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新銳影評人大賽

新銳影評人大賽

發布時間: 2021-02-11 13:50:05

『壹』 求電影一代宗師的影評,視聽語言,謝謝

我覺得氣氛是不錯 人也不錯 影像也到位

『貳』 電影《特工學院》很受影評人喜歡這是為什麼呢

劇情好唄,有評論點唄!

土豪大老闆,請企業家吃麥當勞好接地氣,果然有錢人都特摳門。看到血會吐這個梗,好少女~~你咋不暈血。臨近結尾世界格鬥大賽開始,誰打贏了誰留下,瞬間每個人都變身武術冠軍,看來神經紊亂跟好身手更配哦~他跟刀鋒姐姐看著世界各地大撕逼時露出的笑容真是。。。。整部電影一直在法克ing ~fucking~ing~~看完莫名有一種好解氣的感覺我不是一個人。最後BD版出來我一定要去把塔倫·埃格頓每一個笑容都截圖,畫面太美。小子坐電梯的時候嘴巴一直沒閉過這個鄉巴佬表情細節演得太好哈哈哈。

『叄』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歷屆獲獎電影和電影人

何建軍: 《懸戀》1994年獲鹿特丹電影節影評人獎。
《郵差》1995年獲最佳影片和影評人專獎。
張 元:屬 《北京雜種》1993年獲鹿特丹電影節「最有希望導演獎」。
《兒子》1996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婁 燁: 《蘇州河》2000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新銳導演獎
李康生: 《不見》2004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
韓 傑: 《賴小子》2006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
禾家:《大地》2009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肆』 求人解說一下電影上的幾個獎項

以下為部分國際著名電影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

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叫「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
1927年5月4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36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屆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24歲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獎品,金像是一個中世紀武士的全身像。雖號稱「金像」,卻僅用了二十四K黃金裝飾表面,實際上是用銅和鋁等金屬塑造的,重3850克,高35厘米。這個象徵巨大榮譽的獎品並不在於它本身的價值(製造費每座為400美元),而在於評獎之嚴格和獲獎者寥寥無幾。
首屆頒發儀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當時 ,這項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只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
1931年第四屆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好被一群記者聽到,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獎稱為「奧斯卡」。瑪格麗·特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
1934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頒獎儀式作了一個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轉播稱為奧斯卡歷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金像獎共有十二個類別。評選分兩個步驟。每年年初,院方召集全體會員,評審前一年發行的影片。會員們以投票方式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五部影片及最好的五位演員,但每人只能選兩大類別,即最佳電影獎和自己所屬的專業獎(例如演員會員選演員,編劇先編劇等)。在投票結果統計出來之後,院方把被提名的名單發給會員再進行第二次選舉,得出最後結果。奧斯卡評選慎重,計票公平(特請一家國際統計公司負責),尤其參選的都是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評選質量較高,受到各界重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
愷撒電影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愷撒命名(因愷撒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十三個單項獎,即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其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在英國的地位等同於好萊塢的「奧斯卡」,故此亦被稱為「英國奧斯卡」地位同樣崇高。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li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
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等。第二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三屆增設聯合國獎。第六屆增設最佳英國男女演員、最佳外國男女演員獎,最有前途新人獎等五項。第八屆增設最佳動畫片、最佳電影劇作(英國)兩項獎。第十三屆增設最佳短片獎。第十七屆增設最佳英國片攝影獎。第十八屆增設了最佳英國片藝術指導、最佳英國片服裝設計兩項獎。第二十由增設最佳英國片剪輯獎。第二十二屆增設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男女配角;1967年前,電影和電視分開授獎,1968年起,每屆同時授獎。
英國電影學院大獎創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官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
無聊老生搜集編輯,謝絕復制引用
....................................

美國金草莓獎(金酸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
韓國青龍獎

作為韓國電影三大獎項之一的青龍獎於1963年由《朝鮮日報》開辦,70年代由於韓片受好萊塢沖擊而嚴重蕭條,一度停辦,1990年改由《朝鮮日報》的姐妹機構「朝鮮體育」(Sports Chosun)(《朝鮮體育報》)接手恢復舉辦。
「青龍獎」的評選方法有別於其它國際電影獎。它的第一步由觀眾網上投票而來,投票范圍為去年11月至當年上映的所有電影作品及其電影人、演員,所有觀眾可於青龍官方網站投票。但有3項獎項觀眾無投票權,由評委會直接評選:攝影獎、技術獎、腳本獎。至於「韓國映畫最高票房獎」則是由最賣座電影獲得。第二步是從觀眾投票結果中得出入圍名單。第三步則由評委會從入圍名單中投票審定得出最終獲獎結果,而每年誰會擔任評委(通常在10名左右),則要在最終結果頒獎現場才會揭曉,因此結果也更具懸念性。
....................................
中國香港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每年舉辦一次。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表揚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素質,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舉辦第一屆頒獎禮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其它五個獎項。從第二屆,每年所設獎項續有增加,1990年4月舉行的第十屆金像獎增設終身成就獎。
由第十七屆開始,設有獎項有: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動作指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及最佳原創電影音響效果十個獎項。
....................................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
中國台灣金馬獎

台灣金馬影展是台灣年度性文化活動,其目的是藉由欣賞藝術電影 以推廣國內外電影,進而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
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此為非競賽影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中國觀眾,拓展中國人觀影視野,並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15位電影學者專家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並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動會務,下設三個部門,行政部負責所有行政業務;國內部負責華語影片競賽及頒獎典禮;國際部負責邀約國際知名優秀影片,並辦理國際影片觀摩展各項事宜。
.
============================================
以下為大陸電影獎項: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舉辦,2005年後正式改為兩年一屆,與中國長春電影節隔年舉辦,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

註:
1、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2、無聊老生謹此感謝各位原貼的作者,恕不一一列舉。

『伍』 電影節獎項對應獎杯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陸』 有哪些類似「奧斯卡」這樣的比賽名稱

香港電影金像獎
戛納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大學生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亞洲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衫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二、中國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道,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柒』 路川導演作品

青年電影導演陸川簡介

生於1971年2月
籍貫:江蘇南通

主要經歷
1993年畢業於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英國語言文學專業
1998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導演系碩士學位
現為中國電影集團電影導演

主要作品
2000年20集電視連續劇《黑洞》 編劇;
2001年 電影《尋槍》編劇、導演
(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及中國電影集團投資)
2003年 電影《可可西里》編劇、導演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及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投資)
主要獲獎紀錄
2001年度 《尋槍》劇本獲台灣2001年度優良劇本大獎
2002年度 參賽威尼斯電影節「逆流而上」(Up Stream)單元
2002年度 大學生電影節 最佳處女作獎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國年度新銳榜 年度最佳電影
2002年度 衛視周刊年度全球十大電影,年度最佳導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評人協會 年度十大國產片
2002年度 華語傳媒電影大獎 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處女作 (南方報業,光線傳媒,鳳凰衛視聯合)
2004年度 《可可西里》獲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第41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Mtv超級盛典最具風格導演獎
2004年度新銳榜最佳年度電影獎
2004年度新浪網評選最佳新銳導演獎
第1屆中國兩岸三地導演協會最佳青年導演獎。
2005年

『捌』 《霸王別姬》在大陸獲獎沒

霸王別姬》在藝術和商業兩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編輯本段獲獎記錄
1993年 第46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93年 第46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最佳男演員提名 (張國榮)

《霸王別姬》電影海報
1993年 第46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費比西獎)
1993年 第38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陳凱歌)、最佳剪輯
1993年 波蘭國際電影節銀蛙獎(顧長衛)、金蛙獎提名
1993年 美國電影回顧獎
1993年 第59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最佳女配角(鞏俐)
1993年 第1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
1993年 第27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1993年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
1994年 第51屆美國全美記者協會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1994年 第66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最佳攝影獎提名(顧長衛)
1994年 美國政論電影學會獎
1994年 第04屆日本影評人協會 最佳外語片、最佳外語片男主角(張國榮)
1994年 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1994年 第0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張國榮)
1994年 第04屆上海影評人獎 十佳電影
1994年 第1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5年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
1995年 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特設)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陳凱歌)、 最佳男主角(張國榮)
日本Mainichi電影大賽 最佳外語片
日本新聞界電影評獎「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 最佳影片獎
英文權威雜志《視與聽》評出的「1981年以來41部世界最佳電影之一 」
2005年 國際權威雜志《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之一」
2005年 《霸王別姬》入選「影響中國電影進程的22部電影」
2010年 英國權威電影雜志《帝國》評選出的「100部最偉大的非英語片之一」

『玖』 那位好人能提供世界上比較著名的電影節 以及所設置的獎項名稱

世界十大電影節:
嘎納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