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觀後感
㈠ 讀後感(寒假作業)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今天,我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保爾使我油然而生敬意。
保爾被老師神甫趕出學校後,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與冬妮亞結為朋友。他在裝配工朱赫來的引導下,懂得了布爾什維克是為窮人爭取解放的革命政黨。他依依不捨得告別了冬妮亞,逃離了家鄉,加入了紅軍,成為了一名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但是他的身體狀況每況俞下,右腿變成殘廢,脊椎骨的暗傷也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癱瘓了。但他並沒有不此而沮喪,而且開始了他的艱難的寫作生涯,從此有新生活的良好開端。
我非常敬佩保爾不畏病魔侵擾和不怕命運挫折的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他時刻都在為革命事業而奮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傷寒,他憑他那堅強的毅力,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走了回來了,重新義無反顧地走向火熱的工作崗位。
最使我感動的是下面的故事。
索絡面卡區的團組織幾乎全部全上陣了。團省委去了三個人——杜巴瓦、潘克拉托夫和保爾。這三個人是朱赫來同志親自選定的。鐵路搶修工作開始了,誰也沒想到條件會有那麼艱苦,寒冷的秋雨浸透了人的衣衫,沉甸甸、冰涼涼的;四周荒涼一片,幾百個人晚上只能睡在四間破房子里的水泥地板上,穿著淋濕了而又沾滿泥漿的衣服,緊緊地擠在一起,盡量對方的體溫取暖。早上,大家喝點茶就去幹活,午飯天天是素扁湯和一隻煤球一樣的黑麵包。但他們憑著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堅強的革命毅力,出色完成了任務。
我想,我國的創業者和建設者與他們的情況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辛勞的勞動者和革命者用血汗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煉好本領,為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奮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覺得是那麼親切。想一想,我們已經四十歲的這一代人,有幾個沒有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有幾個不知道其中那段膾炙人口的名言呢?
翻開當年的愛書,熟悉的字跡映入眼簾:「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心一下子跳動得劇烈了起來,彷彿又回到了當年。一個堅強的保爾又屹立在我們的面前。
保爾是一個苦孩子,他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壓迫受欺侮,處在飢餓和死亡線上。但是,他敢於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會地位挑戰,敢於起來改善自己和勞苦大眾的命運。他在朱赫等老一輩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幫助下,積極投身於捍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保爾一生的經歷實際上是向不公正的命運挑戰,向困難挑戰,向自身的殘疾和不幸挑戰的過程。可是,一個人究竟能夠承受多大的苦難和打擊呢?一天之中冒著槍林彈雨向敵人發起17次沖鋒,身患傷寒餓著肚子踩著冰冷刺骨的泥漿修路,從死神那裡掙扎出來,躺在病榻中受盡傷痛的折磨。雙目失明後,他回到家鄉,只求能聽見母親的聲音,然而親愛的母親卻已化作了一堆黃土,即使是這樣,直到最後,他還要把自己的經歷經過升華之後變成精神財富獻給人類:「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那麼在臨終之際,他能夠自豪地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這段名言曾經喚起幾代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去錘煉鋼鐵的意志,它是我們尋求人生價值的豐碑,是我們成長和追尋的路標。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保爾已經過時了,中國早已進入到改革的時期,與保爾相比,我們更了解比爾•蓋茨,更欣賞他,甚至更崇拜他。還有人認為,保爾的意志品質固然非常值得學習。但他終究不過是顆無怨無悔的「螺絲釘」,現代社會更崇尚個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和人性的充分張揚,每個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話。這或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青年的某些價值傾向。誠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努力讓自己過上富足的日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人們對自身的人生理想還有沒有追求的必要呢?保爾精神還應該不應該弘揚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爾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有著更強的現實性。一個人生目標不明確的人,如何能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個迷惘無為的人;一個沒有信念的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個人的奮斗唯有和黨的偉大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人生才會顯其輝煌,才會更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刻內涵之所在吧。因此,「保爾」不會過時,他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豐碑。
重讀此書,獲益非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我在假期中已經看了好幾遍了,它是我最喜歡的課外讀物之一,其中有關人生意義的段落,我還能把它給背誦出來呢!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了,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我原來也有一個同學也是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吳偉: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臟病.十幾年來,病魔纏著他,使他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活潑在操場上,球台前,參加集體活動也就更不用提啦.因為他稍微活動一下,就臉色蒼白,嘴唇發紫,上學校讀書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車來回接送.在學校里,他將吳偉從一樓背到四樓,放學後再由四樓背到一樓,中飯由同學們送到教室吃.自從,吳偉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也就這樣堅強的站了起來.
對於我來說,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夠學好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課,我長大後,我一定比吳偉強.雖然,我不能背起鋼槍保衛祖國,也不能戰斗在烈火熊熊的戰場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榜樣,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可真好啊!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從這本書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㈡ 觀室語讀後感
讀」是感的來基礎,「自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今天,在影院觀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終於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卻的我的一個心願。之前聽馮導說票房要達到5億,就覺得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後一定要去影院一睹為快,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了。
不得不承認《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無論是從場面,還是劇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還以為是真的。(一定花了不少錢,,這倒是值得一看哦)電影講述的一個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發生時,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臨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抉擇,當時看到她在廢墟上絕望的哭泣,不停地喊著:「都救,兩個都救。」的時候,我的心似乎也跟著碎了,作為一個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棄不下的東西,俗話說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親,就更應該是這樣的了,最終,她做了一個決定,救弟弟方達(李晨)。但是上天還是眷顧著姐姐方登(張靜初),讓姐姐奇跡般的生還了下來,還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
輾轉間,32年過去了,2008年,正趕上汶川地震,當姐弟倆看到這場地震正在吞噬著人們的生命時,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經歷的唐山大地震,於是都毅然決然的趕赴災區,挽救正在水深火熱里的人們。就在這時,姐弟倆終於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當初母親的苦心,終於原諒了母親,最終,一家人終於團圓……
正像海報上寫的一樣「23秒,32年」,是啊,僅僅因為那23秒所產生的巨變,確需要用32年的時間來撫平人心裡的創傷。不過,最後,母女重逢又給人心裡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同時,我也終於覺得——活著真好,這時徐帆在看完電影時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4個字,卻讓我難忘。32年的雨雪風霜終於換得了母女重逢,如果,當初他們沒有活下來,也許就不會有重逢的一天。災難,是不能打垮人們的,它只會讓人們變得更堅強,更加的有勇氣去面對以後的生活!
雖然災難無情,但是我相信人間有愛,有愛的世界一定不會空虛。劇中還有一點也是值得贊嘆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親情。劇里方達對女友說了一句話:「我媽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來,第二次是我在三歲時的了肺炎,大夫說沒救了,可是我媽堅持讓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聽了這話,我忽然覺得心頭一陣酸澀,親情,這是一個多麼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親情才永遠不會背叛你,才是你心靈永遠的港灣,親情如一棵大樹,永遠為你遮風擋雨,親情是一座港灣,永遠為你心靈的小船開放,親情是一個溫暖的家,永遠歡迎你回來。
最後,讓我們珍愛生命,接納親情,為了親人好好的活著,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為,活著真
㈣ 說出中國舞劇或歌劇的幾個並寫出其中一個觀後感
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紅珊瑚》、《柯山紅日》、《洪湖赤衛隊》、《江姐》等
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水月》、《霸王別姬》、等
《水月》是一出沒有中場休息的舞作,共分八段。編舞由「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偈語獲得靈感,舞蹈動作則根據熊衛先生所創「太極導引」的原理發展成形,佛家理論在此得到充滿詩意的詮釋,尤其是虛實、有無、陰陽之間的關系,配合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旋律,仿如東西方在哲學、音律領域里的美妙相遇。幕起時一位舞者靜觀黑地板上白色的水影,之後舞台上方、後側有鏡子出現,顯示舞者倒影,最後舞台被水淹沒,舞者便在這片廣闊的水鏡上舞蹈。節目結束時,人去樓空,獨剩餘波盪漾、似有若無的水波。
藝術的終極是哲學,有深度的藝術一定是帶有哲學意味的,《水月》就是這樣一部能夠體現哲學意蘊的舞蹈作品。太極、巴赫音樂、明鏡與流水,幾個元素在林懷民的腦子里偶然相遇,天意促成了「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主題。這句佛門偈語既是宗教的,也是哲學的,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沉靜、空靈、超拔的大境界,也許只有代表著東方身體哲學的太極才是最適合的表現形式。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對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異常緩慢的詮釋方式,與舞蹈源源不絕的能量流動完美搭配,中西文化在意境上找到了吻合點。明鏡和流水不只為點題之用,也營造了亦真亦幻,以不變映照萬變的空間,構思可謂巧妙。至此,舞蹈、音樂、舞美與主題達到高度和諧,形、意、神得以完美統一。林懷民不是唯一探索舞蹈中運用太極訓練的編舞家,但他能將傳統的中國身體訓練經過轉換與詮釋,與舞蹈的劇場結合,呈現如此深遠的禪境,在不經意間使人獲得生命的感悟,確實將舞蹈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㈤ 讀繁星春水有感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繁星春水》這篇是我完整地讀過第一篇現代詩文,也是第一次讀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看到這動人的大作,讀完之後,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忽然在我的心中盪漾.
此詩集中,冰心以母愛、童真和對大自然的歌頌為主題.《繁星春水》里的文字讓我很驚嘆,它的語句時而婉轉優雅,時而高昂激越.它的語言很優美,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但也似乎讓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種語言的魅力,不僅僅是因為語句的精煉,能把一篇篇文章濃縮成一首首優美的詩,更因為它朦朧的詩意,留給我們遐想的餘地,讓我們感到詩人細膩的心情.
讀這些小詩,似乎很親切,因為冰心將大自然中最純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東西用輕淡優雅的詩句表現出來,不加以任何人為的修飾,不添以任何華美的詞句,帶著一絲溫柔的憂悠,或一些深深的內在美:明目下,綠葉如雲,白衣如雪.怎樣的感人呵!又況是別離之夜.在那娓娓道來的詩句中,滿含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是她冰清玉潔之心的再現.
讀完這本詩集,覺得很美很美,不僅僅是美而美,也有憂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詩下,一個多麼美的世界!這篇作品給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訴我人類對愛的追求,告訴我母愛的偉大,告訴我要樂觀地對待人生……這些使我冰心奶奶這種偉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650字
生活中,幸運娃娃無處不在——多彩繽紛的小學,遇到一位優秀的老師,是幸運的;交到一位知心的好朋友,是幸運的;讀到一本好書,更是幸運的.翻開《繁星·春水》,我就成了一個幸運兒.
《繁星·春水》里充盈著許多精美,而富有哲理的小詩,每一首都宛若夜空中的繁星,宛若荷葉上的露珠,晶瑩純凈,清新雋永,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美感,令人迷醉其中,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而書中最觸動我心靈深處的是冰心對母親傾注的那永恆的愛.在《繁星》里有這樣一段,令我熱淚盈眶: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多麼情真意切呀!冰心奶奶的原名是謝婉瑩,「冰心」是她的筆名,是根據「瑩」字的含義而取的.冰心奶奶從小體弱多病,害怕生人,都是依偎在母親懷抱里的.久而久之,神聖的母愛深深的植入冰心的心靈中,成為了她一生歌頌的永恆主題!
的確,母愛是偉大無私的——當媽媽給我盛好一碗飯時,當媽媽做我愛吃的菜時,當媽媽給我蓋被子時,我知道——這是媽媽的愛,它時刻縈繞在我耳邊,成為我生活的旋律.
《繁星·春水》不止有愛的篇章,還有蘊含生活哲理的樂章:
我不會彈琴,
我只靜默地聽著;
我不會繪畫,
我只沉寂地看著;
我不會表現萬全的愛,
我只虔誠地禱告著.
是的,接受別人的優點,學會欣賞,就是最好的辦法!
當我們漫步山林,看著美麗的夕陽,看著那一抹抹霞光;當我們走進大山,看著奔騰的瀑布,看著那一股股山泉.這時,你用心去欣賞,去感受,那夕陽傾瀉的山林和飛流而下的瀑布帶給你美的享受.
《繁星·春水》如一杯茶,似濃又似淡.
它濃濃的,芳香無比,像一朵傲雪的臘梅;
它淡淡的,沁人心脾,如一枝出谷的幽蘭.
讀它,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600字
在寒假裡,我閱讀了一本書,就叫做《繁星·春水》.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奶奶,冰心奶奶的原名叫做謝婉瑩,是福州長樂人.冰心奶奶學富五車,《繁星·春水》是她將平時寫的詩聚集在一起而編成的詩集.
冰心奶奶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以及自然著稱,內容雖然簡單精煉,但是字字千金;語言雖然朴實無華,但是意義深刻.從《繁星》中: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著夢,充滿著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
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幸福.
不久後,冰心奶奶背井離鄉,來到遙遠的國外留學,她一去就是多年:
「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在也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等很多的詩中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冰心奶奶思念家鄉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著與母親見面,幻想著回家的思想感情.短短的幾句,卻勾勒了一幅清幽、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幾句這么短的詩句,卻能夠出讓我們體會出冰心奶奶寫詩時的思想.
在《繁星·春水》中的三百四十六首詩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首詩了: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寥寥幾句,卻贊揚了最崇高、最無私的母愛,冰心奶奶熱誠贊美母愛,對母親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冰心的詩含蓄深刻,字里行間透漏著作者的獨具匠心,不知為什麼,看了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觸動了……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關於思想,書上是這么解釋的: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思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在下有幸訪讀了冰心奶奶所著的《繁星?春水》,明顯,在老人家那零碎的思想里——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愛是什麼?愛,小至牆角的一朵花,大至祖國的山河.父愛,頂天立地的頂樑柱;母愛,溫暖沉淪心靈的避風港.愛是不經意的,卻是照亮心靈的燭燈,是通往光明的窗口.
聽!「人類呵!相愛罷,我們都是長行的旅途,向著同一的歸宿.」生命的歷程是無止盡的長河,然而,一不小心,也會化進細小的泥沙.為何不互相珍惜,而要相互殘殺呢?少了愛,人類是沒有良知的!
世間有愛,不僅在於人類的情感.更多的來自大自然.春天裡的愛,春光融融,春暖花開,是愛的希望;夏天裡的愛,露珠晶瑩,鳥語禪鳴,是愛的播種;秋天裡的愛,霜林如醉,五穀豐登,是愛的豐收;冬天裡的愛,朔風怒號,雪蓋冰封,是愛的考驗,冬去春來,又是一番朝霞絢麗.
關於愛,冰心奶奶贊頌著童貞,自然與母愛.在她老人家心裡,愛是寂靜的,或者正如她所說的——一春潺潺的細流.人類在愛中生活著,人類一直被簇擁著,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過愛?
是的,愛,只不過是一朵小小的薔薇,總是在我們寂寞之時,不經意地怒麗.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母愛頌_350字
如果問世界上什麼是最偉大的?那莫過於母愛.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也唱了母愛的贊歌——《繁星.春水》
在冰心看來,母愛是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的: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這短短三十幾個字,然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母愛是孩子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是人生唯一的避難所.
是媽媽把我們帶到這美好的世界,他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每當我們犯錯誤,不聽話,媽媽動手教育我們,痛的也是媽媽,正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可當媽媽為我們修補衣衫刺到手指,媽媽仍很快樂,因為只要我們的衣服穿在身上舒適,她就覺得很幸福了.這又讓我們想起了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為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而這卻是我們做子女的一生也無法報答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而用全世界最華麗的詞藻也無法表達.
母親呵!
撇開你的憂愁,
容我酣睡在你的懷里,
只有你是我靈魂的安頓.
讀冰心《繁星》《春水》有感_1100字
讀冰心《繁星》《春水》有感
在文學的長河中,有過許多著名作品,其中不缺乏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長的短詩,它往往給人以深厚的啟示.而在這類作品中,冰心的《繁星》《春水》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帶著好奇的心理上網搜索這兩部作品,並仔細閱讀了一番.其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足以給人以新的認識.
《繁星》《春水》是由一篇篇短詩所收集成的,這是冰心受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把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起來,從而形成了這兩部作品.
冰心的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是作者內心思想的真實寫照,其中有甜蜜的哲學,又有著作者對親人的無邊的思念;有著對青年熱情的激勵,又有著深情地勸誡;但同時又還有著冷靜的頭腦和清高的人格.其詩中筆意清雅,有著古典意蘊,讓人讀後被清雅的筆意所渲陶,被意蘊所提升思想.一篇篇小詩,給人一次次內心的重塑和震撼.
讀完這兩部作品,我的內心深有感觸.其中不乏對詩中內容的理解,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這兩部作品,大致是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母親與童真的歌頌.在詩人的眼裡,充滿純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間最美的世界.冰心用很多的筆墨來著重寫這一部分.為的就是宣揚一種思想,以喚醒人們沉睡的心靈.
冰心對大自然的崇拜與贊頌也讓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冰心還把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營造出一個至善至美的世界,其感情誠摯深沉,語言也清新典雅,給人以無窮的回味和啟迪.我想,冰心筆下的世界,恐怕是當時社會最需要的世界.
冰心的哲理詩更令人回味無窮,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雖然可能對我來說為時尚早,但所蘊含的哲理的確值得人們細細品味一番.
冰心的詩在文學史上算是留下了痕跡,盡管對《繁星》《春水》的褒貶不一,但語言清新典雅,意蘊深長,意境上也給人無盡的思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讀完文章,我感覺自己內心得到了提高,不像別的書,只關注情節,而少了份思考.讀書,注重的便是思考.而現在,想找本這樣的書,卻頗有些難度.
在街頭,攤販們往往把一些漫畫書、武俠、言情小說,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可以說,這幾類書無疑是一些人的最愛.而想找幾本正兒八經的書,則是難上加難.
再說書店吧,不能說是不注意這種「教育」,而更多的是「利」.一些教輔書、練習冊,比比皆是.可以說,這是順應了當今人們思想潮流,但同時,不是也說明,我們的思想中,少了點什麼嗎?
其次是那些「名家」寫的書,只是在表面上挑挑毛病,抓住人們感興趣的話題,來「添油加醋」一番.僅此而已,這樣的作品是不是卻少了點深度呢?
讀完《繁星》《春水》,不僅讀出了作者的思想,也引發了我的深思:當今的文學史壇,能否多一些像冰心的這類作品,讓我們的思想文化得到一個提升,讓我們的素質得到提升的書呢?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150字
上個星期,我品嘗了一本書,使我到了冰心先生的詩國里遨遊了一圈.
這本書叫做《繁星春水》,是冰心先生的著作,雖然是幾首詩,但裡面卻蘊含了許多珍寶.
在春水這首詩中,蘊藏了對孩子的喜愛;對青年人的關心等,不同的詩都融入了冰心先生的愛,與其說這是一首詩,還不如說是冰心先生真摯的愛
從這首詩中,我可以從中看出冰心先生對孩子的愛,從「小麻雀!休飛進田壟里.壟里,遍地彈機正靜靜地等著你.」這首詩里「小麻雀」暗指兒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孩子的呵護與愛的感情.
請大家也來讀一讀!
杭二中樹蘭小學部六
鏡花水月_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800字
流星,飛走天空,可能有一秒時的凝望?然而這一瞥光明已長久遺留在人的心懷里.——《繁星·春水》
讀冰心的詩,就像在童年的帆船里航行,處處籠罩著純真的氣息,盪漾著清澈的笑顏,體味著遠方海鷗的低唱;讀冰心的詩,就像在母親的臂彎里甜睡,處處吮吸著母親的溫暖,享受著溫柔的撫摸,回味著幼時無聊的幻想:讀冰心的詩,就像在自然的王國里漫步,處處欣賞著花兒的甜蜜,贊揚著草兒的謙遜,品味著累累果實的芳香.冰心,這位崇尚愛的哲學的女子,這名以母愛、童真與自然美為主旋律的詩人,用她清新淡雅的文字,為滿懷憧憬的我們訴說了心聲,令我在奇奇麗麗的詩文之中徜徉,交換彼此的心聲.讀冰心的詩,是一種享受.
浮雲片片,晨霧未消,清爽的空氣隱秘的彌漫在花圃之中,也許,她時常在這樣的晨曦,漫步於花叢之間,輕撫怒放的玫瑰,高貴的百合,熱情的康乃馨,淡雅的茉莉,任由露珠在纖細的手中翻滾,沾濕了衣袖,卻只是溫柔的一笑,愛憐般的透著一種溺愛的無可奈何.
所以,她的文字是那麼的晶瑩明麗,純真自然,令人陶醉其中.
潺潺流水,烈日當空,燥熱的氣息已籠罩於周遭的景物中,也許,她時常在這樣的正午,靜靜地坐在小河邊,輕輕撥弄著指間的細流,泛起一陣陣漣漪;河水映出她的妝容,淡淡的微笑似有似無.
所以,她的文字是那麼清新淡雅,令人彷彿置身於流水之間,清脆叮咚.
繁星點點,銀月泛光,凄美的月光鋪灑在地上,似綢緞般輕柔,也許,她時常在這樣的夜晚,點上一抹清茶,坐在庭院之中,細細品味茶中的苦澀,回味著淡淡的茶香;輕挑杏眼,望著無邊無垠的天空,望著柔和微笑的銀月,望著默默閃爍的繁星,心中想到的應該是浩瀚無窮的宇宙吧.
所以,她的文字是那麼清韻悠長,就像品味一杯清茶,苦苦的,卻有淡淡的甜去令人回味.
我想,正因為這許許多多的「也許」構成了冰心的文字,正因為這一幅幅美妙的畫面.讓我被她的文字所吸引.《繁星·春水》多麼好的名字,繁星下映著春水,春水中映著繁星,這一幅美麗的畫面觸動了多少人對美好的憧憬!
冰心的詩就像一顆流星,雖已遠去,但留在人心中的美好恆古不變.
流星,飛走天空,可能有一秒時的凝望?然而這一瞥光明已長久遺留在人的心懷里.
初三:劉漫卿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1100字
輕輕地合上冰心的《繁星春水》,看著封面上那散發著濃濃春意的一池春水,我竟有些陶醉與留戀.從一開始讀時的「朦朧」,到每每放下時的不舍,我逐漸走進了冰心的心靈,也越發喜歡她、敬重她了.
自始至終,冰心對於母愛的吟唱都深深地震撼著我.在她的筆下,母愛是萬能的、完美的、安全的,是催人淚下的.隔著半個地球,她細細品讀著母親寄給她的信——溫馨而誠摯,想到別離之前不懂得母愛動人至此,曾因微小的事物同母親爭吵,她深感愧疚;她希望每個人在母親的愛光之下都能夠自由、平等地生活……在冰心的筆下,幾乎分不出母親、母愛與詩的界限,淚水漸漸充滿我的眼睛,我何曾像冰心這樣透徹地理解過母親,理解過母愛!
冰心的語言是清新而靈動的.在她的筆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富有了生命,富有了感情,它們和冰心一起去傾聽,去感悟,去吟唱,於是,一首又一首優美的詩篇便從冰心的筆尖下流出,為我們奉獻出一顆玲瓏剔透的詩心.
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冰心與小朋友們之間那一份美好的情誼.無論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還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她都從沒有間斷過與小朋友們的交流.在一封又一封寄與小讀者的信中,她始終用童真的語言和孩子們的思想方式來表達著對小朋友們的愛與思念,講述著她的人生故事,勉勵著孩子們進步再進步,教誨著小讀者們做人的道理.那一篇篇通訊彷彿天上的繁星指引著我們前行的路,又猶如一池春水,緩緩地流入我們的心靈,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力量.
如果說冰心是人世間一朵聖潔無比的花朵,那麼《繁星春水》這本書就是那花蕊中香甜的花蜜,令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繁星春水》這篇是我完整地讀過第一篇現代詩文,也是第一次讀到冰心的作品,更是第一次看到這動人的大作,讀完之後,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忽然在我的心中盪漾.
此詩集中,冰心以母愛、童真和對大自然的歌頌為主題.《繁星春水》里的文字讓我很驚嘆,它的語句時而婉轉優雅,時而高昂激越.它的語言很優美,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但也似乎讓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種語言的魅力,不僅僅是因為語句的精煉,能把一篇篇文章濃縮成一首首優美的詩,更因為它朦朧的詩意,留給我們遐想的餘地,讓我們感到詩人細膩的心情.
讀這些小詩,似乎很親切,因為冰心將大自然中最純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東西用輕淡優雅的詩句表現出來,不加以任何人為的修飾,不添以任何華美的詞句,帶著一絲溫柔的憂悠,或一些深深的內在美:明目下,綠葉如雲,白衣如雪.怎樣的感人呵!又況是別離之夜.在那娓娓道來的詩句中,滿含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是她冰清玉潔之心的再現.
讀完這本詩集,覺得很美很美,不僅僅是美而美,也有憂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詩下,一個多麼美的世界!這篇作品給我的汽笛很大,她告訴我人類對愛的追求,告訴我母愛的偉大,告訴我要樂觀地對待人生……這些使我冰心奶奶這種偉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650字
生活中,幸運娃娃無處不在——多彩繽紛的小學,遇到一位優秀的老師,是幸運的;交到一位知心的好朋友,是幸運的;讀到一本好書,更是幸運的.翻開《繁星·春水》,我就成了一個幸運兒.
《繁星·春水》里充盈著許多精美,而富有哲理的小詩,每一首都宛若夜空中的繁星,宛若荷葉上的露珠,晶瑩純凈,清新雋永,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美感,令人迷醉其中,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而書中最觸動我心靈深處的是冰心對母親傾注的那永恆的愛.在《繁星》里有這樣一段,令我熱淚盈眶: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多麼情真意切呀!冰心奶奶的原名是謝婉瑩,「冰心」是她的筆名,是根據「瑩」字的含義而取的.冰心奶奶從小體弱多病,害怕生人,都是依偎在母親懷抱里的.久而久之,神聖的母愛深深的植入冰心的心靈中,成為了她一生歌頌的永恆主題!
的確,母愛是偉大無私的——當媽媽給我盛好一碗飯時,當媽媽做我愛吃的菜時,當媽媽給我蓋被子時,我知道——這是媽媽的愛,它時刻縈繞在我耳邊,成為我生活的旋律.
《繁星·春水》不止有愛的篇章,還有蘊含生活哲理的樂章:
我不會彈琴,
我只靜默地聽著;
我不會繪畫,
我只沉寂地看著;
我不會表現萬全的愛,
我只虔誠地禱告著.
是的,接受別人的優點,學會欣賞,就是最好的辦法!
當我們漫步山林,看著美麗的夕陽,看著那一抹抹霞光;當我們走進大山,看著奔騰的瀑布,看著那一股股山泉.這時,你用心去欣賞,去感受,那夕陽傾瀉的山林和飛流而下的瀑布帶給你美的享受.
《繁星·春水》如一杯茶,似濃又似淡.
它濃濃的,芳香無比,像一朵傲雪的臘梅;
它淡淡的,沁人心脾,如一枝出谷的幽蘭.
讀它,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600字
在寒假裡,我閱讀了一本書,就叫做《繁星·春水》.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著名的女作家冰心奶奶,冰心奶奶的原名叫做謝婉瑩,是福州長樂人.冰心奶奶學富五車,《繁星·春水》是她將平時寫的詩聚集在一起而編成的詩集.
冰心奶奶的詩主要以母愛、童真以及自然著稱,內容雖然簡單精煉,但是字字千金;語言雖然朴實無華,但是意義深刻.從《繁星》中: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滿著夢,充滿著童稚的幻想:
「小弟弟呵,……靈魂深處的孩子呵.」
更詮釋冰心與兄弟姐妹之間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誼.這些是冰心充滿童稚的幸福.
不久後,冰心奶奶背井離鄉,來到遙遠的國外留學,她一去就是多年:
「故鄉的波浪呵!你那飛濺的浪花,從前是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盤石,現在也怎麼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
等很多的詩中都能讓我們感受到冰心奶奶思念家鄉迫切希望能夠早點回家.她幻想著與母親見面,幻想著回家的思想感情.短短的幾句,卻勾勒了一幅清幽、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幾句這么短的詩句,卻能夠出讓我們體會出冰心奶奶寫詩時的思想.
在《繁星·春水》中的三百四十六首詩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這首詩了: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寥寥幾句,卻贊揚了最崇高、最無私的母愛,冰心奶奶熱誠贊美母愛,對母親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冰心的詩含蓄深刻,字里行間透漏著作者的獨具匠心,不知為什麼,看了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觸動了……
東中市實驗小學六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400字
關於思想,書上是這么解釋的: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思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在下有幸訪讀了冰心奶奶所著的《繁星?春水》,明顯,在老人家那零碎的思想里——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愛是什麼?愛,小至牆角的一朵花,大至祖國的山河.父愛,頂天立地的頂樑柱;母愛,溫暖沉淪心靈的避風港.愛是不經意的,卻是照亮心靈的燭燈,是通往光明的窗口.
聽!「人類呵!相愛罷,我們都是長行的旅途,向著同一的歸宿.」生命的歷程是無止盡的長河,然而,一不小心,也會化進細小的泥沙.為何不互相珍惜,而要相互殘殺呢?少了愛,人類是沒有良知的!
世間有愛,不僅在於人類的情感.更多的來自大自然.春天裡的愛,春光融融,春暖花開,是愛的希望;夏天裡的愛,露珠晶瑩,鳥語禪鳴,是愛的播種;秋天裡的愛,霜林如醉,五穀豐登,是愛的豐收;冬天裡的愛,朔風怒號,雪蓋冰封,是愛的考驗,冬去春來,又是一番朝霞絢麗.
關於愛,冰心奶奶贊頌著童貞,自然與母愛.在她老人家心裡,愛是寂靜的,或者正如她所說的——一春潺潺的細流.人類在愛中生活著,人類一直被簇擁著,但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感悟過愛?
是的,愛,只不過是一朵小小的薔薇,總是在我們寂寞之時,不經意地怒麗.
讀了《繁星.春水》有感_母愛頌_350字
如果問世界上什麼是最偉大的?那莫過於母愛.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也唱了母愛的贊歌——《繁星.春水》
在冰心看來,母愛是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的: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這短短三十幾個字,然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母愛是孩子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是人生唯一的避難所.
是媽媽把我們帶到這美好的世界,他是我們的第一位老師,每當我們犯錯誤,不聽話,媽媽動手教育我們,痛的也是媽媽,正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可當媽媽為我們修補衣衫刺到手指,媽媽仍很快樂,因為只要我們的衣服穿在身上舒適,她就覺得很幸福了.這又讓我們想起了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為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而這卻是我們做子女的一生也無法報答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而用全世界最華麗的詞藻也無法表達.
母親呵!
撇開你的憂愁,
容我酣睡在你的懷里,
只有你是我靈魂的安頓.
㈥ 白紙的傳奇 王鼎鈞, 讀後感300字 ::>_<::
王鼎均王鼎鈞,曾用名方以直,山東臨沂縣人,1925年生,抗戰末期棄學從軍,1949年到台灣。曾在報社任副刊主編,也當過教師。51歲時移居美國,一直在紐約居住。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一直在紐約居住。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於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以散文產量最豐,成就最大。20世紀70年代他的「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三本勵志小品文),在台灣總發行量60萬冊。他淡薄名利,窮畢生之力於「寫出全人類的問題」,風格多樣,題材豐富。豐沛的內在能量,不愉的創作忠誠,對散文藝術的努力開拓,使之成為一代散文家。作品著述:王鼎鈞的著作主要有:《文路》,《小說技巧舉隅》,《廣播寫作》,《講理》,《人生觀察》,《長短調》,《短篇小說透視》,《世事與棋》,《文藝批評》,《單身漢的體溫》,《情人眼》,《文藝與傳播》,《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靈感》,《碎琉璃》,《文學種籽》,《海水天涯中國人》,《伶仃腳》,《秋水》,《人生三書》,《人生觀察》,《長短調》《世事與棋》,《散金台》(劇本),散文集《風雨陽晴》,《昨天的雲》,《大氣游虹》,《左心房漩渦》,《隨緣破密》,《意識流》等.關於王鼎均在人群之中尋覓著你,就彷佛在海邊撿起所有的沙粒,急欲發現你的蹤跡,如果不能如願,但願還有來生!不怕他人笑我痴,我笑他人看不穿。人生閱歷大文章━━談海外作家王鼎均的散文藝術在海外,王鼎均的名字已斐聲華文文學界了,但是大陸的文壇和讀者就陌生多了,應當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把王鼎均的散文納入「百花散文」書系,使我們得以認識海外這位在藝術上與餘光中齊名的「散文大家」。王鼎均,1927年生於山東臨沂,先後在台北任職於中國廣播公司和幼獅文化公司,並一度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七十年代後期遠游南北美洲,最後定居於紐約。王鼎均一生多災多難,顛沛流離,艱辛的人生閱歷成為他極為寶貴的文學礦藏,也鍛造了他廣博深邃、沉鬱頓挫的文風。他的散文或議論的事、或抒寫性情,或談人生修養或記游蹤感懷,旁鶩八極,思接六合,含蘊深潛,包容乃大,字里行間滲透著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的關切和思考,具有濃郁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他的「人生三書」(包括《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和《我們現代人》),原是與青少年談修養的專欄文章,最能體現他散文的哲理色彩,是海外二十多年來長銷不衰的「暢銷書」。成就更高,更富創造性的思鄉懷舊散文。正是這些散文,「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基礎」(《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第八章)一、幻化的鄉愁鄉愁是美學,不是經濟學。思鄉不需要獎賞,也用不著和別人競賽。我的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王鼎均一代遊子盡望鄉。「鄉愁文學」是台灣、海外文學中的一道獨特景觀。小說、詩歌、散文,各種體式,蔚為大觀,佳作迭出,俯拾皆是,而且幾乎全是嘔心瀝血、發之肺腑的感人之作。王鼎均很早就加入到「文化鄉愁」的合唱行列之中。早期的散文集《情人眼》中就有《咖啡路》這樣「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文章寫「夢中的小精靈」沿著又澀雙黏的「咖啡路」,向故鄉飛,歷盡險阻,尋到了故鄉的「那一片黑瓦」,卻是空寂無人,像進入迷宮,「沖進一扇門雙一扇門,門外有門,門內無人」,而在「最後一道門」外,有一條筆直通向地平線的路,同樣是「咖啡色,又苦又澀,沒有轍跡」。這篇運用超現實手法寫成的散文,通篇充斥著黏澀的咖啡路、蔽天的蚱蜢、煤灰般的霧、壯男的半截屍體、山洪、水災和幽寂的庭院等意象,駁雜繁復,色調灰暗,很有點頹廢情調。這表明了王鼎均的「還鄉」從開始就有著「夢回」、「純精神」的姿態,有一種水中月、鏡中花的虛幻美。在《咖啡路》中,作者有意識運用了變形、魔幻、象徵、暗寓等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手法,而這些手法無一例外地使他的「還鄉」籠上了一層悲觀絕望的色彩,像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做著徒勞的努力。這種鄉愁觀念的形成恐怕與作家的個性氣質及五六十年代緊張的海峽局勢有密切聯系吧!去國之後,空間的距離未能使他的懷鄉有所消減,相反,故鄉越來越成為他的精神家園,只好「用寫來雕刻自己,用寫來治療自己」。(《天堂》)1988年結集的《左心房漩渦》無疑是王鼎均文學歷程中重要的收獲,是他去國之後鄉愁抒寫的集大成者。在《紅石榴》中,作家由人及已,講到了他「心裡」的一棵石榴樹,關於石榴樹和石榴的故事,結尾不由得嘆道:「赤條條來,易,赤條條去,難。到死始知萬事空?倒也倒不空,挖也挖不空。我忘不了的那幾棵樹,幾個人,幾處地方,幾支歌,幾件事,之類等等,你就讓我記著吧,算我作夢,算我造謠,算我發高燒!」這是怎樣的一種熾烈的鄉愁呢?我想,這種鄉愁應該是和作家生命紐結在一起的,是血和淚一起洶涌澎湃的。這樣率直決絕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恐怕要在詩經、漢樂府、元曲中才能找到一些影子。特別是題為《大氣游虹》的一組散文,把他的「鄉愁」觀闡釋得婉曲多姿,慷慨悲涼,凄美異常,是研究海外華人半個多世紀以懷鄉的心態不可多得的典範文章。文章以與音訊隔絕三十九年的故鄉,好友通信的形式,把自己三十九年的鄉愁作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抒寫,時而敘夢,時而回憶,時而獨白,時而探討,傾吐衷曲,如泣如訴,彷彿從胸臆中流出,真摯動人。開篇「明天繼續」中寫道:「我要把長江流給你看。時代把我折疊了很久,我掙扎著打開,讓你讀我」。壓抑了近四十年的鄉情,一旦破閘而出,必將奔瀉千里,驚濤拍岸,無拘無束。在「臣心如水」中,作家訴道:「故鄉,我要跪下去親吻的聖地,我用大半生想像和鄉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你是我對大地的初戀,註定了終生要為你魂牽夢繞,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結局」;「還鄉對我能有什麼意義呢?……對我來說,那還不是由這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如果我們能在異鄉創造價值,則形滅神存,功不唐捐,故鄉有一天也會分享的吧」。拋開政治上的偏狹,可以說王鼎均的鄉愁不僅是熾烈的,也是理智的,他不重形式上的「回鄉」而追求精神的「還鄉」,他說「我已經為了身在異鄉,思念故鄉而飽受責難,不能為了回到故鄉,懷念異鄉再受責難」。正像有的學者分析的那樣:哲學與文學中所揭示的現代人「被拋」感與存在的荒誕感,意味著人不僅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家,同時人的存在本身也只不過是一個漂泊的過程。這樣,流浪成了人的自然也是必然的存在方式。尋找故鄉,也就是尋找流浪的意義。他們(海外華人)更需要從人生形態上證明流浪的意義。(《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第八章)也許意識形態上的距離更甚於地理上的「海峽」,王鼎均雖然也在紐約替兩岸的人轉信,也寫《兩岸書香》,但他始終擺脫不了政治和歷史的烙印,刻意使鄉愁停留在鏡花水月式的虛幻層面,自比「散落江湖的鈔票」,唱人生失意無南北的詩句聊以自慰。這是人生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悲劇。二、給的人看聽我說,咱們同年同月同日找一個人煙稠密的地方去看人,去欣賞人,去和我們的同類和解,結束千日防賊,百年披掛。━━王鼎均「文學即人學」是一個經典的命題,這在王鼎均的作品中有著突出的表現。考察王鼎均的散文,觸目的幾乎全是回憶人,抒寫人,敘述人,研究人,欣賞人,「看人」,幾乎涵概了他的全部作品,貫穿於整個創作生涯。作家在文章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句子「我愛看他們,愛看人,人的美,人的尊貴」,「慢慢看啊,每個人都是風景」,「我不是餐菊的隱士、吐霞的詩人,我對人文的興趣大過自然」,「我對」『人』的興趣與日俱增,『人』的差異與雷同,『人』的適應與反抗,『人』的外貌與內心」。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人生三書」中,就是要告訴我們現代人怎樣「熔鑄完美的人格」,怎樣更好地「參與現代社會,擁抱現代人生,使生命的意義得到充分發揮」,這是一種多麼積極健康的態度呀,而回憶記敘早年故鄉人和事的一系列文章,有著更為獨特的美學特徵。下面,以《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渦》中的文章為例,加以分析。王鼎均是喜歡寫人而且擅長寫人的,他以散文寫人卻有著不亞於一般小說寫人的效果,題材廣,角度新,開掘深,使讀者心靈受到巨大的震動和沖擊。王鼎均寫人記事的散文,繼承了魯迅、李廣田等現代名家的傳統,藝術性和思想性並重,又大膽地吸收借鑒了西方現代文學、當代其它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博採眾體,熔鑄百家,在題材的處理與境界的開拓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前人。首先是表現了人性的深度。劉再復談文學的人性深度時指出:「我們所說的人性的深度包括兩層意思:(1)寫出人性深處形而上和形而下雙重欲求的拼搏和由此引起的「人情」的波瀾和各種心理圖景。(2)寫出人性世界中非意識層次的情感內容。非意識的東西潛伏在人性的深層,它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才會流露出來」。王鼎均正是通過人的生物層次和社會層次兩大系統的交匯滲透,來表現人性的善與惡、美與丑。在《迷眼流金》中,通過寫「我」青少年時期兩次「想到死」的故事,巧妙地詮釋了人從「生物層次」向「社會層次」進化的過程,比照意味十分明顯。在《青紗帳》一文中,對人的雙重慾望有著極為出色的刻畫。故事寫抗戰時期,「我」剛參加了游擊隊,在高梁地里撞到了一對偷情的男女,女人(寡婦)警告說如果說出去就死,後又與中隊長娃娃護兵夜間放哨,在小茅屋又「抓」住了那對男女,中隊長和娃娃護兵趁機佔有了女人,女人當夜懸梁自盡了。整個故事借鑒了小說的寫法,以主人公「我」的見聞片段組成,然而故事始終在相互比照的兩個層面上:以「我」的單純善良凸現中隊長、娃娃護兵的奸詐丑惡,以「我」滿腔熱情報國心切襯托中隊長、娃娃護兵打著抗日的幌子滿足私慾的陰險,以用死殉情的女人顯出逃走男人的猥瑣軟弱,本來是展現人性泯滅的悲劇故事,卻多有富有生機活力的景物、心理描寫,以樂景寫哀情。作家有意拉開了人物之間心理結構的橫向距離。評論家孫紹振曾對這種「拉開心理結構的橫向距離」的手法作過深入分析,他說:拉開心理結構的橫向距離,最關鍵的是拉開情感距離,而在拉開情感的距離時,最關鍵的是拉開動機的距離。動機的「誤差」,造成情感的錯位,產生了美的張力。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感錯位的幅度越大,審美價值越高(《美的結構•小說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王鼎均的許多寫人記事散文都體現了這一奇妙的美學特徵。這種舉重若輕,內涵豐厚的散文作品在現當代文學寶庫中是絕無僅有的。其次是善於把人放在歷史風雲激盪的漩渦里加以表現。在《碎琉璃》的創作中,作家明確表示「以懷舊的口吻,敲時代的鍾鼓。把個人放在時代觀點下使其小中見大,更把往日投入現代感中浸潤,使其舊命維新!」同樣是寫初戀,王鼎均把兒女情長放在風雲變幻的時代大背景中寫,融入了的社會內涵,顯得壯闊而深邃。在《紅頭繩中》,「我」忽然愛上了校長的女兒「紅頭繩兒」,因為日軍飛機空襲,和校長女兒在防空坑裡相遇,「我們的臉都紅得歷害,我有許多話要告訴她,說不出來」,決定寫一封信,當面交給她,結果「警報解除,她走了,我還在坑裡打腹稿兒」。應當指出,作家在展現和刻畫人物心裡方面是卓越,或寫動作或繪情態,或者乾脆就是心靈的獨白,往往能展現一種含而不露,言近旨遠的境界來。在「紅頭繩兒」和校長要離開之際,我終於擠到正在看鍾的她身後,「取出信,捏在手裡,緊張得發暈」。作者接下來用了一個電影蒙太奇的組接手法:「我差一點暈倒。她也差一點暈倒。」「我」的暈是因為心理過度緊張,「她」的暈是飛機來空襲了。空襲過後,一切恢復了平靜。多年後,又遇校長,才知道「紅頭繩兒」在那次空襲中失蹤了,最後推測,校長女兒被扣在鍾下,埋了。最後,寫到做夢挖那口鍾,「下面空盪盪的,我當初寫給紅頭繩兒的那封信擺在那兒,照老樣子疊好,似乎沒有打開過。」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表達了作家美好的心願,也闡明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微妙關系。這種把戀情放在戰爭的炮火中加以展現,頗有一種相互激盪、相互生成的混合美,你分不清作家是在寫愛的感情還是寫恨的感情,是寫初戀還是寫抗戰,是寫國家還是寫個人,兩者水乳交融,血肉不分。這種表現手法已經超出了「以小見大」傳統樊籬。三是反思傳統的哲理美。王鼎均早年接愛私熟教育,愛傳統文化影響很深,隨後豐富的人生閱歷,培養了他善於觀察人生悲劇的眼和不斷思考人的意義的腦。王鼎均說:要從歷史「水成岩的皺折思想見千百年的驚濤拍岸」,「用異鄉的眼,故鄉的心」來審視和表現一切。樓肇明分析說,「用異鄉的眼」來審視「故鄉的心」,對於「故鄉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對於中國現代散文「內文本」的遷徙、變異,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由於硬性切斷了祖國大陸的血脈聯系,作家對於「失去的一切」奶著無限地愛戀和懷念,而異邦文化的濡染,使得他有了相互比較的優勢,這里,回過頭去再看傳統,無不生出「遠近音低各不同」的心得與感慨來。《一方陽光》中,作家著意描繪了母子兩人在不同軌道上滑行的心理軌跡,兒子大了,不能始終陪伴母親,於是就有了「母親放了手凝視我:『只要你爭氣,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也不怪你』的境界來,我們不能不為憑空善翻新意的手法叫絕。《哭屋》中「二先生因為未及「進士第」,活著哭,上吊自盡後做鬼還哭,書房也歷經戰火,化為廢墟,當聽到熟悉的唐詩,哭聲又起的傳奇故事,這個「聊齋式」的故事反映了一個讀書人的靈魂被時代套上鎖枷極難擺脫的哲理。王鼎均的不少散文都寫到了懲罰和毀滅的主題,描繪了傳統文化、傳統心理在裂變蛻化時的壓力和痛苦雖然令人悲哀和無奈,卻無疑是從舊的向新的進化的必由之路。《瘋爺爺》中的瘋爺,《最後一首詩》中的卜卦人,都因為時代的更替,表現出一種異於常人的姿態來,委婉地表達了內心的反抗和留戀。在這種人生的透視和歷史的顯影中,無不蘊含著王鼎均的理性思考。三、兼容並包的藝術手法創作之道,我嚮往於兼容並包的彈性,認為非如此不足以超越僵化與窄化。━━餘光中王鼎均是當代散文界勇破陳規的改革家,更是勤勤懇懇的實踐家。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50多種作品文集,使他在散文這一包孕極廣的體裁領域,縱橫馳騁,游刃有餘,雜文、小品、敘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詩等都留下了他開創性的足跡。首先,結構與文調有一種大開大闔的氣勢。現代散文家李廣田說過:「好的散文,它的本質是散的,但也須有詩的圓滿,也具有小說的嚴密,緊湊如建築。」王鼎均散文的結構看似隨意,實為以意為脈,筆隨情轉的,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作者常常是多管齊下,繁弦合鳴,有時像歌詠,一唱三嘆,雜沓往復;有時像小說,精雕細琢,簡勁有力;有時像詩章,意象綿密,快速跳盪。運筆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時而空靈,時而平實,時而拙樸古雅,時而詼諧俚俗,平易自然而又奇縱變化,不可捉摸。讀王鼎均的散文,如坐過山車,在作家用語言鋪設的軌道上高速滑動,上下翻轉,有一種險與美並存的刺激和快感,讓人在不期而遇的險峻面前擊節嘆賞。其次重視象徵手法的運用。作家非常善於用動植物來表情達意,在文章中經常出現:樹、高樓、蟬、鍾、鴿子、牛、河流、古城等意象,有時是實指,是運用了「香草美人」式的象徵手法,意中有象,象中有意,和諧而統一。正像作家樓肇明分析的那樣,他將一般的寓意象徵,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體象徵,從而使他的筆下的意象和象徵,每每有一種哲學上本體論的味道。象徵是深化文章題旨的重要途徑之一,王鼎均的散文喜用象徵,使作品呈現出一種亦真亦幻、亦實亦虛的美感。這種效果曹雪芹的《紅樓夢》有,魯迅的《野草》也有。三是講故事的手法。王鼎均經常在文章中插入一個「故事」「傳說」之類的東西,而這些故事嵌入文中,上下契合,渾然一體,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秦時的莊子,「五四」時期的許多作家都愛在行文中插入故事的方法,而尤以魯迅、周作人弟兄的文章為多見。王鼎均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如《腳印》中,本來鬼魂揀生前的腳印就是荒誕不經的故事,推理一番又信手拈出旅店裡兩人誇口家鄉樓高的故事,兩個故事來了個「接力跑」,才完成了作家「浪漫而略近頹廢的」鄉愁觀。值得指出的是,夾進一個故事,說理文章少了乾枯古板,多了形象生動,抒情紀事文章能跳出本事,升華到意想不到的境界,這大概就是王鼎均熱衷於講故事的緣由吧。還有,超現實手法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散文對人物的潛意識開掘的手法,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另外,王鼎均散文的語言自然曉暢,奇峭凝煉,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王鼎均的語言幾乎全是口語,真素自然,不假粉黛,平中見奇,凝煉有力,常常給人以「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的舒捲隨心之感。這正是古人所稱道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腴」的語言美,是一種藝術技巧高度成熟的「大巧之朴」。台灣評論家張騰蛟認為王鼎均「把中國文字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這無疑是台灣詩歌一貫重視語言錘煉的功勞。王鼎均的記敘文字簡凈明快,如道家常,如「我立刻斷定她受了委屈,在鄉下,很不容易看到像她這樣嬌好的女人,卻沒有美滿的生活」,本是淡淡的一句記敘,卻包含著作者的判斷、推理、幾個轉折、惋惜和悲憫等豐富信息,省略了不必要的關聯詞,更逼近於日常日語。又如寫眼盲後感覺遊行場面「大鑼大鼓從我身旁察過,我從門上窗上摸到音波。突然紅光一記,接著是顏料的香味撲鼻,不是巴掌,是風飄大旗」。寫人物情態「沒事的時候,他像個煙火神仙一般坐著,咂口酒、吸口煙,把煙噴出來,緊接著射出一股口水,射得很遠」;寫感覺心理「冷」,是一種毒氣。冷是一種銷鏹水,冷蝕透皮衣、冷蝕透棉衣,再蝕透毛線衣、襯衫、內衣,向毛細管沖刺」。抒情的「四十年可以將人變鬼,將河變路、將鞭芙蓉花變斷腸草。四十年一陣風過,斷淺的風箏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紅腫」。我們注意到,這些句子有一種內在的節奏美,隨著感情的波動起伏而時疏時密,變化無窮,且每個分句自成情境,讀來爽利,一旦串接起來又極富語言的彈性和張力。這正是散文詩所具有的「語不接而意接」,「以少總多」的神韻,情感的濃縮,意象的密集,信息量的加大,達到了「納須彌於芥子,微塵中見大千」的美學境界。此外,王鼎均的構詞手法相當奇特,猛不防把一個本該「實」的詞換成「虛」的詞,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新鮮效果。如「漫天是雪,雪花大如手掌,飄成漫天訃聞」;「你以淚為標點,點斷了我的渾沌,靠著你的灌溉,我長成一棵會思想的蘆葦」;「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陽內出血,駝掌變薄」,「汽車也得了心絞痛」。本來平常的字詞,卻憑著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移用等修辭手法,巧妙搭配之後,有了一種脫胎換骨的光彩。可貴的是,作家匠心獨運,又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他求奇不過分炫奇,弄巧不泛濫技巧,沒有把文章寫成「漢大賦」或「天書」,他的一切文學技巧都是服務於思想感情的表達。近代學者王國維曾推重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認為「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若其文字之自然,則又為其必然之結果,抑其次也」。(《宋元戲劇考》十二)我認為,這段評價也適用也王鼎均的散文。四、呼喚散文的黃金時代有人說,九十年代是散文的時代。這話不全對。如果說散文是有市場的,讀者群龐大是有道理的;如果說散文創作繁榮鼎盛,佳作不斷,就有些勉強了。誰都知道,余秋雨的「學者散文」風潮過後,散文創作正處於亂象叢生,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雜志、副刊的所謂「散文」越來越勾不起讀者的興趣,甚至有人對矯情做作的散文非常不滿,發出「人生糊塗散文始」、「別指望散文結什麼果」的牢騷(《文友》2000.12期)。倒是同一文化血脈的台灣、海外華人的散文備受讀者的重視和青睞,餘光中、三毛、羅蘭、張曉風、董橋、尤今等名字為讀者所熟知。這固然有吃慣了蘿卜白菜,得來點海鮮,換一換口味的意思,也不排除台灣海外散文的感情、哲理、思維角度、表現等帶來的沖擊。像王鼎均這樣有思想、有個性的散文大家,我們應該地關注和了解,他將為我們「散文觀」的更新帶來多重的啟迪。我們需要這樣的震憾和沖擊。讓我以北師大劉錫慶教授的話來結束全文:倘當代散文能實現文體的自覺,真正走上「以自我為中心」、表現「自我之絕叫」的「寫心自娛」、「獨抒性靈」道路,向「內宇宙」大步挺進,對「心靈世界」深度開掘的話,那麼,一個風格更加多樣,更為絢爛的時代將會降臨,作為個人文學「尖端」的散文的「黃金時代」將會真正到來!
㈦ 露水讀後感怎麼寫一年級
看了被改編成電影後的宣傳短片後被打動,我便對整個故事情節有興趣,然後找原著看
了。原著不長,一口氣看完了,腦海里縈繞著許許多多的想法和感慨,揮之不去,猶如此刻
陰霾的天氣,有點壓抑卻很想傾訴,於是有了寫下讀後感的沖動。
「邢露,露水的露」
,露水現於晨,因為寒,成了露水,然而露水確實美麗動人的,還
能在太陽下閃閃發光,
遺憾的是人世間美麗的東西總不能長久,
露水也如此,
對於書中的女
主角更是如此,
紅顏與露水的組合,
我們彷彿看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
卻也有能預測到
這個女子終究不屬於世界,
因為這個書名,
我們便能猜到這肯定是悲慘的結局。
雖然有心理
准備,然而還是被打動了,故事非常完整,卻又留有許多空白,敘事方式非常有趣,迂迴婉
轉卻又一氣呵成,
爐火純青的敘述能力和掌控情節節奏的能力讓人佩服,
另外語言精緻,
沒
有一絲多餘的文字,
雖然富婆花錢請人「虐待」兒子讓其繼承家業這個設計有點老套,
但當
中敘述的情感卻相當真摯,
究其原因,
全體現在邢露這個復雜矛盾而悲劇的人物性格上。
邢
露在當今社會猶如一部分女人的縮影,
很有典型性。
我們可以說當今社會漂亮的女人太多了,
很多像她一樣喜歡金錢,
追求虛榮,
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的名詞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她們繁
華世界中不亦樂乎,
卻容易迷失自己,
到最後就算面對鏡子也認不清自己了,
她們愛的人或
許不是真正愛著的,
她們愛著的是虛榮,
是一切浮華世界的表面,
歸根到底是自私地愛著自
己,也因此,她們會錯過了真正想愛的人,喪失了真心去愛別人的機會。這部小說,雖然主
線依然是愛情與麵包,
是真摯情感與人性慾望之間的正面沖突,
我卻一點不覺得生硬和老套,
恰恰是被女主角打動了,我會同情她,想幫助她,呵護她,她表面孤高冷高,如此堅強,痛
到半死也強撐著說不要緊,
她的成長經歷讓她築起了一道堅固的城牆保護自己,
其實也恰恰
是這城牆使得她最後遍體鱗傷。
她追求虛榮有錯的,
每個人內心都有這么一道慾望,
錯只錯
在她的家庭,沒落的貴族後代使得她有強烈的自尊心,有品位,有文化,
使人從她身上感受
到她的高貴和不一般,
然而也是這個貴族後代使得她有強烈的自卑感,
加之家庭的經濟狀況
和父母親的教育,她對貧窮厭惡、害怕、恐懼,她極度缺乏安全感,於是她試圖掩飾、挽救
自身,而她也只能靠自己,誰也幫不了她(這也讓我想起「女兒要富養」的一句話,其實不
一定要富,
但必須不能讓她掙扎在貧窮里,
不能讓她目睹貧窮的可怕,
更不能把擺脫貧窮的
壓力施加在孩子身上)
。對她產生更大傷害的還是她的情感經歷,因為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一個小女生對愛情的期待,她全心全意去追逐過,
到最後換來的確是傷害、
欺騙,
受過傷害
後她更要築起圍牆保護自己,
這本沒有錯,
然而當她遇到真愛的時候她卻猶豫而退縮,
她以
保護自己的名義來欺騙自己。
只差那麼一點點,
她本可以得到幸福,
即使跟她想要的不一樣,
但那種幸福或許更能燃起她對生活的期待,
但到最後卻還是沒法拯救自己。
我們無法知道如
果有再一次選擇的機會,
她是否會誠實面對自己,
承認自己要的只是那麼一點真實存在的愛,
而不是虛榮金錢,我相信會的,要不然在生死那一刻,她不會為了戒指而喪命。
這么一個悲慘的美麗女子,她如此強大,
卻又脆弱不堪,
最後的客死異鄉、
香消玉殞又
有誰憐?有人說愛過她的人,可惜,
愛本來就虛無縹緲,
更何況是錯過的愛,回首之後再多
也只是幾句悼念一聲惋惜。
我突然想起了林黛玉的葬花詞
「花謝花飛花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
憐」
。紅顏似花,如花美眷,逝水流年,美麗的女子身上更多的卻是美麗的哀愁和哀婉的故
事。林黛玉葬的是花,葬的還是青春,是愛情。而在《紅顏露水》里,我們目睹無數人用金
錢葬送青春,
邢露則用青春追逐金錢,
在虛幻浮華的世界裡追逐她華麗的夢,
如同一場祭奠
生命的夢。俱往矣,一切猶如鏡花水月。這是否,也正是作者所要讓我們認同的?
㈧ 《鏡花緣》讀後感
《鏡花緣》讀後感(一):鏡里看花一世緣——[清]李汝珍《鏡花緣》
書籍信息:
《鏡花緣》,作者:【清】李汝珍(約1763-1830),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2017年8月第1次印刷,519千字,封面繪畫:李光珍,內文繪畫:梁昌正。
之所以特別列出封面和內文的畫師,是因為我從前也看過其他版本的《鏡花緣》,並沒有見過配彩圖的,但這一版首頁的繪畫長卷卻深得我心,是很漂亮的和風。為這彩繪,入手也覺得很值得的。
我初次知道鏡花緣,是在小時候去哥哥家玩,哥哥有本《鏡花緣》小人書,畫的是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到海外游歷,在兩面國揭開兩面人後面的頭巾,看見了他們背後的猙獰面孔。看到唐敖往高處躥了數丈,當時不知道前面有他吃了躡空草的情節,還以為他是武林高手。當時看小人書時就覺得非常好看,可惜哥哥只有一本,故事就沒有看全,一直引以為憾。後來上了大學,在圖書館看見了《鏡花緣》小說,就馬上借回宿舍,一口氣讀完了。時間一長,對前面唐敖出海游歷印象深刻,後面的情節便記不清了。此次再與《鏡花緣》相逢,入手一冊,也算是我與此書的夙緣。
本書共一百回,前四十回和後六十回,內容雖有聯系,卻有很大的不同。
前四十回,才子唐敖官場失意,隨出海做生意的妹夫林之洋游歷海外,後六十回,唐敖之女唐小山(百花仙子轉世,後改名唐閨臣)出海尋親,與其他花仙轉世的才女們相遇,並共同參加武則天舉辦的女子考試之事。前四十回,由於角色人數較少,游歷主線清晰,讀起來還比較容易,後六十回,百花出場,人物繁雜,眾才女相聚言歡飲酒行令,琴棋書畫各展才華,難免令讀者眼花繚亂。豈止是才女相聚,分明是作者炫學。作者欲刻畫才女,倘若自己腹中欠缺才華,這文章是萬萬寫不出來的。作者不吝筆墨,極力描寫各才女之才華,如身在百花叢中觀百花齊放。
我曾在其他版本《鏡花緣》卷首見到胡適的文章,胡適很推崇這本書,尤其贊賞女兒國一段描寫,因其表達了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鏡花緣提倡女權,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實屬難能可貴。前四十回借海外游歷諷喻世情,筆法諧謔,入木三分,此為文學評論界共識,在此就不多說了。此次我特地細讀了後六十回紛繁雜亂的百花相會之章,其實在後六十回作者也借書中人物之口,發表了一些頗有見地的議論和諷喻。如紅紅、亭亭在黑齒國女子考試中被一些關系戶擠下來而名落孫山,唐閨臣勸其到唐朝參加女子考試,紅紅、亭亭也擔心唐朝的考試是否也存在著不公平、找關系的現象。還有一處情節講醫治小兒驚風,李汝珍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驚風起源不同,要因人而異,不能盲目使用同一種葯物醫治,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可以說,鏡花緣是一本作者借故事闡述自己觀點的書。有些中國古典文學,作者意圖往往較為隱晦,但李汝珍藉此書闡述觀點的目的非常明顯,有關論戰、觀點的篇幅幾乎多於情節。但有觀點並不等於說教,作者借鮮活的情節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暢快淋漓,讀之令人解頤,並無枯燥之感。
此書大力提倡女權,在當時不啻驚世駭俗,但作者難免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對女權的提倡還是不夠徹底。本書的九十幾回講一群將領征討女帝武則天,連破武氏把守的四關,後來扶中宗上位,武則天退位為太後。百花中有一些女子為破陣玉殞香消,還有一些因為夫君戰死而殉身相從。因其有女子殉夫情節,所以我覺得作者女權思想還是不夠徹底解放。不過時代不同,以現代觀點作標准要求生活在清代的作者,未免太過苛求,作者見解獨到、議論精闢,已經走在時代前列,不少現代作者亦難望項背。
另外,作者寫女子參加考試,贊揚女子的才華,而對女帝武則天持反對態度,如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小說最後中宗繼位,武則天退位,又似乎為觀點自相矛盾之處。然而我以為,這是小說時代背景的局限,並非作者反對女子稱帝、從政,不然,作者又何以令牡丹轉世的陰若花回歸女兒國做皇帝,並且有三位女子隨之做了女兒國的大臣?破武氏四關的一段戰場描寫,風格與封神演義類似,失陷在陣中的將領,亦是失陷在酒色財氣之內,仍然諷刺的是人心的貪婪與慾望。作者身在清朝,女主名字改為「唐閨臣,意為仍是唐朝閨中之臣,我想作者也許是在隱喻反對清朝統治吧,畢竟清朝文字獄厲害,不能寫得太明顯。
此書作為文學作品,其效果可以用本書最後一頁的一段話來作結:作者之友有憂思之疾,讀此書時而解頤,時而噴飯,不久即愈。敢情這書能治抑鬱症啊?心情不太好的朋友們都可以看看。然後作者還有伏筆,暗示這本書沒完,還有下文,說只寫了一半,朋友就催他將這一百回先印出來,說他寫稿太慢,等全都寫完,指不定要到什麼時候,寫多少先印多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沒聽說哪本書是鏡花緣的續集了。而且鏡花緣里一百位女子,也只是交待了一小部分的結局,一大半卻還沒有交代。不過未寫出來的那部分似乎也不是那些女子的結局,而是武則天作太後時第二次開女科考試的事情了。要說沒爛尾,有些女子的結局沒交代,作者本人都說還沒寫完;要說爛尾吧,也不對,因為女主百花仙子已經了卻塵緣,與劍俠顏紫綃棄世修行去了。所以,我猜是這部作品實際上已經完成,只是愛開玩笑的作者在結尾吹了個牛。
我疑惑了很久這本書為什麼叫《鏡花緣》,取的自然是水月鏡花之意,但是我讀了很久並沒有覺得書里講水月鏡花。後來一想,大概是唐敖和唐閨臣父女都棄世修仙去了,所以塵世間種種富貴、種種磨難,如同鏡花一般,虛無縹緲。如有續文,說不定會叫《水月緣》呢。
另外,發現作者對名字里帶紫的女子很偏愛呢,顏紫綃、燕紫瓊、宋紫菱都是女中劍俠,英姿颯爽,來無影去無蹤。
李汝珍花費三十年心血,方寫了五十二萬字,裝印成書,已算是極厚實的一本著作。當今網文,作者為了保持人氣,動輒日更萬字,速度雖快,其質量就很難說了。天下文章,能流傳於世,莫不是消耗作者的大量才華與心血,方可寫成。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
此句令人一嘆。
㈨ 鏡花緣讀後感
[鏡花緣讀後感]鏡花緣讀後感武則天廢唐改周時,一日,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詔百花盛開,不巧百花仙子出遊,眾花神無從請示,又不敢違旨不尊,只得開花,因此違犯天條,於是玉帝就把百花仙子貶到人間成為唐敖之女唐小山,鏡花緣讀後感。唐敖中得探花,此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有人陷害唐敖說他與徐敬業有結拜之交,被革去功名。唐敖對仕途感到灰心喪氣,便隨妻兄林之洋、舵工多九公出海經商。他們路經30多個國家,見識了各種奇人異事、奇風異俗,並結識由花仙轉世的女子,後唐敖入小蓬萊山求仙不返。唐入小蓬萊山尋父不返。此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後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長安城外武家軍的酒、色、財、氣四關,擁立中宗復位,武則天仍被尊為\"大聖皇帝\",她又下詔,明年仍開女科,並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紅文宴\"。唐小山又去參加\"紅文宴\"。作者理想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女子的智慧、才能都不弱於男子,從皇帝到輔臣都是女子。這里反映出作者對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樣社會地位的良好願望。雖然自明中葉以來,不乏歌頌婦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兒國\"卻是李汝珍的獨創。作者借想像中的\"君子國\",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君子國\"是個\"好讓不爭\"的\"禮樂之邦\"。城門上寫著\"惟善為寶\"四個大字。\"國主向有嚴諭,臣民如將珠寶進獻,除將本物燒毀,並問典刑\"。這里的宰相,\"謙恭和藹\",平易近人,\"脫盡仕途習氣\",使人感到可親可敬。這里的人民互謙互讓,\"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耕者讓畔,行者讓路\"。賣主力爭少要錢,售出上等貨;買主力爭付高價,取次等貨,彼此相讓不下。小說以此來否定專橫跋扈、貪贓枉法的封建官場和爾虞我詐、苞苴盛行的現實社會。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筆,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冒牌儒生。\"淑士國\"到處豎著\"賢良方正\"、\"德行耆儒\"、\"聰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著都是儒巾素服。他們舉止斯文,滿口\"之乎者也\",然而卻斤斤計較,十分吝嗇,酒足飯飽後連吃剩下的幾個鹽豆都揣到懷里,即使一根用過的禿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內外對照的手法揭露這些假斯文的酸腐氣,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儒林的丑態。作者還以漫畫的手法,嘲諷和批判種種品質惡劣和行為不端的人們。\"兩面國\"的人天生兩面臉,對著人一張臉,背著人又是一張臉。即使對著人的那張臉也是變化無常,對\"儒巾綢衫\"者,便\"和顏悅色,滿面謙恭光景\",對破舊衣衫者,冷冷淡淡,話無半句。一旦人們揭開他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猙獰的本相。\"無腸國\"里富翁刻薄腌□,用糞做飯供應奴僕。\"穿胸國\"的人心又歪又。\"翼民國\"的人頭長五尺,都因好聽奉承而致。\"結胸國\"的人胸前高出一塊,只緣好吃懶做。\"犬封國\"的人長著狗頭。\"豕喙國\"的人長著一張豬嘴。皆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孫吉昌在《繪圖鏡花緣題詞》中也說:\"鏡花本空相,悟徹心無疑。\"所謂\"鏡花緣\",取鏡花水月之空幻無常義。與《紅樓夢》頗為相似。巴黎聖母院讀後感這本書看完好幾天了,那感覺就像是有一團說不清是什麼的東西一直堵在心裡。書裡面的經典情節很多很多,那裡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復。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作者筆下的當時的那些建築,那些奢華的象徵權力的教堂,人們還不知道可以擁有自己的思想,以及為了自己的願望可以做什麼事情,一切都假借神聖的教堂來展現,展現建築家的審美觀,也就是個人的才華,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時的人們,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聖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我們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內心是怎樣的壓抑,怎樣狂躁,那些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地下冒出來的教堂的尖頂,正像一根根尖刺,戳在人們的胸口,更像一個個無法解脫的靈魂,人們扭曲的靈魂在對著蒼天做這無聲的哀號!教堂裡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臟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著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幾個人物,代表美麗善良的姑娘-愛斯梅拉達。她不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靈,從她對待那隻山羊,救下那個落魄的詩人,對於傷害過自己的卡齊莫多,送上的水和憐憫,對待愛情的犧牲,等,我們看到她是美麗的,她的身上心靈上沒有污垢,她是沒有被污染的。可是,這樣的天使一樣的姑娘,受到的是怎麼樣的對待呢?流浪,在最骯臟的環境裡面生活,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排斥和嘲諷,被玩弄,被拋棄,被誣陷,被威脅,最後,作了徹底的犧牲。書中描寫了一個那樣的社會,和在那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人物的狀態,麻木的如那個弗比斯,最底層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幾個隱修女,瘋狂的副主教,還有盡全力反抗的最醜陋的卡齊莫多,副主教和卡齊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鮮明對比,同樣愛上了美麗的姑娘,同樣的遭到了拒絕,他們的愛都是那麼的熱烈,那麼的誠摯,可是,一個是佔有,一個是奉獻,已佔有為目的的,當目的無法達到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毀滅,毀滅別人;以奉獻為目的的,當無法奉獻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毀滅,毀滅自己。我想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讓人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一些活動,無論放在什麼時候,什麼社會,人的共性是始終存在的,對美好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對美好的贊美,人是一個天使和魔鬼的綜合體,人和人的經歷沒有相同的,也就是說,社會本身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這種不一樣的待遇,讓多少人的內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對美好的追求阿!林林總總的骯臟的巧取豪奪,充斥著我們的眼睛,振盪著我們心靈,我們該怎麼辦?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讀後感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讀後感《鏡花緣讀後感》。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夫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盡管鳳凰有著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讀《西遊記》讀《西遊記》看到這個題目,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遊記》,會不會太晚了了。說起來很慚愧,雖然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接觸過少兒圖書版的《西遊記》,也看過不少於十次的電視劇,動畫片,對其中的各個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節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真正品讀整本書,卻是近段時間的事情。我曾經認為,看電視劇多好啊,既簡單易懂,又有充分的視覺和聽覺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書去鑽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現在看來,我當時是大錯特錯了,一樣的故事,一樣的人物,書中比電視劇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讓人恍若進入了一個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全然忘記了身外的世界。它是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後,於明朝中葉,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此書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故事。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潑猴就是令人著迷的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他訪師求道,學得了超常的本領,而後闖龍宮取得金箍如意棒,入地府撕碎生死簿,鬧天宮推翻金鑾寶殿,每一件事都是那麼的驚天動地,不愧是吸收了日月精華的石猴。後被如來降服,跟隨唐僧取經,從天不怕地不怕變為一個恭敬的孫行者有了人性的光輝,為了師傅的安危他奮不顧身,我覺得他雖然莽撞,但不失真性情,像一個孩子並沒有人教導他真正的價值觀,所以唐僧就擔任了老師這個角色,教導孫悟空這個孩子怎樣學會追求,怎樣學會仁慈。他並不像唐僧那樣太過善良,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也不像沙僧那樣憨厚,作者更是藉助他獨特的這一點勾勒出孫悟空的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嫉惡如仇、敢於反抗,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斗爭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他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和反抗者的象徵,好動,調皮,武藝高強,勇敢機智。我覺得交朋友就應該是孫悟空這樣的人。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他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卻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師傅,見到妖怪害人時,總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當悟空打死那些禍害蒼生的人時,他卻大驚失色,不僅念緊箍咒,有時還要趕走他,難道他就不會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傢伙給殺了。但是,唐僧卻也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造福蒼生,他不僅不要快速到達西天而不讓悟空自己飛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也從沒讓悟空幫他飛過。唐僧在一路上遇見了不少人善意或惡意地極力挽留他,甚至給他金山銀山,乃至整個國家,可是他都拒絕了,我想這是因為他始終堅持著要取得真經的信念吧。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堅持和一心一意,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奮斗,為人當善良處世,自會有好的報應。但當應避免像他一樣愚昧的慈悲。我覺得唐僧更像一本規范道德倫理的書,怎們運用它要看每個人自己的理解。豬八戒它雖好吃懶做,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雖然喜歡撥弄是非,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但對師傅卻很忠誠。憨厚淳樸,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戰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而沙生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可以說他的忠誠朴實勤勞勇敢是每一個人都尊敬的,大家都希望有這樣一個朋友也好,徒弟也好,僕人也好在身邊,因為他不離不棄。一個做大事的人身邊總少不了這樣一個人的存在,像《水滸傳》里的關雲長,忠誠的化身。雖然《西遊記》里我們很久了,但是它中的人物依然是我們在現代也能見到的,可見作者功底的深厚,可是我唯一覺得不平的是,難道只有天生或者前世有能力的人才能成功嗎?作者是否在暗示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呢,這使我十分不理解的地方。MSN()〔鏡花緣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㈩ 《墨攻》觀後感300字
《墨攻》並沒有象傳統大片那樣,過分的刻畫一些太過惟美的畫面,貫穿始終的色彩不是那麼艷麗,而劇中血流成河的場面反而成了最艷麗的畫面,艷麗的令人震驚。故事也沒有那些過分磅礴的音樂,只是有著應景而又不會誇張之樂。一切都是淡淡的,逸悅的妝容,眾人的服飾,甚至於革離與逸悅的愛情,也是如此,淡淡的,卻又如此的令人回味著,咀嚼著。兩個小時的時間,過的很快,電影幾乎是一口氣看完的。除了梁王偶爾兩句調笑的對白外,整個觀片過程都是緊張著的。
故事以戰國時期趙國攻打燕國途經粱國為背景,擁有十萬軍隊的的趙國,對僅有四千民眾的燕國可以說是勢在必得的。而怯弱的梁王也從來沒相信過自己可以與趙國為敵,所以他向「非攻兼愛」的墨家提出了援助。墨家思想「非攻兼愛」,他們眼中的世界應該是沒有戰爭,沒有傷亡的,他們希望中的世界是人人安居樂業,歌舞昇平的。所以他們反對戰爭,反對傷害。即便如此,墨家此時卻早已凋零,在梁王發出請求救援的時候,沒有任何人對他做出響應,除了革離。
在那樣一個群雄紛爭的年代,戰爭已經成了解決問題唯一的手段了,革離偏偏在這個年代出生了,戰國春秋,中國封建社會的起始時間,200多年的混戰,一直到秦王的一統天下,我想這一階段,也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天下紛爭最長的年代了吧。這樣的亂世,天下分久必合之勢,註定了戰爭的發生,革離以一己之力根本無能抵抗戰爭,無能挽救些什麼。
然而革離還是來了,孤身前來,只為挽救梁城,減少傷亡。他的出場,沒有宏偉氣勢,沒有波瀾壯闊,只是很平淡的,城門外,沙塵中,遠處,慢慢的一個人一匹馬,不是很高大的身材,麻質的粗布衣服,略微有些雜亂的鬍子,僅此而已。然而正是這位其貌不揚的墨家戰士抵擋住了趙國的十萬大軍,俘獲了美麗少女逸悅的芳心。他那平凡的外表下,隱藏了太多的智慧,太多的才華,一人之力抗十萬人,聽起來似為無稽,然而他卻是做到了。可是這樣真的做到「非攻兼愛」了嗎?他用來阻止趙國進攻的手段,也同樣是武力,是生命,是犧牲,除此之外,縱使他有贏政之能,亦難阻止天下之爭。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贏得戰爭,只有贏得了一場戰爭,才能結束一場戰爭,而當你贏得了天下戰爭的時候,那麼才可以真正的做到非攻吧。
智者的思想需要有知遇之人的理解,然而梁王一定不是革離的伯樂。或許開始革離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信任,或許革離並無任何的二心,然而嫉妒與殘忍讓梁王不能忍受革離的存在,所以在趙國詐裝退兵的時候,他選擇了殺死革離。他的眼中有的只是梁這片小小的土地,他看到的只是在這片土地上自己封建君主統治的實現。他殘暴,擅妒,膽小,陰險,這樣的人註定會亡國,革離以為自己可以拯救梁國,然而他卻不能拯救自己。我知道他對這一點是有認識到的,所以才會有他在梁適臨死前說的那些話,所以他才會不接受梁適的跟隨,然而在他放棄梁適的那一刻,又是否會想到因為自己的放棄,而導致了梁適的死亡呢?兼愛,兼愛天下之人,沒有戰爭,沒有犧牲,這樣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如鏡花水月,縱使曇花一現,亦不能長存。
關於逸悅,開始我以為這會是本男人戲,逸悅只會是個點綴,一個美麗的花瓶,一絲艷麗的色彩。可是我錯了,她,確實很美麗,然而她絕不是男人叢中的點綴,她勇敢,剛毅,秉承父志,帶領著屬於她的騎兵,她堅信愛情,從一開始起就對革離不離不棄。戰場上,她英雄殺敵,不輸男兒;戰場下,她深愛革離,柔情似水;山頂上,她從容鎮定,不怕犧牲;殿堂上,她不畏強權,忍受割喉之痛;水牢里,她看著自己愛的人,直至溺死,她絕望的眼神感動了影院里所有的觀眾,更在革離心中留下了永遠難以抹去的印記。
墨攻里我並沒有看到真正的勝者與敗者,我看到的只是那些信仰堅定的人們。革離,堅信「非攻兼愛」,他周遊列國,阻止戰爭,雖然對逸悅他一開始採取了暫時的迴避,然而最後他還是堅定的去尋找那個屬於他的女人;逸悅,深愛著自己國家的同時,也深愛著革離,她的生命註定在兩者之間徘徊;巷淹中,驍勇善戰,縱使他是侵略者,但他始終是名真正的戰士;子團,同樣深愛國家,直至最後,方才領悟,戰爭的殘酷,所以他選擇了離開;梁適,從不可一世的公子到深信革離的追隨者,然而命運還是殘忍的為他安排了死去的結局;甚至於梁王,也堅信著自己的統治不可顛覆,自己永遠是唯一的統治者,他寧願選擇投降,也不願意身邊的有半點分享自己權利的想法,縱使這樣的人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