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畫家影評

畫家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0 04:35:24

① 人民畫家齊白石觀後感

天我們學習了美術第一課,人民藝術家齊白石。在幾個參考作品中,我最喜歡齊白石老爺爺的一幅群蝦圖。

這幅作品中共有九隻蝦,蝦的觸須密密麻麻重疊在一起,形象逼真躍然紙上。齊白石爺爺筆下的蝦十分傳神。它的頭專門用了濃墨點染,這樣突出了蝦身體的透明質感。齊白石爺爺畫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可是你知道嗎?他一畫就是十幾年!當年齊白石爺爺為了畫好蝦,專門養了許多活蝦,蝦兒們整天歡蹦亂跳,不僅給齊白石爺爺提供了活素材,而且給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他每天不斷的仔細觀察蝦的一舉一動,看的細致入微如醉如痴,終於他掌握了畫蝦的技巧。齊白石爺爺畫蝦與人有別,他的蝦每隻都不一樣,而且絕不呆板。齊白石爺爺自己也說:「余之畫蝦已數變,初之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幾十年方得其神。」

聽人說齊白石爺爺小時侯就對蝦感興趣。他小時侯舊居旁有個「星斗塘」,塘中水草頗豐魚蝦成群,那種優美的自然環境為他童年增添了許多樂趣也為他提供了眾多寫生對象。

望著這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的蝦,我十分感慨,如此傳世的作品背後,是怎樣一條灑滿汗水的路…….,我喜愛這群蝦圖,更敬佩這幅圖的作者齊白石爺爺。

白石《蝦》 鑒賞

齊白石經過數十年的藝術探索,深知畫家必須能夠把握對象活的形貌、質量感、運動方式、環境關系及個性特徵,否則畫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畫蝦就是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它們的形神特徵。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約40歲後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他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便在碗里養了幾只長臂蝦,置於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亦因之而變,他的蝦也成為他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本幅是白石89歲時的作品。此時白石畫蝦已入化境,在簡括的筆墨中表現了游弋水中的群蝦。粗壯、濃厚的茨菇,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對比,體現出晚年的齊白石畫藝的成熟。

此圖表現蝦的形態,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因為掌握了蝦的特徵,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就以畫面上的蝦為例:蝦頭上的三筆,有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

左右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於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的由粗漸細。

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盪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三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須用數條淡墨線畫出。

看似容易,實則極難:畫得活,則蝦之生命自出;畫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蝦須的線條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游動,觸須也像似動非動。

② 緊急求助:關於齊白石畫家的觀後感 字不需要太多 100字左右

齊白石的《蝦》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約40歲後臨內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容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他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便在碗里養了幾只長臂蝦,置於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亦因之而變,他的蝦也成為他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看似容易,實則極難:畫得活,則蝦之生命自出;畫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蝦須的線條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游動,觸須也像似動非動。

③ 我要一個畫家的資料,要有他畫畫的風格,或者對他的畫的評價

印象派大師畢加索

畢加索(1881~1973)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是一位多產畫家。他逝世後,人們花了 5 年的時間對他的作品進行了整理。據統計,他的作品包括:油畫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畫 20000 幅,平版畫 6121 幅,總計近 37000 件。
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一、藍色時期
1900年畢加索來到巴黎,並在1904年定居在那裡。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發、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兩姐妹》)。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後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於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這一時期也是畢加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於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徵,於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於為什麼畢加索會採用藍色作為主調,尚沒有確定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加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郁。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加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二、粉紅時期
畢加索從後印象派色調的精細中重新發現形體上的大略簡潔筆法,而這就是「玫瑰紅時期」的典型畫法。
1904年春,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花籃女人》)。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鬱的一片藍色。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於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馬上的姑娘》)。在這時,畢加索的聲望使他得到了與眾多女人接觸的機會,在這個充滿慾望和希圖的時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統轄著他的女人們(《玫瑰色的裸女們》)。

三、黑人時期
1905年下半年,與奧里威爾關系破裂後,畢加索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時期,表現出他對藝術形式無休無止的探索(《土耳其裝束的夫人》)。他預示著畢加索藝術思想中的一個新的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單純線條,勻稱和永恆的和諧。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樣簡練,沒有偶像的背景和與主題無關的任何細節(《立著的裸女》)。造型人物,開始帶上了某種幾何形的稜角和簡化了的結構,不再用什麼玫瑰色和淡藍色,而是用簡朴的褐黃色;與此同時,又有力圖強調和保持畫面的平衡感。

畢加索年表:
父:荷西·路易茲-布拉斯科
母:瑪莉亞·畢加索-洛培茲
1881 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8/9 7/8歲 在父親(美術教師)指導下畫畫。
1889 8歲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畫的是鬥牛士。
1895 14歲 進入巴塞隆納的隆哈美術學校,其父於該校任教。入學考試是古典藝術與靜物寫生,依規定可有一個月時間完成,畢加索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
1896 15歲 作品「初次領聖體」參加巴塞隆納美術與工業展。
1897 16歲 進入馬德里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但常不去上課,比較喜歡去「普拉多美術館」參觀。在那裡,他可以接觸到西班牙大師的作品:葛雷柯、委拉斯蓋茲及哥雅等。 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898 17歲 經常出入「四隻貓」酒館,開始與前衛藝術圈往來。結織卡薩吉瑪斯及日後成為其私人秘書的沙巴特斯。
1900 19歲 在「四隻貓」酒館舉行首次個展。與卡薩吉瑪斯首次前往巴黎,居住於蒙馬特區。
1901 20歲 好友卡薩吉瑪斯因失戀自殺,觸發畢加索以藍色調作畫,藍色時期開始。在弗拉畫廊舉行巴黎首次個展,開幕前就賣出15張畫。
1902 21歲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 22歲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1900-1903年間三度回西班牙。
1904 23歲 定居於巴黎「洗衣船」。邂逅費爾南德.奧立維並同居,常去觀賞馬戲團的演出,粉紅色時期開始。
1905 24歲 以馬戲團題材創作「賣藝人家」等。畫展受到重視。結識潔楚·斯坦因兄妹。
1906 25歲 在羅浮宮看到伊比利亞半島的雕塑展,印象深刻。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
1907 26歲 創作「亞維農的少女」。到民俗博物館看非洲雕塑。參觀兩個塞尚回顧展。結識布拉克。
1908 27歲布拉克第一次舉行立體派畫作展。
1909 28歲 解析立體派開始。與布拉克成為鄰居。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1 30歲 首次把印刷字母放到構圖中。邂逅艾娃·谷維。
1912 31歲 與費爾南德分手。完成第一個拼貼作品「藤椅靜物」。與布拉克合作紙貼畫,發展出合成立體主義。
1915 34歲 艾娃因肺結核逝世。
1917 36歲 至義大利為俄羅斯芭蕾舞團作舞台設計,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瓦。
1918 37歲 與歐嘉結婚。因芭蕾而與上流社會接觸。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19 38歲 認識米羅。
1921 40歲 長子保羅(1921-1975)出世。
1922 41歲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4 43歲 以裝飾性立體派風格作許多靜物畫。
1916/7-1924年間多次為芭蕾舞台作設計。
1925 44歲 創作「舞」,首次影射與歐嘉的緊張關系。參加超現實主義的首次展出。
1926 45歲 以集合物手法作「吉他」系列。
1927 46歲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雷莎·華特。
1929 48歲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姻婚危機。結識達利。
1931 50歲 於柏吉盧城堡設立雕塑工作室。參加超現實主義於美國的首展。
1932 51歲 以瑪麗-德雷莎為模特兒。
1933 52歲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佛拉系列版畫)。費爾南德.奧立維出版回憶錄。
1934 53歲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發表用織物做模型翻制的雕塑作品。
1935 54歲 6月與歐嘉及保羅分居。9月瑪麗-德雷莎與畢加索的女兒瑪亞出生。
1936 55歲 邂逅南斯拉夫女攝影師兼畫家多拉·瑪爾。
1937 56歲 創作「格爾尼卡」。
1939 58歲 同時畫瑪麗-德雷莎與多拉的同姿勢肖像。
1943 62歲 邂逅22歲的方斯華姿·吉洛。作集合物「牛頭」。
1944 63歲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 64歲 於慕洛完成第一批石版畫。
1946 65歲 與方斯華姿·吉洛同居。訪馬蒂斯。
1947 66歲 方斯華姿·吉洛生子克羅德。首次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中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
1949 68歲 方斯華姿·吉洛生女帕樂瑪。為世界和平會議作「鴿子」石版海報。
1950 69歲 獲頒列寧和平獎章。
1953 72歲 於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 73歲 與方斯華姿·吉洛分手。馬蒂斯逝世(畢加索曾說:「只有馬蒂斯才是真正的畫家」)。開始創作德拉克洛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5 74歲 歐嘉逝世。
1956 75歲 與克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畢加索之謎」公映。寫信給共產黨,抗議俄羅斯入侵匈牙利。
1957 76歲 畫委拉斯蓋茲「宮女」變奏40餘張。
1959 78歲 作馬內「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 80歲 與35歲的傑奎琳結婚。
1963 82歲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系列。巴塞隆納的畢加索美術館開幕。布拉克逝世。
1964 83歲 方斯華姿·吉洛出版回憶錄,造成畢加索與克羅德及帕樂瑪決裂。
1966 85歲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
1970 89歲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畫作捐贈給巴塞隆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3 92歲 4月8日逝於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的花園里。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④ 評價對某一位畫家的作品認識並分析

梵高 星空
這幅畫恐怕是梵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我試圖評論她,但要說的太多太多,一時不知從何說起了...畫面左側是柏樹,一棵燃燒的柏樹!天空中有星星,她們翻滾著...小鎮似乎籠罩在某種不安之中...聖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梵谷筆下的那般扭曲,翻滾...嗎?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梵谷用這幅畫要告訴我們什麼?他要選擇死亡?,還是...
每當我觀察這幅畫時,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她的線條那麼的粗糙,整個畫面如此的混亂,但她的效果卻是震撼的!我想也只有用震撼來形容了.也許當你了解了當時梵谷所處的困境,你會很自然的感到一種情緒,也許是消沉,也許是郁悶,但我更相信是一種激憤!
這幅星月之夜是梵谷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宇宙進化)感受...星雲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的蠕動著.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煩悶,動搖,在夜空中放射絢麗的色彩...... --"世界名畫與巨匠-梵谷"
荷蘭自古以來即有畫月光風景的題材,但是能夠像梵谷般,把對宇宙庄嚴與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現在夜空的畫家,卻前所未有...一方面表達高亢壓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畫面構圖又經過精確的計算.畫中以樹木襯托天空,以獲得構圖上微妙的平衡,從這點來看,就可明白絕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畫出來的.

⑤ 著名畫家著作觀後感!!

《格爾尼卡》,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⑥ 藝術鑒賞(或評論)!!~~

各類的中國畫首先給人一種意境美和音樂美,在使人在了解畫的同時,也得到審美能力的鍛煉 在這我就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畫的認識,我覺得了解中國畫首先應該了解中國畫的產生,發展及其內在精神。 山水畫萌芽於晉朝,顧凱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第一句就是「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水畫已成為一個主要表現題材,我覺得人對人自己認識太深才覺得每幅畫人的言態表現得不盡人意,山水可誇大其氣勢表達出其意境即可,狗馬只須表達出其形而已從顧凱之僅有的山水畫《洛神賦圖》中可以窺見當時山水畫初期形態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所記載的樣子,傳本〈洛神賦圖〉中的山水部分,確實如其所言「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無論是山水還是樹石,都表現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樹的表現,銀杏樹僅象徵性地以三五片銀杏葉概括,樹枝的「列植之狀」也是「若神臂布指,離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印行樹有很大距離,正如前邊所論「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石僅以「高古游絲」線條勾勒,而沒有皴法,但我認為,水法和雲法的表現是極為純熟的,水雲的流態動勢相當完美,由此可見,山水畫的表現在當時已達到的藝術水準只是沒有後來的布局合理罷了 初期的山水畫往往是人物活動的背景,配景,即使獨立為一個專門畫種也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山水畫初期的這種形態是不足為奇的,雖然我們現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時期的山水畫作品而且見於史料的早期山水畫家也不是很多,顧凱之,宗炳,王微等人關於山水畫論的發展為當世山水畫的發展和成熟作了理論上的准備歷隋唐,五代諸朝,山水畫漸盛。他們可謂山水畫的先驅,六朝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真正起點,雖說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卻導致了美學上的最燦爛,我認為這應該歸功於當時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書畫的隱士,且當時類似於陶哦淵明,謝靈運的隱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時人們對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認識更促進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謝靈運《山居賦》中所記載的始寧山就是典型的例證,他的山水詩開拓了山水詩寫實的審美之路,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正說明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也益於詩的發展和衍生。 山水畫在六朝時期興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藝術家自身的發展。汗以前的藝術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現他們都依靠繪畫的手藝謀生,繪畫是功利的,必須圍繞服務對象的要求進行創作,但也不同程度促進山水畫的發展 說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十分強調作者的主觀因素,在山水畫創作中,作者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著主導作用的,畫家應當「以情入畫」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畫上題一首詩或多一個紅戳更能增加山水畫的內在精神和蘊涵,在對客體世界有一個多側面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憑借心靈感受概括勾畫出山水形象,者便是「遷想妙得」許多優秀的山水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氣質和高雅的格調,並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飽滿的創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學修養。因此山水畫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

⑦ 畫家波拉克的影片評論

波洛克是沮喪的,但電影《波洛克》素卻並不讓人壓抑。
——芝加哥太陽內時報
對於容一個演員能導出這樣的一部作品已經很不錯了,雖然它還能被打磨得更獨特一些。
——綜藝雜志
這部非常棒的片子比現今末好萊塢的大多數作品都要好,是艾德·哈里斯對債他所摯愛的波洛克的致敬。
——觀察家
哈里斯的影片以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講述波洛克的一生,缺乏透過藝術深入靈魂的那種洞察力。
——Reel電影評
影片對波洛克這位狂亂的真實天才給予了冷峻而高度個性的哲思性分析。
——BBC電影評論

⑧ 跪求~關於中國畫的論文~最好是對某一個畫家的分析或是某一幅作品的賞析……3000-4000字

古人喜歡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分析成敗因素,這種分析當然是有相當道理的。三個因素中有主觀有客觀,天時和地利是客觀因素,人和是主觀因素。天時不可通過人力改變,地利則可以通過人力改變,可以從不利的環境遷移到有利的環境,但改變地利因素的人力實際上就是人和,因此有時候地利和人和的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准確區分,除出生地不能改變以外,多數情況的地利實際上是一次又一次人和作用的結果,通過主觀的選擇,占據了地利,地利一旦被占據,當然對成功產生作用。人們在分析地利時,容易忽略背後的人和因素,而把地利當作純客觀的東西。下面,我以徐悲鴻、劉正成、劉炳森、張海等人為例對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進行分析。

一、徐悲鴻

徐成為大師(更准確點應叫畫壇領袖)當然有天時因素,封建王朝被推翻,平等自由的提倡,思想的自由和解放,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等等,無疑是藝術家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這就是幾百年難遇甚至幾千年都不曾有過的天時。

徐成功地利因素比較復雜。在文風鼎盛的江南出生、成長,為徐早期的藝術學習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因素,在學習環境這一點當然是地利因素,以後徐到上海、巴黎、北京等地,雖然都是搞藝術的好地方,但到這三個地方的前提是個人的選擇和能力,也就是人和因素。從宜興到上海和從宜興到天津,除路途有遠近外,沒有什麼差別,假如徐選擇到天津從藝,較之上海徐的發展肯定有限。可見主觀選擇多麼重要,而主觀選擇本身能夠實現的前提是眼光和能力,無眼光會選錯,有眼光沒能力則要滾蛋,徐有眼光有能力,所以他選擇上海、巴黎、北京,同時他又有能力,所以他能夠留在上海、巴黎、北京,在巴黎還能獲得軍閥的獎學金。當然由於上海、巴黎、北京等地的地利因素,又使他如魚得水,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徐成功的人和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一個個體來講,把人和當成人脈關系是片面的,個人的才華、性格、能力、品德都是人和的構成要素,有了這些當然會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會結交社會高層,具有良好的人脈關系。光看到康有為對他提攜,軍閥給他出資留學,以為是這些偶然的人脈關系玉成了徐悲鴻,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徐之所以成為藝壇的領袖人物,他的遠見、熱心、社會活動能力強、愛國等超出時輩的綜合能力是主要因素,離開了他的綜合能力而談地利和人脈關系是片面的、膚淺的。

二、劉正成

劉正成從四川被掉到中國書協,靠的是天時和人和。

當文革結束,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書法熱也剛剛興起,書法開始得到社會和國家的承認和重視,這對於當時萬馬齊喑書法愛好者來說,無疑是難得的展示才華的機會和發展空間,這就象關在圈裡好幾年的牛犢子,正當前途灰暗,即將老死於槽櫪之間的時候,鄧小平嘩地把圈門打開,這就是天時。

有了這個天時,打開了這個圈門,誰體格好,誰離圈門近,誰就能先沖出去。舒同這幫老牛們離圈門近,佔有地利,先沖出去了,沖上一個小山頭,就連呵斥帶喘了,於是需要一個體格好的牛犢子替他們沖鋒陷陣,北京的牛犢子離圈門近,但體格好的沒有,上海離圈門也不遠,有一個體格好點的牛犢子周志高,比別人沖得遠點兒,也不行了,所以周有天時、地利,沒有人和。

近的沒有,只好選遠的,劉正成這個遠居四川的牛犢子納入官方視野。他人聰明,字寫的好,會寫小說,懂編輯,有組織能力,這正是沖鋒陷陣的上佳人選,於是不佔地利占人和的劉正成進了書法的權力中心。

在他到書協的前期,天時沒變,人和沒變,他又有了地利,所以他能呼風喚雨,後來形勢就變化了,一方面,書法經過20多年的粗放發展,一些矛盾開始顯現並激化,同20年前比天時已經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由於書壇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路諸侯的實力有了空前的增長,在京的劉炳森等人的能量也有了空前的提高,此消彼長,劉正成原有的地利、人和優勢不再明顯,原來病病歪歪的牛犢子開始生龍活虎地滿山跑了,劉正成還能守著整個山頭吃草嗎!

好在劉正成的身子骨還比較硬朗,雖然天時地利不佔優勢了,但有人和在,所以劃一塊水草豐美的地安安穩穩有滋有味地吃下去還沒有問題。

三、劉炳森

我在《好友夢見了劉炳森》一文中已經用很大篇幅分析了他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這里補充一下。

同劉正成(小劉)比,劉炳森(大劉)在天時方面是一樣的,這好理解。小劉在四川,地利當然不如大劉,但地利不如人和,當時小劉在綜合才能方面確實比大劉強,所以小劉能勝出。

後來為什麼大劉蓋過小劉了呢,人和的原因。小劉一直在書協、文聯一脈掙扎,人和方面沒有大的改觀,反倒引起了一堆齷齪。而大劉另闢畦徑,由青聯至政協,在人和因素中增加了一個最重要的砝碼地位和權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到了小劉的前面,再加上其他因素,大劉就必然勝出了。

二劉之間,成也人和,敗也人和。

有一句話,叫做「活著就是真理」,活著才能談得上天時地利人和,人死了天時地利人和統統沒用,大劉在經過漫長的等待迎來了他的天時、地利、人和,卻沒有進行高峰體驗的命,令人唏噓!

四、張海

書協主席的人選,舒同那樣會寫字的高官沒有了,啟功那樣會寫字的大師沒有了,沈鵬那樣會寫字的學者找不到第二個了,邵宇、張飆那樣的外行一大堆但試過兩遍了不成功,劉正成影響力大曾是個人選但被搞掉了,板上釘釘的劉炳森天不假年,還有誰呀,沒誰了,在各路諸侯中選吧!

這就是張海的天時!差一步都不行,兩年前他夢都不能夢到。

張海沒有地利,北京、浙江、江蘇、遼寧、山東等等,河南比他們未見太大的地域優勢。

比起各路諸侯來張海具有一定的人和優勢,這一點細說容易得罪人,就不說了。

五、白謙慎

說到天時地利人和,我又想起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白謙慎!

白出道早,八十年代就名滿天下,還是北大國際政治專業畢業,具有良好的學術素養。他要是留在國內,天時、地利、人和齊備,肯定是當今書壇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但他去美國了,對書法而言,他地利沒了,人和沒了,在八九十年代通個國際長途都需要高額費用,看本大陸雜志都得等上兩個月,他怎麼維持他的人脈呢。而白在美國的這些年,正是國內書法家地位、收入、名望大幅上升的時期,與他同時出道的、比他晚的很多都成了名利雙收的大腕小腕,他老人家卻還在美利堅的圖書館里查資料呢

好在這幾年白先生在美國寬裕了,通訊也便捷了,白又有出眾的才華和與眾不同的思維,人脈開始聚攏,地域可以跨越,所以他影響力又開始迅速回升!

⑨ 女畫家的評論

在上世紀中國畫壇上,男畫家的成就似乎掩蓋了女畫家的光芒。如果以大師級的標准來衡量,女畫家顯然未能企及。筆者以為,導致這一狀況並非是女子的能力不及男子,而是中國女子受傳統「無才便是德」的影響,女子在社會上的地位比較低,尤其是在解放前,她們受教育的機會明顯少於男性。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書香門第或大戶人家的女子接受了正規的教育,有的還專門拜師學畫,如俞致貞受業於於非廠、王叔暉受業於徐燕蓀、胡潔青受業於齊白石、李秋君受業於張大千、陳小翠受業於馮超然、陸小曼受業於賀天健、潘志雲受業於吳湖帆、江采受業於陳師曾、顧飛受業於黃賓虹等;還有女畫家跟丈夫或父親學畫,如潘靜淑跟丈夫吳湖帆、傅益瑤跟父親傅抱石、江聖華跟父親江寒汀、樊涌芳從父親樊少雲等。新中國成立後,女性的地位得到明顯的提高,她們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國內的美術院校都有女性學生,像周思聰、王迎春等曾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徐樂樂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徐元清、張迪平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張雷平就讀於上海戲曲學院舞美系。還有的女畫家到國外去學習藝術,如傅益瑤就讀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所以,無論是拜師學畫還是入美術院校學畫,都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畫家。如何香凝、吳青霞、王叔暉、俞致貞、陸小曼、陳佩秋、謝月媚、潘志雲、傅益瑤、馬小娟、王玉珏、吳玉梅、王迎春、周思聰、趙豫、徐樂樂、胡寧娜等等。尤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上海還出現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女性自行發起組織的女性藝術家團體,該會有馮文鳳、李秋君、陳小翠、顧青瑤、楊雪玖、顧飛等發起成立。期間還舉辦了書畫會展覽和出版《中國女子書畫會特刊》。此外,據1947年美術《年鑒》記載,有不少知名女畫家還授徒,像吳青霞有「篆香閣」,門徒12人;顧青瑤有「綠梅詩屋」,門徒35人;陳小翠有「翠樓」,門徒7人。在繪畫藝術上,許多女畫家也都有拿手的絕技,如吳青霞的鯉魚、蘆雁,王叔暉和周煉霞的仕女,俞致貞的工筆花卉,陳佩秋的青綠山水,傅益瑤的唐人詩意畫等成就很高,她們的作品都是海內外藏家所喜愛的。其中吳青霞的作品在1956年入選在芬蘭舉行的「世界女子畫展」,1984年她的《鯉魚》、《蘆雁》、《仕女》、《松鶴》、《葡萄》五幅作品代表中國參加了「法國國家秋季沙龍」。她還多次在海內外舉辦了畫展,出版畫集多部,其小傳被列入英國出版的《藝壇名人錄》、《世界著名女子傳記錄》等,她還榮膺義大利歐洲學院院士,為中國贏得了崇高榮譽。傅益瑤則獲得日本最高美術獎——「倫雅美術賞」,轟動全日本島。
而在藝術市場上,女畫家的作品市場行情顯然不能和男畫家分庭抗禮。以近兩年的市場行情看,陳佩秋、何香凝、吳青霞、王叔暉、俞致貞、李秋君、周煉霞、陸小曼、陳小翠、胡潔青、方召麟、周思聰、蕭淑芳、傅益瑤、潘素、徐樂樂等作品都能在海內外拍賣場上見到,有的市場行情還相當理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派實力派的女畫家陳佩秋,她的作品於90年代進入海內外拍賣市場,價格一路走高。記得1993年她的《春谷幽蘭》在首屆朵雲軒拍賣會上以2萬元成交,1994年她的《竹鳥》被蘇富比拍至1.15 萬港元。以後,陳的作品呈穩步攀升之勢。1995年她的《春山白雲圖》被朵雲軒以6.82萬元賣出。1996年朵雲軒又推出陳的兩本冊頁:一本為八開《花果蝦蛙冊》拍得4.62萬元,另一本為十開《春華秋實冊》拍得7.7萬元。1998年盡管藝術市場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陳的作品仍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這一年,她的12開《雜畫冊》被中國嘉德拍至4.4萬元, 她的《翠林短亭圖》在朵雲軒拍賣會上以14.33萬元成交,首次突破了十萬元大關。1999 年她的精心之作《春山訪友》在朵雲軒拍賣會上以22萬元成交,再創陳氏作品新高。2000年陳的《翎毛圖》四屏和12開《案頭小品冊》在朵雲軒拍賣會上創下12.65萬元和7.7萬元成交的好成績。近幾年來, 陳的細筆青綠山水異軍突起,讓人們看到了陳的潛力和後勁。2001年她的《翠峰古寺》(70cm×65cm)在上海敬華拍賣會上以11萬元成交。2003年《大地回春》被上海崇源拍至18.7萬元。《溪山清遠》在2004年蘇富比拍賣會上獲價78萬港元。《黃花青川》在2005年榮寶拍賣會上獲價330萬元,此作為陳佩秋作品市場最高價。現陳的作品中,以青綠山水精品價格最高,大幅青綠山水價格已在百萬以上。此外,陳的書法也有不俗表現,她的《草書》在2001年朵雲軒拍賣交易會上以0.46萬元成交;《行書古詩2幀》在2005年榮寶拍賣會上以2.2萬元拍出;《草書五言詩》在2006年上海崇源拍賣會上獲價1.1萬元。從目前的市場表現看,當今有不少女書畫家的作品走紅市場,其中能與男書畫家抗衡的,無疑首推海派名家陳佩秋。
而海派老畫家吳青霞的作品也不甘落後,2004年她作品價格大幅攀升,過去她的作品價格超過10萬元的寥寥無幾,而今超過20萬元的作品也不少,其中《打漁圖》在上海信仁拍賣會上以33萬元成交,巨幅《魚躍圖》在北京榮寶拍賣會上以220萬元成交,這些佳績著實為女畫家增添光彩。 嶺南畫派的何香凝歷來是市場上熱門人物,不過,她的作品在拍賣場上不多。2002年秋季她與傅抱石合作的一幅《賞雪》由於估價過高而流標。2005年《花鳥4屏》在中貿聖佳獲價165萬元,第一次突破了百萬元大關;同年《梅花》立軸在廣州藝拍獲價50萬元;2006年《虎》立軸獲價26.4萬元;2007年《梅花》在榮寶獲價23.1萬元。尺寸只有3平方尺,結果被中國嘉德拍至3.08萬元,如果按平方尺計,每平方尺高達萬元,充分說明了何香凝作品十分堅挺。
僅次於陳佩秋、何香凝的還有周思聰和方召麟的作品,周思聰的作品主要局限在國內市場交易,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周的《高原風情19開冊》獲價99萬元,距離百萬只差一萬;2007年《人物》中國嘉德獲價82.88萬元,價格相當理想。方召麟是張大千的弟子,她的作品在海外市場上也常有十分驚人之舉,1991年她的《世界和平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59.4萬港元成交,時隔一年,她的《壯麗河山》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77萬港元拍出。這些佳績在當時足以抗衡大師級的畫家。
至於其他女畫家盡管在各地市場上也有成交的紀錄,但是價格明顯較低,若是作品價格能過10萬元,已屬相當不錯。以筆者之見,在女畫家中,筆者十分看好李秋君、周煉霞、陸小曼、陳小翠、王叔暉、俞致貞,尤其是傅益瑤,她是當代著名的旅日著名女畫家。生於1947年,為現代國畫巨匠傅抱石之女,自幼受其父影響,遵父命而專攻中國文學,1979年底她東渡扶桑求學,1981年4月考入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3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平山郁夫教授研究室。在日本期間,她將傳統水墨畫技法和日本畫技法有機糅合起來,從而能超脫原有,從事獨立創作活動。她的水墨山水畫帶有濃厚的抒情風格,以激情洋溢的詩人氣質,營造筆下的山水世界,散鋒皴點山色,靈動飛揚,細膩而又富有層次,色塊對比柔和,漸進過渡而不濃烈,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墨色相得益彰。
由於傅益瑤自幼觀父作畫,漸通筆墨之道,她早年仿其父的作品可以亂真,為此有些畫商曾找上門來出高價買她的畫。但是,他們讓她把題款寫到邊上去,這樣可以冒充傅抱石先生的畫,甚至說:「你畫500張,一輩子可以封筆不畫,享盡榮華富貴了。」她聽後很生氣,一張也不畫,從此在日本不和畫商來往。80年代傅益瑤潛心於中國水墨畫的研究和創作,堅持走自己的藝術道路,並以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氣韻受到日本藏家和機構的青睞,許多作品被日本寺院、神社及藏家等珍藏,其中《春夜宴桃李圖》曾以2000萬日元的價格售出。但是,八九十年代國內藏家對其比較陌生,特別是藝術市場上她的作品亮相不多。步入21世紀後,隨著傅益瑤在日本的聲譽日隆及中國藝術市場的急劇升溫,國內一些知名拍賣行也開始推出傅益瑤的作品,結果她的藝術格調很受各路藏家的歡迎。
此外,李秋君、周煉霞、陳小翠、陸小曼、俞致貞、王叔暉的繪畫藝術都是很有特色和題材的。隨著我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和成熟,市場上已有很多藏家開始關注女畫家專題的收藏,相信在各路藏家的青睞下,女畫家的作品會上一個台階,同時,市場也會給投資的藏家以豐厚的回報。

⑩ 評價對某一位畫家的作品認識並分析,最好來達芬奇的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肖像畫作品。
畫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新貴喬孔多的年輕的妻子蒙娜·麗莎,這幅畫畫了4年。 那時,蒙娜麗莎的幼子剛剛夭折,她一直處於哀痛之中,悶悶不樂。為了讓女主人高興起來,達芬奇在作畫時請來音樂家和喜劇演員,想盡辦法讓蒙娜麗莎高興起來。
這幅畫完成後,端莊美麗的蒙娜麗莎臉上那神秘的微笑使無數人為之傾倒。人們對那微笑進行了種種猜測:是和藹可親的溫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感傷的微笑?是內在的快樂的標志?是處女的童貞的表現?那微笑彷彿是這一切,又彷彿不是這一切。它的誘人之處,全在於那微笑的神秘莫測和令人傾倒。
後即以「蒙娜麗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測的微笑。
[編輯本段]揭秘微笑
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
義大利著名畫家 達芬奇創作於1504年左右。畫中的蒙娜麗薩成為美學的,哲學的象徵性形象,早已成為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家模仿的對象。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使得我們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