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圍城的觀後感
1. 《圍城》讀後感1000字
圍城讀後感: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裡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葯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聖,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裡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系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裡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著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2. 《圍城》的讀後感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嘆,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鍾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說是同情。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著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裡。在婚姻的圍城裡,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
在事業的圍城裡,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凈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裡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
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必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圍城中呢?
3.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 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 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
4. 談談你對圍城的讀後感
方鴻漸被有些批評家稱為「圍城人」。
方鴻漸是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尷尬的。很多學者把他與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的形象聯系起來,但「多餘人」的悲劇在於思想上開始覺醒而缺乏行動的勇氣和歷史條件,而「圍城人」的悲劇在於他的庸常。「多餘人」會給人以時代的前衛和英雄的感覺,而「圍城人」卻跟我們一樣,作為普通人徒勞於找尋解脫或依附。
就像一無用處的賈寶玉是《紅樓夢》中幾乎惟一的好男人一樣,方鴻漸也是《圍城》中最好的人——或許除掉唐曉芙。在整部小說里,只有一個唐曉芙,是純潔而可愛的。這是因為她對方鴻漸來說,還是虛無縹緲的,無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個幻象。而但凡有真實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瑣的、虛榮的、卑鄙的。方鴻漸優於裡面的每一個人。我們知道,亂世是英雄或梟雄的天下,懦弱者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既不作惡也無英雄氣概、既與世無爭又於世無補的方鴻漸,是註定要失敗的。方鴻漸的悲劇是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結果和對比。
但《圍城》人物譜里更有獨特意義的是孫柔嘉。這個怯生生的小女生,這個似乎沒有什麼主見的小女生,這個小鳥依人地交付方鴻漸照顧的小女生,卻是個最工於心計的人。這種既柔又嘉、卻暗自陰柔而且柔能克剛的人,就像一個甜蜜的圈套,卻掌控著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運,也掌控著方鴻漸的婚姻、生活和命運。這是一個極具中國文化內涵的人物形象,中國道家文化中的所謂「陰柔」,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所謂「權謀」,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錢鍾書之前,甚至之後,似乎還沒有人寫出來過。但她不是一個文化符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復雜性的人,當她掌控一切後,婚姻、生活和命運,卻又似乎全都失控了,這個轉折表達了另一個層面的「圍城」困境,也使我們無法用三言兩語來概括這個人,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說不盡的一樣,她也是說不盡的。
5. 圍城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
很早以前就聽人提起過《圍城》,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錢鍾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乾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鍾,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6. 圍城觀後感(急需)2000字左右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 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 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
7. 圍城讀後感2000字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再到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然後輾轉到上海,最後又離開去了重慶。是是非非,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瑣碎,終於使方鴻漸不堪忍受壓抑,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每每讀到方鴻漸,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製造假學歷蒙騙丈人和家人,被登報顏面盡失;又因為電話的誤會;戲劇般地錯過了與唐曉芙的姻緣;還有湘西道上的艱難險阻;三閭大學里遭遇不見天日的陰暗的政治斗爭,你奸我詐中慘遭傾軋;玩笑下與孫柔嘉結婚卻又整日家裡雞飛狗跳。「圍城」里的人,在各種無休止的糾葛下的可憐、窘迫、痛苦、尷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曬。
還有多少鴻漸苟且在「圍城」,他們蜷縮於社會的罅隙里喜怒哀樂,因為怯懦被時代的荒流淹沒,比起社會人人明爭暗鬥的烏煙瘴氣,他們是那麼的軟弱無力,而他們的善良在溫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種揪人心肺的痛。
在這烏煙瘴氣中,刀關劍影,殺戮和生存並存,競爭和淘汰輪番上演,情場、官場、名利場,看這個污濁的社會如何蠶食人們的靈魂和道德,吞沒人們的操守和倫理。腥風血雨中彌漫著濃重的腐爛氣息,令人作嘔。看那一個個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淪為社會的詛咒,他們丟失了青春,丟失了年華,丟失了真情實感,丟失了最初的純真善良。這個時代不需要他們曾經有過的友誼、愛情,這個時代牢牢困住了他們的思想,陰暗的舊社會符咒正在耗盡他們的生命,逐漸地一部分人麻木了,適應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這似乎無堅不摧的「圍城」——又是一個個奴隸。可是,那些還有生氣還有精力的青年,他們的路真的早已被荊棘披覆,攔腰折斷了嗎?未來的路又在哪裡?也許這一切,只有那隻祖傳的老鍾知道。
再來回顧書中的人物形象,錢鍾書老先生強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記憶最深的非屬那幫三閭大學的偽君子假學士不可。韓學愈,造假學位,齷蹉骯臟,挑撥離間鴻漸和劉東方,即使在鴻漸這種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聲情並茂。李梅亭,表裡不一,自私猥瑣,在湘西路上留錢買煙葉和烤番薯獨自享用,還被路上的妓女迷魂心竅,張口閉口仁義道德,背地裡盡是些不光彩的事跡。還有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禽獸不如,身為一校之長,肩負教育救國之使命,卻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臉。痛哉!教育界尚且敗類比比皆是,何況官場等等。
唯一一個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曉芙最後也不了了之,也無從得知後續,只能希望能堅守自我,不被社會玷污,甚至成為解救別人的新青年。
結尾的留白給人們充分的想像,因為有太多的遺憾與不甘,在此便後續一段:
方鴻漸一氣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後方重慶,臨行前拍電報通知了趙辛楣,倆人,一拍即合,趙答應為他找份事干。鴻漸沒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憐惜鴻漸,決定與他一起前往重慶,他原先也是計劃投奔他在那裡的親戚,當得知鴻漸沒有錢時好心資助,算是回報鴻漸對自己的信任。鴻漸到了重慶順利地在機場見著趙辛楣,同時還向老朋友介紹了王先生。得知了他們倆同時失業的境遇之後,趙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謀事。在趙辛楣的幫助下,倆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為了趙辛楣的同事。鴻漸待生活有了著落之後向爸爸發電報。爸爸回報表示很擔心他,因為走之前沒有通信,喜極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來,為父也可放心矣」。
好景不長,上海傳來了噩耗,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心急如焚的鴻漸立刻拍電報要家裡人來重慶,還要求帶柔嘉一起來。鴻漸家裡人當即動身整理東西,同時也收到了鴻漸寄來的匯款,終於在日本完全佔領前逃離出來。其實到了重慶之後,鴻漸就有點後悔當初對柔嘉的冒失,只是為了面子他想在重慶有了自己的事業在尋機言和,這幾日更是想念的很,又急拍電報給柔嘉,希望她能和自己家人一起來,但是在機場鴻漸找不到柔嘉的人影,他的父親只是給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在上海還有點事要處理,晚兩天來重慶,署名:依然愛你如初的柔嘉。鴻漸心裡明白,柔嘉不想一路上受家裡人不接待,為了讓自己不至於難堪,特意錯開日期,心中不免一絲惋惜,卻也無可奈何。
結果第二天上海完全淪陷的消息就傳遍了全中國,柔嘉似乎從此也就從鴻漸的生命里徹底消失了。
悲痛中鴻漸回想起之前和柔嘉在一起的種種快樂,吵歸吵,柔嘉還是自己的好妻子的,畢竟深愛著他。還沒有等鴻漸從悲痛中恢復過來,上海方向又寄來了一封信,上海方向拍來一封電報,鴻漸原以為這是最後一絲希望,讀後卻頓時淚如泉涌。「我還記得你和我講蘇小姐、唐小姐的故事。我想,事已至此,也是天命註定,我或許來不了了。上海全城戒嚴,任何人沒有特別簽發的通令都不能出去,你看到的這份電報時不用太難過,也不用太擔心我,如果我死了,就去找唐小姐吧,他是好姑娘,也算了結我最後的心願。」
之後全國國統區與日本新佔領的上海完全隔絕,陸續的,社會上逐漸流傳起一種說法,日本兵燒殺搶奪,上海成為一座喋血孤城。鴻漸心想,柔嘉也免不了這命吧,他懦弱地替自己尋找理由安慰自己,是柔嘉自己要求延後兩日的,也許是她跟著自己吃苦太多,早點去了也罷,總算是離開了這污濁的世界,完全逃離了這座「圍城」。像鴻漸家裡人一樣,很多人連夜逃離了上海,其中有不少人拖兒帶女的來到重慶。畢竟是中國的大後方,人們總希望能安全一點是一點,有親戚的再好不過,沒有親戚的就淪為喪家犬,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便宜的麵包,在來之前慌忙帶上的一點錢用完之前還不至於每天排長隊去政府難民署領救濟糧。
因為人多難民署的人一下子忙不過來,鴻漸就被暫時調去幫忙,每天早上天微亮就開始分配排隊的難民每人倆饅頭和一碗稀粥。日子似乎有安定了下來,十天過去了,難民人數在成爆發式增長之後出現了穩定,一直排在鴻漸這一排的難民,鴻漸也基本都認識了,因為工作的緣故,看到這么多的難民鴻漸心裡也有了寬慰,都是命,你我都逃不過。
這天,一對新的母子忽然出現在鴻漸面前,鴻漸出於同情,一邊盛粥拿饅頭一邊與那位母親聊起來。開始時鴻漸沒有細看,當他把多給的第三個饅頭塞給小男孩,孩子母親唏噓著讓孩子謝謝叔叔時,鴻漸才看清了這女人的臉,「你……,你不是唐……」
不知道上海家裡的老鍾,現在是否還是准時地每小時晚七分鍾……
8. 《圍城》的觀後感(800字左右)
你自己的作業誒!你傢伙、、、
9. 《圍城》觀後感
[《圍城》觀後感]我終於把《圍城》讀完了,《圍城》觀後感。其實還不算,因為最後楊絳先生所寫的後記還未讀完。真的是不容易啊,我現在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寫書評了,總覺得還未完成就往下定論有些不負責任。這對於我來說是難得的,我很難能夠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從頭到尾讀完一整本,我記得,第一本是《悲慘世界》。是真的值得一看的。我問媽媽,你要看么,真的很好看。她回答,如果我要看,那應該是第四遍了。我笑了,是啊,這樣的名小說又有誰沒讀過呢?那我就來寫寫書評吧。本來應該在讀完楊絳先生的新作再一起寫了,可我等不及了。在最近的我比較容易忘事,也許等到讀完所有的都忘了吧。雖然新作很短,可是我很喜歡。當看到封面就愛上了。回來。我買的版本是綠色的封面,只有兩個字靜靜地佇立在左上角,宋體。封面會掉色,染得滿書都是綠。當我的新書買來便被室友借走,看了一個學期。當它好不容易回到我手中,要放寒假了,又被另一個室友借走,看了一個寒假……於是我很難得地在這個學期拿回來開始看。已經很舊了。我很喜歡它的原因是,難得的沒有生澀的言語。看小說,外國翻譯過來的如果譯者水平不是非常高則會瞭然無趣,味如嚼蠟,沒有成語引用俏皮話古典味道,這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也是我為自己懂得中文而欣喜的原因之一。本國的分三種,古代,近代,當代。近代還可以分出一個現代。古代就是四大名著莫屬了,說來慚愧,現在還未讀完,文言文是在太過生澀,也沒有時間。《石頭記》我是准備抽搐兩三年閑散時間看的,這東西得慢慢品。所以我一直覺得讀名著,是個體力活,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你能堅持讀完、品味、琢磨,就是一場勝利。近代現代的,便是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後到文革結束左右的這么一批作家了,那時候大概有幾個名圈子吧,也是數不勝數的,錢鍾書先生可以屬於那一類。當代便是不用再說了,圖書市場琳琅滿目,目不暇接。近現代小說有個很大的特點,語言生澀,也許是白話文慢慢銜接,所以導致詞語總是讀得很讓人頭痛。原來看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便看得我頭昏腦脹,痛不欲生。也許有點誇張。總之能讀進去是在是太難得了,《駱駝祥子》的語言算是中立化的,所以也不乏是佳作。魯迅先生筆下的文字便帶有濃烈的文言接白話特色。總是覺得語言有股生味,難以形容。《圍城》的語言特色倒是給我很不一樣的感受,相當於當代作品,又比當代大多數作品深度更深。故事很大眾平常化,所有小說幾乎都是以小見大的。講述的是方鴻漸留洋回國後所發生的一列故事,概括主要內容什麼的,就算了吧,這種東西我最不在行了,觀後感《《圍城》觀後感》。其中最經典的便是那句:婚姻就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大概是這樣的。這也是整本書的名稱來歷吧。關於是否有真人真事後記已經詳細說明。裡麵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呵呵,various。很多名字我都記不住,都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又進入答題官方模式了……我難以形容它的精彩,讀小說就像看電影,不過讀小說是要自己消化,看電影是被接受,更容易,更直接,更懶人化。我在看《圍城》之前先看了楊絳的《我們仨》。沒有看完。總覺得一個小家庭溫馨到最後卻有莫名的辛酸。所以我在看這本書之前便大致了解了作者以及他的家庭。出人意料的,錢鍾書可以算是一個有些嬌生慣養的富家子弟了。初到英國連飯都不會煮的兩人就這么過著,稀里糊塗地擁有了女兒,圓圓。家裡三人都從牛津畢業,不過圓圓是從烹飪系畢業的,以為內她家有兩個小孩,她要為他們做飯。可惜,圓圓卻先於父母過世,白發人送白發人。圓圓過世前手提不動筆時,所做的事還是為爸媽寫菜單。在我心裡圓圓永遠是個小孩,不過很可惜,她逝世的時候似乎六十多了。現在楊絳女士一個人冷冷清清地住在清華,103歲的高齡,視力聽力下降,一個人就這么渾濁地回憶著,正如她書中所寫:我正站在人生邊上,向前看看,也向後看看。向前看,我已經走了一生,向後看,便再也沒有了。這是個簡單平凡的家庭。寫出的也是簡單平凡的文字,所讀過的也是簡單平凡的日子。說起來我這么懶於「奔跑」的人,居然為了這個家庭跑了幾千米,是不是有點榮幸?《圍城》也是在簡單中結束的,而且結局似乎是個悲劇,不過這個悲劇很含蓄。是個意味深長的結局,似乎還沒有結局,也留下想像空間。我是個看書急性的人,剛拿到小說,會很想知道結局。所以剛拿到《圍城》,我便急於翻到最後一頁,只看到了最後一句話。其實最後一句話是個喜劇結尾。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個輕喜劇的小說,看下去似乎不然。知道我認真讀完,才發現這結局的顛覆性。前面描寫了很多事情,要我一一列舉也不可能,只覺得後來突然轉入婚姻生活是有些倉促了,因為前面的過程是在太漫長了,以至於我認為進入這座圍城似乎需要更多的筆墨,結果適得其反。當我讀到十分之七,主角才突然進入婚姻,然後突然開始婚姻生活,讓人看得有些不明不白。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閃婚?錢鍾書一直叮囑作者,看著玩就好了,不要去研究,不要來拜訪。可是他的文字實在是值得人研究啊。有些經典字句,足以讓你讀一輩子。有的時候我在寢室讀著讀著發出笑聲來,我的笑聲很奇怪,所以弄得室友也很奇怪,我告訴他們我在看圍城,然後把令我發笑的那一段念給他們聽,結果他們覺得一點都不好笑……總之,我就是完成了這場馬拉松,盡管成績並不出色。現在的我准備完成另一場短跑,很輕松的短跑,我很愛的短跑。至於短跑的內容是什麼,就別怪我諱莫如深吧。The End.2012-3-10 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