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第一集影評
A. 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1500字觀後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動盪的社會以及腐敗的明清政府,加上道士王圓籙的疏於管理,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還有其價值體現在:
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本生、佛傳、福田經變、彌勒經變、寶雨經變、楞伽經變及供養人題記,可幫助了解古代經濟生活的狀況。
法華經變、涅盤經變提供了古代軍隊操練、出征、征伐、攻守的作戰圖,及兵器裝備的寶貴形象資料。
敦煌壁畫中保存有屬於體育屬性的資料,如騎射、射靶、馬技、躍馬、相撲、角力、舉重(舉象、舉鍾)、奕棋、投壺、武術、游泳、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大都是佛教內容:如彩塑和壁畫的尊像,釋迦牟尼的本生、因緣、佛傳故事畫,各類經變畫,眾多的佛教東傳故事畫,神話人物畫等,每一類都有大量、豐富、系統的材料。還涉及到印度、西亞、中亞、新疆等地區,可幫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傳播,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B. 新絲綢之路第6集《敦煌之魂消石窟》寫500字觀後感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20多年過去了,2005年兩電視台再次攜手,重走絲綢之路, 中日雙方共派出350人的拍攝隊伍,深入敦煌、樓蘭、黑水城、喀什等10個地點進行聯合拍攝。 「展現了很多我國在絲綢之路上新的探索發現,比如對於絲綢之路上人類遷徙歷史研究的新發現、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過程的紀錄。另外,比如敦煌壁畫,雖然一直人為保護但是仍不斷消磨損毀,我們在片子中也提出了對現有文物如何保護,敦煌這樣的文物到底能夠再存在多久,這樣新的思考。」韋大軍解釋說,此次拍攝不再是絲路古道沿線的紀實報道,而是選擇十處具有不同文化特徵的地點進行發掘,每集各自成章。同時,我們拍攝到了很多觀眾很難看到的甚至是從未看過的第一手文物資料。比如壁畫,絲綢之路沿途有很多非常精美的壁畫,但目前這些流失的壁畫保存在13個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壁畫是我國電視媒體以往沒有報道過的,我們專門有一個海外組,走訪了10個國家,同時他們還拍攝到了很多西方探險家當時的日記、筆記等珍貴的資料。歷時兩年攝制的紀錄片《新絲綢之路》已於2005年10月完成,將於2006年3月10日在CCTV-1黃金時間播出。 26年前中日合拍的《絲綢之路》曾經在國內外引起過很大的反響。不可否認,26年前的《絲綢之路》確實是一部力作,它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模上代表了當時我們所能達到的紀錄片製作的最高水平。當時參與攝制的日方組NHK電視台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拍攝的西方媒體,而中國政府為保障拍攝的順利進行採取了一系列高規格的措施,例如開通鐵路專線,甚至是出動軍隊。 這次對絲綢之路的重拍,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重新體會26年前的成就,也重新審視和反省它的敘述方式和看待歷史的視角。時間過去了26年,這對於我們所面對的幾千年的歷史來說微小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對於我們,對於中國當代的電視媒體,二十多年的經歷是意義非凡的。當然,如今我們已不再可能輕易的將一個紀錄片的拍攝升級為國家行為。紀錄片製作者們也開始摒棄長久以來形成的諸如「好大喜功」、「全景展示」以及追求所謂「波瀾壯闊」「史詩性」的積習,力圖去把握一些復雜的情感,——因為世界和歷史本身就是復雜的,況且這二十多年來我們同整個國家一起,一直在經歷著封閉與開放間的掙扎。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可以而且理應變得多元化。當我們試圖用另外一種更超然、更客觀的角度回看我們那些已經被定義為「燦爛輝煌」的歷史時,不由的產生出悲涼或是說無奈的情愫。正如我們的絲綢之路,作為歐亞大陸上陸路交通的主幹道,它在中古和上古時期所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在近古被漸漸顛覆,西方世界的興起和海上交通的成熟讓它湮沒在歷史和傳說之中。編輯本段歷史是西方人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近代史,甚至「絲綢之路(SILK ROAD)」這樣一個術語都是西方人命名的。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寫的《中國》一書中,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代替了曾經出現過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稱。重新「發現」它的是一批西方探險家,他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深入到這片古老的亞洲腹地,在自然環境和人為條件都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開始了最早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然而不幸的是,他們本身並不單單是學者,幾乎每一個外國探險家在離去時都帶走了數額龐大的文物。那些被挖掘、被切割的文物現在還陳列在他們各自國家的博物館里,和他們的名字一起被世人觀瞻。今天的人們如果需要對那些文物進行研究或拍攝的話,便不得不遍訪瑞典、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十幾個國家。 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導演:谷大象 在古代樓蘭王國所地處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屍,其中令人們驚嘆不已的是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樓蘭美女」。這些古代居民生存在什麼年代?他們從哪裡來?以怎樣的方式生活著?為何突然消失?一系列疑問與假設成為了本集的重要內容。 第二集【吐魯番的記憶】導演:韋大軍 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文化曾經在吐魯番和睦相處,宗教藝術曾經在這里留下了驚世傑作,這種文化現象是珍貴的世界遺產。盡管我們可以用影像還原昔日的絢麗,但是對吐魯番來說,巨大的遺憾卻是無法彌補的。 第三集【草原石頭祭】導演:丁 虹 遼闊的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它一方面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子民,但另一方卻又不可避免的限制和影響了游牧民族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與發展。游牧還是定居?也許是草原民族心頭上一塊永遠無法搬走的石頭。 第四集【一個人的龜茲】導演:韋大軍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有許多僧侶為了信仰捨生忘死,鳩摩羅什是佛教文化東傳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龜茲的時空中,功名與寂寞、宏大與渺小如同高山與石子悄然轉換。 第五集【和田尋寶】導演:丁 虹 一幅帶有玉般微笑的東方美女壁畫,引領攝制組進入沙漠腹地——丹丹烏里克,那裡曾經是古代於闐國的中心。地處素有玉石王國之稱的和田的中心,它是否埋藏著玉石寶藏?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體現在和田。 第六集【敦煌生命】導演:谷大象 莫高窟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其中上萬平米精美的古代壁畫、彩塑,成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今日敦煌的驕傲。然而,那些壁畫卻發生著各種病變,一步步走向死亡。如何能夠讓這些古代壁畫長存於世,關繫到敦煌的文化生命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第七集【青海之路】導演:韋大軍 當北方絲綢之路在4-5世紀陷於阻塞的時候,東西方的經濟貿易是通過什麼途徑接觸的呢?從青海出土的大量絲綢成為「青海之路」的有力證據,絲綢之路的線路圖也許需要重新繪制。 第八集【探訪黑水城】導演:張超英 由於絲路重鎮黑水城的絕大多數文物文獻流失國外,致使這個城市的信息在非常長的時間里沉寂在博物館幽暗的庫房中。當史金波教授破譯了西夏草體文字後,黑水城彷彿復活。 第九集【十字路口上的喀什】導演:劉勇良 喀什自古以來都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補給城市。地處於中國版圖的最西端,它素有絲綢之路「十字路口」的稱號。在這里至今仍然保留著很多絲綢之路興盛時期的建築和文化。如今的喀什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邊疆重要的開放口岸。如果說從前的喀什為過往的商人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那麼今天的喀什則承載起了新絲綢之路復興的希望。 第十集【永遠的長安】導演:韋大軍 唐代的中國擁有巨大的財富,京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由於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這個城市在280多年的時間里,以大國的情懷接納並融合了來自異域的多種文化和不同人群。
C. 觀敦煌第五集敦煌彩塑的讀後感
敦煌彩塑觀後感
昨天老師給我們放了一段敦煌彩塑的視頻。視頻中描述的敦煌彩塑給我很大的震撼。現在,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從視頻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體。因敦煌石窟是開鑿在礫岩上,因此多為木架結構。在人工製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葦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細泥,壓緊抹光,再施白粉,最後彩繪。始自十六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圓雕2000多身,浮塑1000餘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歷時之長,技藝之精,為世界所罕見。這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更加印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繁盛。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整窟塑像和壁畫互相結合,互為一體,互相陪襯,互相補充。佛龕、佛壇上的彩塑與四壁的繪畫輝映呼應,相得益彰,既達到了整窟藝術的統一和諧,又襯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體地位。另一特點是豐富多彩,姿態各異。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復出現,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憑著豐富的想像力將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風貌、性格特徵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的彩像,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
敦煌莫高窟彩塑的發展過程,是吸收、消化外來雕塑藝術並把它融合到中國傳統藝術之中的過程,也是中國佛教雕塑逐步中國化、民族化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莫高窟彩塑藝術,在本土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博彩眾長,由最初的模擬到徹底的消化,從而自成體系,形成獨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雕塑藝術的一塊豐碑。
D. 觀看敦煌莫高窟有什麼觀後感
去了莫高窟必看二號博物館,介紹壁畫怎麼看,古人的智慧,一個很有歷史底運的地方,中國的驕傲
E. 敦煌究竟被掠奪了什麼的觀後感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覺,就是悲憤和痛心。王道士發現了這個塵封百年的寶藏,上報官府內,卻無容人對此感興趣。倒是外國人千里迢迢來到敦煌,僅用了些許錢財,便將許許多多珍貴的經卷帶到異鄉。等到國人意識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當地官員將剩餘經書護送至京時,居然只用馬車裹草席,遺失不計其數。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謂外國盜竊者倒是用箱子精心護送。心寒啊~~~。更甚者,抵達京城後,貪官居然中飽私囊,將僅存的經書部分藏於家中,還為了不被發現,將如此貴重的珍寶一撕為二。悲憤啊~~~。
F. 敦煌紀錄片第六集《家住敦煌》觀後感,快啊!
好你不是這個人啊
G. 如何評價中日合拍電影《敦煌》
這部電影令人十分的震撼,自從看了這部電影後我再看別的電影就感覺索然無味,之後我就對朋友推薦這部電影,不論別人怎麼看。
H. 敦煌數字電影觀後感600字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覺,就是悲憤和痛心。王道士發現了這個塵封百年的寶藏,上報官府,卻無人對此感興趣。倒是外國人千里迢迢來到敦煌,僅用了些許錢財,便將許許多多珍貴的經卷帶到異鄉。等到國人意識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當地官員將剩餘經書護送至京時,居然只用馬車裹草席,遺失不計其數。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謂外國盜竊者倒是用箱子精心護送。心寒啊~~~。更甚者,抵達京城後,貪官居然中飽私囊,將僅存的經書部分藏於家中,還為了不被發現,將如此貴重的珍寶一撕為二。悲憤啊~~~。
「所藏經書和壁畫,以英國者為多,法國者為精,俄國者為雜,日本者為隱為秘,中國者為散為亂」。看到這里,我覺得,我不認為那些外國人是盜竊者,騙子,我覺得他們是在代表中國妥善保存這些精品。如果沒有他們,這些珍貴的東西只會被忽視,被遺失,被破壞。只是現在如果我們想看這些真品,要大老遠跑到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博物館等去看,唉~~~ 這是不是一種債呢?人家千里來拿,我們國民要用千里去觀來還...
說王道士是罪人,是沒有遠見的小農民,這不公平。他為敦煌守了7年,沒有得到絲毫贊賞或報酬,這是灰常令人傷心和氣餒的。當這個淳樸善良的農民,遇到知音,不管他們是出於真心或為達目的,但他總覺得這些他發現的東西終於有價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I. 紀錄片敦煌 觀後感300字左右,不超350,速度發來!!!!!!!
找不到觀後感,但下面是資料,你可以參考參考。
紀錄片《敦煌》是中央電視台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攝像機對准敦煌和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將那些被遺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主創人員力求奉獻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歷史與文化的文獻紀錄片,全面紀錄敦煌地區16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現100年來敦煌學的學者對這個沙漠寶庫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據了解,紀錄片《敦煌》擁有大量獨家拍攝的鏡頭。在這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敦煌研究院首次向世人展現了二十四座以往從未對外開放過的珍貴洞窟,極富歷史意義及美學價值。
該片是中央電視台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故宮》原班人馬打造,主創陣容強大。除了總導演周兵外,季羨林先生曾擔任該片總顧問,搖滾大腕張楚、何勇擔任了該片的音樂製作。許巍則為該劇演唱了主題曲。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表示:「《敦煌》歷經六年,是按照對得起敦煌,對得起歷史,對得起觀眾,懷著敬畏心和自豪感創作的一部紀錄片『大片』。作為中央電視台的『年度特別奉獻』在新聞頻道推出。」
據悉,該片已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亞太地區購買,並也將在虎年春節期間在台灣地區播出。
《敦煌》總導演周兵表示,「關注歷史中的人,將是我們這次創作的重要視點。人,在我們這部紀錄片里,將是最重要的描述和解讀對象。」
據了解,《敦煌》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與《故宮》相比較再次大膽創新。在十集篇幅里,描述了十個人物的命運故事。對敦煌一千多年的歷史和生活有了生動的展示。有命運多舛的舞女程佛兒,寡婦阿龍,無名的小畫匠,商人沙拉,探險者斯坦因,敦煌守護者常書鴻等。力圖在為觀眾不斷創造視覺驚喜的同時,更多加入真實再現的手法,將故事片的一些成功元素有效的融合進來,增強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使節目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加充實、更能貼近觀眾。不僅僅是要告訴觀眾敦煌的歷史,更是要帶領觀眾乘坐時空隧道,回到屬於古絲綢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現發生在那裡的驚天動地的故事。
2009年的第十屆四川電視節上,紀錄片《敦煌》一舉在「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單元中奪得了「人文類評委會特別獎」。
同時,央視網將作為《敦煌》獨家官方方網站對《敦煌》節目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報道與解析,並有大型網路互動活動「敦煌游」火熱招募中,獨家推出《敦煌》精彩視頻片斷,讓廣大網友預先體驗《敦煌》的旖旎與震撼。
J. 敦煌莫高窟的觀後感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回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答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