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新浪潮觀後感

新浪潮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0 12:40:43

① 寒戰2觀後日記200字

寒戰影評觀後感
去年香港新浪潮回顧展,《點指兵兵》和《邊緣人》的導演章國明說,拍電影太累,他現在給廉政公署(ICAC)做事,對生活很滿意。作為最早涉入警匪類型片的導演,章國明的幾部作品以及翁維銓的《行規》都極具代表性,影片揭示了體制的強大,警察的形象也表現得很脆弱。料想其幕後原因,大概便是ICAC成立後,警方勢力便受到了極大限制,身份不似以往。此後,警匪片歷經了吳宇森和林嶺東們的技術革新,賞心悅目、眼花繚亂。中間更有某些狂人導演,不打招呼上街現拍,公然在油麻地警署前搞爆炸。上世紀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迅速滑坡後,《無間道》的出現有如進行一次心臟起搏,無奈軀殼朽木,回天無力。此後,香港電影直接進入了合拍片時代,多數香港導演看出了門道,爭先北上淘金,這便是戲外的游戲規則。
以這樣的電影史料陳述開篇,原因在於它們與《寒戰》有著奇特的聯系。嚴格來說,《寒戰》只是講了警方內部的權力斗爭,與匪徒們關系不大。然而,警匪片本就是一亞類型,警察跟匪徒互相充當背景的情況亦不少見。而這篇文章要論述的問題正是警匪片為何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搞到最後居然只是為了上位,權利斗爭的游戲規則,搬演起來就像內地時興的宮斗劇。
討論《寒戰》的由來,自然不能去信什麼十年來最好的劇本,因為劇本和成片本來就是兩回事。之所以會有《寒戰》,原因也出在合拍片上。有人會不解了,《寒戰》夠港味,主角裡面基本沒有內地演員,與合拍何干。答,只要《寒戰》把內地市場放在了首位,那麼,《寒戰》就不免要受到合拍片的框條限制,譬如過審。《寒戰》的主旨是宣揚香港的法治精神,塑造一個積極正面的香港形象,像金融中心以及安全城市。考慮到《寒戰》的出品方,說故事內核是左派立場加親建制派並不為過。最簡單的一條,且不說續集故事如何,這一集中的壞蛋居然主動遵守體制內的游戲規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諷刺。不是說這樣的做法就不好,只是,拿它當影片的最大懸念,多少會讓反派顯得過於幼稚,缺乏說服力。
以反派在片尾表現出來的只手可遮天,直接做掉劉副處,遠比做這么篇「百密而一疏」的文章要容易得多。我猜想,編導沒這么干倒不是怕劇本立不起來,相反,《寒戰》要講的是
內部斗爭,沒有硝煙的冷戰,它像極了運動斗爭不斷的政黨游戲,整人、扣帽子,這確實比玩殺人滅口的戲碼要高明復雜得多,爾虞我詐,人人自危。但以《寒戰》的實際情況來看,我覺得編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事情都搞那麼大了,還想掩人耳目說是內部矛盾,我看確實是高估了警方的正義力量,詐唬觀眾。
前三十分鍾,《寒戰》綳得很緊,梁家輝與郭富城的分裂和對峙也很出彩。沒有多餘廢話,氣氛立馬到位。相反,等到李治廷這般後生出來,《寒戰》開始啰嗦大道理,ICAC的對話戲拍得有如新老師上課,極其乏味。即便可以祭出「續集會解釋一切」的霸道理由,然而,《寒戰》遺留下來的漏洞還是太多了一些。尹子維、錢嘉樂、林家棟和安志傑,要麼有因無果,有么有果無因,四個人的線索沒有一條是理清楚的。於是,即便彭於晏的響指打得再響再脆,我腦子里想的也絕不是續集會有多勁爆。最起碼的,導演你先把這一集的東西說清楚啊,不是要比肩《無間道》么,先看看人家的完整性和流暢度……
顯然,如果讓一名觀眾去總結《寒戰》,他們得出的結論竟然會是香港警方正大光明,面對ICAC可以挺直腰桿,領導人更是很有手腕。在這個層面上,《寒戰》帶給我的失望要遠多於驚喜。即便郭富城的「香港一日游」追蹤能帶來一些親切好感,即便開頭炸影院、結尾炸龍標的細節也有怪趣味,可把電影看做一個整體,《寒戰》的模樣竟是殘缺不全的,好似那阻擊警方的煙花武器,說到底卻不知為何而放。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最大要義不是讓主人公一字不落地將出來,更不是大打字幕去謳歌記錄。《寒戰》接連犯下了兩個致命問題,試圖讓觀眾去理解所謂的游戲規則,進而對警方持有崇高敬意——這簡直是赤裸裸的宣教片。
因此,如若有人說《寒戰》是香港警匪片甚至是港片的突破創新,這個我是不同意的。過去十年,港片有過黃精甫、彭浩翔等人,他們被寄以希望又最終落空。《寒戰》的陸劍青和梁樂民都是首次執導長片,看得出劇本上做了很多功夫,碰到這么大格局的片子,明星扎堆,製片人靠譜。從這個角度來說,《寒戰》又是值得鼓勵的。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突破的話,我覺得,《寒戰》是合拍片的一種突破,它提供了更多的解讀空間,令一個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充滿了驚人的暗語和玄機。至於純正的港片,我想,它不在《寒戰》裡面,更不在彭浩翔的《低俗喜劇》,甚至也不一定會在杜琪峰的《毒戰》里。因為悲觀地說,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市場和土壤後,正統港片已經無限接近死去。至於十年來最好的警匪片,在我的個人評
價體系裡面,那依然是來自風格化的銀河映像作品。不可否認,《寒戰》具有預算和明星上的優勢,可一部電影的好壞顯然不單是取決於這些。再不然,當年《無間道》都救不了市,

② 戲夢巴黎的影評,覺得是很有深意的一部影片,但是我卻看不懂。希望可以解答。

《戲夢巴黎》講述:

1968年法國學運前夕,孿生姐弟伊莎貝拉(伊娃·格林飾)和雷奧(路易斯·加瑞爾飾)因為電影,與來自美國的留學生馬休(邁克爾·皮特飾)成為好朋友。姐弟兩人將馬休帶到家中做客時,馬休得到兩人同是大學教授的父母的喜愛,住進他們家中,慢慢地,他喜歡上伊莎貝拉。

學運開始後大學停課,三個年輕人因無所事事在房間里玩起有關電影導演和台詞的游戲,游戲進行當中,伊莎貝拉知曉馬休對她有意思,聯合雷奧要求馬休與她做愛。

自此,由於父母出門度假,三人開始了如伊甸園般的日子,馬休也慢慢發現伊莎貝拉和雷奧有不倫戀情,三人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而外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學運,似乎與他們無關 。



(2)新浪潮觀後感擴展閱讀:

要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即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使到今天,我們很難去客觀的評價這場運動,因為1968年到現在還不算太久,解讀的角度很多,或許這個電影本身就是導演貝托魯奇對這場運動的一種看法。

伊莎貝拉和雷奧代表的就是那個時代法國的年輕人,而馬休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則是美國文化為主的新文化。

當新的文化到來時,法國的年輕人受到巨大的沖擊。法國一直給人一種浪漫、自由又敏感的印象,但是面對著新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另一面也顯現出來,即偏執、幼稚、柔弱、理想主義的一面。

他們對性、對Pop文化、搖滾等等文化體現出的態度,很像是一個新接觸這些東西的人會體現出的態度,即對認定的正確的事物、觀點要追求極致,不考慮代價,不考慮更多的現實因素,甚至會把道德踩在腳底。這也是為什麼影片的名字叫做《The Dreamers》,因為他們太理想主義。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在他們伊甸園般的小屋子裡過著快樂而且瘋狂的日子,外面的遊行彷彿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

但當他們房間的「窗戶」被遊行者的拋擲物打碎時,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的,此時就算他們再想不問世事也不行了。他們面對沖進他們生活的遊行,必須要有所抉擇,或是如姐弟一樣加入,或是如馬休一樣轉身離開,但就是不能假裝這些不存在。

③ 求《奪命金》觀後感,要原創,要有深度,500字以上。

《奪命金》在我看來,其實是講了用四條線,講了香港人和內地人一個身不由已的「通病」——人為財死。很早以前在講《竊聽風雲2》的時候,庄文強就說過:「其實不管一個香港市民炒不炒股,玩不玩期貨,你都跟股市有關,跟漲跌有關,逃不掉的。」《奪命金》就是講了這么一個問題,97回歸之後,有很多東西都變了,唯一不變的就是對錢的執著。這四條線,可說是奇、巧、俗、苦,從多個層面剖析香港居民在經受歷史聚變之後面臨的是怎麼一種尷尬的處境。

這個電影里,老提到「內地人」,銀行的期貨營銷部開會的時候,會談及「內地人」入侵,「暴眼龍」欠「內地人」錢被活活插死,「內地人」無處不在,是威脅更像某種不可逆轉的趨勢。老杜處理這些戲的時候,素來都不留情面、一針見血,同時也不會再往深了去走,點到為止就可以了,內行看門道嘛。但是,這個「入侵」,與「錢」的關系密不可分。先說說那條「苦線」,一位普通的香港退休婦女走進銀行,她一直小心謹慎地守著自己的「棺材本」,可通貨膨脹如此厲害,錢在銀行里越存越少,少不得還是要試試「投資」那種比較有風險的事體,這個橋段呢,一直生活在真空狀態中的人就不用看了,因為沒買過期貨,在銀行只懂存取的是根本沒感覺的,當然其實這段很長很詳細的戲份,恰恰就是拍給所有懂與不懂的人看的,向你解釋銀行給你下套的全過程,讓你身臨其境感受一下自己是怎麼會心甘情願,又在非常「合法」的情況下把錢拋進水裡的;反正把錢捂著是虧,不如甩出去看看能否掙得更多,抑或講是讓觀眾看清楚到底陷阱是怎樣煉成的,買過期貨虧過本的自然心有戚戚,沒買過的也當上了一堂課,這才有了如說明書一般的情節交待,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宮部美雪的直木獎獲獎作品《理由》中要將房貸的細節交待得這么詳細了吧?而這條普通人的線,恰恰是為大部分的香港普通市民代了言,大家都是這么稀里糊塗把錢賠進去的。當銀行告訴你說:「唉呀,你虧了三十萬啊。」時,你也只能傻愣愣地看看對方,有什麼辦法呢?殺人放火金腰帶,那些放高利貸的在期貨股市悉數崩盤之際還能拎著一千萬票子大搖大擺走進銀行,而做了一輩子苦工還買不起房子的普通百姓,卻只能逃進電梯里開煤氣。

再說說那條「俗線」,無非是一個卡奴為了供自己吃喝樂玩,消費奢侈品而教唆男友搶劫殺人,這條線很俗,但確是「無處不在」,人為財死,有時候其實是被物慾活活逼死的。當然,電影不屑於把這條線展開了講,因為再講多就是贅肉了,鏡頭交待得也很利索,這對男女都屬於隱線,在暗處,尤其那個女人,雖然是始作俑者,卻給她畫了一幅簡潔的肖像速寫。有沒有水彩或油畫那樣精細的、浪漫的呢?有的。

何韻詩的「巧線」就是,她香港壓力一族的代表,常年都聽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們在做夢想中五百萬,中了以後就辭職。何韻詩對自己這份忽悠人的工作已厭倦到極點,可為什麼還得做下去呢?因為沒中五百萬嘛!老杜設計的故事雖巧得過份,但為角色塑造的心態卻一點兒也不奇巧,那是只要在公司做過的人就都會浮生的厭世心態,假裝積極,假裝對人生充滿希望,笑容也很明媚,唯獨在茶水間沖咖啡的時候才板下臉來,露出真實的那個消極心態的自己。看過太多人也騙過太多人進圈套的何韻詩,無非也是為一個「財」字才愁,錢太重要了,可以讓人一下子改變現狀,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所以拿到那筆不義之財後,她頭等大事便是辭職,不得不讓人叫一爽。老杜講她的故事,是慢條斯理,拍得勁道細膩,許多犀利的、殘酷的東西,都由這位平凡的白領來見證,比如貧與富的差距,再比如精明與愚蠢(或者說實)的差距,她其實一直都知道,要替銀行坑錢,就只能坑老實人的。

再說說那條「奇線」,當然就是青雲哥那條線了,從他的視角出發,看到的是香港回歸後導致的又一樁「夕陽產業」——黑社會。早前邱禮濤已經用《性工作十日談》展示了香港「夜總會」這個夕陽產業了,而如今因孔慶東的一句話而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地人赴港待產」也在《我不賣身,我賣子宮》里講到過了。可惜沒人講黑社會,在《奪命金》里,黑社會不再值錢了,收入都不如收廢紙的,聰明一點兒的都已經在找別的途徑圈錢了,固守本份的就只有坐吃等死。關乎香港黑社會日薄西山的處境,老杜將問題擺出來了,誰的錯?心照不宣,反正依這只夠坐十桌,大佬花錢都捉襟見肘的凄涼狀況,離死不遠矣,同時老杜也點出一點,香港黑社會和警察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一邊收保護費,一邊收保釋費,相互依存的關系,然而這條鏈如今快要斷了。而三腳豹劉青雲作為片中最不貪財,最講義氣的那個人,他的老實為這部「認錢不認人」的電影注入了一絲暖意。沒錯啊,任何電影都需要一個正面人物來給你希望,即便後來才發現這個人其實是專程作為諷刺來用的。好比《兩桿大煙槍》里幾路人馬風雲際會之後,也是太多神奇的意外與巧合,為一個錢字而奔忙,最終是那心地還不錯的傢伙躲過劫數。所以劉青雲作為狗屎運好得不得了的那個人,時常跟別人講「有話好說」,他還是用老一套在處理江湖事與兄弟情,看起來完全應該被淘汰的,也必將被淘汰,但最後錢救了他。所有「奇妙」的事情其實都發生在劉青雲身上了,比如他替兄弟去劫殺放高利貸的,卻不想坐收漁翁之利,這一段戲看似簡單,卻很復雜,老杜戲弄觀眾的神經絕對有一手,劉青雲一直趴在後車座上等待時機,而放高利貸的那位在與半路殺出的搶劫者惡斗之後,再回到車里,然後才暈厥過去不省人事,劉青雲這才拿錢走人,既緊張又輕松。而做期貨交易的時候,劉青雲更是憑著挫麻經驗判斷漲跌,坐在車里心口插著利器不停流血的兄弟在外頭急得青筋直暴,他在里邊看著一片大好的升幅狂喜歡呼,都是為財,有人活活急死,有人則樂死,悲喜一瞬的關鍵情節,用簡單的交叉剪輯就搞出了「冰火兩重天」的意境,老杜就是借著劉青雲這條「奇線」做足了黑色幽默的功夫。

在此不得不提及劉青雲的絕妙表演,也許世上的老實人有一千種演法,但青雲哥為角色加了個不停眨眼的習慣,於是詮釋出了一千零一種,這是我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一些人,不停眨眼與說話結巴其實都是毛病,只不過劉青雲選了相對特別的那一種。他的演法,很香港,也很聰明。而通過他這條線,港影迷們應該不難發現,陳果在《細路祥》里表現的那些人情味十足,面對97之後香港在本質上的蛻變還渾然不覺的黑社會,與《奪命金》里已經不是一路了,唯有三腳豹還在威脅背叛老大的馬仔:「你以後走路小心點兒!」,還在替自己的大佬查看紅包里有沒有漏拿出來的錢,還在為兄弟四處拼湊保釋金順便用柚子葉去霉,從他身上尚保留了一點點香港的老情懷,也是老杜最後讓他時來運轉,抽高級雪茄壓馬路的原因。

所以《奪命金》里那些人為錢生的生,死的死,發達的發達,倒霉的倒霉,都是大棋盤上的一顆卒子,你保守也好,冒險也罷,只要有消費,有收入,就得把這盤棋玩下去,那叫身不由已。而像劉青雲與何韻詩那樣意外的「大贏家」,只能說是老杜用臆想的棋局硬讓他們吃了對方的帥,盡管他們手上的錢於整個被「理財游戲」控制住的大社會來講,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去年彭浩翔拍了部《維多利亞壹號》,講的還是個「人為財死」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為了各自理想,《維多利亞》里的何超儀因缺少運氣而發了狠勁兒,《奪命金》中的何韻詩和劉青雲是因運氣太好而使了巧勁兒。盡管路子與風格完全不一樣,但說到底,大家向錢看齊的決心是不會變的,哪怕它有時候很臟,還要命。

第二次看完《奪命金》後,觀感相對來說已較完整,所以不妨說幾句。

對於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是導演難能可貴的在今時今日的電影環境中描摹了一個真實的香港,這個「真實」是相對類型電影中的「香港」而言,這種寫實是對一個城市的坦誠和承擔(如非有切膚之痛,拍不出這樣的戲),而這份難能可貴,可以說是《奪命金》之於香港電影,也可以說是《奪命金》之於杜琪峰自己。

觀眾究竟對類型片中描摹的「香港」還有多大的興趣?不妨以曾志偉年前的《我愛hk開心萬歲》和彭浩翔早兩年的《維多利亞一號》來做例子(因這兩部戲同樣以「香港」這座城市作為切入點,並多少帶有主觀性」城市「母題的基調),前者依舊走的是80年代的合家歡路數,用人情味來做包裝;而後者則以」民生「話題做包裝,拍出一部嗜血電影。

雖然這些電影某種程度上依舊受歡迎(無論是糖衣炮彈的人情味,或是借樓殺人的洩慾,本地居民似乎樂於接受),但不客氣的說,雖這些電影以城市為母題,但和一般的類型片比,簡直是徹頭徹尾的」偽善「。因為他們並不關心任何與這」城市「休戚相關的變化,亦不關心任何活於期間的人,實際上,電影中所有涉及與這」城市「相關的討論都是道貌岸然的掛羊頭賣狗肉。

事實上,在香港近15年的變化中,真正有電影創作者以」香港電影「的身份,真正看」香港「這座城市的作品確是鳳毛麟角。而《奪命金》的意義就在於它的這份勇氣與擔當。電影中的香港混亂擁擠,嘈雜浮躁,維港上空烏雲密布透不過氣。電影里對於城市之中人對於金錢的某種瘋狂已經說得再細致不過,我們再看看電影中的一些細節處理,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這個」城市「的愛之深責之切。如果你記得電影中的那一幕,姜皓文扮演的凸眼龍死的那一刻,在人群圍觀的時候,眾多香港年輕男女爭相拿手機在拍照留念,並熱烈的討論,這大概與進來內地的許多新聞毫無二致,而如果你還相信類型片中那些滿口」人情味「的香港人,你也許不願意承認,其實香港人(更嚴重是下一代)的自私冷漠無情簡直已經病入膏肓。

所以說《奪命金》是一套難得的香港電影,按杜琪峰的習慣大可以去從類型角度看待這城市(如早前的《竊聽風雲2》),但那效果和現在這種寫實旁觀的基調相比則是天差地別。

我們接著說說,《奪命金》在導演角度看來對於杜琪峰的一份難得。

每個人都會看出杜琪峰這次的不同,顯然他沒有再用過去的燈光布局(因這戲連夜景也不多),沒有再如過去那般的復雜調度(何韻詩就在一小隔間做戲,如何調度?),沒有再如過去一般畫面精簡(取而代之的是眾多的群眾演員走來走去,混亂的背景)……我們暫且不說對於杜琪峰這樣業已成功的導演,大可以靠那幾招養老,不用謀求改變。而我們光看這些改變的時候,是否可以想像到,這樣的改變,對於一個有固定風格的導演來說,究竟是多大的難度和挑戰,究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夠做到?

白天的戲多,杜琪峰便不再能夠像過去一樣用燈光來擋掉畫面中殘余的元素(按他自己的話說,燈光是為了」強調看見的,遮掉不想看見的「),而他這次則要學習如何去控制畫面里越來越多怎麼遮也遮不掉的東西;何韻詩的戲基本在狹窄的隔間中完成,無論是盧海鵬還是蘇杏璇,坐下倆人就對話,這種拍法等於把自己逼到死角,機位怎麼再擺?人怎麼走位?沒的走還是杜琪峰?群眾演員眾多,光銀行里的群演就多不勝數,如何控制走位(對於強調畫面構圖的杜琪峰而言,其實他這次仍舊對構圖卡得很嚴,這是這部電影難得留下的」杜琪峰「痕跡,人多,但他一定事先規劃好精密路線)。

所以輕易的說杜琪峰」變了「固然簡單,關鍵是這背後,作為一個導演,究竟做出了多大努力,去一一挑戰自己原先並不熟悉的方式,中間不停的逼自己,一定要不斷克服從未見到的困難。這就是這部電影之於杜琪峰的難得,一個56歲的成功導演,所表現出來的勇氣,以我看來,值得尊敬。

我們其實也能看出杜琪峰這次在戲劇性上的學習。還是舉何韻詩在狹小隔間中的戲份為例——沒有走位,空間小,機器運動少,沒有特別的燈光,如何才能引人入勝?杜琪峰用戲劇性的嘗試交出一份滿意答卷。蘇杏璇與何韻詩的對話相當長,就算是簽定合約的錄音部分,也來來去去由頭到尾講了幾次,也許有些觀眾會覺得有些冗長(為何不cut掉重復的對白呢?)事實是,他不這樣事無巨細紀錄片式的展示這個過程,他不這樣一次次重復這錄音的台詞,你根本就不能夠體會到,這看起來完全真實的一個情境,是多麼的荒誕、扭曲、滑稽、殘酷……而這「寫實」的真正的社會,真正的香港,則遠比這情境可怕得多。

我們同時也看到,杜琪峰刻意用寫實的方法來拍何韻詩任賢齊兩條線,而用荒誕的手法來操作劉青雲那條線,這方法本身已經很冒險(因兩種風格格格不入),但杜琪峰完全用一個主題先行的」荒誕「基調將幾者統一起來,劉青雲一條線索是」明荒誕「,而何韻詩任賢齊則是」暗荒誕「,銀行里交易的荒誕程度不亞於劉青雲的擠眉弄眼,任賢齊突然有了個五六歲大小的妹妹,則涉及荒唐的上一輩——原來荒謬瘋狂的香港,一早已種下了因。

另外值得一提的幾點,一個是杜琪峰在聲音上的使用,這次強調音樂的反諷,在最荒誕處唱出輕快的和聲,一如洪偉良(飯店伙計)在開壽筵前敲打的優雅樂器聲(叫什麼?),反諷意味再明顯不過,而背景聲(包括電視,電話,廣播等)則充斥著整部戲,更加詮釋了電影所需要的那種繁雜混亂的氣氛;而另外一點是,在結尾起主題音樂時,杜琪峰竟然用了定格這一法國新浪潮年代的時髦紀實技巧(當然,那定格中的女孩表情確實讓人失笑),如果沒記錯,之前似乎並未見過杜琪峰玩此類技法,確實有點驚訝。

就戲來說,《奪命金》並非那種高潮迭起的電影,也並不像杜琪峰的過去電影一樣有那樣細致的影像氛圍值得細細品味;但值得稱贊的是這部戲本身的視角和主題,杜琪峰做出的勇敢改變,當然,最重要的是,杜琪峰仍舊對得起」香港導演「這頭銜(已有許多人名不副實),他對於這城市,仍舊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以致於我們沒有理由對他失望,尤其是我們說起熱愛香港電影時,可以負責任的說:還有杜琪峰。

《奪命金》觀後感
某一天,某一個晚上,因為某一部電影,某一句話,某一個人,默默地,心底湧起一種巨大的失意和恐懼感,來自於工作中的。

曾經是喜愛、深愛並熱愛著的工作,曾經帶給我莫大的榮譽和眾口的稱贊,然而,在這個有風有雪的夜晚,這些都不能安撫我,也無法抹去我心底的沮喪。焦慮和怨嘆像濃霧一樣,升起,又彌漫。

那天晚上,我看的是香港電影《奪命金》,杜琪峰導演,劉青雲、任賢齊、何韻詩主演。

不是黑幫片,不是江湖片,不是警匪片,不是愛情片,不同於杜琪峰昔日任何片種類,用任何標簽解釋《奪命金》都不準確。

它一不靠特效動作,二不靠宣傳包裝,就是耐心地講述故事,用灰色的寫實主義手法,講述一場金融大風暴如何將所有人裹挾其中,所有人都未能倖免。

是紀實片,紀實的驚人。

而我,只對其中一個銀行職員命運的描寫心有戚戚焉。

故事的女主角,多年來只是萬通銀行一名普通的櫃台服務職員,隨著時代轉變,被逼轉任銀行投資顧問。為了營銷的業績和巨大的生存壓力,她不得不突破職業道德,游說老顧客做出高於自己可承受范圍的高風險投資,最終客戶因全球金融風暴而血本無歸。

作為幹了四年理財經理的我,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自己的日常工作被還原再現:開會,被下達營銷任務,宣布業績考評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拿出電話本挨個打電話游說客戶購買基金,讓自己相信有效開口一百次必有達成,完不成任務被領導責罰,呆坐辦公室獨個承受挫敗,狹窄的辦公室涌動著生存空間的殘酷,公事公辦、無懈可擊的流程下面為了業績出賣的職業良心,誤導客戶時的糾結不安和猶豫,當客戶被套牢時內心的無奈、愧疚和負罪。。。。。。

從生存的角度上看,誰都沒有錯,客戶是一個普通的婦女,她需要自己的儲蓄能多賺點,而理財經理需要一個客戶購買分配給自己的基金份額,罪魁禍首是全球不可遏止的金融風暴。喪失了職業道德的職員也只是龐大金融黑手的傀儡,她所做的只是蝦兵蟹將的事情。片中有一幕是她與隔壁職員面臨股市大跌時的不同表現。她面對電話里客戶的質問無言以對內心充滿了負疚,而隔壁職員卻依然侃侃而談從股市說到人生態度,忽悠客戶繼續投資。

可是,一個行業需要這樣來保生存促發展爭效益時,能說沒有錯嗎?

當我什麼都不知道時,我有一腔的熱情激情勇氣決心,我認為我的事業是高尚的有益的值得我付出的。

可是,當我走得越遠,越覺得自己舉步維艱;我看得越清,越覺得自己眼目不清;我知道得越多,便越發曉得,原來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有時候,不,不是有時候,而是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還不如一株植物。植物在它的一生里,總是朝向光,總是孜孜以求地朝著有光的那一面生長,而我呢,明知是暗夜,卻沉迷於黑暗;明知飲鴆並不止渴,卻偏要端起那杯。

我奔波勞碌,憂心忡忡,蠅營狗苟,在物質世界的燈紅酒綠中,我卻一聲一聲不住地嘆息。陷在黑暗中,卻發現內心的黑暗比真實的黑暗還要深還要厚,這一種黑暗,就只能用一個字來描述:盲。

真的很害怕,當我賺到了全世界時,我會把靈魂丟失了。

影片有一句經典的台詞:「沒人不貪心,每個人都想不勞而獲,以小博大」。

影片的主題曲也在唱:「誰吹起第一個泡沫 捲起了漩渦
如此誘惑美像曼陀羅 越吹越多 一個一個 一朵一朵 只能上升 不容墜落 一個一個 一朵一朵 只能膨脹 不能讓它萎縮 」

可我,祈望自己時時刻刻都只活在相信和解、寬容、感謝、慈悲、無爭之中,活在愛之中,好之中,活在永遠的睿智和清明之中。

多想日子能這樣過:不用奔波,不用勞碌,不用為了生存而委曲求全,不用為了業績而惴惴不安,不用管什麼左和右對和錯,甚至也不用管什麼榮尚不榮尚,自由不自由。只需做一件簡單的事,賺一點糊口的錢。然後,讀書,看碟,聽音樂,愛人。

那樣的人生,會有多芬芳?
那樣的人生,哪裡會奪命?

但是,能不奔波么?能不勞碌么?能沒有競爭任務和壓力么?

不能。

我沒有辦法,我不能自主。

所以,只能是如果。

所以,只能讓自己努力向善,在一個有限的殘缺的物質世界裡,仍然有盼望,有指望,在這個世界的苦痛和苦毒像寒冬的雪一樣籠罩萬物的時候,仍然願意去付出,去關愛,去重建道德重建信仰,去真正地為客戶著想。

我願與他們患難與共,相濡以沫。

④ 革命往事的觀後感 十萬火急

在萊昂內的兩個三部曲中,《革命往事》似乎是受關注度最低的一部,但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鏢客三部曲對西部片的顛覆讓人耳目一新,它們已成經典,並延伸出新的類型分支,不再帶來長久的驚艷;往事三部曲中,《美國往事》作為萊昂內的集大成之作,以其龐大的敘事含量、繁復的電影技巧和晦澀的意義解讀,征服卻也折磨著無數影迷;《西部往事》則的確像是對西部片的終結,其中的致敬與策反,甚至將包括鏢客三部曲在內的西部片統統引向了不可預知之處。



《革命往事》觸及的「革命」這一宏大的敘事主題,正迎合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發的眾多社會事件,如法國的五月風暴、日本的左翼學生運動等,其中最聲勢浩大的當然是文革,電影領域的代表則是新浪潮運動。萊昂內選擇在1973年拍攝《革命往事》,既難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也有重新審視當時癲狂的革命主義的意味。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綉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萊昂內拿這段耳熟能詳的毛語錄作為開篇,似乎是道出了革命的本質和本片的主旨,但從影片後面的敘事中,我們發現這也引申出對革命的諷喻和批判。

墨西哥游寇胡安,愛爾蘭革命家肖恩,因20世紀初的墨西哥革命讓兩人的命運交集在一起。胡安唯錢是圖,一心想打劫銀行,革命於己無關;肖恩則因在愛爾蘭革命中被摯友出賣,轉戰墨西哥,革命意志消沉。一個革命旁觀者,一個革命懷疑者,卻成了革命行動的主角。胡安陰差陽錯解放了地下金庫中關押的政治犯,又擊斃了當局執政官,這讓他成為革命的英雄,但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而甘願隱身其後的爆破高手肖恩,則在兩次伏擊戰中大顯身手,且懲戒指揮行動的叛徒,受傷後引爆炸葯自殺。這裡面便飽含了幾層「隱味」:完成革命的是對革命無知無覺的人,策劃革命的卻背叛了革命,而堅持革命的最終選擇了死亡。

由此我們能看出萊昂內對革命的不信任,革命不僅造成現實的巨大傷害,也帶來了人性的異化。忠誠與背叛,正義與邪惡,都在革命的幌子下翻來覆去,而最終的既得利益者,永遠不會是受難的大多數。這就是革命殘酷的本質。至於人類能否脫離革命(暴力、戰爭),萊昂內藉由肖恩的自殺給出了悲觀的回應;而活下來的胡安,命運又會如何,這是萊昂內留給觀者的疑問。



萊昂內標志性的大特寫、長鏡頭、閃回、慢鏡以及莫里康內的配樂,在《革命往事》中都有極好的表現。尤其是閃回,雖然不如《美國往事》中那般炫目,但我認為這是萊昂內做的最完美、最能表達影片立意的一次。最重要的閃回情節有三段,第一段是肖恩與男女兩位摯友駕車行駛在路上,肖恩與女友甜蜜親吻,畫面浪漫真摯,也讓人想起《朱爾和吉姆》《戲夢巴黎》中兩男一女的曖昧關系。第二段是摯友背叛革命,指認肖恩,最終我們看到,肖恩舉槍射殺,摯友坦然以對。這一段解釋了肖恩後來對醫生施行懲戒的矛盾心理,在最後一刻,他似乎希望醫生能夠逃命,但醫生選擇了死亡。第三段被放在影片結束之前,三人在林間相互追逐,先追到的肖恩與女友熱烈親吻,而後,女友又與摯友擁吻在一起,鏡頭轉向肖恩,肖恩露出燦爛的笑臉。這是充滿魅力的一幕,是電影帶給我們的情感「奇觀」——三人之間情感的隱秘是什麼?摯友的背叛、肖恩的復仇又意味著什麼?說到底,革命與人性有著怎樣的糾纏?影片戛然而止,把迷思留給了我們。

莫里康內給萊昂內電影的配樂,早已是公認的經典,但我仍然覺得《革命往事》是其中最好的一部。雖然不懂配樂鑒賞,但從感受上來說,鏢客三部曲跳脫經典西部片模式的配樂,在帶來驚艷之餘,能明顯感受到其中的實驗性,包括對各種先鋒配樂形式的嘗試,這在《西部往事》的開頭部分到達極致,各種細微的但被放大的聲響讓音樂成為這一段的主角。而在《革命往事》中,莫里康內為肖恩和胡安所創作的主題音樂很好地契合了兩位主角的性格、經歷和命運走向,尤其是讓人稱道的肖恩的主題音樂,伴隨著的「肖恩、肖恩、肖恩」的冷清的人聲,預示出一個理想幻滅的革命者必然的悲劇結局。



萊昂內是一位被放大的導演,正如他偏愛特寫鏡頭一樣。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標新立異的精彩之作。他對於類型的顛覆和雜糅,既有肆意炫技的華彩,也有極其謹慎的匠心。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關。拍攝《革命往事》時,起初萊昂內只是作為監制,並找來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做導演,但兩人互不買賬,難有默契。

關於這段故事可參看《萊昂內往事》(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年版)一書,書中不僅從萊昂內的角度詳細描述過此事,還特別附錄了一篇彼得•博格丹諾維奇評說萊昂內的文章,雙方觀點南轅北轍,看起來讓人莞爾。萊昂內評價彼得是一個需要姐姐照顧的還沒有長大的平庸小子,而彼得則說萊昂內是一個好大喜功、虛張聲勢的頑固分子。從書中萊昂內的主觀敘述,及書後其他導演對萊昂內的正面評價中,都能夠感覺到萊昂內某種矛盾的性格特質,既鋪張渲染又謹小慎微,既有大師氣度又有巨匠的精慎,可謂獨樹一幟於導演界。

回到《革命往事》,本片也繼承了萊昂內電影的獨特氣質,但技巧更圓融,情緒更飽滿,之前電影的求新求變,至此已完全成熟。我個人認為它代表了萊昂內電影的真正成就,雖然是拍攝前倉促上陣,但萊昂內之前對影片的全面思考,以及省卻了過分精細的匠心,反倒成全了它,而《美國往事》其實已有了跳脫萊昂內電影特色的離弦之音。

⑤ 《天使愛美麗》的觀後感,快!急用!

《天使愛美麗》觀後感(一):她是精靈,更是天使
由法國著名導演皮埃爾·儒內執導,由奧德麗和馬修演出的一部幽默與溫馨並存的喜劇。導演儒內早年憑借一系列頗有特色的短片確定了自己的電影風格,或許是他自身就具有古靈精怪的本性,又或者是繼承了法國新浪潮派影片的特色,他偏愛於那些非同尋常、甚至帶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不同於常規的攝影角度。在這部電影中,儒內以充滿幽默、敘述性強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風格拍攝影片和進行故事的敘述,整部影片古靈精怪,充滿了奇幻的想像力,以輕松幽默又有些苦澀的敘事方式,把幸福的信息傳遞給觀眾,同時在這部影片中儒內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些富有意味、優美的時刻,那些發自真實生活但又被賦予了浪漫詩意的細節使整部影片細致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一、 故事情節:一部幽默中包含稍稍苦澀的喜劇
《天使愛美麗》講述了法國女孩愛美麗的童年是在孤單與寂寞中度過的。八歲時,母親因意外事故去世,傷心過度的父親也患上了自閉症。愛美麗被剝奪了與同齡夥伴一起玩耍的樂趣,孤獨的她只能任由想像力無拘無束地馳騁來打發日子。終於,她長大到可以自己去闖世界了,到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做女侍應。一個夏天,從新聞中得知黛安娜王妃在一場車禍中不幸身亡。愛美麗突然意識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短暫,她決定去影響身邊的人,給他們帶來快樂。
愛美麗是一個有些神經質的女孩,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拾到一個老人童年時期留下的鐵盒,裡面有他童年時期的回憶。她跟自己說,如果她想辦法讓盒子回到老人手中,老人會感嘆會感動,她就繼續幫助別人。結果,她以獨特的方式將盒子歸還,老人抱著盒子,想到逝去的歲月,熱淚盈眶。在老人不知道的角落,愛美麗開心而滿足地笑著!從此以後她的生活中不再只有她自己,她扶著盲老人過馬路,告訴他經過事物的顏色。她用特別的方式撮合了酒館的一對有感情卻不敢進一步發展的戀人。她以女房客丈夫的名義,給因為丈夫的背叛和離去而對愛情死心的女房客寫信,讓她對感情重拾信心,對生活再度充滿熱情。她用「狡猾的詭計」使說話刻薄狠毒的商店老闆轉變性情。她讓爸爸的小矮人環遊了世界,給孤獨的老人帶來人生最後的奇遇。她給予孤獨的畫家陪伴和理解。最終,她周圍的人都在她的努力下重獲生機,過著美滿和諧的幸福,而單純善良的她也在周圍人的鼓勵下,收獲了自己美滿的愛情。影片的最後每個人的生活都在朝著幸福、美好的方向進發,這使我們相信,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總是有天使伴隨在我們身邊,可能我們不認識他們,但那的確是存在的,只要心存感激,我們都會受到天使的眷顧,同時也會成為別人的天使。

⑥ 誰能幫我找一些影評專業用語.

說到編導` 影評寫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也是最能體現專業水準的一個環節` 所以` 寫好影評無疑是每一個學習編導專業的學生所必須的` 影評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那麼如何寫好影評當然也就是每一個剛剛接觸編導專業最想知道的` 下面我就如何寫編導專業考試影評來簡單分析和講解一下`
影評也就是所謂的影視評論` 既然是評論` 首先我們就要清楚` 影評寫作是一種評論性的文章` 也就和咱平時寫作文的議論文差不多` 影評寫作肯定是有題材的`或一部影片或一段文字` 那麼你不訪這樣來理解影評` 看完一部影片`你把自己當作是一個專業評論員`而不是普通觀眾`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評論員寫的文章是立足於專業之上的評論性文章`而觀眾只是從最直觀的感覺上來談論自己的感受`寫出的文章叫觀後感` 所以`每當寫影評之前` 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當作是一大師` 用你所知道的專業知識來解析這部電影`盡量把你所學的專業知識都用上` 當然` 這里需要強調` 所謂的盡量運用你的專業知識並不是把你所學的所知道的都往上擺`往上堆` 所以說` 就一定要講究策略` 那我們就需要做到合理並且充分地利用這些零散的小知識` 比如用一些專業性的詞彙` 各種蒙太奇` 淡入淡出` 格里爾遜` 過渡暴光` 深焦距等等各種各樣的`但要記住並不是把這些專業詞彙堆上去就完事兒了` 首先必須得是影片里運用到或者出現過的` 其次對這些專業手法還得解說或者是分析一下` 最後提醒一點` 不要盲目堆砌這些詞彙` 否則整個文章效果便會有些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 一篇影評只需要從某一個或兩個角度來入手` 因為考場影評是有時間限制的` 實際上也就是限制了你的寫作字數` 那麼你就要抓住你最拿手的來寫` 其實也就是你看完片後印象最深的來寫` 把一個點寫透了遠比你這也想寫一點` 那也想寫一點` 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展示出來` 到最後難免也就會造成你的文章泛泛而談` 沒有一點鮮明的觀點` 這樣的文章在分數上顯然也是會大打折扣的`
接下來` 就影評的大致結構來講解一下` 首先還是給大家一個常見的影評提綱`
題目: 孵化童真
-評電影<小小孵蛋>
題目是給老師的第一印象` 題目擬好了顯然對你的文章的整體評分是有很大好處的` 上面給的題目是最基本的模塊` 大致就那個格式` 當然可以創新` 越新穎越好` 但切忌過於做作` 一般題目就基本上固定了你文章接下來要寫的內容` 題目其實就是一個主題` 基本代表了你的觀點` 所以` 我覺得花上寶貴的十分鍾來想個好題目都是值得的`
第一段:由導演李虹拍攝的電影<小小孵蛋>主要講述了一個叫"小小"的主人翁和雞蛋的故事`
第一段主要是介紹你所看的影片` 大致介紹下就行了` 主要包含導演` 主演` 獲過什麼獎項` 片中人物角色` 簡單的劇情等` 不要太長` 一帶而過` 所以提醒大家`在看片的時候` 之前出現的片名導演主演等都用筆記下來` 養成一邊看一邊記的好習慣` 各種元素細節都是筆記所要記下來的` 這樣便可以為你接下來的寫作提供回憶影片的線索` 也可以避免遺漏` 所以`這是很必要的`
第二段:該片的最大特點即短小` 通過對主人翁"小小"與雞蛋之間的故事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善良小孩子童年裡的願望` 那麼導演又是如何通過短短的三分鍾來完成這一完整的故事的呢 其拍攝與剪輯手段無疑是整個影片的最大亮點` 影片完全可以用"精湛"這個詞來形容` 那麼導演是如何來達到"精湛"這一效果的呢
第二段主要就是要對影片的拍攝上來介紹了` 在這一段里就可以提出對該片的看法了` 評論的基本步調也要在這一段確定` 到底是准備贊揚還是批評` 最後提出自己的一個觀點` 如我第二段所提到的"精湛"便是我的觀點` 接下來的事就很明確了` 具體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那麼就需要選取影片中的具體元素來分析了` 聲音和畫面永遠是必不可少的兩大元素`
第三段:該片的短小促成了該片"精"的一大特點` 三分鍾的電影長度足以說明一切` 當然`更重要的是它在這三分鍾里完成了一個完整且主題深刻的故事`那麼導演是如何做到如此的"精"先從影片的藝術手法上來看` 除了第一個長鏡頭以外` 其餘鏡頭基本上都很短小` 無疑`這一切對蒙太奇這一手段的運用的要求就很高了` 事實也證明影片的各種蒙太奇手段都運用的恰倒好處`如隱喻蒙太奇` 另外從拍攝手法上來看` 運用象徵意義極強的特寫鏡頭來轉場也是該片不可忽視的一大亮點`蒙太奇的充分利用加上拍攝目的性強的特點使得整個影片在敘述上的時間大大縮短` 最終使得"精"字得以完美展現出來`
這一段就是在對"精"字進行分析` 也就是在證明你的"精湛"觀點里的"精"字 `很明顯`接下來一段就輪到"湛"了` 注意:第三段只是框架` 裡面還需要加入更細致的細節來說明` 記得當你提出一個小的觀點之後` 一定要加以解說` 並且在影片中找出相應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 最後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其拍攝手法的作用`如:該記錄片中最大特點便是跟拍試的長鏡頭多(這是提出的一個小觀點)`在拍攝小張過鐵索橋的時候` 隨著鐵索橋的晃動`由於是手提試跟拍`鏡頭也隨之晃動(這是舉片中的一例子)` 這樣便使得整個影片的拍攝顯得更為真實和貼切(這便是最後的自己的感受和拍攝手法所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算完成了一個點` 而具體分析的段落里就是由這樣一個點一個點來組合而成的`
第四段:該片的各種技術手法手段的運用可謂是獨巨匠心` 典型而不覺老套` 這是因為各種手法手段在導演手中處理的恰倒好處` 發揮的淋漓盡致` 如汽車急馳而過畫面和聲音的升格技術` 瞬間把人帶入緊張的氣憤` 當然影片所要表達的意思也讓人身臨其境地理解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可以讓觀眾理解這部影片的關鍵所在` 絕佳的藝術表現手法加上奇特的技術讓整個影片達到了"精湛"的效果`
其實第四段和第三段是一樣的` 同屬一個部分`都是在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只是每一段都自己的側重點` 要說的也就是第三段所講到的` 當然在以後的寫作上` 並不一定就要兩段` 三段`四段其實也是可以的` 最主要是要層次分明` 針對性要強` 不要這一句那一句` 一點中心都有` 要深入去談` 談的越透徹越好` 這都是與平時個人的專業水平來決定的` 所以`每個人都量力而行` 不要能理解的談` 不理解的也談` 那樣顯然就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來了`
第五段:該片色調上採取了暗黃的色調` 使得整個影片像一張張泛黃的童年照片 `讓人泛起童年的回憶` 影片的"精湛"使人驚嘆不已`然而正是導演精深的技藝才造就了這一精湛的電影`主人翁"小小"最後雖然沒有用雞蛋孵化出那一隻只可愛的小雞` 但他卻用童真孵化出一個善良的自己`一個美好的童年`
第五段也是結尾段` 這一段主要是對整個文章的一個歸納總結` 起到呼應`扣題的作用` 同時`在這一段里也可以結合電影內容就主題進行一下深化` 最後別忘記了結合影片來說一番套話` 贊揚也好` 批評也好` 總之最好不要模稜兩可` 當然這是需要你在寫之前就要定下來的` 可以採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的基本步調` 這樣便可以使你的文章層次分明且讓人感覺你這個人的思維很廣闊` 可以辨證地來看待事物` 這也是可以為你加分的`
以上是本人藝考時所碰到的一部叫<小小孵蛋>影片所寫的一篇影評` 只扣了4分` 個人覺得如果這影評拿到重慶郵電`成都理工這樣的學校去`得分不會很高` 因為什麼因為這篇影評里所評的超過了我自己的能力` 有點堆砌專業的嫌疑` 但為什麼我還是要這樣寫 因為有的學校` 他看你還能說出幾個專業的東西來` 分析的也還過得去` 就讓你過了` 當然這些學校肯定不會是好學校` 所以`當我們在考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時` 那些專業傳統強校` 我們還是要本本分分地去寫` 不要想走捷徑` 捷徑就是:把自己當作是一專業的評論員(這樣至少不會偏出寫作范圍)然後把自己所知道的專業知識和你在影片里所看到的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內容上你就不會有太大問題)`最後發揮自己的想像盡可能給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至於如何理解這個增添色彩` 請不要理解為把你的文章寫的多麼華麗` 永遠記住`你寫的是影評` 是需要專業的知識加上專業的術語和專業性的語言來完成的` 何為這些專業的 我想至於專業知識`專業術語我不必再解釋` 那麼我就這個專業性的語言來大致解釋下` 既然說到了影評是屬於評論性的文章` 那麼語言必然也需要評論性的語言` 例如:"所謂"就屬於評論性的詞語` 它所代替的就是一般文章裡面的引號` 又如` 文章里盡量多一些"如果那麼"的句子` "如果"是你的一個觀點` "那麼"就是你對這一觀點的評論` 還有既然是評論` 自己的觀點就不要模稜兩可` 你必須得評出自己一個觀點` 當然這不是讓你就去一味地諷刺或贊揚` 辨證地思想是無論何時都得具備的` 等等` 這些都是要大家經常去寫`經常去看長期積累而來的` 在這里我也就不多說了`
最後關於這篇文章我說幾句` 影評可能對於每一個初學者來說`都是想迫切掌握的` 然而現在又總是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有關這方面的講解` 在這里我所講到的都是本人根據多場實戰考試總結得來的` 我也是學生` 所以難免在理解上會有一些偏差` 所以` 對於這篇講解性文章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若實在沒有可取的地方`還希望在下面留下寶貴意見` 以便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⑦ 有看過電影《復制貝多芬》的,幫我想想觀後感!!

此情可待成追憶

電影開場,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學員,年輕的安娜(黛安·克魯格飾)被召喚到貝多芬的經理人希勒姆爾先生的辦公室,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即將首演,而希勒姆爾先生已病魔纏身,他想讓安娜完成抄錄樂譜的工作。盡管希勒姆爾先生提醒她貝多芬(埃德·哈里斯飾)是個魔鬼般的人,安娜還是滿懷熱情地接受了這個工作。

在抄錄樂譜的日日夜夜裡,安娜身不由己地陷入了音樂大師痛苦而才情四溢的世界——她將兩人的合作視為激發自己音樂創作才華的天賜良機;他希冀她純潔靈魂的光輝能幫助自己完成藝術創作的顛峰——最後弦樂四重奏,音樂史上最崇高壯麗的樂章。

在合作弦樂四重奏的過程中,貝多芬表現出了對安娜的依賴和慈愛。安娜因此大膽地給貝多芬看自己創作的樂譜,遭到貝多芬草率的嘲弄,安娜絕望地離開了他。

在對音樂天分灰心喪氣的情況下,安娜接受了長久以來一直追求她的馬丁(馬修·古迪飾)的求婚。貝多芬因此狂怒,逼著她在馬丁和他之間做出選擇。安娜想逃離維也納但又做不到,她的命運已經與貝多芬緊緊相連。她回去找到貝多芬,想把最後的工作完成,發現他已將不久於人世,安娜記錄下了貝多芬口述的四重奏樂譜。

貝多芬在人世的使命已經完成,臨終時,他告訴安娜,她是個天生的作曲家。

這部美、德合拍片以戲說的形式敘述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晚年創作最後弦樂四重奏時的一段逸事,將天才背後的激情公諸於眾,導演不諱言其中存在著許多虛構的成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是公認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也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悲壯震撼,第二樂章含力量,第三樂章平緩柔美,第四樂章加入人聲合唱「歡樂頌」,贊頌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光輝燦爛到極致。關於第九交響樂最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耳聾的貝多芬在首演現場已經聽不到雷鳴般的掌聲。

沖奧力作

《復制貝多芬》的班底個個都是重量級人物。男主角埃德·哈里斯是個極有才華的實力男星,從1996年至今4次與小金人失之交臂——分別是《阿波羅13 號》、《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的3次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波拉克》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除了上述影片外,《水手刀》、《暴力史》、《深淵》、《第三個奇跡》、《尼克松》、《美麗心靈》、《人性的污點》、《拜金一族》等片也因為他的加盟備添光彩。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百視達獎、廣播電影批評家協會獎都對他的精湛演技有目共睹,多次給予提名和褒獎。他主演的電視電影《帝國的崩塌》同時獲得艾美獎和金球獎首肯。除了已臻化境的演技外,他的導演才能也不容忽視。2000年他自導自演的《波拉克》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女演員瑪西婭·蓋伊·哈登更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埃德·哈里斯是不瘋魔不成活的典型,在拍攝《波拉克》時,為了掌握波拉克的畫風以便現場表演,他曾特地建造了一座畫室,事實證明,他不但將天才的乖戾與陰郁表演得令人信服,鏡頭前的幾次作畫更是讓人目眩神迷。此次為完美演繹貝多芬,他又學習彈鋼琴,熟悉古典音樂,為了貼近樂聖而在外型上大動干戈。傳記電影本是奧斯卡熱門,而化裝+演技的雙重保險更是奪金殺手鐧,哈里斯這次勝算很大。目前,哈里斯正在計劃編劇兼導演一部名為《Appaloosa》的影片,已邀得黛安·蓮恩擔任女主角,預計明年上映,他還很可能出現在王家衛的新片《藍莓之夜》中。《復制貝多芬》的女主角黛安·克魯格曾在《特洛伊》中扮演具傾城之美的海倫,早年學習芭蕾舞的經歷使黛安舉止優美,氣度嫻雅,卻始終缺乏使人為之神奪的魅力,「海倫」的失敗差點帶給她一座金酸莓,安娜這個角色的艱難處境和內心掙扎也許能夠幫助她將演技提升到更高層次,她曾對媒體坦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劇本,這個角色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本片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1948年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年輕時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電影學院學習導演專業。入行後,她先是在波蘭做克里茨托夫·扎努西的助理導演,同時與良師安傑伊·瓦依達合作編寫了許多電影劇本。編劇身份的她很快榮譽加身,其中包括戛納、波蘭格但斯克、柏林、蒙特利爾等地的電影節和美國金球獎,霍蘭被歸為波蘭新浪潮的一員。長期以來她都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編劇,除了早期頗顯尖銳的作品之外,1990年代她還和克日什托夫·基耶洛夫斯基多次合作,參與編寫了《藍色》和《白色》的劇本並擔任了《紅色》的劇本顧問。她首次引起美國電影界的注意是在1986年,她編劇兼導演的《憤怒的收獲》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後她導演的《歐洲,歐洲》(1990)、《奧利佛,奧利佛》(1992)和《秘密花園》(1993)、《全蝕狂愛》(1995)等片進一步奠定了她的國際地位。《華盛頓廣場》(1997)和《第三個奇跡》(1999)已是完全的美國出品。埃德·哈里斯拍攝《波拉克》時霍蘭曾經提供幫助,最後她的名字出現在了鳴謝名單中。現在,她除了導演幾部正在拍攝或籌備當中的影片,還是影片的聯合製片人。

《復制貝多芬》的編劇克里斯多夫·威爾金森與史蒂芬·J·瑞沃曾共同合作《阿里》(2001)、《尼克松》(1995)等片的劇本,尤其擅長傳記電影。兩人還擔任本片的製片工作。

《復制貝多芬》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凱奇凱米特、蘇普朗和英國倫敦等地拍攝外景,片長104分鍾,9月10號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試映,10月在美國全面上映

⑧ 王牌逗王牌觀後感600字

王牌逗王牌觀後感
如今的香港電影有兩種,一種是堅持香港本土意識和傳統風格的當地製作,成本小,另外一種則就是在內地復活的泛香港電影,利用內地資金,使用香港演員和內地明星,大製作,以上所說的電影都是這第二種形式。《王牌逗王牌》很通俗,但俗的有其脈絡。

通過對王晶以及與他合作過的香港電影人的簡單回顧,我們便會發現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是多麼的珍貴與短暫,如今這些年事已高的香港導演在內地的奮斗,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傳燈」——內地電影產業,要想達到超過北美票房,乃至於達到1000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就必須認真的去做商業片,當然,藝術片、獨立製作也需要有心人去製造。王晶父親是著名的香港電影人、號稱「大娛樂家」的王天林。王天林一門四傑,除了王晶之外,杜琪峰、林嶺東、林德祿等業內大佬均是他帶出的人才。王天林拍攝的電影,幾乎涉及所有的主流類型片,到王晶這里更是趨向於娛樂功能的商業片。王晶與劉德華的合作默契,他們的電影數量眾多,可見足夠勤奮;為人友善,幾乎可以與任何人合作,特別是提攜新人;電影生涯跌宕起伏,經歷過香港電影新浪潮、黃金時代、崩盤以及重生,期間黑道人物也高度介入過香港電影。

滿意的請採納哦!

⑨ 2010電影節觀後感作文

http://news.163.com/10/0407/14/63M24H7E000146BC.html

網易 > 新聞中心 > 滾動新聞 > 正文
2010戛納電影節前瞻:可能更具顛覆性
2010-04-07 13:51:00 來源: 人民網(北京) 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2010戛納電影節海報

回首已經過去的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雖然大多數人對其整體選片質量表示滿意,但是星光相對暗淡,卻終讓人們留下一絲遺憾。而今年的官方正式選片名單要等到4月15日才最終面向媒體公布,但是對這個令人矚目的選片名單,敏感的專業媒體們還是通過四面八方匯集的信息,得以挖掘。不過,事實上,在距最終名單公布10天左右,戛納選片委員會還有大量影片需要觀審,不定因素依舊眾多。如果說最後一刻的意外和驚喜不可避免,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2010的戛納電影節,毫無疑問將會是群星燦爛,大師雲集,甚至可能比以往歷屆都更具有顛覆性的一屆電影節。

《羅賓漢》將為戛納開幕

開幕式影片

第一部由電影節組委會公布的官方選片,是電影節開幕式影片,萊德雷-斯科特的《羅賓漢》。屆時拉塞爾-克勞、凱特-布蘭切特等眾多明星捧場紅地毯,為電影節開門製造聲勢,這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此外,影片在法國的上映日期5月19號,正是電影節進行得火熱之時,為其法國宣傳,自然也助力不小。

競賽單元候選名單

亞洲電影占據重要位置,日韓來勢兇猛,華語片等待沖刺

李滄東有望憑借《詩》重回戛納

《詩》(poetry)——《密陽》的作者李滄東再次回歸戛納。新片講述一個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尋繼續生存下去的意義。

《下女》(thehousemaid)——這是導演林常樹翻拍韓國歷史上的經典作品,敘述一個女傭和收留她的夫妻中的丈夫保持著情人關系的隱秘。而其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正是當年憑借《密陽》斬獲戛納影後桂冠的全度妍。不過,據稱影片在主競賽單元和導演雙周間的權衡選擇還有待最後定奪。

日本方面,北野武的《outrage》是他首次和華納合作,影片重拾日本黑幫經典題材。

華語電影在主競賽單元候選名單中,至今沒有被明確點名的作品。備受華語界期待的除卻杜琪峰的《奪命金》,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有姜文的《讓子彈飛》、王小帥的《日照重慶》和李玉的《觀音山》。杜奇峰的作品最可能是以非競賽的特別展映形式現身,華語片究竟誰能捲入奪金大戰,現在還是未知數。不過如今,電影人到戛納並非僅僅是為了奪取大獎,更重要的是藉助媒體和影評人手中的宣傳武器,為他們的作品營造聲勢打造市場,而就此而言,非競賽特別展映單元,尤其是提攜優秀並有創意作品的一種關注單元,以及電影節平行運作的導演雙周和影評人周,相比競賽單元,更是許多國際發行商淘寶之地,不可小覷。

歐美方面明星薈萃

美國

《生命之樹》陣容強大

《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利克備受矚目的新片,此前曾一度被傳聞會成為開幕式影片,如今,在導演外加西恩-潘、布拉德-皮特的重磅組合下,如果後期製作能夠及時,進入主競賽單元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回來的路》——在《怒海爭鋒》完成七年後,彼得-威爾打造的這部巨制,根據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長篇小說改編,講述科林-法瑞爾、艾德-哈里斯和吉姆-斯圖吉斯扮演的三名前蘇聯古拉格集中營囚犯,他們想方設法逃出監牢,穿越西伯利亞,攀登喜馬拉雅山以期到達西藏和印度的的艱苦歷險。這部影片一再被人們和今年的戛納相連,不過有最新的消息稱影片後期製作有可能趕不上影展日程。

《海狸》(thebeaver)——好萊塢演而優則導的明星朱迪-福斯特的處女作曾遭到戛納拒絕,她的新作這次卻很有可能進入主競賽單元,朱迪-福斯特同時還是片中的主角,將和梅爾-吉布森飆戲,影片講述吉布森扮演的木偶戲表演者常常和自己的手中的木偶奇妙對話。

《美錯》(buitiful)——2006年戛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通天塔》使得原籍墨西哥的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的天才再次得到證實,四年後,在和曾經的金牌編劇吉約莫-阿里亞加合作僵局後,伊納里多的新作本人親自操刀劇本,賈維爾-巴登擔綱男主角,扮演捲入一場非法交易中的男人,不得不和如今身為警察的兒時好友正面交鋒。

憑借《女王》在威尼斯電影節拿到最佳編劇和影後稱號的史蒂芬-弗雷爾斯的新作《Tamaradrewe》在人們的密切關注下,將會重返戛納。同為英倫導演的邁克-李的《另一年》(another year),不出意外也會出現在紅地毯上。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毒太陽2》,據稱是俄羅斯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影片,拍攝期間也波折不斷,歷盡四年,場面人物龐大。

《樹》——上界戛納影後夏爾洛特-甘斯伯格遠赴澳大利亞主演的新片,由導演朱莉-波圖賽麗掌鏡,她曾擔任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副導演。

東歐方面,匈牙利電影今年勢頭最好,Kornel Mundruzco的《The Frankenstein project》,大師貝拉-塔爾的《都靈馬》(The turin horse),AgnesKoscis的《Adrienn Pal》,都會在主競賽單元或者一種關注單元中出現。羅馬尼亞可能出現在官方選片單中的有克里斯蒂-普伊烏的《曙光》和康斯坦丁-波佩斯庫的《人生准則》(Principles of life),波蘭有老導演jerzy Skolimowski講述一個政治犯越獄的懸疑片《殺人本質》(essence of killing)。阿根廷做為拉美代表,將會有帕布羅-特拉佩羅的《Carancho》和迭戈-雷曼的《道德科學》(Moral Sciences)征戰。

此外,兩部多次被提及,但前途還並不明了的影片:《黑天鵝》是威尼斯憑借《摔跤手》贏得金獅大獎的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的新作,匯集了好萊塢明星納塔麗-波特曼、米拉-庫妮絲和文森特-卡塞兒這位法國本土明星,以及朱利安-施納貝爾的《米拉爾》都似乎還有不定之數。

法國本土競爭激烈

馬修-阿馬力克這位法國實力派演員自導自演的處女作《巡演tournee》進入主競賽單元的可能性極大,影片講述一個長期居住美國的舞台製片人重返法國,他帶回一支美國「新詼諧派」女子組合,從一個城市轉戰另一個城市巡演,直到巴黎這個終點。

《拉賓的貓》(Le chat rabbin)——曾經為戛納60周年大壽創作海報的法國漫畫作家若安-斯法爾根據本人連環畫作品改編的,是63屆影展法國本土的大熱門。

原籍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導演拉契德-布查拉,2006年憑借《光榮歲月》在戛納成為關注熱點,並最終獲得集體最佳男演員獎。他的新作《法之外》(Horslaloi)再次聚會當年戛納影帝中的四位,講述1945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背景下,5個男人圍繞著銀行巨額資金管理的錯綜復雜關系。

戛納熟客貝爾堂-布里耶的《冰塊噪音》,將繼承導演一貫風格,講述一個男人和他的癌症化身的直面相對,在荒誕滑稽里探討沉重的嚴肅命題。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以委內瑞拉傳奇恐怖分子卡洛斯為主人公的新片,以及貝爾堂-塔維尼耶根據拉菲特夫人經典小說改編而來的《蒙潘西耶公主》也是有力備選者。

近年來的作品盡管一直蜚譽共存,弗朗索瓦-奧容依舊是多產的法國電影中堅力量,他的新作《門面人物》(Potiche)匯集卡特琳娜-德娜芙和德帕迪約等法國巨星,應該很對戛納胃口。

伊朗大師阿巴斯-的新作《合法副本》由法國投資,朱麗葉-比諾什主演,在義大利托斯坎納地區拍攝。英國作家詹姆斯新作出版之際來到義大利,以原本和復印件的緊密關聯為主題開展講座,此間認識了朱麗葉-比諾什扮演的原籍法國的年輕畫廊展主。兩個人在前往佛洛倫薩附近的小村莊的路程上,共同度過了幾個小時,其間,一起面對如何辨別真偽、劃清現實和虛構界限的拷問。

不過,法國本土作品中,今年恐怕最具話題和爭議性的,當屬新浪潮大師戈達爾的出山之作《社會主義》,不知道這位畢生在電影中體現其人生哲學和思索的智者,將會有什麼警世驚人之語蹦出。

另外,曾獲得威尼斯評委會大獎的《穀子和鯔魚》的導演阿布黛-柯西胥的《黑斯維納斯》,雖然一直被大家看好,可惜,它的後期製作據說要等到秋天,趕不上戛納了。索非亞-科波拉也因為將會在五月產子,新片無緣戛納。

競賽單元外,同屬官方選片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將會掀起影展高潮

伍迪-艾倫於英國拍攝,雲集娜奧米-沃茨、若什-布洛林、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新作《你將遇到陌生人》;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將在《刑房》中出現的偽片花加工創作的新片《彎刀》(Machete);史泰龍的《敢死隊》其片花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展出,片中的明星讓人眼花繚目:威尼斯影帝米基-魯克、史泰龍、施瓦辛格、詹森-斯坦森、李連傑,布魯斯-威利斯……它幾乎匯集了當今世界動作片的所有頂級演員。如果工期趕得上,它將是為電影節製造高潮和熱點的最佳話題。《華爾街2》的北美上映日期從4月23日推遲到9月24日,迎來各大專業電影媒體猜測,不出意外,是在為進入戛納准備,其中的明星從邁克爾-道格拉斯、西亞-拉伯夫到蘇珊-薩蘭登和凱瑞-穆麗甘,一場大型明星秀可就此確定。日本投資,原籍越南的陳英雄導演的《挪威的森林》、三池崇史的《十三刺客》和韓國導演羅宏鎮的《殺人者》也可能以非競賽形式亮相。

平行單元

泰國阿皮查朋-維拉瑟查庫新作《伯梅叔叔》,這是才華橫溢的導演繼《熱帶疾病》在戛納獲得大獎後的又一次出征。影片講述伯梅大叔知道48小時內自己回死去,他認為自己的疾病是因為做壞事得到的報應,他殺過許多共產黨。伯梅請求自己的遠房親戚將自己從醫院接回家,以迎接死亡降臨。此間,他們看到了伯梅已經去世的妻子靈魂再現,照顧垂死的丈夫。而伯梅叔叔的兒子和一個名為幽靈猴子的奇特造物一起,在過去15年間一直生活在叢林里。此外,候選名單中還有喬治亞導演DoverKosshivili的《對手》(el)、小林正寬的《Harutonotabi》、河瀨直美的新片《andprotect,protected》。(劉敏)

來源:新浪娛樂 (本文來源:人民網 )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