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影評
2000年基本上也是韓國電影業剛開始復興的年代,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的集權體制瓦解之後,民主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體現在電影業上,就是電影審查制越來越形同虛設。而上個世紀90年代韓國電影人的抗議運動,又促使當局減少每年好萊塢電影的進口數量,而對本國電影工業採取傾斜和扶持的政策,在這一切的前提下,韓國電影在1999年得以來了一個大爆發。選幾部在我看來毫無疑問都是佳作的片子,體現了韓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覆蓋了各種類型片,一方面可以作為對韓國電影管中窺豹式的瀏覽與窺探,一方面基本上也可以作為韓國電影成長期和高峰期的證明。
但目前這個國家的電影工業現在進入了一個死胡同:很多電影人像嬰兒一般依賴於國家對本土電影業的保護機制,處於成熟期的電影生產機制似乎又缺少了當初那種才華井噴的活力與沖擊力,每年的佳作越來越少,粗製濫造的流水線作品越來越多。金基德對本國電影痛心疾首以至於出言不遜抨擊年度票房榜首,絕不是空穴來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言論並非危言聳聽。韓國電影目前缺少才情和創造力,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個國家的電影業發展之路,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鑒的地方,但由於兩國制度差異太大,民族性又很不相同,不可能被我們拿來模仿和繼承。韓國人民對本土電影業的鼎力支持和熱愛,是中國人不能比的;韓國電影人的集體高素質,也是中國龍蛇混雜的電影界所不能比的。和香港比起來,韓國的電影人過於學院派了;但和中國大陸當下狀況一比,他們又顯得如此職業化。電影始終是人的表演,CG永遠不可能替代,看韓國電影演員的集體性格,是欣賞這個國度異軍突起的電影業的重要因素。
在中、日、韓三國的電影人中,韓國演員的群體性格是最接近西方的。一個原因是這個國家發展起步晚,經濟政治體制大量模仿西方國家,在文化上也深受好萊塢的影響——但這個原因是少數派。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韓民族的被壓迫史和分裂史,從根本上促成了這個民族極為強烈的反抗精神和血性,這種絕不屈服的性格貫徹在民族工業上,就是本土經濟的騰飛和本國產品的一統天下,貫徹到電影業上,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觀眾對本土電影的支持;一是演員表演風格的剛烈外露。韓國電影里常見到「癲狂」的噴發式表演,就是韓國人性格的體現,從性質上說,和02年世界盃令全世界膽寒的紅魔沒有什麼兩樣。
過於剛烈的表演性格,不常看的話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但常常處於這種情緒的激盪之下,電影很容易失去平衡。動作類型自不必提,文藝片也常見煽情過度。這就是為什麼,韓國電影隔一段時間看一部會讓人大呼過癮,而保持高頻率的持續看下來就會讓人覺得疲勞和絕望。相比起來,中、日演員平實內斂的表演風格,可能更容易留下長久咀嚼的滋味,所謂「細水長流」,放在這種對比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以下介紹的電影,不論名次排序)
《生死諜變》
上映日期:1999年2月13日
導演:姜帝圭
主演: 韓石圭 崔民植 金允珍 宋康昊
一句話點評: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它是第一要推薦的韓國製造。
說起韓國電影的復興,不可不提的當然就是這一部生死諜變,它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韓國電影。記得當時我大一,剛開始接觸亞洲電影,看到這部片子時的感覺真是難以形容,完完全全被鎮住了。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它是第一要推薦的韓國製造,若要看原汁原味的「身土不二」選擇生死諜變一定不會失望。這部電影當時在韓國引發了民眾對電影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情,觀影人次超過了泰坦尼克號,從而令本土電影工業崛起,成為韓國電影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作品。
姜帝圭自此也成為韓國電影教父式的人物,數年後他重出江湖執導了太極旗飄揚,卻是讓我非常失望。那部片子里彌漫著各種各樣刻意煽情的段落,對戰爭下的人性有過於美化的描寫,同時也缺少足夠的批判力度,盡管場面浩大,但這部純商業製作的利益目的非常直接,就是為了催淚。前後兩部作品都是抓住了韓半島的南北情結,但水平高下立分。
生死諜變有一個非常商業化的外殼,在故事情節和結構設置上大量的借鑒了成功好萊塢動作片的精髓,懸念營造非常出色,動作場面也是干凈利落。這部電影以韓半島南北對峙為背景,講述了一對戀人以及他們各自代表的敵對勢力在分裂的大歷史下產生的悲劇,其中充滿了一種對政治歷史局勢下個人力量渺小的詠嘆,對半島分裂、親人分離犀利的批判,使得生死諜變在商業片的外殼下升華到哲學思考的層面。
這部電影也沒有後來韓國製作在煽情和暴力上時而能見到的失控,剪接的流暢使得這些元素並存而不過濫,這非常難得。真誠的愛情與背負的責任激烈沖突的劇情,很容易使觀眾感同身受,陷入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悲劇情結中去。而最終,人性被政治擊碎的那一刻,更是令很多觀眾凄然淚下,更對民族的分裂生出強烈的憤慨和呼喚。對我來說,最後撕心裂肺的那一槍,兩位主角眼中不舍而又堅決的神情,成為我心目中韓國電影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這可能是我看到過的將人文思考與商業高度結合得最為完美的電影之一,其中,演員的豪華陣容功不可沒。金允珍當時是個新人,為了讓電影有足夠的分量,導演找到了三位當時韓國最好的男演員來給她配戲。必須注意的是,這三位男星同在一部電影里出現,在韓國電影史上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韓、崔、宋,三位分別引領了韓國電影的一個時代,演技分別都是各自時代里不可替代的王者,都是可以代言韓國電影的人物。這樣豪華的陣容激發出了新人金允珍的潛力,使得她這個眾星拱月的女性角色成為這部電影里最出彩、最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也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崔岷植年紀稍大,在生死諜變之前,他是韓國最好的男影星;而生死諜變之後,韓石圭迅速上位,其受影迷擁戴的程度令他創造了一個「韓石圭時代」,有他的電影就有票房的保證;最後,近幾年來,韓石圭逐漸淡出,宋康昊日漸成熟,後者以幾近無可挑剔的演技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成為當下韓國電影男演員中絕不存在爭議的No.1。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死諜變同樣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的野蠻女友》
上映日期:2001年7月27日
導演:郭在容
主演:車太賢 全智賢
一句話點評:這部電影想必都不用推薦,只要對亞洲電影稍有關注的人,不可能沒看過這部作品,也不可能沒經歷過「野蠻女友」旋風。
從導演到主演在當時都是身份低微的新人,然而這部電影卻成了韓國歷史上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在全亞洲掀起的熱潮,想必每個人都是深有體會,那時候在地鐵上都經常看到互相扇嘴巴的情侶,女人自此都不再願意被叫做「半邊天」,3/4個天才合情合理。美國夢式的「一次機會定人生」在主創人員的身上是個完美的印證:郭在容一躍而成韓國票房最有號召力的導演,車太賢更是由原來毫無名氣的小癟三成為亞洲最可愛的男生之一,全智賢盡管在此前已經靠觸不到的戀人嶄露頭角,但這部野蠻女友令她一舉奠定了亞洲一線女星的地位。
這部電影想必都不用推薦,只要對亞洲電影稍有關注的人,不可能沒看過這部作品,也不可能沒經歷過「野蠻女友」旋風。郭在容不知道是不是把自己積累已久的才華一股腦的傾倒在這部電影里,後來執導的不可不信緣不僅煽情令人反胃,情節設置更是毫無新意,刻意營造的唯美氛圍更是顯得很不自然,在我眼裡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之作。去年的那一部雛菊,勉強及格,也根本說不上佳作。
那時候我也是野蠻女友的瘋狂粉絲,這片子在短時間內前前後後看了三四遍,還滿北京去找它的電影原聲CD,整個城市、整個中國、整個亞洲都飄著「I Believe」的歌聲,K歌房裡的人們都以能夠唱這首歌為「得瑟」的資本。拋開各種文化現象不談,這電影本身也是一個節奏明快、主題溫馨的都市童話佳作,東亞文化圈常見的細節充斥於片子的每個角落,再加上比較鮮明、跌宕起伏的劇情,想不吸引觀眾都難。
只要沒有失去對愛情的信心,觀眾都很容易被這部電影所感動。盡管兩位主角帶有很濃重的偶像氣質,但扎實自如的表演卻是使這部電影成功的制勝法寶。車太賢毫無疑問的塑造出了一個其貌不揚卻心細如發忠誠可靠的男生,全智賢更是在俊俏、野蠻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脆弱敏感的心。兩個人之間欲拒還迎的化學反應,是這部片子最可看的地方。年輕男女間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傷害的畏縮,非常真實的被傳達出來,而最終意味深長又很圓滿的結局,不僅溫暖明亮,更是表達出對愛情美好的嚮往。
前面提到了生死諜變,同樣涉及了愛情,不過那是在政治面前軟弱無力只能慘淡經營的愛情;野蠻女友式的愛情,則滿滿的寄託了普通人的夢想,成為韓國電影文藝片中最值得推薦的佳作,也是最適合處於青春期的電影觀眾欣賞的韓國製造。兩個主演後來的作品,幾乎沒有脫出野蠻女友給他們帶來的範式,對他們本人來說這是個遺憾,也從反面證明了這部電影深入人心的記憶。
《綠洲》
上映日期:2002年8月9日
導演:李滄東
主演:薛景求 文素利
一句話點評:韓國的愛情文藝片里,並非都是純情的主兒,綠洲可謂是其中最另類的一部。
這部電影的宣傳語是:Have you really loved someone?這差不多也是當時我看完這部片子後對自己產生的強烈質疑。這部作品給人一種心如刀絞般的觀影感受,我記得當時觀看時,只覺得五臟六腑都好像被人用手擰著扭著,卻難以對電影的主題和敘述對象提出一個清晰的疑問。這可能是最令我難過的一部韓國電影,它完全不是那種假扮純情的催淚彈,它叫我難過,是因為它殘酷的讓這個現實的世界打碎了愛情的美好,卻又讓無力的主人公對愛情保持一份遙不可及的期待。
不願意透露太多的劇情,影片講述的只是兩個社會底層小人物苟延殘喘的愛情故事。或者說,他們的感情里有很多不潔的成分,比方說,建立在肉體需要的基礎上,但這一切的目的,只是為了在黑暗無情的世界裡尋找一個可以相互溫暖的依靠。他們並不賞心悅目,甚至醜陋扭曲的讓人心生抗拒,但我們都無權否認和打壓他們之間看起來有些不倫的感情。
李滄東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當年度的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足以證明他的水平。這個導演並非一線商業導演,也不是純文藝片走獨立路線的人,他的導演風格和作品主題,有些類似於朴贊郁。前一部作品薄荷糖,也是非常出色的電影,通過一個人由夢想到幻滅的過程,影射了韓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當時也是轟動異常。綠洲表面上講的是愛情,但控訴的力度絕不下於前作。
在看綠洲的時候,會在心底產生一種不可抗的強大的壓抑感,會不由自主地對這個社會產生一些絕望和幻滅的情緒,看完之後的沉重,是久久不能散去的。盡管影片留給我們一個稍帶光明、保有希望的結尾,但我總是覺得,未來並不是他們所期待的那麼美好,這個社會也並不像他們所幻想的那麼寬容。影片里一些超現實主義的段落,也只能停留在臆想之中,很快又會被沉悶暴戾的現實所打破。
這部電影幾乎是兩個人的對手戲,所以欣賞的,仍然是主角的演技。沒有薛景求和文素利的表演,這部片子根本不可能成為一部成功之作。同樣的,文素利在當時也是韓國電影的新人,扮演一個智力障礙、面容扭曲、心神紊亂的女子,可見難度之大,但演得如此之完美,當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論是超現實段落還是現實遭遇段落,文素利都演得全無痕跡,不能不讓我五體投地。這個角色根本沒有歇斯底里,卻能毫不費力的催人淚下。
薛景求,則是當今韓國不可忽視的男演員。盡管相貌遠不如張東健、元彬、李俊基等出類拔萃,在韓國影壇的地位也沒有韓石圭、宋康昊來得高,但他的演技卻是有口皆碑,位居韓國演技派男影星的頂級行列。他和韓、宋二人以及崔岷植一樣,能夠自如演繹不同類型的角色,是那種可以讓人完全忽略他外表的影星。盡管這部綠洲中,文素利的風頭蓋過了他,但綠葉襯紅花,沒有他水平相當的表演,文素利的獨角戲無疑會寂寞得多。和綠洲同一年的薛景求作品,光復節特赦和人民公敵,都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韓國的愛情文藝片里,並非都是純情的主兒,綠洲可謂是其中最另類的一部。
《殺手公司》
上映日期:2001年10月13日
導演:張鎮
主演:申鉉俊 元彬 申河均 鄭在泳
一句話點評:這算是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中最酷、最爽、最過癮、最他媽拽的一部片子。
這算是我看過的韓國電影中最酷、最爽、最過癮、最他媽拽的一部片子,是那種可以叫我看到半夜三更毫無睡意、就著啤酒大塊吃肉、還要一邊拍桌子大呼過癮的片子,也是一部完全具備了和黃金時期香港動作片叫板的實力的片子。這種贊譽,反正我自己覺得一點也不過分。
從最感官、最感性的基本需求層次來看,這種演員的組合就已經是「夫復何求」的了。申鉉俊這個演員,演過的片子其實並不多,但有人要說他不帥的話,肯定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他另外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出場,是在風靡一時的《因為是女子》MTV音樂錄影帶中,出演男主角。元彬,這也不用說了,萬人迷一個,連入伍退伍都成韓國頭條新聞的影星。
申河均和鄭在泳,不是特別了解韓國電影的人可能對這兩個名字非常陌生,但對我來說,他們是韓國年輕演員中非常出色的兩位,不僅外表英俊,演技更可以蓋過英俊的外表。假以時日,也是可以成大器的人物,就看能不能遇到好片子,有沒有好導演能發掘出他們足夠的潛力了。事實上,申河均一定是個熟面孔,他數得上來的名作有殺手公司、我要復仇、去火星的男人、我的哥哥、歡迎來到東莫村和親切的金子,都是響當當的作品。鄭在泳雖然出彩的作品少一些,但他身上天生具有一股偶像派的悲劇氣質。
申老大、鄭老二、申老三、元老四,一個青春無敵的殺手組合,各有絕技,也各有性格。老大以高大的身材、果敢的性格、凌厲的技藝,無可置疑的成為領袖;老二是個憂郁沉靜的神槍手,老三則平時有些稀里糊塗一根筋,老四就是個單純簡單、容易感動的小男生。這部電影處處精彩,而一大亮點就在於成功展現了這些殺手有趣而生動的生活狀態。
可以這么說,殺手公司是一部將搞笑與動作結合的足夠完美、同時又都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張鎮的導演作品很少,這一部最能體現他刺破影壇的才華。在張鎮的精心編織下,這部電影里不僅洋溢著溫馨的愛情、鐵桿的友情和惺惺相惜的對手情,更是在節奏上把張和弛分配的非常到位,令整部作品毫無冷場,時刻充滿了意外的精彩。
另外還要提到的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就是在片中飾演殺手們的對立面——探長的演員,鄭振泳。這個傢伙想必關注韓國電影的人都會混個臉熟,王的男人里扮演大王的就是他。他的表演生涯中,包括了飛天舞、監獄世界盃、大佬斗和尚、黃山伐、王的男人,這些都是在韓國影壇佔一席之地的好作品。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出色、負責任的探長的存在,殺手們才會被激發出如此驚人的潛力,影片最後的刺殺高潮,才可能被列入韓國電影的經典段落之一。當目標死去,大幕徐徐落下,帥哥們完成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妙的刺殺,這位冷麵偵探也不得不為他們輕輕的鼓掌。
這部電影的音樂也是和劇情配合的天衣無縫,爽辣異常。精巧的情節、個性十足的表演、獨到的配樂,你可以說它在很多段落模仿甚至是抄襲了好萊塢和香港動作片,但又不能不承認,這種自成一家的融合和發揮已經使得殺手公司遠遠超出了簡單的「借用」的意義。這樣的片子,當在觀影興趣很濃、又希望逃開心理負擔和心情煩悶的時候,拿來爽一把,保證物超所值。
《色即是空》
上映日期:2002年12月13日
導演:尹濟均
主演:河智媛 任昌丁
一句話點評:客觀的說,色即是空盡管是韓國性喜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在整個韓國電影史的地位還排不上號。
這個尹導演,只有三部作品,但是千萬別小看他。第一部,頭師父一體,韓國最出色的青春電影之一,不論殺伐、狂狷,都直逼朋友的水平;第二部,色即是空,令許多人對韓國電影改觀的片子,我個人認為水平超過美國派,韓國最好的青春性喜劇;第三部,浪漫刺客,奇思妙想、才華飛濺的作品,也是韓國古裝片里頭很別致的一個。
色即是空的確是令我對韓國電影改觀的作品之一,它出色的吸收和借鑒了美國校園性喜劇的精華,同時又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創作性發揮,作為青春片來說它似乎是無可挑剔的。從這部電影也可以極大的證明韓國電影人對外來源流的再學習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才華更好的展現出來的能力。不過,自從色即是空以後,韓國這種性喜劇就顯得有些失控,或者說,有些雷同之感,而且越來越往惡心的路子上走,放棄了對青春期心理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任昌丁基本上,只在色即是空里頭演過主角,他面熟,但總是演各種各樣的小角色。在頭師父一體中,他扮演了一個出場沒多久就被打趴下的小混混。他的面貌也算是有些奇特,再加上不高的個子,戲路總的來說相對固定,演的角色智商都不太高。不過,任看來非常珍惜色即是空給他的這個演主角的機會,這部戲他演的非常辛苦,但也把人物打造的栩栩如生。比起更多傾向於花瓶角色的河智媛,他顯然是劇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方。
這部電影在當年中國的大學校園里,也引起很大的轟動,BBS上經常可以看到相關的討論。看過的人,好幾年後,可能還可以回想到裡面很多經典段落。不管怎麼說,大學生這個群體,是青春性喜劇最重要也幾乎是唯一的消費對象了。裡面有些段落,已經顯得有些反胃,但導演很成功的拍出了快節奏,把人處在這個年紀所應該揮灑的活力都很充分的表現出來。
當時這部電影流行時,正是青春性喜劇開始走紅的年代。裡面引入了很多風華正茂的俊男靚女,非常養眼,此外還巧妙的加入了很多將過未過的惹火橋段,無刪節版本里頭還加入了一段露點床戲,可以說在「性」這方面做足了文章,對校園觀眾已經是有些「勾引」的成分了。客觀的說,色即是空盡管是韓國性喜劇中最出色的一部,但在整個韓國電影史的地位還排不上號。有些作品的走紅,恰恰是因為它撞上了那個年代,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甚至完成了部分的啟蒙。影片最後那些煽情的段落,基本上只夠看一次的。
《殺人回憶》
上映日期:2003年5月2日
導演:奉俊昊
主演:宋康昊 金相慶 朴海日
一句話點評:一部幾乎沒有缺點的作品。
如果說生死諜變是我印象最深刻並第一時間推薦的電影,那麼殺人回憶就是我心目中韓國電影的最高峰。試想想,一部幾乎沒有缺點的作品,是什麼樣的?在我看來,殺人回憶就是一部幾近無可挑剔之作,不論拍攝手法、情節設置、演員水準、主旨意象,都可以算是韓國電影中最一流的。所以,不妨大膽一點說,沒看過殺人回憶,就等於不了解韓國電影,不了解韓國電影這座冰山在海平面下潛藏的實力。當時這部電影上映時,連續三個月排在韓國電影票房第一名,足以證明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也正是因為奉俊昊拍出了這樣頂級的作品,我才會對他今年同樣票房、獎項雙豐收的怪物有較為明顯的失望,因為,和殺人回憶一比,怪物的聲音顯得是那樣的軟弱無力。
當然,這部電影的成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它採用的劇情原型,是曾經發生在韓國的一起真實連環殺人案,此案在當時就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更要命的是,它至今還沒有破。殺人回憶正是披著根據這起案件編成的懸疑片外衣,抓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而且,影片也和現實中的案情一樣,沒有結尾,沒有兇手,這樣強烈的懸疑,卻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就已經不僅僅是劇情本身的意義,而轉向了國家和民族的悲劇,隱含了明顯的政治隱喻。奉俊昊成功的利用了懸疑罪案片的外衣,打造了一部韓國社會心理史的映像,活靈活現的展現了那個軍政年代裡韓國人的普遍恐慌和空虛,也對軍政統治下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提出了強有力的質問。這樣的力度,就使得殺人回憶超出了一部商業片簡單的邏輯落腳點,更引發了韓國民眾對逝去年代的回憶和共鳴,也使得這部作品本身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我買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封套上寫著「韓國版《七宗罪》」,這種廣告語真是謬矣。如果把西方懸疑罪案片的代表——七宗罪和殺人回憶相比較,雖然從地位和意義上來說後者完全達到了七宗罪的高度,但兩部電影的角度和主旨則差異很大。七宗罪通過宗教式的救贖,達成的是對人性和內心的拷問;而殺人回憶則是抽絲剝繭的用推理把人性引出來,再通過追究人性來反思整個時代,它的敘事重心更多的放在一種虛無的象徵意義上。如果非要說XX版七宗罪,那麼我推薦一部「台灣版」七宗罪,就是陳國富編導的雙瞳,這是我看過的最出色的華語商業電影之一,同樣也是模仿後自我創造的傑作。在我看過的和中國傳統有關的商業片里,確實還沒有見到過將中國傳統道教文化如此匠心獨運的故事。
殺人回憶表面上看,是按照故事發展的線索,也就是案情進展和推理深入的線索來進行的。但實質上,它更埋伏著一條人心的線索,即人在環境的壓抑中走向扭曲和絕望的過程。宋康昊,金相慶,拿出了最好的表演,來支撐了這個故事。如果有誰問我,拿什麼來證明宋康昊的演技,我毫不猶豫地推薦殺人回憶,如果不過癮的話我再加一部孝子洞理發師。這個長相非常韓國的男人,臉型扁圓,還是單眼皮,更談不上什麼身材有型,但他恰恰是韓國演員中收和放都掌握的恰到好處、拿捏自如的人物。他平凡的外表下,有內在的張力,比起韓石圭來,宋康昊在社會小人物的演繹上更出色、更傳神。在殺人回憶這部片子里,他把一個探長深陷罪案泥潭時的困惑、掙扎和爆發演的完全沒有爭議。
殺人回憶是最令我擊節贊嘆的一部韓國電影,和生死諜變一樣,我都看了至少有五六次。盡管每一次都知道那個出乎意料的結尾,但每一次都被那種巨大的懷疑和悲哀打動。一切都成空,兇手永遠都是個迷——但兇手是誰,已經不重要,更悲哀的正是軍政體制下人被壓抑後相互不信任的姿態。這部作品彷彿用一個俯瞰的體態,看這塊土地上芸芸眾生相互懷疑、相互推諉、勾心鬥角,最終不得安寧。影片留下的開放式結尾,簡單的看作用似乎只是為了照料現實完成懸疑的最後一擊,但如果做更深的思考,會發現它的含義就是「兇手就隱藏在最平凡的人中間,兇手就是每一個人」這種強烈到極點的反思和批判。
這個結尾是這部電影畫龍點睛的一筆,也是直接道出主題、表達作者感懷的神來之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殺人回憶和杜琪峰的非常突然有很相似的地方,後者同樣通過一個逐漸推理走向結束的故事作為鋪墊,但在結尾短短的幾分鍾內將鋪好的一切直接推翻,主人公的命運完全顛覆,從而令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盡管杜的作品主旨意在慨嘆命運卑微,但這種結尾的大師氣度倒是很投機了。不過,殺人回憶在最後結尾前精心打造的故事高潮,實在也是出人意料,所有人、包括觀眾在內都希望這樁案子能有一個了結的時候,科學卻和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當探長和他的助手終於承受不住命運的玩弄陷入瘋狂的時候,我們也被黑暗的宿命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時還很年輕的朴海日,戲份不多,卻活生生的演出了一個外表文弱、內心堅定的嫌疑犯,則是這部片子的演員陣容中最令人驚喜的地方。
② 《達芬奇密碼》的影評
1、一個最值得深入解讀的暑期電影之一。(《帝國》雜志評)
2、總而言之,一個值得尊敬和可以預料到的小說改編電影。(《達拉斯觀察家》評)
3、朗·霍華德的巨著《達·芬奇密碼》是暑期大片的聖杯,一個震撼的、情節緊湊動人的驚悚片。(《紐約郵報》評)
4、《達·芬奇密碼》是一部忠於原著的電影,但是很可惜,影片沒有帶給觀眾任何驚喜。(《今日美國》評)
(2)上位影評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哈佛大學的符號學專家羅伯特·蘭登在法國巴黎出差期間的一個午夜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得知盧浮宮博物館年邁的館長被人殺害在盧浮宮的博物館里,人們在他的屍體旁邊發現了一個難以捉摸的密碼。
蘭登與法國一位頗有天分的密碼破譯專家索菲·奈芙,在對一大堆怪異的密碼進行整理的過程當中,發現一連串的線索就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當中,深感震驚。這些線索,大家都清楚可見,然而卻被畫家巧妙地隱藏起來。
③ 2012電影影評
那也要看什麼電影啊,看什麼電影就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映。本人也喜歡看電影的,呵呵~我喜歡看美劇。
異能神奇超能力之類,或者英雄拯救人世界什麼的,有的驚恐的也不錯。
通常看電影會哭會笑,會感動,或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比如有的反映社會上的腐敗黑暗的,社會現實的等需要鄙視評擊,。
有的反映人生世間百態,或者反映出什麼道理真理的,很多都反映人性的片。
```````````有的是反映愛情親情啊,重要啊取捨啊珍惜啊等。
有的就是刺激大腦細胞的拉。
看你喜歡什麼樣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呵呵我也看過2012。場面挺震撼,那就是警示人們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從小做起,匹夫有責。
杜絕污染環境的事情的,還有,朋友情親情之間什麼的,,社會現實呀,,大難各自飛,哎~人心否側,人性。。要環保咯,珍惜有限資源咯。科技時代發達不錯。
④ 求兩篇電影的影評。急用。隨便什麼電影都行
影評:《致青春》昨日青春今日傷痕
嚴格地說,《致青春》是兩個人的作品。導演趙薇的樂觀、活潑以及小小的惡作劇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戲;編劇李檣的細膩、敏銳,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戲。今天已經高度社會化的大學校園,過早地培養出了不少「成熟」的學生。但在上世紀90年代,校園之牆還是一堵防衛線。《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來呈現出走後的坍塌感,然而青春還有餘燼之熱,在催促著人們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電影後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時期是最適合激烈表達感情的時候,而有過這種激情燃燒之後,就再也不會心生漣漪——看看鄭微後來是怎麼對待重新回來找她的陳孝正,看看韓庚飾演的林靜如何對待他的追求者。
趙又廷與韓庚,一個為出身貧賤而自卑,另一個因看到父親愛上鄭微的媽媽蒙上心理陰影。在青春的兩頭,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後面是中年無法面對之尷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沒心沒肺、敢愛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熱情的歲月。但青春卻如篝火,燃燒得越旺盛,成為灰燼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終將逝去」這樣的描述再合適不過。
按照目前電影市場最流行的喜劇元素來看,《致青春》一個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營造、戲劇沖突的設置、角色表現完成度等方面,均體現出不錯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獲取一場歡笑,《致青春》不會令人失望。趙又廷飾演的陳孝正呆板、嚴肅的外表與其孩子氣的言行,製造了差異感很強的「笑果」;客串午夜電台主持人的韓紅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領神會……
《致青春》完全可以採取《泰囧》式的喜劇狂歡,把搞笑進行到底,最後來個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這樣似乎更符合觀眾的期待。但這部電影還是試圖把社會的切面呈現出來。在後來的情節里,《致青春》放棄了繼續逗觀眾笑,轉而去思索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以及情感之於人的重要性。鄭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陳孝正以回歸救贖內心,林靜以努力想換回愛的能力,朱小北以遺忘告別過去……他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無法用成敗來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這樣,於殘忍之中奢侈地品嘗點滴甜蜜。
《致青春》對於沉重部分的把握,不會影響到只圖來影院找樂的觀眾的心情。「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內心充滿歡愉者,會通過這部電影得到歡愉;內心曾有荊棘者,也會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過渡方面,有操之過急之處。在角色戲份分配方面,後半部分也有些吝於刪減,但作為趙薇導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簡單的四個字可以評價:超過期待.
《小時代》
從客觀角度說,《小時代1.0》的成片質量沒有預想的那麼差,我的意思是,還有一點可看之處,影片比較大的亮點似乎也就集中在視聽影像上的現代化和唯美化,唯視覺系論,《小時代》確實做得還是可圈可點。再一個亮點就在於「HOLD住姐」謝依霖幾乎包攬了全篇90%的笑點。這一點,功勞不全在郭敬明,而在與謝依霖本身。
商業上,郭敬明做得很好,充滿想像力和力度的宣發能力,鋪天蓋地的水軍式傳播,再加上部分影院100%給足排片面子的強大噱頭,讓這個提前到8點的超前預售場,呈現了非常好的飽滿狀態。但是這有一點僥幸,那就是晚上8點場確實是黃金時段。不管怎麼說,這個電影會向郭敬明的小說那樣,不管質量如何,票房會爆。大眾唯一關注的是「爆多久」的問題。這個問題關乎影片的質量、敘事和口碑。無論是《北西》、《泰囧》、《致青春》還是《合夥人》,票房之所以輕松飄紅過5億大關,全部是觀眾口耳相傳的口碑效應堅挺下來的。也許《小時代》 的首輪觀眾會比上述幾部電影要多,正好遇上了暑假檔,首周票房,《小時代》也是完全有可能創一個記錄的,但是票房要想如小四粉說的那樣輕松過10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有三:1、受眾群太集中,影片對於70、85前的另一主流電影觀眾來說吸引度不大;2、影片不接地氣,無法達成社會性集體追憶話題;3、影片敘事成為最大硬傷。
《小時代》影片本身有著非常大的硬傷,那就是在於故事本身,並延續到了影片的視聽影像表現手法上。郭敬明並不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他是一個善於將文字用無邏輯的擰巴手法而讓大眾認為這是一種藝術,這個大眾專指90後一代中鍾愛他文章的人群。用一個比較不討人喜歡的名詞就是「腦殘粉」。事實上我們不能控訴《小時代》這樣一部不太電影的電影賣錢,我們應該控訴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某些因素讓我們的審美變得扭曲和異樣,讓我們的認知不那麼高尚,所以《小時代》才能賣的了錢。郭敬明於歷史人物一樣,只是在一個對的時刻出現了而已,他的作用,和商鞅變法的性質沒什麼區別。
一、這到底是誰的時代?
郭敬明在《小時代》里打出的口號中有一句是「這就是我們的小時代」。這句話表明,郭敬明想通過他的故事來給年輕人呈現一個年輕人的時代,實際上,這個時代,虛假得很,文藝的很,陽春白雪的很。
電影本身所傳遞的「時代」概念,僅僅是依託「時代姐妹花」、「上海時代中學」以及林蕭、宮茗等人嘴裡的獨白吐出的「時代」來完成的,整部電影對於「時代」概念的解釋是依託於粉絲對於郭敬明本身的信仰來達成的。郭敬明的生活極度奢華而浮誇,如果假設心理學有這種理論,他是用這種奢華來彌補他生理的劣勢。郭敬明的生活與當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然而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訴別人這時年輕人的「時代」,本身就是悖論,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女孩子篤信這種情節。
郭敬明在小說亦或是電影中,所呈現的那個時代,離年輕人的時代相去甚遠。生活無憂,性格憂傷,仰望四十五度。那隻是郭敬明一個人的時代,他把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生活誇張而浮華的寫出來拍出來,讓那群還不懂的生活和現實的年輕女孩子們意淫成自己的時代,這種做法,不論是於文學、於商業甚至是於道德,都是不厚道的。可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一點,沒人知道為什麼。
《小時代》小說和電影里到底講述了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這一點,似乎郭敬明自己的說法都不能夠完全的讓人服眾,而宣傳過程中小四粉們說郭敬明寫出了他們的內心情感世界,這種說法似乎也只是建立在過度個人崇拜基礎之上的。從小說中描寫的浮誇世界來說,不管是草根的林蕭、高傲的顧里、與世無爭的南湘在生活中是可以對位出人物性格的,所以年輕女孩子們可以一一的比對,把自己想像成此間的人物,但是小說中這三位女生的做法、行為、習慣、身世、思想、言語似乎都太「陽春白雪」的厲害,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那麼說話和辦事,只有宛如這樣的人物在生活中才是真實的寫照。也許現在的學生們的生活太枯燥,枯燥的他們的生活波瀾不驚,時代的進步讓這一代的年輕學生缺少對信仰、文化以及審美上的成熟度,所以他們只是一群智商不低,情商亂碼的一代人。於是郭敬明抓住了點,寫出他們想要的人物,於是,女孩子們開始瘋狂的膜拜,郭敬明成了神,實際上,他只是抓住了時代的空子,就像90年代的校園民謠,借著時代的契機,文藝了一把。所以如果《小時代》確切要講述一個時代的話,那就只是郭敬明個人特殊人生經歷的寫照,來虛構這樣一個時代的假象,藉助於年輕學生對於認知上的處女地,活生生的賺著錢,還能讓自己成為一個神。
《小時代》里的時代,並不是真的,它與當下的時代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如果社會真的是上帝創造的。郭敬明是《小時代》的上帝,但是那個世界裡,沒有人,只有幾個既定了人物命運而沒有生命的俊男靚女而已。
二、郭敬明是怎麼講故事的
《小時代》電影115分鍾,全片圍繞著顧里、林蕭、南湘和宛如四個人之間的友情故事,外加與簡溪、顧源、席誠、宮洺、崇光和衛海一群型男之間的愛情故事展開的。片子沒有涉及親情故事,因為這種類型故事不賣錢。友情故事成為核心,愛情故事成為調味料。故事的主線則是林蕭的菜鳥上位記。
電影中的重點是愛情和友情。但是郭敬明在表現愛情和友情上面,因為缺少了戲劇的推動力,缺少人物性格的構成,使得整部電影中的愛情和友情感動人的地方幾乎沒有。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郭敬明「全神」視角的想法,在他的筆下,他說「你們要有愛情,於是就有了愛情;林蕭你的愛情是這樣的,於是林蕭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他筆下的人物是缺少靈魂的,是缺少人物本身的精神,這些人物不管什麼性格,都是太文藝,高高在上,說話做作,這些人物本來就是郭敬明捏造出的玩偶,外殼光鮮,實際上空如草莽。
從故事講述的角度說,郭敬明犯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電影敘事的均衡性。為了讓影片展現出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硬生生的將那麼多人物塞進了電影里。他使用寫小說的手法在拍電影,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電影的講述方式是戲劇性的,是視聽性,而小說的審美藝術在於讀者的二次想像。直觀藝術遇到幻想藝術,本質的區別導致電影的故事不可能有小說那樣零散不堪。
實際上《小時代》的小說三部曲就是一種介乎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下意識文學作品,可讀性很差,但是留出了非常大的幻想空間。這一點對於正在埋頭苦讀,生活中沒有色彩的中學生來說,就是一味良葯。郭敬明在電影中也是使用了一種近乎橋段拼湊的手法在講故事。《小時代1.0》分成上下部的主要原因,還是這種敘事方法不可能在兩個小時之內講完一件能夠吸引人,且帶來深刻思索回味的故事。郭敬明在寫劇本的時候,還算是做了一些功課,知道電影的敘事是按照情節點組合而成的。
影片敘事的情節點,按照戲劇性的要求,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個情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要解決,另一個重要的技術要點是,不能神龍見首不見尾。這兩點,郭敬明都沒有做到。影片中雖然是以林蕭的工作過程作為主線,但是每一個關乎工作的情節點似乎都沒有融入到主線中去,從劇作的角度說,這些情節點都還是僅僅在表現一種情緒狀態,而非一種事件的推動力。在整個故事的講述中,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都過於「假定性」,幾乎沒有給足動機和理由。在小說的閱讀中,觀眾尚還可以花時間去仔細考量,而時間短暫的觀影過程中,這種假定的,沒有邏輯推動性的人物情感變化是缺少力量的。任任何正常人看都會覺得,本來就是把大配角的崇光,脫光了對著鏡頭詭異的表情做結尾,對於這個電影來書到底有什麼意義。而宮洺所說的從林蕭不穿高跟鞋身上看出了「美好」而送她一雙鞋子,與前文有沒有直接性的聯系。
郭敬明還犯了一個比較大的致命錯誤,那就是給出了線索而沒有去結尾亦或是說明。林蕭面試幻想與宮洺的親密接觸,到了終了也沒有交代林蕭是真的愛上了宮洺還是只是花痴的幻想;宮洺送給林蕭的戒指,中間出現了兩次,一次簡溪發現,一次聖誕節矛盾爆發,本是一個好的戲劇線,結尾處也被陽春白雪的雪地溫馨場面給弄沒了,到了也沒給出理由來。
另外一個於電影本身的問題就是人物的命運變化是幾乎沒有的。人物既定命運,沒有前史,性格形成沒有誘因,一切以假定性為主,是郭敬明小說創作的手法,從他的《幻城》到《小時代》,裡面所涉及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沒有行動性說明的。郭敬明就是一個上帝一樣的說:「顧里應該是這樣的,於是顧里就這樣了,南湘是這樣的,於是南湘就這樣了」,《聖經》的開頭都這么寫。整個影片中,所有人的故事似乎都是林蕭的畫外音來交代的。在不是大師的導演手中,如此多的運用畫外音,確實是一個不會講故事的導演和編劇的最好證明。從側面說,郭敬明不會講故事,讓他真的成為了「渺小微茫的存在」。所以,如果拿著郭敬明小說或是電影中人物的塑造去挑毛病,肯定是罄竹難書的,但是如果你就是郭敬明的子民,你把他當上帝,那麼他筆下的人物,沒有一點問題。
郭敬明還是不會用電影的方式講故事,電影成片中所出現的邏輯性錯誤,以及指導演員表演情緒表現上出現的誤差,都讓人看的出,這位從不那麼地道的作家轉戰大熒幕的稚嫩和蹩腳。
你選擇信他,你就要信他。
三、那麼美的畫面是不是真的好
《小時代》的畫面絕對拍的是近幾年國產中小成本電影中最講究的。
初看《小時代》,每一個人都會被這種美輪美奐的畫面所吸引,甚至驚嘆。郭敬明對於畫面的構造和想法看得出他的天賦,《最漫畫》的畫風和風格相對於電影來說更具有優勢。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將鏡頭語言運用的相當復雜多變,這似乎是郭敬明急於想證明自己確實是一個專業的,懂行的導演,而不是作秀。但是表現的太明顯了,這些華麗的鏡像背後所反映的並不是郭敬明多麼專業,而是更加的不懂行。
電影《小時代》中幾乎可以成為一個攝影專業的教材了,推拉搖移跟,遠全中近特,長鏡頭,蒙太奇,逆光,剪影,對焦,散射,慢鏡頭,快切,似乎電影拍攝和剪輯上應該有的技術都在電影裡面找得到。郭敬明在《小時代》中用了一種比較現代化的影像方式來表現這個更加現代化的故事。這種現代化也僅僅是表現在了四格畫面,還有快切的MTV剪輯手法上。並沒有形成一種風格性的手法在電影中貫徹下來。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奢華影像,恰恰反映了影像與敘事之間的裂痕,而且裂的離譜。慢鏡頭和搖臂的使用在電影中似乎成了最大的亮點,相對的來說,郭敬明在電影中將視覺影像放大化的意義,主要還是為了表現出整部影片在視覺上的奪人效果,因為對於他的粉絲來說,小說的故事本身的意義並不是很大,重要的是那種奢華而浮誇的感覺,他就是要用這些與故事本身脫離很大的視覺沖擊力來再現一個小四迷們苦苦幻想了五年的虛假「小時代」的盛景。這一點,他做對了。
也許於小四迷來說,敘事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早已被更有敘事性的小說所消化掉。
商業上《小時代》成功了,這一點完全歸結於郭敬明發達的商業頭腦,《小時代》不管是從小說包裝,卡司挑選與配備,影像風格,還是從口號上,都做到了完全商業的無以復加。仰仗他十多年的粉絲積淀,他也完全可以冠冕堂皇的把這種商業吸金稱之為「青春的覺醒」。然而,《小時代》本質上的虛偽性和假定性,讓這部電影必然與小說一樣,不可能青史留名。電影本身所傳遞的價值觀和社會性折射,都與當下隔著王屋太行,借著滿山的風景,告訴你一個美麗的謊言。《小時代》是尊重讀者的,郭敬明和他的小說確實也是為讀者服務的,寫進了讀者的心坎,電影《小時代》也是尊重觀眾的,消費《小時代》確實也是比《不二神探》、《富春山居圖》值得那個票價的。但是《小時代》的本質是虛偽的,它遠不能拿著「青春」來叫嚷,它所謂的「青春」和「時代」,都是水中月霧中花,你以為就在眼前。
國產電影剛走上一個重視故事,重視電影本身的路子,恐怕,又要被這群自詡為神的人攪合了。
⑤ 求 無間道系列 經典影評
去網路的無間道吧,整理一下素材,然後你就能寫了,如果想深刻點,把無間道在好好的仔細的看一遍,相信你會另有感悟的!別人寫的畢竟是別人的,呵呵。
⑥ 復制貝多芬影評
此情可待成追憶
電影開場,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學員,年輕的安娜(黛安·克魯格飾)被召喚到貝多芬的經理人希勒姆爾先生的辦公室,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即將首演,而希勒姆爾先生已病魔纏身,他想讓安娜完成抄錄樂譜的工作。盡管希勒姆爾先生提醒她貝多芬(埃德·哈里斯飾)是個魔鬼般的人,安娜還是滿懷熱情地接受了這個工作。
在抄錄樂譜的日日夜夜裡,安娜身不由己地陷入了音樂大師痛苦而才情四溢的世界——她將兩人的合作視為激發自己音樂創作才華的天賜良機;他希冀她純潔靈魂的光輝能幫助自己完成藝術創作的顛峰——最後弦樂四重奏,音樂史上最崇高壯麗的樂章。
在合作弦樂四重奏的過程中,貝多芬表現出了對安娜的依賴和慈愛。安娜因此大膽地給貝多芬看自己創作的樂譜,遭到貝多芬草率的嘲弄,安娜絕望地離開了他。
在對音樂天分灰心喪氣的情況下,安娜接受了長久以來一直追求她的馬丁(馬修·古迪飾)的求婚。貝多芬因此狂怒,逼著她在馬丁和他之間做出選擇。安娜想逃離維也納但又做不到,她的命運已經與貝多芬緊緊相連。她回去找到貝多芬,想把最後的工作完成,發現他已將不久於人世,安娜記錄下了貝多芬口述的四重奏樂譜。
貝多芬在人世的使命已經完成,臨終時,他告訴安娜,她是個天生的作曲家。
這部美、德合拍片以戲說的形式敘述了音樂大師貝多芬晚年創作最後弦樂四重奏時的一段逸事,將天才背後的激情公諸於眾,導演不諱言其中存在著許多虛構的成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是公認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也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它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悲壯震撼,第二樂章含力量,第三樂章平緩柔美,第四樂章加入人聲合唱「歡樂頌」,贊頌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光輝燦爛到極致。關於第九交響樂最廣為流傳的故事是耳聾的貝多芬在首演現場已經聽不到雷鳴般的掌聲。
沖奧力作
《復制貝多芬》的班底個個都是重量級人物。男主角埃德·哈里斯是個極有才華的實力男星,從1996年至今4次與小金人失之交臂——分別是《阿波羅13號》、《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的3次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波拉克》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除了上述影片外,《水手刀》、《暴力史》、《深淵》、《第三個奇跡》、《尼克松》、《美麗心靈》、《人性的污點》、《拜金一族》等片也因為他的加盟備添光彩。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美國科幻恐怖片大獎、百視達獎、廣播電影批評家協會獎都對他的精湛演技有目共睹,多次給予提名和褒獎。他主演的電視電影《帝國的崩塌》同時獲得艾美獎和金球獎首肯。除了已臻化境的演技外,他的導演才能也不容忽視。2000年他自導自演的《波拉克》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女演員瑪西婭·蓋伊·哈登更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埃德·哈里斯是不瘋魔不成活的典型,在拍攝《波拉克》時,為了掌握波拉克的畫風以便現場表演,他曾特地建造了一座畫室,事實證明,他不但將天才的乖戾與陰郁表演得令人信服,鏡頭前的幾次作畫更是讓人目眩神迷。此次為完美演繹貝多芬,他又學習彈鋼琴,熟悉古典音樂,為了貼近樂聖而在外型上大動干戈。傳記電影本是奧斯卡熱門,而化裝+演技的雙重保險更是奪金殺手鐧,哈里斯這次勝算很大。目前,哈里斯正在計劃編劇兼導演一部名為《Appaloosa》的影片,已邀得黛安·蓮恩擔任女主角,預計明年上映,他還很可能出現在王家衛的新片《藍莓之夜》中。《復制貝多芬》的女主角黛安·克魯格曾在《特洛伊》中扮演具傾城之美的海倫,早年學習芭蕾舞的經歷使黛安舉止優美,氣度嫻雅,卻始終缺乏使人為之神奪的魅力,「海倫」的失敗差點帶給她一座金酸莓,安娜這個角色的艱難處境和內心掙扎也許能夠幫助她將演技提升到更高層次,她曾對媒體坦言:「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劇本,這個角色對我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本片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1948年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年輕時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電影學院學習導演專業。入行後,她先是在波蘭做克里茨托夫·扎努西的助理導演,同時與良師安傑伊·瓦依達合作編寫了許多電影劇本。編劇身份的她很快榮譽加身,其中包括戛納、波蘭格但斯克、柏林、蒙特利爾等地的電影節和美國金球獎,霍蘭被歸為波蘭新浪潮的一員。長期以來她都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編劇,除了早期頗顯尖銳的作品之外,1990年代她還和克日什托夫·基耶洛夫斯基多次合作,參與編寫了《藍色》和《白色》的劇本並擔任了《紅色》的劇本顧問。她首次引起美國電影界的注意是在1986年,她編劇兼導演的《憤怒的收獲》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後她導演的《歐洲,歐洲》(1990)、《奧利佛,奧利佛》(1992)和《秘密花園》(1993)、《全蝕狂愛》(1995)等片進一步奠定了她的國際地位。《華盛頓廣場》(1997)和《第三個奇跡》(1999)已是完全的美國出品。埃德·哈里斯拍攝《波拉克》時霍蘭曾經提供幫助,最後她的名字出現在了鳴謝名單中。現在,她除了導演幾部正在拍攝或籌備當中的影片,還是影片的聯合製片人。
《復制貝多芬》的編劇克里斯多夫·威爾金森與史蒂芬·J·瑞沃曾共同合作《阿里》(2001)、《尼克松》(1995)等片的劇本,尤其擅長傳記電影。兩人還擔任本片的製片工作。
《復制貝多芬》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凱奇凱米特、蘇普朗和英國倫敦等地拍攝外景,片長104分鍾,9月10號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試映,10月在美國全面上映
⑦ 電影意外影評
看完影片的驚喜遠遠要高於大佬杜琪峰的《復仇》,放在今年的港產電影里,《意外》一樣值得好好推薦。由於製作周期比較長,光是後期就拖了近一年。趕工趕拍、現拍現編的痕跡也不是沒有,因此很多人會覺得這第一口氣里有微弱的部分。我嘗試用比較通俗和相對玄乎的兩種手法去解讀《意外》,看能不能說明白它到底好在哪裡。
銀河團隊的成員相對固定,鄭保瑞進入銀河,老大們給他的人員配置也還不錯。《意外》里的馮淬帆好久不見,葉璇的形象改變也讓人印象深刻,走也走得乾脆。演員上面,古天樂和任賢齊的表現也受到了較多好評,莫小奇等的出現也算一點驚喜。影片走先聲奪人路線,開場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意外式謀殺,某黑社會頭目被從天而降的玻璃給當場砸死。在周圍路人看來,這不過是一起意外,此人運氣背、沒辦法,死了倒霉。實際上中間有四個人在相互配合,展開秘密行動。帶頭的負責控制現場,其他人里應外合,牢牢控制了整個事件的進程,比如女人用車把路堵上,既把羔羊趕入了虎口,同時又拖延了警察的搶救時間,可以說是環環相扣。
這場戲的餘音也交代了團隊內部的矛盾:肥仔很精明,沒問題;阿伯粗心大意,會出事;女人撒小謊,不可信;最可怕的當屬帶頭的,通過手下提及他不近人情的暗示,他的冰冷讓人感到不寒而慄。《意外》很快交代了主人公不是正面人物,他做這種買兇殺人的行當,家裡疊了厚厚的鈔票,拿到錢似乎沒有太多快感跟樂趣可言。藉助主觀幻想,可以知道他的妻子也不在了,一個人的生活孤苦不已。這種人物情緒也給影片定下了基調,看起來不會讓人感到痛快,因為這個人為心魔所困,而心魔在哪兒,他不時拿出的那塊破表上有答案,表面的時間停止,所有一切指向了開頭的車禍。
接下來,從一些符號和意象上去解讀《意外》。有朋友敏銳地指出,除了結尾,每個死亡現場都有鮮血,紅色的、有點被誇張化表現的血。紅色在片中是跟死亡很近的顏色,紅色的車、紅色皮球、紅色衣物,首尾兩個事件都是車禍(就連中間的一起意外也是),摻帶不受人為力量干涉的宿命色彩。兩個女人的死亡直接導致了主人公心理崩潰,這點就好比在做愛場景裡面,女人總會占據住關鍵的女上位,她們在事實上主導了男人。顯然,《意外》是個帶有封閉感的故事,封閉就意味著沒有出路,不得解脫,因而影片處處製造了不同圓圈的意象,細心的人可以留意下電影中關於圓的場景和物體,可以說有上有下,相當之多。
天台偷窺監控一段,電影畫面就宛如一個巨大的「瞳孔眼球」,眼睛是《意外》的一大關鍵。觀眾處於上帝視角,能看見一切。而其他在現場的、不在現場的都 「看不見」,他們才會覺得是意外。片中任賢齊有一本書叫《死亡的眼》,它就把眼睛跟死亡聯系在了一起。古天樂沒能親眼看見妻子的意外,他認定那是一起人為兇案。而在結尾,任賢齊看到了古天樂的異常舉動,所以他相信了那不是一起意外,旋即實行報復。最後,我們看到了兩張表情古怪的臉,古天樂感受到腹部傳遞上來的一陣陣劇痛,卻好像明白了什麼。任賢齊激動又痛苦,他不明白眼前這個人為什麼要加害自己,又因為出手殺人,恐懼吞噬靈魂。
有幾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前面說到的開頭。影片里有三處製造出來的意外現場,場面調度都值得一提,交叉表現了不同人的視角,機位變化也可圈可點。《意外》並不藉助配樂和剪輯來製造緊張感,稍有不足的是結尾有點過了。中間的北角雨夜堪稱一場高難度拍攝,幾個人一直在等雨,反復不停地演練。迷霧一樣的飄雨,傾盆覆瓦的大雨,等到真正行動時,周圍充滿了緊張、詭異和不安的氣氛,最終導致了節外生枝,「意外」出意外。
⑧ 求電影《忠奸人》的精彩影評!
誰是那個特工,我很高興會是他
來自: 眼睛oo (濟南)
這部電影很沉重很郁悶,兩位主角都是我最喜歡的演員。
轉貼一隻文:
作者:藍色在線
他是特工,在卧底的過程中,可能是人格魅力太強了,他被左右了。當目標信任了他,把他帶入了黑手黨,並為他作擔保。直到最後被提示出最信任的人是個政府特工,黑手黨付出了巨大代價,而他,也會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赴死時,他甚至也並未責怪他,「誰是那個特工,我很高興會是他。」
一切,來源於一個男人對男人的欣賞。這是一部值得花上2個小時品味的電影。
電影《忠奸人》取材於真實事件,講述的是一個聯邦探員在黑手黨的卧底生涯。提到卧底,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無間道》系列電影。將這部拍攝於1997年的《忠奸人》與《無間道》作對比,可以看到,在故事的情節性上,《無間道》要勝於《忠奸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影片深度上,《忠奸人》則要高於《無間道》。警匪對立是《無》中從始至終貫穿的主線,一切的情節也是隨之展開,這完全是一種水火難容,你死我活的較量。在《忠》片中,導演把大量的篇幅放到了對黑手黨的描繪中,除了片中主人公道尼,聯邦調查局在片中完全處於一種輔助的地位。
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是其中三位演員的個人魅力:約翰尼.德普,艾爾.帕西諾,邁克爾.麥得遜。約翰尼.德普——好萊塢有名的大酷哥,曾經擠掉布拉德.皮特,當選最性感男士,雖然同屬於那種可以迷死女人的男星,德普的演技則明顯要高於布拉德.彼特。在《忠》一片中,德普飾演在黑手黨的卧底探員道尼,這個角色本身給了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一方面是工作,一方面又要面臨著妻子兒女的抱怨,回到家後甚至女兒都懶得和他說話。與此同時,卧底工作的特殊性質,又決定著他要冒著極大的風險,每天處在一種緊張壓抑中,而調查局上司不時得會給他一下更為危險的任務,面對著缺少支持的困境,道尼處在一種煎熬之中。在黑社會的圈子中,頂頭上司萊佛蒂對他極為器重信任,甚至把他當成自家人,而更高一層的老闆桑尼也看好他,把他時時留在身邊,對充滿了悲劇色彩的萊佛蒂,他始終抱著一種愧疚的心理,在影片的最後,他堅持要把私吞的百萬現金留給萊佛蒂,為他完成夢想,買一條船。縱觀整部電影,道尼處在三種主要矛盾之中,這三種矛盾的激烈碰撞,使他的精神上的壓力處在崩潰的邊緣。
邁克爾.麥得遜算不上一位明星,最早看到他是在羅伯特.德尼羅的電影中,所飾演的當然又是黑手黨了。之所以提及他,是因為,無論是外形還是表演,他都像極了角色中的那個黑手黨徒桑尼.布萊克。這是一個狠辣狡猾膽大包天的人物,用萊佛蒂的話來說,他是一條隱藏在草叢中的毒蛇,他可以策劃殺死老闆,然後自己上位。他可以為一點小事殺人,同時他又極為自負,當證明道尼是聯邦探員的證據擺在他面前時,他依然固執的說,道尼不可能是卧底,這大概是影片中最精彩,也最具諷刺意味的一個片斷。桑尼的聲音低沉沙啞,與他那種陰狠毒辣的性格剛好吻合。這樣一個人物,你會覺得無論有怎樣悲慘的下場都是罪有應得。
艾爾.帕西諾——當年的第二代教父,在所看過的所有他主演的電影中,他永遠都是鋒芒最露的一個,你會很容易的感覺其他演員的光輝會完全被他搶走。與以往塑造的強者的姿態不同,在《忠》片中,艾爾.帕西諾飾演的萊佛蒂是一個黑手黨的小人物,這個角色充滿了一種悲劇色彩,為黑手黨工作了30年,卻一直沒有上位的機會,他喋喋不休,總會重復說著他的「功績」,他不夠狠辣,不夠絕情,這也決定了他會永遠是個小角色。在另一方面他欠組織的錢,是因為兒子吸毒被迫借債,對於黑手黨他早已經厭倦,留下的理由則是因為債務。對兒子他恨鐵不成鋼,那種又愛又恨的感覺在兩個鏡頭中被艾爾.帕西諾詮釋的淋漓盡致,一個是在聖誕夜,道尼來他家裡作客,這時他兒子要出去吸毒,他抬起頭看了兒子一眼,在看影片時,這個動作帶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動作出現在很多的父母看著不成器的兒子出去胡混時情景中,帕西諾的演繹簡直就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展現。第二個鏡頭是在,萊佛蒂的兒子因為吸毒,被抬進手術室生死未卜,萊佛蒂在走廊的座椅中對著道尼失聲痛哭,當時有一句話,他就在這個醫院中出生,而我現在卻要看著他進手術室,等著他生死的消息,帕西諾把那種對於子女的愛,自然而又真摯的表現了出來。萊佛蒂對於道尼,更像是種長輩的寄託,可以說他把道尼當成了自己的兒子,各方面維護他,同時他又把道尼當成了自己的希望,他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的但已經無法實現的東西,對於道尼的器重,集中體現了他對於理想的一種寄託,對於這樣一個人物,只能哀其不幸吧
萊佛蒂並不是阿爾.帕西諾最經典的作品,但他在片中表現得濃郁的悲劇情節,卻能讓人回味無窮 。
剛剛看完這部電影開始想寫點什麼.也許對於我來說,電影前半部分不怎麼合我口味,因為都是在講一個FBI如何混進黑社會,情節上沒有無間道那樣緊張,所以看得有點拖拖拉拉的感覺.進入後半段,我似乎能感覺到這不是一部講述黑社會和警察周旋的片子,而是講述男人之間友誼和忠誠的片子,只是將友誼和忠誠放進了一個特定的環境里講述給我們聽.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小頭目的角色從一開始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迫於生活卻渴望象正常人一樣自由呼吸的黑社會成員,並非大奸大惡的人.他一方面愛著他的家人,一方面不得不因為家庭而去鋌而走險,一方面渴望能大賺一筆或成為接班人,一方面他只想有足夠的錢一走了之.他的形象就象是成千上萬的小人物的投影,誰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做那些不法的勾當,誰願意殺人?如果不是生活的窘迫沒有人會喜歡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而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小頭目流露出更多人性方面的東西.好比當他讓道尼和他的家人一同過聖誕,好比他在描述他和道尼倆開酒吧的樣子,好比當他的一切幻想成為泡影坐在船頭失望而又無奈的眼神,好比他拿出那張新聞報紙時早已預料到一切的矛盾,好比他平靜的穿好大衣,脫掉身上所有貴重物品等待死亡的平靜...他最後說的一句話是:」告訴道尼如果真有密探,我希望是你.」其實他內心希望道尼是個好人,希望黑社會所有的罪惡能夠被揭發,他希望一切都結束.因為他早已知道道尼是密探,而他卻沒有揭發,這也以為著身為擔保人的他總有一天會為道尼送命,但他最終沒有揭發,為了男人之間的友誼和忠誠....
而道尼本可以在完成任務後脫身,他卻無法脫身.因為他的手上掌握著另一個信任他,關心他的人的性命.在那次警察臨檢的時候他將計就計將30萬美圓藏在家中,他早已想好,要將這些錢給他的擔保人,希望他能夠帶著錢逃得遠遠的.當他們在碼頭商量最後一次行動時,道尼突然對本說:」你還記得你說過的那條船嗎?要多少錢?」道尼知道最後一次任務完成後也就是他離身份暴露不遠了,而本離死亡也近了,他只想本盡快地離開這里.然後他說:」你不是說只要有30萬就遠走高飛嗎?你的夢想不就是這個嗎?」他等不及了,希望本快點離開.而事實上最後一次行動還沒來得及完成,他已被FBI帶走,帶著他的不安和遺憾,欺騙和內疚.
這的確是一部很好的片子.雖然年輕的Depp帥氣逼人卻無法蓋過Al pacino的鋒芒.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著Al pacino的臉就覺得他是一好人,就象我看著讓.雷諾的臉時從不覺得他演的是壞人.他們都有同一種魅力.
⑨ 天行者影評
(轉載)
以「古惑仔重出江湖」定義的《天行者》並無多大新意和吸引力,無非是以此為噱頭激發年青人身上躁動的熱血,讓他們走進影院多收點票房而已。於我而言,以迫切的心情看這部香港商業電影,只緣狄龍,那個邵氏黃金時代英氣十足的大俠,那個揭開香港黑幫電影輝煌序幕的大哥。
兩個小時過後,我發現自己完全錯了。歲月在龍哥的額頭刻下了一道道紋溝,彰顯著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影片中的他依然是位壓諸角的大哥,然早已不是豪情滿懷、灑血江湖的大哥。從出場的廚師燒菜到撕碎支票後的茫然,最後也沒有像《暗花》中的老人一樣控制全局,在平靜、低調、無可奈何中完成了綠葉的角色,只是讓我看到了一個久違的身影,勾起段段熟悉又親切的光影記憶。
龍哥沒有滿足我想像中的期待,但在接受采訪回答為什麼參與《天行者》拍攝時,龍哥的一番話說的有力而在理:「我們都有責任來推動香港電影,親自參與希望能夠讓香港電影再度輝煌。」此前的《寶貝計劃》中,谷峰和許冠文以實際行動擔起了這份責任。這一次,盡管《天行者》遠非完美無缺,卻讓我再一次看到了香港電影的希望。
《天行者》並不是報道中單純的黑幫「古惑仔」類型,而是典型的警匪片,三股力量相互周旋。一方以葉秋為首企圖從業正行的昔日江湖人物,一方是以鬼仔為首的試圖全面上位的幫會新生勢力,一方是宋警官帶頭的反黑組。葉秋雖然經營正業,但他與鬼仔之間的斗爭仍然屬於黑幫糾葛的范圍。警察的角色不只是《黑社會》中的「幕後操縱者」,而是與其他兩方緊密交織在一起。三方之間的你來我往,支撐起一個頗為飽滿的故事。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變幻的江湖令人流連忘返,殘酷的江湖又讓人萌生退意。《卧虎藏龍》中,年輕的玉嬌龍帶著無限的遐想走進江湖,威名遠揚的大俠李慕白攜著倦意決意隱退江湖。《天行者》也是有關「出入」江湖的故事,只是將背景從古代拉到現代。年富力強的鬼仔一刀就可以致對頭於死地,彷彿古龍筆下的手起刀落身首異處的武林高手,「事業處在上升階級」(借《瘋狂的石頭》中的道哥「名言」,呵呵),一心一意謀劃著成就霸業。葉秋曾經與鬼仔一樣,夢想過主宰江湖,沉浮世事讓他已然頓悟,只求做一個有益於社會和公眾的好人。小學書本早就宣教「浪子回頭金不換」,現實的江湖不容古惑仔重新做人。古有劉正風曲洋金盆難洗手,唯有寄情一曲「笑傲江湖」。今天的葉秋面臨著類似的處境,自走出監獄大門就被警方認定是蟄伏八年試圖東山再起的焦點人物。鬼仔對決葉秋,往往是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或許,我們會習慣性地設想葉秋最後會實施一個驚天大陰謀。然而,《天行者》並沒有這樣處理,而是通過葉秋最後的「死」完成對鬼仔的拯救,也實現了葉秋的自我救贖。
編劇問題已成世界影壇的難點,很多的電影看到開頭就猜出結局。當鬼仔舉槍對著葉秋時,當博士的手下描准鬼仔時,當宋警官拒穿防彈衣時,我以為編導會讓主角們齊步走向黃泉。葉秋難逃江湖宿命,鬼仔年少輕狂咎由自取,警察義氣用事因公殉職,這些都是香港電影中最常規的路數,比如《黑白森林》、《黑白道》、《殺破狼》,等等。導演並沒有選擇這種絕望的結局,相反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以各種理由繼續活下去,帶來一份難得的新鮮感。
《天行者》的新鮮感符合劇情發展的邏輯,沒有傷害影片本身的故事,這點與之前的同類型影片《卧虎》不同。《卧虎》中一千個卧底較之以往的「卧底片」具備一定的新鮮感。卧底雖多,作為電影講故事的虛構設計,也是無可厚非。在劇情的發展中對於江湖人物之間關系及其處境、情感交待都比較清晰,產生足夠的戲劇張力。不幸的是,王光利和王晶在揭開「真相」時,打破了此前構築的情感和關系,使得整個故事完全倒塌、崩潰。譬如,曾志偉與郭羨妮從偶遇到相識相知,尤其是發簡訊的橋段營造出濃濃的甜蜜情意。此刻曾志偉被余文樂殺死本是一種江湖的悲情。當我剛剛被這份悲情感染時,郭羨妮一句「對不起,我也是卧底」又讓我如夢初醒:我的媽呀,原來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真情,不過是警察的一個陰謀。心中那份感動也就消失了。《天行者》的故事前後呼應,情節圍繞主題設計,意外之中又迅速峰迴路轉歸到正題。例如,鬼仔激怒宋警官,亂槍響後,後者說著「你這樣的混混我見多了」而離開。亂槍不過是一種合法合理的情緒發泄罷。
《天行者》選擇與智慧
因為有《神經俠侶》,所以對阮世生導演充滿信心,而他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看到的是地道的港產電影,縱有內地演員參與也沒有水土不服。
阮世生是喜歡借電影說道理的,好在他說的道理聽起來很受用,並不讓人覺得是強加給你的。《神經俠侶》說的是面對困境的奮起,這次他選擇了命運選擇的命題。「天行者」這個名字聽起來很玄,應該是順天而行善有善報的意思。電影的主角葉秋(鄭伊健)在監獄里看了8年書,對人生有了透徹的領悟決定重新做個好人,而且不是一般的好人,是用財富造福社會的慈善家。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很快達到了財富積累的目標,彷彿一切都在掌握,似乎只要順著善良的意願就可以操控命運,使得電影看起來象是一部福音書。但到了末段,導演又推翻了這種張揚地行善的做法,因為葉秋畢竟是古惑仔出身,這樣高調地改過自新讓黑白兩邊的人都看不慣,身為警察的方中信甚至對他說:你一日是黑,一生都是黑。於是黑社會的宿命論似乎也是電影的一個重大主題,雖然最後葉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個宿命,但高調卻是不能繼續的了。我相信「自我對命運的正確選擇」是導演的主旨,而掌握了知識和運用智慧謀劃人生則是實現正確選擇的途徑,而葉秋對整個事態發展的精心安排和出人意料的危機脫身,也讓我有思考的快感,這是一部有智慧的電影,導演在裡面穿插了許多的想法,能收到多少卻要視乎觀眾自己,唯一遺憾是思想有點多有點亂,不及《神經俠侶》的單純。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影片誕生在《死亡筆記》風靡香港的時期,而他們的共通點有兩個關鍵詞:「命運」和「智慧」,都是關於命運的操控和智力鬥法,也許是異曲同工吧。
選鄭伊健做男主角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至少我覺得他並未能為影片加分,他永遠是那副鎮定瀟灑的派頭,沒有驚慌的表情,沒有感情的流露。跟以前看的《無限復活》或者《暗戰2》是一樣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他跑啊跳啊趕啊,但我們不必為他擔心,因為他自己都不慌。也許是因為8年牢獄的看書自省,把一切都看淡了?不過高智慧的角色倒是跟《暗戰2》的魔術師很象,也是用智慧操控著整個游戲。附會地看,鄭伊健以《古惑仔》里的陳浩南聞名,此次又讓他來演改過自新的黑社會,似乎又別有一番寓意。
其他配角大都選得很好,尤其是葉秋的幾個兄弟,各有鮮明特色,僅從他們得知葉已經出獄返港的反應,就可見各人不同的性格。張智霖接到電話時還是繼續談生意,可見生意比感情重要,黎耀祥一接到消息就馬上辭職,可謂兩肋插刀,而此後的種種細節也更加佐證人物的性格。而幾兄弟間的親密感情,刻畫得也有杜琪峰式的感覺,如猜拳決定去哪裡玩,跟《放逐》里的合夥訂桌椅,能給我相似的感覺。馮德倫演的反派古惑仔則一味鬥狠,性格刻畫不夠豐富。
阮世生編的對白一向夠俚俗,因而又為活在廣州幸福了一次,雖然是主題頗為沉重的電影,但對白都很市井幽默,甚至把巴士阿叔的名言也順手拿來搞笑一番。縱有大悲,亦可竊喜,黑暗過後總有陽光,這也是和《神經俠侶》一脈相承的。大悲大喜後從幻夢寓言回到現世思考,好電影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