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藝術作品觀後感

藝術作品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09 20:08:24

⑴ 欣賞文化藝術的觀後感

本書雖然以圖片為主,但以外國美術史的發展脈絡為主線,以各個不同時期在外國美術史上有重要影響的美術作品配上文字說明以及美學思想方面的經典論述為主要內容,本書在呈現外國美術史和敘述各時代各國的美術發展變化的同時,將藝術發展歸納為風格、流派、樣式、民族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偏重從審美的角度去賞析作品,增加了現代藝術的比重。
在我個人看來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很具有理論性的,它包含的內容也非常的廣,既介紹到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不同地方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態特徵,又說到不同時期里的一些不同畫派和具有代表性的畫家。還有人類早期文明和各時期不同的建築特點的介紹等等的具有價值性的內容,使我真的很受益匪淺。
而在這些內容中,讓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各個不同時期的一些建築及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

⑵ 藝術作品觀後感小學作文五年級六百字

城市工商業繁榮的禮贊

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對宋代城市面貌社會風俗作了網路全書式的描繪,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傑作,它是一幅真實描繪汴京――12世紀時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商業繁榮景象的巨幅畫卷.從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畫的精美細致,人物的傳神和自然景觀的協調之美,突出作者作畫的功底之深,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城門上竟沒有一個守城的士兵,虹橋上設滿各種各樣的小攤,反映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雖是初春季節,春寒料峭,卻有人穿著簡陋,衣不蔽體,辛苦地搬運著沉重的物品,同時又有人穿著綾羅綢緞,手裡拿著扇子,在街道上悠閑散步,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兩極分化天上人間般的生活. (潘嬌)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敷色,在畫法上屬青綠山水,這幅畫風格十分華麗,山水畫古往今來不計其數,但我覺得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有實有虛,夢幻一般,對於山水所採用的顏色處理也非常得當,在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畫面之下,有明有暗的陰影光線處理,比例恰當的山水房屋樹木,讓人有身臨其境卻又覺得意境虛幻如夢境一般,由今人看來,彷彿是隱居山中的萬家,開遍燈火,照徹整個畫面如蓬萊仙島.值得注意的是,畫家王希孟作這幅畫時才18歲,但筆法卻已相當老練,特別是其對於色彩的把握力,更讓人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法大膽,是其年輕的象徵,入筆細致,可看出他作畫的認真態度,但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用色和明暗處理.

(戴辰冰)

南宋楊無咎的«四梅圖卷之一»是一幅很有韻味的梅花圖,古人雲: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果;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作者把古人的審美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梅曲、欹、疏的三大特點,他用蒼勁有力的筆鋒描繪梅的枝幹,讓人感受到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堅韌無畏,不懼嚴寒的氣度,又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梅花纖柔的姿態,突顯梅花可人的另一面,這樣剛柔結合,使梅花富有擬人氣息.潔白的花瓣令人感受到梅花的純潔靜謐,與瀟灑不羈的枝條形成鮮明對比,更好地表現了梅花的情態.這樣一幅梅花圖使人更能體悟到梅花不凡的氣質,給人以無限啟迪,梅花的精神確實震撼人的心靈,難怪古代畫家喜愛以梅花為題材來作畫,梅花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楊無咎的畫筆之下展露無遺. (施士超)

文同的«墨竹圖»線條組合交錯,變幻豐富,作用是通過墨竹的形象表現,發揮出筆墨的長處,將竹子的君子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畫中墨色有深有淡,並且處理得十分得當,粗粗觀看,人一種紛繁零亂卻又錯落有致的感覺,細致端詳,又不乏細膩之處,竹枝看似彎曲卻透著昂揚的生氣,體現出堅忍不拔的品性,而竹葉的線條頗為緊湊,更加強了它品性的體現.圖中畫的是整棵竹的一部分,卻沒有把它的源頭畫出來,給人若即若離之感,它既重了形,更突出了神,平凡之中見高貴,見畫如見人,文同此畫堪稱是花鳥畫中極品. (朱明捷)

«江山如此多嬌»是由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而創作的,作品以繪畫形象再現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的磅礴氣象,這幅畫還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具體指導,經過改動後使作品的氣度、尺度與宏偉的大會堂建築取得和諧,此畫給人磅礴偉岸的氣勢,一種蒸蒸日上之感,站在山頂,俯覽群峰,闊大無盡,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人民終於站起來當家作主,整個國家有著一顆奮發向上、團結的心,中國的土地是廣闊富饒的,畫中顯示的中國大地具有容納萬物的氣度,表現出更為宏觀的現代意識、時代氣息. (黃海濤)

徐渭其人

明代畫家徐渭一生多劫,懷才不遇,可謂境遇諸多不順,但他的畫作在畫史上的影響卻是頗深的,以«墨葡萄»為例,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寫意山水作品,圖中所畫的葡萄姿態各異,深淺不一,頗具層次感.葡萄藤雖柔亦韌,似乎也從一定方面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固我.再看畫中那首自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寒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置野藤中」.猶其是頸聯,說出作者的辛酸與悲哀.懷揣一身才學抱負卻無處施展,這是何其不幸啊!書中另一幅徐渭的畫像,從他的眉眼中一股淡定之氣即撲面而來,但從稍帶憂郁的眼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是不如意的,沒有少年得志的意氣風發,也沒有大器晚成的欣慰快然,有的只是一種看透世事凄涼,人情冷暖的疲憊之態,哀莫大於心死,徐渭一生的悲也多,苦也多,而獨獨少樂.」天不仁兮降亂世,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一個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人生,正如徐渭啊!

人生一世,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但願這悲苦的人在另一個世界裡好生安息,再不為」筆底明珠無處賣」而苦惱. (張婧爾)

滿懷希望,憧憬未來――«一籃春色賣遍人間»

構圖:主人公賣花女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在主人公雙眼眺望的方向留白,滿懷希望,寓意深刻.

造型:賣花女衣著樸素,扎著長長的麻花辮,手提一籃春意盎然的鮮花,目光炯炯有神,望著前方,以側臉示人,臉型輪廓清晰明了.

選題: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位普通的賣花小女孩的形象,貼切再現百姓生活,真實卻又不失藝術地表現了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渴望幸福的生活.

色彩:全畫以水墨勾勒,但並沒有太多水的朦朧處理,以墨色為主,而一籃紅色的鮮花則是全畫最突出的一部分,深深抓住讀者自己的眼睛,令人回味.墨色流暢,干濕濃淡自然,以完全鬆弛的線條描繪出衣服的褶皺,人物臉型,而頭發用了大量的深墨色,並留出空白表現發質的反光,這一技法在過去的人物畫法中不曾運用,傳統中見創新.

意境:全畫通過一位在生活底層的普通小女孩賣花的景象,生動而傳神地表達了普通百姓在期盼新中國成立,早日安定繁榮的美好願望.而畫中小女孩那滿懷鮮花,眺望遠方的深邃表情也似乎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幸福之花必將撒遍人間. (顧昱)

(清)鄭燮«蘭竹石圖»

作者自題」――既又見大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蘭竹之勢與石之勢交相輝映,一零一整,一柔一剛,將蘭竹之韌,石之堅互相襯托著表現出來,蘭竹因有石而愈發渾厚,再加上濃淡墨色的相互映襯將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蘭竹」彌縫其間」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給人清高脫俗的感覺,寧靜而愜意.我覺得這幅作品蠻淡雅,看著蠻舒服的,又因蘭竹堅韌的品性,頑強的特質,兩者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帶上了高潔的色彩,讓人折服.我喜歡其中蘭竹的筆法,運用筆峰轉換畫出葉片的正面側面,用濃淡的墨色畫出蘭竹的層次與疏密,每一張葉片都似乎帶上鮮明的柔韌個性而置於一塊兒,又很整體,既散而又」整」. (曹黎)

(清)鄭燮«蘭竹石圖»

這幅作品整體清逸雅潔,超凡脫俗,恰倒好處地體現了蘭草高潔的品性與生於峭壁而難求,畫家以書法線條勾勒蘭葉,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准確表現了蘭葉的纖長,又以筆鋒的頓挫,線條的粗細表現蘭葉偃仰反側的姿態.蘭葉錯落有致,繁復交錯的姿態不給人以雜亂之感,是因為畫家畫出的蘭葉片片不同,又依山勢而生,感覺自然清新,畫家所畫山石,以較粗的線條,寫意手法畫就,與蘭葉的精緻形成對比.畫家有以濃墨表現蘭葉,淡墨和次淡墨表現蘭花與山石,虛實得當,主次分明,突出蘭草的雅緻姿態,並在畫面右下部較為空白的部分題詩數行,既彌補了畫面空白,又平衡了整個畫幅,使畫面更覺清俊脫俗.畫家以蘭草來表達自身高潔與傲然的品性,抒發自身不戀官祿的性格. (張思婕)

蘇州拙政園

蘇州的拙政園屬於私家園林,私家園林一般規模不大,因此拙政園與其他私家園林一樣,在景區劃分和造景上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拙政園則將這一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園內幽冷的小湖,怪石嶙峋的假山,鬱郁蔥蔥的參天古木,古樸典雅的建築,置身其中,無不讓人感到自己就是那退歸山林的官吏或富商,就是這悠悠園林的主人,在午後淡淡的陽光中,悠閑地品茗,興致來時,揮毫潑墨,享受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追求清雅幽靜,閑雲野鶴般的樂趣.園內曲折變化的古樸長廊,錯落有致的假山清池,婆娑樹影中若隱若現的亭台軒榭,以及那將無限情趣隱藏於有限視野中的園洞門\屏風,無不體現園林主人淡泊名利,豁然曠達的情趣.(俞震)

江南私家園林一般多為小巧精緻,追求細膩而富變化,«園治»中寫到」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便是根據園林本身地基和地形的不同特點,對構成園景的各種建築或山石或草木做一個合理的安排,以達到」精而合宜」;而」借」,更為精粹,」巧而得體」,園林主人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在這依傍家宅的美景中,享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不失清凈淡雅.

如我漫步在這小巧玲瓏的園子中,不禁會和北京的頤和園等皇家園林來個對比,那種宏偉的氣派,皇家氣息,固然能讓人一驚,可這江南特有的細膩寧靜之感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在這煙雨彌漫的江南矗立一座氣派的皇家園林,那必然會有一點不和諧之感,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一份感覺必然要由這私家園林獨有的韻味來襯托.而那些建造園子的文人們,一定是體會到這種韻味兒,再也不忍將那皇家的氣派硬扣到江南這塊細膩精緻的土地上.如是我,我也一樣.(謝茉晗)

展子虔«游春圖»是人們公認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作品.整幅畫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呈現水,相對而言兩岸的山與樹顯得十分渺小,尤其是人,或立或騎或乘舟渡江,星星點點地都身著白衣點綴其中.陸地上的樹大都還未長出葉子,原本一幅蕭條的景象,雲霧繚繞下的山卻讓人感到了一絲絲律動的意味,再加上人的點綴,原本平淡亢沉的畫面頓時活潑了起來.

放眼望去,滔滔江水忘情地流著,沉睡一冬的青山綠水又慢慢恢復了從前的節奏,即便數枝橫七豎八地扎得人心生疼,那潺潺流水依舊能撫平根根突兀,遠處的山與水與天相連,一派廣闊豪邁的景象,疲倦的冬裝褪去,又是一種曠達、釋然的意境.

近處的幾根桃樹正綻放著粉色的桃花,遠處山間的房屋若隱若現,騎行者沿著江邊蜿蜒前行,似要把這春意帶入深山.

故冬已去而春正開. (柳靈穎)

«踏歌圖»馬遠

這是一幅表現民俗的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追求單純與精練,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想,這是一幅令人眼前一亮的畫,回顧畫史,皇家畫師用奢華的筆法繪出一幅又一幅紙醉金迷的畫供皇家消遣,他們的文化是百姓不敢承受的,他們的文化不能代表畫史,而俯視民間,他們的作品雖然反映著底層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卻顯得平面了些,而«踏歌圖»就象是霹靂一樣,」大斧劈皴」的畫法劈平了混沌的平面,給人新鮮自由的呼吸.

徜徉於畫中,我聞到了山間獨特的芳草氣息,也隱約聽到遠山傳來的踏歌聲,感到山的偉岸沉穩,水的靈動秀美,石的剛硬不阿,畫家對山石的輪廓畫得如此清晰瞭然,以至於我都可以感覺到山石中孕育著的那些美好的品質. (王莉娜)

«踏歌圖»馬遠

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對景色大膽剪裁,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認為這幅山水,筆鋒剛勁有力,渾然天成,山好似用斧子劈過一樣,樹也筆直剛毅,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這正是馬遠之畫的獨特之處.再看山下那一片空白,這樣獨特的剪裁,既畫出了山的悠遠淡泊之意韻,也頗有新意和視覺美感.山水充滿畫家的情感,筆鋒的剛勁是畫家一生不得志,對中庸、腐敗朝廷的悲憤之情,男子氣概躍然紙上,而山下的留白,暗喻朝廷對江山統治的留有空白,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態.這幅畫是畫家情緒、生活、社會的真實表現,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不乏創新之舉,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意識價值.我看到一位借畫抒情的老者,把自己的人生壯情全寄託在一紙山水之中,剛勁的筆鋒,突破常規的剪裁像要打破時代的束縛,是畫家一腔悲情的體現. (尹誠敏)

«踏歌圖»馬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3幅畫與同時代的繪畫作品有一種」格格不入」的基調,畫面筆法蒼勁,遠處矗立著突兀的山石,似有危機之感,近處有牧童在放牧嬉戲,又展現祥和安寧的生活風俗,也許是寄予的希望,畫面簡單卻又讓人看後記憶猶新,樹木、山峰,以及蜿蜒的山路,均是蒼勁稀疏的幾筆,並無太多的柔和與瑣碎,畫中有力的筆法中隱約顯示出畫家的堅毅性格.在南宋,人民處於動亂中,統治者腐敗無能,畫家以這硬朗筆調勇於向平庸挑戰,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恨,為國家命運擔憂,由此可見畫家崇高的憂國愛國情感與大膽堅韌的品性.從這一幅山水畫中,我可以感受到畫家試圖沖破時代的桎鋯,渴望揮灑自我個性,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一幅好的作品不僅僅需要具備創新的技巧,更源於向人展示的是繪畫人本身的品行與情操,情感,這使靜止的畫面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而被提到更高的境界. (張舒苡)

«踏歌圖»馬遠

這幅畫給人大氣廣闊的感受,畫中運用濃墨淡墨勾勒出遠近前後的層次,並用剛勁的筆鋒畫出山的稜角,使山凹凸有致,松樹上的松針栩栩如生.又渲染了遠山和隱藏在山中的松樹,若隱若現,效果逼真,濃墨畫就的幾塊大石給人沉重透不過氣的感受.此畫在表現各種物體形態上也有許多出彩之處,松樹和山都用了下粗上尖的筆法,格外挺拔,又給人無限遐想空間,同時山中的房子也有優美的形態,露出幾扇窗,露出一個屋頂,都給人森林深處,神秘難測的感覺,畫中的樹干形態也是蜿蜒曲折的,卻蒼勁有力.

此畫在構圖上由下往上,由重到輕,由深到淺,給人地下天上的感受,山中的景物排放錯落高低有致,很有視覺想像.

這幅畫營造了一種山林深處的意境,我以為這幅畫在層次處理,用墨及營造山林氣氛上做得很好,只是畫面底下偏重,略有不足. (孔祥祥)

«踏歌圖»馬遠

這是表現民俗風情的山水畫,筆法寫實,畫中嬉戲的孩童栩栩如生,近處山石、竹枝,遠處山峰、松柏映襯之下,全然不失寫意的瀟灑自在.這樣一種筆法上的寫實和思想情趣上的寫意,把畫的清新活潑和大氣磅礴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在作品中集中表現了出來.

畫面的山石畫法運用了大斧劈皴,用干焦的墨色熨透出了山石皺瘦而峰起的態勢,給深山老石以一種不近塵世的清高之感,似乎深入雲霄而臨人之上,豪邁逼人而具灑然風度.這樣老邁而剛勁的山石與近處活潑清麗的孩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給山石以生機,山石給孩子以庇佑和關懷,似乎這樣的孩子生來就該屬於這樣的自然,這樣的自然生來就該潤養這樣的生命.

畫面近景遠景之間採用了似若煙嵐的空白,手法類似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此拉開前景與遠景的空間距離,更讓人感受遠山攝人的雄渾高峻,這樣的空白也給人一種時間上的遼遠感,似乎遠山佇立在那裡而從未搖過,讓人領悟天地恆昌,感受山水永存,若不是隱現松柏間的一角閣樓,真讓人以為這是深山仙境一景. (陳斯揚)

~~~~~~~~~~~~~~~~~~~~~~~~~~~~~~~~~~~~~~~~~~~~~~~~~~~~~~~~~~~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⑶ 藝術品觀後感周記450字

期考試已抄經結束半期間已經悄悄』』襲溜走我究竟少知識呢
說我禁想朱熹首詩《觀書》半畝塘鑒光雲影共徘徊問渠清許源水
前兩句寫景兩句議論問答暗含哲理
讀前兩句我眼前彷彿現道美景:半畝形池塘水清澈像面鏡藍白雲影倒映池面彷彿悠閑自走作者第三句寫句問句——問渠清許給讀者留足夠想像空間第四句答案便知——原發源處水斷流
讓煥新題目《觀書》頓覺讀書意境升華使愈讀愈想讀池塘需要水維持我則需要知識補充莎士比亞說句名言:書全世界營養品呀我需要吃更』』營養品才能更健壯
我都普通並才要想所建樹跟緊代步伐握現放眼未斷吸取新知識斷充實自才永枯竭塘

⑷ 跪求藝術作品欣賞觀後感~!!!

通過這幾個星期的課程,我們對藝術作品欣賞課的學習,確實得到了很多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學不到的東西:比如如何去對一些作品進行評價與鑒賞,如何了解一些優秀作品的精髓,還學到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設計風格等等.
原本以為藝術作品課會是一門枯燥無味沉悶的課程,但是通過老師這幾個星期來的教學,我們發現其實並不是那樣的,只要你認真的去聽,認真的去想,認真的去思考,才發現其實這門課程有他獨特的韻味,那就是你可以在鑒賞那些優秀作品的時候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一種超出自然的驚嘆,那是一種精神與視覺上的享受,老師不僅把我們裝潢藝術專業的有些知識給我們做一些簡單的介紹,還把一些流派的風格與好的一面給我們做仔細的分析,還讓我們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作品給予一些簡單的評價,充分把我們的課堂氣氛以及思維帶動起來,讓這門課程不那麼的乏味.盧老師把一些建築風格如巴洛克風格給了我們詳細的介紹:它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這個建築風格最典型的實例就是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9字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當然在建築風格上,盧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的風格:哥特式建築

⑸ 美術作品觀後感

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後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術館展出。(這個數據還有待商榷,因為不斷有真品問世,同時不乏贗品得到證明)
16朵形態各異的向日葵,或絢爛或枯委,或隱或現,以淡黃色為背景,以深黃色為向日葵的主色調,另有幾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點綴花蕊,顏色上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畫面總體上給人一種明亮而又強烈的生命力,讓人感到生活充滿希望,陽光是那樣的明媚,天空是那樣的廣闊。
堪稱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僅由絢麗的黃色色系組合。梵高認為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徵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梵高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南方畫室(友人之家)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

對於梵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稱他為向日葵畫家,應該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⑹ 美術作品觀後感300字左右

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幅在他死後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術館展出。(這個數據還有待商榷,因為不斷有真品問世,同時不乏贗品得到證明)
16朵形態各異的向日葵,或絢爛或枯委,或隱或現,以淡黃色為背景,以深黃色為向日葵的主色調,另有幾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點綴花蕊,顏色上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畫面總體上給人一種明亮而又強烈的生命力,讓人感到生活充滿希望,陽光是那樣的明媚,天空是那樣的廣闊。
堪稱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僅由絢麗的黃色色系組合。梵高認為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陽光又象徵愛情,因此具有特殊意義。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梵高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南方畫室(友人之家)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

對於梵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稱他為向日葵畫家,應該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⑺ 藝術作品觀後感四百五十字

藝術作品觀後感
城市工商業繁榮的禮贊
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對宋代城市面貌社會風俗作了網路全書式的描繪,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傑作,它是一幅真實描繪汴京――12世紀時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商業繁榮景象的巨幅畫卷.從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畫的精美細致,人物的傳神和自然景觀的協調之美,突出作者作畫的功底之深,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城門上竟沒有一個守城的士兵,虹橋上設滿各種各樣的小攤,反映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雖是初春季節,春寒料峭,卻有人穿著簡陋,衣不蔽體,辛苦地搬運著沉重的物品,同時又有人穿著綾羅綢緞,手裡拿著扇子,在街道上悠閑散步,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兩極分化天上人間般的生活. (潘嬌)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敷色,在畫法上屬青綠山水,這幅畫風格十分華麗,山水畫古往今來不計其數,但我覺得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有實有虛,夢幻一般,對於山水所採用的顏色處理也非常得當,在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畫面之下,有明有暗的陰影光線處理,比例恰當的山水房屋樹木,讓人有身臨其境卻又覺得意境虛幻如夢境一般,由今人看來,彷彿是隱居山中的萬家,開遍燈火,照徹整個畫面如蓬萊仙島.值得注意的是,畫家王希孟作這幅畫時才18歲,但筆法卻已相當老練,特別是其對於色彩的把握力,更讓人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法大膽,是其年輕的象徵,入筆細致,可看出他作畫的認真態度,但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用色和明暗處理.
(戴辰冰)
http://www.oh100.com/a/201206/110124.html
南宋楊無咎的«四梅圖卷之一»是一幅很有韻味的梅花圖,古人雲: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果;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作者把古人的審美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梅曲、欹、疏的三大特點,他用蒼勁有力的筆鋒描繪梅的枝幹,讓人感受到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堅韌無畏,不懼嚴寒的氣度,又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梅花纖柔的姿態,突顯梅花可人的另一面,這樣剛柔結合,使梅花富有擬人氣息.潔白的花瓣令人感受到梅花的純潔靜謐,與瀟灑不羈的枝條形成鮮明對比,更好地表現了梅花的情態.這樣一幅梅花圖使人更能體悟到梅花不凡的氣質,給人以無限啟迪,梅花的精神確實震撼人的心靈,難怪古代畫家喜愛以梅花為題材來作畫,梅花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楊無咎的畫筆之下展露無遺. (施士超)
文同的«墨竹圖»線條組合交錯,變幻豐富,作用是通過墨竹的形象表現,發揮出筆墨的長處,將竹子的君子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畫中墨色有深有淡,並且處理得十分得當,粗粗觀看,人一種紛繁零亂卻又錯落有致的感覺,細致端詳,又不乏細膩之處,竹枝看似彎曲卻透著昂揚的生氣,體現出堅忍不拔的品性,而竹葉的線條頗為緊湊,更加強了它品性的體現.圖中畫的是整棵竹的一部分,卻沒有把它的源頭畫出來,給人若即若離之感,它既重了形,更突出了神,平凡之中見高貴,見畫如見人,文同此畫堪稱是花鳥畫中極品. (朱明捷)

⑻ 看一次關於藝術的感受或看一副藝術作品觀後感或自乙學的一門藝術的故事 是作文啊600字以上2天以內加分

其實你自己寫也可以啊,為什麼非要照抄呢?

⑼ 藝術作品觀後感

城市工商業繁榮的禮贊

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對宋代城市面貌社會風俗作了網路全書式的描繪,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傑作,它是一幅真實描繪汴京――12世紀時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商業繁榮景象的巨幅畫卷.從畫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畫的精美細致,人物的傳神和自然景觀的協調之美,突出作者作畫的功底之深,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城門上竟沒有一個守城的士兵,虹橋上設滿各種各樣的小攤,反映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雖是初春季節,春寒料峭,卻有人穿著簡陋,衣不蔽體,辛苦地搬運著沉重的物品,同時又有人穿著綾羅綢緞,手裡拿著扇子,在街道上悠閑散步,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兩極分化天上人間般的生活. (潘嬌)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敷色,在畫法上屬青綠山水,這幅畫風格十分華麗,山水畫古往今來不計其數,但我覺得這幅畫給人的感受有實有虛,夢幻一般,對於山水所採用的顏色處理也非常得當,在以綠色為主色調的畫面之下,有明有暗的陰影光線處理,比例恰當的山水房屋樹木,讓人有身臨其境卻又覺得意境虛幻如夢境一般,由今人看來,彷彿是隱居山中的萬家,開遍燈火,照徹整個畫面如蓬萊仙島.值得注意的是,畫家王希孟作這幅畫時才18歲,但筆法卻已相當老練,特別是其對於色彩的把握力,更讓人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法大膽,是其年輕的象徵,入筆細致,可看出他作畫的認真態度,但我最佩服的還是他的用色和明暗處理.

(戴辰冰)

南宋楊無咎的«四梅圖卷之一»是一幅很有韻味的梅花圖,古人雲: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果;以疏為美,密則無態.作者把古人的審美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梅曲、欹、疏的三大特點,他用蒼勁有力的筆鋒描繪梅的枝幹,讓人感受到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堅韌無畏,不懼嚴寒的氣度,又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梅花纖柔的姿態,突顯梅花可人的另一面,這樣剛柔結合,使梅花富有擬人氣息.潔白的花瓣令人感受到梅花的純潔靜謐,與瀟灑不羈的枝條形成鮮明對比,更好地表現了梅花的情態.這樣一幅梅花圖使人更能體悟到梅花不凡的氣質,給人以無限啟迪,梅花的精神確實震撼人的心靈,難怪古代畫家喜愛以梅花為題材來作畫,梅花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楊無咎的畫筆之下展露無遺. (施士超)

文同的«墨竹圖»線條組合交錯,變幻豐富,作用是通過墨竹的形象表現,發揮出筆墨的長處,將竹子的君子形象體現得淋漓盡致.畫中墨色有深有淡,並且處理得十分得當,粗粗觀看,人一種紛繁零亂卻又錯落有致的感覺,細致端詳,又不乏細膩之處,竹枝看似彎曲卻透著昂揚的生氣,體現出堅忍不拔的品性,而竹葉的線條頗為緊湊,更加強了它品性的體現.圖中畫的是整棵竹的一部分,卻沒有把它的源頭畫出來,給人若即若離之感,它既重了形,更突出了神,平凡之中見高貴,見畫如見人,文同此畫堪稱是花鳥畫中極品. (朱明捷)

«江山如此多嬌»是由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而創作的,作品以繪畫形象再現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的磅礴氣象,這幅畫還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具體指導,經過改動後使作品的氣度、尺度與宏偉的大會堂建築取得和諧,此畫給人磅礴偉岸的氣勢,一種蒸蒸日上之感,站在山頂,俯覽群峰,闊大無盡,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人民終於站起來當家作主,整個國家有著一顆奮發向上、團結的心,中國的土地是廣闊富饒的,畫中顯示的中國大地具有容納萬物的氣度,表現出更為宏觀的現代意識、時代氣息. (黃海濤)

徐渭其人

明代畫家徐渭一生多劫,懷才不遇,可謂境遇諸多不順,但他的畫作在畫史上的影響卻是頗深的,以«墨葡萄»為例,這是一幅水墨淋漓的寫意山水作品,圖中所畫的葡萄姿態各異,深淺不一,頗具層次感.葡萄藤雖柔亦韌,似乎也從一定方面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固我.再看畫中那首自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寒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置野藤中」.猶其是頸聯,說出作者的辛酸與悲哀.懷揣一身才學抱負卻無處施展,這是何其不幸啊!書中另一幅徐渭的畫像,從他的眉眼中一股淡定之氣即撲面而來,但從稍帶憂郁的眼神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是不如意的,沒有少年得志的意氣風發,也沒有大器晚成的欣慰快然,有的只是一種看透世事凄涼,人情冷暖的疲憊之態,哀莫大於心死,徐渭一生的悲也多,苦也多,而獨獨少樂.」天不仁兮降亂世,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一個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人生,正如徐渭啊!

人生一世,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但願這悲苦的人在另一個世界裡好生安息,再不為」筆底明珠無處賣」而苦惱. (張婧爾)

滿懷希望,憧憬未來――«一籃春色賣遍人間»

構圖:主人公賣花女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在主人公雙眼眺望的方向留白,滿懷希望,寓意深刻.

造型:賣花女衣著樸素,扎著長長的麻花辮,手提一籃春意盎然的鮮花,目光炯炯有神,望著前方,以側臉示人,臉型輪廓清晰明了.

選題: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位普通的賣花小女孩的形象,貼切再現百姓生活,真實卻又不失藝術地表現了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渴望幸福的生活.

色彩:全畫以水墨勾勒,但並沒有太多水的朦朧處理,以墨色為主,而一籃紅色的鮮花則是全畫最突出的一部分,深深抓住讀者自己的眼睛,令人回味.墨色流暢,干濕濃淡自然,以完全鬆弛的線條描繪出衣服的褶皺,人物臉型,而頭發用了大量的深墨色,並留出空白表現發質的反光,這一技法在過去的人物畫法中不曾運用,傳統中見創新.

意境:全畫通過一位在生活底層的普通小女孩賣花的景象,生動而傳神地表達了普通百姓在期盼新中國成立,早日安定繁榮的美好願望.而畫中小女孩那滿懷鮮花,眺望遠方的深邃表情也似乎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幸福之花必將撒遍人間. (顧昱)

(清)鄭燮«蘭竹石圖»

作者自題」――既又見大滌子畫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彌縫其間――」.蘭竹之勢與石之勢交相輝映,一零一整,一柔一剛,將蘭竹之韌,石之堅互相襯托著表現出來,蘭竹因有石而愈發渾厚,再加上濃淡墨色的相互映襯將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蘭竹」彌縫其間」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整個畫面給人清高脫俗的感覺,寧靜而愜意.我覺得這幅作品蠻淡雅,看著蠻舒服的,又因蘭竹堅韌的品性,頑強的特質,兩者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帶上了高潔的色彩,讓人折服.我喜歡其中蘭竹的筆法,運用筆峰轉換畫出葉片的正面側面,用濃淡的墨色畫出蘭竹的層次與疏密,每一張葉片都似乎帶上鮮明的柔韌個性而置於一塊兒,又很整體,既散而又」整」. (曹黎)

(清)鄭燮«蘭竹石圖»

這幅作品整體清逸雅潔,超凡脫俗,恰倒好處地體現了蘭草高潔的品性與生於峭壁而難求,畫家以書法線條勾勒蘭葉,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准確表現了蘭葉的纖長,又以筆鋒的頓挫,線條的粗細表現蘭葉偃仰反側的姿態.蘭葉錯落有致,繁復交錯的姿態不給人以雜亂之感,是因為畫家畫出的蘭葉片片不同,又依山勢而生,感覺自然清新,畫家所畫山石,以較粗的線條,寫意手法畫就,與蘭葉的精緻形成對比.畫家有以濃墨表現蘭葉,淡墨和次淡墨表現蘭花與山石,虛實得當,主次分明,突出蘭草的雅緻姿態,並在畫面右下部較為空白的部分題詩數行,既彌補了畫面空白,又平衡了整個畫幅,使畫面更覺清俊脫俗.畫家以蘭草來表達自身高潔與傲然的品性,抒發自身不戀官祿的性格. (張思婕)

蘇州拙政園

蘇州的拙政園屬於私家園林,私家園林一般規模不大,因此拙政園與其他私家園林一樣,在景區劃分和造景上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拙政園則將這一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園內幽冷的小湖,怪石嶙峋的假山,鬱郁蔥蔥的參天古木,古樸典雅的建築,置身其中,無不讓人感到自己就是那退歸山林的官吏或富商,就是這悠悠園林的主人,在午後淡淡的陽光中,悠閑地品茗,興致來時,揮毫潑墨,享受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追求清雅幽靜,閑雲野鶴般的樂趣.園內曲折變化的古樸長廊,錯落有致的假山清池,婆娑樹影中若隱若現的亭台軒榭,以及那將無限情趣隱藏於有限視野中的園洞門\屏風,無不體現園林主人淡泊名利,豁然曠達的情趣.(俞震)

江南私家園林一般多為小巧精緻,追求細膩而富變化,«園治»中寫到」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所謂」因」,便是根據園林本身地基和地形的不同特點,對構成園景的各種建築或山石或草木做一個合理的安排,以達到」精而合宜」;而」借」,更為精粹,」巧而得體」,園林主人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在這依傍家宅的美景中,享受」不下堂莛,坐窮泉壑」的樂趣,不失清凈淡雅.

如我漫步在這小巧玲瓏的園子中,不禁會和北京的頤和園等皇家園林來個對比,那種宏偉的氣派,皇家氣息,固然能讓人一驚,可這江南特有的細膩寧靜之感也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在這煙雨彌漫的江南矗立一座氣派的皇家園林,那必然會有一點不和諧之感,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一份感覺必然要由這私家園林獨有的韻味來襯托.而那些建造園子的文人們,一定是體會到這種韻味兒,再也不忍將那皇家的氣派硬扣到江南這塊細膩精緻的土地上.如是我,我也一樣.(謝茉晗)

展子虔«游春圖»是人們公認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作品.整幅畫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呈現水,相對而言兩岸的山與樹顯得十分渺小,尤其是人,或立或騎或乘舟渡江,星星點點地都身著白衣點綴其中.陸地上的樹大都還未長出葉子,原本一幅蕭條的景象,雲霧繚繞下的山卻讓人感到了一絲絲律動的意味,再加上人的點綴,原本平淡亢沉的畫面頓時活潑了起來.

放眼望去,滔滔江水忘情地流著,沉睡一冬的青山綠水又慢慢恢復了從前的節奏,即便數枝橫七豎八地扎得人心生疼,那潺潺流水依舊能撫平根根突兀,遠處的山與水與天相連,一派廣闊豪邁的景象,疲倦的冬裝褪去,又是一種曠達、釋然的意境.

近處的幾根桃樹正綻放著粉色的桃花,遠處山間的房屋若隱若現,騎行者沿著江邊蜿蜒前行,似要把這春意帶入深山.

故冬已去而春正開. (柳靈穎)

«踏歌圖»馬遠

這是一幅表現民俗的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追求單純與精練,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想,這是一幅令人眼前一亮的畫,回顧畫史,皇家畫師用奢華的筆法繪出一幅又一幅紙醉金迷的畫供皇家消遣,他們的文化是百姓不敢承受的,他們的文化不能代表畫史,而俯視民間,他們的作品雖然反映著底層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卻顯得平面了些,而«踏歌圖»就象是霹靂一樣,」大斧劈皴」的畫法劈平了混沌的平面,給人新鮮自由的呼吸.

徜徉於畫中,我聞到了山間獨特的芳草氣息,也隱約聽到遠山傳來的踏歌聲,感到山的偉岸沉穩,水的靈動秀美,石的剛硬不阿,畫家對山石的輪廓畫得如此清晰瞭然,以至於我都可以感覺到山石中孕育著的那些美好的品質. (王莉娜)

«踏歌圖»馬遠

以馬遠、夏圭為代表的南宋山水畫突破了北宋以來全景式構圖,對景色大膽剪裁,山石畫法用大斧劈皴,形象簡潔有力.我認為這幅山水,筆鋒剛勁有力,渾然天成,山好似用斧子劈過一樣,樹也筆直剛毅,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這正是馬遠之畫的獨特之處.再看山下那一片空白,這樣獨特的剪裁,既畫出了山的悠遠淡泊之意韻,也頗有新意和視覺美感.山水充滿畫家的情感,筆鋒的剛勁是畫家一生不得志,對中庸、腐敗朝廷的悲憤之情,男子氣概躍然紙上,而山下的留白,暗喻朝廷對江山統治的留有空白,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態.這幅畫是畫家情緒、生活、社會的真實表現,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不乏創新之舉,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意識價值.我看到一位借畫抒情的老者,把自己的人生壯情全寄託在一紙山水之中,剛勁的筆鋒,突破常規的剪裁像要打破時代的束縛,是畫家一腔悲情的體現. (尹誠敏)

«踏歌圖»馬遠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3幅畫與同時代的繪畫作品有一種」格格不入」的基調,畫面筆法蒼勁,遠處矗立著突兀的山石,似有危機之感,近處有牧童在放牧嬉戲,又展現祥和安寧的生活風俗,也許是寄予的希望,畫面簡單卻又讓人看後記憶猶新,樹木、山峰,以及蜿蜒的山路,均是蒼勁稀疏的幾筆,並無太多的柔和與瑣碎,畫中有力的筆法中隱約顯示出畫家的堅毅性格.在南宋,人民處於動亂中,統治者腐敗無能,畫家以這硬朗筆調勇於向平庸挑戰,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憤恨,為國家命運擔憂,由此可見畫家崇高的憂國愛國情感與大膽堅韌的品性.從這一幅山水畫中,我可以感受到畫家試圖沖破時代的桎鋯,渴望揮灑自我個性,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一幅好的作品不僅僅需要具備創新的技巧,更源於向人展示的是繪畫人本身的品行與情操,情感,這使靜止的畫面被賦予人的思想情感,而被提到更高的境界. (張舒苡)

«踏歌圖»馬遠

這幅畫給人大氣廣闊的感受,畫中運用濃墨淡墨勾勒出遠近前後的層次,並用剛勁的筆鋒畫出山的稜角,使山凹凸有致,松樹上的松針栩栩如生.又渲染了遠山和隱藏在山中的松樹,若隱若現,效果逼真,濃墨畫就的幾塊大石給人沉重透不過氣的感受.此畫在表現各種物體形態上也有許多出彩之處,松樹和山都用了下粗上尖的筆法,格外挺拔,又給人無限遐想空間,同時山中的房子也有優美的形態,露出幾扇窗,露出一個屋頂,都給人森林深處,神秘難測的感覺,畫中的樹干形態也是蜿蜒曲折的,卻蒼勁有力.

此畫在構圖上由下往上,由重到輕,由深到淺,給人地下天上的感受,山中的景物排放錯落高低有致,很有視覺想像.

這幅畫營造了一種山林深處的意境,我以為這幅畫在層次處理,用墨及營造山林氣氛上做得很好,只是畫面底下偏重,略有不足. (孔祥祥)

«踏歌圖»馬遠

這是表現民俗風情的山水畫,筆法寫實,畫中嬉戲的孩童栩栩如生,近處山石、竹枝,遠處山峰、松柏映襯之下,全然不失寫意的瀟灑自在.這樣一種筆法上的寫實和思想情趣上的寫意,把畫的清新活潑和大氣磅礴完美地融合為一體,在作品中集中表現了出來.

畫面的山石畫法運用了大斧劈皴,用干焦的墨色熨透出了山石皺瘦而峰起的態勢,給深山老石以一種不近塵世的清高之感,似乎深入雲霄而臨人之上,豪邁逼人而具灑然風度.這樣老邁而剛勁的山石與近處活潑清麗的孩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給山石以生機,山石給孩子以庇佑和關懷,似乎這樣的孩子生來就該屬於這樣的自然,這樣的自然生來就該潤養這樣的生命.

畫面近景遠景之間採用了似若煙嵐的空白,手法類似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以此拉開前景與遠景的空間距離,更讓人感受遠山攝人的雄渾高峻,這樣的空白也給人一種時間上的遼遠感,似乎遠山佇立在那裡而從未搖過,讓人領悟天地恆昌,感受山水永存,若不是隱現松柏間的一角閣樓,真讓人以為這是深山仙境一景. (陳斯揚)

~~~~~~~~~~~~~~~~~~~~~~~~~~~~~~~~~~~~~~~~~~~~~~~~~~~~~~~~~~~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