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之東影評
㈠ 歡迎來到東莫村的影評怎麼樣
當看到手雷爆炸出漫天的爆米花,不得不贊嘆於編劇的想像力,而導演對那段撲殺野豬全過程的鏡頭處理更是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完全可以跟加勒比海盜3中的那段後現代主義鏡頭相比了~~
將戰爭的三方放入桃花源般的烏托邦,意在昭示其荒謬和殘酷。場面特效不錯,攝影很棒,畫面很美,但就是不感冒煽忽的劇情。南北問題是韓朝永遠的傷疤,也只有他們自己才最切身吧。片子太長,壓縮下會更好。其實,王寶強很適合此類角色。
㈡ 《暮光之城》影評
這部電影,有讓我感到很詫異的地方。
當我看到愛德華漸漸走近陽光,他不是灰飛煙滅而是散發著鑽石般的光芒,那時候的他真的很像天使,我感到詫異;
當我看到愛德華把貝拉帶到房間,只是讓她好好端詳自己的房間,讓她聽聽他喜歡的音樂,毫無保留地讓她去了解自己,然後像彼得潘一樣帶她飛出窗外,我感到詫異;
當我看到愛德華像羅密歐一樣在夜半無人時爬進窗只是吻了貝拉,然後他陪她聊天直到她睡著,我感到詫異。
接著我深思起來,突然懂了,我為什麼會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會為它痴迷。
它只是在描述一種已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東西,一種叫做愛情的東西。
它就像吸血鬼一樣,也許曾經存在過,但現在,它只存活在故事裡,現實中遍尋不到。
其實愛德華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行,為了不傷害心愛的貝拉,不管是作為男人的慾望還是吸血鬼的本性他都一並克制住了。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迷失的時代,就像愛德華讀到的人們的心思那樣,充滿了money、sex、money、sex... ...
你可以想像會有像愛德華這樣的男子存在嗎?這個機率得萬份之一再平方多少萬次啊!
找一個懂得用上半身愛你而不僅是下半身愛你的男人是那麼的難。
也許,越得不到,越嚮往。
很多人在最青澀的年華曾經相信愛情,也曾像貝拉,在飯堂里課桌前操場上偷偷注視著對方,
當他的目光迎上來,又立即扭過頭去,心裡慌得像打鼓;
裝作視若無睹的走過,眼睛的餘光卻總是飄移在他常坐的座位、課間活動他常呆的角落、他自行車常擺的位置;
也曾像愛德華,故意放慢自己的腳步,等想等的那個人走上來,好不容易搭上話
一有同學走過來,話都沒說完就立即走開;
等到彼此終於有機會說上話,不是吞吞吐吐像個傻瓜就是說了一堆沒有中心思想且毫無邏輯性可言的話,或者反復跟對方說我們不該做朋友保持距離比較好,回頭又忍不住去找對方… …
是什麼讓這些最初的美好漸變了顏色?
出到社會我們都面目全非,現實逐漸將憧憬掩埋
我們嘲笑瓊瑤式言情好像我們不曾追看過
我們嘲笑對完美愛情的期盼好像我們不曾期盼過
我們嘲笑傳統專一的感情老土過時好像我們不曾嚮往過。
也許,嘲笑,是因為得不到。
我們被現實教導相信愛情不如相信人民幣,我們最初對愛情和婚姻的設定在現實里漸漸退讓和扭曲
我們不得不接受審美是會疲勞的、變心是一定的、小三存在即是合理的、要寬容感情的背叛因為現實里沒有完美、
偶爾放縱一下也無妨因為青春如此短暫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以致於我們看到完美的一對總暗暗揣測背後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後心裡說走著瞧吧看你們撐得了多少年。
我們總是用慣性思維思考著問題,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世界,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言情片一定要有床上戲?
為什麼吸血鬼在陽光下一定得灰飛煙滅而不可以發出鑽石般的光芒?
為什麼愛情不可以是獨占而唯一的?誰又不曾期盼過專一而長久的愛情?
難道抱著這樣想法的女人就是感情觀落伍過份天真幼稚註定被嘲笑?
是我們的感情觀出了問題還是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據說這部電影的原版小說去年賣得比《哈利波特》還火,這一次,男女主人公像東方人一樣含蓄、傳統地去愛,
一個西方的愛情故事表現得如此純粹干凈,那些被我們嗤之以鼻的瓊瑤式言情,
在歐美竟能掀起如此狂熱的浪潮!他們居然也會嚮往愛了幾百年仍要愛下去,只愛那一個,就愛那一個,死了都要愛,這樣一點存在感都沒有的愛情!
當我們把對愛情所有最單純美好的期盼統統拋諸腦後,對西方八十年代盛行的性解放趨之若鶩的時候,
西方正把我們八十年代流行的瓊瑤式言情奉若神明,他們把這個被我們調侃為「連晉江上三流言情都不如」的愛情故事,咀嚼得津津有味。
現在我因為懂了這部電影而為這部電影更加痴迷,於是決定繼續再看一遍!
㈢ 對韓劇《伊甸園之東》的看法
覺得很好看啊
東哲VS英蘭
東哲是個鐵一樣的男人,一生都只為了家人,一生都只愛著勺子一個人
英蘭雖然外表看著很柔弱,但是愛著大叔的心比什麼都堅定,一生只愛著一個男人
超喜歡東哲和英蘭,他們真的是愛得很坎坷,當《紅豆》響起的時候,大家的心都跟著他們煎熬著
宋承憲的回歸之作真的是很不錯啊,演技和身材一樣好~~(色)
李延熙的演技有些稚嫩,但是我覺得這樣也很好了
明勛VS智賢
明勛因為上一輩的恩怨,一直認賊作父,他一生只愛一個女人,可惜她不愛他
智賢同樣是個外柔內剛的女人,她愛的一個人嫁的是另一個
好在最後智賢終於看清了明勛的愛以及自己的心意,也是很感動的一對
韓智慧的演技很不錯啊,智賢是如此坎坷的一個女人;朴海鎮真是越看越喜歡了,在《傳聞中的七公主》和《比天高比地厚》里就看著很不錯啊
優秀的老戲骨們
1.楊春姬:一個老公含冤死了帶著兩個幼兒的堅強女人被李美淑刻畫的入木三分,一個堅強的偉大媽媽的形象
2.申泰煥:一切孽緣的始作俑者,趙珉基演的超級棒,令人恨之入骨,最後他終於為自己的野心付出了代價
3.國會長:英蘭的爸爸,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後來可以獨當一面的東哲,雖然他給了東哲前途,卻讓他失去了抓住一身摯愛的資格。如果沒有他的阻撓,相信東哲還會是成功的東哲,英蘭可以少流那麼多眼淚,他們能夠一直相伴。可以沒有如果,最後他也後悔了當初的選擇。柳東根真是一個超級演技派,當年看他的《明成皇後》就覺得好演技派
超級打醬油
邁克:英蘭的丈夫。丹尼斯·吳真的是很帥啊,但是在整部電視劇就是一個悲情角色啊,他愛的人愛著他的好兄弟。編劇為了給哲蘭戀製造麯折把他弄進來,搞了個三角,還讓他抱得美人歸。後來編劇又是為了哲蘭戀可以繼續莫名其妙把他弄死了,真是可憐的帥氣打醬油男~~
編劇敗筆
1.閔惠琳:不知道編劇到底想怎樣,惠琳的愛情總是漂浮不定,最後連李多海自己都受不了辭演了,真的是莫名其妙,好好的一個新女性形象硬生生糟蹋了。
我覺得這個人物是本劇最大的莫名其妙
2.李東旭:最為延正勛的回歸作和宋承憲一比就遜色好多,覺得編劇給這個人物的戲份不多,刻畫地不是很豐滿。後來把上一代的仇恨全部加在他身上,他失去了最愛的女人,最敬愛的哥哥竟是仇人,打擊那個叫大。最後為了成全東哲的英雄形象,連累哥哥為自己死了,真是可憐啊
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有好多優秀的演員
摯愛大叔勺子~~
㈣ 藍白紅三部曲的影評啊
藍白紅三部曲DVD中,「艾妮茵斯托夫」做的影評字幕(簡體中文),花了兩天時間整理上傳的。
藍: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2.dc.txt
白: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2.dc.txt
紅:
http://e-card.51.net/temp/red-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red-cd2.dc.txt
************
至於這位「艾妮茵斯托夫」是何許人,在《藍》片評論開始是這樣介紹的:「我是克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雙面人生》《第二次機遇》作者,我很幸運從1980年到1996年克斯洛夫斯基逝世做他的翻譯」。
這套DVD我手上沒有,只有評論的字幕,沒有評論音軌,所以,這個評論音軌是法語還是英語不得而知。
我個人估計是克斯洛夫斯基的法語或英語翻譯(克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蘭)。由於是私人翻譯,名字沒有出現在影片的職員表裡面。
㈤ 賽德克巴萊的影評,不要內容介紹的,要感想
感想為主的文章叫做觀後感,影評一般都是以客觀分析為主,這里給你一份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影評吧~
轉自豆瓣,在此註明作者和原帖地址
作者:思考的貓 原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6126/
==========================割==================
《焦灼的文明》
魏德聖在接受《看歷史》采訪時,談到為什麼選擇了「霧社事件」這段歷史,一大原因就是在當時發生這樣的事件是有些「反常」的。正如片中所述,台灣抵抗日本人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馬關條約」後,日本人剛登島的幾年,當地幾乎被拋棄的漢人與原住民盡管可能出於不同的原因,但是都與日本人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影片對莫那青年時代的刻畫在影片中其實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莫那的成長和性格,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表現了當地部落的文化和信仰,也為影片的風格和立場打下了基調:即並無刻意的稱頌或貶低。可以看到,影片在表現那段歷史上並未一上來就將莫那塑造成神武的英雄色彩,也沒可以歌頌什麼可歌可泣的事跡,它一上來從莫那打獵,到與其它部落戰斗,直到部落婚禮歡慶,又到他被在唇下打上勇士的烙印,一個當地文化的生態和信仰自然展現。這是一個處於「野蠻」階段的民族,他們頌揚英雄,對土地有很強的依戀和邊界感,敵人的頭顱是他們的驕傲,渴望以自己戰斗的血祭鋪就走向彩虹橋之路。這個表現很客觀,那種原生態的殺戮,嗜血感與此前很多此類表現文化沖突的「史詩電影」有很大不同,原本你以為這片會表現賽德克人抵抗日本人的可歌可泣事跡,沒想到上來就是這么多「負面」的東西,包括莫那年輕時候的沖動、莽撞,甚至嗜殺。但是,魏德聖又巧妙的將視角放在賽德克人的角度上,去做一種「糾偏」和平衡,因為在現今文明下的我們看來,這種部落間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為了些宿怨和斗氣,就打打殺殺的舉動實在落後和殘忍,這是一種現代文明自然的居高臨下的態度。而魏德聖的視角卻從賽德克人生活過程,讓你了解他們為什麼這么做,在當時有怎樣的理由,給出更多當時的情況,讓觀眾再去判斷。可以說,「霧社事件」之前青年莫那階段,這部影片的出眾之處就已經展現,而莫那的形象也栩栩如生,讓你可以在後面體會一個不羈靈魂被壓抑數十年後爆發的緣起。
而「霧社事件」的「反常」之處在於,它發生於一個宏觀上,當地人與日本人關系緩和的階段,最激烈的沖突已經過去,正如影片跳過幾十年後,兩個日本官員看著建立了學校、郵局等文化設施的小鎮,對「教化」成績的滿意笑容。《賽德克•巴萊》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在上部對這種背景下,個人身份的焦灼感表現。莫那已經成為一個看上去桀驁之心收斂,理性的與日方博弈談判,維護部族利益的長者。但是,盡管當時的台灣已經處於表明的文明化階段,但是原住民和外來者的在地位、文化上的矛盾依然存在,莫那常常要面對巴萬關於為什麼他因為優秀反倒被日本教師責罵的困惑。而這種身份的焦灼更深的表現在被認為是「教化」突出成績的花崗兄弟身上,而花崗一郎的表現尤其突出,作為比日本同僚更優秀的他,卻依然承受著職業上不公正的待遇,被當作展品一般被日本人作為殖民教育的成就指指點點。他要身負管理責任為日本人做事,管理自己的族人,同時又常常被自己的族人嘲諷,不恥,從一個個這種矛盾的場景到演員出色的表演,都讓觀眾可以代入的體會到,一個姓氏日本化的賽德克人內心的痛苦。他知道表明繁榮下的危機,他知道莫那內心潛藏的殺氣,他知道自己同胞反抗的結局,他更知道自己在族人與日本家人間矛盾將帶給自己怎樣的命運。莫那和花崗一郎在山谷溪流邊的一段對話,可謂文明沖突的經典橋段,花崗一郎不解(或者說其實理解,但是為了說服莫那故作不解)的問著莫那,如今的生活有什麼不好,大家依然維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現代化的設施,孩子可以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而面對的又是莫那「被出訪」日本時深刻體會的強大的武裝力量。莫那的回答可切中要害,面對所謂的現代化,一句「正是提醒著我們自己的貧窮」可謂振聾發聵,將征服者角度所謂的「教化」優越感直接剖析開來。
外表的和睦常常掩蓋著內在的矛盾,畢竟,莫那他們面對的現代化沖擊並不是以可口可樂這樣的商業化方式為載體的,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槍炮與征服,間接面對的是歧視與不公。莫那處於一個尷尬的結點,他身上有著上一代人的傳統,又直接面對現代化的征服,他為傳統被破壞,獵場被奪去感到屈辱,與後來直接接觸現代化的人不同,他是有「歷史負擔」的人。而對於日本人何嘗不是,他們是有徵服者和文明者的「心理負擔」的人,內在的優越感油然而生,只是有的人彬彬有禮,與當地人有好相處;有的人粗暴暴力,與當地人勢同水火,性格和人品的差異與這種優越感結合,在文化沖突背景下,最終製造了嚴重的沖突。所以,那個無禮的「派出所」官員只是一個火星,他引爆的是一個積聚了太多火葯的火葯桶,一如莫那通過火柴頭積攢的火葯,每次一點點,長時間後,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甚至已經近乎失控,以現代文明觀點看,「霧社事件」中,莫那帶領族人的表現可謂一種濫殺無辜的屠殺,而巴萬帶著一幫孩子把一群婦孺捅死的場面更是令人咋舌。魏德聖就是這樣,不迴避現實,他告訴你賽德克人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但是又不刻意美化,比如只是表現賽德克人與軍方的戰斗,他表現的是,一場以征服為開端,相互歧見不斷加深的文明沖突將會製造多麼嚴重的惡性循環,並爆發多麼雙輸的可怕慘劇。這場慘劇震撼人心,卻不是終點,引發的是更大的悲劇,賽德克人走向了不歸路,日本人堅定了對其「野蠻人」定位,最典型的是曾經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的日本軍官,也因為喪妻之恨,走向另一個極端。而「以夷制夷」的思路,讓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以更激烈的形式爆發,但是這一系列悲劇的起點很難說是從「霧社事件」起,還是自青年莫那喪父,屈辱的被征服的一刻開始。
就《賽德克•巴萊》兩部來說,我更喜歡上部,而到了下部,魏德聖在保持其旁觀者視角略帶賽德克偏向立場之餘,也犯了些為悲壯而悲壯的問題。賽德克族在頑強抗擊沒錯,但是如不死聖鬥士般就誇張了,而且表現的戰斗場次過多,感覺有些橋段完全可以省略,突出兩三場大戰即可。當然,這些不足也是相對而言,在下部,我們依然可以體會一種身臨其境的殘酷,賽德克族女人自願尋死以便戰士有足夠糧食戰斗的場面讓我想起了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從今天的角度你感覺費解,但是這也是那時的一種文明表現。是的,魏德聖保持著自己的立場,我很不解有人看了《賽德克•巴萊》後,指責這片歌頌嗜血野蠻,有這種「歌頌」的方式嗎?拚命表現英雄「陰暗」的一面?整部影片讓人感受的更多是文明的創傷,個體的悲劇,賽德克人以自己當時文明的表達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抗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魏德聖將之展現給觀眾,看到那些人,那些事。也因為這種表達方式,也註定了其影片在大陸地區票房的尷尬,這邊影片足夠優秀,但是這種非傳統英雄主義表達的方式在市場宣傳上有些尷尬,而魏德聖嚴肅的歷史觀呈現又讓影片價值觀與觀眾的認識有些不對路,於是,大陸觀眾既難以對那段歷史產生代入感,又沒有傳統英雄撩動熱血,加之一些如兩岸、中日間歷史認識和表達方式的不同,註定了其票房在台灣以外的萎靡。盡管有一批影人為止呼喊,但是顯然收效甚微,魏德聖選擇了這樣的電影語言,也需要坦然面對一些尷尬的爭議和商業挫折,不過,當影片結束時,字幕打出「天使•巴萊」之時,多少也可以感到為這部電影工作的人們的欣慰,魏德聖醞釀十二年,有一部誠意足夠佳作刻在自己履歷表上,足矣。
㈥ et外星人的影評 追分
艾里奧特,一個充滿著幻想的小男孩,有個老想著作弄他的哥哥和一個還不太會講話的小妹妹歌蒂,兄妹三個和不久前離異的母親住在一起。由於工作忙碌加上心情糟糕,所以母親時常會忽視和孩子們的關愛和溝通。E.T.,一個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卻幸運地被善良的小艾里奧特發現,他瞞著媽媽偷偷收留下了孤獨無助的E.T.,給它吃巧克力,還把它介紹給自己的狗狗、哥哥和妹妹,雖然語言上E.T.和艾里奧特還無法溝通,但是他們的感情卻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礙聯繫到一起,雖然他們的外型有如此大的差異,但卻都有著一顆善良敏感、渴望著愛和呵護的童心。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奇妙的心靈感應,E.T.難過的時候,艾里奧特也會感覺憂郁,E.T.病了,艾里奧特也跟著不舒服。孤獨的E.T.和孤獨的艾里奧特成了最好的朋友,於是他們都不再孤獨。直到有一天,E.T.不可避免地被大人們發現了。一個活著的外星人!這還得了!於是人們如臨大敵,警察、軍隊、FBI……蜂擁而至,大人們不顧孩子們的苦苦哀求,無情地抓走了E.T.,根本無視此時的它是那麼的無辜、脆弱和絕望,他們只想把這個外星人當成千載難逢的珍貴試驗品進行研究。艾里奧特在哥哥和夥伴們的幫助下終於從研究中心救出了九死一生的E.T.,不料大人們根本沒有放過他們,沿路設下重重關卡意圖攔截這支「營救小隊」,就在大人的眼皮底下,E.T.展現了它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帶著大家擺脫了「包圍圈」。在當初發現E.T.的樹林里,來接E.T.回去的外星飛船趕來了,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家的E.T.終於要走了,艾里奧特和戀戀不舍地和他的外星朋友告別,望著遠去的飛船劃破天際艷麗的夕陽,艾里奧特知道,他將會永遠永遠記住這段短暫卻美麗的友誼。
--------------------------------------------------
很小的時候看過,沒什麼記憶了已經,唯有的印象就是E.T.圓圓的腦袋和大大的眼睛。這次把在硬碟里放了很久的E.T.重溫了一遍。
Spielberg的片子總是很大氣,很有想像力,E.T.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從E.T.被同伴忘在地球上,到與Elliott相識,與Elliott溝通,慢慢與孩子們成為朋友,再到被大人們發現,最後離開地球,Spielberg發揮超凡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外星人在地球上可能會經歷的東西,相當「真實」地表現了這一過程。
雖然講外星生物,卻沒有絢麗特技,沒有巨大場面,一切都是平實的生活場景,朴實童貞的對話,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視角展現了外星人E.T., 大人除了Elliott的母親都沒有給正面的鏡頭,貫穿全片的從帶鑰匙的大人,自始自終只有下半身鏡頭,頗有反面角色的意味。
當看到Elliott騎著單車脫離地面,車筐里載著E.T., 映襯著潔白偌大的月亮,向著自由和夢想,激動的心情和釋放的感動也不禁和他們一起翱翔在空中,內心深處被震動了一下。無疑這已經是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之一。
Spielberg拍E.T.時,正好是「外星人」,「飛碟」炒的火熱的時候,他大膽設想了人們對外星人不同的態度,人類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外星球的生物,無疑Elliott一顆純潔的童心,對外星人的友好樂觀態度得到了Elliott的贊同。其實有沒有想到科技繼續發展下去的話,真的有一天如果人類去了其他星球,說不定也會面對E.T.面臨的情況,到時候人類就是「外星人」了。E.T.還是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值得一看。
㈦ 東成西就影評
商業片,挺搞笑的。應該不錯啊。
㈧ 聞香識女人的影評
影片的精彩在於:導演選擇兩個截然不同背景的人,讓他們的人生因為偶然交織在了一起,雖然他們在人生的觀念和選擇上大相徑庭。可是到後來兩人彼此都接納了對方,並且從彼此的人格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中校開始是一個十分驕傲自大而且很多毛病的人。他的人生中習慣了的是紐約的豪華膚淺的生活,美女高級賓館飯店,士兵對他的遵從。他將那個繁華的紐約視為自己的家。而當他的雙眼失去光明之後,他認為自己失去了一切,空虛寂寞的他生活失去了目標,相比之下和侄女住在一起的生活現狀讓他不能接受,痛苦讓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但是當他和查理一起度過的這幾天讓他因為查理的天真和那種真摯的品格感覺到了人性中的溫暖。讓他打開了一直封閉的心門接納這個世界美好的東西——感情。到電影的結尾中校回到侄女的家,和自己侄女的女兒打成一片與影片開頭輝映,形成了對比。這種處理是一種讓人感動的轉變,這標志著中校的內心從以前的浮華中走出來轉而讓人性的真情所充實,他找到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意義。這不是我們一直都在尋找的嗎?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輝煌而是內心的那種天真純真的感情。中校因為雙眼失明而失去了自己認為的生活,但是他學會了用心去體會生活,原來他真正想要的不是那浮華的生活,而是一種自由(可以開著法拉力馳騁)一種嘗試(和陌生美女在舞池探戈)和最重要的感情(查理的天真)。
艾爾帕西諾很好的把握了這部戲所要揭示的內容,在影片中演出了一個性格復雜(自大而不失溫柔,粗俗而不失風度,堅強而又矛盾)的角色,從一個追求浮華中轉變成心靈的充實的轉變,從原來人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我們認為失去了我們一直以來生活的東西不見得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放下沉重的包袱用心去感受才是人生的真諦。查理在面對選擇時,選擇了自己的原則,沒有為自己前途利益而放棄自己的信仰的原則,雖然這種選擇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沒有什麼錯的。成人的選擇首先會是自己的利益,這和我們現在整個社會的認同都一致。
在最後學校的「審判」中,中校用他的演講打動了大部分有覺悟的老師和學生,給了我們一則警示。我們的審判是要由正義來裁決,正義不會姑息真正犯錯的學生,也不會包庇出賣朋友的人,更不會打擊有高尚品德原則的人。法律應該是站在正義一方的,我們現在的審判體現了當代美國法律制度的弊端。法律不是一些規章制度,(出賣朋友的人可得保護,證據不足的犯人可以無罪釋放,真正堅持原則的人卻要受到打壓。)更不是某個人的法律,校長對三種人的判罰明顯顯現出個人的意圖,卻表面上好像是依照了法律的事實。而實際是違背了正義的原則。
我們當代社會應該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片取名為《聞香識女人》,意義在於是要說明是講述中校的故事,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視角詮釋人生的意義。本片的寓意深刻,賴人尋味。看完之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包括人性、道德、正義……
㈨ <<伊甸園之東>>觀後感.
我認為在愛情這條線上正是有了惠麟的角色,才襯出了東哲與湯勺和東旭對智賢唯一的專一的愛,沒有她,這兩對的感情一定會失色的.總之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感謝她的,期待多海塑造更多精彩的角色.
看到現在不會再擔心大叔與湯勺的感情了,當東哲說比他生命還重要的是家人並且翻過那張紅桃A時,對於他的感情,所有的雷友應該都知道答案了,湯勺為他付出的所做的都值得了,擁有這樣一個男人的愛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所以不管他們倆最後有沒有在一起,我都不會有看這部劇的遺憾的.
對於明勛和智賢,我覺得他倆都是可憐的人啊!明勛從小到大一直不受申太奐待見,在他和逼迫下做了不少壞事,還是得不到大壞蛋的認可,為了得到愛人用了那樣的方法,一直用贖罪的心對待妻子,這部劇都快結束了,仍然沒有得到妻子的心.再說智賢,很多網友說她自私,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當初她活下來不也是為了她的孩子嗎,那麼愛東旭,卻沒能相守在一起,心裡是很苦的,真心希望他們一家三口最後能幸福的生活.
至於東旭,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會怎麼樣呢,應該會大公無私,最後成為出色的檢查官或政治家.
最後說說申太奐,我覺得編劇給他起的名字就挺有意思-太壞,真壞呀!最後不進監獄也得肢體殘疾或者老年痴呆半身不遂!!
覺得最適合在一起的是東哲和惠琳,這是我個人觀點,當然導演也給我們下了個套。還記得東哲和惠琳的第一次相見嗎?東哲幫惠琳修鞋子,隨後東哲又在無意中送惠琳回去。如果沒有東旭,我相信東哲將成為惠琳心中唯一的男人。不過我總覺得讓惠琳愛上東旭是不是太勉強了。東旭與惠琳是怎麼相愛的,後來又怎麼分手的,這一段是不是太草草了之了。哎!不過讓我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是,千助理最後一次見東哲和惠琳的時候說了那麼一句話,「東哲是我認識的男人中,最男人的,而惠琳是我見過的最女人的女人。」我相信你們應該有點印象吧。這句台詞估計導演最後也是想讓他們兩個人來結局吧!
這部電視劇最關鍵的人物我覺得應該是明勛。因為他補充了東哲細膩的一面,也就是說明勛加東哲等於他們的父親。這句話不是說東哲不細膩,你們可以體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