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一部電影的影評

一部電影的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09 05:00:12

㈠ 求一部電影影評

貝奧武夫

影片將故事背景設在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那裡充滿了英勇奮戰的騎士和邪惡的怪獸,到處是奇幻的歷險和勇猛的故事,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財富和榮耀的誘惑……這里似乎只有一個人顯得與整個時代都格格不放,那就是貝奧武夫,因為殲滅了一個恐怖的生物,繼而拯救了一個古老的丹麥王國,使得他速度成為了萬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作為回報,這個身高接近兩米、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維京人,滿懷著大膽的自信和雄心,成功地繼承了王位。

對於被拯救的王國來說,貝奧武夫已經成了贊美與勇敢的代名詞,在他拯救了正在遭受格倫德爾致命摧殘的王國以及統治者胡魯斯加王之後,那裡的臣民不斷用贊歌美化他那不同尋常的功績與威力--由於長期受到格倫德爾這個殘忍無情的怪物的折磨與吞食,整個王國中的居民一直處在驚慌和恐怖之中。

不但讓一個國家徹底擺脫了兇猛野獸的蹂躪,貝奧武夫自己也獲得了聲譽和財富,巨大的金錢魅力以及無邊的誘惑都從四面八方向他撲來,可是精明的他似乎對於如何處理他新得到的權力更加感興趣。貝奧武夫最終將自己的命運永遠定格在了一個武士、勝者、領袖和丈夫上……最最重要的是,他還是一個男人。

在英語的語言發展史中,有關貝奧武夫的敘事詩應該是殘留下來的最古老的一個記載了,這部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的改編電影中,包含了原著中的許多角色與主題--有偉大的魔鬼、永恆的英雄,當然也有發生在善與惡之間沒完沒了的爭執,都在逐層地探索有關勇氣和榮耀的一切。不過這里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影片中的那個貝奧武夫,絕不是你上中學時歷史老師口中的樣子,澤米吉斯承認道:「坦白地說,原著詩歌不具備任何吸引我的元素,我還記得那是上初中的時候,詩歌版的《貝奧武夫》是老師布置給我的閱讀任務,但我根本一點都沒看明白,因為裡面全部是古英語……對於我來說,那是一次可怕的閱讀經歷,甚至有點不願意去回憶,更想像不到今天自己會將那個有如噩夢的詩歌拍成了這么一個有趣的影片。說實話,當我讀到這個由尼爾·蓋曼和羅傑·阿夫瑞共同創造的劇本時,立刻就被迷住了,於是我問他們,『為什麼你們的劇本竟然讓我原來以為極其無聊且可怕的故事,變得如此有魅力呢?』他們的回答是,『好吧,那我們就為你做一下簡單的猜測,因為詩歌的創作時間在7世紀和12世紀之間,但貝奧武夫的故事在此之前,已經通過口頭流傳了幾百年了。而那個時候,惟一會寫詩歌的,就只有修道士而已,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故事中很多有趣的部分,已經被人為地剪輯掉了。』確實,蓋曼和阿夫瑞的劇本對整體內容進行了更加深層次的挖掘,將原著詩歌中不完善且存有疑慮的部分,都進行了重新修補和剪輯。他們通過分析修道士的習性,猜測出了有可能被隱藏起來的部分故事,在保持住了詩歌的基本精華的基礎上,讓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這樣才能迎合現代觀眾的喜好。我相信,影片中做出了如此多有革命意義的改變與延伸,甚至有可能會引起學術界的爭論也說不定。」

㈡ 看一部電影的觀後感怎麼寫

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專單幾句話屬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㈢ 我想知道看了一部電影之後,如何寫影評

影評沒有什麼固定格式,可以單純談感受。專業一點可以分析影片的技巧。

㈣ 對一部電影的影評

希望 ,自由與自我救贖
——評《肖申克的救贖》
有人問我希望是什麼?我茫然不知所措。希望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信息高度便捷的時代,我還想到過希望嗎?物質與信息的洪流早已讓人喘不過氣來,想擁有一輛汽車,想擁有一幢豪宅,這算不算希望呢?希望應該是一種崇高的東西,就像安迪那顆永不放棄永遠堅強執著的心。當希望一點點地異化,最終淪為媚俗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就僅僅只是慾望了,典獄長那幅道貌岸然的嘴臉大概就是最為真實的寫照。
自由又是什麼呢?20年後當安迪最終爬過那條骯臟的下水道,最終逃出那座人間地獄的時候,他仰天長嘯,他終於完成了自我的救贖,盡管他本身並沒有罪。影片似乎在告訴我們,自由就是安迪心中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就是背負了20年的自我救贖。自由是什麼,就是能在陽光下悠閑自得的呼吸。對於我們,它就像空氣,根本不去想失去它會怎樣,但對於高牆內的囚徒,自由卻是他們唯一的嚮往,而這也正是安迪的希望,正是這一希望給了他勇氣,給了他堅強,也給了他智慧,最終成為他重獲自由的根本動力。
「我從未搞懂他們唱什麼,其實我也不想搞懂,此時無言勝有言。她們唱出難以言傳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聲直竄雲端,超越失意囚徒的夢想,宛如小鳥飛進牢房,使石牆消失無蹤,就在這一瞬間,鯊堡眾囚彷彿重獲自由」。 這是影片中瑞德的一段話外音。那是一個令人無比感動卻又神傷的一個鏡頭。安迪不惜受到處罰,私自在播音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他究竟在想什麼呢?是什麼驅使他冒生命危險作這樣一件看似似乎很傻的事呢,要知道在此之前安迪一直都是一個冷靜而富有智慧的人。自由——正是對於自由的渴望給了他充足的勇氣,去做這樣一件事,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彷彿重獲自由!因為只有在那一刻他所有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彷彿才成為了觸手可極的現實!

表面上看來,這部影片的一個重要主旨似乎是在揭示美國的司法黑暗,無罪卻被判為有罪,監獄骯臟而且黑暗,宛如人間地獄。典獄長的那句「我堅信兩件事情,一為管訓,一為聖經,你們兩樣都少不了, 在這里你把信仰交給神,把命交給我們」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影片自始至終都在圍繞「救贖」這個神聖而又令人不可捉摸的話題。中文譯名還有譯成《刺激1995》的實在是惡俗,《肖申克的救贖》這一譯名我想本身也包含著對於影片「救贖」這一主題的理解。
基督教對於西方的文化影響至深,「救贖」這一觀念是基督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母題。這樣說來,人有原罪,無論任何人都得贖自己的罪過,在宗教時代,人們渴望得到主耶蘇的救贖,可是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在後來「人也死了」,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人依靠誰來救贖自己呢?《肖申克的救贖》給了我們答案。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自己,只有自我救贖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由。安迪剛來到鯊堡監獄的時候,瑞德曾說鯊堡監獄里沒有真正的犯人,似乎是在玩笑,但恰恰是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暗示。難道只有安迪一個人是無辜的嗎?倘若人人都有原罪的話,那麼現實中的無罪與有罪又有多大的區別呢?人人都有罪,那麼哪裡還有所謂罪與無罪之分,同樣得贖自己的罪過。鯊堡監獄或者就是這罪惡人間的某種象徵。無論是典獄還是犯人實際上他們都已成為鯊堡的囚犯。他們或者已完全為慾望所淹沒,如典獄長,或者業已習慣,枷鎖成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老布,又或者人性早已異化和扭曲,如「三姐妹」,而安迪呢,他自始至終都是清醒地,從得到那把小錘子起,他就已經開始走上了自我拯救的道路。而這自我救贖也最終使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當老布在坐了50年牢最終獲得自由之後,他卻選擇了自殺。瑞得坐了40年牢之後終於獲得了假釋,可他上廁所也得先老闆請示,否則就撒不出尿來。這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哀。影片中稱其為「體制化」,我想這實質上就是人性的一種扭曲與異化。習慣已經成了一把隱而不宜覺察的鎖,一旦枷鎖最終卸掉的時候,生命反而如同缺失了一角。在黑暗中我們可以妥協,可以放棄尊嚴,但絕不可以放棄希望。一旦希望沒有了,妥協就已成了一種本能,揮之不去,就像在黑暗中呆久了的人,一旦遇到光明,反而會成為瞎子!

這是一部關於希望,關於自由,關於如何拯救自己的片子我想無論如何,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永不放棄,永不絕望!

人們似乎更習慣見這部片子列為勵志類,雖然定位低了些,但也實在不無道理。看這部片子你最直觀的體驗就是感動,來自靈魂深處的不可名狀的感動,看到後來我們早已忘了所謂的司法黑暗,更不會想到什麼「救贖」。感動本身已經包含了所有的意義。所謂「其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或許這種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一部叫座的,成功的商業片,它直接打動觀眾的正是這種能夠帶給觀眾某種心靈上的但又是較直觀的體驗的東西。莊子講言意之辯,以為「得意而忘形」,可是如今的眾多商業片確是讓人「得形而忘意」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刺激與滿足而早已將意義拋之雲外。《肖申克的救贖》事實上並不是一不純粹的商業片,但也不能說它就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它的成功在於它將兩者作了完美的統一,這樣反而達到了一個更好的效果。觀眾僅僅通過看就獲得了某種靈魂上的沖擊,而這種體驗有不僅僅來源於形式它有更深厚的意義支撐。

㈤ 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今年寒假學校給我們留了觀看愛國影片作業寫觀後感,最觸動我的是周五上午看的《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一歲對於我們來說正是無憂無慮盡情享受生活的年齡,正是一個兒童最美好的階段!但劉胡蘭為了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與她相比,我真的感到無比羞愧.
今天,老師讓我們寫觀後感時,我的眼前又出現了劉胡蘭姐姐那雙純潔堅毅的眼睛。雖然她沒有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但是她的精神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幸福地學習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學習呢?今後,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努力學習,長大為祖國做出貢獻。

㈥ 對一部電影的影評字數在1000左右

《甜蜜蜜》
總認為,這片子應該擁有另一個結尾。兩個人失散在茫茫人海里,過著各自的人生,各自的軌跡,也許有那麼一絲遺憾,然而最終也這樣老去了。

雖然黯然,但這才是大多數的愛情不是么。

天底下那麼多有情人,有多少能夠手牽手走到最後。

《甜蜜蜜》像一部童話,公主嫁給王子便結尾了,預示著從此兩人美美滿滿幸福一生,決計不會再細數接下來的柴米油鹽。

但如果電影如人生一般不能停留在某個時刻,我們接著看下去,說不好,劇情便如報紙頭條,出現他們在家爭吵的畫面,或者八卦兩人是否性格不合,或者傳出有第三者的緋聞等等等等,變成十足肥皂劇。即使他們再遇見,誰又能保證,不會再分開呢。

當年黎明與舒淇愛得多轟轟烈烈,十年後又能否在一起?

生活實在太瑣碎,愛情實在太渺小。

在通往白頭偕老的路上,有太多種關卡需要我們穿越。

比如

變心啦。不適合啦。為了彼此的未來要各自打算啦。異地感情淡化啦。

太多的怪物打不完,手握著愛情這個火力並不強的武器,在現實這個大BOSS面前,想要通關實在太難。

於是感情的最終幕,有些人變成了舊友,偶爾同學聚會喝個茶談談天說說地便已足夠。一些人變成知己,曾經牽過的手以另一種方式陪伴彼此的人生。還有的大多數
人,他們終於失卻了彼此的音訊,在往後的時光里,彷彿生命里都從不曾遇見某個人一般,一段記憶埋在了時間的灰塵里,不再提起。

最終還是懷揣著一點遺憾與一點回憶,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過著自己普普通通的生活。

不會太難過,太不捨得,只是一點點遺憾。時間將證明,最初的電光火石會熄滅,漏拍的心跳會漸漸放緩,無法言語的滿溢喜悅會變淡,哭天搶地的悲傷也會平復,刻骨銘心的仇恨或者愛,再洶涌的情緒和記憶,都會在歲月里,慢慢褪色。

愛情最動容的一刻,永遠只有第一次對彼此說我愛你的時候。

這一刻,倘若沒有足夠的緣分,無法拉長成永遠。

而緣分,配額真的太少。

相愛只需要時機,在一起需要很多運氣。

每一對情深眷侶,最後分隔兩地,強悍不過命運,脆弱不過感情。但生活還是要繼續。Happy Ending需要勇氣,遺憾,才是主旋律吧。

我也許會在聽到某個熟悉曲調時想起許多事情,也許會在和老友聊天時裝作完全失憶,也許會在某個特定的日子習慣默念生日快樂,也許在整理舊物時不發一語。但除了這些,也不會有再多。

如果沒有在一起的運氣。

還記得當初彼此說有多愛對方,此刻你牽誰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些愛,只能止於唇齒,掩於歲月。

㈦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論文

《年世界末日電影》影評

在看《2012》之前,我非常期待的是災難戲的特效大場面,擔心的是電影劇情部分,畢竟全長2小時40分鍾,是Roland Emmerich的災難片中最長的一部了,若是這部分稍有差池,電影就會變得拖沓冗長(這個擔心還造成了一些豆友的誤會);而在看完全片之後,情況卻恰恰相反。如果你跟我一樣,看過《2012》幾款正式版預告片,也看過那款長達5分鍾的「洛城坍塌」片段,那就不要再過多期待特效部分了,雖然依舊震撼保證你看得血脈膨脹,但卻因為幾乎所有精華已在這幾款預告片和片段當中,我一直期待更多沒有提前看到的場景,結果除了最後那場「諾亞方舟起航戲」又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驚喜之外,再無其它。當然如果你從未看過2012預告片,或者沒看過那段5分鍾片段,那就准備好接受特效和音效的雙重震撼吧,2012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由於之前對劇情方面幾乎沒有半點期待,2012粗製濫造的劇本對於我來說竟是「拯救」了沒有讓我過足癮的特效場面和災難戲份。全片兩條主線並進:各國政府聯合的巨大秘密陰謀+男主角一家大逃亡,整個故事雖然仍然俗套仍然那麼好萊塢BUG照樣數不清,但是至少娛樂性不低且不會如《史前一萬年》那樣枯燥,160分鍾沒有讓我感到疲倦,夾雜著詼諧的幽默片段和無數煽情橋段,後半段發生在船上的緊張劇情也彌補了特效的暫缺,總的來說《2012》的故事遠遠不算出色但作為用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電影也尚算合格了。
所以最後給了「推薦」的四顆星,洛杉磯崩塌段落+全片特效整體水平+過得去的故事,作為娛樂大片來說是絕對能值回票價的了。
然後說說片中的中國元素。出現中文配音的地方幾乎都是純正的「普通話」,這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實在是大驚喜。片中我國雖然並沒有完全像之前媒體宣傳那樣「中國救世界」,不過我國的確作出了很大的廉價勞動力貢獻...直到世界末日直到「諾亞方舟」都仍然是MADE IN CHINA...最後的「諾亞方舟」也是在中國西藏起航。不過片中出現的中國解放軍形象仍然出自刻板印象。另外,之前有媒體那汶川地震來為《2012》宣傳,說是片中中國元素取材於汶川地震雲雲,這簡直是扯談。
「人類終結者」Roland Emmerich看來真是要終結「災難片」這種類型了。1996年的《獨立日》之後,誰還能找一艘更大的外星人飛船更徹底的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搞破壞;1998年的《哥斯拉》之後,誰還能找一隻更大的怪物讓它更放肆的摧毀紐約;2004年的《後天》之後,誰還會再用環保之名讓全球變暖在3周之類惡化幾乎滅絕全人類?而《2012》更是將災難演繹到一定程度的極致,無論是向《海神號》致敬的海難戲,還是驚心動魄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2012》幾乎「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而在災難的面前,人類生離死別的悲苦,個人英雄主義的壯烈,人性的黑暗與光輝,也都被Roland Emmerich說爛了。好萊塢災難片或許不會就此終結,但是想要再創新已是很艱難了。

2012年必備的逃生指南(僅供娛樂)

關於2012年12月21日世界毀滅一說總是爭議不斷,眾說紛紜。《2012》這部電影不僅向我們展示了2012世界如何毀滅了,更是一本每人必備的世界末日逃生指南。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內盡量一一達標完成吧,以防萬一也不錯^^。

1,要學會開車。當然不止在你家小區開開或是上班下班開開,而是要像《2012》男主角一樣能夠把轎車跑車甚至破爛的拖車當作越野飛車來開。請務必學會此項技能,如果未能如願達標,那就趕快跟身邊會開飛車的人拉攏關系吧。
2,要學會開各種飛機。但是不需要過於「專業化」,如片中的繼父那樣學過一丁點就好。飛機類型能夠越多越好,如果未能如願達標,那也請趕快巴結身邊會開飛機的熟人。
3,接下來的三年請務必留意廣播中的怪異電台,如果提到關於政府陰謀和世界末日的內容,需速速與該播音員聯系,就算他在荒郊野外密林深處也要找到他,或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線索。
4,當然你也可以盡快認識一個地質學家天文學家等科學家,如果關系足夠好或許你能從他那裡獲取第一手資料和信息。
5,盡量學習多種語言,求救之時以便溝通,特別是藏語。
6,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你的知名度,就像片中男主角兼職作家一樣,在危急關頭或許能被你的FANS認出救你一命。
7,購置一部好手機,雖然平時它經常收不到信號,但在世界末日的最後關頭它會帶給你巨大驚喜:就算全世界幾乎被毀滅殆盡了,你仍然有可能用手機撥通千里迢迢之外或大洋彼岸朋友的電話然後來一段生離死別催人淚下的告白,例如片中地質科學家在西藏的雪山上接到了朋友從印度打來的臨終電話。
8,在關繫到生死存亡的時刻,除了家人和西藏人,誰都不能相信。如果可以,盡快交個西藏朋友,如果是個技術工人更佳。
9,沒事不要待在海上;盡早搬離島國,沿海城市,地震斷裂帶和火山地區;沒事就去喜馬拉雅山上待著,有可能你根本不用逃生就能活下來。
10,鍛煉身體。能夠應付天寒地凍的環境,水性要足夠好。多多跑步,最好是能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
11,如果地陷,濃煙和火光在你身後追逐你,或者你開的汽車飛機面臨可能逾越不過的障礙物,請一定要相信自己,咬緊牙掛閉上眼睛使勁向前沖,你會成功化解危機的。
12,如果有個工作招聘關於去喜馬拉雅山脈修建東西,盡力爭取到此工作。

當然以上都是「你上不了諾亞方舟」的前提,如果想直接拿到諾亞方舟的船票,
1,認識一個國家級政府要員,成為他們的丈夫妻子,最好的朋友,甚至成為他們。
2,認識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富豪,成為他們的丈夫妻子,最好的朋友,甚至成為他們。

㈧ 對一部經典影片的影評

十年過去了。也許是太久的緣故,令很多人都忘記了最初是怎麼開始的。越來越多的同志電影前仆後繼地佔有了各個電影節的獎項,曾經的邊緣世情變成了討人歡心的諂媚皮相。當《盛夏光年》里的余守恆,《刺青》里梁洛施替楊丞琳赤裸的臂彎綉上一縷未完成的潔白茉莉,《植物園》中寬闊緩慢的河面上漂浮著李小冉和李琪消逝的笑聲,他們都忘記了最初的開始,而直接走向脆弱的結局。所有纏綿悱惻的畸戀想像,都淪為了對青春窮凶極惡的意淫。
不,其實最初並非是這個樣子的。

阿Jet:初愛的救贖
十年前的香港,當阿Jet雙手插在褲兜里,漫無目的的從中環下山道一路閑逛著,在街邊的櫥窗內仔細打量著自己,他像每個時髦青年那樣留著神氣而不羈的染金發型,懶洋洋的神態,出奇的漂亮、迷人。他缺乏管教的張揚與粗鄙,混合著生命最原始的情慾勃發,是男人和女人同樣渴望的街頭獵物。只有當遇見阿Sam的溫馨目光,連不可一世的阿Jet都會突然不好意思起來,像一個孩子似的害怕被識破自己的淺薄。
這個整日流連公廁,理所當然接受著老男人們奉迎的Money Boy,毫無愧色地面對自己的不高尚,雖然性經驗豐富,但在心理上,卻直接、天然、沒有污染。是在生命中第一次的心動中,懷著惶恐,收斂了鋒芒,不知不覺被馴服。
再沒有比愛情更加具有力量的救贖了。
生命中最初的敏感情愫,是從「知恥」開始。在生活的折磨還沒有降臨之前,阿Jet會因為自己Money Boy的身份而羞於面對阿Sam,於是在阿Sam家的餐桌上,他搖身一變做身世清白的大好青年,討好Sam的父母,扮乖巧與溫順,卻並不是有意的欺瞞跟有所用心,阿Sam在阿Jet心裡一直是個完美的對象,有著模範般的溫暖家庭跟象徵著正直光明的警察職業,英俊的外表和彬彬有禮的內在相吻合,令這個從不會自形慚穢的阿Jet也心生傾慕,於是會不自覺地向著阿Sam靠攏。曾經那麼不可一世的人因為愛情的關系,開始變得敏感和脆弱,開始「知恥」,開始患得患失,開始喪失勇氣,開始想要努力表現,並且第一次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了無聊。這些細微的情緒轉變,楊凡全部都刻畫得恰如其分。
在一些有意無意的試探之間猜測阿Sam對自己的感情,阿Jet會為了月下的散步而心中充滿柔情,也會因為他始終相敬如賓的態度感到困惑。「他到底是不是同性戀?」同性之間愛的試探大概要從這個問題開始。害怕表白後隨之而來的厭惡和拒絕,一直在煩惱著卻又沒有勇氣去揭開結果的問題,只好在一天又一天懵懂的情意中偷偷注視著心中的那個人,許多同志比常人更懂得體會暗地裡的熱愛。

阿Sam:抵死的清白
然而阿Jet和阿Sam的爆點在於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楊凡用兩種完全迥異的環境和身份造就了兩個人在情感訴求上的差異,以至於這次偶然的相愛變得優柔寡斷,充滿立體的沖擊力。如果說阿Jet是完全原始單純的憑本能在生活著,阿Sam的部分里我們看到了更多克制,隱藏和掙扎。
清新少年的戀愛軌跡恰好和阿Jet相反,在規矩重重的溫馨家庭與每日買漫畫的辦公室之戀中能得到的情感出口十分有限,於是阿Sam會迷戀上那個不羈浪子K.S,在這一點上,阿Sam沒有終點的付出和阿Jet不計期限的暗戀都來自一個原因,為自己所不能獲得的特質深深著迷。阿Jet的部分為我們描繪了可愛的初戀情懷,阿Sam的部分卻展示了一個模範青年如何沉淪的全過程,警察制服與肉體誘惑,辦公室里戴著黑框眼鏡的老實戀人與那個嘴角帶著邪氣微笑的誘惑男子,美滿的家庭、溫順的性格和不計一切的出賣自己博取歡心,無懈可擊的完美表象下一定會有可怕的殘缺,正是這對比鮮明的映照才逐漸揭開阿Sam的感情走向。從小被灌輸的社會准則與內心的慾望居然是相違背的,這掙扎一度令他失足到更深,而墮落也並不能解開心扉,卻有著越積越深的瘀傷。最後的一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被父親撞破與阿Jet的親熱只是一個導火索,終究其因,仍是並沒有真正認同自己,社會角色和內心角色的錯亂令他永不能釋懷,若不能坦然面對自己,又何談面對這個殘酷社會呢?對於有些人來說,邁出這樣的一步大約也要花費比生命更長的時間。

他們:圈內和圈外
阿Jet,阿Sam,K.S,阿青,這些人物的聯系把故事畫成一個完整的圈,同志圈當然有輕率的性,當然有許多如K.S.一樣的情場浪子,但也不乏患得患失的真感情,像阿Jet這樣真切體驗到愛的青年,像阿Sam這樣在自我與社會之間交戰和痛苦的人,還有阿青這個曾經也嚮往過幸福二人世界卻已經走得太遠的Money Boy。在同志這個小社會里,有太多不一樣的前世今生,楊凡為我們所描繪的青春群像,由於冥冥中的關系而一個接一個出現在同一個故事裡,他們偶爾被命運聯系在一起,互相影響著,最後又必須獨自一個人面對自己的人生。這種看似戲劇性的錯綜復雜的關系,也真實地出現在每個城市的同志圈內,世界雖然很大,但這少數的有著相同屬性的人們總是會自然走到一起,所以,想必阿Jet,阿Sam,K.S,阿青他們的故事還在許多地方繼續發生著,並且會一直發生下去。
說來,《美少年之戀》令人記憶猶新的地方大概是在這里,因從來未見過一部同志電影,能這樣貼切而真實的訴說著中國同志社會的故事,用一種熟悉又自然的角度,親切又直接的態度。在所有骯臟、低俗、粗鄙甚至是變態的情節里,都找不到骯臟、低俗、粗鄙和變態,同志導演的同志電影倒反而比那些偽裝品有著更健康的氣質,正因為首先是導演剔除了那些獵奇的心態,所以鏡頭才會顯得如此干凈,所以我們莫名其妙的在這場電影里只銘記了憂傷而美好的情懷,因為楊凡給我們帶來的結尾,是愛。
從妖嬈迷幻的《桃色》、嫵媚生姿的《游園驚夢》一路倒退回去,脫去浮華虛妄的外殼,楊凡也曾經在《美少年之戀》里用樸素誠懇的手段,把感官與靈魂的初次結合描繪得如此燦爛。倒並不是電影里有什麼驚世駭俗的情色鏡頭,或者凄厲唯美的情節,雖然初登銀幕的馮德倫與吳彥祖,都有著使人驚艷的青澀之味,但整部戲的光芒,卻是在那些細膩的情緒展現中,那些摒棄修飾之後的原始的情感體現上,既真實又散發著淡淡的詩意,如同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的回憶。

㈨ 找一部電影的影評。

卡桑德拉大橋

英語譯名:Cassandra Crossing
德語譯名:Treffpunkt Todesbrücke
中文譯名:卡桑德拉大橋 別名《飛越奪命橋》

類型: 驚悚 / 劇情

上映日期: 1976

國家地區: 意英德三國合拍

兩名國際恐怖分子闖進了日內瓦的國際衛生組織總部,欲實施恐怖襲擊,受到了保安人員的迎頭阻擊,其中一名罪犯被擊斃,追捕過程中,警員不小心將實驗品病毒給打碎濺到另一名罪犯身上。兩名歹徒感染病菌。一名被當場被擒。不久腐爛而死。另一名恐怖分子竄到一列開往斯特哥爾摩的火車上,車上快樂的旅客們還不知道自己隨時都可以被細菌所染。

這種病毒染得非常快,很快整個火車上許多人都給傳染上了這種病毒,國際警局為這種病毒不傳染給其他人,對火車進行控制,並要將其開到卡桑德拉大橋給毀掉……

此列車不許在任何車站停留。引起人們騷動。車上的科學家通過自己實驗方法使許多人解除了病毒,可是上級卻不相信他,最後科學家只有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解決,列車上的人們與細菌研究人員發生沖突,人們紛紛拿起武器。年青的女作家與其丈夫被捲入戰火中。研究組織為接下火車上被染者。必須要通過不能承受該火車重量的「卡桑德拉大橋」。災難出現了,火車脫軌,大橋爆炸,細菌通過空氣在擴散.....

由英國、義大利和德國聯合攝制的災難片《卡桑德拉大橋》,製作於1976
年的《卡桑德拉大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便在我國公映,其後也偶爾在電視台播放,所以觀眾對它的故事並不陌生。這部20多年前的老片幾乎沒有今天好萊塢大片慣用的電腦高科技,卻照樣把劇情拍得扣人心弦,而從中傳遞出的那種面對病毒的大無畏和對病人的愛心及人道主義精神更給人以震撼,該片的結構幾乎成了災難片的經典模式,還影響了後來的許多影片。

當年《卡》片公映時觀眾可能只熟悉女主角「詹妮弗」的扮演者索菲亞·羅蘭,現在回過頭去翻翻主創名單,發現影片陣容是毫不誇張的「豪華大卡斯」:除了索菲亞·羅蘭這個義大利「國寶」,導演喬治·潘·考斯馬托斯也來自義大利,他的《逃亡雅典娜》、《第一滴血》等作品也是影迷們津津樂道的:男主角「張伯倫大夫」則由英國老牌演員理查·哈里斯擔綱,他最新的銀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兩集中白鬍子的「鄧不利多校長」,可惜老爺子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讓我們再從《卡》片中重溫他當年的風采;扮演「麥肯奇少校」的波特·蘭卡斯特同樣不可小覷,他是1960年奧斯卡和金球獎的雙料影帝,其他演員如艾娃·嘉德娜、馬丁·西恩等也都是歐美影壇的重量級演員;此外別忘了那個演「海利神父」的黑人明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國橄欖球巨星O.J.辛普森。

這些大牌演員的高超演技自然無可挑剔,而該片的配音隊伍同樣是如假包換的「全明星陣容」,影片完全體現了上海電影譯制廠黃金時期的水準:畢克的「張伯倫」,丁建華的「詹妮弗」,富潤生的「麥肯奇」,就連配角也都由尚華、趙慎之、施融等擔綱,他們的傳神演繹為影片如虎添翼,比如「張伯倫」和「詹妮弗」這對歡喜冤家在包廂里的幾場鬥嘴的戲,那些妙趣橫生的台詞和尖刻的譏誚簡直令人要為兩位幕後英雄叫好。所以《卡桑德拉大橋》的拷貝盡管已經陳舊、畫面有些磨損,但即使只是閉上眼睛欣賞,你都能體驗到一次完美的「電影之旅」。

㈩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什麼電影都行。

有陣子不看片了,杜琪峰的那個新的探也沒看,沒興趣。偶爾在CCTV6會看一會兒,有啥看啥,常有片子會讓人一個恍惚,比方前幾天看到的一個叫做《大片》,真的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

香港有一類B級片,能叫做話題片,就是針對社會上的某種爭議的現象,或者某起熱門的案件,拍一個應景的片子賣錢。這類片往往會套在熟口熟面的類型故事裡,不需要多麼深刻,能形成噱頭,供觀者一看一議就算。王晶、林嶺東、邱禮濤等人都是此中好手。

做類型故事不復雜,成本卡司有無需高,自帶噱頭的宣傳屬性,是賺快錢的優選。事實上,港片衰落,近幾年繼承衣缽的韓片,也是大拍真實案件改編的片子。

說到此,《全民目擊》的段位大概也能知道了,這不是一部製作水準非常高的片子,但這是未來在中國銀幕上會非常頻繁出現的片種。基本上,《全民目擊》是個樣板片,它不優秀,但是它不雷,不扮傻扮殘。——這在今時,算得上是贊美。

戲院外的人,能參與噱頭的部分,微博上應該有了不少李某人相關的段子了吧?戲院里的人,能看到國產片演員每一個層次的表演。《全民目擊》的重頭,是唇槍舌劍的庭審交鋒,片中幾乎所有的重要沖突,都是人物的言語交戰。假如說此類電影的外沿要靠噱頭話題,那麼電影本身的娛樂性八成都指望演員的表演。

這是一部完全靠演員撐的戲。

孫紅雷當然是合格的類型片演員,所謂時勢造英雄,「合格」兩個字,已是最高的贊美,因為在內地的演員中,除了他,我想不到第二個中生代。孫的表演情緒化、浮誇、有攻擊性、很動物,其實是非常香港的表演方式。有時,我不太能理解港片影迷對他的反感,不帶偏見地看,他正是香港演員在今時的內地,不做第二人想的港派演員代表。在《全民目擊》這樣一部靠演員撐的戲里,加上票房、表演兩個維度,幾乎沒有哪位一線中生代能代替他。

郭富城就仍是中規中矩,很難想像,如今他能成為如此實惠的類型片演員,不會出彩但也不讓你失望,不搶眼但也不拖後腿。真是世事弄人,至少我沒想到,《父子》之後甩開偶像包袱的郭富城,能成為一個演員。

除開他二位,以及不需要有什麼作為的花瓶佟麗婭,余男、鄧家佳、趙立新、陳思成等人,就集體為大家示範了如何奉獻出一部國產爛片級別的表演。余男那個本該驚艷的亮相之前,簡直為她鋪墊到露骨,結果咧,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哦她沒表情),都沒給到力。前戲撩撥了半天,掏出一半就射了,這很要命,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摧毀司機的心理」的故事能否成立。趙立新的那種尷尬,是讓觀者都會感到的難堪,逗哏的冷了場,捧哏的補鍋乏力,只能「嗯啊嗨是」的窮對付。

但要說,在國產片里這些都是能忍的,因為鄧家佳的糟糕表演,才是毀滅性的。在孫紅雷出場後,我簡單數了一下她做了多少小動作,有嘟嘴,歪頭,咧嘴,眨眼睛、搓鼻子、挺身體……頻繁而又格格不入的賣萌小動作,是想要搶戲的糟糕配角的通病,但是能到這個程度,問題就不在演員了,而是導演。我很難想像導演在反復地看到此一段落時,他到底在想什麼,但我完全能想像觀眾的那種被挑釁、被侮辱的感受。

有你們,孫紅雷在我心中的形象,又升華了。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