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觀後感
① 《左傳》兩篇讀後感
左傳讀後感(一)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書櫥,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來,讀到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庄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庄公卻處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於,段為庄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於成熟了,庄公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庄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並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後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繫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麼願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乾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麼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於也有那麼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於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盡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於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願管不願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於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於管教你們的師長並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庄公?
鄭庄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左傳讀後感(二)
《左傳》作為史,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所記錄的多是禮樂征伐;作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義」。
「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開《春秋》是否為孔子所作不談,這里只是希望證明在《春秋》《左傳》文字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思想理念。誠然,「以《春秋》為褒貶者,亂《春秋》也」。但史官記錄時所秉的原則必然體現了其時代的價值觀。比如《左傳》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寫不是可錄入《烈女傳》的「好女」便是亂倫敗德的劣女。再比如《左傳》中對管仲知禮的不斷描寫。當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鄭伯克段於鄢」。
那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正因這樣的時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無情,「趙盾弒其君」的描述曾讓我感到戰栗,史筆無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體會到作《春秋》其背後的用心;戰栗過後,不禁為其熱情所感動。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信念,很難讓人無動於衷。在風雲變革的社會,堅守著自己的職責,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踐行這種信念,微弱但固執的守望著他們心中的大義。他們在寫下「君子曰:……」,內心平靜否?寫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時,是否感到苦澀和自我感動?
「南史氏」一段讓人熱血翻滾。突然覺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種殉道者的形象。他們沒有力量去改變什麼,也不能許諾什麼,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們的悲哀是時代給予的。孔子也為趙盾可惜,嘆其「亡不過境」,可見傳統的道德規范在當時漸力不從心。宋襄公留給我們的便是那個已逝時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來是如此的可笑,不知歷史的車輪要踏碎多少執著的心。
這些在今天看來,很能引起讀者的感觸。文革十年將傳統的根斷了,亦將五四以來西學的根斷了。塊塊傷痕揮之不去,中國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終極追問的沖動沒有了,公正道義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識淡漠了。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普遍面臨著信仰缺失的危機。這要修復,絕非一兩本《左傳》就能解決問題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貶善惡,欲以其仁義禮智信來匡正社會倫理綱常秩序,此中大義是值得借鑒的。
有人或許會問,泱泱大國風范,這傳承了五千年的難道不是文化么?,若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解釋,文化一直存在,甚至,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將我們新吸收的外來知識摧毀,只餘下當時的激動或新奇。若從狹義上來說,這種文化在今天「拿來主義」的大潮下,已淪為一種工具。
文化同科學技術一樣需要進化。中國社會的確需要尋根,需要溯本,但這絕非簡單的回歸傳統。
今天的人們所面對的困境與過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過盛衰」,而今人是以一個獨立個體的身份來面對世界,他的孤獨感、空虛感,他的壓抑並不是傳統的那一套所能夠緩解的。
重塑價值體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價值體系應當是一種關心個體生存狀況的思想,它應當是一種給與人應對苦難的力量和信仰。當人們心懷一種信仰時,盡管無法改變世界,但世界終究是不一樣了。
懷揣春秋大義,《左傳》中這些可敬可愛的史官的努力,雖沒能改變社會,守住漸漸消逝的三代之禮,但卻給那個激盪時代添上一抹不變的原色,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財富,讓我們迷茫時,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樣,或者單純的感動。
② 七年級《左傳·昭公二十年》(節選)讀後感
《左傳》昭公 昭公二十年
作者:左丘明
【經】二十年春王正月。夏,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秋,盜殺衛侯之兄縶。冬十月,宋華亥、向寧、華定出奔陳。十有一月辛卯,蔡侯盧卒。
【傳】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梓慎望氛曰:「今茲宋有亂,國幾亡,三年而後弭。蔡有大喪。」叔孫昭子曰:「然則戴、桓也!汏侈無禮已甚,亂所在也。」
費無極言於楚子曰:「建與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自以為猶宋、鄭也,齊、晉又交輔之,將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問伍奢。伍奢對曰:「君一過多矣,何言於讒?」王執伍奢。使城父司馬奮揚殺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奮揚,奮揚使城父人執己以至。王曰:「言出於余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對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貳。奉初以還,不忍後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無及已。」王曰:「而敢來,何也?」對曰:「使而失命,召而不來,是再奸也。逃無所入。」王曰:「歸。」從政如他日。
無極曰:「奢之子材,若在吳,必憂楚國,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來。不然,將為患。」王使召之,曰:「來,吾免而父。」棠君尚謂其弟員曰:「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歸。奢聞員不來,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楚人皆殺之。
員如吳,言伐楚之利於州於。公子光曰:「是宗為戮而欲反其仇,不可從也。」員曰:「彼將有他志。余姑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見鱄設諸焉,而耕於鄙。
宋元公無信多私,而惡華、向。華定、華亥與向寧謀曰:「亡愈於死,先諸?」華亥偽有疾,以誘群公子。公子問之,則執之。夏六月丙申,殺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孫援、公孫丁、拘向勝、向行於其廩。公如華氏請焉,弗許,遂劫之。癸卯,取大子欒與母弟辰、公子地以為質。公亦取華亥之子無戚、向寧之子羅、華定之子啟,與華氏盟,以為質。
衛公孟縶狎齊豹,奪之司寇與鄄,有役則反之,無則取之。公孟惡北宮喜、褚師圃,欲去之。公子朝通於襄夫人宣姜,懼,而欲以作亂。故齊豹、北宮喜、褚師圃、公子朝作亂。
初,齊豹見宗魯於公孟,為驂乘焉。將作亂,而謂之曰:「公孟之不善,子所知也。勿與乘,吾將殺之。」對曰:「吾由子事公孟,子假吾名焉,故不吾遠也。雖其不善,吾亦知之。抑以利故,不能去,是吾過也。今聞難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將死之,以周事子,而歸死於公孟,其可也。」
丙辰,衛侯在平壽,公孟有事於蓋獲之門外,齊子氏帷於門外而伏甲焉。使祝蛙置戈於車薪以當門,使一乘從公孟以出。使華齊御公孟,宗魯驂乘。及閎中,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殺之。
公聞亂,乘,驅自閱門入,慶比御公,公南楚驂乘,使華寅乘貳車。及公宮,鴻
魋駟乘於公,公載寶以出。褚師子申遇公於馬路之衢,遂從。過齊氏,使華寅肉袒,執蓋以當其闕。齊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遂出。寅閉郭門,逾而從公。公如死鳥,析朱鋤宵從竇出,徒行從公。
齊侯使公孫青聘於衛。既出,聞衛亂,使請所聘。公曰:「猶在竟內,則衛君也。」乃將事焉。遂從諸死鳥,請將事。辭曰:「亡人不佞,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吾子無所辱君命。」賓曰:「寡君命下臣於朝,曰:『阿下執事。』臣不敢貳。」主人曰:「君若惠顧先君之好,昭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則有宗祧在。」乃止。衛侯固請見之,不獲命,以其良馬見,為未致使故也。衛侯以為乘馬。賓將掫,主人辭曰:「亡人之憂,不可以及吾子。草莽之中,不足以辱從者。敢辭。」賓曰:「寡君之下臣,君之牧圉也。若不獲扞外役,是不有寡君也。臣懼不免於戾,請以除死。」親執鐸,終夕與於燎。
齊氏之宰渠子召北宮子。北宮氏之宰不與聞謀,殺渠子,遂伐齊氏,滅之。丁巳晦,公入,與北宮喜盟於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國人。八月辛亥,公子朝、褚師圃、子玉霄、子高魴出奔晉。閏月戊辰,殺宣姜。衛侯賜北宮喜謚曰貞子,賜析朱鋤謚曰成子,而以齊氏之墓予之。
衛侯告寧於齊,且言子石。齊侯將飲酒,遍賜大夫曰:「二三子之教也。」苑何忌辭,曰:「與於青之賞,必及於其罰。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在群臣?臣敢貪君賜以干先王?」
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吊之。仲尼曰:「齊豹之盜,而孟縶之賊,女何吊焉?君子不食奸,不受亂,不為利疚於回,不以回待人,不蓋不義,不犯非禮。」
宋華、向之亂,公子城、公孫忌、樂舍、司馬強、向宜、向鄭、楚建、郳甲出奔鄭。其徒與華氏戰於鬼閻,敗子城。子城適晉。華亥與其妻必盥而食所質公子者而後食。公與夫人每日必適華氏,食公子而後歸。華亥患之,欲歸公子。向寧曰:「唯不信,故質其子。若又歸之,死無日矣。」公請於華費遂,將攻華氏。對曰:「臣不敢愛死,無乃求去憂而滋長乎!臣是以懼,敢不聽命?」公曰:「子死亡有命,余不忍其呴。」冬十月,公殺華、向之質而攻之。戊辰,華、向奔陳,華登奔吳。向寧欲殺大子,華亥曰:「干君而出,又殺其子,其誰納我?且歸之有庸。」使少司寇牼以歸,曰:「子之齒長矣,不能事人,以三公子為質,必免。」公子既入,華牼將自門行。公遽見之,執其手曰:「余知而無罪也,入,復而所。」
齊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諸侯之賓問疾者多在。梁丘據與裔款言於公曰:「吾事鬼神豐,於先君有加矣。今君疾病,為諸侯憂,是祝史之罪也。諸侯不知,其謂我不敬。君盍誅於祝固、史囂以辭賓?」公說,告晏子。晏子曰:「日宋之盟,屈建問范會之德於趙武。趙武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竭情無私。其祝史祭祀,陳信不愧。其家事無猜,其祝史不祈。』建以語康王,康王曰:『神人無怨,宜夫子之光輔五君,以為諸侯主也。』」公曰:「據與款謂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誅於祝史。子稱是語,何故?」對曰:「若有德之君,外內不廢,上下無怨,動無違事,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是以鬼神用饗,國受其福,祝史與焉。其所以蕃祉老壽者,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於鬼神。其適遇淫君,外內頗邪,上下怨疾,動作辟違,從欲厭私。高台深池,撞鍾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後人。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不思謗讟不憚鬼神,神怒民痛,無悛於心。其祝史薦信,是言罪也。其蓋失數美,是矯誣也。進退無辭,則虛以求媚。是以鬼神不饗其國以禍之,祝史與焉。所以夭昏孤疾者,為暴君使也。溲再轅稼鬼神。」公曰:「然則若之何?」對曰:「不可為也: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縣鄙之人,入從其政。逼介之關,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強易其賄。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內寵之妾,肆奪於市;外寵之臣,僭令於鄙。私慾養求,不給則應。民人苦病,夫婦皆詛。祝有益也,詛亦有損。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雖其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君若欲誅於祝史,修德而後可。」公說,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十二月,齊侯田於沛,招虞人以弓,不進。公使執之,辭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於遄台,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飲酒樂。公曰:「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大公因之。古者無死,爽鳩氏之樂,非君所願也。」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③ 左傳僖公十三年讀後感
提到我國古代的歷史書,《春秋》和《左傳》是絕對不能不說的。《春秋》是我國 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而《左傳》則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體史書 。這兩部書是作為儒家經典而保留下來的。
「春秋」本來是春秋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那時不少諸侯國都有自己按年代記錄下的國史。到戰國末年,各國史書先後失傳,只有魯國的《春秋》傳了下來。它雖然用了魯國的紀年,卻是記錄了當時社會的一部通史。但《春秋》記事是非常簡略,而且遺漏很多的 ,這使其史學價值大打折扣。
《春秋》的「《春秋》筆法」所造成的問題似乎很快就被人發現了,《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太史公說:「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 ,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這就是說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誤解,專門為之作傳加以解釋,是為《左傳》。《左傳》是作為《春秋》的解釋性書籍出現的,這個應該沒有疑問。《左 傳》上很多記載寫明了是與《春秋》做對照的,而且對《春秋》的「微言大義」做了多 處解釋,還有就是在記載一些《春秋》上沒有記載的史實時專門註明「為某某諱」或者說「不書,不入告也」 。
流傳到現在的《春秋》有三種,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漢代學者認為它們都是講解《春秋》的著作。這三傳的內容大體相同,最主要的差異是《左傳》用秦以前的古文寫成;《公羊傳》和《穀梁傳》則用漢代的今文寫成,《公羊傳》和《穀梁傳》兩傳記事只到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到魯哀公十六年;《公羊傳》和〈穀梁傳〉在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記了「孔子 生」,而《左傳》中卻沒有。
在「講解」《春秋》的三傳中,《左傳》被認為較重要,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部與《春秋》有關的、相對獨立的史書。《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全書約十八萬字,按照魯國從隱公到哀公一共十二個國君的順序,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五十四年間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實,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內容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作者在記述史實的同時,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觀點。理想和情感態度,記事寫人具有相當的藝術性,運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學手法,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這些成為全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傳》不僅是一部傑出的編年史著作,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著作。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後,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其藝術特色淺述如下: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增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和傳說,敘述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簡短記事,發展成為完整的敘事散文。《左傳》發展了《春秋》筆法,不再以事件的簡略排比或個別字的褒貶來體現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主要是通過對事件過程的生動敘述,人物言行舉止的展開描寫,來體現其道德評價。《左傳》還創立了一種新形式, 即在敘事中或敘事結束後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對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倫理評價。這種形式,更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立場和感情,增強了敘事的感情色彩。《左傳》確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標 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作為編年史,《左傳》的情節結構主要是按時間順序交代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果的全過程。但倒敘與預敘手法的運用,也是其敘事的重要特色。倒敘就是在敘事過程中回顧事件的起因,或交代與事件有關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記載了鄭穆公蘭之死。然後再回顧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夢見天使與之蘭,懷孕而生穆公,故名之蘭。《左傳》中還有插敘和補敘,性質作用與倒敘類似。這些敘述,常用一個「初」字領起。預敘即預先敘出將要發生的事,或預見事件的結果,如秦晉崤之戰中蹇叔在秦出師伐鄭時,已預知了必然失敗的結果:「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師經過周都洛陽北門,王孫滿又預言:「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僖公三十三年)《左傳》以第三人稱作為敘事角度,作者以旁觀者的立場敘述事件,發表評論,視角廣闊靈活,幾乎不受任何限制。個別段落中,作者也從事件中人物的角度,來敘述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場景。如寫鄢陵之戰「楚子登巢車以望晉師」中陣地的情況,完全是通過楚子和伯州犁的對話展示出來的。(成公十六年)
《左傳》敘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敘述事件的過程和因果關系。《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爭。《左傳》一書,記錄了大大小小幾百次戰爭,城濮之戰、崤之戰、邲之戰、{安革}之戰、鄢陵之戰等大戰的描述歷來被人們贊不絕口,不計其數的小戰役也寫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動。一般說來,《左傳》寫戰爭,不局限於對交戰過程的記敘,而是深入揭示戰爭起因、醞釀過程及其後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寫 城濮之戰,對大戰爆發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斷展示晉 勝楚敗的原因:晉文公伐怨報德,整飭軍紀,遵守諾言,傾聽臣下意見,上下齊心協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見分歧,主帥子玉恃兵而驕,一意孤行,盲目進逼晉 師。城濮之戰的結果也寫得很全面,不僅寫了晉師大勝,晉文公確立霸主地位,而且還寫了戰爭的餘波:楚子玉戰敗羞愧自殺,晉文公聞之大喜,回國後賞功罰 罪,對這次戰役進行總結,然後以君子之言,贊揚晉文公的霸業。至此,敘述圓滿結束。
《左傳》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敘述,還常有道德化與神秘化的特點。如,作者在總結城濮之戰經驗時雲:「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 僅是城濮之戰,整個《左傳》敘事中,禮、義、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當作影響事件成敗的重要原因加以敘述,而且敘述中往往還帶有神秘因素。以《左傳》中常出現的預兆為例,這些預兆大都有道德化傾向:符合禮義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於禮義之事,則常有凶兆。這些預兆有時是智者的言論,有時則是占卜、夢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晉太子「敝於韓」的預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晉卜偃「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的預言,戰前又有秦卜徒父釋卦之兆,晉惠公不從占卜之失。在這些看似 神秘的預兆之後,是晉惠公違禮、失義、背信之舉。作者面對既成的歷史事實,根據歷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加入種種神秘化的傳說故事,來 預示事件的結局,解釋事件的因果關系。這反映了春秋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和認識 水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左傳》是一部歷史著作,但作者有時就像一個故事講述者,把事件敘述得頗具戲劇性。大量生動的戲劇性情節,使這部作品充滿故事性。不僅如此,《左傳》有的敘事記言,明顯不是對歷史事實的真實記錄,而是出於臆測或虛構。如「僖公二十四年」記載的介子推母子間的對話,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聽見或記錄, 當是作者根據傳聞和揣想虛擬而成。這種寫法,可以看作後代小說家為人物虛擬對話的萌芽。《左傳》中還記述了大量的占卜釋夢和神異傳聞。如「成公十年」記晉景公之死,情節曲折怪誕,用三個夢構成了互為關連的情節。寫晉侯所夢大厲,畫鬼如生動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寫,極為生動有趣;桑田巫釋夢 之語,小臣之夢的印證,更是充滿神秘色彩,彷彿志怪小說。
人物是敘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傳》中描寫了各種人物,但《左傳》的寫人還不像紀傳體歷史著作在一個專章中敘述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也沒有像後 世小說那樣塑造人物形象。由於它是編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跡大多分散記錄在事 件發生的各個年代,很少對某一人物集中描寫,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跡聯系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左傳》中許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鄭庄公、晉文公、楚靈王、鄭子產、齊晏嬰等等,都是通過數年行跡的積累來表現 的。《左傳》中還有一些人物,並不是反復出現而形成的一個完整形象,而是僅在某一時、某一事中出現,表現的僅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斷,反映的是其性格 中的某一方面。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動傳神,能給讀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如「 晉靈公不君」中,鉏麑、提彌明、靈輒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齊晉{安革}之戰 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傳》廣泛描寫了各種人物,其中許多人物寫得個性鮮明。《左傳》有些描寫還展現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變化。晉文公是《 左傳》中著力歌頌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個貴公子成 長為政治家,由四處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個曲折的成熟過程。楚靈王是《左傳》中被否定的國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爭強好勝,野心勃勃,弒王自立,即位後的殘暴,驕奢狂妄等,都顯示出他確實 是個昏君。但同時,作者又表現了他寬容納諫,知過能改,不記前怨,風趣等性 格特點,並寫了他最後悔恨自己的殘暴,刻畫出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成了表現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現,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齊晉{安革}之戰,《左傳》這樣描寫 戰爭場面,展現戰爭的全貌,表現人物個性: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 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桴而鼓,馬逸不能止, 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卻克受傷,解張、鄭丘緩鼓勵他堅持戰斗,當時戰場上緊張激烈的場面,可想而知。三人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氣概,在對話和行動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左傳》在戰爭描寫中還有許多與整個戰局關系不大的事,這些事只是反映了戰爭的一些具體情狀,在戰爭中並不具有重要意義。《左傳》還在復雜的戰爭過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寫細節。作為歷史著作,這些描寫內容完全可以不寫 或略寫,但《左傳》卻大量地描寫了這些瑣事細節,它們在敘事生動和人物刻畫 方面具有文學意義,如「宣公二年」的宋鄭大棘之戰,其中狂狡倒戟出鄭人,華元食士忘其御羊斟,華元逃歸後與羊斟的對話,城者之謳等,都非這次戰爭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寫宋鄭戰於大棘,宋師敗績,鄭人獲華元,華元逃歸,則必然 使敘事枯燥無味,毫無文學性可言。正是這些次要事件中的細節描寫,才增加了 敘事的生動傳神。又如「宣公四年」記鄭公子歸生弒其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寫 了公子宋食指大動,鄭靈公食大夫黿不與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於鼎等細節,整個事變由食無黿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貪饞好怒,公子歸生的遲疑懦弱、鄭靈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細節的描寫中表現了出來。再如「哀公十六年」記楚國白公之亂這一政治事件,最後寫葉公子高平叛,沒有著重寫葉公的重大軍政措 施,而就葉公是否該戴頭盔這一細節反復渲染:「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 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胄? 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將旌君以徇於國,而又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突出國人對葉公的愛戴和葉公急於爭取國人的心理。葉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貴之處,都在葉公免胄的細節中表現出來。
《左傳》中的記言文字,主要是行人應答和大夫辭令,包括出使他國專對之辭和向國君諫說之辭等。這類記言文字無不「文典而美」,「語博而奧」(劉知 幾《史通》卷十四《申左》),簡潔精練,委曲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 僖公三十年「燭之武退秦師」的說辭,秦晉聯合攻鄭,燭之武作為鄭使出說秦伯。 他著重對秦、晉、鄭三國之間的利害關系作了具體的分析。先把鄭國之存亡放在一邊:「鄭既知亡矣。」再敘述鄭亡並無利於秦:「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然後歸結到保存鄭國於秦有益無害:「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最後還補敘昔日晉對秦之忘恩負義以加強說服力。說 辭有意置鄭國利害於不顧,而處處為秦國考慮,委婉而多姿,謹嚴而周密。因此,能打動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還留秦將杞子等三人率軍助鄭守衛。晉人也只好退兵,鄭國得以保全,充分顯示了燭之武說辭的分量。《左傳》中的行人辭 令、大夫諫說佳作甚多,如隱公三年石碏諫寵州吁,隱公五年臧僖伯諫觀魚,桓公二年臧哀伯諫納郜鼎,桓公六年梁諫追楚師,僖公五年宮之奇諫假道,僖公十五年陰飴甥對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師,宣公三年王孫滿對楚子,成公十 三年呂相絕秦,襄公三十一年子產壞晉館垣,等等。這些辭令,由於行人身份及對象的不同而風格各異,有的委婉謙恭,不卑不亢;有的詞鋒犀利,剛柔相濟。 這些辭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但都用辭典雅,淵懿美茂,生 氣勃勃。《左傳》的辭令之美,「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 手。」(《史通》卷十四《申左》)大約當時的外交辭令已很講究,史家記述時又加修飾,故而文采斐然。
《左傳》敘述語言簡練含蘊,詞約義豐。如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中,寫晉師潰敗時的狼狽之狀雲:「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為爭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亂刀砍爭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簡練的一 句話,寫盡晉師爭先恐後、倉皇逃命的緊張混亂場面。同年冬天,楚國出師滅蕭,將士「多寒」,於是「(楚)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楚王 勞軍的體恤之語,溫暖將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綿衣。以一個貼切的比喻,形象生動 地寫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將士愉悅之情。「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史通·敘事》)
《左傳》不僅具有很多史學價值和一些獨到的形式特色,同時,作為一部儒家經典,宣揚了許多儒家思想,讀後讓人身心受益。如《石碏大義又親·隱公三年、四年》,讓自然本能服從於道義。有句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這是動物的天性,沒什麼可說的。對人而言,人做事也要按天性,親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兒女之間的親情,是自然的法則。世上哪有不疼愛自己親生骨肉的父母呢?如果說人性這東西也存在的話,父母兒女間的親情就應當屬於人性之列;喪失了親情,便是喪失了人性,喪失了天良,就不應當再冠之以「人」這個稱呼了。
在另一方面,人作為超越了動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又不能完全憑本性、天性、本能行事;還得要服從社會的法則。道德倫理的法則,理性的法則。自然的法則還得要服從社會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則。如果沒有這一個方面,人也就與其他 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樣一來,天性和自然法則往往要同社會的、道德的、理性 的法則發生沖突,並且經常是不可避免的。所謂「大義滅親」,正是這種沖突的體現,是選擇讓天性服從社會、道德、理性法則的結果。
要做到這一點,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和很強的理性力量。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否則,大義滅親就不是值得稱贊的一種高尚美德了。人們大多難以割捨親情,難以脫出天性這條強大的紐帶,常常寧可讓社會、道德、理 性法則屈從於天性和自然法則。這樣,像石碏那樣為了「義」而滅子的人,就顯出了與眾不同,顯出了偉大和高尚,讓人景仰,可歌可頌。
「義」本身的內容是隨著時代、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過去的為合乎「義」的東西,今天未必合乎「義」。但這樣「求義」的儒家思想卻無形中指引我們站在今天的立場上來決定對「義」的取捨,從而在行動上作出選擇。在《晏嬰論和與同·昭公二十年》則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和是萬物人事的最高境界。晏嬰所討論的「和」與「同」,很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和與同,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它們的表現有一致性,。但在 實質上,它們完全不同。同,是絕對的一致,沒有變動。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沉悶、死寂,它也沒有內在對活力和動力,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不符合宇宙萬事萬物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性。
和,卻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種相互不同、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相互調節而達到的一種統一態、平衡態。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 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積極方面結成和諧統一的新整體。它保留了 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讓它們彼此抵消,因而是一個具有內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體。和的觀念,既是宇宙萬物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之一,同時也是咱們祖先對事物的獨特理解。換句話說,和的內涵,既包括了自然規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對秩序的追求,即人為的秩序。和的觀念被付諸實踐,就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行為方式。國家興盛的理想狀態是和諧:君臣之間、官民之間、國與國之間、朝野之間,相互理解、支持、協調,利益趨於一致;文學藝術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諧:有限和無限、虛與實、似與不似、剛與柔、抑與揚等等因素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補充,相互調節;人們處理事務、人之間的關系也崇尚「和為貴」,用自我剋制來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來發揚各自所長,通過尋找利益的一致之處,把各方的不同之處加以協調。如今我們的社會也可倡導「和諧社會」。
我們還應注意到,「和」的最終旨歸,是人的內心的心性平和, 也就是說,「它的最後落腳點,還是人自身的生存狀態。因此,它是內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質的。在《展喜犒齊師·僖公二十六年》則又告訴後人一種人生道理——依靠智慧和實力才能無畏。面對入侵的大兵壓境,魯國的政治家們並沒有驚慌失措,沒有義憤填膺,而是想出了一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是妙絕的高招:犒賞前來入侵的敵軍,並對之以令敵手無言以對的絕妙外交辭令,真能使人拍案叫絕。
其實,魯國人之所以「有恃無恐」,不僅僅是他們的先君曾有過「和平友好條約」,恐怕更在於他們的自信——自信道義是在自己一邊,自信自己擁有對付入侵者的智慧,也自信自己有同敵手對抗的實力。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作後盾,大概也難以用,「一言」讓敵手退卻,畢竟來者不善,敢於來犯,也就意味看來者不會顧及什麼先君之盟。所謂大義凜然,只有在這種關鍵時刻才會顯現出來,英雄本色也只有在這時才會顯現出來。戰場上的浴血奮戰、刀光劍影是一回事,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巧妙應對又是一回事,並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槍地廝殺才算得上英雄。
不過,也有一點差別:對於喪失了良知、喪心病狂、歇斯底里的戰爭販子來說,再絕妙的外交辭令和應對技巧,都是無濟於事的。強盜自有強盜的邏輯,有時甚至連邏輯也不講。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何曾講過邏輯?日本人發動盧溝橋事變時,何曾講過邏輯?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何曾講過邏輯?強盜總歸是強盜,有時他們可能假惺惺地找借口,有時則赤裸裸地燒殺搶掠。照這種標准來看,齊孝公這樣的人,也還算是天良尚未喪盡, 還沒有達到喪心病狂的地步,在無言以對之後還知道退兵。這種好事肯定不多了,大概也只有講究禮義廉恥的古代才會有。現代社會中,要麼是赤裸棵地恃強凌弱,要麼是談判桌上的利益交換。
要真正具有與敵手抗衡的實力,應當軟、硬兩手兼備,既要在外交場合周旋的智慧和技巧,也要有軍事的、國力的、民眾的實力作為後盾,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左傳》在思想上的價值如同它的藝術價值一樣,是無可勝數的,這理只是淺談幾例,只是讀過,但不夠精細,所以不敢枉言深論,名著的價值更在於常讀常新,而《左傳》更是會帶給我們無窮的價值,有待於我們永遠不應忘記時時翻閱。
希望能幫到你
④ 誰有《左傳》桓公十七年的翻譯和讀後感有的話給我一下吧,謝謝
卷八成公
成公元年元年春季,晉景公派遣瑕嘉調解周天子和戎人的沖突,單襄公到晉國拜謝調解成功。劉康公對戎人心存僥幸,打算乘此進攻他們。叔服說:「背棄盟約而又欺騙大國,這一定失敗。背棄盟約就是不吉祥,欺騙大國就是不義,神明、百姓都不會幫助,將要如何去取勝利?」劉康公沒有聽從,於是就進攻茅戎。三月十九日,在徐吾氏地方被打得大敗。
魯國為了防備齊國入侵,定出「丘甲」的制度。
魯國聽說齊國將要率同楚軍前來進攻,夏季,和晉國在赤棘結盟。
秋季,周定王的使者來魯國報告戰敗。
冬季,臧宣叔命令整頓軍賦、修治城郭,完成防禦設施,說:「齊國和楚國結成友好,我國最近和晉國訂了盟約。晉國和楚國爭奪盟主,齊國的軍隊一定會來攻打我國。雖然晉國進攻齊國,楚國必然去救它,這就是齊、楚兩國一起與我為敵。預計到禍難而有所防備,禍難就得以解除。」
成公二年二年春季,齊頃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包圍龍地。齊頃公的寵臣盧蒲就魁攻打城門,龍地的人把他逮住囚禁。齊頃公說:「不要殺,我和你們盟誓,不進入你們的境內。」龍地的人不聽,把他殺了,暴屍城上。齊頃公親自擊鼓,兵士爬上城牆。三天,佔領了龍地。於是就向南入侵,到達巢丘。
衛穆公派遣孫良夫、石稷、寧相、向禽率兵入侵齊國,和齊軍相遇。石稷想要回去,孫良夫說:「不行。用軍隊攻打別人,遇上敵人就回去,將怎樣對國君說呢?如果知道不能作戕,就應當不出兵。現在既然和敵軍相遇,不如打一仗。」
夏季,有。。石稷說:「軍隊戰敗了,您如果不稍稍等待,頂住敵軍,將會全軍覆滅。您喪失了軍隊,如何回報君命?」大家都不回答。石稷又說:「您,是國家的卿。損失了您,就是一種羞恥了。您帶著大家撤退,我就留在這里。」同時通告軍中,說援軍的戰車來了不少。齊國的軍隊就停止前進,駐扎在鞠居。新築大夫仲叔於奚援救了孫良夫,孫良夫因此得免於難。不久,衛國人把城邑賞給仲叔於奚。仲叔於奚辭謝,而請求得到諸侯所用三面懸掛的樂器,並用繁纓裝飾馬匹來朝見,衛君允許了。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可惜啊,還不如多給他城邑。惟有器物和名號,不能假借給別人,這是國君掌握的。名號用來賦予威信,威信用來保持器物,器物用來體現禮制,禮制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產生利益,利益用來治理百姓,這是政權中的大節。如果把名位、禮器假借給別人,這就是把政權給了別人。失去政權,國家也就跟著失去,這是不能阻止的。」
孫桓子回到新築,不進國都,就到晉國請求出兵。臧宣叔也到晉國請求出兵。兩人都投奔郤克。晉景公答應派出七百輛戰車。郤克說:「這是城濮之戰的戰年數。當時有先君的明察和先大夫的敏捷,所以得勝。克和先大夫相比,還不足以做他們的僕人。請發八百乘戰車。」晉景公答應了。郤克率領中軍,士燮輔佐上軍,欒書率領下軍,韓厥做司馬,以救援魯國和衛國,臧宣叔迎接晉軍,同時向導開路。季文子率領軍隊和他們會合。到達衛國境內,韓厥要殺人,郤克駕車疾馳趕去,打算救下那個人。等趕到,已經殺了。郤克派人把屍體在軍中示眾,還告訴他的御者說:「我用這樣的做法來分擔指責。」
晉、魯、衛聯軍在莘地追上齊軍。六月十六日,軍隊到達靡笄山下。齊頃公派人請戰,說:「您帶領國君的軍隊光臨敝邑,敝國的士兵不強,也請在明天早晨相見決戰。」郤克回答說:「晉和魯、衛是兄弟國家,他們前來告訴我們說:『大國不分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發泄氣憤。』寡君不忍,派下臣們前來向大國請求,同時又不讓我軍長久留在貴國。我們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您的命令是不會不照辦的。」齊頃公說:「大夫允許,正是齊國的願望;如果不允許,也要兵戎相見的。」齊國的高固攻打晉軍,拿起石頭扔向晉軍,抓住晉軍戰俘,然後坐上他的戰車,把桑樹根子系在車上,巡行到齊營說:「想要勇氣的人可以來買我剩下的勇氣!」
十七日,齊、晉兩軍在鞌地擺開陣勢。邴夏為齊頃公駕車,逢丑父作為車右。晉國的解張為郤克駕車,鄭丘緩作為車右。齊頃公說:「我暫且消滅了這些人再吃早飯。」馬不披甲,馳向晉軍。郤克受了箭傷,血流到鞋子上,但是鼓聲不斷,說:「我受傷了!」解張說:「從一開始交戰,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斷了箭桿仍駕車,左邊的車輪都染成黑紅色,哪裡敢說受傷?您忍著點吧!」鄭丘緩說:「從一開始交戰,如果遇到危險,我必定下車推車,您難道了解嗎?不過您真是受傷了!」解張說:「軍隊的耳目,在於我的旗子和鼓聲,前進後退都要聽從它。這輛車子由一個人鎮守,戰事就可以完成。為什麼要為了一點痛苦而敗壞國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執武器,本來就抱定必死的決心,受傷還沒有到死的程度,你還是盡力而為吧!」於是就左手一把握著馬韁,右手拿著鼓槌擊鼓。馬奔跑不能停止,全軍就跟著上去。齊軍大敗,晉國追趕齊軍,繞了華不注山三圈。
韓厥夢見他父親子輿對他說:「明天不要站在戰車左右兩側。」因此韓厥就在中間駕戰車而追趕齊頃公。邴夏說:「射那位駕車人,他是君子。」齊頃公說:「認為他是君子而射他,這不合於禮。」射車左,車左死在車下。射車右,車右死在車中。綦毋張丟失了戰車,跟上韓厥說:「請允許我搭乘您的戰車。」上車,准備站在左邊或右邊,韓厥用肘推他,使他站在身後。韓厥彎下身子,放穩車右的屍體。逢丑父和齊頃公乘機互換位置。將要到達華泉,驂馬被樹木絆住了。頭幾天,逢丑父睡在棧車里,有一條蛇爬到他身邊,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傷,但隱瞞了這件事,由於這樣,他不能用臂推車前進,這樣才被韓厥追上。韓厥拿著馬韁走向馬前,跪下叩頭,捧著酒杯加上玉璧獻上,說:「寡君派臣下們替魯、衛兩國請求,說:『不要讓軍隊進入齊國的土地。』下臣不幸,正好在軍隊服役,不能逃避服役。而且也害怕奔走逃避成為兩國國君的恥辱。下臣身為一名戰士,謹向君王報告我的無能,但由於人手缺乏,只好承當這個官職。」逢丑父要齊頃公下車,到華泉去取水。鄭周父駕御副車,宛茷作為車右,帶著齊頃公逃走而免於被俘。韓厥獻上逢丑父,郤克要殺死逢丑父。逢丑父喊叫說:「從今以後再沒有代替他國君受難的人了,有一個在這里,還要被殺死嗎?」郤克說:「一個人不怕用死來使國君免於禍患,我殺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來勉勵事奉國君的人。」於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齊頃公免於被俘以後,尋找逢丑父,在晉軍中三進三出。每次出來的時候,齊軍都簇擁著護衛他。進入狄人軍隊中,狄人的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以保護齊頃公。進入衛國的軍隊中,衛軍也對他們不加傷害。於是,齊頃公就從徐關進入齊國臨淄。齊頃公看到守軍,說:「你們努力吧!齊軍戰敗了!」齊頃公的車前進時使一個女子讓路,這個女子說:「國君免於禍難了嗎?」說:「免了。」她說:「銳司徒免於禍難了嗎?」說:「免了。」她說:「如果國君和我父親免於禍難了,還要怎麼樣?」就跑開了。齊頃公認為她知禮,不久查詢,才知道是辟司徒的妻子,就賜給她石窌地方作為封邑。
晉軍追趕齊軍,從丘輿進入齊國,進攻馬陘。齊頃公派遣賓媚人把紀甗、玉磬和土地送給戰勝諸國,說:「如果他們不同意講和,就隨他們怎麼辦吧。」賓媚人送去財禮,晉國人不同意,說:「一定要讓蕭同叔子作為人質,同時使齊國境內的田隴全部東向。」賓媚人回答說:蕭同叔子不是別人,是寡君的母親,如果從對等地位來說,那也就是晉軍的母親。您在諸侯中發布重大的命令,反而說一定要把人家的母親作為人質以取信,您又將要怎樣對待周天子的命令呢?而且這樣做,就是用不孝來命令諸侯。《詩》說:「孝子的孝心沒有竭盡,永遠可以感染你的同類。」如果用不孝號令諸侯,這恐怕不是道德的准則吧!先王對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地理,因地制宜,以獲取應得的利益。所以《詩》說:「我劃定疆界、分別地理,南向東向開闢田畝。」現在您讓諸侯定疆界、分地理■反而只說什麼「田壟全部東向」,不顧地勢是否適宜,只管■自己兵車進出的有利,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違反先王的遺命就是不合道義,怎麼能做盟主?晉國確實是有缺點的。四王能統一天下,主要是能樹立德行而滿足諸侯的共同願望;五伯能領導諸侯,主要是能自己勤勞而安撫諸侯,使大家服從天子的命令。現在您要求會合諸侯,來滿足沒有止境的慾望。《詩》說:「政事的推行寬大和緩,各種福祿都將積聚。」您確實不能寬大,丟棄了各種福祿,這對諸侯有什麼害處呢?如果您不肯答應,寡君命令我使臣,就有話可說了:「您帶領國君的軍隊光臨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財富,來犒勞您的左右隨員。害怕貴國國君的憤怒,我軍戰敗。您惠臨而肯賜齊國的福,不滅亡我們的國家,讓齊、晉兩國繼續過去的友好,那麼先君的破舊器物和土地我們是不敢愛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許,我們就請求收集殘兵敗將,背靠自己的城下再決最後一戰。敝邑有幸而戰勝,也會依從貴國的;何況不幸而敗,哪敢不聽從您的命令?」
魯、衛兩國勸諫郤克說:「齊國怨恨我們了。齊國死去和潰散的,都是齊侯親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應,必然更加仇恨我們。即使是您,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如果您得到齊國的國室,我們也得到失地,而緩和了禍難,這榮耀也就很多了。齊國和晉國都是由上天授與的,難道一定只有晉國永久勝利嗎?」晉國人答應了魯、衛的意見,回答說:「下臣們率領兵車,來為魯、衛兩國請求。如果有話可以向寡君復命,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豈敢不遵命?」
禽鄭從軍中去迎接魯成公。
秋季,七月,晉軍和齊國賓媚人在爰婁結盟,讓齊國歸還我國汶陽的土田。成公在上鄍會見晉軍,把先路和三命的車賜給三位高級將領,司馬、司空、輿帥、候正、亞旅都接受了一命的車服。
八月,宋文公去世。開始厚葬:用蚌蛤和木炭,增加陪葬的車馬,開始用活人殉葬,用很多器物陪葬。槨有四面呈坡形,棺有翰、檜等裝飾。
君子認為:「華元、樂舉,在這里有失為臣之道。臣子,是為國君去掉煩亂解除迷惑的,因此要冒死去諫諍。現在這兩個人,國君活著的時候就由他去放縱作惡,死了以後又增加他的奢侈,這是把國君推入邪惡里去,這算是什麼臣子?」
九月,衛穆公去世,晉國的三位將領從戰地率兵返國途中順便去弔唁,在大門之外哭吊。衛國人迎接他們,女人在門內哭。送他們的時候也是這樣。以後別國官員來弔唁就是以此為常,直到下葬。
楚國在攻打陳國夏氏的時候,楚莊王想收納夏姬。申公巫臣說:「不行。君王召集諸侯,是為了討伐有罪;現在收納夏姬,就是貪戀她的美色了。貪戀美色叫做淫,淫就會受到重大處罰。《周書》說:『宣揚道德,謹慎懲罰』,文王因此而創立周朝。宣揚道德,就是致力於提倡它,謹慎懲罰,就是致力於不用它。如果出動諸侯的軍隊反而得到重大處罰,就是不謹慎了。君王還是考慮一下吧!」楚莊王就不要夏姬了。子反想要娶夏姬,巫臣說:「這是個不吉利的人。她使子蠻早死,殺了御叔,弒了靈侯,誅了夏南,使孔寧、儀行父逃亡在外,陳國因此被滅亡,為什麼不吉利到這個樣子!人生在世實在很不容易,如果娶了夏姬,恐怕不得好死吧!天下多的是漂亮的女人,為什麼一定要她?」子反也就不要她了。楚莊王把夏姬給了連尹襄老。襄老在邲地戰役中死去,沒有找到屍首。他的兒子黑要和夏姬私通。巫臣派人向夏姬示意,說:「回娘家去,我娶你。」又派人從鄭國召喚她說:「襄老屍首可以得到,一定要親自來接。」夏姬把這話報告楚莊王。楚莊王就問巫臣。巫臣回答說:「恐怕是靠得住的。知■的父親,是成公的寵臣,又是中行伯的小兄弟,新近做了中軍佐,和鄭國的皇戌交情很好,非常喜愛這個兒子,他一定是想通過鄭國而歸還王子和襄老屍首而來要求交換知■。鄭國人對邲地戰役感到害怕,同時要討好於晉國,他們一定會答應。」楚莊王就打發夏姬回去。將要動身的時候,夏姬對送行的人說:「不能得到屍首,我就不回來了。」巫臣在鄭國聘她為妻,鄭襄公允許了。等到楚共王即位,將要發動陽橋戰役,派巫臣到齊國聘問,同時把出兵的日期告訴齊國。巫臣把一切家財全部帶走。申叔跪跟著他的父親將要到郢都去,碰上巫臣,說:「怪哉!這個人有肩負軍事重任的戒懼之心,卻又有『桑中』幽會的喜悅之色,可能是將要帶著別人的妻子私奔吧!」到了鄭國,巫臣派副使帶回財禮,就帶著夏姬走了。准備逃亡到齊國,齊國又被戰敗,巫臣說:「我不住在不打勝仗的國家。」就逃亡到晉國,並且由於郤至的關系在晉國做臣下。晉國人讓他做邢地的大夫。子反請求把巨款送給晉國,而要求晉國對巫臣永不錄用,楚共王說:「別那樣做!他為自己打算是錯誤的,他為我的先君打算則是忠誠的。忠誠,國家靠著它來鞏固,所能保護的東西就多了。而且他如果能有利於晉國,雖然送去重禮,晉國會同意永不錄用嗎?如果對晉國沒有好處,晉國將會不要他,何必求其永不錄用呢?」
晉國軍隊回國,範文子最後回來。他的父親范武子說「你不也知道我在盼望你嗎?」範文子回答說:「出兵有功勞,國內的人們高興地迎接他們。先回來,一定受到人們的注意,這是代替統帥接受榮譽,所以我不敢。」武子說:「你這樣謙讓,我認為可以免於禍害了。」
郤伯人見,晉景公說:「這是您的功勞啊!」郤伯回答說:「這是君王的教導,諸位將帥的功勞,下臣有什麼功勞呢?」範文子入見,晉景公像對郤伯一樣慰勞他。範文子回答說:「這是范庚的命令,郤克的節制,小臣士燮有什麼功勞呢?」欒伯進見,晉景公也如同慰勞郤伯他們一樣慰勞他。欒伯回答說:「這是士燮的指示,士兵服從命令,小臣欒書有什麼功勞呢?」魯宣公曾派遣使者到楚國要求建立友好關系,由於楚莊王死了,不久魯宣公也死去,沒有能夠建立友好關系。魯成公即位,在晉國接受盟約,會合晉國進攻齊國。衛國人不派使者去楚國聘問,也在晉國接受盟約,跟從著進攻齊國。因此楚國的令尹子重發動陽橋戰役來救齊國。將要發兵,子重說:「國君年幼,臣下們又比不上先大夫,軍隊人數眾多然後才可以取勝。《詩》說:『眾多的人士,文王藉以安寧。』文王尚且使用大眾,何況是我們這些人呢?而且先君庄王把國君囑托給我們說:『如果沒有德行到達邊遠的地方,還不如加恩體恤百姓而很好地使用他們。』」於是楚國就大事清查戶口,免除稅收的拖欠,施捨鰥夫,救濟睏乏,赦免罪人。動員全部軍隊,楚王的警衛軍也全部出動。彭名駕御戰車,蔡景公作為車左,許靈公作為車右。兩位國君還沒有成年,都勉強行了冠禮。
冬季,楚軍入侵衛國,就乘機在蜀地進攻我國。派臧孫去到楚軍中求和。臧孫辭謝說:「楚軍遠離本國為時很久,本來就要退兵了。沒有功勞而接受榮譽,下臣不敢。」楚軍進攻到達陽橋,孟孫請求前去送給楚軍木工、縫工、織工各一百人,公衡作為人質,請求結盟。楚國人答應講和。
十一月,魯成公和楚國公子嬰齊、蔡景侯、許靈公、秦國右大夫說、宋國華元、陳國公孫寧、衛國孫良夫、鄭國公子去疾和齊國大夫在蜀地結盟。《春秋》沒有記載卿的名字,這是由於結盟缺乏誠意。在這種情況下又因為魯國畏懼晉國而偷偷和楚國結盟,所以說「結盟缺乏誠意」。《春秋》沒有記載蔡景侯、許靈公,這是由於他們乘坐了楚國的戰車,叫做失去了身份。君子說:「身份是不可以不慎重的啊!蔡、許兩國國君,一旦失去身份,就不能列在諸侯之中,何況在他們之下的人呢!《詩》說:『在高位的人不懈怠,百姓就能得到休息。』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了。」
楚軍到達宋國,公衡逃了回來。臧孫說:「衡父不能忍耐幾年的不安寧,拋棄魯國,國家將怎麼辦?誰來受禍?他的後代一定會有受到禍患的!國家被拋棄了」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晉軍避開楚軍,由於害怕他們人數過多。君子說:「大眾是不可以不用的。大夫當政,尚且可以利用大眾來戰勝敵人,何況是賢明的國君而且又能善於使用大眾呢?《大誓》所說商朝億萬人離心離德,周朝十個人同心同德,都是說的大眾啊。」
晉景公派遣鞏朔到成周進獻戰勝齊國的戰利品,周定王不接見,派遣單襄公辭謝,說:「蠻夷戎狄,不遵奉天子的命令,迷戀酒色,敗壞了天子的制度,天子命令討伐他,就有了進獻戰利品的禮儀。天子親自接受而加以慰勞,用這來懲罰不敬,勉勵有功。如果是兄弟甥舅的國家侵犯敗壞天子的法度,天子命令討伐他,只向天子報告一下情況罷了,不用進獻俘虜,用這來尊敬親近、禁止邪惡。現在叔父能夠順利成功,在齊國建立了功勛,而不派遣曾受天子任命的卿來安撫王室,所派遣來安撫我的使者,僅僅是鞏伯,他在王室中沒有擔任職務,又違反了先王的禮制。我雖然喜愛鞏伯,豈敢廢棄舊的典章制度以羞辱叔父?齊國和周室是甥舅之國,而且是姜太公的後代,叔父攻打齊國,難道是齊國放縱了私慾以激怒了叔父?或是齊國已經不可諫諍和教誨了呢?」鞏朔不能回答。周定王把接待的事情交給三公,讓他們用侯、伯戰勝敵人派大夫告捷的禮節接待鞏朔,比接待卿的禮節低一等。周定王和鞏伯飲宴,私下送給他財禮,讓相禮者告訴他說:「這是不合於禮制的,不要記載在史冊上。」
成公三年三年春季,諸侯聯軍進攻鄭國,聯軍駐扎在伯牛,這是討伐邲地戰役鄭國對晉國有二心,於是就從東邊入侵鄭國。鄭國的公子偃領兵抵禦,命令東部邊境地方部隊在鄤地設下埋伏,把敵軍在丘輿擊敗。皇戌到楚國進獻戰利品。
夏季,魯成公到晉國,拜謝晉國讓齊國退還汶陽的土田。
許國依仗楚國而不事奉鄭國,鄭國的子良進攻許國。
晉國人把楚國公子谷臣和連尹襄老屍首歸還給楚國,以此要求換回知■。當時荀首已經是中軍副帥,所以楚國人答應了。楚共王送別知■,說:「您恐怕怨恨我吧!」知■回答說:「兩國交戰,下臣沒有才能,不能勝任所當職務,所以做了俘虜。君王的左右的人沒有用我的血來祭鼓,而讓我回國去接受殺戮,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楚共王說:「那麼感激我嗎?」知■回答說:「兩國為自己的國家打算,希望讓百姓得到安寧,各自抑止自己的憤怒,求得互相原諒,兩邊都釋放被俘的囚犯,以結成友好。兩國友好,下臣不曾與謀,又敢感激誰?」楚共王說:「您回去,用什麼報答我?」知■回答說:「下臣既不怨恨,君王也不值得感恩,沒有怨恨,沒有恩德,就不知道該報答什麼。」楚共王說:「盡管這樣,也一定把您的想法告訴我。」知■回答說:「承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夠帶著這把骨頭回晉國,寡君如果加以誅戮,死得幸運。如果由於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賜給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君請求,而把下臣殺戮在自己的宗廟中,也死得幸運。如果得不到寡君誅戮的命令,而讓下臣繼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擔晉國的大事,率領一部分軍隊以保衛邊疆,雖然碰到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違背禮義迴避,要竭盡全力以至於死,沒有二心,以盡到為臣的職責,這就是所報答於君王的。」楚共王說:「晉國是不可以和它相爭的。」於是就對知■重加禮遇而放他回晉國去。
秋季,叔孫僑如包圍棘地,佔取了汶陽的土田。由於棘地人不服從,所以包圍了棘。
晉國的郤克、衛國的孫良夫進攻廧咎如,討伐赤狄的殘余。廧咎如潰敗,這是由於他們的上級失去了民心。
。
⑤ 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的讀後感350字左右
天下之抄人天下之事,都是為一個「襲利」字在忙碌!找到其中的規律並會按照規律的發展狀況進行操作,因勢利導,即使是在很不利於自己的情況下也能找到生的希望,甚至成為最後最大的贏家。
人生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爭光,給兒女最好的禮物是榜樣,給社會最好的禮物是奉獻;人生最大目標是追求自我實現,人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實現中最終實現自我。
人生就是一條路,走一步有一步的景觀,上帝不會眷顧誰,你有勇氣放棄,才有機會得到,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哪怕敗得徹底,就當趕上命運的另一盛宴。
⑥ 左傳讀後感,用文言文寫的,四百字左右。謝謝
文言算了吧。。
你說要是現代文的還好說。。
另找他人吧。
⑦ 東萊左傳博議的讀後感
其實無非是利字而復已....
秦晉兩國都制是強國,滅鄭是奔利而去的.可是燭之武卻告訴秦:滅鄭的話,得到好處的是晉,秦國很難得到好處;如果不滅鄭的話,兩國友好,鄭做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便能得到好處; 有利無利,先說動了秦王.
然後,燭之武又說晉是不守信用的國,目的很簡單;試想,兩國結盟或叫合作,最怕的是自己人突然不守信用,暗地黑自己一把.燭之武舉了晉兩件不守信的事,而且都是秦公所經歷的,所以,秦公在得不到利益的情況下,又怕晉國再來一次不守信用,怕被晉國給陰了,不是有句話叫"春秋無義戰"嗎?
再者,秦晉兩國都強,但攻鄭後,晉國更強,而秦無多大好處變強.所以晉國的強大後對秦國是一種威脅.
考慮如此幾條,秦伯當然要退兵了...
⑧ 讀左傳有感200字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書櫥,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語文書,一時興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來,讀到其中《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為母所惡;段,庄公之胞弟也,為其母所偏愛。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廢長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愛驕縱無忌。大臣們恐釀禍患,紛紛請除之,庄公卻處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禍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養癰成患,「多行不義,必自斃。」終於,段為庄公表面寬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機會終於成熟了,庄公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堂堂正正地伐滅段叔而免去了來自任何一方的譴責了。庄公故意放縱其胞弟的篡權之心,並為之「創造」條件、「創造」機會(當然是設置的圈套),培養之,引導之,令其事發後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謂險毒陰深矣。難怪有人評說,鄭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聯繫到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頗有感觸。某些調皮頑劣的學生,不是那麼願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有的則視老師的苦心勸告為兒戲,更有的則乾脆頂牛,他們對老師的教誨是那麼的反感。教育者見教育不見成效,也就有喪氣、賭氣的時候:算了,讓他去。甚至想,平時里小打小鬧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癢,不如「穿皰」徹底整治痛快。或曰,學校管不了他,將來讓社會去管他,讓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見,不是終於也有那麼幾個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嗎?
但我竊以為「做人須當講人品,為師更應尚師德」,為師者而放棄了教育的職責,是為失德也。對於班中一些頑劣調皮的學生,盡管有時明知有些話講了也是白講,但作為一名老師,教育乃是我的職責,我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同學們尤其是那些經常挨老師「訓斥」的「差生」們呢,聽了這段故事,難道就不生一點新的感觸?難道還能高興於老師對自己的不管不問、或曰不敢管不敢問、或曰不願管不願問?難道還能將老師對自己的這種聽之任之作為炫耀於同伴的本領?難道還能憎恨那些敢於管教你們的師長並伺機對他們施以報復?難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師變為鄭庄公?
鄭庄公其人,學生莫愛,老師莫學。
⑨ 讀左傳呂氏春秋戰國策有感600字作文
從圖書館借來的一本《呂氏春秋》《左傳》《戰國策》的合訂本,看呂氏,讓人醍醐灌回頂,恍惚大悟,答一些簡單的、復雜的哲理,幾千年前聰慧的老百姓就已經從生活中提練出來了,這本書從四季的更替到養生、管理、為人處事、軍事、哲學無不從淺到深的娓娓道來。無論是名人的故事還是從簡單生活提練的哲理,都讓人拍案稱奇。如《論人》中的「太上反諸已,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者,失之彌遠。」.「要求別人越多,他就會離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