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喜劇人電影影評
1. 如何評價《歡樂喜劇人大電影》
電影還沒有上復映,還沒有辦法去制評價
《歡樂喜劇人》是由喜劇者聯盟影業、北京德雲社、首影傳媒、北京皇者文化聯合打造,泛亞盛世聯合出品的喜劇電影,該片由崔寶珠監制、黎繼強執導,郭德綱、岳雲鵬、張小斐、艾倫、潘斌龍、張泰維、孫越領銜主演,羅溫·艾金森特別出演。
影片講述了岳雲鵬、郭德綱、張小斐、艾倫、潘斌龍、張泰維等一班國內最頂尖的喜劇人集體到澳門進行封閉排練時,發生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意外事件」。
影片將於2017年3月24日 全國上映。
2. 你對電影《歡樂喜劇人》有什麼看法
總體來說,《歡樂喜劇人》這部片子表現一般,但兩個老外明星在片中蠻亮的。兩位「外國友內人」容給《歡樂喜劇人》增添了獨特的看點。最大的噱頭自然是「憨豆先生」羅溫·阿特金森客串,中外笑星耍寶過招了。
也許是泰森從過氣拳王轉型為好萊塢喜劇片的「客串笑星」,展現出不錯的喜感和發展空間,所以霍利菲爾德也技癢難耐,也要在電影里一展身手了。我們華語電影也給他提供了這次表演機會,讓他在片中扮演一位「功夫大廚」,跟憑借「歡樂喜劇人」走紅的女笑星張小斐「一言不合就開打」,練過舞蹈的張小斐居然耍起功夫來也有模有樣,從而使得這場「男女大戰」成為影片中最精彩的打戲。
3. 電影《歡樂喜劇人》好看嗎
一、聲名狼藉也要影史留名的《歡樂喜劇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綜藝電影沒跟任何人打招呼,突如其來的跑到我們面前。之前,從來不知道電影還有這樣文藝范十足的雅稱。
綜藝電影,又稱綜藝大電影、真人秀電影,脫胎於當下火爆的綜藝節目,是一種以綜藝為形式、以電影為傳播媒介的新類型電影,是綜藝節目的衍生品,屬於粉絲電影。
最早的綜藝電影,是2009年上映的《樂火男孩》,投資方湖南衛視,製片人龍丹妮,「2007屆快樂男聲」全體帥哥傾情出演。敢於開先河,吃螃蟹的先行者,註定要得到慘痛的教訓,票房大敗。
這份教訓,非但沒有讓人驚醒,反而愈演愈烈。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了快樂家族出演的《快樂到家》,2014年再次推出「2013快樂男聲」出演的《我就是我》。同年,浙江衛視不甘寂寞,《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也瘋狂上映。
不出所料,全犧牲了。票房一部比一部慘,口碑一部比一部爛。《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三天公映只收獲了200萬票房。要知道,2014年的全國票房收入已經達到了300億,2009年只有62億。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影視投資乾的熱火朝天,結果還是崴了。
直到《爸爸去哪兒》同名綜藝電影上映後,才改變了局面。票房收入高達7億,2014年度票房第9名。超過了國產片《分手大師》、《後會無期》、《澳門風雲》、《一步之遙》,超過了引進大片《銀河護衛隊》、《超凡蜘蛛俠2》、《哥斯拉》、《霍比特人》。超乎想像的火爆,震驚了包括製作團隊在內的所有人。
於是乘風破浪,再接再厲。2015年不失時機的追拍了兩部和Dad有關的電影,《爸爸去哪兒2》和《爸爸的假期》。前者收獲了2.3億票房,後者票房勉強破億。一年之別,刮目相看。爬到了巔峰,面對的就是懸崖。誰也沒想到會慘到家破人亡的地步。《爸爸去哪兒2》上映前叫囂沖擊10億的豪言壯語,此刻無異於啪啪扇臉。
略微慶幸的是,2015年另外一部綜藝電影,多少挽回了點臉面。《奔跑吧兄弟》最終票房收入4.4億,雖然電影離滿意相差了一條取經路,但好歹沒給綜藝節目丟人。最關鍵的是,綜藝電影的大旗能夠得以保存,還能步履蹣跚的走下去。至於走多久,機會留給年輕人吧。當代人的使命完成了,錢也裝兜了。這就行了。
年輕的《極限挑戰之皇家寶藏》在第二年,心驚膽顫的登上了舞台。不膽顫不行啊,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張藝興、王迅,貢獻了超過100億總票房作品的牛人混在一起,加上綜藝本身質量上乘,口碑一直保持的很好。這樣的團隊都創造不出票房奇跡,綜藝電影可以宣告死亡了。還好還好,票房總算過億了,1.2億。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屆觀眾的智商越來越高了。
現在,郭德綱舉著《歡樂喜劇人》的廣告牌,請來了牛津大學畢業的「憨豆先生」,帶著「五環之父」岳雲鵬,開心麻花的「大春」,大碗娛樂的「一姐」張小斐和張泰維,還有臉紅人不紅的潘斌龍,大肆旗鼓的走街串巷賣力吆喝:綜藝電影,我們是認真的。
沒錯,認真而且努力,用心良苦的上演了一部爛片。豆瓣2.5分的評價,足以說明一切。豆瓣分高的電影,不一定好看。但是分低的電影,一定難看。這是真理。隨著惡評的漫天飛舞,未來票房的持續走低已經不可避免,前兩天3000萬的票房,有可能是最後的瘋狂。心疼「憨豆」,大老遠的。
其實,綜藝電影粗製濫造的標簽,早已深入人心,觀眾的憤怒隨時可以爆發。這會想火中取栗,只能付出慘痛的代價。郭德綱的從影經歷,無形中起到了助紂為虐的效果。郭老師可能不喜歡這個觀點,就像我們也不喜歡這個「新段子」一樣。
誰也阻止不了真相的水落石出,《歡樂喜劇人》註定在綜藝電影走向末路的最後階段,劃出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罷,聲名狼藉也算影史留名了。
二、7天賺7億的「紀錄片」,意味著電影的自殺
王朔講,都是人,誰比誰傻多少。綜藝電影妄想走捷徑,抄近道,假裝不知道,假裝觀眾好糊弄,借著粉絲滿地強硬斂錢,借著IP大熱如此包裝。觀眾開開心心進了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滿嘴罵娘。這算電影?確定不是收費綜藝?觀眾的憤怒是有原因的,是被逼無奈下的反抗。
沒辦法。電視上免費的綜藝節目已經讓觀眾習以為常,不花錢看的樂樂呵呵,怎麼放映地點一變,還得掏門票了。除了中間不插廣告,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於是,感性和理性都無法接受,不由自主產生了遐想,一群騙子。
綜藝電影的問世,擊碎了觀眾對「傳統電影」的想像力,低估了觀眾對「電影」的認知程度。不是進了電影院就叫電影,進了廚房也不是什麼都叫食物。還有垃圾和蟑螂。
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曾親自求證,發現《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所謂的「綜藝電影」,在電影局的備案是紀錄片。紀錄片不可恥,好看的紀錄片多的是。可恥的是,把紀錄片宣傳成「綜藝電影」,張冠李戴,愚弄觀眾,玩四兩撥千斤。這就不合適了,對吧。
因為他們明白,紀錄片和綜藝節目,觀眾都沒有養成掏錢去看的習慣。舉個例子。2016年,《舌尖上的中國》原班團隊製作了一部叫《舌尖上的新年》的電影,宣傳的口號是「美食紀錄片」。投資1200萬,票房收入200萬。電影非常精緻,可惜「紀錄片」的稱號讓人望而生畏,失敗就在所難免了。
反觀綜藝電影,巧妙的避開了陷阱,玩的風生水起。據報道,《爸爸去那兒》為了趕春節檔,拍攝周期只用了7天,然而票房收益卻高達7億。製片方賺得盆滿缽滿,觀眾和《乘風破浪》哭的稀里嘩啦。
對此現象,馮小剛在2015年曾開炮轟擊:「這是電影的自殺。一部電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掙好多個億,讓投資人心都亂了,他們只會去搶這種項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的電影。這讓電影人心都涼了,今後還會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電影嗎?這種錢,很畸形」
第二天,相關網友發文抨擊:「每一次貌似清高的他們都痛心疾首,某些他們認定的好電影票房為什麼干不過很多他們痛恨的爛電影——發現了嗎,他們的痛點還是票房,只能說明大家想拿票房的心有多急切,多貪婪。」
由此引發了業界的激烈爭執,連「人民日報」都加入了戰團,不過它挺的是綜藝電影:「走進影院,『拳頭』『枕頭』『噱頭』背後,是電影類型單一和跟風嚴重;大導演、大明星、大製作,拼湊的往往是『創意欠奉』;畫面再精美、特效再炫目,也讓人『腦補』不了故事的空洞。這樣的情況下,與其花錢花時間去當『小白鼠』,還不如選擇自己熟悉,有一定品質保證的電影。而綜藝電影,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預期。」
上面這番爭論,發生在2015年2月6日---2015年2月7日。很明顯,炮彈的落點是剛剛功成名就的《爸爸去哪兒》綜藝電影。現在看,馮小剛是對的。
4. 你覺得電影《歡樂喜劇人》這部電影中,有哪些不符合現實的情節
用很多地方不合常理 這是由綜藝節目引發的"電影版",這個也不是先例了,以前爸爸去哪,電影版還有黃勃和孫紅雷的,極限挑戰電影版,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拍過電影,我也看過,都是圈錢玩票,電影質量出奇的差,也是為了榨乾粉絲的最後一思熱情,和票錢,跟郭敬明韓寒都一樣換湯不換葯,(韓寒的電影稍微好點)在主要綜藝節目大賺特賺的時候,用電影的手段再撈票房,反正最後分攤到個人,票價也就幾十塊錢,對個人來說,無所謂,但是到拍電影的人來就說不定了,現在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都講究成本和利潤,只要劃得來就干,然後再說,也不管什麼公德,道德了
然後各位主演盡顯「騷能」,讓人感覺看了個低能兒在賣萌,然後主演們去找郭老師,說到這里,導演,你小學老師布置作文你肯定是第一個交的吧,因為流水仗表演的太完美了,給你一個贊,然後主演們爭論找不見郭老師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房間還亂的一團糟,導演,你是不是有個習慣,你是先拉屎然後脫褲子嗎?
接下來是去酒吧,(不錯,劇情能接上啊),還有導演,酒吧那場戲要不你就別拍了,說不定劃傷那個小鮮肉的手,小鮮肉罷演咋辦,還浪費錢,你多給我們看看美女的身材多好,最好是一個雙手掌握的多好。反正還有很多大家有時間看看吧。
5. 寫一篇歡樂喜劇人的影評
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最近出了點事,節目中賈玲的小品因為「惡搞花木蘭」,結果被一個叫做「木蘭文化研究中心」的組織要求道歉。
起先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個段子,一邊是省級衛視和著名演員,另一邊是聞所未聞的神秘組織。巨大的話語權差距,使得整件事看上去都像是媒體炒作出來的一個不存在的爭議。
令人意外的是,事情忽然從段子轉向了現實。東方衛視決定《歡樂喜劇人》暫停播出一周,而當事人賈玲也在微博發表致歉,聲稱自己「無知」並且「疏於學習」,因此就惡搞花木蘭道歉。
當段子忽然變成了事實,看客們臉上的笑容就僵住了。這感覺像是演員在表演打臉,起先是挑逗和搞笑,畫風忽然一轉,真的動起手來,打出了血打掉了牙,喜劇一瞬間變成了恐怖劇。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藝創作的一個特點就是疆界模糊,這當然會帶來一些爭議。比方早年霍元甲的後人就因不滿電影《霍元甲》,將其告上了法庭。但是賈玲事件卻不是這么簡單,要知道花木蘭作為歷史人物,其實更多的是作為虛構者存在的。我們且不管「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是個什麼組織,起碼能肯定的一點是,花木蘭本身就是一個被反復演繹的歷史人物。
問題來了,她為什麼不能被惡搞?
即便我們退一步講,作為英雄人物的花木蘭,一旦被喜劇惡搞會帶來受眾的不適。那麼問題也應該是觀眾與電視台、演員的,「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又有什麼立場,竟然能將歷史人物「花木蘭」占為己有?
更讓人感到無語的是,賈玲道歉引發了連鎖反應。中國道協副會長孟崇然道長發表公開信譴責陳凱歌,稱其作品《道士下山》下流,肆意醜化道教,要求停播。以飾演孫悟空知名的六小齡童在微博說,「好開頭!那惡搞玄奘大師及世界名著《西遊記》的影、視、劇、網路小說的諸位怎麼辦?」
你看,花木蘭不能碰,道教不能碰,孫悟空也不能碰……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導演馮小剛直言:妖協要求《捉妖記》道歉。又有段子手錶示,煎餅是我國傳統美食,深受全國各地群眾喜愛。電影《煎餅俠》醜化了煎餅的形象,作為一名資深的煎餅愛好者,我要求道歉。
段子成了現實,現實又變成了段子,你當然能把一切當成笑話,但賈玲致歉讓笑話變得沉甸甸的。在文革時代里,文藝創作到處都是不能碰觸的禁區,無數文藝工作者會因為碰了某個題材和人物,又或者表達了某種不被接受的觀念,結果遭受批鬥,甚或精神、肉體遭遇傷害。難以想像的是,在娛樂昌盛的今天,一個花木蘭,牽出了娛樂圈的巨大陰影。
網友的段子們固然好笑,但賈玲和花木蘭事情的源頭,似乎也是一個段子。賈玲關於花木蘭的道歉,不管是出於膽怯,亦或是炒作的目的,都起到了極壞的一個示範。娛樂圈會因此損失的不只是一個題材,一個人物,更加是喪失了批評和諷刺的勇氣。
6. 歡樂喜劇人的影評
引自豆瓣
《歡樂喜劇人》是一檔由歡樂嘉娛、華錄百納及東方衛視聯合打造的電視節目,《歡樂喜劇人》作為全國首檔明星喜劇競賽真人秀節目,由「國民萌叔」吳秀波擔任主持,賈玲、吳君如、小沈陽、宋小寶、沈騰(郝建)等眾多實力笑星作為參賽選手。十支團隊,匯聚了中國當下最頂級的喜劇笑星;十二期比賽,致力於呈現中國最頂級喜劇盛宴;兩場末位淘汰賽,進退只取決於觀眾的笑聲,2015 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華麗上映!!
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最近出了點事,節目中賈玲的小品因為「惡搞花木蘭」,結果被一個叫做「木蘭文化研究中心」的組織要求道歉。
起先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個段子,一邊是省級衛視和著名演員,另一邊是聞所未聞的神秘組織。巨大的話語權差距,使得整件事看上去都像是媒體炒作出來的一個不存在的爭議。
令人意外的是,事情忽然從段子轉向了現實。東方衛視決定《歡樂喜劇人》暫停播出一周,而當事人賈玲也在微博發表致歉,聲稱自己「無知」並且「疏於學習」,因此就惡搞花木蘭道歉。
當段子忽然變成了事實,看客們臉上的笑容就僵住了。這感覺像是演員在表演打臉,起先是挑逗和搞笑,畫風忽然一轉,真的動起手來,打出了血打掉了牙,喜劇一瞬間變成了恐怖劇。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文藝創作的一個特點就是疆界模糊,這當然會帶來一些爭議。比方早年霍元甲的後人就因不滿電影《霍元甲》,將其告上了法庭。但是賈玲事件卻不是這么簡單,要知道花木蘭作為歷史人物,其實更多的是作為虛構者存在的。我們且不管「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是個什麼組織,起碼能肯定的一點是,花木蘭本身就是一個被反復演繹的歷史人物。
問題來了,她為什麼不能被惡搞?
即便我們退一步講,作為英雄人物的花木蘭,一旦被喜劇惡搞會帶來受眾的不適。那麼問題也應該是觀眾與電視台、演員的,「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又有什麼立場,竟然能將歷史人物「花木蘭」占為己有?
更讓人感到無語的是,賈玲道歉引發了連鎖反應。中國道協副會長孟崇然道長發表公開信譴責陳凱歌,稱其作品《道士下山》下流,肆意醜化道教,要求停播。以飾演孫悟空知名的六小齡童在微博說,「好開頭!那惡搞玄奘大師及世界名著《西遊記》的影、視、劇、網路小說的諸位怎麼辦?」
你看,花木蘭不能碰,道教不能碰,孫悟空也不能碰……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導演馮小剛直言:妖協要求《捉妖記》道歉。又有段子手錶示,煎餅是我國傳統美食,深受全國各地群眾喜愛。電影《煎餅俠》醜化了煎餅的形象,作為一名資深的煎餅愛好者,我要求道歉。
段子成了現實,現實又變成了段子,你當然能把一切當成笑話,但賈玲致歉讓笑話變得沉甸甸的。在文革時代里,文藝創作到處都是不能碰觸的禁區,無數文藝工作者會因為碰了某個題材和人物,又或者表達了某種不被接受的觀念,結果遭受批鬥,甚或精神、肉體遭遇傷害。難以想像的是,在娛樂昌盛的今天,一個花木蘭,牽出了娛樂圈的巨大陰影。
網友的段子們固然好笑,但賈玲和花木蘭事情的源頭,似乎也是一個段子。賈玲關於花木蘭的道歉,不管是出於膽怯,亦或是炒作的目的,都起到了極壞的一個示範。娛樂圈會因此損失的不只是一個題材,一個人物,更加是喪失了批評和諷刺的勇氣。 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第一季在今天晚上拉下帷幕。說說進入決賽的這五組吧。高曉攀,是最後進組的,應該是相聲的希望吧,不知道是不是聽慣了郭德綱了,現在看這種相聲,覺得很肉麻,並且他其實也沒有在正經說,一直扛著要挽救相聲,拯救曲藝的大旗,純煽情了,看的很累;喬杉,修睿,兩個人確實很努力,但貌似他們在離開愛笑之後,就一直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這次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由於謹慎反而失去了他們以往的風格,愛笑整體上解散之後,就完全是在為節目而節目了,完全沒有了在早期那種純粹的精神;賈玲,她,不想說一個女的踏入這個圈子所要歷經的艱辛,她的作品總給我看一個就可以知道她所有那種套路的感覺,雖然她每次也在很努力的突破,但是效果不太明顯;如果說前面的三組只能稱之為段子集合的話,後面的兩組才能上升到喜劇人的角度,段子是為了作品服務的。宋小寶,二人轉的演員真的很厲害,如史航所說的,每個人上台的時候都好似拿整個生命在演出,前面的幾期挺出彩,可能也是這種壓力,讓他在後面的比賽中既想要突破,可是也必須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這就是十一期的致敬二人轉和十二期的人生,讓我很不舒服,自己的意願也沒有得到貫徹,名次還總是被沈騰壓著,我想,他應該也是無奈的;之前的白眉團隊,感覺整體上就像他們的老闆鄧超一樣,是屬於那種撓人笑的,只能說搞笑,談不上喜劇;李菁和曹雲金之流,不說也罷;楊金賜有些可惜,但是表演方式註定了被淘汰;九孔和吳君如既有水土不服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內容不夠豐滿的原因;劉儀偉註定走不了幾步,諷刺只是一種形式,不應該是一個節目的全部;開心麻花,沈騰團隊。沈騰是話劇演員出身,對舞台的張力,台詞的力度上要求很高,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演員,從致敬卓別林哪一期看的很清楚,其實他每一期的節目都在做嘗試,在段子不低俗的基礎上,每期都是一個完整的劇情,能夠很清楚的表達出他要表達的主題,對的,主題,很清晰的主題,這是這個節目中所有別的團隊中都表現不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才是喜劇,他也無愧與喜劇之王這個稱號!
7. 如何評價《歡樂喜劇人》
算是國產正能量的東西,不管過程如何,初忠很好。總體來說,一般般的節目吧版,也沒有某些權人說的那麼的爛吧。
楊金賜的肢體語言太強大了,只不過這個舞台還是不太適合他,希望他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看他在笑敖江湖裡跳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順間淚奔。第二期看他最後說的孤獨,真的很心疼。
他們之間不僅是喜劇之間的交流,而是相互之間的理解,理解對方的艱辛,苦澀,與無盡的落寞和孤獨。
8. 如何評價歡樂喜劇人
電影版《歡樂喜劇人》唯一的良心,就是其並沒有原模原樣的把一檔綜藝節目搬上銀幕,這好在還是一部有劇情能被稱之為喜劇電影的作品,當然若論這種胡編亂造為了搞笑而窮盡各種手段的拼湊能有多好看?只能說如同一個已經壞了的雞肋,難以下咽,棄之無惜。
《歡樂喜劇人》或許是一檔有價值,將相聲小品更為發揚光大的欄目,但這部匯聚了一眾喜劇人的電影卻絕對不是,它只是讓我想到了昔日趙麗蓉老師在《打工奇遇》中一段簡單直白卻尤為經典的台詞:「啥群英薈萃,我看就是蘿卜開會。」
文/夢里詩書
9. 你如何評價《歡樂喜劇人》
我知道歡樂喜復劇人這個節目制非常的有趣,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歡樂這個作品以及節目中的劇情都離不開歡樂兩個字,喜劇人也是他們裡面的演員,非常的有喜感,並且他們所帶來的表演都讓觀眾非常樂觀,所以說我覺得這個節目對人們非常的友好,讓人感覺到快樂,這是一部非常好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