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電影影評
說的是一個19歲的典型的美國少女去倫敦尋找自己的貴族父親,鬧出連串笑話的故事。女主角阿曼達·拜恩斯今年還不足17歲,是貨真價實的青春少女,在美國青少年觀眾中頗受歡迎,有自己的個人電視節目,大銀幕處女作是去年年初的喜劇《超級大騙子》。
初看上去,達芙妮(阿曼達·伯恩斯飾)和大多數同齡的美國女孩沒什麼兩樣:熱情開朗,充滿朝氣,母親利比(凱莉·普雷斯頓飾)作風開放,既是位慈愛的母親也是她最好的朋友。但這幅完美畫面中獨獨少了最重要的那片:達芙妮的父親。這個達芙妮只從母親口中聽說過的英國男人,17年前曾和利比有過一段短暫的羅曼史,後來因為雙方身份相差太遠而分手。而他根本不知道達芙妮的存在。
為了一償心願,我們勇敢的女孩達芙妮毅然決然地飛到倫敦去找自己的生父,卻發現對方竟是英國赫赫有名的政客,亨利爵士。接下來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達芙妮的出現在這個保守傳統的家裡掀起了軒然大波,性格率直的她尤其和亨利爵士的未婚妻以及她的女兒格格不入。為了贏得自己渴望的父愛,達芙妮開始努力地讓自己適應所謂的上流社會的作風……可沒過多久達芙妮就發現,她極其痛恨這個改造過的自己。是為了父愛繼續將角色扮演下去,或者做回原來的自己?她迷茫了……
② 《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
[《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禁閉島》看了一遍,《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很坦白我不是聰明人,看了一次還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不少影評,就裡面提到的一些醫學名詞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電影中主角是一個二戰老兵,戰後成為一名警官,有妻子和三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主角他的妻子患有重度抑鬱症,一日主角下班發現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憤而情緒失控的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屍體,然後逃跑。不久後被抓捕從此患上「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50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為了抵禦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學界的專家發明了一種叫「角色扮演」的群體治療法,為了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替代「腦前額葉切除術」,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被送到禁閉島上。
很好奇究竟腦前額葉是什麼東西,為什麼一個人切除了腦前額葉之後還能活著,個人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後來查了一些醫學書籍,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48年9月,蓋奇被炸飛的一根一英寸粗鐵棒插入臉頰,戳穿左眼後從顱骨頂蓋穿出。但是奇跡發生了,經過治療2個月後,蓋奇完全恢復了,可以走路說話,對周圍環境也能做出正常反應。但是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經過解剖,蓋奇腦部受損的位置就是腦前額葉。科學研究發現: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並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給這全部結構以組織性、指導性和調節性的影響,保證中樞神經系統整體的協同和達到整個高級心理過程的機能統一。可以說腦前葉是高級神經活動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剛發展起來的時候(20世紀50年代),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切除手術,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萊塢女明星弗蘭西斯·法默,也沒有躲過這項手術,由於其過激的性格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被其母親送進精神病院,並在她母親的授意下,被切除腦前額葉,觀後感《《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多年後她重返社會,已是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傳記電影《弗蘭西斯》最後一幕,她當年的朋友去見她,卻被她異樣的神情和舉止所震驚,他們分別時,她獨自一人穿過整條空曠的街道,直到走進黑暗。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痴,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並發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慾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引用網站一篇文章的話,作者談到「腦前額葉切除術終於不再被當作是施加給混沌世界裡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終廢止了。人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候是錯的,有時候走彎路,總還是前進著。真理永遠只是當時當地人們所認為的真理,等待著在將來被修正。」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被修正,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廢除後,對腦前額葉的研究一直沒有終止。腦前額葉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對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白痴。同樣只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必將使人成為天才。隨著對腦前額葉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理論驗證了腦前額葉對於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意義。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專注於腦前額葉的研究,他採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後就開始急速的發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6歲達到高峰,6歲後發育就會趨緩。在這3歲到6歲的急速發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能有效開發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腦前額葉。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知慾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恆不變的奮斗主題。
〔《禁閉島》觀後感,是魔鬼還是天使的腦前額葉〕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③ 只拍10部電影
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在各個場合總是強調自己只拍10部電影
1. 1983最後的決戰Le Dernier Combat /The Last Combat
在文明退化的廢墟里,大家為了存活而奪食掠水,野蠻的行為取代語言的溝通,人與人的關系處於對峙的緊張狀態,"性"成為最有力的動力元素。在這片如荒莫般的土地上,我們將可看到許多人存活與死亡的方式……
此片是呂克·貝松在影壇還默默無聞時,憑著一腔熱血,旺盛活力與爆發力,突破一切傳統,掙脫一切商業機制下的樊籠,冒著無色彩,無對話,無明星等危險所完成的電影。當影片完成時,因宣傳無門,於是呂克·貝松帶著這部影片參加瑞士阿沃基影展,一舉拿下評審特別大獎及影評人獎,因而打開他的國際知名度。解剖核子戰後的文明廢墟,因為無色彩,所以這是一部黑白色調的電影。
2. 1985地鐵Subway
(在地鐵中一場追逐與發現的游戲)為了不讓黑幫老大奪回機密文件,小偷佛烈德(克里斯多夫藍伯飾)將這些文件藏在法國的地鐵,走進了地下鐵後,他慢慢地發現了這個地方的多樣與復雜,這里從小偷到音樂家都有,每個人都無所是事地游盪著……在他試著將文件賣掉的同時,他愛上了來買文件的女人海琳娜(伊莎貝艾珍妮飾),但是她對他並不感興趣……在殺手追殺,警察全面搜索地下鐵的同時,他應該如何自處……
在黑白片之後,呂克·貝松開始對色彩產生強烈的索求,從本片的色調中,可以感受到他所謂"玩笑,游戲"的意味。此片讓他回到青少年時期,在舞台上工作經驗。此片是呂克·貝松初次結合大卡司,邀請身價不斐的大明星有伊莎貝艾珍妮,克里斯多夫藍伯,尚雨格安哥拉等來演出。此片有連環漫畫式風格,對話簡扼,通俗的警匪片卻帶著巴洛克式的色調。此片的出發點是邊緣人克里斯多夫藍伯對伊莎貝艾珍妮的迷戀。這是一部擁有繽紛原色的電影(藍,紅)。解剖現代文明底下的地鐵。克里斯多夫藍伯以此片贏得法國凱薩獎最佳男主角。
3. 1988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The Big Blue
這是有關於兩個潛水員在競技中體會出人生真諦的故事。熱愛大海的賈克,一直想與大海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時後,父親便在一次潛水意外中被大海吞噬,他對大海的愛還是一如初衷。但是這一切,在賈克愛上了喬漢娜之後,一切都變的無法掌控。他六神無主地仿徨在選擇大海還是愛情的路上……
為了再接再厲,呂克·貝松選擇了當導演....此片是1988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大片,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呂克·貝松將其潛水夢,與對海豚痴迷都寫進了這部電影。此片所呈現的天真浪漫曾讓許多影迷淚流滿面,看過十次以上的影迷不在少數。對法國人來說,大海象徵母親,取大海(Lamer)與母親(La mere)諧音,也就是回歸至猷如母體子宮般充滿羊水的起始點,此片的意涵在於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的情況下,最後以回歸至大海為終。此片帶著濃厚性的自傳色彩,其不媚俗的執導敘述手法,在坎城影展上遭致影評界嚴厲質疑,卻受到觀眾高度支持,在兩極化的聲浪中成為一部爭議性的作品。這是一部藍色調電影,解剖人類文明極欲擴張的海底世界。
4. 1990霹靂煞Nikita
妮琪塔(安娜芭麗瑤飾)與一群朋友破窗而入偷葯品,商店主人與她的朋友都在這次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則因殺了一位警官被送入獄。但此時來了個神秘政府組織,選她當特務殺手,在數年的特務訓練後,他以平凡的護士身分回到現實生活中,在此時她愛上了一個男人(尚雨格安哥拉飾),他們的關系在她接到一個特務命令時,面臨了緊張的局面……
此片是呂克·貝松從一個特務殺手角度,來解剖國家官僚體系背後的恐怖黑爪。濃厚的商業色彩讓好萊塢相中而將此片重拍成美國版的"雙面女蠍星",由布麗姬方達詮釋片中的女殺手。此片也呈現呂克·貝松對人性的探索,是部黑色調的動作片。妮琪塔(布麗Х醬鍤?與一群朋友破窗而入偷葯品,商店主人與她的朋友都在這次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則因殺了一位警官被送入獄。但此時來了個神秘政府組織,選她當特務殺手,在數年的特務訓練後,他以平凡的護士身分回到現實生活中,在此時她愛上了一個男人(尚雨格安哥拉飾),他們的關系在她接到一個特務命令時,面臨了緊張的局面……
5. 1991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此片無演員,只有旁白,這部影片將帶領影迷進入美麗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樂,以音畫來表現不同的生活面貌與心靈層面。我們將可看到海底在日出與日落之間的神奇變化與景觀,呂克·貝松設定了幾個主題來描繪"海底的一天",主題包括有"內心"、"旋律"、"悸動"、"靈魂"、"黑暗"、"心靈"、"溫柔"、"愛"最後是"恨"。全片在海底拍攝,動物是片中唯一的演員。海藍色是此片的主色調。配上賽拉的玄妙樂音,呂克·貝松將更完整地呈現大海所孕函的豐富色彩……
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大片。亞特蘭提斯是傳說中一片被淹沒的神秘陸地,位於大西洋底下。呂克·貝松想要證實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個核我們社會一樣的組織。或許也可以說"亞特蘭提斯"是"碧海藍天"衍伸出來的副命題。此片是呂克·貝松摒棄傳統拍攝手法的作品,一部純視覺享受的電影,沒有傳統劇本,沒有人類對話,只有音畫緊密結合,完全依賴呂克·貝松與配樂師艾瑞克賽拉共同研議腳本。呂克·貝松以動物間的求愛,群斗,追逐等場面來豐富劇情,拍片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蘇格蘭,澳大利亞,大洋洲,哥倫比亞,佛羅里達,巴拿馬群島等海域,甚至北極極地海域的冰雪景觀或多方戰端的紅海海域。呂克·貝松認為這是他最後一部討論有關海洋的影片。這也是一部充滿環保意識的影片,全片只有悠遊大海的魚,毫無人影,是呂克·貝松又一次冒險之大不諱之作。
6. 1994殺手萊昂Leon /The Professional
故事發生在紐約大都會里,由尚雷諾所飾演的職業殺手李昂,受餐廳老闆委託殺人。當他是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面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簡單到連基本身份證、銀行帳號也都有,每天至少喝杯鮮奶,喜歡澆花及細心地擦拭心愛盆栽的樹葉,是個具有雙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李昂所住的公寓內,有人暗渡陳倉的進行毒品交易,警方緝毒組偽裝黑幫份子,為查緝毒品而入侵,殺了販毒者一家人卻遺漏了小女孩馬蒂達。馬蒂達為了安全起見而躲進隔壁李昂家,她無意中發現了李昂的殺手身份,為了保護自己及報滅門之仇,馬蒂達以堅定的口氣要求李昂訓練她成為一位真正的職業殺手……在此同時,警方亦全力搜尋馬蒂達並拘禁之……李昂隻身闖入警局大開殺戒,警方火大驚慌之餘,下令圍剿大廈並全力搜捕李昂,雙方交戰之下引發了一場緊張刺激的終極追殺。
殺手萊昂為呂克·貝松的第一部美國電影。盧談到此片乃受金凱利所主演的歌舞片的影響,也受報紙連環小說的影響。此片有幾處拍攝手法頗具新意,在視覺方面有壓縮的效果。此片亦是呂克·貝松表現他對電影狂熱最佳的代表作。此片是一部以法國人角度去拍攝的美國電影。尚雷諾有史泰龍的冷峻臉孔(家喻戶曉的),有法國人的壓抑特質。馬蒂達(娜塔莉波曼飾)一位枯瘦如柴有法國味的美國女孩,是本片的視線焦點。蓋瑞歐德曼突出,激烈的警探演出,情緒起伏令人無法捉摸,是全片最為突兀、也最為搶演的一角。此片最難能可貴的是法國完整導演版,比前兩年在台上映時多出20分鍾。這20分鍾裡面最重要特色的是有尚雷諾與娜塔莉波曼的纏綿床戲。這是一部偏屬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延續殺手風格電影,"霹靂煞"以女殺手為主角,此片則以男性殺手為主體,解剖現代文明紐約市的邊緣人。
7. 1997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本片的原始構想來自導演呂克·貝松16歲時所寫的少年小說,故事的大綱是說一個外星人和地球人混血所生的女孩莉露(蜜拉喬娃維飾)在被壞人追殺時,為了逃命只好跳樓,剛好計程司機柯本達拉斯(布魯斯威利飾)經過解救了莉露,但也把柯本達拉斯捲入與異形和人類的邪惡聯盟對抗的局面。本片有號稱影史上特效花費最多的特效製作,而且有相當多歐洲電影及特效工作者參與,創造出與好萊塢風格不大相同的未來世界!!
8.1999信使:聖女貞德的故事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接近世紀末,貝松突然以好萊塢史詩片的模式運作完成了一部大製作的古裝片《信使:聖女貞德的故事》。要知道德萊葉和布萊松的「聖女貞德」都是電影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作品,而且幾年前貝松的法國前輩雅克·里維特剛剛拍過一個版本,美國的版本也剛剛完成,貝松有把握挑戰這些高手嗎?這幾乎是所有觀眾和影評人的疑問。
其結果,這部豪華的大製作只能令我們看到了一個稍稍有別於美國版本的「聖女貞德」。兩部影片的很多情節和細節都十分相象,恐怕其中還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幕後新聞。貝松新女友米拉·喬沃維奇的表演沿襲了一些《第五元素》中的風格——神經質、驚慌、脆弱,這種處理的結果使這個版本的貞德幾乎是最另類的,整部影片中她都能令人感到瘋狂和迷亂。聖人和瘋子就是一線之隔,也許貝松就是這樣認為的。除此之外,影片就幾乎沒有多少好說的,我們看到了一個世紀之交法國的西席·地密爾式的豪華巨片。對了,影片最後出現的、由達斯廷·霍夫曼飾演的上帝的使者,算是貝松對貞德題材的一個「特殊處理」吧。
9.天使A Angle A
這是一個從不懂得愛情的人,尋找愛情的故事。一個「卓別林」式的失意男人,在塞納河上邂逅了一位金發美女,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巴黎十五區上演了一出奇異的黑色喜劇。
10.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Minimoys
十歲的亞瑟是個淘氣的男孩子,而外婆家就是他的樂園,這里不但有美麗的花園和房子,還有四年前神秘失蹤的外公留給他的各種奇妙寶藏。但好景不長,邪惡的房地產商要霸佔外婆的房子,而惟一解決的辦法就是找到外公藏在花園的紅寶石。亞瑟解開外公留下的謎題,打開了月光之門,進入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迷你王國。在這個神秘的國度里,所有人都只有兩毫米大小,而亞瑟也變成了一個迷你人,並對公主賽琳娜一見鍾情。然而危險卻並沒有停止腳步---惡魔瑪塔扎德要毀滅迷你王國。為了挽救這個深陷危機的國家,也為了挽救外婆美麗的房子,亞瑟、賽琳娜以及她的弟弟倍塔枚許向惡魔的巢穴禁忌城出發了。在禁忌城裡,他們救出了亞瑟的外公阿爾西巴勒,同時毀滅了禁忌城,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在千鈞一發之際亞瑟和他的外公帶著寶藏成功返回人類世界,粉碎了地產商的陰謀。
④ 《心理游戲》的影評
佐葵(哈爾濱) 發表於:2006-6-24 11:40:19
果然出乎意料的結局。
當時發現這片子是因為它的封面,後來反過來發現「導演:大衛·芬奇,主演:邁克爾·道格拉斯,西恩·潘」,必須拿著。
不過拿的是簡5,封面非常丑,而且背面的的簡介信息都是錯的,不過裡面的片子是對的。
其實整部電影都是邁克爾·道格拉斯在演,但我們並不覺得膩煩,原因是故事所需。可是每一個配角都演的非常好,讓人相信邁克爾看到的及發生的就是真的。
於是大衛·芬奇為我們大肆渲染一個致人於死地並拿走他所有錢的游戲,讓我們投入。
游戲畢竟是游戲,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可是導演卻拿現實給我們耍了一次把戲。
The Game果然是個角色扮演游戲,只不過他扮演的是自己,所有的現實都是游戲中的道具,即使它們那樣像「真的」。
覺得自己是一個把生活假裝成電影或者游戲的人。於是對發生了的事情總覺得沒關系,反正還有再重復的機會。不管Game Over或者The end都沒關系。
這樣真得很不好,生活只給我們一次機會,錯過了就再也來不及從頭。
就像昨天的666,每天都是獨特的一天,都值得紀念,每天都是。
可我們卻總是執著於幾個我們認為特別的數字上。
忽然覺得很有意思,生日之前不久看了這個還被稱為《生日歷險》的片子。
一生就這樣過去了,看似波濤洶涌,實則依然波瀾不驚。說得難聽點,就是渾渾噩噩的似乎毫無意義的過去了。
即使我多麼努力的想讓自己投入,卻始終像個局外人。
如果我也像電影中那樣經歷一個屬於自己的游戲,相信我一開始就選擇自殺了,或者樂觀一點的話,我可能會晚一點自殺,不過肯定比男主角早。
⑤ 新喜劇之王 豆瓣影評
《新喜劇之王》劇照
這種設置顯然弱化了周星馳以往電影中的個人理想與社會評價沖突的戲劇張力,但同時也讓他有更多的空間著墨在「表演」本身上。
電影的兩場重頭戲:拍恐怖片「驚嚇馬可」和如夢「雨中分手」更是將體驗派的表演理念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片中的「知名導演」眼中,王寶強不過是憑借運氣上位的過氣明星,他本人毫無演技,為了讓他能達到所要求的恐懼表情,需要讓他真實體驗恐懼感。
「雨中分手」一場戲,女主在電影中表演了三次,這個帶有文藝電影特徵設置其實非常違背商業電影規律,但也表明周星馳對電影藝術感的追求。在票房和投資壓力之下,既要為各方提供滿意的答卷,又要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這或許就是他犧牲連貫性做廣告植入的原因吧。
「雨中分手」是女主角個人理想受到沖擊的轉折點,也是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體驗。在她隨後的面試過程中,又兩次以閃回的方式重復表演了這次經歷。這是典型的體驗派角色塑造方法,而且,為了更貼合體驗派的理念,如夢在第二次再現時裝束上也做了改變。
面試過程中走馬觀花的各個場景,其實是方法派與體驗派的一次對話,因為其中的面試考核程序:形體動作、情緒掌控、才藝展示、角色扮演都是現代戲劇學院方法派訓練的基礎項目,而女主在這些方面幾乎毫無建樹。最終她是以自己的真實經歷為素材,用體驗派的表演方式贏得了導演的青睞。
總而言之,《新喜劇之王》是周星馳在功夫片和奇幻片之外少有的嚴肅題材,雖然格局很小,但把他個人對表演的理解全面展現出來。或許《喜劇之王》20年之後變身星爺的他,已經沒有了當初的苦澀和悲情,但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只會無厘頭搞笑的小品演員,這是對他最深的誤解。
⑥ 禁閉島 影評
去迅雷看看,裡面有影評727篇,很詳細。
例如:
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經是一名參加過2戰的戰士,他曾經親眼目睹過納粹集中營中,對於猶太人的種種暴行,從他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來,並且他也目睹了納粹集中營頭領由於笨拙的自殺方式,導致在開槍自殺後並沒有立即死去,電影中男主角看著瀕死的納粹頭領在用盡一切辦法想再次拿槍自刎時,選擇了把手槍用腳挪開而讓納粹首領在自刎一個小時之後才死亡,並且當有一個納粹俘虜由於緊張想要逃跑的時候,他所在的隊伍毫不猶豫的將那些納粹俘虜盡數擊斃,他所經歷的一切讓他患上了所謂的戰後精神綜合症,這種症狀表現為焦慮,不安,酗酒,等等,具體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資料。
再繼續回到電影。其實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和當年的《孤島驚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樣。男主角其實是這個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個患者,因為他有著很明顯的雙重人格,也就是所謂的分裂的人格,這個人格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燒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個人;另外一個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個執法官。故事的起因是,他戰後回到家鄉,和自己的妻子結婚,並且有了幾個孩子,而他由於有著強烈的戰後精神上的表現,使得自己對於他的妻子,孩子雖然很在於,但是卻疏於關心愛護,這直接使他們的婚姻生活並不如意,導致了他的妻子在長期服用葯物的情況下精神失常,終於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發,親手溺死了自己的幾個孩子,而當他回家目睹這一幕的時候,由於過分的悲傷難過,在精神極度緊張,壓力很大的情況下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妻子的命運,並防火燒了自己的房子。這一點從電影中就可以看出來,有一幕是他摟著自己的妻子,在滿是煙塵的房間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這足以說明他的妻子並不是被煙熏死,或者被火燒死,而是被他槍殺。
接下來,在這種精神狀況下,主角出現了所謂的人格分裂,並且極度暴力。他的意識分為了兩個部分,上文已經提過。他不斷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尋找自己兇殘的另一面,這樣的精神狀態使他自己很難分辨出來,到底什麼是真相,自己所尋找的真相是什麼,因為他活在了自己思維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裡。原因很簡單,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於自己的槍下。
接下來,他應該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我們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療這類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葯物和外科手術。葯物一般無非是鎮靜劑之類,而外科手術則是前腦葉蛋白切除,這中外科手術一般目的在於讓人失去記憶,失去直覺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傻子,沒有痛苦,沒有高興,開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識(看過影片《飛躍瘋人院》的朋友應該能了解,只是後來這種手術由於缺乏對於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廢除了)。影片里所有的安委會(大概就這個意思了)成員一致認為應該讓男主角進行這種手術,但是他的這家精神病醫院的院長以及他的主治醫師,也就是電影中男主角自己想像中的助手,來自於西雅圖的那人,都極力反對,因為他們在嘗試用另外一種辦法治癒這種疾病,也就是角色帶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說的角色扮演,他們希望創造一個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間,時間,讓男主角在這段幻想中逐漸情形,走出幻想,從而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於是,影片的第一幕開始了,也就是所謂的角色扮演治療方式正式啟動。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惡的那一面的具體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閉島上的那家醫院,而他又給自己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個母親從醫院里跑了,這樣,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個人,Teddy,聯邦執法官,便有了去禁閉島調查的理由。於是,他帶著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實就是他的主治醫師(Lester Sheehm),一起來到了禁閉島,而從他在船上時,暈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潛意識里非常的懼怕水,因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並且他不喝酒,因為正是由於酗酒導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這點從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來。來到小島之後,小島上的獄警們如林大敵,而男主角卻對這點嗤之以鼻,因為他認為聯邦法官的到來還不至於如此,其實,獄警們這正防範的其實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為他本身是一個退役的戰士,聯邦調查局的偵探,經歷過人格分裂之後已經成為一個極端暴力和危險的人物。而進入醫院大門之前,有一個繳槍的情節,可以看出,主角卸槍的熟練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為那人並不是什麼可配槍的執法官,而是一名醫生而已,而這個所謂的穿幫讓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職人員所掩飾過去了。
當男主角在醫院內進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謂「調查」的時候,他發現,那個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瑞秋」不見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的是,根據第四條規則,誰是第67號病人。其實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潛意識里追尋的目標,到底第67號病人是誰。其實答案很簡單,正是他自己本人,這一點在後來他的「助手」在懸崖邊給他一張入院檔案的紙上可以看出來,他的醫生希望他自己能夠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只是男主角自己並不承認罷了。關於第四條規則,後來電影中在燈塔那裡,醫院的那個光頭院長也給他講述了,其實那些名字都是從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組合而成的。電影中失蹤的瑞秋,其實就是照顧他的護士,後來從他在床上躺著,而那個護士則在一邊端著葯盤可以看出來。
之後男主角在他的世界裡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首先是那個用玻璃把給自己父親看病的護士臉劃破的人開始,他問那個病人是否認Andrew Laeddis的時候,那名病人顯得非常害怕,緊張,不敢說話,其實那個病人是認識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卻知道對方不能忍受那種用尖的物體摩擦東西的聲音,卻故意用筆在紙上摩擦以發出聲響來激怒,恐嚇對方,由此可見男主角的恐怖程度,這樣的結果使得後者在極大的憤怒和恐懼之下說出了那個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應該受到極刑,甚至應該被毒氣毒死,而這句話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潛意識,應該說也是一個讓他治癒的一個開始吧。
而後他「審問」的是一個典型的大媽,那個大媽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醫生護士警衛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個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親手結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她告訴男主角,那個所謂的瑞秋把醫院里的每一個人病人都想像成了自己的鄰居,賦予他們社會的角色,這正是想讓男主句意識到其實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當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誰這個同樣的問題拋給她時,善良的大媽知道他已經沒救了,估計要被進行那種切除腦葉的外科手術時,支走了他的主治醫師,在紙上給他寫了一個字母「RUN」,意思讓他趕緊從醫院里跑出去,因為不久之後他會變成一個傻子,什麼都不知道。
再後來影片還有一個情節,男主角要求醫院開一個什麼會,討論關於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醫師的什麼事,結果當他緊張的進來時,發現大家似乎卻並沒有太在意,他很生氣,詢問這是為什麼,而大家卻都覺得可笑,現在想來確實如此,一幫正常人在討論一件沒有的事,沒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謂瑞秋的醫生其實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卻在那裡煞有介事,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啊。
劇情接著發展。男主角讓醫院的警衛們去海邊尋找瑞秋,結果那幫獄警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尋找,當他提及為什麼不去燈塔那邊的山上也搜尋時,警衛們的回答是那裡的路不好走,而且馬上要來暴風雨了,改日再說。而之後的電影給我們闡述的確實,他僅僅一個人,在沒有藉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況下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爬下岩石,並且還找到了一個因為不滿醫院對病人實施外科手術而逃跑的女醫生的時候,就可以知道,去那裡根本不費什麼力氣,只是警衛們認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沒有瑞秋,去那裡能找到什麼呢。
之後,「瑞秋」找到了,她其實是一名護士,在和男主角的談話中,不斷的提及溺死的孩子,親手殺死自己的配偶,並不斷的詢問他「你是誰」,就是想通過這些刺激讓主角認識自己,可是依舊,沒有成功。之後,男主角的醫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過另外一個手段,就是讓他進入他思想中所謂的「C區」,他們安排了一個假停電的情節,讓C區如入無人之境,而讓他相信醫院能夠停電的情節在之前他要求醫院開集體大會的時候,那些人已經透露給他了。而後,他和他的醫生來到了所謂的C區,C區是一個看管有著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極其危險的病人的地方。來到C區,醫生們首先安排了一個病人,對他進行心裡暗示,那個病人告訴他,他不願意離開這里是因為他已經在這里太久,而不願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麼是氫彈等等。。。目的就在於讓他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從而與世隔絕,和上面的情況一樣,沒有效果。後來,醫生借故離開他,讓他自己去找那個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說的大學生,試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訴男主角自己放火什麼的事,他又怎麼能從外界得知呢。後來男主角輕易的就找到了後者,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區的一個患者,並且是最重度,最危險的那一個。男主角和他的談話也是圍繞這Andrew Laeddis是誰而展開的,後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實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訴他其實這一切只是一個針對他的游戲,他只不過是迷宮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識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殺害妻子的這個事,否則他將永遠離不開這里,也就是永遠無法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他之後問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誰的時候,後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臉上的那些傷也是拜主角所賜,因為後者曾當面指明過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尋的Andrew Laeddis,結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給他了一頓痛打。這一招失敗以後,後者只能把最後的一切線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燈塔」。
尾聲。主角在燈塔里,男主角見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長,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講明了事實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組合,那些照片的來歷以及他的真實經歷。主角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怒不可褻,甚至准備開槍將二人打死,可是卻發現,其實他的那把槍不過是一個玩具而已。。。。。。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所謂的那種非常BT的手術室,卻只有區區一個警衛,並且警衛在繳械之後還問他「你該不會殺了我吧」。
結局。一覺醒來,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裡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終於清醒的認識到了自己究竟是誰,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而我們也從他的口中聽到了自己對於真實世界的認知。這一切的一切彷彿已經說明他已經在這種治療的方法下完全康復了。可是,結局的意外卻將這個影片推向了高潮。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醫師,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卻意外的聽見主角仍舊叫他查克,仍舊跟他討論計劃逃離這個島的事,在醫生和院長眼神的交匯中,可以看出,醫生認為主角的意識還是不清醒的,他們的計劃應該是失敗了。這個所謂的計劃,院長說過,就是於病人進行溝通,試著去聽他們說話,試著於他們進行交流,從而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陰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術。可是主角的這幾句話,讓他們徹底失望,從而不得不接受讓他進行外科手術的方案。而後,男主角站起來,慢慢的走向將要帶走他的幾個警衛和醫院工作人員的時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樣更差些呢?是像個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個人一樣死去」。當他的醫生聽見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經完全康復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他寧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寧願在自己的世界裡死亡也不願意背負這那樣沉重的思想負擔而生活著。因此他選擇進行外科手術,去除掉自己的記憶,思維,感官,意識,因為康復前的他不願意去面對,而康復之後的他卻無法面對,而他的醫生,則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選擇。
全劇終。
其實,影片的一些思想,觀點是很發人深思的。當主角最清醒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他自己最悲傷的時候,自己的妻子殺死了自己的孩子,進而自己又親手結束了愛妻的生命,這樣的結局,需要去承擔,會對人造成多大的心裡傷害呢。到底是選擇在外界面對著這樣的悲劇,痛苦的或者,還是在禁閉島里,麻痹著自己,失去自我的活著。到底是做一個殺人兇手Andrew Laeddis,還是做一個善良的聯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有的時候,人能夠忘記過去,忘記一些很難忘記的事情,其實是一種幸福,既然如此,為什麼人還要回到悲劇的原點而重新開始呢!
⑦ 禁閉島影評 心靈的自我發現
雖然結局是開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僅僅因此而抱怨電影不好可有夠白痴的。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網找了些影評,發現同志們的看法基本有:Teddy瘋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沒瘋,一切是演戲為了把他搞瘋兩種。之後兩天和看過的幾個朋友談了談,倒搞出幾個想法。
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電影。弗老說「精神神經症。。。為潛意識的願望滿足」,而夢也一樣。從這點出發,仔細觀察電影的細節,分析一下,不難得出結論:『Teddy』,或者我們更該叫他Andrew,確實瘋了,而一切是圍繞他做出的心理學試驗。電影本來就是從他的視角拍攝的,主觀的敘述外加夢境代表的無意識應該能說明真相。
1。關於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適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為什麼用這個名字?
片中燈塔里院長Dr. John Cawley在紙板上標出了4個名字,雖然有點快(話說再詳細再慢點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讓人一時反映不過來,不過可以拿來做分析的線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記憶中的殺妻兇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蹤的女病人/醫生)
仔細拆開名字中每個字母,可以發現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夢之解析的那套片語合的理論。
而 Dolores這個名字,在西班牙語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稱。而Theodore來源於希臘語,是「上帝的贈與」的意思。這都是夠明顯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戲
a。作為一個marshal,在監獄門前交槍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樣子只能說醫生你這事先沒排練好吧。
b。Teddy激情詢問醫護看守人員,而他們那心不在焉的態度很可以說明一些事情
c。Teddy詢問一個殺夫女病人的時候,為什麼這個女的把chuck支開就為Teddy一個人寫了個「RUN!」?
d。那個很老的精神病醫生Dr. Naehring對Teddy說話的態度可有夠親切的,就像醫生對待病人一樣溫暖。
e。那懸崖其實也滿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醫生都能爬下去,為什麼那麼多看似很壯的搜索人員不敢爬所以啥也沒搜出來?
f。Chuck建議Teddy乘亂去C區,當teddy碰到George Noyce時他可閃的真是時候。
g。2個看護討論額外演出費用時被Teddy聽到了(此條來自wiki,我只有那麼點印象)
h。那麼重要的燈塔的守衛居然就一個人。。。也真好ko
i。Teddy對Dr. Cawley說他在懸崖洞中遇到Solando醫生,而且他們永遠抓不到她。光頭冷笑:確實我們抓不到。
j。記憶/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長的實在是太魔獸了,有夠不現實的。可以理解為作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喪妻傷感的二戰老兵+國家認證marshal)分裂出來的那個代表惡,導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為什麼瘋了,親手殺了3個小孩?也許可以從「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參軍前與Dolores有婚約,Dolores在漫長的等待中有點不正常了。雖然人戰後回來了結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狀態不好有酗酒問題又經常出差(他是出差回來發現妻子殺子的,出差回來第1件事情倒是給自己倒了杯==),於是慢慢的Dolores就瘋掉了。Teddy意識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極把這段記憶給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兩個人格。
k。至於記憶是怎麼被自動修正的。我的建議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麼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的記憶的。話說開頭輪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鏡頭拍的有夠影棚的,而電影從Teddy洗臉,然後看著鏡子中自己的臉開始,「假」,「幻覺」的畫面感一開始就開始塑造了。(老馬你向自己的電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講述二戰士兵的戰後綜合症的電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過見過第一批進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美國大兵的情節,讓我想起Godard在電影史1A中畫外音說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沒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屍山的場景,也不會有後來(回到好來屋掌鏡)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陽光下幸福的場景。」他也講到了「集中營屍山」的畫面是無法「想像」,無法「表現」的。對個人而言,納粹軍官企圖自殺漫天飛紙片的夢境/回憶似乎有點過於「表現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夢中房間里滴水=現實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過於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點。不過這不妨礙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寫於2003年,寫的是1954年的事情。為什麼選擇戰後這個人們已經達到普遍共識的年代寫?Dr. Naehring對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為精神創傷造成的情緒過度反應甚至長期心理問題。美軍戰後綜合症已經不是新鮮名詞。這樣的新聞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幾段:
「美國防部統計顯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陸軍士兵自殺。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軍士兵自殺。此外,五分之一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歸來的士兵至今仍受沮喪、創傷性應急障礙和自殺傾向等精神疾病困擾,難以回歸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問題專家提醒說,陸軍的這一計劃更像是一種實驗。但他們也說,這項計劃可以解答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能否教會人擁有堅強意志。
在一節「抗壓力」培訓課上,教官要求一級士官詹姆斯科爾和一名同學參加角色扮演游戲。情景是筋疲力盡的科爾和戰友們在一天快結束時接到命令,要求他們完成一個艱難任務。」
而前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早已不是新聞,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躍瘋人院)便是經典。只不過70年代之後,這個臭名昭著的手術才被放棄。至於製造沒有意識的國家殺人機器,恐怕不僅僅是科幻和漫畫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為什麼說Scorsese寶刀未老,借二戰題材反映當代美國問題,也許是最聰明的選擇。電影最後「Teddy」為什麼對「Chuck」說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話,明明他已經想起了一切?也許是因為他看著遠處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獄長,就像他們所代表的政權軍權和科學權威,統治著小島這個一個孤立社會的最高階層。他明白了自己是永遠不能逃出他們的掌心,而發瘋並不能使他忘記痛苦的過去,並不能幫他逃離責任和命運。他只能作為一個曾經的國家機器,並繼續作為將來的國家機器而存活下去。
⑧ 您對Memento(2000電影)的評論是什麼
《回憶錄》是一部電影,與思考相比,思考起來有趣得多。當之無愧地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創新性的劇本之一;它是復雜的,聰明的敘述使人難以置信,但卻不能滿足要求。
當然,問題在於,只有在最終場景之後才使所有東西都暴露出來。當電影在主題上變得有趣時,學分就在滾動。
從許多方面來說,諾蘭的《回憶》都是天才。這是一項創新的藝術作品,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獲得了每一個贊譽。但是,令它如此受人喜愛的創新不利於它試圖做的另一件事。它不能成為一部有趣的電影。
⑨ 如何評價真人電影《銀魂》
我感覺在電影的真人版中,只有假發是假發。我喜歡矮樹變成灌木和矮人。我覺得別人都是動畫人物,當他們來到島上,站在他們旁邊的時候,我會覺得矮人一定有很多錢來故意推進銀斗,所以最好不要打。每次我看到矮人,我都很難在鏡頭里拍到矮人迷人的姿勢和腿,這樣我就不知道我在看什麼電影了。
顯然這么可愛的情節連接太尷尬了,跳得太快了,我想原來的火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像玩閃字的預兆還不夠好,一點點為了恢復銀魂的意義,真的是愛紅櫻桃的故事啊,最後櫻花在那裡蔓延,讓我想起城裡最失望的部分不是一首聲帶。銀色靈魂中的一個靈魂的聲音已經消失了。99%的責任,電影的氣氛和轉移僵硬和順利的情節。我認為船上戲的背景,可以再加50美分,就是船上戲的背景顯然已經不明顯了。你可以加上兩個浮雲,啊,嗯,感覺好像每個人都在杜魯門世界玩大角色戲,這個角色扮演的是福田,是的,錢可能會被用來聘請演員,對吧,著名的演員貢獻深夜劇,但是我給這個大角色九十五分,我可以在這個大角色上刷三個刷子,三個刷子。誰能讓我愛銀魂的靈魂?"為什麼,我不審判辛集嗎?
⑩ 需要一篇關於宮崎駿《風之谷》的影評
曾經一度,我看那麼多的電影但是從來不看動畫。那時的固有觀念認為動畫的世界終歸膚淺和虛幻。離我所喜歡的電影,是有相當的距離的。
後來有朋友介紹我看宮崎駿的動畫,只說值得,沒說原因。於是大概在2年前一個甚是無聊的下午,我在找不到其它電影好打發時間的情況下看了《幽靈公主》。坦白的說,當時看完的感覺是,故事不錯,也看出了宮老想要闡釋的道理。但是感覺有比較明顯的造作的痕跡,也就是說,說教味太重。所以,當時的感受是:可以理解,但並不喜歡。
在另外一個寂寥的下午,我看了另外一部宮老最富盛名的作品——《千與千尋》。這的確是我看過的最有深度的動畫,而且可以這么說吧,它所闡釋的,遠超一部動畫本身。「人性」這個詞,在那個虛構的世界裡被演繹得那樣真實而動人。
再後來,又看了《天空之城》。這已經是宮老比較早期的作品了。正是這部作品,讓我真正喜歡上了宮老的作品——不是因為那悠揚婉轉的旋律,不是因為浪漫感人的故事,甚至不是因為那些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種種思考和哲理。我喜歡它最大的原因,只因為它的結局——一個除了無奈幾乎什麼也不剩下的結局。喜歡它,也只是因為它契合了我的思想——我們對別人的言行無奈,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無奈,我們對這個世界無奈。
昨晚,看了《風之谷》——宮老的成名作。可以說,這部略顯生澀的作品,卻更多的感動了我。
主人公娜烏西卡幾乎是個完美的人——美麗,善良,勇敢,堅強,寬容,而以上的種種,又體現出她的智慧,她的偉大。
其實如果看過宮老的其他作品的人再看這部,不會感到任何的新意,因為它一如既往的探討了人類和自然如何共存的命題。在這個大命題下,透視了人間的種種——有的人懷揣美好的願望,希望拯救人類,帶來的,是更多的傷害甚至是加速的滅亡;有的人,搖著偉大的旗幟,聲稱自己是偉大的領袖,其實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又一個野心家,企圖統治世界;有的人,本性善良,在被欺凌之後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為了復仇不計後果,不擇手段;有的人,為了追尋問題的根源,為了尋覓終極的答解,一聲奔波,不知前路如何;有人的,熱愛世上的一切,去包容,去接納,卻也未知結局會怎樣。還有無數的更多更多的人,他們什麼也不是,他們就是這樣本能的活在世界上,被別人所左右,別他人所驅使,在這個動盪的世界裡,隨波逐流。
這個世界被人們污染的黑暗不堪,當人們發現他們一手帶來的黑暗開始報復的時候,他們無視。當黑暗不斷蔓延,開始危及人類的生存,人們開始害怕,開始憤怒,開始反報復。他們看不到黑暗背後的美好,他們不了解自己的無知與荒謬。他們狂妄的呼喊著要讓世界消除黑暗,卻不明白自始至終黑暗就是他們本身。
那以上表現的種種,分明就是生動的世間百態。讓人憤怒,讓人感動,讓人唏噓,讓人嘆息,最後更多的,還是無奈。
誠然,影片的最後,宮老還是給了我們希望的,畢竟如果世上的人們都和娜烏西卡一樣的話,我們會覺得我們或許還有救。但這樣近乎完美的人物現實中幾乎就不會存在,又如何奢望會有更多?
於是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這部在一些地方略顯粗糙和生硬的成名作卻更多的給了我感動。因為我恰好幾乎是從宮老的晚期作品倒推著看的。越到後期,他的手法也就更圓潤純熟,雜糅的東西和思想無疑就更多而很多必然隱含。而這部早期的《風之谷》,卻是大師沉積多年的爆發之作,它包含了宮老多年來的思考和觀念。於是它幾乎無情的抨擊了所有人,在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後面卻幾乎沒有給我們留下希望——而這,恰恰是我喜歡的。
宮崎駿曾經說過他希望看到東京被海洋淹沒。我想他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的行為再也帶不來光明的希望,那麼他寧願全世界都毀滅。於是我想我們就更能理解他所有作品裡的思考和哲理。其實它們是一脈相承的。誇張點說的話,你甚至會覺得那是一次又一次似曾相識的重復。正是這些重復的感動,讓我們永遠不會膩煩,永遠會保持一絲清醒和理智,讓我們能夠相信他留給我們的那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