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篇觀後感
Ⅰ 急求一篇兩千字的關於《蔣介石傳》的讀後感!!!
閑極無聊,信手拈來一本《蔣介石傳》,書中以較為客觀的角度描寫了蔣介石從出生到日本求學,從從軍到登上高位,從權傾當野到敗退台灣的歷史過程。細細讀來,一個活生生的蔣介石躍然於紙,讓我思緒萬千。
關於蔣介石,想必並不需要我多說什麼?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對他有一個自己的評價?對於蔣介石,我只知道他的一些最最基本的情況:他名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故。是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除此之外,從沒思考過他是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他的失敗該歸咎於什麼
觀完全書蔣介石給我的感覺是,那是一個接受了封建思想教育很深,一個很傳統的男士,追尋著父輩光宗耀祖的思想,並一輩子實踐著。一個守舊的人用著守舊的方式統領著當時風雨飄渺的中國。如果說蔣介石的失敗在於他自己所說的黨政軍的腐敗,但其中卻缺少一人就是他自己的,歸根結底,我發現他用施恩的方式令手下效忠(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他的施恩令追隨者感恩戴德,但錯誤的是他放縱手下一邊腐敗一邊效忠。畢竟整個社會都是由人組成,一小部分的腐敗卻會令另一大部分的人怨聲四起。於是革命開始了,不懂得收服人心卻用兵力鎮壓,這大概是熟讀儒家卻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的人的悲哀吧?
那是一個心胸極其狹隘的人,當西安事變結束後,張學良將軍將蔣委員長親自送到南京,但極度憤怒的蔣介石對著幽禁了他三天的張學良說,『你關了我三天,我要關你一輩子』。而蔣介石的老家溪口就是張學良將軍幽禁生活的序曲,因為蔣介石喜歡這里的山水風光,於是把張學良關在他的腳下,他最喜歡的妙高台下面雪竇寺的後面的小旅社中。這段歷史我不想多做評述,但一個人身關民族存亡正義的行為,雖然冒犯了一下他的權威,就對一個人的人往後長達一世紀的生活就做出了他自己的決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他的火氣延伸到他去世的那天還沒熄滅。一個高高在上的人的沒有寬大的胸襟去包容自己的手下,卻一味的用金錢去討好追隨者們,也許這也是他失敗的一大誘因吧?
他對人的包容在哪裡呢?去了他的老家溪口,看了美侖美奐的小洋房和他的出生的故居我才知道,他眼中有的只是他自己的家,他為他的家人和自己修建了許多的在當時很流行的房子,並擴建了自己的舊宅。一個統治著一個社會的人心中重要的只有他的小家而已這可能就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他為自己出生的地方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報效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家族,提攜和包容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甚至那個人是搶走所有家產的大哥。在他退守台灣時,為了他的族人不受解放軍的可能會出現的不公平對待而把自己所有族親全都帶走,卻丟下了溪口千千萬萬的和他毫無血緣的人。但這些保留下來的故居,這些曾經見證了他的輝煌歷史的遺留物都在告訴我這是一個軍閥留下來的。一個為了自己的生活的更好去犧牲別人並掠奪更多財物供自己享用的人他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書中最後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大意是說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如果不出現一個叫蔣介石的人,也會有另一個不知名的人站在他的位子上,這是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所選擇的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而已。
Ⅱ 蔣介石的讀後感100字左右
[蔣介石讀後感]蔣介石讀後感從酒店輾轉到這里來了之後,每天在學習之餘偶爾的空暇之間,一直都在看《蔣介石傳》,聊作為精神放鬆的最佳課外讀物,蔣介石讀後感。這些天終於看完了。
最後的結局是蔣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與過究竟該怎樣定論?留下天下後人評說,該書作者最後肯定了蔣的兩大歷史功績:堅持抗日戰爭直到勝利與發展台灣經濟,對於蔣氏的評論有這么幾個詞:堅強,剛毅,固執,以至於暴戾,狡黠,獨斷專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攝人,總是充滿信心地戰斗,以及奮斗中的悲壯氣度。
我想少年的蔣介石就已經是特立獨行,不同於凡人的了,他有著專橫的性格,高昂的鬥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過於他對理想的追求,書中寫到他對於赴日留學,以及對於國民革命的毫不鬆懈的追求執著得讓我贊嘆他的意志堅定,少年時期的他曾於鎮上師從蔣謹藩,習讀《大學》,《中庸》,《易經》。1904年,十七歲轉入寧波箭金學堂,從此開始接受性理學,富國強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國藩的強邦御辱,定內亂,忍外侵,以及王陽明的唯心思想,這些思想對後來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軍事方針有著深刻的影響。青年時期,蔣介石認識到只有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才是救國之道只後就一直堅定地歷盡磨難赴日留學。在日本認識陳其美,通過其介紹認識孫中山然後積極投身地投入到國民革命的歷史浪潮中來。然後為了個人目的耍盡心機隨著職位的上升,權力慾望的膨脹和驅使最終走向了領導中國獨裁專權的道路,進而影響了中國現代史的進程和發展,成為了歷史風雲人物,讀後感《蔣介石讀後感》。
通過蔣介石人生奮斗歷程,我認識了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一個人,也許在青少年時期,對於未來的構想是茫然無知的,但是隨著對興趣愛好的嘗試,他的目標和理想就會逐漸地清晰堅定。所以我想一個人在他還沒踏入社會之前經常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擔憂是很正常的,因為理想這個東西,也是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而不是在校園的黃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學坐在一起聊出來的。二,每個成人的思想動向以及行為決策都會受到他青少年的閱讀書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響。小時候雖貧窮但純朴的教育或許對於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來說是這輩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將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後人生路上各種困難從而成就其非凡的事業。 想必蔣介石小時候並不知道什麼叫做革命,為什麼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時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夠改變許多事情的時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了,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意志和願望。而蔣在風雲變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時代更是深受曾國藩「小不忍則亂大謀」王陽明靜心修身.等.治國心經的影響,乃至每日必靜坐默念咒語,有著良好的作息習慣。此外,他還有一個良好到了讀書特點「幾十年來,我每日必有日課,每日必有記,雖在造穴顛沛之中,也沒有一日間斷,在閱讀某一種書籍時沒有中卷以前是絕不會旁騖其他書籍的。」
至於,在大陸的慘敗,蔣顯得氣憤異常:我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我是被國民黨敗的。其中不乏他在三大戰略上的失誤,物價飛漲,軍費大增,失去民心,經濟的崩潰因素。事已至此,不得不帶著長子蔣經國在家鄉奉化溪口的母親墳上最後跪拜,悲壯轉身感嘆,從此再也沒能回到大陸.......
退居台灣後蔣介石明顯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但他時刻並沒有忘記反-攻大陸,頗有「卧薪嘗膽」之志。感到了國民黨的日益腐-敗,墮落,從此開始大力整頓,實行清明政治和三七五減租,重視農業,發展經濟,改革教育,尊師重教,厲行節儉甚至每日三餐總統府的餐桌也只是兩菜一湯,他的座駕一直是在大陸上的舊車,衣服也是四套舊衣。這些努力使得台灣迅速成為新興工業地區亞洲四小龍之一
Ⅲ 蔣中正,中的「中正」出自那篇文章
《周易》,《豫》卦六二爻辭本義曰: 「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其中有一卦叫「豫」內卦,其卦辭為「利建候行容師」即有利於建國封候和行軍作戰的意思。
根據《彖傳》「一剛應五柔而志於上行,順理而運動」。豫卦的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這爻辭彖辭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不終日沉迷於享樂,是最吉利的。原因是因為能居中得正。 蔣公的名字就採用這一卦的美好意境
請迅速採納謝謝
Ⅳ 《蔣介石的「黃金內褲」》讀後感
[蔣介石讀後感]蔣介石讀後感從酒店輾轉到這里來了之後,每天在學習之餘偶爾的空暇之間,一直都在看《蔣介石傳》,聊作為精神放鬆的最佳課外讀物,蔣介石讀後感。這些天終於看完了。
最後的結局是蔣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與過究竟該怎樣定論?留下天下後人評說,該書作者最後肯定了蔣的兩大歷史功績:堅持抗日戰爭直到勝利與發展台灣經濟,對於蔣氏的評論有這么幾個詞:堅強,剛毅,固執,以至於暴戾,狡黠,獨斷專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攝人,總是充滿信心地戰斗,以及奮斗中的悲壯氣度。
我想少年的蔣介石就已經是特立獨行,不同於凡人的了,他有著專橫的性格,高昂的鬥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過於他對理想的追求,書中寫到他對於赴日留學,以及對於國民革命的毫不鬆懈的追求執著得讓我贊嘆他的意志堅定,少年時期的他曾於鎮上師從蔣謹藩,習讀《大學》,《中庸》,《易經》。1904年,十七歲轉入寧波箭金學堂,從此開始接受性理學,富國強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國藩的強邦御辱,定內亂,忍外侵,以及王陽明的唯心思想,這些思想對後來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軍事方針有著深刻的影響。青年時期,蔣介石認識到只有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才是救國之道只後就一直堅定地歷盡磨難赴日留學。在日本認識陳其美,通過其介紹認識孫中山然後積極投身地投入到國民革命的歷史浪潮中來。然後為了個人目的耍盡心機隨著職位的上升,權力慾望的膨脹和驅使最終走向了領導中國獨裁專權的道路,進而影響了中國現代史的進程和發展,成為了歷史風雲人物,讀後感《蔣介石讀後感》。
通過蔣介石人生奮斗歷程,我認識了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一個人,也許在青少年時期,對於未來的構想是茫然無知的,但是隨著對興趣愛好的嘗試,他的目標和理想就會逐漸地清晰堅定。所以我想一個人在他還沒踏入社會之前經常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擔憂是很正常的,因為理想這個東西,也是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而不是在校園的黃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學坐在一起聊出來的。二,每個成人的思想動向以及行為決策都會受到他青少年的閱讀書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響。小時候雖貧窮但純朴的教育或許對於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來說是這輩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將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後人生路上各種困難從而成就其非凡的事業。 想必蔣介石小時候並不知道什麼叫做革命,為什麼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時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夠改變許多事情的時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了,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意志和願望。而蔣在風雲變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時代更是深受曾國藩「小不忍則亂大謀」王陽明靜心修身.等.治國心經的影響,乃至每日必靜坐默念咒語,有著良好的作息習慣。此外,他還有一個良好到了讀書特點「幾十年來,我每日必有日課,每日必有記,雖在造穴顛沛之中,也沒有一日間斷,在閱讀某一種書籍時沒有中卷以前是絕不會旁騖其他書籍的。」
至於,在大陸的慘敗,蔣顯得氣憤異常:我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我是被國民黨敗的。其中不乏他在三大戰略上的失誤,物價飛漲,軍費大增,失去民心,經濟的崩潰因素。事已至此,不得不帶著長子蔣經國在家鄉奉化溪口的母親墳上最後跪拜,悲壯轉身感嘆,從此再也沒能回到大陸.......
退居台灣後蔣介石明顯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但他時刻並沒有忘記反-攻大陸,頗有「卧薪嘗膽」之志。感到了國民黨的日益腐-敗,墮落,從此開始大力整頓,實行清明政治和三七五減租,重視農業,發展經濟,改革教育,尊師重教,厲行節儉甚至每日三餐總統府的餐桌也只是兩菜一湯,他的座駕一直是在大陸上的舊車,衣服也是四套舊衣。這些努力使得台灣迅速成為新興工業地區亞洲四小龍之一,
Ⅳ 蔣介石的故事讀後感急了300字
[蔣介石讀後感]蔣介石讀後感從酒店輾轉到這里來了之後,每天在學習之餘偶爾的空暇之間,一直都在看《蔣介石傳》,聊作為精神放鬆的最佳課外讀物,蔣介石讀後感。這些天終於看完了。
最後的結局是蔣介石病逝了,其一生的功與過究竟該怎樣定論?留下天下後人評說,該書作者最後肯定了蔣的兩大歷史功績:堅持抗日戰爭直到勝利與發展台灣經濟,對於蔣氏的評論有這么幾個詞:堅強,剛毅,固執,以至於暴戾,狡黠,獨斷專行,自我中心,精力充沛,目光攝人,總是充滿信心地戰斗,以及奮斗中的悲壯氣度。
我想少年的蔣介石就已經是特立獨行,不同於凡人的了,他有著專橫的性格,高昂的鬥志,深沉的心智,最深刻的莫過於他對理想的追求,書中寫到他對於赴日留學,以及對於國民革命的毫不鬆懈的追求執著得讓我贊嘆他的意志堅定,少年時期的他曾於鎮上師從蔣謹藩,習讀《大學》,《中庸》,《易經》。1904年,十七歲轉入寧波箭金學堂,從此開始接受性理學,富國強兵的思想,如《曾文正公集》曾國藩的強邦御辱,定內亂,忍外侵,以及王陽明的唯心思想,這些思想對後來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軍事方針有著深刻的影響。青年時期,蔣介石認識到只有學習先進的軍事理論才是救國之道只後就一直堅定地歷盡磨難赴日留學。在日本認識陳其美,通過其介紹認識孫中山然後積極投身地投入到國民革命的歷史浪潮中來。然後為了個人目的耍盡心機隨著職位的上升,權力慾望的膨脹和驅使最終走向了領導中國獨裁專權的道路,進而影響了中國現代史的進程和發展,成為了歷史風雲人物,讀後感《蔣介石讀後感》。
通過蔣介石人生奮斗歷程,我認識了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一個人,也許在青少年時期,對於未來的構想是茫然無知的,但是隨著對興趣愛好的嘗試,他的目標和理想就會逐漸地清晰堅定。所以我想一個人在他還沒踏入社會之前經常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和擔憂是很正常的,因為理想這個東西,也是需要在社會實踐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而不是在校園的黃昏下石凳子上和朋友同學坐在一起聊出來的。二,每個成人的思想動向以及行為決策都會受到他青少年的閱讀書籍或者其接受的教育的深刻影響。小時候雖貧窮但純朴的教育或許對於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來說是這輩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將促使他努力克服今後人生路上各種困難從而成就其非凡的事業。 想必蔣介石小時候並不知道什麼叫做革命,為什麼要革命,直至他青年的時期他也未必真正懂得,但是在自己能夠改變許多事情的時候他便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了,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意志和願望。而蔣在風雲變色,人生潮起潮落的時代更是深受曾國藩「小不忍則亂大謀」王陽明靜心修身.等.治國心經的影響,乃至每日必靜坐默念咒語,有著良好的作息習慣。此外,他還有一個良好到了讀書特點「幾十年來,我每日必有日課,每日必有記,雖在造穴顛沛之中,也沒有一日間斷,在閱讀某一種書籍時沒有中卷以前是絕不會旁騖其他書籍的。」
至於,在大陸的慘敗,蔣顯得氣憤異常:我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我是被國民黨敗的。其中不乏他在三大戰略上的失誤,物價飛漲,軍費大增,失去民心,經濟的崩潰因素。事已至此,不得不帶著長子蔣經國在家鄉奉化溪口的母親墳上最後跪拜,悲壯轉身感嘆,從此再也沒能回到大陸.......
退居台灣後蔣介石明顯吸取了在大陸失敗的教訓,但他時刻並沒有忘記反-攻大陸,頗有「卧薪嘗膽」之志。感到了國民黨的日益腐-敗,墮落,從此開始大力整頓,實行清明政治和三七五減租,重視農業,發展經濟,改革教育,尊師重教,厲行節儉甚至每日三餐總統府的餐桌也只是兩菜一湯,他的座駕一直是在大陸上的舊車,衣服也是四套舊衣。
Ⅵ 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 800字
愛國電影《鐵血》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蘆溝橋的槍聲,日本浪人的狂笑,激發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的燦爛光輝。
觀看愛國電影《鐵血》後,我的感觸很深。
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畏虎豹豺狼,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而推出的戰爭巨片《鐵血》,9月1日起開始國內公映。這部影片真實再現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昆侖關戰役的悲壯場面。
8月31日,在北京新世紀影院舉行的《鐵血》首映式上,劇組主創人員出席了與北京各媒體的見面會。民革中央、黃埔軍校同學會、抗戰將士的後代等近300人觀看了這部電影。影片放映結束後,觀眾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鐵血》反映的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正面戰場的著名戰役昆侖關戰役。1939年冬,侵華日軍派出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第五師團與第十八師團,在華南北部灣沿海欽州一帶突襲登陸,攻佔南寧,妄圖切斷當時中國大後方唯一暢通的國際交通線。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五軍,在杜聿明的指揮下與日軍王牌機械化部隊激戰近月,終於奪回地處西南國際交通線咽喉地帶的昆侖關。
在這場激烈的攻堅戰中,中國軍隊全殲了日軍精銳的21旅團,擊斃日少將中村正雄並基本消滅了該旅團的全部指揮官;中國軍隊亦付出了1萬人以上的傷亡。
電影《鐵血》在描摹這段壯懷激烈的歷史時,既著力刻畫了杜聿明、戴安瀾、鄭洞國等國民黨將領的內心波瀾,也真實再現了下層官兵和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從而將戰爭宏觀與戰壕微觀緊密結合起來,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軍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
據影片製片人兼出品人陳敦德介紹,昆侖關戰役是8年抗戰中,中國從防禦階段轉為相持階段的轉折點。這場戰役之後修建了昆侖關戰役抗戰烈士陵園,戰役中陣亡官兵的姓名都刻在大理石墓碑上,蔚為壯觀。雖經60年風雨,陵園至今仍舊保存完好,悼念群眾絡繹不絕。
我記得片中的日本將士說了一句話:「打敗一個陣地並不難,但要打垮人民愛國反抗的精神是非常之難!」當中華人民開始反抗時,日本帝國傻了。他們萬萬沒想到中華人民為了國家赴湯蹈火,出生入死,能為國捐軀。
《鐵血》這部片子里正包含著偉大的愛國之心。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五連長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阻止部隊前進的碉堡炸掉。五連長說:「如果我不把這顆該死的虎牙拔掉,你就拿我人頭!」他指揮部隊拚命地往前沖,手裡拿著一個粗棒子,上面捆著五顆手榴彈或是幾個炸葯包。革命戰士個個往前沖,為了祖國,為了鄉親父老,為了死去的同胞們報仇!但他們畢竟是血肉之軀,沖到近處,就快成功時,被敵人的機槍掃中,倒在了死去戰友的身旁。接著,又是一批士兵沖上去,又是一批士兵倒在血泊中。連長看著平時的戰友一個個離開了人世,對世界撒手而去,心如刀割。看到只剩下最後幾個人了,一把奪去戰友手中的一挺自動步槍,對著僅剩的戰友喉到:「為了中華民族,沖啊!」一個戰友攔住他說:「連長!這又是何苦呢?」連長還沒聽完,已沖了上去。結果還沒跑到一半,他抽出手榴彈,拉了弦。就在這時,他深中數彈,艱難地拋出手榴彈後倒在地上,成為了一名烈士。
此時的我已是熱淚盈眶,這種感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是啊,愛國主義的力量不可戰勝,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條真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們的祖國開始了新的歷程。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當年趕走侵略者、消滅反動派的血火戰斗,我們應用我們青春的熱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祖國。
沒有烈士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他們的壯舉激勵著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我們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滌盪自身,戰勝艱難險阻,積累著日月精華,奔向那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這正是我們每個今天的中國人所驕傲的。當然,作為炎黃了孫,我們在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的時候,要大膽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斷熔鑄和培植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應該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
辛亥革命作為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是中國近代社會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中國歷史上豎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從政治制度發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革命運動,而且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促進了民族覺醒,這是更具歷史價值的功績。
從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反封建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使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從經濟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有力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總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達到了舊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並為後來的革命開辟了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
此時,參加開國大典的北京30萬軍民齊聚天安門廣場,翹首期待著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下午3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開始。在群眾的歡呼聲中,毛澤東主席用他那帶著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頓時,廣場上歡聲雷動,群情激昂。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場肅立,向國旗行注目禮。廣場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象徵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28年的光輝歷程。
隨即,毛主席向全世界宣讀中央人民政府第1號公告。接著舉行盛大閱兵式。朱德總司令在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車檢閱部隊。檢閱畢,朱德總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指出:「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隨後,在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受閱部隊列成方陣,邁著威武雄壯的步伐,由東向西分列式通過天安門廣場。與此同時,剛剛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14架戰斗機、轟炸機,凌空掠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閱兵式持續近3個小時,此時天色已晚,長安街華燈齊放,群眾遊行開始了。一隊隊遊行群眾高舉紅旗和紅燈,縱情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徹雲霄。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探身欄桿外,不停地向廣場上的群眾揮手致意,情不自禁地在擴音機前大聲高呼:「同志們萬歲!」「人民萬歲!」廣場上,人們熱情洋溢,載歌載舞,萬眾歡騰,盡情地歡度新中國的第一個夜晚,節日的首都沉浸在幸福、喜悅和歡欣鼓舞中。這一天,在全國已經解放的各大城市,都舉行了隆重熱烈的慶祝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和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有了如今的黃河猛,長江壯,泰山雄,昆侖莽,萬河山河浩浩盪盪以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徐洪剛,走過一隊隊雷鋒,走過一隊隊李向群,走出中國人民最風流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
Ⅶ 《蔣介石之南京保衛戰》讀後感八百字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讀文章讀書的感覺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寫讀後感最好是實際寫自己的感悟。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 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 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 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
當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
但是 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
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Ⅷ 《請看今日之蔣介石》讀後感
《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是郭沫若著名的散文作品。在這篇文章中,郭沫若以版無比憤怒的心情,詳盡而權具體地揭露了蔣介石陰謀製造「贛州慘案」、「南潯事件」和「安慶慘案」的血腥罪行,撕下來蔣介石的種種偽裝,將蔣介石的反動面目暴露在廣大人民群眾的面前。這篇文章寫在「四·一二」政變以前,響亮提出來「打倒蔣介石」的口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義,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就郭沫若個人來說,這篇在革命的黑暗時代公開討伐蔣介石的文章,是他政治上成熟的標志,更代表了郭「旗幟鮮明」的革命態度。
Ⅸ 蔣介石大傳讀後感400字
近日抄一口氣讀完 《蔣介石大傳襲》,雖然敘事略感拖沓,但總體感覺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人物傳記。現在已經不是一棍子打死或一味唱贊歌的年代,怎麼相對客觀地描述領袖人物的完整一生,不僅需要掌握大量一手資料,需要有很好的文筆和宏觀把握能力,更需要有一種魄力,一種敢於面對現實、敢於說實話的魄力。
我這個年齡段或更早的人,對蔣介石的印象大多來自過去電影、課本等載體,基本的概念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目,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純粹的反面人物,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與領袖人物扯不上邊。讀了《大傳》後,才覺得過去的認識是片面的,也才真正感到解放思想是多麼的重要。過去這類書是不能出的,寫這樣的書小則判刑入獄,大則拉出去槍斃,怎麼能說蔣介石是個領袖人物呢,怎麼能說蔣介石在抗戰中運籌帷幄呢,怎麼能說是蔣介石的努力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呢?30年前這確實難以想像。
《大傳》讓我更加全面了解了那一段過去的歷史,那個滄海桑田、血雨腥風的年代,也讓我感知到當今社會的開放與包容,詆毀我們曾經的敵人並不能太高我們自己,我們太需要包容,這種包容來自於認知,而認知來自於歷史書籍,這大概也是讀書的樂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