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美食家電影觀後感

美食家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09 17:09:02

❶ 為什麼影評人不去寫劇本、拍電影

場地不好找 人員不好請 劇本不好買 最後就是院線不好上 現在這年頭 哪怕你的回劇本寫得再好答 演員陣容達不到一定規格還是白搭 大多拍不出作品的影評人輸就輸在 沒錢 沒人緣 並且大多也就是紙上談兵的功夫 真正讓拍起來也就是個三腳貓水平

❷ 跪求根據陸文夫寫的《美食家》改編的一部老電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WXOpSa2Q1A/
可以在線看,哪裡可以下載不知道

作家陸文夫筆下的美食家是這樣的,對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裡有新的美食,他們必然火速趕到;他們對美食的點評恰如其分……。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講的「美食家」,是針對廣大食品,即「飲食」意義食品物質對象而言的美食家,而非僅限於「食」——狹義的菜餚和麵食、點、糕等品嘗賞鑒的專業性人員。與以飽口腹是務的饕餮者和旨在闡釋食道、詮說食論的食學家不同,美食家是以快樂的人生態度對食品進行藝術賞析、美學品味,並從事理想食事探究的人。饕餮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並滿足物慾,食學家側重的是認識說明與理論歸納。美食家既有豐富生動的美食實踐與物質享受,又有深刻獨到的經驗與藝術覺悟,是物質與精神諧調、生理與心理融洽的食生活美的探索者與創造者。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饕餮者——中級飲食文化層以上的食者群多數人屬於此類,也有許多食學家,但真正可以稱得上美食家的人卻極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禮記·中庸第三十一》卷第五十二),實為一言中的。當然,這並非說養食家是多麼能以成就,也決不意味著美食家的工作或行當是何等高不可攀,事實本來很簡單:「知者過之,愚者不有也」;或謂「(上臤下貝)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禮記·中庸第三十一》卷第五十二)那些智慧和意趣高遠的人,志不在此,他們不屑於此!在孔孟抑食思想堂皇統治社會觀念,上層階級食行為又往往與其食言論相背離的時代,又怎麼能指望那些「知者」、「賢者」來顧及此事呢。同樣道理,那些「愚者」、「不肖者」,固然因經濟貧困或文化鄙陋無能力,而且一旦他們有望超越聖人設教或社會阻障的「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的界限(《論語·陽貨第十七》卷第十七),上升到「知者」、「賢者」的地位,也一定無例外地不屑為之了。

❸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00字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最近這幾周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國》,共有七集,每次看完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記錄著美食以及美食身後的故事。其實,《舌尖上的中國》在記錄的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美食,它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個個食物,實際上在表達的是美食背後的故事——辛勤勞作的人們。每看一次,我就會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放學都有一種想去吃美味的沖動,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東西來填飽肚子,都會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看來,美食對於人的誘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這些感受也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所有觀看過這部美食紀錄片的人的感受,或許正因為這極大的誘惑,才會讓這部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
電視鏡頭里的美食,那麼唯美,唯美的畫面,唯美的食材,唯美的音樂,都讓人流連忘返。不是所有的食材都可以成為美味,在這食材的背後,肯定會有一雙神奇的手,來做出美味。或許是游訪的美食家,或許是餐館里德廚師,也或許是最普通不過的平凡的百姓,他們做出的美味,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背後需要的是許許多多人的付出,這其中的付出是充滿艱辛跟危險的,美味的來之不易,就需要我們品味美食的人的感恩。美食背後付出很多勞動的人們,他們也有著一份感恩,他們感恩上天的賜予,他們有著他們自己的專屬信仰,因為他們堅信大自然也會給予他們美味的饋贈。
《舌尖上的中國》七集,每一集都有著獨特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有著幾個具體的故事來支撐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是以一個家庭來進行描述的,首尾呼應,將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闡釋。在這每一集中,都會有幾個令人感到的故事,在這里,要表現的就是隱藏在食物身後的人文關懷。從雲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筍,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臘肉,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是我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縮影,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般的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採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也讓人們領略到了隱藏在食物身後的人文關懷。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表達了對平凡老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在這部紀錄片中還有很多的有趣的好玩的東西,我也不能完全的記錄下來,但我相信中國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遠遠不是這七集紀錄片能夠完美詮釋的,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去努力發現挖掘,來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的飲食文化。現在的我們,不但要嘗遍各地美食,而且還要自習發現美食背後的文化,那樣,我們在享受的不僅僅就只有美食,還有精神上的美食,我們獲得的就是一場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從香格里拉采松茸到浙江挖冬筍,從西安泡饃到新疆烤饢,從鹵水豆腐到過橋米線……從5月14日開播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端上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更記錄了中國千年沉澱下來的飲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後的人情溫暖。這一部僅有7集的紀錄片取代多部熱播電視劇,成為熱點話題。該劇被譽為「吃貨必追劇」最大原因,莫過於它在讓觀眾們「一解眼饞」的同時也隨著電視機的鏡頭走遍中國各地,踏上了尋找讓中國人為之幸福且引以為傲的美食之旅。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娛樂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現實意義。「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寫,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來。」所探討的問題並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集,裡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個中國紀錄片的奇跡。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鑒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為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
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
因為現在的我,住在一個都市裡,一年四季超市賣的菜都是一樣的。
越來越覺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從故土扯開。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戀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與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逛菜市場。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熱火朝天。總是能在菜市場上遇到各種熟人,寒暄以後總是要介紹一番今天要做些什麼菜。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戀著這些熱鬧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我永遠停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卻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寬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桃花源。可是,當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種採摘果實,鄭重為家人製作食物,品嘗味道而滿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淚。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
放學回來,外婆說,今天包餃子。記憶里的廚房便是一片永遠也散不的霧氣;
過年,全家人會忙碌於各種麵食和肉食之間,聚集著各色美食的同時,也是在享受著一家人團聚的愉悅感。
端午,外婆和媽媽會坐在廚房的門後,包粽子。大高壓鍋里是用醬油腌制好帶著褐色的牛肉,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豬肉。 ……
我也會是片中所說,那些過年過節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會成為一個飄泊的,永遠的異鄉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卻已經成為我的烙印,他們促使我自己學做飯,尋找我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我願,我的後代,不要再與故土分離。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❹ 舌尖上的法國觀後感

自從看完舌尖一之後明顯感覺自己的唾液分泌比以前更加頻繁,也越發感到自己的胃裡其實並沒有多少好料,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舌尖二就是在無數吃貨的呼喚中姍姍而來。
相比第一集,第二季明顯更加偏重了對人文情懷的篇幅描寫,幽淡的感情於無聲處隨著食物的香氣慢慢鋪展開來,我們更多看到的並不僅僅只是美味的食物它更包容了更多或是喜悅或是哀傷或是復雜的不可名狀的情感。我們很多人其實也都有過這么的經歷,離家很久即使餐廳的飯菜再美味,但是更多的還是廚師高超的技術還有各色的調味品,總有一種讓你說不出的感覺,但其實那種感覺就是家鄉的味道,就是你所在乎的深愛的人他(她)所擁有的味道,而這種感覺卻無法與他人說,只能自己慢慢體味。我想這大概就是最復雜的一種感情了,無法名狀生怕自己會毀壞了幽微的心思。
我自言是個淚腺發達的人,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獨居老人都讓我飆淚,但是這種眼淚註定是無聲的靜默的像是這種想念。大概世間需要這種情感來讓人看清誰才是你最在乎的人,苗族媽媽讓女兒端著鏡子梳起了美麗的盤發,女兒看到自己熟悉的母親露出了靦腆的微笑,而那一頓美味的晚飯更是包涵著團聚和離別的意味,讓人垂涎的雷山魚醬哥哥灌了一壇留給了出發去1000多公里打工的父母,媽媽在臨行前對妹妹叨叨著好好吃飯貌似習慣的出了門,卻在車上捧著魚醬壇看著車窗外。
這大概就是舌尖二的牛掰之處了,借著美食把世間幾處難言隱秘的情感澆了汁熱乎乎的端到大眾眼前,不知是眼淚還是口水,整個一集乾乾凈凈的介紹,簡簡單單的大眾美食,純純粹粹的世間真情。相濡以沫的愛情,為了慶祝弟弟上大學爬上40米大樹采蜜的兄弟情,等待八個月用美味的小花菇和一壺酒犒賞自己的獨居老人,又陷入新一輪期待的留守兒童,為了女兒學會捕跳跳魚的爸爸。每一種感情都清冽的像是甘泉又復雜模糊像是一場迷霧。
「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借著這些傳統的美食悄悄的對著那個所深愛的人說:我想你。

❺ 美食電視劇觀後感

據說,日本新深夜劇《孤獨的美食家》在網路熱播後,很多看過的中國人十分唏噓:他娘的,這也叫美食家?!吃飽就滿足的豬玀。幾個上了年紀的姆媽老爹,更是連連感慨:日本人生活真不容易,一碗擔擔面吃的這么起勁。一時身上的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燒,火光沖天。

在群眾心目中,能擔得起美食家的,至少也要吃過幾樣普通人沒吃過的珍貴食材,赴過幾次國宴級別的重要宴席,一頓飯下來買單的錢最好能讓一個工薪階層跳腳,吹鬍子瞪眼喊:我做一個月竟然不夠人家吃一頓飯!那才能冠名叫做美食家。

關於中國籍美食家,最初印象來自於陸文夫的《美食家》,描寫一位名叫朱自治的蘇州老饕。他形容此人「吃了四十多年飯,從來就不是為填飽肚皮,而是為了吃點味道」。對一個愛吃又懂吃的人來說,最起碼「吃菜要吃心,吃魚要吃尾,吃蛋不吃黃,吃肉不吃肥」。因為朱先生吃得這么刁,搞得為他跑腿的高家兒子滿腔憤怒,發誓一定要割了這資本主義老尾巴。

而真正的美食家遠比小說更上層樓,打開唐魯孫先生的《中國吃》,奪目而出一道翠蓋魚翅: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到了火候,然後用大個紫鮑,真正雲腿,連同膛好的油雞,僅要撂下的雞皮,用新鮮荷葉一塊包起來……打住,到此處耗費的功夫,已非我等凡人能吃得消,更別說裡面幾道食材只認得字怎麼念,從未謀過面,天知道什麼價錢才能入手。

可這位東洋美食家吃的是什麼?原來不過是,炒麵,豬排飯,關東煮……滿大街都有的玩意兒,有一集善解人意的店家問:先生你有什麼討厭吃的嗎?五郎兄滿臉驚愕(大概想不出有什麼東西能夠不好吃),頓一頓說:什麼我都吃。他似乎是專程來給我們展示中年男人最天真的一面,要吃,愛吃,不能不吃,吃在他心目中,比發財美妙,比愛情有滋味。但又沒有吃到發痴的地步,這個人不過是駐足看到栗子大福上市,一定喜滋滋進去買一個,當即堂吃。他的美食似乎從來不費周折,不像很多國人,迷信淮橘為枳,經常要人用飛機托運一隻醉雞四兩生煎半打蛋撻,用吃不到的渴望來發足口水。又或者一入了美食的門道,每年總要飛兩次巴黎吃米其林,去幾次東京買食材。人家在中國超市買了一瓶椰樹牌椰汁,照樣喝得眉飛色舞。

其實這部《孤獨的美食家》,更應該叫做《孤獨家的美食》,電視劇每集開頭,配音都會興致高昂說段拗口台詞,大意是當你一個人完全沉浸在吃東西時,那一刻的隨心所欲便是現代社會最大限度的自由。五郎的美食家稱謂不太符合國人標准,但作為一個孤獨家,他絕對是個中好手,一個沒結婚的中年男人,出門能夠把自己修飾得一絲不苟,從頭到腳挑不出一點錯,已經是孤獨者中的上品,這個人最要命的地方在於,他居然能把一個人吃飯的活動搞得這么栩栩如生。想起前年在北京,一個人吃飯真是要命的事,只能在711胡亂吃兩口。帝都人的飯局,稍微沒格調一點的,組在麻辣香鍋,稍微有格調一點的,變成麻辣誘惑。我從來不記得這兩家的飯菜除了辣得嚇死人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味道。但一群北漂的段子足夠活色生香,搞得人就算菜再難吃,也要捨生取義。那是一個沒有朋友活不下去的地方,吃得又差,住得又爛。再沒有點知冷暖說笑話的三朋兩友相互走動,活得跟吃屎沒什麼兩樣。

日本國不同,不同在於,一旦社會發展到了一定境界,人情一般止於一聲謝謝,絕不會燃燒到要拉你一塊吃飯的境界。好在美食足夠撫慰人心,這美食一沒有遠在天涯海角,二沒有貴到兩眼一黑,小巷街尾,俯食皆是。一餐飯吃到打一個愉快的飽嗝,還得來只飯後煙,那一刻主人公必定快活似神仙。

因為所求極少,他少有不快活的理由。吃飽是福,吃好則是意外驚喜。吃一碗番茄意麵配漢堡肉,旁邊的老先生說:我從來不相信什麼營養搭配,這把年紀能按自己的想法,吃好喝好就是最好。

我從來沒去過日本,但看過一篇報道,說日本國就是個外星球,雖然上面呆的都是人類,都不怎麼有表情,這些人類最快活的事,好像就是跑到一個小吃攤,排隊半小時買了一個炸肉餅,之後無比滿足的發出一聲「噢一西」。

這么看來,一個孤獨的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就算這個幸福是炸豬排帶來的,又怎樣?難道有一個太太的幸福,就能大過這種幸福?未必可知。可惜大部分人並不能認同這種觀點,如果你30歲未婚,有一天因為要吃一餐大閘蟹喜形於色,大概所有人都會當你神經病,並勸你:少吃點吧,再吃下去,還能跟誰結婚?

就算是出資深美食家的國度,也不允許你跟食物有一輩子的熱戀。那跟變態無疑,於是只好到日劇中,看看這位大叔,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變態與幸福的深淵。

❻ 評價法國電影《美食家》

這個影片還好,要寫感想的話就有點難了.嘿嘿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