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研究院影評
你要去斯卡布羅市集嗎? 你好,黑暗,我的朋友。
一首《斯卡布羅市集》,一首專《寂靜之聲》,讓我屬們認識了西蒙和加豐科,也讓我們走進了《畢業生》這部電影。
那時的達斯汀*霍夫曼多青澀啊,他無憂無慮地戴著墨鏡,漂在游泳池上的樣子,讓每個成年人都回憶起自己那一去不返又多愁善感的青春。
一個大學生,陰差陽錯地和一個婦人發生了關系,這讓他既感到成熟的勝利,又感到深深的不安。他的內心在掙扎,在掙扎中,他發現了自己的真愛,那個婦人的女兒。最後,他從婚禮上搶走了新娘,他終歸和自己的真愛走到一起。
慾望的誘惑、未來的迷茫、人性的成熟、飛揚的青春、不滅的希望,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讓你很難形容心裡到底是什麼滋味。也許,這就是一個畢業生的感覺吧。
女兒和媽媽共同喜歡一個人,有點不好說吧。媽媽一定會很尷尬的,和自己的情人。
(不要加分,求你別弄成投票就行。很多人投票只會投第一個答案,哪怕那個答案是「不知道」的漢語拼音)
『貳』 關於電影影評
判我有罪。這是個陰險的題目。
你們以為因為傑基說了這句話,所以它成了電影的題目馬?不,事情從來不會如此簡單。這是個挑釁,對所有看過電影的人,它將我們所有人變為陪審團的一員,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判決?傑基有罪馬?你覺得這部電影呢?你覺得這部電影有罪嗎?
我十分懷疑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做出肯定的回答。是的,傑基有罪。是的,這部電影有罪,它是我看過的最陰險的電影之一。
厲史上曾經有一部極其重要的影片——《死亡祝願》。他告訴們正義戰勝邪惡,只要公民用自己的雙手拿起法律的武器,殺掉所有該殺之人。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武裝之下,納粹蹂躪了整個歐洲,希特勒相信,只要他殺掉所有該殺之人,它就能把歐洲變成一個樂園,但死亡名單由他來決定。
當《死亡祝願》首映之時,眼看著查爾斯·布朗森橫行曼哈頓,開槍擊斃所有不幸長得像搶匪的人,全國的報刊評論家都不約而同的義憤填膺。「這難道就是好萊塢的所謂公正?」他們怒斥道,「必要的法律程序到哪去了?"但是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指出:"……不過觀眾似乎對此頗為欣賞。」言外之意是——評論家亦然。影評家決不會引述觀眾的樂趣,除非他們自己也深有同感。盡管其冷漠的情感已經為時所詬病,但這部影片還是深深地打動了廣大的觀眾。
我不幸沒有出生在那個廣大觀眾共同為《死亡祝願》喝彩的時代,但我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好遺憾的,我們現在不是就在為《判我有罪》而齊聲歡呼嗎?就像影片末尾響起的爵士樂一樣,這是個happy ending。
傑基有趣嗎?傑基可愛嗎?傑基忠誠馬?當然,你可以問自己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要像那個憤怒的檢察官一樣怒吼——這他媽的不是我要問的,我他媽的在問你傑基有罪嗎?即使傑基是世界上最有趣兒的脫口秀主持人,即使他的忠誠足以溫暖整個人類,也並不能使他的罪行減少一分一毫。
法律是社會的契約,每個人放棄自己的一些權利來保證自己的其他權利。法律從來都是屬於弱者的。強者嘲笑法律,因為在那個沒有法律的時代,他足夠強大去保護自己的所有的權利。而法律卻要他放棄一部分,憑什麼?他們拒絕簽訂這份契約,於是他們成為所謂的黑社會。
如果我坐在那個法庭上成為陪審團的一員,我會毫不猶豫地判他們有罪,因為成為一個陪審團意味著我自願加入這一契約,意味著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弱者,意味著我明白這些可愛而且忠誠的傢伙拒絕放棄他們的那部分權力意味著他們在剝奪我的權利。
不過還好這只是如果,因為當我看完這部影片,我發現我應該放棄成為一個弱者了,因為那些跟我一樣簽訂了這份契約的人可能絕大多數都是一些心地善良的弱智。明智的選擇是成為一個黑社會。為什麼不呢,我對自己的幽默和忠誠很自信,我可以生活得像一個國王一樣,即使有一天我被傳喚上法庭也沒什麼好擔心,因為那群每天在被我欺負的笨蛋們甚至沒有能力判我有罪!
我們是自己掘墓人的傑出同盟者。
別以為在銀幕上大喊的是那個檢察官,那是作者在憤怒的大喊。但最終他被所有觀眾打敗了,於是他決定做一個黑社會,因為他知道所有人都會為他的電影喝彩,他們會愛上傑基,他們會為他的幽默和捧腹,為他的忠誠而落淚,會在輕快的爵士樂中慶祝傑基的勝利,就像慶祝自己的勝利。
那麼好吧,在我最終被打敗之前,我只想再說一句,"Look at the title! That is the fucking question I'm asking!"
好,現在陪審團可以擁抱被告了。
『叄』 關於電影《健忘村》的影評
《健忘村》是一部有著深度的愛情喜劇片,它用一種喜鬧的方式真誠深刻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不難發現影片講述的就是忘憂和回魂兩大主題,而在這兩大主題之下隱藏著太多內涵。《健忘村》即有政隱還有愛情故事。從黑色幽默諷刺角度來說,影片真正做到了含沙射影,電影通過荒誕的喜歡含沙射影出這么多的內涵,不得不說導演的功底還是很大的。
《健忘村》也不僅僅是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電影中每個人物形象都極其豐滿,每個村民都有自己生動的性格和故事。影片有料有趣有新意,層次分明回味無窮,是一個風格獨特的奇幻喜劇。
早年的周星馳電影,看起來是喜劇,但是很多鏡頭都暴力血腥,風格異常、帶有強烈的個人觀點。看似溫情脈脈,實則殘酷絕望。帶著一種導演強烈的任性、不妥協氣質,再摻雜一些時政隱喻,當然這一點,在徐克電影,或者不少早年香港電影中,都有。
在表達方式和影片風格上,《健忘村》和早年周星馳電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內里的殘酷表述和自殘式反諷上,它們一脈相承。
對,我說的是早年周星馳電影,早年香港電影。《西遊·伏妖篇》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被馴服。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觀點,僅僅是有助於你理解我在影院看到《健忘村》的驚喜,有點像早年看周星馳電影的感覺,並不是要把兩者進行直接對比。
事實上,《健忘村》和周星馳電影又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說周星馳電影里尚有對小人物的憐憫和共情,陳玉勛導演完全是上帝視角。
明亮的用色,歡快的音樂,很容易讓你有先入為主判斷的角色設定,看起來溫馨動人,但導演時時刻刻不忘打破你的天真期待。
什麼是好?什麼是惡?到最後,你也弄不清楚了。
『肆』 幫忙找一篇最近電影的影評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影片講述了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和他的小夥伴解決許多困難,在險象環生的冒險之旅中與惡魔抗爭,並且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艱難歷程
這是一部動畫片,講述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說是童話,但更覺得像是一部拍給成人看的童話。迷你王國里有戰斗,有部落,有正義與邪惡,有背叛與陰謀,還有為自由而斗爭的理想;現實生活也是如此,有房地商的欺騙與壓迫,有祖母的無奈窘迫,有父母的置之不理。七歲的亞瑟面對如此危急的情境,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膽怯,反而勇敢地承擔起拯救房子的責任。那一聲鏗鏘有力的「我可以做到」,是不是觸動了我們的心弦:生活中多少次我們因為擔心失敗而缺乏嘗試的勇氣?多少次面臨窘境因為害怕而顯得手足無措?亞瑟所擁有的那份勇氣和智慧是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備的:當他解讀出外公留下的通道密碼,義無返顧地開始准備時,沉著而冷靜;當他面對強敵進攻時,又毫無畏懼、勇敢戰斗;當他和同伴們被逼上險境時,他機智而敏銳。這一切都是亞瑟身上所體現的靈動光芒。還有迷你王國的公主賽琳娜,貴為一國之公主,她性感傲慢,但同時又勇敢堅強,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理智。而她和亞瑟之間的懵懂愛情也令觀眾覺得頗有情趣。當然還有迷你國王子貝塔枚許,他的造型非常可愛:敦敦實實、矮矮胖胖,讓人不由地喜歡;性格更是天真活潑,單純至極:當他在透明的玻璃上畫下一個鑰匙,當他睡在柔軟的花蕊中,當他背著沉甸甸的書包跟亞瑟和賽琳娜上路時,我們看到他的光彩,這是否也在呼喚成人心中那點殘存的童心與無邪?其他人物,譬如迷你國國王、歌廳的MAX、壞角瑪塔扎德……一個個也都個性鮮明、生動活潑,令整部影片閃現靈動的光彩。
『伍』 推薦有電影介紹和影評的網站
告訴你個高清最新電影的網站
http://www.zxdyy.com
裡面電影齊全,我經常到裡面下載電影,希望我的回答你能夠滿意~~~
『陸』 如何專業地寫影評
作者:夏昊BFA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0571461/answer/1556617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曾經有讀者問我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難回答。說容易,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從來不認為寫影評有什麼N字方針;說難,寫影評跟看電影一樣,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很多東西只可意會。本文要說的,與其說是「怎麼寫影評」,不如說「我是怎麼寫影評的」。寫影評,歸根結底就是把看完電影後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只要你看片時沒有睡著,你對所看影片都會有所感覺:即便是睡著,那也是一種反應,也許能證明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悶。影評沒有長度的限制(媒體會有),長的洋洋萬言,短的可以兩三句。有個英文電影論壇舉辦一句話影評比賽,結果有些獲勝者居然將評論濃縮成一個字。我最近編寫《西片碟中碟》這本歐美電影指南時深有感觸,寫短評絕對不比完整的評論輕松。在成千上萬茶餘飯後發表觀後感的觀眾中,坐下來把想法變成文章的是少數,而媒體能採用的更少些。如果幾家有影響的媒體不約而同的用同一種文體,給人的感覺就是影評就該這么寫。比如在美國,主流媒體的電影評論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譯成中文)。大約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劇情,剩餘的屬於評價,但評價的方式沒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寫影評時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落筆自然留下這種痕跡,我覺得無所謂好壞,只是一種風格而已。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藝評論傳統長期受壓制的緣故,我們對一些概念界定沒有西方那麼明晰,可是我們又非常喜歡條條框框。就說「影評」,什麼叫「影評」?狹義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這類文章是寫給看電影的人看的,不是給拍電影或研究電影的人看的,一般發表在主流媒體或影迷刊物。羅傑-是惟一得過普利策獎的影評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淺顯,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產,每周可以有五篇評論,但都比較短,翻譯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眾路線使得他成為讀者最多的影評家,全美國有兩百多家報紙授權轉載,而且他每周還有一個電視欄目,每期半小時。跟他相反的如《紐約時報》的艾維斯-切爾,喜歡賣弄辭藻,非把讀者搞得雲里霧里不罷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黑客帝國2》評論。寶琳。凱爾可能是最有影響的美國影評家,她把電影評論提高到藝術的高度,從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評論是美國文化的一面旗幟。她的文筆有點像子君,有一種女性的優美,但觀點非常尖銳,有時很刻薄。我們的影評范疇似乎要更廣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隨筆、藉助電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應屬於essay;有一些是理論研究,屬於論文性質,英文應該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習慣於其中某一類的讀者,往往會對其他類型看不慣——看慣隨筆的會嫌其他的沒有個性;看慣論文的自然會覺得沒有大量專業術語和腳注就等於沒有深度。在我所寫的長篇評論中,《人工智慧》和《公民凱恩》都超過一萬字,但前者其實很感性,而後者本來就是一篇論文,只不過我竭力迴避論文的風格。假設我把該用的術語全用上,並附上每句話的出處,估計某些學院派會心悅誠服,而該文則會喪失99%的讀者。這是我的局限,媒體多半認為是長處,而大學和研究院則視為「你還嫩點,需要改進」之處。以前老一輩的評論很像我們中小學里上語文課,先來一段時代背影 ,接著是故事大綱,中心思想,最後是具體分析等等。作為一種寫法,這未嘗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盡量迴避這種作繭自縛的寫法,害怕用一種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後,我會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也許是故事(如鋼琴家),也許是講故事的方式(如穆赫蘭道),也許是表演(如煞女),也許是攝影或置影(如吸血驚情四百年),也許根本沒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純感受(如雷吉奧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談論的東西很多,但應該談論的是那感動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不會成為好影評。影評人要不要文藝理論知識?以此為生者有理論基礎當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點點理論和不懂理論之間,我寧願選擇不懂。當剛涉足文藝理論(以及相光的美學和哲學)時,很容易產生豁然開朗的大徹大悟,以為什麼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學的只是很多理論流派中的一種。每一種理論都有獨到之處,但推到極致都會變得荒廖。對我來說,怎麼寫不重要,有本事寫成詩歌也無妨。重要的是寫的內容是否言之有物。說到這個「物」,裡面有太多奧秘。由於我們生長在一個「統一思想,統一口徑」的大環境中,很多讀者不由自主地尋找跟自己相同的觀點。一旦意見相左,便會做出激烈反響。顧小白很少寫review型的影評,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對《雙雄》的評論也是如此。有網友不同意他的觀點,這也很正常,但這位網友顯然感情受到傷害,因為顧小白說了他偶像的壞話。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見盡可以發表,在網路時代,已經沒有人能壟斷話語權;但只要沒有「高度統一」的政策,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見,對一部電影的評論更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言論自由的環境,那他最好躲開這個環境或者自己創造一個言論統一的小環境。《手機》引發的爭議表明,有這種心態的影迷在我國為數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為一名該片的評論者,他犯下了兩個大忌:一是你必須看過影片後才有資格評論,否則你的觀點是空中樓閣;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強烈的語言駁斥該片,如果覺得有誹謗之嫌,可以訴諸法律保護,但他暗示電影局應該禁映(原話是:我甚至不理解電影局為什麼能讓他通過還在全國放映)則是一種對電影業極為有害的思維。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網的調查中,高達40%的人同意他的觀點(也許只是同意他言論中的某一部分。)讓我們來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電影局審片官員,他必定會槍斃該片。如果這40%的網友中有人有權槍斃該片,那麼該片就不會問世。這么多人這么樂意剝奪公眾看某部影片的權力,同時又很多人叫嚷著沒好片看。你說這中間有沒有因果關系?能怪誰呢?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調查結果時,真是非常痛心:中國觀眾,我們只配沒電影看,因為我們動不動就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作品給禁了。可以想像,如果這40%的人可以一票否決的話,中國將從此沒有一部電影可以上映,也不會再有一部小說、一張報紙、一篇文章可以問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沒有哪部電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認同和贊許的,如一個政客得到60%的民意認可,就算很受歡迎的了。如果一個人可以剝奪所有人的選擇權力,那麼任何形式的創造都可以休矣。當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審片官員,而且他也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所以我們的反應可能過火了。不過這種國民心態對於拍電影或寫影評都是一大障礙。十多年前的所謂影評,被淪為圈內說好話的宣傳;現在有些人為了駭世驚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調,其實心態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迎合。真正的影評,最重要的是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感覺沒有對錯,感受一定有反對者,但感受有講道理和講歪理之分,有常態和奇特之分。寶琳。凱爾的觀點80%我都無法認同,她對於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會演戲的說法,相信大多數電影業人士都不會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邏輯。我不必同意她的結論,但我欣賞她獨特的視角。一個影評人的真本事不在於人雲亦雲,而在於發現別人疏忽的佳作,當《雌雄大盜》無人問津時,凱爾為它搖旗吶喊,說《指環王III》是優秀作品,沒有人會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沒有鼓勵大家故意唱反調)我覺得一個好的影評人,應該勇於推薦遺珠。介紹《指環王》是工作,但當你發現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導演帶領一班不會到處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員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種快感是無與倫比的,而向大家介紹這樣的作品,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
『柒』 求一部電影的影評論文
《年世界末日電影》影評
在看《2012》之前,我非常期待的是災難戲的特效大場面,擔心的是電影劇情部分,畢竟全長2小時40分鍾,是Roland Emmerich的災難片中最長的一部了,若是這部分稍有差池,電影就會變得拖沓冗長(這個擔心還造成了一些豆友的誤會);而在看完全片之後,情況卻恰恰相反。如果你跟我一樣,看過《2012》幾款正式版預告片,也看過那款長達5分鍾的「洛城坍塌」片段,那就不要再過多期待特效部分了,雖然依舊震撼保證你看得血脈膨脹,但卻因為幾乎所有精華已在這幾款預告片和片段當中,我一直期待更多沒有提前看到的場景,結果除了最後那場「諾亞方舟起航戲」又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驚喜之外,再無其它。當然如果你從未看過2012預告片,或者沒看過那段5分鍾片段,那就准備好接受特效和音效的雙重震撼吧,2012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由於之前對劇情方面幾乎沒有半點期待,2012粗製濫造的劇本對於我來說竟是「拯救」了沒有讓我過足癮的特效場面和災難戲份。全片兩條主線並進:各國政府聯合的巨大秘密陰謀+男主角一家大逃亡,整個故事雖然仍然俗套仍然那麼好萊塢BUG照樣數不清,但是至少娛樂性不低且不會如《史前一萬年》那樣枯燥,160分鍾沒有讓我感到疲倦,夾雜著詼諧的幽默片段和無數煽情橋段,後半段發生在船上的緊張劇情也彌補了特效的暫缺,總的來說《2012》的故事遠遠不算出色但作為用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電影也尚算合格了。
所以最後給了「推薦」的四顆星,洛杉磯崩塌段落+全片特效整體水平+過得去的故事,作為娛樂大片來說是絕對能值回票價的了。
然後說說片中的中國元素。出現中文配音的地方幾乎都是純正的「普通話」,這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實在是大驚喜。片中我國雖然並沒有完全像之前媒體宣傳那樣「中國救世界」,不過我國的確作出了很大的廉價勞動力貢獻...直到世界末日直到「諾亞方舟」都仍然是MADE IN CHINA...最後的「諾亞方舟」也是在中國西藏起航。不過片中出現的中國解放軍形象仍然出自刻板印象。另外,之前有媒體那汶川地震來為《2012》宣傳,說是片中中國元素取材於汶川地震雲雲,這簡直是扯談。
「人類終結者」Roland Emmerich看來真是要終結「災難片」這種類型了。1996年的《獨立日》之後,誰還能找一艘更大的外星人飛船更徹底的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搞破壞;1998年的《哥斯拉》之後,誰還能找一隻更大的怪物讓它更放肆的摧毀紐約;2004年的《後天》之後,誰還會再用環保之名讓全球變暖在3周之類惡化幾乎滅絕全人類?而《2012》更是將災難演繹到一定程度的極致,無論是向《海神號》致敬的海難戲,還是驚心動魄的地震,火山爆發,海嘯...《2012》幾乎「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而在災難的面前,人類生離死別的悲苦,個人英雄主義的壯烈,人性的黑暗與光輝,也都被Roland Emmerich說爛了。好萊塢災難片或許不會就此終結,但是想要再創新已是很艱難了。
2012年必備的逃生指南(僅供娛樂)
關於2012年12月21日世界毀滅一說總是爭議不斷,眾說紛紜。《2012》這部電影不僅向我們展示了2012世界如何毀滅了,更是一本每人必備的世界末日逃生指南。所以不管你信不信,在接下來的3年時間內盡量一一達標完成吧,以防萬一也不錯^^。
1,要學會開車。當然不止在你家小區開開或是上班下班開開,而是要像《2012》男主角一樣能夠把轎車跑車甚至破爛的拖車當作越野飛車來開。請務必學會此項技能,如果未能如願達標,那就趕快跟身邊會開飛車的人拉攏關系吧。
2,要學會開各種飛機。但是不需要過於「專業化」,如片中的繼父那樣學過一丁點就好。飛機類型能夠越多越好,如果未能如願達標,那也請趕快巴結身邊會開飛機的熟人。
3,接下來的三年請務必留意廣播中的怪異電台,如果提到關於政府陰謀和世界末日的內容,需速速與該播音員聯系,就算他在荒郊野外密林深處也要找到他,或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線索。
4,當然你也可以盡快認識一個地質學家天文學家等科學家,如果關系足夠好或許你能從他那裡獲取第一手資料和信息。
5,盡量學習多種語言,求救之時以便溝通,特別是藏語。
6,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你的知名度,就像片中男主角兼職作家一樣,在危急關頭或許能被你的FANS認出救你一命。
7,購置一部好手機,雖然平時它經常收不到信號,但在世界末日的最後關頭它會帶給你巨大驚喜:就算全世界幾乎被毀滅殆盡了,你仍然有可能用手機撥通千里迢迢之外或大洋彼岸朋友的電話然後來一段生離死別催人淚下的告白,例如片中地質科學家在西藏的雪山上接到了朋友從印度打來的臨終電話。
8,在關繫到生死存亡的時刻,除了家人和西藏人,誰都不能相信。如果可以,盡快交個西藏朋友,如果是個技術工人更佳。
9,沒事不要待在海上;盡早搬離島國,沿海城市,地震斷裂帶和火山地區;沒事就去喜馬拉雅山上待著,有可能你根本不用逃生就能活下來。
10,鍛煉身體。能夠應付天寒地凍的環境,水性要足夠好。多多跑步,最好是能追上正在起飛的飛機。
11,如果地陷,濃煙和火光在你身後追逐你,或者你開的汽車飛機面臨可能逾越不過的障礙物,請一定要相信自己,咬緊牙掛閉上眼睛使勁向前沖,你會成功化解危機的。
12,如果有個工作招聘關於去喜馬拉雅山脈修建東西,盡力爭取到此工作。
當然以上都是「你上不了諾亞方舟」的前提,如果想直接拿到諾亞方舟的船票,
1,認識一個國家級政府要員,成為他們的丈夫妻子,最好的朋友,甚至成為他們。
2,認識一個全國數一數二的富豪,成為他們的丈夫妻子,最好的朋友,甚至成為他們。
『捌』 求幾篇電影的影評。(觀後感)
經典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觀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驚嘆於斯皮爾博格深厚導演功力的同時,一些東西似乎壓在心頭,用一個誇張些的句子來說就是——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紅色電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記得小時候,一些電影,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厭的。更後來些,有了《大決戰》系列,更是讓人大呼過癮。同時,一種非常不好的觀念也油然而生,記得高中時,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說,「真希望現在有場戰爭,那樣咱可以大展拳腳」當時大家也隨聲附和。在我們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有領導人的英名決策,有戰士們的奮勇殺敵,有敵人的狼狽不堪,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們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游刃有餘的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軍隊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們的電影中至少缺乏了一個戰爭中必有的元素——殘酷。
從我們的老祖宗們開始,歷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當絕對的主角。在經典的古典戰爭名著《三國演義》中,如果從另一種層面考慮,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說。在主人公們談笑間牆壚灰飛湮滅的同時,是千萬生靈的塗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六齣祁山……哪一場不是數萬甚至十萬的死亡。記得有一段,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燒,我相信諸葛的腸胃應該是很好,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人間的修羅場。在我們的古典文學中,從來沒有一部是以一個士兵的角度來描寫一場戰爭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經有過兩次,戰士臨死時痛苦的喊著「媽媽!」,這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讓人感動的鏡頭,在一個正常人臨死時,想到的一定會是自己最親的人。當然英雄在臨死時總會喊出些偉大的口號的,如《勇敢的心》中,華勒斯被行刑前那聲雄壯的「FREEDOM」。在我們的電影中,每一個戰士都是英雄,因為他們臨死時都會喊著「為了新中國,為了共產主義……」。
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有著本質的差別,西方人從很早時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們心中人的生命、權利、財產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出現最多的大概是服從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忠、孝、仁、義,所有這些都是對別人的,自我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是被摒棄的。 有了這種文化傳統,我想就不難解釋,電影中為了什麼,什麼獻出生命言語了。
西方戰爭電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連》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電影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拯》還是《兄》,其實是一種群像的塑造,他們是從不同的士兵的角度來反映這場戰爭,這些人人中有心腸軟弱,膽小萎縮的新兵,有經驗豐富,視殺人如家常便飯的老兵。無疑,這種手法使得兩部影視,對於戰爭的描寫有了種立體式的洞察。在我們的《大決戰》中,我們只看到了領導者的決勝千里,深謀遠慮,與士兵同甘共苦,而戰士們也都是一樣的英勇無畏,最多也只能算是兩個層面吧。
總言之,我們的戰爭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起著政治宣傳的作用,而美國戰爭片,則在揭示真實戰爭方面把我們遠遠甩在了後面。隨著國內的電影商業化逐漸普及,也許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兩種電影被觀眾接受的程度了。
望採納
『玖』 關於電影的影評
我有一本書,上面全是影評,叫新世紀電影評論,我上高中時買的,現在用不著了,可以低價給你
[email protected]
『拾』 電影影評
首先要看你自己對電影的愛好程度如何,然後你自己一定要做到對什麼電影都有敏銳的感官,也就是說你不要偏愛什麼類型的電影,然後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你對電影的了解,不要為了賺錢而忽視了自己的愛好
我找回來的:
星期天的下午,媽媽和我一起在網上觀看了一部電影——《兩個小八路》。
這部電影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兩個小八路---孫大興和武建華與日本鬼子英勇斗爭的故事。他們的機智和勇敢深深的打動了我,久久不能忘懷。他們雖然年齡很小,但是在困難面前,甚至有生命危險也不退縮,勇往直前,終於出色的完成了戰斗任務。充分表達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也表達了對日本鬼子的仇恨。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和他們相比我還有很多不足:在生活中,我的膽子並不是很大。記得有一次,媽媽去上自習,爸爸也不在家,我一個人在家做作業,最後害怕的大哭起來。在課堂上也是,老師提問我問題時也常常緊張得低下頭不說話。有了問題也不敢去問老師。現在仔細想想,這兩個小八路面對著敵人粘滿鮮血的刺刀,都能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一點點小事就我嚇成這樣,真是慚愧極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向影片里的那兩個小八路學習,學習他們的勇敢,改掉自己膽小的缺點。
有些事情我不是很明白,是媽媽幫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媽媽說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從小就要刻苦學習,熱愛勞動,堅持鍛煉身體,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處的人。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神話小說[西遊記]中一段精彩的故事。孫悟空的堅強、勇敢,善惡分明;唐僧的心善耳軟,偏聽偏信,以致錯把妖魔當成好人;豬八戒的頭腦簡單,怕吃苦,在故事裡都有生動的刻畫。故事對讀者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歷來為人民大眾所喜愛。
取材於小說《西遊記》。 西天路上,雲山萬重。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歷盡千辛,來到宛子山前。在宛子山波月洞內,有一個千年屍魔白骨精,兇殘、狡猾並善於偽裝。為使自己長生不老,它一心想吃唐僧肉,但畏懼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它利用孫悟空外出巡山的機會,先後變成上山送齋的村姑與朝山進香的老嫗,花言巧語使唐僧和八戒上了當,可兩次均被孫悟空識破並打死它的化身。而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凶,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白骨精第三次化為一個老丈,利用唐僧面慈心軟、善惡不分的弱點,三施攻心計,孫悟空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童話故事。寫的是一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是安徒生。安徒生生於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困不堪。1835年開始寫作童話。
《白雪公主》
本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長動畫片,根據格林童話改編,迪斯尼公司出品。故事主要講述白雪公主因為美麗漂亮而被其後母妒忌,發誓要把她置於死地。但白雪公主先後得到武士、森林鳥獸及七個小矮人的幫助,逃過了一劫又一劫,後母則自食其果死於山崖下。這部影片的藝術成就在於:它第一次拓展了動畫片的容量;採用了多層次動畫攝影機;賦予影片畫面以鮮明的構思層次、透視關系和景深感。此片的故事、布景、音響、導演、動畫、配樂和色彩,乃是讓觀眾完全身臨其境的七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