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時代影評
Ⅰ 求花樣年華的影評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後會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觀看它只是因為那絢麗的旗袍。的確,那26套婉約幽雅的旗袍緊緊包裹出張曼玉玲瓏曼妙的曲線時,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為了欣賞服裝美而觀看此片的話,那未免有點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沒什麼滋味,可細嘗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不知不覺地飄溢在你的五臟六腑間。《花樣年華》就是這樣一部片子。無論是鏡頭中精緻的特寫,還是絲絲小雨中由昏黃路燈投下的柔和光線,或是整個畫面色彩的鮮明層次,色調搭配技巧的奪人眼目,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杜可風深厚功力的體現。還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聲音藝術,就算是雨滴落地的聲效都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就更別提片中那伴隨著男女主人公在樓道里多次相遇時恰如其分地響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帶有絲許壓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這些硬體設施做的完美無瑕,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靈魂--內容情節,王家衛一樣描寫的匠心獨運。
像是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周慕雲一個人在面攤落寞地吃著雲吞面,此時的鏡頭長時間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滿苦悶和孤獨--為了總不歸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提著精緻的保溫壺出現在潮濕的石板路上。鏡頭由她纖細的手拍起,逐漸上移到她的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性的構圖可以引起觀眾無數的想像力。她來到面攤前,同樣一份雲吞面,臉上帶著一種沉思的憂郁的神情--為了不歸的丈夫。另一對在享受愛情,而這一對只是在各吃各的雲吞面。不得不說,此刻導演用一種明暗線交織的手法既含蓄又內斂地表現了兩種愛情的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在反復細細地品味後才能理解,可謂是該片的一個經典的情節。
還有一處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出現在該片的中下段。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感情。可蘇卻用無語沉默來迴避。周看出了兩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結局。於是,他請蘇麗珍幫他做件事--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住那份痛苦,蘇答應了。可當周說完「以後你自己好好保重」隨即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時,蘇卻開始心潮洶涌。此時運用了一段長鏡頭,特寫出了蘇的手在被松開瞬間的抽搐,跟著緊緊抓住另一隻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現,一種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現於手部。接著鏡頭移到她的臉:不忍、難過、沖動、壓抑......種種表情交匯在一處。緊接著,蘇伏在周肩頭痛哭的場面出現,周的手不斷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肩,安慰地說「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一種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驟然爆發,導演卻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來婉約地表達,卻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成功效果。只這一點,就可以讓許多動輒讓演員虛情假意地喊出「我愛你!」的導演好好學習。
片尾,周慕雲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之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裡任它的煙霧繚繞、盤旋、四散。一種她曾經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後連成一片。此時,電影中的背景聲全部消失,一陣寂寥後,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響在蘇的心裡,也回盪在觀眾的耳畔--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無言......
也許一切都應了該片的英文譯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緒中的戀愛」,在那個消逝了的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被稱為一部懷舊經典。就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沒有什麼新意,無非就是一個講述婚外戀的愛情故事;就影片的情節來說,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說簡單而又平淡。那麼,為什麼這樣一部故事普通、情節簡單的影片能被人們稱之為經典?關鍵就在於導演王家衛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別致的表現手法,通過這些藝術手法為這個普通的故事賦予了一個內蘊深廣、新穎脫俗的主題,使這部電影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一、影片在主題表現上的含蓄美。
藝術貴在含蓄,電影藝術也同樣具有這個藝術法則。含蓄的表達使得藝術作品的內蘊更加豐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題思想更具有韻味,令人回味無窮。《花樣年華》中正是具有這樣的藝術特色。導演王家衛用一種隱喻式和象徵式的表現手法,為這部電影增加了內在韻味。猶如一首朦朧詩,每一個字包括每一個標點都有它代表的象徵意義,也像是一幅寫意畫,每一個線條隱含喻意。頗具特色的隱喻和象徵式的表現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部作品在主題思想的表達上顯得既含蓄又有深度。影片不僅僅是反映了周慕雲和蘇麗珍因為各自的愛人出軌的不幸,也不僅僅是反映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而是映射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人們的普遍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觀念等內容。
(一)隱喻式的表現手法對影片主題的含蓄表達。
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它的主題並不是直接告訴觀眾的,而是隱含在每一個細節中,要靠觀眾去體會的。《花樣年華》中王家衛用隱喻蒙太奇和重復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題含蓄而又自然傳達出來,在表現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的同時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的真實現狀,賦予影片時代色彩和社會意義,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價值。例如,影片通過蘇麗珍替何老闆給何太太(何老闆的妻子)和給余小姐(何老闆的情人)打電話、買禮物的情節,說明了老闆也是在情人和妻子之間來回周旋。結合整個劇情,我們無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會的小資們的真實生活和情感現狀。不只是蘇麗珍的丈夫和周慕雲的妻子「出牆」,很多人和他們一樣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的。《花樣年華》中,導演正是運用一些系列隱喻式的表現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時代特徵和文化內涵等內容暗含在每一個細節中,在深化主題思想的同時,使其在表達上具有含蓄美。
隱喻蒙太奇是表現蒙太奇中的一種藝術技巧。隱喻蒙太奇是「把表現不同形象的鏡頭畫面加以連接,從而在鏡頭的組接中產生比擬、象徵、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1]能給人一種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的感覺。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多次運用隱喻蒙太奇這一手法對影片的細節上的處理,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如影片中 「昏暗的路燈」這一鏡頭的多次出現,這盞路燈似乎就是蘇麗珍寂寞和孤獨的內心。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獨自一個人每天去小面攤吃飯。猶如街頭道路等一樣,孤苦伶仃。再如,影片中幾次「掛鍾」的空鏡頭的出現,很容易就使觀眾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歲月的無情,很具有隱喻意義。還有周慕雲離開香港去新加坡時出現在影片中的一棵樹的鏡頭,這個鏡頭導演用仰視的角度去拍攝,由一片藍色的天空和一棵細高的小樹組成的畫面,交待了場景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轉換和時間上是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轉換。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暗示著周慕雲和蘇麗珍之間的感情已經越來越遠了,他們之間的愛情已經永遠的不可能了。《花樣年華》中這些隱喻蒙太奇技巧在細節處理上的應用,增加了影片主題的含蓄美,調動了觀眾的情感和思緒,使觀眾無形中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的兩個已婚男女之間既相愛而不能愛的無奈、傷感的情緒。
此外,《花樣年華》中反復出現主人公周慕雲和蘇麗珍各自走過狹窄的樓梯,從家到小面攤和從小面攤到家的畫面。這一畫面反復出現,表面上是對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實際上王家衛使用的是 「把表現同一內容的鏡頭畫面在影片中反復出現,以突出、強調這一內容象徵意義的蒙太奇技巧」[2],也就是重復蒙太奇技巧。導演之所以要這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使用這一表現技巧,目的就是要,以他們不斷地從樓梯上上上下下、進進出出畫面來象徵他們孤獨、冷清的生活狀況,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間發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筆,同時也隱喻了他們兩個人之間會有故事發生。在這部影片中,另一處巧妙使用重復蒙太奇的地方是,周慕雲為了寫小說在賓館里租了一間房子,蘇麗珍知道後去賓館看他時,蘇匆匆走上賓館的樓梯,然後又匆匆地走下賓館的樓梯的鏡頭反復出現。蘇麗珍上去又下來、下來又上去,上下樓的畫面重復很容易就讓觀眾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激烈的心理斗爭。此處暗喻著一種矛盾,實質上對周慕雲產生了感情,想去看他,但又因為自己身為人妻,受道德的束縛而避免「跟他們一樣」。這里的重復效果,巧妙而貼切的展現了人物的矛盾心理,也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導演在向觀眾傳達這些思想內容時,不是直白的告訴觀眾,而是把這一切都隱藏在畫面的不斷重復中,增加了電影的韻味。
(二)明暗和色彩對主題的暗示。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雖然不是表現主題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樣年華》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昏暗的色調和女主人公身上不斷變化的服裝色彩對影片的主題表達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把絕大部分畫面都拍得很暗淡,影片中採用這樣的色調,暗示了故事中的時代氣氛、生活真實和情感主題,造成一種陰暗、低沉、壓抑、傷感的氛圍。暗調在《花樣年華》中的使用給人造成一種懷舊、傷感的思緒。影片中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樓梯、走廊、陰暗的房間和黑暗的街道中……灰暗的畫面效果為影片蒙上了一層時代的影子,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狀況和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的感情遺憾。暗示著周慕雲和蘇麗珍不可能擊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們終究不可能越過內心中道德的束縛。而且整部影片基本上以灰暗的色調為背景,使主題顯得厚重、深沉、壓抑,把觀眾的思緒帶入了一種「悲」的 狀態,使人預感到了影片「悲」的結果,讓人感受到了一個發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愛情故事的真實。
在這部影片中,最具色彩表現力的就是主人公蘇麗珍身上的旗袍。蘇麗珍身上的旗袍的不斷變化間接的映射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心情的變化。導演把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用旗袍色彩的變化表現出來。就整個影片中女主人公所穿著的旗袍顏色,比如搬家時、在孫太太家裡看丈夫打麻將時、和孫太太他們試電飯鍋時、囑咐丈夫給她老闆帶皮包時,或是去公司上班時,還是其他時候,一般都是以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藍色和淡黃色加白色搭配的旗袍。這幾種顏色搭配的旗袍是蘇麗珍貫穿的。這種幾種素色的衣服於影片的灰暗色調、周圍環境是相協調的。但是片中好幾次出現蘇麗珍提著飯盒去小面攤買飯時,她都是一身顏色很暗的旗袍,暗示了她的孤獨和內心的寂寞;當他們確定自己的愛人發生婚外戀時蘇麗珍去賓館里見周慕雲時,她一身紅色的旗袍,這一反她穿衣的一貫風格,與她一向喜歡的衣服顏色形成鮮明反差。這里其實是隱喻了她們之間愛情的產生。蘇麗珍趁著房東不在去周慕雲家時,一襲黃色的旗袍,象徵了他們在一起的愉快和溫馨。而當蘇麗珍決定要跟周慕雲走時,她身上的衣服變成了綠色。綠色是富於生機、象徵生命的。這就隱喻了蘇麗珍下定決心要和周慕雲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當它趕到賓館時,周慕雲已經走了,代表希望的綠色在紅色的窗簾、紅色的床、暗紅色的牆壁映襯下,讓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代表了「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傳遞感情,表達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情緒」[3]。蘇麗珍身上不斷變化的旗袍色彩,不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而且增強了影片在主題表現上的抒情意味。
不斷變化的旗袍顏色與暗淡的畫面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灰暗色調的映襯下旗袍的色彩變化更加具有了表現力,隱喻作用更加明顯。通過色彩的變化,暗喻了人物心理的變化、情感的變化,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深化了主題。暗淡的畫面色調,映襯了主題。使得影片的主題表現更加含蓄朦朧。
(三)道具的象徵意義。
在這部電影中,似乎沒有多餘的東西,每一個鏡頭、畫面,每一段對白、音樂,包括每一件道具在影片中都具有不可代替的象徵意味。王家衛沒有放過每一個細節對主題的表現作用。影片中的旗袍、綉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徵意味。不但為影片增添了民族氣息,也增加了主題的含蓄性。
旗袍是《花樣年華》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道具。蘇麗珍身上更換了27次的漂亮的旗袍暗含著多層的象徵意義。《花樣年華》中導演把旗袍作為一種隱喻道具,無形中向觀眾傳達了故事的信息、人物的情緒變化,起到了塑造藝術形象的作用。「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裝,象徵著高貴、典雅」[4],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服裝樣式都是旗袍。導演王家衛把這樣一件代表高貴、典雅的服飾作為女主人公的唯一服裝,可謂用心巧妙。在影片中旗袍象徵著蘇麗珍高貴的個性特點,她一直對自己、對周慕雲說「我們不會和他們一樣的」,表現了她心中高貴的個性特點。而且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在一定意義上,旗袍在影片中也是傳統思想的象徵。正是由於蘇麗珍的「高貴」個性,以及受到傳統道德思想的影響,使她無法克服自我、沖破道德的束縛去追求自己的真愛。這就是成就了他們「無言的愛情」的主要原因。
《花樣年華》中出現了四次的蘇麗珍的一雙綉花拖鞋,在影片中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房東的突然回來,蘇麗珍被控在周慕雲家裡,為了避嫌,她穿著周妻的皮鞋假裝成剛下班回家,於是就把他的綉花拖鞋留在了周慕雲的家裡。周慕雲一直把這雙綉花拖鞋珍藏,就連離開香港去到新加坡,他也帶著這雙鞋。這就為賦予這雙綉花鞋特殊的寓意。它象徵著周慕雲對蘇麗珍純潔而真摯的愛,是二人之間美好愛情的象徵。後來,蘇麗珍去了一次周慕雲在新加坡住所,她並沒有見周慕雲,在周的房間里默默地停留了片刻就走了,臨走時她悄悄的帶走了那雙綉花拖鞋……刻畫出了她對自己和周之間沒有結果的愛情的無奈心理。周慕雲在屋內到處亂翻,卻再也沒有找到這雙綉花拖鞋,它永遠的消失了。綉花拖鞋的消失,是他們之間愛情永遠不會有結果的象徵。
二、敘述形式上的簡潔對主題的強化作用。
「電影天生是一個故事的敘述著,或者說電影就是因敘事而存在的」[5]。電影和小說一樣,人物與情節是一部電影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一般情況下曲折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人物形象最能吸引觀眾。而在《花樣年華》中 ,王家衛卻以高度簡化的情節和高度省略的人物以及極其精煉的人物對白來敘述故事,風格有點像法國新浪潮電影中淡化情節、淡化人物性格等的敘述特點。這種敘述形式所帶來的效果就是,整部影片簡潔精練,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使人感到影片在敘述過程中沒有一絲多餘的成分,每一個細節都與主題有著緊密的關系。
(一)高度簡化的情節。
《花樣年華》的情節是非常簡單的,從開始到結尾,沒有絲毫的跌宕起伏。影片中情節的高度簡化使得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顯得非常的整潔、干凈,沒有贅余。如從蘇麗珍、周慕雲租房到他們搬家的情節過渡。租房的畫面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搬家的畫面,中間沒有任何其它的情節。而且在周慕雲去找房子租的時候,孫太太告訴他「真對不起,房子已經租給剛才那位太太了」告訴他隔壁有空房讓他去看看,然後就出現了兩人搬家的畫面。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過渡極度簡潔、緊密。這樣快捷的過渡雖然有時候可能會給觀眾對劇情的理解帶來一定的難度,令人感到突然和莫名其妙。但是仔細體味,就會發現這種過渡對影片主題的表現效果是非常顯著的,能夠有力的強化、突出主題。猶如中國的唐詩宋詞,語言簡潔但意境深遠。在《花樣年華》中王家衛簡化了周慕雲的妻子和蘇麗珍的丈夫是「怎樣開始的」,高度簡化了除主線以外的其他情節和內容。所有的情節和鏡頭都緊緊地圍繞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變化而進行,直奔主題。影片中周慕雲發覺自己的妻子和蘇麗珍的丈夫發生了婚外情、蘇麗珍也覺察出自己的丈夫和周慕雲的妻子發生了婚外情後,二人心理都很難受,不願面對事實。這時影片的場景突然從公寓切換到了咖啡館,男女主人公在咖啡館的場面突然的出現。他們在咖啡館里想要知道「他們是怎樣開始的」?緊接著畫面又一下轉到了在狹長的街道上,二人模擬周妻和蘇夫之間的戀情是怎樣開始的,是誰先主動的?從公寓到咖啡館再到二人在街上的模擬畫面,情節跳動的跳躍性很強。再如周慕雲在賓館的客房裡寫小說,蘇麗珍去看他,銀幕上蘇麗珍上樓的畫面剛剛結束,就出現了二人在門口告別的畫面,省略了蘇麗珍進入房間後的內容。整部影片省去了一些過渡性的情節,只保留了最能表現主題的主要情節,強有力的突出了主題。這種對情節的簡化造成了情節與情節之間的空白 ,也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使人不斷地在回味影片所要傳達的思想意圖。
而且這種對情節的簡化在無形中強化了對影片中人物飄忽不定、復雜微妙、難以捉摸的內心情態的變化的表現力,使得這部電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質。在影片中,每一個鏡頭、每一幅畫面和每一個細節包括音樂、色彩等都能都流露著對情感的抒發,表現著人物心理的復雜、矛盾、微妙的變化。 周慕雲臨走前的一個晚上和蘇麗珍在一條昏暗寂靜的街道上見面,周說「我知道你是不會離開你先生的」,蘇麗珍伏在周的肩頭哭泣,之後是他們坐在汽車里離去的畫面,蘇在車里說「今晚我不想回家」,並沒有交代他們去哪裡、干什麼。只是接著出現的是一面掛鍾的鏡頭,畫外是周慕雲的聲音「是我,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給我一起走?」。然後出現的是周、蘇在不同的地方聽著蘇的丈夫為蘇麗珍在收音機里點播的周旋的《花樣的年華》二人神情黯然。這一系列的情節快速轉換,很直觀明了刻畫出了男女主人公內心的遺憾、無奈、傷感、失落的復雜心理和微妙的變化過程。捨去次要的,緊抓主要的,突出強調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過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現力,使觀眾能緊緊抓住影片的主旋律。
(二)高度省略的人物。
在《花樣年華》中,除了在情節上的簡化之外還有對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幾個與主題關系緊密的人物,幾乎沒有其它閑雜人物的出現。就連周慕雲的妻子和蘇麗珍的丈夫也沒有實際出現,只是出現了幾次背影和聲音。有人把王家衛的這種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實就整個影片中出現的人物來看,應該用「人物的省略」更為恰當。就整部影片來看,出現的能夠看得清面目、有台詞的人物只有十個,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話台詞的搬運工、新加坡房東,就連房東顧太太也只出現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詞。房東孫太太家就只出現了孫太太和傭人兩個人物,孫先生、孫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沒有出現。並不是說孫太太家裡就只有孫太太一個人,從「王媽,開飯吧、三哥他們都餓了」一句話中可以判斷出他們家還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並沒有出現。此外影片中還省略了何老闆的情人和太太、顧先生一家人、還有周慕雲工作的報社的其他同事、蘇麗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導演設計如此多的人物沒有出現,已經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實際上應該是對人物的省略。
這種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強了對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內心情感的發展,使故事的發展緊緊圍繞著周、蘇二人,無疑對突出表現主人公之間的心理變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強化了影片的主旨。
(三)高度簡練的人物語言。
對白是電影聲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幫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緒,提供事件發展線索的作用」〔6〕。《花樣年華》中人物的台詞非常地簡練,人物的對白往往只有簡短的一句話甚至幾個字。如周慕雲和何蘇麗珍見完最後一面坐在計程車內離去時影片只出現了蘇麗珍的一句話「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雲即將要去新加坡時給蘇麗珍打電話,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來表現他內心希望和蘇麗珍在一起的心理。周慕雲的這句話之後,是周慕雲所住的賓館房間以及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後靜靜離開的情節,接著是蘇麗珍匆匆的下樓梯的鏡頭、床上默默坐著的鏡頭,很長一段時間後出現了一句話「是我,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一起走?」從周慕雲說那句話到蘇麗珍說這句話的過程中沒有其他的人物對白,只有背景音樂。短短的兩句話使觀眾體會到了他們兩個人一個在痛苦的抉擇,一個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態。再如,周慕雲的妻子在給蘇麗珍的丈夫打電話時,也只有簡短的兩句話「你到底給你老婆說了沒有?以後不要給我打電話了。」而且沒有出現蘇麗珍丈夫的聲音。只這么簡單的兩句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兩個婚外戀者的人物情態。簡潔精煉的人物語言,是這部影片一個特點,有時候簡簡單單幾個字、幾句話就把影片想要表達的內容貼切表達出來的,話語雖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蘊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滿抒情意味。
影片運用高度省略的藝術手法,簡化了情節、簡化了語言、省略了人物,為觀眾留下了大量的想像空間。取雜留精,使得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三 、平緩均衡的節奏,使影片主題更具抒情意味。
「電影,既是一部善於講故事的機器,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筆」[7]《花樣年華》雖然情節的過渡很簡潔,但是整部影片在敘事節奏上顯得很均衡,令影片具有很強的抒情意味。觀眾就像坐在一輛勻速而平緩行駛的列車上,一路觀賞優美的風景一樣,在觀賞的過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感想和思考。從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搬進同一座公寓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間發生婚外情再到他們之間發生感情然後到男主人公的離開,這一系列的情節推進都是同一個節奏,從開始到結尾沒有任何起伏。正是由於這種平緩的敘事節奏,使影片有充分的時間去刻畫細節,更好的表現主人公豐富而復雜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時給觀眾留下想像、思考的時間。
而影片中人物的動作和主題音樂的協調是十分的完美。在主題音樂舒緩的三拍子節奏下蘇麗珍獨自拎著飯盒出去買飯時走路的動作,周慕雲在小攤上吃混沌時的面部動作、坐在辦公室邊抽煙邊寫稿的動作等等,每當主題音樂響起時,人物的動作和著音樂「啪——噠——噠」三拍子緩慢節奏運動著,如同一位舞蹈家在音樂中翩翩起舞一樣優雅、合拍,令人陶醉。王家衛用慢鏡頭的手段把人物的動作和電影的主題音樂完美結合,動作與音樂完全一致的節奏。強烈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聽著主題音樂看著蘇麗珍在昏暗狹長的樓道里緩慢行走的動作,我們不能不體會到她內心的寂寞與壓抑。看到周慕雲默默離開賓館房間的一系列動作,我們無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與無奈。還有二人在賓館的房間里一起寫小說的慢鏡頭,也在主題音樂的旋律下以舒緩的節奏呈現,展現了二人在一起度過的那段令人留戀的美好時光。導演把這些動作用慢鏡頭拍攝下來配合音樂的旋律放出來,舒緩的節奏感很強。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在平緩的節奏下,我們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發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愛再到離去的愛情過程,到底是對是錯,已經說不清楚了。
《花樣年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個新穎脫俗、豐富多義而又含蓄蘊藉的主題。表現了「那個時代」、表現了道德與情感的矛盾、表現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表現了人性的復雜微妙。周蘇二人想「愛」 而又不去「愛」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社會、道德之間復雜的關系,給人一種淡淡的遺憾和無奈。王家衛沒有把影片所要表現的內容僅僅定位在男女愛情上,而是通過一系列獨特的表現手法為其添加時代色彩、民族色彩和人性內涵,這正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
Ⅱ 有哪些比較經典的影評範文
孔雀的電影裡面最好的一場,就是在開頭,姐姐在拉手風琴,背後開水壺偷偷的噴出熱氣,在遠處一個老人枯坐著,這一場可謂完美,首先畫面很漂亮,姐姐白衣黑裙,黑白琴鍵,長長的走廊很有縱深感,其實很好聽,姐姐拉手風琴不太熟練,但很抒情,背景里還有水開的聲音,再次也是最好的一點,是把姐姐這個角色的心理性格的主要特色展現出來了。
Ⅲ 求電影《80後》影評
很長時間沒有寫影評了,因為對寫影評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抑或是因為寫影評終歸無法將自己完全帶入電影的夢境。
影片看完有大概十幾天了,一直沒有敢動筆,原因卻不是在於筆端的生疏,而是極力地想做到客觀一些,然而估計這個想法是不可能實現了。
故事講述的是三個「80後」孩子成長的軌跡,11歲的沈星辰看見母親拋棄家庭與情人遠赴重洋,緊接著又親眼目睹了父親車禍喪生,從此後她只得寄人籬下;沈星辰的表弟陳墨經歷父母婚變,生母離去,後母進了家門,面對父親的冷淡和後母的漠然他只能與姐姐相依為命;明遠面對的則父親的入獄、母親的改嫁,他終日私藏母親的手槍作為報復,從此不敢相信真愛可以長久……
三個特殊家庭的孩子偶合在一起,影片已經拋離了現實的代表性,而聚焦於導演講述的圈套之中,於是接下來的事情便是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好,如何將幾個人物的軌跡交代清楚。
時間是最好的參照體系,於是我們看到了宣傳中一直很是強調的申奧,非典,還有張國榮之死,也看到了諸如皮筋,搪瓷杯子,包書紙等這些具有明顯時代標志的道具。而故事本身則大體可分為四大段落,孩童時代的無奈,中學時代的青澀,大學時代的理想(其實並沒有擺脫青澀)以及青年時期的慰籍,按照最簡單的文學寫作原則來說,正是起承轉合。
關於影片的故事,主要是細節,這里不必贅述了,如果理解了起承轉合的意思,對故事的發展也便會有個大概的了解,如果說得直白一些,影片主線沈星辰與陳墨的戀情是極其傳統的,拍著後腦勺也能夠想得出來。
環繞在主線周圍的是一些副線,包括個人成長的軌跡,也包括一些家庭事件,線索相對還是比較多的,但觀眾看得並不亂,說明導演掌握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強勢的,尤其這些副線在情感上對主線均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作用,更使得影片顯得很豐滿,人物的性格以及動機基本都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是現代中國許多電影所缺乏的,同時,這也證明了一種回歸的姿態,從中國電影的長遠考慮,傳統方式的講述還應該是王道。
其實,影片的最成功之處並不是它的故事,而是導演李芳芳所表現出來的驚人的影像技巧。如果說這部影片有著十分的成功,那麼鏡頭運用可以佔到了六分。
影片被設定在杭州是相當成功的,一牆一宅一份情,一橋一樹一首詩,在這個水一樣的城市中,在導演的鏡頭下,杭州的寧謐與溫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所有的美好都恰如其份地表現了出來,即便它帶有些許的傷感,也是在美麗的包裹中,這與影片的故事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影片註定是不可能體顯出大開大合的80後一代人的精神實質,它只是小眾的,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一種矯情造作之感,但我想這恰恰是導演刻意為之的,從李芳芳的導演氣質來說,她的選景顯然是再恰當不過了。
看過李安作品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影像太舒服了,李芳芳作為李安的師妹,竟然也繼承了這種舒服之感,的確令人十分驚訝。
現在的許多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吸引眼球的攝影以及剪輯手段,雖然也是由於故事立意的原因才不得不為之,但在很大程度上會給人一種疲憊之感,另一個極端是一些所謂的文藝片中長鏡頭的運用,肆無忌憚地挑戰著人類視覺的承受能力。
養眼的電影真的已經很少了,而這時《80後》的出現的確讓人感到格外親切。每個鏡頭都顯得十分精緻,並沒有刻意玩弄技巧,也沒有妄圖在畫面中表現更為深刻的含義。一切都只是傳達一種美,舒服的美,當然,也是略有遺憾的傷感的美。
在這樣的鏡頭下,觀眾更能體會到劇中人的情感世界,於是為那份傷感增加了幾許的籌碼,影片的成功之處也恰恰在於此。
所以對這樣的一部作品,我只能盡可能客觀地評價,它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電影,是脫離低級趣味的作品,但它同樣是架空的,是非現實性的!不過值得肯定的是,《80後》要比許多電影來得真誠,至少它應該是導演心靈的反映。只是導演的心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當濃重的精英意味,誠如一位網友所說,「女導演用心了,但無奈家庭條件太好,把中國拍成美國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會因此片而感動,在觀影的時候,我也感動了,原因是由於電影本身的魅力所在,被它吸引,也被它牽引,但走出放映廳的時候,那份感動就已盪然無存,也許是由於本人早已世故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影片營造的是一個缺失了整體的個體記憶,它最大的缺憾在於,所有的年代元素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敘事力度,讓80後成為一個空殼。
於是,還是地久天長吧,只不過是一段愛情,有些必然的青澀與矯情,同時還背負著某種劇中人抑或導演所提倡的傷感與渴望!在法國戛納,它也許可以成為中國第七代導演的代表作,但在中國,它只是一部類型片,一部製作精良的具有較高文藝水準的愛情片!
Ⅳ 電影胭脂扣的影評,評時代。
作為一個老電影愛好者,《胭脂扣》這部片子看過數次了,越看越覺得像《紅樓夢》,原本張愛玲李碧華亦舒等都深受《紅樓夢》影響,作品裡或多或少都帶點影子。
十二少和如花在石塘咀的倚紅樓一見鍾情,這是一個荒謬的愛情故事,嫖客與妓女發生了愛情,很多人被如花的痴情感動,李碧華大約是冷笑著寫出來的,她和瓊瑤是不同的。
《胭脂扣》是《茶花女》的香港版,如花應當遇見小仲馬,她是天性未泯的風塵女子,他是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子,這樣一對才不會將愛情詮釋成逢場作戲。
十二少畢竟久經風月場,他的真心有幾成,連閱人無數的如花都不放心,才在酒里加了安眠葯哄著、逼著她吞鴉片,他們的自殺行為玷污了殉情這個壯烈的詞,殉情是心甘情願萬劫不復的篤定,如花和十二少不過是騎虎難下。
到底,她是愛他的,愛他的柔情蜜意英俊風流,當愛走到絕路時,他生出怯意,她一半因著愛,一半因著不甘心,才設下一個局,這是一局豪賭,賭注是性命,以死來證明愛。
愛是懷疑,一個人太令人放心了,大約就成了柴米油鹽的伴侶,親情大於愛情了。但凡愛,沒有放心這一說,愛一個人就會身不由己的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提心吊膽,含在嘴裡怕吞了,捧在掌心怕摔了。
後來如花還是賭輸了,十二少活下來了,他原本就沒有以死殉情的堅決,配合她演了一場戲,她假戲真做,他迷途知返。
如果她不回來尋找真相,輸得不會如此慘,還可以抱著一個美好的幻想再世為人,只怪她總是不放心,惦記著要回來找他,終於讓她看見了老態龍鍾面目全非的他,這是上蒼對痴情人的懲罰,愛足七分已經夠了,十全十美的愛是一個幌子,真相總是駭人的。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的,開始的時候是愛,漸漸變了初衷,變成強求和固執,一定要撞到南牆,才知道走錯了方向,那半個世界的等待,並非全部因為愛。
關於一見鍾情,最好的詮釋是《紅樓夢》里寶黛初見的一幕——這個妹妹我見過的。大觀園里奼紫嫣紅,人人都是精明伶俐的姐姐,只有她是妹妹,他愛她,於是她在他心裡是妹妹,嬌小稚氣,需要疼愛呵護。
他們有木石前盟尚且不放心,越親密的人越容易生嫌隙,毫無保留地將心交出去了,就要各自為著各自的心,畢竟只有那麼一顆,總不能表錯了情。
愛是股票,永遠不知賠或賺,反反復復欲罷不能,婚姻是工資卡,有多少錢心裡有數,相比之下,有愛的婚姻還是好的,以防萬一。
無論多麼懷疑,都不要輕易捅破那層紙,如花的好奇心毀了愛,女人要有一種曖昧的姿態,即使知道男人在說謊,也不揭穿,男人也知道她知道,這樣含糊糾纏著,日子就過了。
想像不出還能有誰比梅艷芳更適合演如花,那種煙花女子的伶俐,薄柳之姿的媚意,生的苗條纖瘦,造成紅顏薄命的幻覺。她是很適合穿旗袍的女子,
身段修長單薄,抹著大紅的胭脂,靠在門上斜斜一個飛眼,就是一個好故事的開頭,後來見她穿男式長大衣,為其玉樹臨風的樣子心折。也沒有人比張國榮更適合演
十二少,一低頭一皺眉的優雅憂傷,一轉身一抬眼的萬種風情。
他們的愛,只有開始那段最美好,無論多麼濃烈的胭脂,總會褪色成斑駁的流年,誰都擋不住,唯有愛,是心中的謎團,一直一直懷疑著,惦記著。
Ⅳ 心花怒放影評
首先這部逗趣橫生的《心花路放》當然是好看的電影。而這片中最明顯值得你吐槽的地方就是徐崢演的郝義台詞中有太多的粗口,這一定會讓人多少有些介意。除此之外,整個看片的過程就是一個你無盡快樂、開懷大笑的過程。
而歡樂之後、回味之餘相信你不難感受到中國男人心中那份純真寂寞的愛情守候,就像片中黃渤演的主角耿浩以及他的鐵哥們郝義,這個故事因耿浩的婚變而起,卻以單身的老男孩郝義找到真愛而終。而無論是這個曾經一度出過單曲的失意文青,還是風流不羈的光棍電影道具員,他們內心都珍藏著對愛情的信仰,只不過老實巴交的耿浩更加表裡如一點,而流嘴滑舌的郝義用圓滑世故的外表緊緊捂著他的心中的純情與誠摯(差一點就捂死了)。這兩個角色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能讓觀眾為電影喝彩,除了黃渤徐崢兩位高超自然的演技之外,當然和角色本身的魅力是分不開的,
而這種魅力除了各種窘態之下,純爺們的笨拙與可愛之外,更多的還是男人的坦盪和執著。而這一點的展現就不得不說片中的各種女人了。雖然話說有什麼樣女人就會塑就什麼樣的男人,但無論是90後的腦殘型美女,還是感性型阿凡達美女,或者標致時尚的同性戀美女,都沒能讓耿浩移情別戀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那究竟是怎樣的女人才會讓如此純情的男人這般痴迷呢?
於是,你跟著這兩位逗囧主角南下「獵艷」的「百花」之旅直到後面。才會恍然發現這片還巧妙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向我們展現了耿浩的婚變前妻是一個怎樣的女人,首先這當然是個美女,而且是個有些自負的物質主義美女,她飽經人生的坎坷,追求著生活的幸福多過於愛情,而她生活的幸福是需要物質基礎的。而始終不得志的文藝青年耿浩完全給不了她憧憬中的幸福生活,於是她就紅杏出牆了……
在過去的年代,這樣的女性角色和違背忠貞的故事大概不怎麼會出現在中國的喜劇片里吧。然而如今一切都變了,變得更文明開化,更美好了。我們終於有足夠的覺悟和理智來明白對女性要求苛嚴是不對的,與其去審判、去責備、去怨恨、去詛咒、去仇殺、去苦難,不如失落而痛楚的珍藏那份曾經純真愛戀,這只不過有點心痛而已,反正有好兄弟陪著鬧鬧就過去了。然而世界更美好了,你兌現不了的幸福承諾也有人來讓她如願以償,你也能找到更加與你情投意合的伴侶,就像最後郝義的婚禮上,耿浩和他新認識的音樂老師一定又有一段比《一生一世》更好的愛情故事吧。
當然了,別想太多,這部《心花路放》主要還是讓大夥身心健康的樂呵樂呵。不過這部緊貼時代的國產喜劇對包括我在內的廣大剩鬥士們來說,暢快的笑過之後,還能對自己的感情有所釋懷、有所憧憬、有所慰籍總算不是壞事,咱們可都是最中國的囧逗純爺們。
Ⅵ 《幸福時光》影評
什麼是幸福?沒有標准答案,那是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的一種感受,與職位名譽金錢個人形象無關。
記得高中語文課本有篇文章叫《提醒幸福》,應該能很好的詮釋什麼是幸福。但那時涉世尚淺,生活經歷少,對幸福的感悟也不會太深刻。有親友和老師誇獎了,有好吃的了,就覺得開心。可以說對幸福的認識比較幼稚,沒太多意識。
電影《幸福時光》里主人公幸福感的來源,跟《提醒幸福》中的幸福來源是一樣的。即幸福跟金錢、地位、榮譽、個人形象無關,那是人心靈的一種感受,與你對生活中得失喜樂的態度有關。
《幸福時光》是取材於莫言的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看似輕松的標題,實質是悲劇故事。主人公吳穎雙目失明,遭受不幸,但生活仍然流星般地給她滑過了畸形的幸福。生活的悲劇,激發出了善良的人們心中最大的憐憫和同情,幸福之花陰差陽錯地從中悄然開放。
小學六年級時,吳穎因腦瘤而雙目失明。父親離異後,和一個帶有小男孩的胖女人結合成新家庭。父親為了給小吳穎治療眼睛,去深圳打工一直未回。一直到十八歲,小吳穎在胖女人家裡備受虐待,好吃好玩的都是胖女人的男孩才享有的,甚至連冰激都是奢望。對吳穎來說,幸福感幾乎為零,若有,也就是用單放機聽聽磁帶。
時間就這么過去了,直到老趙的出現。老趙是個退休工人,孤身一人,一無所有,為了和胖女人相親成功,撒謊說自己是幸福時光賓館的老總,也答應了胖女人的所有要求,包括五萬塊錢的禮金,包括把小吳穎帶到老趙所謂的幸福時光賓館找活干。
然而老趙所謂的幸福時光賓館,只不過是工廠樹林里報廢的一輛大客車簡單裝飾後,供年輕人談戀愛親熱的地方。喜劇的是,在老趙帶吳穎到幸福時光賓館做服務員時,大客車卻被吊車吊走了。老趙只能把吳穎再帶回胖女人家。回去後,家裡發生了很大變化,胖女人把吳穎房間所有的東西都搬了出去,換成全新傢具給男孩住,男孩也霸道地不讓吳穎碰他的東西。吳穎小小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隨即跑出家門,老趙追了出去,胖女人說了句:別把她再帶回來了。
在這樣沒幸福感的家裡,小女孩再也不願意回來。老趙把吳穎帶回了自己家,為了能讓胖女人放心,還一直瞞著吳穎,說一定給吳穎安排工作。然而所謂的安排工作,也就是組織廠里幾位退休的上叔叔阿姨,照摩房的樣子在車間里做了個用手摸起來很像的「按摩房」,讓吳穎在按摩房上班,客人是老趙安排的退休的叔叔阿姨們,給吳穎的小費是老趙自己出的錢。在老趙實在沒錢的時候,一位阿姨想了個辦法,用手感大小和錢相似的紙片,當做小費付給吳穎。
老趙貌似完美而設計,卻被敏感的吳穎發現了。但是善良的吳穎為了不給老趙及叔叔阿姨們再添麻煩,也就配合著演戲。幸福,也就在這無意的演戲中,在老趙及叔叔阿姨們假的表演卻真誠的關懷中,盛開在吳穎的心裡。老趙出於男人的父性關懷和本質的善良,給吳穎買有太陽花的裙子,帶她做工作面試,給她買冰棍,請她吃飯,這點點滴滴的愛,本事為了討好胖女人對吳穎的無心插柳,卻成了吳穎有生以來最幸福的盛蔭。
然而,結局也是悲慘的。吳穎為了不再繼續給老趙添麻煩,而離家出走,只給老趙用單放機錄下了心裡話。老趙也因為胖女人和另外一個男人在一起,而傷心酗酒,出了車禍,只留下了以吳穎父親的名義寫給吳穎的信。
故事在作家莫言的世界裡,是老趙師傅充滿滑稽和最終悲劇的一生。
而在導演張藝謀的心裡,卻是對小女孩吳穎的憐香惜玉,和她不幸的人生中建立在虛假之上的短暫幸福。
同樣的故事,由於生活經歷不同,審美觀念有異,在作家和導演心裡有著不同的主題。情感關注也有著異樣的傾向。
若故事按照莫言的主題走,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以悲劇結尾的喜劇片。由著名喜劇小品演員趙本山出演的原因也在這里。但是導演張藝謀的作品,卻淡化了喜劇色彩,甚至趙本山的出演也未讓電影的喜劇色彩突顯。電影更多的是對盲女吳穎傾注了情感和同情,從而換的觀眾的落淚。恰好淡淡的喜劇的映襯,讓悲劇的慘更多了人文關懷的暖。
吳穎的扮演者董潔,出色的實現了導演的這一情感。將盲女內心的純潔、善良、對美好的嚮往、堅強的性格體現的非常到位。有關對董潔的評價是:小家碧玉般的清雅端莊、文靜、低調而又不溫不火;不浮躁、不張揚卻有暗香涌動。如同香梨一般清新怡人,有著天使般純潔的笑容,如中學生一般的乖巧純真。
這就自然流露了盲女的安靜、自尊、內向、清秀,能選出這樣的演員,也是導演的成功之處。
張藝謀的許多電影都有單純可愛的女孩形象。而2010年的山楂樹之戀,便將單純女主角的追求明顯到了極致。有這樣的審美追求,跟導演自身的人生經歷有關。這是導演的個人情結在電影中的體現,即導演作為舊社會長大的男子對少年時代青澀懵懂男女愛情因未經歷有空白而強烈無限地嚮往的情結,導演作為男性的處女情結,導演作為生命體,對青春的留戀情結。
拍攝和剪輯均較成熟,配音也能較好體現和推進故事情節。屬於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
缺點是名演員的戲份較少,人物形象塑造的體現較欠缺。能感受到舞台劇思維的限制,未能把影片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較完整立體地呈現,場景細節關注不夠到位。電影格局未形成大導演的風范。
Ⅶ 書評影評 黃真伊
電影《黃真伊》----韓國版的呼嘯山莊
曾以為這必定是一個千嬌百媚八面玲瓏的不世出的女子在滾滾紅塵中顛倒眾生的故事,不料竟是一部韓國版充滿了東方情韻的呼嘯山莊式的苦情記
青梅竹馬的兩個人在不知道等級差別的年代相互喜歡,男孩子為了讓自己獲得一個迎娶心愛人的機會,背井離鄉十年,神秘的十年沒有人知道他去過哪裡經歷過什麼,那男孩如希思克里夫在學藝歸來完成了從讓人鄙棄的下等人到讓人恐駭的強者的轉變。和希不同的是他回來後依然以僕人的身份守護著小姐,和希相同的是他們同樣一手毀掉了心愛人的婚事。當然《黃真伊》決不是對呼嘯山莊的生拉硬套,又不是不入流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兩部悲劇歌詠著相同的主題:超越理性的愛情,還有那製造著悲劇的人與人之間深深的難以跨越的等級的鴻溝。
大家簡簡單單致力於凈化論壇多好,省卻無數無謂的紛擾,虛無的賽博空間,這精緻的建築於沙上的小小城堡,聯系你我,溝通心靈,即使明天被某朵浪花淹沒,也不覺後悔,只有美好的回憶。如果我不能翻越高牆到小姐那邊去,那就讓小姐翻越高牆到我這邊來吧。小子的私心讓心愛人淪為妓女,即使他終於如願以償的成為「妓夫」(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詞,原來韓國歷史上還存在這樣一類人),他卻被悔恨折磨的無顏再出現在黃真伊的面前。黃真伊已經死了,活著的是如月,一個懵懂少年用相思耗盡了生命換來的名字,如月輾轉在男人中,酒污的羅裙下埋藏著一顆懷念著愛情的心。「我對他的愛像呼吸,像腳下的石板路,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無法剝離。」
是一部悲劇,因為相愛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在一起,也是一部喜劇,因為無論怎樣的壓力,相愛的人依然相愛到底,兩顆交融的心,即使死亡也不能分離。請「變作風飛回我身邊……」,洗盡鉛華的真伊真摯的呼喚著,那似乎竟是她這一生的結局。
大家簡簡單單致力於凈化論壇多好,省卻無數無謂的紛擾,虛無的賽博空間,這精緻的建築於沙上的小小城堡,聯系你我,溝通心靈,即使明天被某朵浪花淹沒,也不覺後悔,只有美好的回憶。
幸福的愛情總是相似的,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古老的故事,殘忍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總是拆散鴛侶的劊子手,可是即使在今天在中國每年有多少戀人因為戶口制度不得不分手,這其間雖有父母的壓力,生存的殘酷,卻也皆是因戶口的野蠻與不平等造成的。(我自己就有朋友因為不是北京戶口不得不和男友分手,雖說直接下手的是男友的老媽,可難道制度這個東西還長手長腳能親自動手不成,和諧的中國呀,不能思考)
Ⅷ 《開國大典》影評
《開國大典》,以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慶典命名,是歷史的真實展現。
影片一開始,我國人民解放軍千軍萬馬,英勇前進,展現了1948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鄉親們在歡慶勝利。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的蔣介石官邸也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的《新年文告》。我軍在「三大戰役」中不斷取得勝利,國民黨軍隊連連受挫,蔣介石迫於形勢,推出李宗仁作代總統。為了保護古城北平,毛主席、黨中央多次做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的工作,希望他率軍起義,和平解放北平。經過大量的工作,傅作義終於認清形勢,順乎民意。蔣介石宣布下野,凄然地飛離南京。但他完全拋開了李宗仁,對重要文件和人員進行了安排。受斯大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華,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一個月後,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我黨政機關遷移北平後,蔣介石更加不安。被噩夢驚醒後的蔣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舉行閱兵式。接著周恩來與張治中開始了國共和談,進展甚微,毛主席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響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了長江。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佔領了總統府。鄧小平和陳毅進入南京,並制定了《入城守則》。蔣介石最後一次拜別蔣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悄然離開了大陸。進入北平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起義將領程潛,也接待了湖南來的老鄉,為開國大典做了最後的准備工作。 9月30日,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時,毛主席在神聖的禮炮聲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們歡聲雷動,整個廣場沸騰了。
欣賞了《開國大典》,我心情激動萬分,久久不能平靜。
一、感嘆新中國來之不易。為了推倒「三座大山」,爭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獻身,才迎了了勝利的曙光。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只有教好書,才是感恩先烈的最好方式。
二、重溫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業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聲。因此,我們要堅決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積極向黨靠攏,爭取在思想上先入黨,在行動上與黨保持一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
三、領袖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輝。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創者,毛澤東同志是時代的巨人,非凡的領袖魅力和偉大的思想光輝,開辟出井岡山根據地,帶領出二萬五千里長征,指揮了一場又一場勝利的戰役。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飛機大炮,真實的神話,永遠笑傲在人類歷史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您的豪言壯語,您的英姿態偉岸,您的思想光輝,永遠振奮56個民族的大家庭,永遠震撼著世界,我們敬仰,我們繼承,我們高舉,我們發展。
四、開國大典,是中國新民主革命的一個縮影。那創新超越的28響禮炮,是不忘歷史的紀念,是陳舊腐朽的結束,是嶄新秩序的建立。1949年10月1日,中國,首都,北京,天安門,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升起一個國家的尊嚴,一個民族的希望,一個政黨的發展,我們必須捍衛!
Ⅸ 寫一篇最好的時光的影評
自己選吧
1.
看《最好的時光》,除了侯孝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部電影的名字。05年11月,我在一家很小的音像店門口看見它的海報和海報上的五個紅色字跡,就一直忘不了它。
一直以來,侯孝賢對長鏡頭的運用別具分格,自成一派。這次為《最好的時光》掌鏡的,仍是他的老搭檔李屏賓。除此之外,編劇朱天文也是他一貫的「侯式班底」之一。正是這些合作多年的老搭檔,深諳彼此的特性,才使得《最好的時光》成為新的侯式經典。這一次,侯孝賢用一個三段式講述了三個不同時代的故事,並分別用「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為這三個故事命名。據說,這三段故事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依:第一段故事中有侯孝賢和他身邊朋友的影子,第二段則取自某位政壇人物祖父的軼事,第三段就是台灣著名藝人譚艾珍女兒歐陽靖的真實故事。
A.戀愛夢
一九六六年的高雄。悶熱。遍地柔情。愛,一觸即發。
落榜青年阿震,終日無所事事,唯一的「工作」便是光顧路邊的撞球廳。而每次,他都會「准時」愛上撞球廳里的女招待。然後,他有聲有息的離開,再然後,是他一封簡訊讓他每次愛上的女招待會心的笑著離他而去。春子異或秀美,無一例外。四十年前的台灣,單純的年代,為了愛,無論是真的還是假的,無論是海枯石爛的,還是過煙雲眼的,只要一個理由,就會有一顆執著的心開始上路尋找。休假的阿震,從部隊返回,卻再也沒有見到秀美,於是他開始上路,開始走遍整個台灣。從高雄到嘉義,從嘉義到台南,只為了找到與他只有一面之緣的秀美。當他們再次相遇,沒有接吻,沒有上床,他只是抽著她遞來的煙,喝著她端上的茶,看她沖自己傻笑。這對阿震和秀美來說足夠了。二人漫步在小雨中,充滿柔情的鏡頭停留在他們緊牽的雙手上,悅耳迷人的《rain and tears》瞬時響起,這一切彷彿都在說明,最好的時光莫過於此。
B.自由夢
一九一一。風雨飄搖。帝國最後的哀鳴。大時代背景下的愛戀。
一個有家有室的讀書人,卻把一個歌姬引為知己。他與歌姬飛鴻傳情,字里行間卻對伊人只語不提,只自顧自談及梁先生之詩如何如何。歌姬對讀書郎日思夜盼,每次他都是匆匆地來,又匆忙離開。山河破碎,家園瘡痍,清政府永遠不可能把台灣從日本人的手裡拿回去。讀書郎張嘴閉嘴都是國家大事,都是關於自由的夢。而對於歌姬,即使與她相悅相知,卻終不可能把她娶回家去作妾,送他一個光明的未來。因為他多次在報紙上撰文,在共眾面爭取女性自由,反對納妾。妓館里本來要「當家」的小妹有了身孕,他卻仗義提供一百兩銀子助她贖身嫁人。而小妹一旦出閣,歌姬贖身又將遙遙無期。
本是一段普通人的愛戀,卻硬是殘酷在夾雜在沒落的山河之中,不由得徒生幾許悵惘。讀書郎和歌姬的心中,都懷著一個期待的自由的夢。一個大些,為國;一個小些,為己。為國為己,最終誰都沒有實現。如同這段愛戀,也註定了沒有結果。片中援引梁啟超哀嘆馬關條約的詩,「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其實就是國運家運的共同寫照。
對於二人來說,那最好的時光,是過去的而不是未來的。那些時光,屬於妓館昏黃的燈光,屬於歌姬餘音饒梁的南管。而正是一曲南管,把原本陌生的二人糾結在一起,開始了一個一開始就註定只能是悔恨的故事。
C.青春夢
二零零五年。工業文明下血液噴張的激盪。沒有掩飾的愛恨。
你可以愛我,我可以愛你。一生一世,它留在六十年代高雄的撞球廳。白頭偕老,那是這個時代最低級的形容詞。速度戰勝一切。慾望,讓所有故事變得簡單。只要「想」,就可以「要」。再快一點,再深一點,再久一點,再多一點……不用那麼多語言,你什麼都不必說,速食的食物,速食的愛情。可以同時,愛男人,也愛女人。沒什麼大不了。二十一世紀,真正的愛情在電影里。想寫情書嗎?不用寫字了,短訊、電郵讓速度的魅力體現到極至。
攝影機在這樣的時代里,關閉了。不忍還是另有所思,侯孝賢讓我們自己去思考。
什麼是最好的時光?最好的時光一定是最短暫的時光,因為短暫才彌足珍貴;最好的時光一定是最平淡的時光,因為真實的幸福都來源於點滴的積攢;最好的時光註定是要被辜負的時光,因為所有的美好都是留不住的。最好的時光究竟是哪段時光,沒人能夠輕易答出。在一次次期盼中,眼前的幸福從自己的指尖中悄然溜走,而濃情與幻想寄託的,卻是另一段不可知的未來。當一切散去,歡喜或者憂傷,當回憶的人變得不再年輕,那些殘酷得像詩一樣的時光,只能在心底最隱秘的地方再次浮現。電影有這樣的魔力,它讓人歡笑也讓人哭泣。更重要地是,它把破碎的回憶一次次復原,再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只是,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
2.
這部片子並非一口氣看完的,周末的時候看完第一段戀愛夢之後我就把碟退了出來,去尋找"輕松"去了.
這種緩慢滯悶的情節讓原本就被感冒困擾的我變的愈加煩躁起來.
昨天晚上重新把它翻出來的時候倒發現正適宜,它的"安靜"之美在夜晚反倒肆意的張揚開來.而仿若從隔壁傳來的背景音樂可以讓我沉溺其中卻有完全不會吵到其他沉睡的人.
飄洋過海來看你(1966 年戀愛夢)
很簡單的故事,它的開始只是基於一種並沒有輪廓的情感.而這段周折的尋找,也許帶著一些,不妨去找她一下的念頭.
試想一下,在你身邊某個朋友或長輩的回憶中也許同樣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說出來你會驚嘆原來他們曾有過這樣浪漫的遇見.甚至當事人也會感慨:"是啊,我差點都忘記了原來當時我們是這樣開始的."
在我看來,"浪漫"這個詞語絕對是旁者的形容,並且是帶著眼鏡所放大的情形.在那樣的當下,被不知名魔力所俘獲的你,恐怕只能笑著,望著-----而時間在那刻也在身邊凝結,因為你以無暇顧及.
伊人盼歸(1911 年,自由夢)
第一次沒有繼續看下去的很大原因是在這段"自由夢"上.它特別在做成了默片的形式,看它需要合適的心境.
這樣的沉默彷彿在和啞巴說話,有時你會著急的想去搖他一搖看看到底倒的出些什麼.而有時在你失神的當口,他反到成了最窩心的陪伴.
這是3段中我最中意的一段,我怎樣都沒有料到一直被我戲稱為"香腸嘴"的舒琪會有如此溫婉內斂的表演.她的情感細膩溫柔,憂傷卻不歇斯底里,小妹出嫁前的那段叮囑又帶著端莊的"大家風范".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幽怨之情距離我們的當下已經太遙遠了,而獨立的腳步走了一代又一代,女子的脾性卻並未大變.生命最最期盼的無疑仍舊是意中人許的那句"廝守終身".
而所有的自由也皆在這份"愛"中重生.
我非常喜愛這段戲中若有似無的音樂和光影定格的景物.那些影影綽綽帶來耐人體味的美感.
焦躁的歲月(2005 年,青春夢)
我很喜歡光影時暗是明中所顯現的舒淇的臉,情感彷彿是在不經意間透出,瞬間卻又重新淹沒在黑暗中.
作者並沒有完整直接的講這個故事,我們在細節的慢慢拼湊中得知.張震所扮演的角色是在照片沖印店工作,喜歡拍很多照片.舒淇是個歌手,脖子裡面的身份牌上刻著她的癲癇病症,需送治的醫院.而這個世界亦隨著她右眼漸漸的失去視力也變的灰暗起來.
這2人雖然分別都有戀人,其中一個還是同性的.卻又無法抑制的糾纏在一起,在沉默的情慾中釋放著他們的某些感懷.
那是個焦躁不安的歲月,我們眼前的世界始終無法清晰起來,現狀亦在腦中被放大.既依賴又渴望擺脫,彷彿旋轉個不停的天空,除了隨著它無限的墜落,我們別無選擇.
這是所有青春烙印,雖然生活大相徑庭,但是內心卻從沒未平靜過,青春的脾性也始終如此,它莽莽撞撞到來激起一池漣漪,卻又一溜煙的跑走,你連出個氣都找不到源頭.
Ⅹ 千與千尋影評
你我都曾有過的夢境 by鄺言
(一)千與千尋之童年情境
我的一個朋友每看到在花叢下白給千尋吃他用魔法做的飯團那一段就泣不成聲。很多人不明白,但是我並不奇怪,因為我也是一樣。
也許沒有童年創傷的孩子不會明白那一段的感人之處。我想也許每個孩子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有一個白龍朋友,平時他也就和自己差不多大,可以陪自己玩,但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就會變身為矯健的白龍,挺身而出。是的,那並不足為奇。但是不會每個孩子都曾設想自己遭遇絕境,孤立無援,滿目都是神情漠然、居心叵測的陌生人,當然,更不可能都真的遭遇這樣的事情。
一個受寵的孩子會覺得他所擁有的都是理所應當的,而一旦沒有得到,就會覺得百般委屈。這樣的委屈固然也是無可厚非,但是卻沒有什麼可以在其中生成,換言之,如果一直如此,那麼就會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但是遭遇絕境卻並非如此。
其實絕境並不非要是窮山惡水或是危機四伏,對一個孩子來說,在人海中一時間脫開了媽媽原先緊握的手,就可能是一個絕境。在這個絕境中並非步步殺機,而僅僅只是陌生。當然,陌生中也的確會有邪惡,但更多的只是中立的環境。孩子離開了倚靠,忽然發現自己孤立無援,並不需要被迫害,就會感到自己被遺棄。自感被遺棄的荒野的孩子,在最初的驚慌失措之後,終於認識到這一次不是坐倒在地上哭泣就能等來救援的了,於是他開始倚靠自己僅有的判斷和力量,獨立面對當前的局面。然而很顯然的是,他那點僅有的東西是那麼不夠用,他總是四處碰壁,然而卻沒有人為他擦乾淚痕,沒有人替他點亮明燈。這個情境在他即便擺脫出來之後都會被深深銘記,在此後的漫長的人生中他每當遇到相似情境都會想起,那時候他所獲得的實際經驗也許早已過時,但是那份感受卻能照亮自己,曾經走出困境的孩子就會明白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堅強地走下去。
也許,那個迷失在絕境的孩子曾有一份幸運,得到過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指引,一點微不足道的善意,那麼所有這一切也都將被深深銘記。只有經歷絕境的人才知道那份舉手之勞對他人可能意味著什麼,在今後的人生中,他也不會忘記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他知道,那並不是一個多麼高的要求,也並不困難。那個迷失的孩子在如同快要溺水一般的感受中苦苦支撐,忽然周遭的陌生中浮現一絲亮色,某個方向上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那個也許本來一臉倔犟的孩子一下子就泣不成聲了。在那個時候,要俘獲一個孩子的心是多麼的容易。惟其如此,伸出手來的你就該知道肩頭重負,你在那一刻為他背負了什麼,他在此後的人生中亦將始終背負下去。如果他在那一刻遭到欺騙或者傷害,那麼他亦將以他全部的不信任去傷害這個世界。
千尋是幸運的,她既沒有在溺愛中沉淪,也沒有在絕境中沉陷,那一點點的苦難,來得剛剛好。她眼中的世界會有艱辛,但卻不失溫暖,她能夠倚靠自己,卻也沒有失去對人世的諒解。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孩子都那麼幸運,也許不全是吧。有人仍在刻骨銘心地報復著這個世界,也有人仍在予取予求得那麼理所當然,他們都是不幸的,其實,是不幸的。
當我看到千尋在花叢中接過白遞來的飯團,我怎麼能不淚流滿面?畢竟,我也曾有過漂泊無定的童年,那個時候,我曾被深深傷害,也曾被深深地溫暖,無論是什麼,都讓我一直以來在內心深深地銘感。成長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啊,稍稍不小心,就在心底留下了陰暗,就不再是那麼一個健康的孩子。若你不想僅僅怪罪於這個時代,那麼,就請妥善對待每個孩子的童年。
(二)千與千尋之成長之旅
宮崎駿原本是想安排白龍、千尋同無臉男大戰一場作為結局的,但是後來覺得不妥,就改成了一次旅行。幸好改了!否則這部經典的動畫巨作就不會象現在如此完美了。是的,千尋的旅行也是讓我至為感動的一幕,就如宮崎駿自己所說的,所有的成長到最後總是一次旅行。
身處童年情境之中,很多事情都是出於被動。陷入絕境也好,倍受寵愛也罷,那些都並非出於自己的選擇。因此,那裡面還沒有新的東西生長出來,那還不能叫做成長。要在經歷種種之後,離開當時所處的特定的情境,方才可以獲得對當下的領會,而那些種種的經歷方能為自己呈現新的東西,換言之,方才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那時的自我,如果沒有在經歷中受損,就會變得更加的完整。
要明白這一點,其實也不困難。回想一個人的戀愛歷程就是如此。當一個人開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的熱戀,他的生命中忽然湧入了許許多多新的內容,彷彿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他精力旺盛、情緒飽滿,不寫日記的開始寫日記,不懂詩歌的變成了詩人,一起早起鍛煉,一起遊山玩水,彷彿有做不完的事情。可是,那些內容完全外在於他,從不曾成為他自己身上的一個部分,他就像一個受命運寵愛的孩子,滿屋子的玩具卻不懂得其價值。
忽然有一天,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誰知道呢?我們見多了這樣的情形:他失戀了。整個世界彷彿崩塌下來一般,他忽然發現自己的貧乏:當初他抱了滿懷的珍寶瞬間就成了一堆垃圾,什麼電影院的票根,什麼夾著虞美人花瓣的情書,全都成了廢紙。而他掉過頭來卻發現,他早在某個時刻就遺失了自我,他疏遠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他忽略了自己一貫的追求,他甚至因為兩人世界的支出而使得自己大加破費。更重要的是,原先在戀愛中他是快樂的,他認為全世界都在自己手中,即便那時候一文不名也不曾煩擾到他,可是,如今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所有曾經的種種都毫無例外地離他而去了。
他如果真的愛過,那麼失去的時候,請允許他在自己的世界裡孤單地抽泣兩聲,我們暫時不必要去打攪他的悲傷。
但是,如果我們的這位主人公他就此沉溺於那份悲傷之中,甚至開始自暴自棄,開始怨天尤人,甚至因此成了一個憤青或者虛無主義者,那麼,他其實從來不曾離開過原地,在戀愛之前他擁有多少,在那之後他不可能變得更加豐富,相反還可能變得偏激而貧乏。那時候,他將不能再給予,因此也就不能再獲得,不能再擁有可能的幸福。
在對當下情境的沉溺之中,人是永遠不會成長起來的。縱然憤怒足以燃燒整個世界,縱然哀怨足以窒息所有生命,都是一樣的蒼白無力。那麼,該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的主人公只需要離開原地,離開那曾經帶給他最大的快樂和安慰也帶給他最深的痛切和孤獨的種種經歷,然後,走開去。
離開原地,走開去,那就是所謂最後的旅行。
千尋乘上那班有去無回的列車,就像我們有去無回的青春,開始了她最後的旅行。
那已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決定,而是她獨立的自由意志作出的選擇,如今她不再聽從他人的指令,她只聽從她內心的聲音。其實周遭依然如此陌生,那些乘客無一不是面目模糊,不知何為,而此行依然吉凶未卜,千尋的身上並無多出任何的足以面對危險的裝備,她依然一無長物,她所能倚靠的依然只有自己。然而那一刻千尋卻沒有了慌張與遲疑,她神情安祥,行動堅定,她很知道她究竟要什麼,她究竟在做什麼,她並不懷疑。她的眼中於是呈現出驚人的美麗:水泊波光閃動,落木蒼翠綿延,燦爛的霞光映照著遙遠的地平……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那並不是一次陌生的旅行,相反,那隻是一個緩緩推遠的長焦距。當邁出離開原地的那一小步的時候,她掙脫了當下情境永不駐停的重負,她擁有了一個審美的距離。於是她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風景。這時候,我們方才可以說,她成長了。
當然,不難預料,在某個十字路口,命運可能再度將她推入泥沼,但是,那已經沒有關系,擦乾眼淚之後,深吸一口氣,苦難和坎坷轉瞬即會成為過去的風景。若我們能以一種發生後的眼界來看待當前迷惑我們的種種,也許我們就可以不那麼迷惑,也許我們相反可以從我們所承受的那些之中獲得一些什麼。
在你我的生活之中,那並不必要是一次實際的旅行,那極有可能只是在呼吸或者轉身之間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處於那熟悉的周遭環境之中,不利於你從其中抽身,那麼,你也不妨真的離開當下的情境,作一次輕快的短途旅行。去那些水土新鮮、鶯飛草長的地方,你看到的將絕不僅僅只是沿途的風景。
也許,人生終究是一程沒有歸途的遠航,也許航行所帶給我們的終究是苦大於樂,聚不如散,但是,我們卻絕不僅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面對每一個命運的打擊,人都以其最高的精神娛樂著自己。從舊時少年的離家修行,到釋迦牟尼的出走得道,所有成長到最後總是一次旅行。當那段飽含清冽和憂傷的旋律在耳邊飄盪起來,當千尋靜靜地坐在長座位上,面對空空落落的車廂,站台的鍾聲敲響,沿途的風景映照於她的臉上,也許我說不出那許多的字,我惟有滿含熱淚,在心底用一種極度婉轉的聲音輕輕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