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站台影評
① 觀看電影,活著張藝磨,站台賈樟柯大河之戀,羅伯特雷德福,觀看後,寫一篇中和三部電影的觀後感
你連問題都沒打全乎,是考試急用?請訂正標題
② 賈樟柯的所有電影及名字和評論
很多, 寫不下了....看他的網路吧..http://ke..com/view/13924.htmhttp://www.mtime.com/person/892869/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client=aff-9991&channel=searchbutton&newwindow=1&q=%E8%B4%BE%E6%A8%9F%E6%9F%AF%E4%BD%9C%E5%93%81&revid=768112410&ei=OytwSpKDIoHq6APS5tWcCw&sa=X&oi=revisions_inline&resnum=0&ct=broad-revision&cd=6 賈樟柯簡歷: 賈樟柯,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blog)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獎。2004年,賈樟柯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5年,賈樟柯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審2006年,因《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07年,獲國際經濟組織「青年領袖」稱號2007年,因《三峽好人》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主要作品:小武(1998,107分鍾,故事片)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 斯道獎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第3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獎比利時電影資料館98年度大獎:黃金時代獎第42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1999年義大利亞的里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站台(2000,193分鍾/154分鍾,故事片)200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最佳亞洲電影獎2000年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2001年獲瑞士弗里堡國際電影節唐吉可德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2001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2001年獲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2001年獲第30屆蒙特利爾國際新電影新媒體節最佳編劇獎2002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2002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公共場所(2001,31分鍾,紀錄片)第13屆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狗的狀況(2001,5分鍾,紀錄片)2001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特別展映。任逍遙(2002,113分鍾,故事片)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特別獎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最佳外語片提名2002年美國《電影評論》年度十大佳片之一世界(2004,108分鍾,故事片)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第 6屆西班牙巴馬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伯爵獎、最佳攝影獎第11屆法國維蘇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 7屆法國杜威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金荷花獎多倫多影評人協會2005年最佳外語片獎法國《電影手冊》2005年度十大佳片之一東 (2006, 70分鍾, 記錄片)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義大利紀錄片協會最佳記錄片獎義大利藝術協會2006開放獎2006台北國際記錄片雙年展最佳亞洲紀錄片獎三峽好人 (2006, 105分鍾, 故事片)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導演因此片,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③ <<任逍遙>>影評
《任逍遙》中的公共空間 在《站台》上放下了沉重鄉愁的賈樟柯終於可以《任逍遙》了。在他的這部新作里,賈樟柯開始他的調侃。《任逍遙》里有不少有意思的和他以及他的電影有關的小細節。例如那個在影片一開始唱歌的瘋子就是賈樟柯本人,而片中時不常出現的小武哥則是賈樟柯另一部電影《小武》的主人公。在這部片子中小武似乎仍然在干他的「手藝活兒」,因為影片開始沒多久他就被便衣給抓了,而後來他被放出來之後,斌斌問他不是進號子了嗎,他回答說那還不是跟」在家」一樣。另外還有小武哥跟斌斌買碟那段兒,他問斌斌,有《站台》沒有?沒有。有《小武》沒有?沒有……
《任逍遙》的背景地從汾陽移到了大同,一個更大些更躁動些的城市。大同這個城市還曾經出現在賈樟柯的一部紀錄片《公共空間》中。賈樟柯說,之所以選擇這座城市,是「因為大同對我來說是一個傳說中的城市。每一個山西人都說那兒特別亂,是一個恐怖的地方,我就想去那看看。而且當時真的有一個傳說,對我特別有誘惑。就是傳言大同要搬走,因為那裡的煤礦已經採光了,礦工都下崗,然後正好是開發大西部,說要把所有礦工都遷到新疆去開採石油。傳說那裡的每個人都在及時行樂,普通的餐館都要提前30分鍾定好。」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或者說實際上也是很具代表性的中國城市中,賈樟柯所關注的仍然是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片中的主人公小濟和斌斌是「混社會的」 而女主角巧巧則是個野模。他們都是那種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該干什麽的人。小濟說「活那末長幹嘛呀,30歲就夠了」。斌斌對於按摩女「混口飯吃吧「的回答則是「吃口飯混吧」。 「任逍遙」 在這個片子里有兩個出處,小濟的任逍遙出自是莊子,喬三告訴巧巧,巧巧又告訴小濟,「任逍遙就是想幹嘛幹嘛」。而斌斌的任逍遙則出自任賢奇,他和女朋友在卡拉OK里約會,一起唱「讓我悲也好,讓我悔也好,恨蒼天你都不明,讓我苦也好, 讓我累也好,隨風飄飄天地任逍遙」。賈樟柯在一次訪談中說:「在這樣一個飛速前進的壓力之下,人們有一種莫名的躁動、莫名的興奮,一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得過且過,享受生命的歡愉,過度地尋找快樂,沒有節制地生活。在這種生活態度背後,有一個非常悲情的原因:很多人看不到明天,有種『臨終前狂歡』的氣息在裡面。整個電影在拍的時候也是一直在尋找這種氣息。」 賈樟柯的鏡頭語言很好地詮釋了這種躁動與興奮,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追尋,以及一定程度上曲解。
但是總的來看,電影的在情節設置上有些磕磕絆絆。當賈樟柯把他的焦點放在表現城市中」空間感」的主題上,情節似乎成了他對一系列表現山西大同這個衰敗的工業場景所散發的獨特的 「公共空間」理解的附屬品。」公共空間」的含義很多,可以指具體的人群集合的地方,也可以是抽象的屬於大家共享的概念。電影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其中出現的「空間」都不是單純的物理意義上的,而是帶著某種社會文化附加值。這些空間不僅僅是電影中人物活動的背景,也是構成電影所要表達的特定歷史文化環境及其變遷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當賈樟柯在他追求「真實記錄」的電影原則的同時,如何重新表達構成 「真實記錄」的一個重要元素――「空間」變成了他的核心。正如賈樟柯所說: 「過去的空間和現在的空間往往是疊加的……空間疊加之後我看到的是一個縱深復雜的社會現實。這里我們將電影中大量的建築和城市表達的「空間」概念理解成「場所」可能更容易把握。其中「空間」和「場所」在概念上不同之處在於後者更強調了人群在空間里自我體驗的因素。場所可以看作是一種主觀的對空間的理解和感受。
片中的最有特色的就是那種疊加的空間。這些空間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已經發生轉移,成為一種非常態的公共空間。那個幾乎廢棄的汽車站候車廳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公共空間》里也選用的這個地方。這個場景在《任逍遙》里用了兩次:一次是在一開始斌斌和小濟出場,還有就是斌斌和他的女友分手。這個空間應該算是片子裡面最大的室內公共空間了,汽車站前廳已經成了檯球室,而候車大廳則廢棄在那裡,可能曾經改成過舞廳。從它的狀態中最容易看出這個城市的興衰變化。緩慢的全景鏡頭充分的表現了候車廳的物理性狀態和它的歷史痕跡,最細節的一點是斌斌和女友最後一次見面時,兩個人坐在大廳一角的類似咖啡座似的一個地方,那種曾經很流行的火車座如今殘破不堪,昏暗的光線下,已經破了的椅背翻著邊兒。片中一個極富個性的室外空間是位於巧巧家住的居民區和公路之間的乾涸的河床。從河床上穿過是從居民區到公路上的公共汽車站的一條近路,很多人這樣抄近路就在河床上走出一條路,並且還在靠近汽車站的位置搭了一座簡易的小橋。河床上零零散散的扔了不少垃圾。城市之外的大同有眾多的工廠,礦區,運媒的過道,這些對表現荒寂和貧瘠的工業形象再好不過。雖然這些空間本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但一場沒有觀眾看的促銷演出,使得這些消極的環境被塑造成一種特殊的公共空間,暗示了工廠礦區這些特殊人群所擁有的公共空間的形象以及它的衰敗。這些空間往往是無人管理的,就像是那些社會上無人關注的邊緣群體。這和片中另一些概念化的空間,象什麼「紡織廠的,」「七中的」等等形成了對比。而這些非常態的公共空間是不具名的,或者已經喪失了它所具名字的含義而又缺乏新的含義,成為一種模糊不清的曖昧空間。這也能折射出在其中活動的人們的心態,就像斌斌的媽媽,20年的工齡4萬元買斷,而接下來又能做什莫呢?這種心態在《小武》中也曾描述過,拆遷的人們抱怨著,「舊的拆了,新的又在哪兒呢?」
除此而外,其他一些大眾活動空間也表現出一定的個性,有醫院,銀行,戲院,迪廳這種大一些的,還有飯館,發廊,居委會,修車鋪,卡拉ok包廂,牙醫門診部,派出所辦公室等小型的。室外場景描寫當然少不了對城市中正在消失的老房子的街道,躁動著的人流川息不停的大街,居民樓室外乏味骯臟的環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大同這個古跡眾多的古城而言,賈樟柯對那些地方文化遺產沒有表現絲毫的興趣。除了極少的借用民居表達城市面貌改變的場景外。任何古建築遺物(最有名的比如上,下華嚴寺,善化寺,近郊的雲崗,遠郊的懸空寺,應縣木塔)從未閃入到鏡頭里。這是我比較欣賞賈的作品的一個方面。因為他沒有媚俗的玩弄地方文化符號。這個特點也同樣體現在前兩個片子里。對山西人而言,那些佔全中國75%以上的地上文物---古建築完全不是他們現在的生活。長鏡頭是這些空間最基本的表現方式。比如卡拉ok包廂里的數個場景。鏡頭的位置除了一兩次轉到電視畫面上外基本上是固定的。有時,賈在鏡頭處理的風格也試圖有些改變,比如在飯館那段小濟和巧巧的對話。鏡頭在兩人之間強烈切換。最後瞬間消失在整個飯館的全景里。不過我不大喜歡這段,尤其是借用《低俗小說》的故事來暗示最後搶劫的劇情。這段本身還是蠻有戲劇性,但我覺得看上去有點象整個電影雜音,與整體風格不是很協調,大概賈樟柯捨不得忍痛割愛。
還有一種不被人注意的空間形式就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對空間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本身的空間形式,另一個是作為聯系公共空間的方式(從一處到另一處)。對於前者,影片里有三個不同的場景。一個是小麵包車,一個是公共汽車。還有就是演出活動的大蓬車。值得注意的是巧巧感情變化的轉折點都是發生在這些移動的交通工具的空間里。她第一次和小濟的正面接觸就是在小麵包車里。她和喬三的正面沖突就是在演出活動的大蓬車,她和小濟感情第一次融合的時刻就是在公共汽車里。而她的感情變化也成了整個劇情里戲劇性變化的轉折點。這些在交通工具里不穩定的空間形象正是暗示了影片里人物之間感情的不穩定。對於交通工具的後一個作用,小濟的摩托車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雖然它本身沒有具體的空間特徵,但是它成了劇情人物塑造的基線。摩托車在片首就是成為把斌斌帶入到城市街道的工具。然後是帶著小濟從城裡到廠區見到巧巧。然後是出現在運媒的國道上小濟找到巧巧,但他放棄了摩托車和巧巧坐上公共汽車。接著它成了小濟把巧巧從在廠區的喬三手裡搶過來的工具,把巧巧帶到了似乎屬於他們倆的世界--賓館里。表現摩托車最精採的一段應該是小濟試圖爬上河床的那段。這段長鏡頭表現影片里人物生存狀態的象徵含義不必多說。但就車本身就帶給了這些人物與普通人不同的路(行人可以走那座橋)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摩托車最後把角色帶到了儲蓄所去搶劫,一個他們心理上能承受的最邊緣的地方。而斌斌失敗後,小濟獨自一個人騎著摩托跑了。這一段在國道上的戲應該說還比較精彩。最後小濟再一次放棄了它,坐上了長途汽車。
在《任逍遙》這部片子里,更多看到的是賈樟柯對電影本身問題的理性探討。個人強烈的鄉情不再是創作的原始動力。因此不再看到象《站台》里那種他追求最純粹的「真實性」 的信念和他個人感情慾欲待發卻又強烈壓抑之間的沖突。盡管這種沖突對創作本身有益。但這些激情已經完成賈樟柯尋找自己電影位置的使命。正像他自己的獨白一樣「我自己從28歲拍電影到現在32歲,這些年過後我自己惟一的收獲就是越來越理性,而我原來是一個極度不理性的人」。如果說《任逍遙》在情節上唐突的一面,正是賈樟柯對他以前的作品裡沉迷於濃濃的鄉情的反省走向理性思考的寫照,盡管這樣的思考不夠完美。但追求真實依舊是他創作的核心,正像眾多他的同齡導演一樣,在精神上承擔了以前的中國導演沒有過的「說真話」的義務,他們在紀錄片中尋求到的關於「真實」的靈感維持他們的創作激情。《公共空間》的拍攝給了賈樟柯《任逍遙》的靈感:「當我覺得我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被改變,求知慾越來越淡薄,生活的資源越來越狹小,紀錄片的拍攝讓我的生命經驗又重新活躍起來,就像血管堵了很長時間,現在這些血液又開始流動。因為我又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的角色去尋找依據,我又回到了生活的場景里,並從那裡接到了地氣。」另外,應該說《任逍遙》里dv的運用也正好是賈樟柯邁出這一步的一個契機。Dv的經濟性使長時間不停機的連續拍攝成為可能,這給了賈樟柯拍攝到更「真實」的鏡頭的機會,任逍遙的機會。
④ 賈樟柯拍過哪些電影
男,生於1970年5月27日,中國,山西汾陽
星座: 雙子座
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站台》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部分,並獲最佳亞洲電影獎。這是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導演第一次入圍三大電影節的正式競賽單元並獲獎。法國《世界報》為此發表題為《大師的鐵拳》的評論文章,認為《站台》表現出了驚人的電影品質,亦將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一筆。《站台》再獲殊榮,獲得第2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之後賈樟柯又拍攝了《任逍遙》、《世界》兩部劇情片。《世界》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國際版本,片長138分鍾,簡稱長版。2004年,賈樟柯把《世界》帶到第61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全球首映的就是這個版本。有學者稱其為「威尼斯版」;另一個是中國國內版本,片長108分鍾,簡稱短版。2004年8月4日始,在國內院線放映了此版本。《世界》不但展示了現代化進程對移民勞工的物質剝削,他更展示了身處的速度世界如何奪去他們的安全感、夢想和自由。2006年,在拍攝以三峽民工為關注點的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結果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目前他正在拍攝中的是《24城記》,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刺青時代》。
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獎。
2004年,賈樟柯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5年,賈樟柯擔任日本山形國際電影節評審
2006年,因《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7年,獲國際經濟組織「青年領袖」稱號
2007年,因《三峽好人》獲得首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第57屆柏林電影節,出任柏林電影節「天才訓練營」校長
2007年,第60屆戛納電影節短片及電影基石單元的評委主席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鍾,故事片)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沃爾夫岡 斯道獎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第20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17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龍虎獎
第3 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潮流獎
比利時電影資料館98年度大獎:黃金時代獎
第42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
1999年義大利亞的里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站台(2000,193分鍾/154分鍾,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參賽作品,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0年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獲瑞士弗里堡國際電影節唐吉可德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2001年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
2001年獲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2001年獲第30屆蒙特利爾國際新電影新媒體節最佳編劇獎
2002年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公共場所(2001,31分鍾,紀錄片)
第13屆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
◇狗的狀況(2001,5分鍾,紀錄片)
2001年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特別展映。
◇任逍遙(2002,113分鍾,故事片)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特別獎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2年美國《電影評論》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世界(2004,108分鍾,故事片)
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片
第 6屆西班牙巴馬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伯爵獎、最佳攝影獎
第11屆法國維蘇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 7屆法國杜威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金荷花獎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2005年最佳外語片獎
法國《電影手冊》2005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東 (2006, 70分鍾, 記錄片)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競賽片
義大利紀錄片協會最佳記錄片獎
義大利藝術協會2006開放獎
2006台北國際記錄片雙年展最佳亞洲紀錄片獎
◇三峽好人 (2006, 105分鍾, 故事片)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7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影展最佳影片獎
第28屆南非德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挪威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無用》 (2007, 105分鍾,紀錄片 )
獲最佳紀錄片
獲紀錄片最高獎
摘下最佳紀錄片獎
獲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
內容簡介
悶熱的廣州,電扇將鐵絲上掛著的衣裙吹起,縫隙間露出服裝女工的臉.在縫紉機巨大的轟鳴聲中,日光燈下的工人顯得無比安靜.那些即待出廠的衣服不知將會被誰穿起, 流水線上每一張面孔的未來都不夠清晰。
冬季的巴黎,服裝設計師馬可帶著她新創立的中國品牌「無用」參加2007年巴黎冬季時裝周.她把她的服裝埋在土中,讓自然與時間一起完成最後的效果。她喜歡手工製做所傳遞的情感,厭倦流水線的生產,變成一個不喜歡時裝的設計師……
⑤ 求三部電影的綜合觀後感,字數多沒關系,我會適當修改!速度要快!!!!!
活著 http://www.docin.com/p-134124137.html
站台 http://bbs.gxsky.com/thread-1383698-1-1.html
一次大戰前,美國蒙大拿州特律河邊的小鎮,住著長老派牧師雷夫倫特.麥考連(Tom Skerritt)一家。麥考連為鎮上人佈道之餘,平時喜愛讀書,更喜歡在美麗的特律河裡假蠅釣魚。麥考連家有兩個男孩,大兒子諾曼穩重內斂,小兒子保羅堅強、倔強、狂放不羈。他們從父親那兒學到了釣魚的技藝,也學到了做人的道理。1917年,一戰爆發,諾曼(Craig Sheffer)加入美國森林服務部,而保羅(Brad Pitt)做了泳池救生員,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對釣魚的愛好。諾曼發現,弟弟慢慢不再按照爸爸教的節拍去釣魚,他發明了自己的節奏,而他無疑是個釣魚天才。
1919年秋,諾曼前往離家幾千英里的達蒙斯學院上學,一去就是六年。在學院,他發現自己其實非常擅長講授英國文學,萌發了當教授的念頭。保羅在家鄉讀了大學,畢業後在當地報社工作。1926年,諾曼回到了家鄉。再和弟弟一起去釣魚,他發現自己永遠都趕不上弟弟了。在一個舞會上,諾曼結識了美麗的傑茜,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保羅則迷上了賭博,欠了一屁股債,經常因為欠債與人打架,成了警察局的常客。諾曼接到了芝加哥大學的聘書,請他擔任英國文學教授,諾曼勇敢向傑茜求婚。即將離開家,諾曼與父親和保羅再次來到特律河釣魚,諾曼讓保羅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和他一起去芝加哥,保羅拒絕了,他是一個釣魚藝術家,他不願意離開蒙大拿。就在諾曼動身去芝加哥的前一天,保羅被仇家殺害。
諾曼在遲暮之年回到蒙大拿,在特律河邊用顫顫巍巍的手拋出了魚線,大河流淌著生命的意義……
最後還是喜歡你去看一次,值得觀看
⑥ 中國第一代至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代表影片,代表影片的影評。。。 。。。
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內一持(王強)《新一年》容,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寧浩《綠草地》
⑦ 站台 影評
上次看《站台》還是前年在廣州的家裡跟爸媽一起看的,老媽看著覺得沒什麼勁,而老爸卻頗喜歡。因為片中山西的那些地方他說他以前都去過,而且裡面的山西話對曾經在山西生活過十多年的他來說極為親切。對我來說山西話跟內蒙話沒有太大區別,所以聽著也不怎麼費勁。只是就個人閱歷來說電影中的的有些事情又何嘗不是父輩們可能曾經經歷過的呢!
青春的夢想和幻滅、曾經的嚮往與執著、讓人心碎的放棄和欲言又止、愛過的人和飄零的時光、再也不能無所顧忌的引吭高歌……賈樟柯總是用他那冷眼旁觀一般的視角和讓人窒息的長鏡頭感受生活的凌厲和逼壓。他毫不掩飾的展現著小人物們在小地方的灰暗土氣,但是即使灰暗土氣依然不能阻止他們揮灑自己對於理想的追求和青春的激情。那一代人是如此的尷尬、如此的不合時宜而又如此的馬不停蹄,算不上特立獨行但是也絕對充滿個性。聽著蕭條縣城裡播放的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一下子被拉到了那個年代(我的年齡剛好能踩著那個年代的尾巴!),斑駁得都已經不太真切了。
兩個多小時的影片彷彿一次時間的旅程,越是看到電影的最後,越是感到一種難耐的落寞,看到多年未見的兩個人只是幾句故做自然的寒暄,表面雖然波瀾不驚可是心底該會盪起怎樣的漣漪呢?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遺憾還是重見天日的悸動!最後的那一幕里崔明亮坐在爐邊睡著了,尹瑞娟抱著孩子,這種似曾相識的畫面比最落魄的戰俘更讓我悲從衷來,對他人的一再錯過最終釀成的是對自己的過錯!他們的今天會不會就是我們的明天呢?全天下還有多少正熱血沸騰著的張明亮、王明亮、李明亮們正摩拳擦掌意氣風發著?哪裡才是他們的站台?哪裡又是終點?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毫無疑問的成長了,可是付出的代價確不見得那麼心甘情願。我們也許窮盡一生都只能是在路上,沿途的人和風景成了一輩子的記憶,行將就木的時候拿出來敝帚自珍一番然後化為永恆的虛無。
關於故鄉和理想,想起了beyond的那首《遙遠的paradise》——「可是,我們的故鄉,卻裝不下我們的理想」——為了理想而離開了故鄉,內心卻難以決絕的舍棄那份融於骨血的牽掛,離開了故鄉之後,那裡的一切在心裡都變成了優點,以及想念的對象和原因。
在《站台》中最感同身受的一幕是崔明亮那個木訥得被人以為是啞巴的表弟追上他們的車自讓崔明亮帶五塊錢給自己在縣城裡上學的妹妹,我也曾往自己在鄉下的表弟們手裡塞過錢,也會為不能幫到他們更多而自責,但是天知道這種自責有多麼虛偽!
⑧ 賈樟柯的《世界》到底怎麼樣
對於一件事、一個人或是一部作品,我們給予的關注往往要遠比它本來應該達到的程度大得多,而導致的結果是全都堵在外圍,一邊吆喝一邊看熱鬧。《世界》所背負的使命要遠遠比它作為一部電影本身沉重得多。我在電影院里觀看《世界》的感受是,它並沒有像那些對賈樟柯首次正式公開亮相作品寄予厚望的影評
人所說的那麼爛,至少在不少細節上,《世界》還是帶來了某些諷刺和無奈夾雜的快感。 但從《世界》所延續的賈樟柯作品一貫的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母題來說,《世界》並沒有超越他以前的作品,甚至露出了一絲難以為繼的疲態。《小武》的純粹、《站台》的感情、《任逍遙》的迷茫,這些賈樟柯作品最寶貴的特質與情緒在《世界》里都顯得相對含糊,這或多或少是由於對商業因素的妥協而造成的。這或許就暴露出賈樟柯的弱點,他所試圖用Flash的手段想要討好的年輕觀眾,最失望的也正是他這種妥協的態度。
但我從《世界》無力和蒼白的一面所看到的,是賈樟柯電影觀和世界觀的局限性。這或許是他從地下到地上,從被舞台需要到需要舞台這個過程里必然的一個結果。《世界》說的是那些終於從小城走出來的年輕人,但他們的困境並沒有改變,甚至更加迷失在城市的光怪陸離中,乃至被漸漸吞噬。但是賈樟柯對題材的重視超過了他對個人命運的透視,你在他的作品裡反復看到的是民工或是小城居民的生存困境,他的主人公在不斷想像自己階層之外的生活,「飛機上坐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說賈樟柯因為本人的經歷而能跳出來看到他原本屬於的小城那些年輕人的困境,但他卻沒能跳得更遠看到「飛機上的那些人」其實一樣有他們的困境,第六代導演中最有大師相的賈樟柯在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世界》中,並沒有表現出更遠大的目光和寬闊胸襟,還是一步步局限在他的小城裡,表現著他被輕視的縣城兄弟的可憐命運,並且將他們的命運歸咎於他們所處的階層。
.
⑨ 有沒有散文《站台》的讀後感
記得小學的時候學校如果包場看一部具有革命教育意義的影片
老師通常會布置我們寫一篇觀後感,那種在課堂上絞盡腦汁的痛苦,至今記憶猶新
廢話少說,言歸正傳。
說老實話當初買這張碟的動機,並非是因為她在國外得了什麼大獎
只不過自己也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老了常常回憶以前的事情
所以想看看別人在當時是怎麼過得。
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導演坐上時光機器回到80年代,
如局外人般默默的重溫自己和朋友當年的經歷,冷眼看著當時發生的一切
攝影機通常是固定在一個位置,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中景和遠景
表面上導演似乎對所發生的一切都不加置評
但是偶爾那麼一兩個鏡頭看得出導演心裡對那山、那人眷戀
及對逝去的青春的那種無可奈何的復雜的感情
比如三明不肯上拖拉機堅持自己走山路的時候,導演望著他在山道上漸漸遠去
幾個青年奔跑著看火車的時候,導演在山上遠遠的望著他們
崔明亮和尹瑞娟在城牆上的對話等等
這恐怕是我看過的中國電影中表演最真實自然的一部電影了
甚至比某些記錄片還要朴實無華
不過演員在這部影片里恐怕只是導演故事中的一個道具而已
所以我們甚少看到演員的特寫和近景
以至於影片過了大半還不清楚劇中人長得什麼樣
比起類似題材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更喜歡這部
因為《陽光》裡面有個明星味太重的寧靜
而且《陽光》給人的感覺人工修飾的痕跡太重
《站台》更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何氏玉
如果你是60年代初出生的,你應該挑一個靜寂無人的夜晚
砌一壺香茶,在這個《站台》和你逝去的青春約會
[轉貼]《孤獨的站台》
《孤獨的站台》
——觀【站台】
cartoonpp
在我開始打開記事本,新建一個蒼白無力的文本時。心情開始沮喪
因為始終找不到一個准確的標題來開始我心靈的自言自語
像不可一世的桀驁突然沉淪的那種下落感。失落,一碰即碎。
然後我開始想起關於《站台》的碎片,那些殘留在思維里的灰澀畫面
像一場孤獨的幻聽,勾勒我出生和成長的那個年代
於是,我的隨想便在孤獨中開始。然後逐行逐字遊走。
很多時候,無論是梁小武還是崔明亮,臉上總帶有一種玩世的嬉戲神色
隱含著微弱的傷感。仿若20年前或者5年前的生活,我們只有一個方式
無奈地讓自己臉上沾染過多的不羈。於是青春湮滅,理想成空
在宿命巨大的輪盤之上,隨波逐流。所以賈樟柯用了傷感的方式
述說生命的孤獨和絕望
影片握住了貫穿整整一個年代的許多片斷
有在記憶中老去的音樂,某個年代的細節廣播,以及隱約的部隊操練聲
這些背景符號,從影片的開頭到結局,始終如魚游梭在鏡頭的背後
所以,情節在片斷的切換中跳躍,我絲毫不會感到有思維遲鈍的尷尬
那些年代的符號,對觀眾似乎就是一次對遺忘歲月的淘掘
——從《風流歌》,《火車向著韶山跑》到《美酒加咖啡》
《秘密》,《成吉思汗》,再到《站台》,再到《是否》……
這些賈樟柯刻意起用的各種提示,大量地肆無忌憚地鋪張在影片當中
就算是導演本人,可能也都無法說服自己舍棄
這些時時觸動記憶和靈魂的元素
這是一種煽情的鋪染方式,可是我們無法不感動自己
關於片名《站台》,這個提示,讓我一開始便在影片中尋找未知的站台的蹤影
卻在影片終結歸於失敗
就像崔明亮表演《火車向著韶山跑》時,還未見過真正的火車
僅能通過虛有的印象,用「嗚嗚嗚」的呼叫表達
模糊,缺乏精緻的真實。直到他們一群人奔跑在空曠中,望著擦身而過的火車
這個虛有的印象終於變成現實
但是,遠走的火車,在軌道上遺留的聲息,預示了怎樣的未來?
我只看到屏幕上青春的呼叫,隨後變成寂靜的茫然
這一切都寫在了主角們的生命之中,顏面之上
「鐵路意味著遠方、未來和希望」。遠方有多遠?未來又有多長?
生命可以有很多理想。1992年的艾敬在唱一段未知的理想
「1997快點到吧,我才可以去香港」
那個年代轉瞬即逝。理想在時間中完美起來,或者垂直墜落直到破碎
而我的1997年,開始從一個小城遷移到另一個陌生的大城市,理想隨著現實變幻
或消失或轉移
那麼,站台在哪裡?在影片中我始終尋覓不見
只不過可以看見,影片中到處充斥著夢想的青春線索
卻最終隨著時間的推走而蒼老。無論是崔明亮和尹瑞娟,還是張軍和鍾萍
終於在宿命的無奈中疲憊不堪
四個人物就是四顆棋子,平庸地被時間拖往絕望,理想最終歸於徒勞
我不得不提出這兩個畫面,它們讓我傷感
而且無能為力勸慰心靈——尹瑞娟在空洞的小屋獨自起舞
崔明亮的表弟三明拿出皺弱的5塊錢讓崔轉交給妹妹的時候說
如果她考上了大學,叫她不要再回到這里
生命是脆弱的,弱勢的人群總是在尋找自己的出路
彷彿一個被時間禁錮的圓圈裡,不斷有人在渺弱中犧牲
這個結局無法自控,無法改變。壓抑,充滿傷感
三明就是宿命中一顆被無力化了的棋子,混雜在庸常之中老去
賈樟柯的行為方式其實讓人出乎意料
比如一個個看似平常的中遠景鏡頭,是在影片中被不斷起用的方式
讓那些原本就微弱的人群,在遠離攝影機的鏡頭下,顯得更加渺小
像一顆顆塵埃,隨時被風吹離生命。異常茫然,異常困惑
而充滿紀錄片元素的抒寫方式,平緩的寫實手法
又讓人感覺這已經不是一部電影,而是在我們手心咫尺的場景。有酸澀的熟悉
從青春的躁動,游弋到生命的絕望,影片所講述的願望的期待
超過了數字10的年份,在這個嶄新的年代,也能隱射生命的無奈
然後,《站台》的結束,我們又看到了《小武》的開始
這是一個循環,關於年輕的浮躁,關於理想的終了
我只是耳中縈繞。「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站台到底在哪裡?
等待最終卻是孤獨的。
--
我是一隻小狗狗,你是我的大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