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畫觀後感
1. 關於電影《孔雀》的觀後感,盡量不要在已回答的問題復制粘貼過來的!
《孔雀》具有中國電影少見的憂郁氣質,你可能會覺得它欲言又止、謹小慎微,但它對生活和情感的明察秋毫足以讓其他好大喜功的中國電影汗顏。即使在硬體環節上,《孔雀》也精緻得像一部歐洲文藝片,每一個音符都彈得優美有力。
《孔雀》傳達出了賈樟柯電影長久以來試圖表現但迷失於時代符號中的迷人氣質:敏感、細膩和憂郁。
很久沒有這樣的經歷了,在看《孔雀》的時候,我睜大眼睛看著銀幕,生怕錯過什麼東西,而看完之後的當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腦海里總是浮現出《孔雀》之中的場景。很少有電影能給我這種夢魂縈繞的感覺,這樣的國產電影就更少。於是我問自己,是什麼給了《孔雀》這樣的力量?
「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
幾乎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孔雀》里有著濃濃的時代風情,無論是做瓶子、搗西紅柿醬、堆蜂窩煤,還是在黑白電視上看《追捕》,都會喚起很多人的珍貴記憶。令人驚異的是,對於絕大多數觀眾「塵封已久」的珍貴回憶,導演彷彿信手拈來。影片中的大量細節都依賴細致入微的觀察,比如說女工走出工廠時,頭發都是濕漉漉的(因為那時的工人都要在廠子里洗完澡回家),而更大量的細節更是隱藏在每個鏡頭之中,比如張靜初扮演的「姐姐」在走路時「長手長腳」的勁兒,明顯和現在的女孩大相徑庭。正是這大量的細節匯集在一起,才浸染出《孔雀》如此動人的味道。
當然,如果只有細節,就很容易成為瑣碎的史實大展示,就像我們在《站台》中看到的那樣。《孔雀》中不但有細節,而且很多細節都極具力量,其中既有姐姐騎車拖著降落傘在街上飛馳這樣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有姐姐樹林私會「果子」、媽媽毒死白鵝這樣震撼人心的斷章。更可貴的是,雖然有這么多「寶」要獻給觀眾,但導演的手並沒有抖,每個細節都處理得相當妥帖,都和影片的節奏和氛圍結合得天衣無縫,既沒有因為草率而效果欠佳,也沒有因為過於用力而「曝光過度」。
「上帝存在於細節之中」,在這一點上,顧長衛勝了。
一詠三嘆的精妙華章
有著大量細節被正確表現出來,在國產電影中已經非常少見了,然而本片的編導並沒有就此止步———遠遠沒有。《孔雀》中的場景、事件被精巧地、有意識地重復,在某些點上,它們相互映照,從整體上看,它們交織成一張大網,而且其中很多場景和事件並非出自情節本身的需要,它們另有所指,甚至蘊含著其他的事物。
仔細看《孔雀》,會發現影片中很多元素都在有意重復,比如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是一家人在門廊里吃飯,比如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個或幾個「性過錯」。有些重復不那麼容易注意,比如小城川流不息的街道這個意象,比如當媽媽拉回降落傘、鵝被鼠葯毒死、弟弟和爸爸爭奪木門時表現出的類似的痙攣感。自然而然地,這些復復相互映照,形成越來越強的共振。與此同時,那些細節又相互交織,或者因為一個共同的元素(比如降落傘連接了姐姐和果子兩個人,在這種交織中,姐姐的愛情從純真走向世俗),或者因為某種相互抵牾的元素(比如傻哥哥無情地吸取了弟弟妹妹的青春和快樂,但同時又用自己的朴實和厚道贏得了生活)。
至於隱喻,大家很容易想起片中的「大BOSS」,我認為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強烈、最有意識,或許也是最成功的隱喻———片尾的孔雀開屏。照我的理解,這個場面所表達的是:雖然生活看起來毫無希望,然而仍然有孔雀在無人觀看的地方燦然開屏。或許我的理解是錯誤的,或許還有別的可能,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它是開放的,多義的,它並沒有明確的指向性,然而卻「兜」住了全篇,並且使整個作品得到了提升。
出手之前就已經卓越
問題來了,《孔雀》把鏡頭直指一個時代(或許這個時代還沒有完全死亡)的壓抑和苦難,那麼,把這種讓人難以直面的東西運用重復、映照、交織和隱喻的手段變成一個精美的作品時,意義又何在呢?
讓我們把目光投到藝術的源頭。在若干萬年前,幽暗的原始森林中,一群原始人在草地上舞蹈,他們的歌曲里有明顯的重復旋律,並且通過微妙的變化使這些旋律之間相互映照,舞蹈演員之間相互模仿或者相互抵牾的動作交織在一起,而他們頭上戴著的鳥羽面具無疑是對大自然的隱喻。他們為什麼要這么做?很顯然,人類最原始的藝術通過精密的創造性活動,把冥頑不靈、充滿敵意的大自然「人化」了,在心理上把它變成了可以棲居的地方。其實,在若干萬年後的現代社會,藝術的本質並沒有變,面對頑冥不靈、充滿敵意的時代和命運,藝術家不屈不撓地通過上面所說的手段把它「人化」,使人間成為可以居住的地方。
相對於中國其他「非商業電影」,《孔雀》的編導更成功地盡到了藝術的責任。面對生存中的苦難、無聊和壓抑,它既沒有聲嘶力竭地哀號,也沒有絮絮叨叨地訴苦,而是堅定地創造藝術,通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既可能直面人生和社會的陰暗一面,同時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最終的感覺是釋放和愉悅而不是壓抑和灰暗。毋庸諱言,《孔雀》之中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三個故事呈「漸弱」的趨勢、裡面有些過於文學化的畫外音畫蛇添足、「孔雀開屏」之後的最終結尾沒有必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孔雀》是新時期最出色的藝術片之一,它的主創在意識上已經優越於中國絕大多數的電影人———在出手之前,他們就已經卓然不群了。□光豬
■國外媒體評論
不跳入深刻,但透出深意
Screendaily.com:如果需要進一步證據表明中國新電影在技術和情感上有多成熟的話,看《孔雀》吧。這個「文革」末期中國某省城三姐妹的故事,這個敏感、簡單到迷人的電影,雖然在樹立真實性的過程中不急不徐,但卻讓耐心的觀眾愛上它和它的三位年輕主人公。
與張藝謀的兩部近作給人華麗有餘深刻不足的感覺不同,《孔雀》呈現了反面的真實:首執導筒的攝影師顧長衛提升了世俗,告訴我們在見慣不怪的日常問題和看似普通的家庭後面,隱藏著多少未盡的東西……
比2小時40分鍾的片長更顯輕松、優美的《孔雀》應該突破影展范疇,進入特定地域觸及更有鑒賞力的藝術片觀眾……
盡管片中的時間指針並不明顯,但情節延展達到六七年。第一部分雖是姐姐的故事,攝影機卻不採用主觀視點,而是以古典主義的構圖和燈光從外部觀察,僅有幾個特寫。這種看似拘謹的技巧和從容不迫的韻律,恰恰在觀者與對象之間建立起謹慎而互相尊重的對話,不跳入深刻,但透出深意……
歸結到底,《孔雀》是一部關於生存和順應的電影;當最後我們聽到姐姐說「沒關系,在爸爸的家鄉,滿山都是孔雀」的聲音時,竟然感到這是某種勝利。
有潛力讓全世界神魂顛倒
路透社:顧長衛對角色投入的同情和理解、不帶評判和恩賜態度的觀察,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故事講述者……
這部影片有潛力讓全世界的觀眾神魂顛倒。它把觀者帶進一座中國小城,用人的夢想、遺憾和幻滅等共有體驗,把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變得不同。在將近2個半小時的時間里,觀者會度過一個清晰可辨的、啟示性的中國人生。換句話說,影片在亞洲以外有著卓越的市場前景。惟一缺乏的就是明星,但話說回來,2000年章子怡亮相柏林的時候,又有誰知道她呢?
雖然有點長,但影片用它從容不迫的步伐充分發掘著小城生活的全部細節,鄰人的殘酷、父母的獨斷,以及一個在我們眼前改變的世界……影片所有的技術環節都合力營造了一個富於表現力、引人入勝又充滿美的家庭悲劇———只不過這種美,總是與那些當事人擦肩而過。 編譯:yoyo
■編輯部點評
物質貧乏時期的「愛美麗」
看姐姐的故事就像看物質貧乏時期的《天使愛美麗》,不瑰麗、不美妙,眼前只是一個艱難困苦的物質世界,但無論如何拴不住最浪漫、最勇敢的夢想。張靜初和馮瓅的表現是如此動人,以至於他們會徹底改變你對西紅柿和向日葵的看法。
《孔雀》傳達出了賈樟柯電影長久以來試圖表現但迷失於時代符號中的迷人氣質:敏感、細膩和憂郁。
我喜歡大家談起它的時候都說「姐姐」、「哥哥」、「弟弟」,而不是高衛紅、高衛國、高衛強,那種脫口而出的親密彷彿在說我們身邊的人,或我們自己。 □yoyo
具備無聲驚雷的氣質
對大多數具備憶苦思甜愛好的中國觀眾來說,《孔雀》更像是一本群體化的時代備忘錄,現在讀起來傷感、無奈,卻又會饒有興趣地品味那些似乎歷歷在目的陳年細節。
影片得益於中國電影對痛楚的一貫迷戀,又在宏大視角的野心跟細碎的生活細節間找到平衡點,使整部作品具備了無聲驚雷的氣質。對觀者而言,即便無法完全感同身受那份歲月經歷,也絕對會被生命與時間徒勞對抗的主題震撼。在現有條件下,能夠在銀幕上看到《孔雀》這樣的作品,已是一種幸福。 □朱穆
對內心世界的忠誠守護
動物園里的孔雀遲遲不開屏,姐姐對丈夫懷中的孩子說:「沒關系,在爸爸的家鄉,滿山都是孔雀。」這句台詞很像一個詩化的注腳———原來姐姐一直沒變,她身上最光彩的部分完全經住了歲月的磨礪和考驗,最終的謝幕相當完滿。
姐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對世間、對人心的蝕腐有一種天然的免疫力,對內心世界有著近乎固執的忠誠守護。即便最後捧著一枚西紅柿撕心痛哭,那也不是絕望,而是哀慟;那不是突然發現自己錯了,而是一直以來對命運和愛情的苦苦求解終於得到了印證,她是有福的。□松木歌
用詩意讓我們大腦缺氧
在雞年頭上冒出來的一大堆國產片中,《孔雀》實在是「雀立雞群」。最經典的青春沖動,這回又加上最討巧的中國式回憶,《孔雀》延續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與《十七歲的單車》的序列。
然而最難得的是詩意,在一個平庸而充實的社會,《孔雀》用詩意讓我們大腦缺氧。看三兄妹的故事,是在看三種詩意的逃逸,盡管導演剪片時厚此薄彼,但弟弟乾瘦的身體與姐姐倔犟的嘴角一樣讓人心動———不要問我為什麼躺在你的床上,因為這寒冷快要把我凍僵。 □公子小變
一代人的傷感肖像
看著《孔雀》,我想起了崔健的《一塊紅布》:「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了我的雙眼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顧長衛在《孔雀》中勾勒出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的傷感肖像。與美國青年充滿反戰和叛逆的六十年代相比,《孔雀》中的三兄妹和他們身邊的人經歷著如此乏味和困苦的生活,不僅無比艱難,而且共同擁有的東西僅僅在於他們都是紅色時代的遺民,惟一亮麗之處只是來自姐姐的降落傘、傻哥哥的單戀女友,還有弟弟偷偷畫下的女性裸體之類充滿幻想和希望的脆弱東西。 □周周
離偉大還有一小步距離
有小城生活閱歷的中年人和顧長衛有著最深的共鳴,他們把《孔雀》當作自己的青春回憶錄,並為其貼上溫情、懷舊、感傷的標簽。
但我更看重影片的另一面,能夠面對敏感的題材和繞不開的歷史,開拍《孔雀》本身已經顯示了顧長衛的勇氣。雖然將歷史背景小心地虛化、隱藏,影片仍頑強地表達出了對人性與社會深刻的批判(盡管已經明顯地減弱了)。我們讀出了影片對政治與商業的妥協,這也使《孔雀》離偉大有一小步的距離,但它仍然值得我們真誠地致敬。
2. 孔雀舞楊麗萍300字觀後感
我不得不說自己文筆粗糙,無法細致描繪出我所見到的高貴的美。 一隻孔雀,在高視闊步。她時而側身微顫,時而急速旋轉,時而慢移輕挪,時而跳躍飛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擊,起了漣漪,一圈一圈盪漾開來。左手指尖柔韌地蠕動,一陣一陣傳遞給右手指尖。長指甲晶瑩閃耀,美妙地悸動著。起先是輕微的小浪,然後加強,最後在那刻釋放了。波動在柔美的動作中。她細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雲般慢挪,忽而如雨點般輕快,忽而如擊石般堅健。不管怎樣的舞步,都給人以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感覺。不禁點頭示意。 瞧哪,長裙飛起來了!瑰麗的美呀!一隻真正的孔雀!一幅畫,忽然間描上了色,會覺得驚訝嗎?旋轉,踩點,仰視,升華!所有的情感在交織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脹,最後在膨脹中爆發!舞蹈的光芒籠罩了整個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飛中她選擇了飛騰! 驀地,音樂緩下來了,她的動作緩下來了。我們著急地注視著,她開屏闊步著。那份自信,出於對己的信任。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們帶進了幻虛幻實的境界。這里只有一隻孔雀,卻有無數個想成為孔雀的人! 亦真亦假,似實似虛。飛揚的活力在釋放高傲的能量。忘懷的舞者在盡情歡躍! 漸漸地,慢了,緩了,頓了,停了。濃縮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華麗的舞蹈,靜下來,立成了一尊高貴的雕像,卻又真實地輕顫著……
3. 200字楊麗萍孔雀舞觀後感
今天我們看了楊麗萍的孔雀舞。令我們十分賞心悅目。
「孔雀舞」這只舞蹈使人觀看了之後,心情十分好,楊麗萍身穿一件白色的衣服,這衣服的顏色雖然是白色的,但是在舞台燈光的照耀下,這白里透出了許許多多的顏色,楊麗萍的動作優美,骨骼十分柔軟,能做出許多高難度的動作,使觀眾贊不絕口。楊麗萍的心靈已經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了,她把自己想像成一隻孔雀,楊麗萍的腳步輕微的動,一會兒向右,一會又向左,似乎一隻孔雀東奔西跑,楊麗萍用他的肢體描繪出了這些,楊麗萍的神態千變萬化,她忽而抬手翹腳,表現出輕盈而又婉轉的姿態;忽而仰頭挺身,表現出抖動羽毛的舒展;忽而動作歡快,表現出孔雀的輕快靈活;忽而低頭收手,表現出靜而柔的甜美。她沉浸在舞蹈之中。
音樂停了,舞蹈停了,孔雀沒了。在耳邊的就只有掌聲了。
4. 楊麗萍孔雀舞觀後感400字 (不要寫的太好)急用啊!
在觀眾們熱烈的掌聲中,楊老師從舞台的正中央慢慢清晰起來。早先我倒是也聽說過她和她那出類拔萃的孔雀舞,但這次是我第一次認真觀看楊老師的表演。舞台的燈光先是一閃,四周的音響隨即響起了優美婉轉的舞曲,隨著舞曲的節奏,楊老師的手開始一張一翕地律動起來,在這與舞曲旋律配合堪稱完美的幾下舞動之後,楊老師的身體也隨之轉動著。我緊盯著楊老師那雙雋美的手,一個蘭花拂穴再接一個拈花笑,開場沒有幾秒鍾我就深深地沉醉在楊老師的精湛技藝中,如果說琵琶女的至高境界是「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那楊老師的表演可以算得上舞蹈界的琵琶聖女,在她雙手不停地變幻揮灑間,我已經能夠體會到她所要傳達給我的美好。一隻孔雀珊珊曼曼,裊娜的身影穿過舞台上設置的叢林,繞過無數艱難險阻,綻放尾屏,博取了世間萬物的贊美。我仔細地隨著楊老師的舞姿開始擺動我的腦袋,在那一刻,我彷彿忘卻了煩惱,拋開了憂愁,在楊老師精湛的演繹下進入了至善至美的幻境。隨著舞曲的旋律進入高潮,楊老師的腳步和手勢也愈發猛烈地變幻,直到那聲驚人心扉的琴音驟至,楊老師真的像孔雀那樣開了屏。一瞬間全場掌聲如雷鳴一般經久不息,我舉起雙手使勁地隨著大夥一起拍著。楊老師的表演真好啊,看了她的表演,不禁使我想起了兒時去過的公園,使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和爸爸,還使我想起了曾經最美好的事情。音樂慢慢淡了下去,楊老師的表演也結束了,我非常喜歡楊老師的表演,如果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看她跳孔雀舞。
5. 楊麗萍孔雀舞觀後感600字
驚艷,這就是我觀看《雀之靈》之後的感受。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人可以把舞蹈跳到這種境界。
在溫婉的音樂當中,楊麗萍漸漸出現。她的長裙潔白勝雪,服順地貼著。遠遠地,彷彿就是一隻不食人間煙火的孔雀,高貴優雅的孔雀!
看,她動起來了,她舞起來了!她用柔嫩的腰肢,靈活的手指,輕盈的雙腳,舞出神秘的境界。她的大眼,在向我們傳遞怎樣的情感;她的嘴,一張一合,時而上揚時而下垂;她的發髻上的裝飾,孤傲地站立著……炯炯有神的妙眼在眉目傳情哪!紅潤小巧的嘴在講述悠
遠的故事哪!華麗高貴的發髻,在宣布美的神氣哪!
我不得不說自己文筆粗糙,無法細致描繪出我所見到的高貴的美。
一隻孔雀,在高視闊步。她時而側身微顫,時而急速旋轉,時而慢移輕挪,時而跳躍飛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擊,起了漣漪,一圈一圈盪漾開來。左手指尖柔韌地蠕動,一陣一陣傳遞給右手指尖。長指甲晶瑩閃耀,美妙地悸動著。起先是輕微的小浪,然後加強,最後在那刻釋放了。波動在柔美的動作中。她細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雲般慢挪,忽而如雨點般輕快,忽而如擊石般堅健。不管怎樣的舞步,都給人以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感覺。不禁點頭示意。
瞧哪,長裙飛起來了!瑰麗的美呀!一隻真正的孔雀!一幅畫,忽然間描上了色,會覺得驚訝嗎?旋轉,踩點,仰視,升華!所有的情感在交織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脹,最後在膨脹中爆發!舞蹈的光芒籠罩了整個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飛中她選擇了飛騰!
募地,音樂緩下來了,她的動作緩下來了。我們著急地注視著,她開屏闊步著。那份自信,出於對己的信任。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們帶進了幻虛幻實的境界。這里只有一隻孔雀,卻有無數個想成為孔雀的人!
亦真亦假,似實似虛。飛揚的活力在釋放高傲的能量。忘懷的舞者在盡情歡躍!
漸漸地,慢了,緩了,頓了,停了。濃縮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華麗的舞蹈,靜下來,立成了一尊高貴的雕像,卻又真實地輕顫著……
6. 《孔雀》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道理
我們每個人都是孔雀,庸俗不堪,卻總是自命不凡。我們所做的事情,不過如孔雀開屏,只是要讓路人看見,並短暫停留。不曾在意損失了多少羽毛,傷害了多少同類,我們要的,只是一瞬間被仰視的盲目快樂。而我們,也註定被世俗捆綁,無法飛翔。
《孔雀》是由導演胡長衛拍攝的。借著殘酷的青春成長和現實生活,反映出人需要一個強悍而堅韌的靈魂。《孔雀》的聚焦雖是一個普通平凡的五口之家,呈現的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五口之家,姐弟三人,不同的命運,卻近相同的傷感。折騰過後又最終歸於平淡。
7. 《孔雀》影評
〈孔雀〉這部影片自始至終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真實。真實的讓人心痛。三個主人公都有過自己偉大的夢想,姐姐的飛行員夢,哥哥娶媳婦和工作夢,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人類心靈和思想的真實表現。而結局卻是三個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動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盪漾許久,卻總歸平靜。這種結局,情理之中,細細品味,也在觀眾的意料之中。該片的片名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幾分鍾方才出現。觀眾和演員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會開屏的,可是卻奇跡般地撐起了它傲人的羽翅。這就給全片做了總結並喻意著一些道理:在夢想觸手可及的時候,人總會盡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對靈魂的釋放,對人生的有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可是當它不適時宜地開放,「我」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卻老了,離它而去。還沒走到夢想的盡頭,「我」已選擇平庸。孔雀開屏的剎那,我先是驚奇,後是煩憂,似乎那張開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憶蒙太奇的手法將三個主人公在青蔥歲月的點點滴滴依次刻錄,並將「我」回憶家裡五口人在樓道吃晚飯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寫實的影片,究竟要告訴人什麼呢?不得不說,編導安排的故事與場景讓我震驚。當姐姐在樹林中裸露著身軀呈現給那個拿走她「降落傘」的男人時,我為編導那種讓觀眾刻骨銘心的「毒辣」的拍攝手段而啞然,只是為了一個已然沒有希望的夢想而用自己的貞操去換回自己青春時突發的夢,籌碼似乎太過於沉重。並且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這種事是絕不允許發生的。最後姐姐突然就找了一個司機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發生。當她看到軍官與一個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時候,她就已經認命了。窮苦人家的孩子,註定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這個錢權的社會,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夢想,到頭來也只是夢而已。影片著重闡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現代青年人的心理,並諷刺當時人們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國後人們心理上的疾病。或許正因為這樣,中國當時的幾億人才只會開墾田地,而不懂為理想為夢想而活。有或許,該片是激勵人們努力為夢想而奮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為人所要的一種「尊嚴」。肥胖而又不懂禮數的哥哥去給弟弟送傘,卻鬧出了一連串的讓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認是哥哥,別人又誤以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這種「敗類」哥哥的打擊,於是沖開人群,用傘狠狠扎了哥哥一下。雖然他日後找朋友假裝軍人和他的哥哥到他們班去送傘,卻仍被同學發現,並鄙視般地變相隔絕了他。編導以次為反面教材再次表達了對於人們畸形心理的批判。無論是在七八十年代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不成熟乃至有些變態的「尊嚴」仍然無處不在。只為了人們面前的那一點「面子」,便不承認自己的哥哥,實則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觀眾對人性的探討與反思全在編導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後,兄妹三人全都過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並且有了善良之心,對從前欺負他的人不計前嫌,盡力幫助。我想,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於當時的年代流行的色彩並不艷麗,所以在全片僅有的幾次滿目綠意盎然的鏡頭讓觀眾眼前一亮,才不至於視覺疲勞。滿目的綠色一下子擁入眼簾,給觀眾一個很強烈的視覺沖擊,並以次能調節觀眾的心情,由壓抑到歡快,是一個很好的「調節劑」。顧長衛原本是攝影師,這部右他編導的影片卻並沒有令人決眥的拍攝手段和技巧。或許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跡,奇跡中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