比的善意,查克的喜歡,以及米諾的欣賞。
16、從未指望過《九層妖塔》能拍出鬼吹燈原著的內容,畢竟我國的電影審查標准眾所皆知。在觀看之前,我等觀眾已經自動自覺過濾掉不可能通過審查的內容,抱著可能只保留人名的心態,以一種看全新劇本的姿態邁進影院。但這份寬容,最終敗給了在銀幕上看到的東東,經過這么多年,還是輸給了導演,一敗塗地。 1、還是繞不開鬼吹燈,鬼吹燈源於盜墓的一個傳說,而本片與墓葬有關的內容。
17、開篇的直升機大戰,回國後特工身份被懸置,私下「勾結」特工人員尋求幫助然後獨自行動,追車,摩洛哥,高層背叛…… 我以為我又看了一場碟中諜5 碟中諜5好歹還有一場易容偽裝的戲讓我驚訝了一下,阿湯哥雖然也是垂垂老矣,可是跟反派鬥智還是能旗鼓相當。而這位邦德先生,全場被反派牽著鼻子走,最後的勝利都只能靠開掛,讓人不得不感嘆,邦德老矣,江郎才盡。
⑵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
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電影:我,機器人 影評
我,機器人
一開始,對《我,機器人》這部電影就沒抱多大希望,甚至有點等著看笑話的意思。原因很簡單,我也算半個阿西莫夫的fans(初中時,我對圖書館謊稱把《我,機器人》搞丟了,以三倍於書價的錢很不光彩地留住了這本書),而他老人家的《我,機器人》實際是個包括了8個小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把它放在一個影片里表現出來,怎麼能拍得好嘛。
現在看來,我確實小瞧了好萊塢的編劇們,小瞧了導演普羅亞斯。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雖然影像上繼承了導演在《烏鴉》和《黑暗都市》中對暗色調的偏愛,但節奏非常流暢舒服,除了開頭有一點點沉悶外,全片絕無冷場。影片里2035年的紐約顯得CG痕跡重了些,但那輛超酷的奧迪跑車和幾場「人機大戰」絕對能滿足你的視覺渴望。它既不像《銀翼殺手》、《人工智慧》那樣厚重壓抑,又不像《終結者3》那樣空洞乏味。動作、場面、演員,包括劇本深度,都給人一種剛剛好的感覺。
當然,令人不夠滿意的地方也就在這兒。看完影片,你可能會覺得其中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人對機器人的恐懼;機器人與人的友情;機器人的反叛、覺醒和自由;男主角對心靈陰影的治療……主旨反而不太清楚,被淹沒掉了。說到底,它還是一部中規中距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好看、不乏溫情、在不會讓你累到的程度上產生一些思考,略具形態,淺嘗輒止。要是你期望它能像普羅亞斯以前的《黑暗都市》那樣獨特不凡,恐怕你會失望的。
阿西莫夫,機器人
《我,機器人》從開拍到上映,一直籠罩在「阿西莫夫」的光環下。國外雜志評論說,光那些《我,機器人》的書迷,就能把影院填滿。不過這些科幻迷可也不是好伺候的。電影還沒出來,就被很多阿西莫夫的死忠fans罵得狗血噴頭,說這部影片是給阿西莫夫的一記耳光。其實,影片只是用阿西莫夫的「三定律」搭了個架子,借了阿西莫夫書名來打打旗號,這叫做suggested by book(受小說的影響),而不是based on(基於小說改編)。
阿西莫夫到底何許人,值得科幻迷這樣抵死捍衛?這傢伙一生出了500多本書,既有內容幾乎涉及了所有科學領域的科普作品,更有氣魄宏大、嚴密巧妙的科幻小說。最有意思的是,這位思維觸手延伸到無數光年外的幻想家居然絕不坐飛機,從不出門旅行,每天只是8小時以上地用打字機寫作、寫作——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有兩個系列: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我,機器人》就是前者的代表作。8個有趣的小故事充滿了精彩的邏輯推理。比如說在《捉拿機器人》中,主角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63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中,找出一個存在著缺陷傢伙來。這個故事被巧妙地用在了影片當中,但威爾•史密斯與機器人鬥法的過程遠不如書里寫的那樣精彩。《推理》一篇更為有趣:被組裝起來的智能機器人竟然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三定律」在他看來是上帝讓機器人幫助弱者——人類提出的法規。在一個只有兩人的太空站上,該怎樣說服這個瘋狂固執的傢伙呢?每一次,阿西莫夫都把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總出現機器人學三定律似乎失靈的危險狀況,然後你會發現,原來是人們對三定律的理解有偏差,而不是三定律本身有問題了。在這點上,電影賣的關子遵循了阿西莫夫的思路,可惜設想比較落好萊塢的俗套,不如阿氏自己的小說那麼出人意料——大概這就是阿西莫夫生前不願意跟好萊塢合作,把自己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原因吧。
影片的票房成功,為下一部阿西莫夫的巨著《基地》改編成電影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消息說,福克斯將把《基地》搬上銀幕,而導演則有意於拍過《伊麗莎白》、《四根羽毛》的謝加•凱普爾——在我看來,這傢伙有一定駕馭大場面的能力,但表現力卻不夠,缺乏迷人的風格,《基地》要落在他手裡,未必是什麼好事。
人,機器人
影片中,中央電腦viki的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控制機器人,想把人類全保管起來,不允許他們出門,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這一思想其實已經超出了「三定律」故事的范疇,它的靈感顯然來源於另一位科幻大師傑克•威廉森。他在其一系列的機器人小說(例如《束手無策》、《機器服務人》)中描繪過和影片非常相似的場景。對人的「過度保護」,其結果就是人類的滅亡。這裡麵包含了對機器人(先進技術)和人(劣根性)的雙重不信任。有人說,在探討人與機器人的關系方面,傑克•威廉森比阿西莫夫更深入。
可要是從科學事實來說,機器人與人的關系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偽命題。在看得到的將來中,機器人威脅論都是一種鬼扯,是電影需要的噱頭。那些機器殺手代替的,實際是從前殺人狂、吸血鬼和怪獸的角色。而描寫機器人與人的友情,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另一種表達罷了。阿西莫夫的三定律只是自己寫推理故事的一個依據,絕不是為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家或者製作機器人的生產商設定的。更不代表他有什麼對機器人的憂慮(可能恰恰相反)——這就好像寫福爾摩斯並不意味著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憂慮一樣,不過是一種環境設定而已。
波蘭的科幻大師,也是著名科學家,塔爾科夫斯基的名片《索拉利斯》的原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就曾說,將來,不大可能會有酷似人類具有個性的機器人出現。我們需要的,是機械手那樣分工各異的機械工具,不是一個有兩條腿,下班後會和其它機器人聊天,然後去找自己電子老婆的「人形機器」。
⑶ 求兩篇電影的影評。急用。隨便什麼電影都行
影評:《致青春》昨日青春今日傷痕
嚴格地說,《致青春》是兩個人的作品。導演趙薇的樂觀、活潑以及小小的惡作劇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戲;編劇李檣的細膩、敏銳,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戲。今天已經高度社會化的大學校園,過早地培養出了不少「成熟」的學生。但在上世紀90年代,校園之牆還是一堵防衛線。《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來呈現出走後的坍塌感,然而青春還有餘燼之熱,在催促著人們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電影後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時期是最適合激烈表達感情的時候,而有過這種激情燃燒之後,就再也不會心生漣漪——看看鄭微後來是怎麼對待重新回來找她的陳孝正,看看韓庚飾演的林靜如何對待他的追求者。
趙又廷與韓庚,一個為出身貧賤而自卑,另一個因看到父親愛上鄭微的媽媽蒙上心理陰影。在青春的兩頭,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後面是中年無法面對之尷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沒心沒肺、敢愛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熱情的歲月。但青春卻如篝火,燃燒得越旺盛,成為灰燼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終將逝去」這樣的描述再合適不過。
按照目前電影市場最流行的喜劇元素來看,《致青春》一個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營造、戲劇沖突的設置、角色表現完成度等方面,均體現出不錯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獲取一場歡笑,《致青春》不會令人失望。趙又廷飾演的陳孝正呆板、嚴肅的外表與其孩子氣的言行,製造了差異感很強的「笑果」;客串午夜電台主持人的韓紅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領神會……
《致青春》完全可以採取《泰囧》式的喜劇狂歡,把搞笑進行到底,最後來個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這樣似乎更符合觀眾的期待。但這部電影還是試圖把社會的切面呈現出來。在後來的情節里,《致青春》放棄了繼續逗觀眾笑,轉而去思索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以及情感之於人的重要性。鄭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陳孝正以回歸救贖內心,林靜以努力想換回愛的能力,朱小北以遺忘告別過去……他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無法用成敗來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於殘忍之中奢侈地品嘗點滴甜蜜。
《致青春》對於沉重部分的把握,不會影響到只圖來影院找樂的觀眾的心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內心充滿歡愉者,會通過這部電影得到歡愉;內心曾有荊棘者,也會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過渡方面,有操之過急之處。在角色戲份分配方面,後半部分也有些吝於刪減,但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簡單的四個字可以評價:超過期待.
《小時代》
從客觀角度說,《小時代1.0》的成片質量沒有預想的那麼差,我的意思是,還有一點可看之處,影片比較大的亮點似乎也就集中在視聽影像上的現代化和唯美化,唯視覺系論,《小時代》確實做得還是可圈可點。再一個亮點就在於「HOLD住姐」謝依霖幾乎包攬了全篇90%的笑點。這一點,功勞不全在郭敬明,而在與謝依霖本身。
商業上,郭敬明做得很好,充滿想像力和力度的宣發能力,鋪天蓋地的水軍式傳播,再加上部分影院100%給足排片面子的強大噱頭,讓這個提前到8點的超前預售場,呈現了非常好的飽滿狀態。但是這有一點僥幸,那就是晚上8點場確實是黃金時段。不管怎麼說,這個電影會向郭敬明的小說那樣,不管質量如何,票房會爆。大眾唯一關注的是「爆多久」的問題。這個問題關乎影片的質量、敘事和口碑。無論是《北西》、《泰囧》、《致青春》還是《合夥人》,票房之所以輕松飄紅過5億大關,全部是觀眾口耳相傳的口碑效應堅挺下來的。也許《小時代》 的首輪觀眾會比上述幾部電影要多,正好遇上了暑假檔,首周票房,《小時代》也是完全有可能創一個記錄的,但是票房要想如小四粉說的那樣輕松過10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有三:1、受眾群太集中,影片對於70、85前的另一主流電影觀眾來說吸引度不大;2、影片不接地氣,無法達成社會性集體追憶話題;3、影片敘事成為最大硬傷。
《小時代》影片本身有著非常大的硬傷,那就是在於故事本身,並延續到了影片的視聽影像表現手法上。郭敬明並不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是一個善於將文字用無邏輯的擰巴手法而讓大眾認為這是一種藝術,這個大眾專指90後一代中鍾愛他文章的人群。用一個比較不討人喜歡的名詞就是「腦殘粉」。事實上我們不能控訴《小時代》這樣一部不太電影的電影賣錢,我們應該控訴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某些因素讓我們的審美變得扭曲和異樣,讓我們的認知不那麼高尚,所以《小時代》才能賣的了錢。郭敬明於歷史人物一樣,只是在一個對的時刻出現了而已,他的作用,和商鞅變法的性質沒什麼區別。
一、這到底是誰的時代?
郭敬明在《小時代》里打出的口號中有一句是「這就是我們的小時代」。這句話表明,郭敬明想通過他的故事來給年輕人呈現一個年輕人的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虛假得很,文藝的很,陽春白雪的很。
電影本身所傳遞的「時代」概念,僅僅是依託「時代姐妹花」、「上海時代中學」以及林蕭、宮茗等人嘴裡的獨白吐出的「時代」來完成的,整部電影對於「時代」概念的解釋是依託於粉絲對於郭敬明本身的信仰來達成的。郭敬明的生活極度奢華而浮誇,如果假設心理學有這種理論,他是用這種奢華來彌補他生理的劣勢。郭敬明的生活與當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然而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訴別人這時年輕人的「時代」,本身就是悖論,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女孩子篤信這種情節。
郭敬明在小說亦或是電影中,所呈現的那個時代,離年輕人的時代相去甚遠。生活無憂,性格憂傷,仰望四十五度。那隻是郭敬明一個人的時代,他把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生活誇張而浮華的寫出來拍出來,讓那群還不懂的生活和現實的年輕女孩子們意淫成自己的時代,這種做法,不論是於文學、於商業甚至是於道德,都是不厚道的。可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一點,沒人知道為什麼。
《小時代》小說和電影里到底講述了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一點,似乎郭敬明自己的說法都不能夠完全的讓人服眾,而宣傳過程中小四粉們說郭敬明寫出了他們的內心情感世界,這種說法似乎也只是建立在過度個人崇拜基礎之上的。從小說中描寫的浮誇世界來說,不管是草根的林蕭、高傲的顧里、與世無爭的南湘在生活中是可以對位出人物性格的,所以年輕女孩子們可以一一的比對,把自己想像成此間的人物,但是小說中這三位女生的做法、行為、習慣、身世、思想、言語似乎都太「陽春白雪」的厲害,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那麼說話和辦事,只有宛如這樣的人物在生活中才是真實的寫照。也許現在的學生們的生活太枯燥,枯燥的他們的生活波瀾不驚,時代的進步讓這一代的年輕學生缺少對信仰、文化以及審美上的成熟度,所以他們只是一群智商不低,情商亂碼的一代人。於是郭敬明抓住了點,寫出他們想要的人物,於是,女孩子們開始瘋狂的膜拜,郭敬明成了神,實際上,他只是抓住了時代的空子,就像90年代的校園民謠,借著時代的契機,文藝了一把。所以如果《小時代》確切要講述一個時代的話,那就只是郭敬明個人特殊人生經歷的寫照,來虛構這樣一個時代的假象,藉助於年輕學生對於認知上的處女地,活生生的賺著錢,還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神。
《小時代》里的時代,並不是真的,它與當下的時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如果社會真的是上帝創造的。郭敬明是《小時代》的上帝,但是那個世界裡,沒有人,只有幾個既定了人物命運而沒有生命的俊男靚女而已。
二、郭敬明是怎麼講故事的
《小時代》電影115分鍾,全片圍繞著顧里、林蕭、南湘和宛如四個人之間的友情故事,外加與簡溪、顧源、席誠、宮洺、崇光和衛海一群型男之間的愛情故事展開的。片子沒有涉及親情故事,因為這種類型故事不賣錢。友情故事成為核心,愛情故事成為調味料。故事的主線則是林蕭的菜鳥上位記。
電影中的重點是愛情和友情。但是郭敬明在表現愛情和友情上面,因為缺少了戲劇的推動力,缺少人物性格的構成,使得整部電影中的愛情和友情感動人的地方幾乎沒有。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郭敬明「全神」視角的想法,在他的筆下,他說「你們要有愛情,於是就有了愛情;林蕭你的愛情是這樣的,於是林蕭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他筆下的人物是缺少靈魂的,是缺少人物本身的精神,這些人物不管什麼性格,都是太文藝,高高在上,說話做作,這些人物本來就是郭敬明捏造出的玩偶,外殼光鮮,實際上空如草莽。
從故事講述的角度說,郭敬明犯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電影敘事的均衡性。為了讓影片展現出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硬生生的將那麼多人物塞進了電影里。他使用寫小說的手法在拍電影,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電影的講述方式是戲劇性的,是視聽性,而小說的審美藝術在於讀者的二次想像。直觀藝術遇到幻想藝術,本質的區別導致電影的故事不可能有小說那樣零散不堪。
實際上《小時代》的小說三部曲就是一種介乎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下意識文學作品,可讀性很差,但是留出了非常大的幻想空間。這一點對於正在埋頭苦讀,生活中沒有色彩的中學生來說,就是一味良葯。郭敬明在電影中也是使用了一種近乎橋段拼湊的手法在講故事。《小時代1.0》分成上下部的主要原因,還是這種敘事方法不可能在兩個小時之內講完一件能夠吸引人,且帶來深刻思索回味的故事。郭敬明在寫劇本的時候,還算是做了一些功課,知道電影的敘事是按照情節點組合而成的。
影片敘事的情節點,按照戲劇性的要求,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個情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要解決,另一個重要的技術要點是,不能神龍見首不見尾。這兩點,郭敬明都沒有做到。影片中雖然是以林蕭的工作過程作為主線,但是每一個關乎工作的情節點似乎都沒有融入到主線中去,從劇作的角度說,這些情節點都還是僅僅在表現一種情緒狀態,而非一種事件的推動力。在整個故事的講述中,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都過於「假定性」,幾乎沒有給足動機和理由。在小說的閱讀中,觀眾尚還可以花時間去仔細考量,而時間短暫的觀影過程中,這種假定的,沒有邏輯推動性的人物情感變化是缺少力量的。任任何正常人看都會覺得,本來就是把大配角的崇光,脫光了對著鏡頭詭異的表情做結尾,對於這個電影來書到底有什麼意義。而宮洺所說的從林蕭不穿高跟鞋身上看出了「美好」而送她一雙鞋子,與前文有沒有直接性的聯系。
郭敬明還犯了一個比較大的致命錯誤,那就是給出了線索而沒有去結尾亦或是說明。林蕭面試幻想與宮洺的親密接觸,到了終了也沒有交代林蕭是真的愛上了宮洺還是只是花痴的幻想;宮洺送給林蕭的戒指,中間出現了兩次,一次簡溪發現,一次聖誕節矛盾爆發,本是一個好的戲劇線,結尾處也被陽春白雪的雪地溫馨場面給弄沒了,到了也沒給出理由來。
另外一個於電影本身的問題就是人物的命運變化是幾乎沒有的。人物既定命運,沒有前史,性格形成沒有誘因,一切以假定性為主,是郭敬明小說創作的手法,從他的《幻城》到《小時代》,裡面所涉及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沒有行動性說明的。郭敬明就是一個上帝一樣的說:「顧里應該是這樣的,於是顧里就這樣了,南湘是這樣的,於是南湘就這樣了」,《聖經》的開頭都這么寫。整個影片中,所有人的故事似乎都是林蕭的畫外音來交代的。在不是大師的導演手中,如此多的運用畫外音,確實是一個不會講故事的導演和編劇的最好證明。從側面說,郭敬明不會講故事,讓他真的成為了「渺小微茫的存在」。所以,如果拿著郭敬明小說或是電影中人物的塑造去挑毛病,肯定是罄竹難書的,但是如果你就是郭敬明的子民,你把他當上帝,那麼他筆下的人物,沒有一點問題。
郭敬明還是不會用電影的方式講故事,電影成片中所出現的邏輯性錯誤,以及指導演員表演情緒表現上出現的誤差,都讓人看的出,這位從不那麼地道的作家轉戰大熒幕的稚嫩和蹩腳。
你選擇信他,你就要信他。
三、那麼美的畫面是不是真的好
《小時代》的畫面絕對拍的是近幾年國產中小成本電影中最講究的。
初看《小時代》,每一個人都會被這種美輪美奐的畫面所吸引,甚至驚嘆。郭敬明對於畫面的構造和想法看得出他的天賦,《最漫畫》的畫風和風格相對於電影來說更具有優勢。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將鏡頭語言運用的相當復雜多變,這似乎是郭敬明急於想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專業的,懂行的導演,而不是作秀。但是表現的太明顯了,這些華麗的鏡像背後所反映的並不是郭敬明多麼專業,而是更加的不懂行。
電影《小時代》中幾乎可以成為一個攝影專業的教材了,推拉搖移跟,遠全中近特,長鏡頭,蒙太奇,逆光,剪影,對焦,散射,慢鏡頭,快切,似乎電影拍攝和剪輯上應該有的技術都在電影裡面找得到。郭敬明在《小時代》中用了一種比較現代化的影像方式來表現這個更加現代化的故事。這種現代化也僅僅是表現在了四格畫面,還有快切的MTV剪輯手法上。並沒有形成一種風格性的手法在電影中貫徹下來。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奢華影像,恰恰反映了影像與敘事之間的裂痕,而且裂的離譜。慢鏡頭和搖臂的使用在電影中似乎成了最大的亮點,相對的來說,郭敬明在電影中將視覺影像放大化的意義,主要還是為了表現出整部影片在視覺上的奪人效果,因為對於他的粉絲來說,小說的故事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很大,重要的是那種奢華而浮誇的感覺,他就是要用這些與故事本身脫離很大的視覺沖擊力來再現一個小四迷們苦苦幻想了五年的虛假「小時代」的盛景。這一點,他做對了。
也許於小四迷來說,敘事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早已被更有敘事性的小說所消化掉。
商業上《小時代》成功了,這一點完全歸結於郭敬明發達的商業頭腦,《小時代》不管是從小說包裝,卡司挑選與配備,影像風格,還是從口號上,都做到了完全商業的無以復加。仰仗他十多年的粉絲積淀,他也完全可以冠冕堂皇的把這種商業吸金稱之為「青春的覺醒」。然而,《小時代》本質上的虛偽性和假定性,讓這部電影必然與小說一樣,不可能青史留名。電影本身所傳遞的價值觀和社會性折射,都與當下隔著王屋太行,借著滿山的風景,告訴你一個美麗的謊言。《小時代》是尊重讀者的,郭敬明和他的小說確實也是為讀者服務的,寫進了讀者的心坎,電影《小時代》也是尊重觀眾的,消費《小時代》確實也是比《不二神探》、《富春山居圖》值得那個票價的。但是《小時代》的本質是虛偽的,它遠不能拿著「青春」來叫嚷,它所謂的「青春」和「時代」,都是水中月霧中花,你以為就在眼前。
國產電影剛走上一個重視故事,重視電影本身的路子,恐怕,又要被這群自詡為神的人攪合了。
⑷ 辛德勒的名單影評
一份名單,人間至善
——一個軍火商人的自我救贖《辛德勒的名單》
剛開始是從編導老師那得知這部電影,那時還以為叫『希特勒』的名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下載了這部電影,我原本是對這類過於深刻的電影沒興趣的,但禁不住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大名聲還是看了下去。不得不說,國外的這類以戰爭為背景探討人性的文藝電影雖然動輒就將近三個小時,但是卻一點也不令人乏味。
這部影片的黑白畫面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營造出一種紀錄片似的真是氛圍。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贖,它清楚的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名叫辛德勒的德國軍火商人從一開始的貪圖一己私利到最後開始真正發自內心的想要救助每一個受到德國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這一轉變過程。
戰爭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帶來了死亡與恐懼,那些執政黨派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戰爭使人性扭曲,也同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表露出來。納粹黨在希特勒元首的領導下培養了一種狂妄自大的種族優越感,在他們眼裡猶太人就是一群畜生,毫無人權可言。
他們舉起屠刀殘殺無辜的猶太百姓,他們用冷酷無情的面龐將法西斯的特有的殘暴展現的一覽無余,我忘不了那些為了躲避納粹黨追殺而躲在地板衣櫃和床底下瑟瑟發抖的婦孺,忘不了德國士兵在發現有倖存的猶太人後蜂擁而上舉槍一個不留,一個紳士般的軍官坐在猶太人的鋼琴前優雅的撥弄琴鍵,莫扎特的樂章伴隨著如爆豆般的槍聲如同是死神的舞曲。導演用一種看似荒誕的方式來諷刺納粹的殘暴與變態。
當辛德勒與妻子騎著馬在山坡上目睹了城市中正在對無辜的猶太人大肆屠殺的德國士兵那野獸般的行為,當他在混亂的人群中看到了那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慌慌張張的奔跑,他內心深處的善念令他徹底頓悟了。他明白了,在這個亂世中,就算賺再多的金錢也不能換來活生生的人命,沒有人性,就算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影片用了許多細節來交代辛德勒的轉變,比如他開始利用自己的人脈為工廠中的猶太工人謀取一線生機,在他的生日舞會上他不顧旁人的眼光熱情的吻了前來祝賀的猶太女人,給予了他們充分的尊重。與辛德勒反差極大的便是那個納粹中尉軍官,他身上的軍國主義法西斯氣息已經無法掩蓋,即便他在外人面前很優雅,但內心的孤獨在他遇見猶太女人海倫時暴漏了。他沒有殺死海倫,或許他的內心是需要人來安慰的。他或許並不是真心的喜歡海倫,僅僅是想有個人來宣洩情感,但他內心的種族歧視卻已經在他的
靈魂中烙下了深深的不可磨滅的印記。當辛德勒規勸他試著寬恕他人的時候,從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線轉機,他的內心在那一刻彷彿也對自身所信仰的主義產生了一絲動搖。當他在地下室輕撫著身為女傭的海倫,他迷戀著海倫的美,但卻又不能表達對她的愛意,因為他是一名德國納粹軍官,他的身份和信仰令他無可奈何。內心的矛盾使他變得暴躁,法西斯的思想重新占據了他的靈魂,他瘋狂地毆打可憐的海倫,導演用平行蒙太奇把宴會上辛德勒對待猶太人的親切尊重與他的變態進行了強烈的對比。這或許也是導演對戰爭扭曲人性的另一種闡述。
當影片進入尾聲,辛德勒見到德國士兵挖出了那些在集中營被屠殺的屍體,觀眾們意外地發現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身影靜靜的躺在屍體堆中等待火化,小女孩的屍體早已經腐爛,辛德勒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孩子也難逃劫難,由於影片色彩的特殊性,導演對小女孩的身影單獨使用局部色相,這使得在視覺上起到一定沖擊。在黑白的屍體中,那一抹紅色顯得異常刺眼,在這黑暗的時代,童真被無情的殺戮埋沒,希望在瞬間被摧毀。
辛德勒深深明白了名單的意義,也明白了自己該去做什麼,他廢寢忘食,不惜餘力只想再多救一個人。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影片開頭那個一心只想大發戰爭財而不在乎猶太百姓生命的商人辛德勒,原來一個人真的是會蛻變的,猶太人讓辛德勒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讓他明白了救人一命,就是拯救全世界的道理。
本片可以說是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本人的回憶錄,他深刻的批判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同時也歌頌了戰中尚未泯滅的人性。
⑸ 求《瘋狂的石頭》影評
投資《瘋狂的石頭》,大概是劉德華最成功的一次投資,據說頭三天票房就達到了200萬。昨天晚上去影院的時候,也是人滿為患,我頭一次坐在第五排看電影,完全失去了居高臨下的優勢。
一個荒誕的故事+笑料百出的情節設置+符合邏輯的劇本+新銳導演的獨特視角+一群算不上明星的演員=一部優秀的國產喜劇片。
這是我唯一能給這部電影下的評價。
從電影一開始到結束,平均每3分鍾就可以讓你笑一次,幾乎每十分鍾就可以讓你大笑一次,這樣的「笑果」甚至在近年來馮小剛和周星弛的電影里都沒有出現過。當然,這樣的效果,一方面是歸結於全篇的方言語言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歸結於演員們到位甚至出彩的演出,但是最需要贊揚的,則是劇本的優秀。
一 、 荒誕
荒誕,是喜劇電影長盛不衰的最好武器,不論是好萊塢的金凱瑞,還是香港的周星馳,即便是嚴謹如80年代的大陸影片,一旦涉及喜劇領域,也只有靠荒誕不經的劇情來博觀眾一笑。大陸最有名的戲劇導演馮小剛從《甲方乙方》開始荒誕,到《大腕》為止將荒誕發展到極致,在其後的《手機》裡面是寫實主義的荒誕,《天下無賊》里理想主義的荒誕,其目的不外是為了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發出會心的一笑。
《瘋狂的石頭》也是這樣一部荒誕的電影。從劇情的設置上就體現出了荒誕精神:一所瀕臨倒閉的工藝品廠,一群半年沒有開出工資的工人,一個患有前列腺炎的保安科長,一個利慾熏心的房地產商,一個高科技犯罪的國際大盜,三個小打小鬧的賊,加上一個為了泡妞不擇手段的攝影師,圍繞著一塊曾被用來砌男廁所的老坑翡翠展開了一場保衛戰。
這樣的劇情設置就註定了電影中會出現另人捧腹的笑料,所以,電影的一開場就有攝影師謝小盟在纜車上泡妞,結果被妞打傷了手,手裡的一罐可樂從天而降。
二 、邏輯
邏輯與喜劇應當是不沾邊的,所有的喜劇其主要任務就是搞笑,為了使看電影的觀眾能夠笑得前仰後合,所謂的邏輯在喜劇里完全是為了反邏輯的需要而存在的。
可是《瘋狂的石頭》確實一部有著嚴格邏輯思路的喜劇片。
剛才說過的,從天而降的可樂瓶,本來是個不合邏輯的情節,因為按照邏輯來講其造成的後果必定是人仰馬翻。但是在不到10分鍾的局情里,導演就給了你一個結果——可樂從天而降,砸進保安科長包世宏的麵包車,包世宏下車指著天大罵,結果汽車順坡滑下去,撞到了房地產商的寶馬車,因為房地產商要收購工藝品廠的土地與廠長發生口角,所以那個猥瑣的跟班正在工藝品廠的牆上噴「拆」字,雙方發生糾紛——到此為止,似乎這一個系列的情節已經有了一個邏輯的順序,可是,並不僅僅如此。
在另一方面,三個賊化妝成搬家公司去偷竊,因為違章停車被警察抄牌,黑皮正准備對警察下手(看到這里心一抖),這時那邊包世宏的車禍就發生了警察逃過一劫,三個賊也沒成為殺人犯。
然後呢?那個泡妞的謝小盟泡的居然是三個賊中的老大道哥的馬子,這又為後來偷玉換玉,真玉假玉搭好了架子。
甚至到了故事的結尾,仍舊沒有忘記包世宏壓在房地產商那裡的汽車駕照,由此又給了故事一個幾乎完美的童話般的結局。
三 、笑料
笑料多,有點讓人想到《武林外傳》。方言的優勢在影片中表露無遺。
四川話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喜劇效果,加上一群長相實在不敢恭維的演員,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膠片版的加長小品。
比如說房地產商的小跟班指著寶馬的車牌罵包世宏:「你也不看看這是啥子車,別摸我(BMW)」
比如說道哥把謝小盟和他馬子抓姦在床,對謝小盟一頓海扁:「說,你上了我馬子沒有?」謝小盟說:「忘記了。」道哥罵他:「忘記了?你們都在床上還忘記了?你當我傻子啊!」謝小盟又說:「上了上了!」道哥又罵:「上了?你TMD侮辱我的人格!」當他發現謝小盟是用翡翠引誘他馬子的時候,不論謝小盟說翡翠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會挨一頓暴打,「你不但侮辱了我的人格,還敢侮辱我的智商」。
如此種種,在通篇里俯拾皆是。最精彩的對白要數道哥以綁架謝小盟為要挾打電話給謝小盟的老爸,結果人家回答:「撕票是吧,我謝謝你!」然後道哥整個崩潰了,說:「咋子會有這樣的老爹?」
看《瘋狂的石頭》,一定要挺直上身,保持隨時笑的思想准備,如果你像看好萊塢大片一樣窩在椅子上,一定會讓你笑得不暢快。
四、 隱喻
喜劇,與隱喻,應該不沾邊。
隱喻屬於王家衛式的晃動的鏡頭,或者阿莫多瓦式激烈的人性斗爭。而喜劇則應該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言的。
《瘋狂的石頭》中的隱喻,則更像一則童話。
包世宏第一次出鏡是在醫院,因為前列腺炎尿不出尿來,並沒有給明確的台詞,只在醫生的身後有一個不斷滴答的水龍頭。
在傳統的意象中,尿不出尿來,或者活人被尿給憋死,屬於一種窘困的境地,而男人一旦在下半身出現問題,就屬於男性尊嚴的喪失。包世宏最初的設定就是一個處在這樣情景的男人,工作單位面臨倒閉,出車禍需要賠錢,為了展覽石頭的保安工作費心費力,到後來發現石頭被掉包,在廁所里發脾氣踢壞了所有的小便器……種種的與小便有關的信息都在透露著他人生的不得志。
到了結尾處,包世宏大罵謝廠長出賣了大家,又在電梯里抓住了殺了人的國際大道,頒獎大會上,他溜進廁所暢快淋漓的尿出尿來,興奮得甚至忘記了領獎。這又給了他一個最好的結局——男性的尊嚴。
而對於保護的對象——石頭,又似乎有點像《哈里波特》中的厄里斯魔鏡。只有像得到它而不是佔有它的人才能夠找到它。包世宏在最後居然將真的翡翠掛在了自己女友的脖子上,還鄭重其事的告訴她,「假的」。
這是最好的結局,因為即便是一個假的翡翠,在他女友的心裡只怕比真的還要寶貴吧!
五、 演員
沒有大牌,最大的牌只怕就是配角中的配角「豬八戒」徐崢。
但是,正是因為沒有大牌的演出,才能夠保證這時一部原汁原味的能夠讓人發出衷心大笑的演出。因為他們可以不計形象,不計報酬的出演任何的情節,不必考慮別人的贊美或者批評。
《瘋狂的石頭》被稱為今年最好的喜劇片,甚至今年到目前為止華語電影中最好的一部一點也不為過。
劉德華,這個失敗了許多次的投資者,這次應該高興了吧!
⑹ 瘋狂的石頭的主題與影評
對中國電影來說,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包容性更強的時代,在此期間,中國的電影市場充滿著潛力。愛情片,文藝片,動作片,犯罪片,喜劇片……各種類型應有盡有,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21世紀的四大國產經典喜劇電影分別是《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夜店》和《夏洛特煩惱》。一說起喜劇電影,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頂好佳作,甚至很多人至今仍然認為它是中國目前為止最好看的一部喜劇電影。當然,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瘋狂的石頭》是一部黑色幽默風格的喜劇影片。主演是郭濤,劉樺,黃渤和徐崢。這幾個演員,除了郭濤當時已經被評為「最有潛力的男演員」外,其他幾個還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瘋狂的石頭》一經問世,這些人都爆紅並且身價翻倍。現在拿出來個頂個都是能挑大樑的戲骨,可見寧浩導演選角的眼光還是相當毒辣。
影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一個瀕臨倒閉的工藝品加工廠在翻建廁所時,無意間挖出來一塊絕世翡翠,價值上百萬,這件事迅速上了新聞。絕世翡翠的出土不僅吸引了道哥帶領下的本土「小偷」三人組,還引來了國際大盜麥克。但誰也沒想到翡翠已經被謝小盟換走了。之後的奪寶故事圍繞著「偷梁換柱」、「得來全不費工夫」、「以真換假」、「完璧歸趙」這幾個小事發生。
影片一開始就直接向觀眾表明了這是一部喜劇,不管是電影的整體畫面,輕松的配樂,還是人物的語言,都透著一股子幽默。整部影片以主人公包世宏的臉部特寫開場,鏡頭慢慢由黑白轉為彩色,與此同時包世宏一副難以名狀的表情出現在觀眾的眼中。然後是水龍頭的特寫,表面上是給水龍頭特寫,但導演在這個地方其實是隱寓地去點明包世宏的病症,伴隨寧浩飾演的醫生的台詞,讓觀眾直接明白包世宏患了前列腺。這點寧浩導演做的非常巧妙,幾個切換的畫面就能讓觀眾感受到鏡頭語言的魅力。
影片開場部分非常有意思,用了一組讓人拍案叫絕的巧合,交匯了四條線索,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第一條線索。在纜車上,隨著一段不知名的緩和音樂,鏡頭從上往下拍,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意味。鏡頭從纜車上拍底下的居民樓和植被,同時,謝小盟的聲音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鏡頭回到纜車內,謝小盟正圍著身邊的女人搭訕,但女子並不買賬,謝小萌便轉到了女子身後,把拿著可樂的手搭在窗戶上,旁邊有大媽在低聲呢喃著流氓,女人摘下耳機後用高跟鞋用力踩在謝小盟的腳上,可樂隨之落向空中,影片名《瘋狂的石頭》出現。
第二條線索以特寫開場,打開車門,一隻穿著白色皮鞋的腳踏出小汽車,讓觀眾以為車上出來了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但接下來的四眼照後視鏡的猥瑣模樣完全顛覆了觀眾對西裝革履男士的初想法。四眼拉開皮包時用一個仰拍鏡頭突出他的性格特點:仗勢欺人。從工地離開的他把車開到一面牆前,用噴漆往牆上噴上大大的「拆」,沒想到字還沒寫完自己停在路邊的BMW就被別人給撞了,他飈著臟話走了過去。
第三條線索是以道哥為首的三個小偷偽裝成搬家公司,光明正大的把別人家東西搬出來。第一個鏡頭是從微波爐里頭往外拍,他嘟囔著要把小狗放進微波爐里「微波」了。之後鏡頭切換,轉到門口,三個人大包小包地提著東西從別人家裡出來,愣住——警察站在卡車前正在抄車牌號。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特寫,警察的臉,道哥的臉,警察的筆紙,榔頭,警察後腦勺。正當魯莽的黑皮榔頭舉起准備敲下去的那一刻,另一邊「砰」的一聲,鏡頭轉到了不遠處兩輛車相撞了,警察口頭告誡了他們一句便開車走了,故此他們逃過一劫。
第四個線索,包世宏開著麵包車載著三寶,三寶一直在聽廣播希望能中彩票,正當二人想像天上掉美元的好事兒時,一個不明物體砸破了他的擋風玻璃,他們發現是纜車上丟下來的,破口大罵,完全不知車子已悄悄溜走,等他們發現狂奔趕去時,車子已經撞上了那「高貴」的BMW。
導演分別用了「謝小盟調戲妹子被踩」、「四眼兒收購工藝品加工廠」、「小偷搬家」、「包世宏撞寶馬車」,這四個事件串聯起了這些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導演善於採用多組張弛有力的鏡頭強調,即使每個鏡頭持續時間都非常短,但他依舊能夠把事件完整表達清楚,僅八分鍾就基本把所有人重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角色定位有所交代。場面調度的手段十分高超,令稍稍懂點門道的人看了都嘆為觀止。
整部影片的色彩都偏向黑灰等深的暗色系,拍攝取景的場地也都是些破舊、凌亂、臟亂的地方,這些都從側面表明出了劇中人物所處較低的社會環境,刻畫出了平民階級的貧窮性。影片中最鮮明的兩大特色是黑色幽默和蒙太奇手法的運用。 黑色幽默又被稱為「絞架下的幽默」,因為它的諷刺表現得十分含蓄,但是卻帶有寓言性質。《瘋狂的石頭》以其獨特的寓意方式讓觀眾大笑一場,但在笑過之後又能讓觀眾自己體會到笑背後的那些陰暗、丑惡的東西所要反映並表達的社會現實。
包世宏這種反英雄式的塑造,也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真實感,並不是每個英雄都可以掌控全局。小人物的生活中當然是充滿了苦難,哪有那麼多一帆風順。郭濤本人也是這樣——2006年正值郭濤事業的最底潮,他參演了《瘋狂的石頭》。憑借搞笑的劇情和演員們本身的實力演技,原本不被看好的《瘋狂的石頭》一上映便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郭濤也因此迅速走紅,迎來事業上的第二春。
黑皮就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底層人物的素質低下,多次出現台詞「榔頭一敲就完了」,小人物性格表達的極其鮮明。原本默默無聞的黃渤更是憑藉此片一戰成名,之前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既沒有顏值又沒有名氣的演員,自從這部電影之後,黃渤成為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擔當者。
當時人們對徐崢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春光燦爛豬八戒》這部電視劇上,而在這部《瘋狂的石頭》中,徐崢對這個狡詐的人物拿捏的非常到位。從這開始,徐崢開始走入電影大銀幕,成為「票房靈葯」,二十一世紀的四大國產經典喜劇電影徐崢便參演了三部,由此可見《瘋狂的石頭》給他的事業帶來了多大的機會。
《瘋狂的石頭》演員到位的演技以及緊湊的故事結構,讓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中。這部影片中有大量的重慶方言,更加有代入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它並沒有強行說教,表達什麼深刻的主題,然而正是這種單純的娛樂,卻讓觀眾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趣味性。
前輩鄭洞天曾說過:「《瘋狂的石頭》是不可復制的」。至少今天為止,中國還是沒有一部犯罪喜劇片能撼動它的地位。
借用一句寧浩導演對《瘋狂的石頭》的評價: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只搞笑,無關其他。
發布者:一個被欺騙的同學
⑺ 《修女也瘋狂》的影評
http://www.mtime.com/my/1540830/blog/1905359/ 地址..影評..
⑻ 有沒有修女也瘋狂2的影評
不得不佩服美國人歌舞片的水準。前一陣子《如果
⑼ 從視聽手段角度寫上帝也瘋狂1影評
當歷蘇站在那個美麗的懸崖邊上,一揚手,可樂瓶子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拋物線,然後不見蹤影的時候,我總是在想,這會不會意味著一輪新的涅磐?
廣袤的卡拉哈里,那麼神秘的一方空間。一群被時間所遺忘的土著人生活在那裡。他們對現代化的事物一無所知,相信他們所不了解的一切事情都是上帝的手筆。沒有近鄰,亦沒有仇敵,他們安然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和睦而融洽,與世無爭。人們彼此相愛互助,共同分享。那裡雖然資源貧乏,環境惡劣,但都並不曾給他們的生存造成壓力,反而使人們更加珍惜和感念上天的饋贈。
而在距卡拉哈里幾千公里的城市裡,人們正被高科技、高節奏的生活所驅趕,利用很多「高級」的工具,如汽車,如電腦,在繁華的街道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匆忙穿行著。逼仄的空氣無處不在,壓榨了他們臉上的笑容。
影片開頭的幾分鍾內,時空輕易地完成了這樣的轉換。並在第一時間揭示了導演的意圖:強烈的對比,讓看電影的我們不得不展開思考。
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樣的片斷:歷蘇帶著瓶子離開了卡拉哈里,在路上感到飢餓,忽然看到一群羊。於是他用浸了麻葯的箭射了其中一隻;然後走過去撫摸著小羊,對它道歉,解釋自己的傷害並不是出於本意,只是生存所迫;看羊的小孩發現了,對他大喊大叫,歷蘇非常自然的邀請道「你也一起來吃吧!」;小孩跑了,他以為是去叫他的家人,反而更加高興了;小孩帶了警察回來,警察二話不說將羊搶走,歷蘇覺得這人想獨吞,真沒有禮貌,但是也並不生氣,而是自己去找另一隻羊……
非常簡單的一個過程,將歷蘇所代表的土著人的純良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對自然有最大程度的尊重,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融入自然的一分子。他們沒有私有的觀念,只有樸素的共享意識。他們無條件的幫助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理所當然,他們相信平等互愛是再正常不過的人際關系。
反觀物慾橫流中掙扎奔走的現代人,種種貪婪的慾望正一刻不停的潛滋暗長著。然而我始終相信,純良的內心是人們所共有的,過去,現在,亦包括將來。正如影片中兩個士兵的手拉在一起,盡管是被迫的,卻象徵著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的仇恨和不可調和的矛盾;影片中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反面人物,即使是那些恐怖分子,那個偷獵的人,他們都只是丑角,而並非反角。現代人決不是被批判的對象,而是被同情的對象。他們都只是為了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上衛護著自己不受到傷害。他們的美好品質也沒有遺失掉,而只是躲藏在內心某一塊純凈的土壤,期待在合適的機會被開墾出來。我想,這也是導演所希望告訴人們的。
如同那條望不見盡頭的車轍一樣,人類的發展已經走出了太遠的距離。這一路充滿艱辛,充滿了驚心動魄,才有了今天的繁華景象。歷蘇盡管是無意識,不自覺的行動,仍沿著車轍走出了很遠。這象徵著卡拉哈里不會永遠封閉。可樂瓶子不會是唯一攪亂他們生活的東西,更多的現代化產品將不斷沖擊著他們的思想。他們終將被捲入現代化的大潮中。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麼他們身上的美好品質,亦會被無可阻擋的力量所同化。這是令人擔憂的。但換個角度來想,美好的品質本來就不應建立在落後、愚昧、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基礎上。精神家園的最後一塊凈土不應該依靠他們來守護。
忙碌的人們啊,只要稍稍緩下腳步,就會留意到身邊有好風景。對美好人性的尋找和重建,一定也不會太難。
人,終將凌駕於物質之上。
在土著人眼中,現代人是上帝,因為他們的行為有著太多的不可思議;而在現代人眼中,土著人也是上帝,因為他們處於靈魂的本初狀態。或許,每個人都是上帝——自己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