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本觀後感
1. 他鄉之稅的讀後感
政府財來稅關乎國計民生,更源與每一個公民的權益休戚相關。國家財政的「陽光化」和「公共化」,是政府體制改革和公民權利保障的必由之路。
一個普通的北方小鎮,三十年間,圍繞著政府的錢和老百姓的錢,上演了若干故事,揭示了中國財政的「隱秘性」。
本書將帶你走進這座小鎮,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軌跡和命運,揭開鮮為外界所知的隱秘的稅收流動真相。作者歷時8年,訪問上百人,取得眾多第一手賬本、檔案、私人日記等未公開材料,通過鄉鎮這個小小的窗口,描繪出一幅國家三十年財政史的宏大畫卷。
鄉土之稅,將是我們重新踏上這三十年當代中國道路的一份獨特通行證……
2. 洛克菲勒的小賬本讀後感
美抄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因為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或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電影《信義兄弟》觀後感]昨天晚上我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觀看了電影《信義兄弟》,這部圍繞著前年湖北省一起真人真事而改編的一部引人感慨的電影,我被劇中兩兄弟的精神感動得淚流滿面,電影《信義兄弟》觀後感。哥哥為趕在年三十前給老家的工友們發工錢,一家四口人開車遭遇了車禍,全部罹難。弟弟萬分悲痛。哥哥堅守了二十年的信條——今生不欠來生債,新年不欠舊年薪,促使弟弟一定要為哥哥完成這個遺願。弟弟四處借錢,准備年三十替哥哥為工友們發工錢。此時,父母也從電視新聞上知道了兒子一家遇難的消息,卻強顏歡笑,准備著年飯,像往年一樣招待工友們。賬本在車禍現場丟了,發工錢的時候,工友們憑著信義自己報賬,中間錢不夠了,母親拿出自己的儲蓄一萬元添上去,最後一分錢也不差。電影《信義兄弟》譜寫了一曲兄終弟及,接力還薪,感天動地的信義贊歌。那信義的贊歌,催人淚下,令人深思。 在人群中,我們看見這樣兩個人.他們很普通,也和我們大家一樣,一年到頭奔波勞累,也會像我們一樣.年底急著回家.與家人團聚,一起過熱鬧年.然而,天公不作美,災難總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降臨,從沒想到會降臨在那麼善良正義的農民工身上. 劇中孫水林說」我們砸鍋賣鐵也不會欠工人一分錢,不欠那個良心債」,哥哥說的」良心」,是他們二十年來堅守的原則,不欠工人的良心債,因為農民工在外掙錢不容易.每一分都是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換取的,工人們外出打工是為了養家糊口,是為了孩子上學,是為了父母能安享晚年,他們自己掙的錢不是給自己揮霍,不是為了自己精神上的滿足,他們掙的錢是拿回家把日子過好. 他們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照,值得我們整個世界照,值得我們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照.或許像人們說的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如期還款也是很正常很普通的.因為生死接力才顯得具有特別的意義. 古人言,」言中信,行篤敬」.古老相傳的信條,演繹出了現代傳奇,他們為尊嚴承諾,為良心奔波,為正義傳承,雪夜裡的兄弟,如今只剩一人,雪落無聲,但他的情誼精神打在地上鏗鏘有力.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孫氏兄弟的義舉無疑是對追名逐利的你我道德的一種喚醒,他們用良心在我們的心中寫下了堂堂正正的」信義」二字,也闡明了什麼才是誠信,什麼才是良知,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尊敬和品德,看完《信義兄弟》這部電影,讓我對生命有力全新的認識,觀後感《電影《信義兄弟》觀後感》。人不僅為自己而活,也為他人而活,這,是一次精神與靈魂的澄明和洗禮。 看到劇終,我始終無法擺脫主人公說的那句「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一個善良淳樸的家庭,還不及撫平心中的傷痛,卻兌現那二十年來他們一直堅守的承諾,他那震撼人心的話語縈繞耳畔,心中猛然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眼淚一次次奪眶而出。是什麼撥動了心弦?是信義。 到底何為信義?信義便是信用和道義,古人說「信義著於四海」,說的不就是信用和道義嗎?一個講誠信、重道義的人,天下人都知道,古還有桃園三結義。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為了正義道德而割愛,有多少人為了誠信道義而失去寶貴的生命,他們的故事總催人淚下,令人沉思。 打小,父母教育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而今社會多姿多彩,五花把門,有什麼能滿足那些追求名利人,有什麼能滿足人們的慾望,僅僅是金錢嗎?今天,當社會呼信義回歸時,孫氏兄弟用他們的義舉告訴了我們,什麼是責任,什麼是良知,他們的義舉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描繪這份堅守的美麗,真正需要的是真誠的踐行,信義是人的靈魂,就讓我們捧著一顆誠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吧,我們的人生也會因堅持而不平凡。
4. 家庭簡易小賬本讀後感
美國的「復石油大制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因為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或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5. 厲害了我的國觀後感作文開頭怎麼寫 厲害了我的國
厲害了我的國觀後感
有一種自信叫中國,有一種奮斗叫中國,有一種驕傲叫中國,總有一種驕傲讓我們熱淚盈眶。
3月2日,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於各大院線上映,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科技驅動和創新的傲人成績讓中國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日新月異的發展縮影印證著中國不斷前行的腳印。中國夢,觸手可及,這五年來,我們一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港珠澳大橋、「復興號」動車組、上海港、「藍鯨2號」 海上鑽井平台、「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新時代新奇跡貫穿在中國砥礪奮進的五年中,一項項有溫度的改善民生的舉措,觸及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數可喜的變化發生在群眾的身邊。老百姓眼裡的發展成果不再僅僅是驕人的「數字」,而是溢在心裡的自豪感,寫在臉上的民族自信。
影片中既有大量恢弘壯觀的航拍鏡頭展現「大家」風范,讓人們心中激起無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不少平凡動人的「小家」故事深深觸動人心,扣人心弦。鏡頭下,基層扶貧的工作人員,播種希望的鄉村教師,塞罕壩上三代人創造的林場奇跡……一本厚厚的「民生賬本」,讓百姓「紅利」越來越多,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用一個有一個的中國奇跡書寫著復興路上的燦爛新篇章。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發展,同時堅定不移推動公平共享,增進民眾的福祉。生產總值增速穩居世界第一,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四大板塊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牢固樹立。中國深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共同構建和平、穩定、活力、聯動和繁榮的亞太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建設,為各國務實合作搭建新平台,打造世界互利共贏新格局;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傳遞出了我們中國的大國風范,讓世界看到一個新中國正昂首闊步走在世界舞台。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鏡頭通過寫實的手法,傳遞出紮根每個人心裡的家國情懷。萬家燈火的點點星光,國泰民安的嶄新時代,一輩輩人、一代代人的家國相依,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個人夢、家庭夢最終匯聚成民族夢、中國夢。影片很燃,為祖國母親「打call」,中國正在用自己的力量與智慧持續推進開放共贏、共同發展,讓世界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6. 藝術三昧讀後感(《晨夢》《緣》《大賬簿》這些也可以,只要150字)
《緣》是為他人寫的一篇序,不提人家的文章,卻是最實在的文字,實錄了弘一法師的身教。最後一篇《秋》或可作全書的後記看,而立之年的感慨,亦只是而立之年的感慨而已。
7. 大紅包電影觀後感作文350字
這部電影是有導演「李克龍」執導的電影,目前已經正式開機拍攝,定檔在2020年1月25號上映(大年初一)春節檔期。主品公司:克龍影業,大宋如歌影業,縱橫四海影業,鉑冠影業,瑞吉影業,良人影業,傑百旺影業。
製作公司:大宋如歌影業,嘉恆影業。聯合出品:星魅力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故事大綱:本片講述的是男主角因為工作調動的原因,翻看多年因流動下來隨禮的賬本,看如何巧妙的利用自導自演的劇本而收回份子錢,利用婚禮現場製造一起婚禮大戰。第一亮點:接地氣,反映現在風氣。導演李克龍說:紅包本來是咱們中華民族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的一個情感的一個載體,但是現在頻繁的送紅包,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也特別是上班族,所以說我們的這個影片通過結婚送禮送紅包的這個故事,來批判目前這樣的一個社會現狀。導演李克龍說:壓力當然是會有的,因為市場那麼大,但是我相信只要是我們的影片的質量,我們的內容有趣味觀眾認可,也就是我常說的接地氣,紮根於生活,觀眾看起來特別有認同感金額共鳴,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這個影片不懼任何大片。第二亮點:演員更接地氣這部電影的演員有:包貝爾,克拉拉,許君聰,王小利,廖蔚蔚,張一鳴,賈冰。這些演員口碑都是比較好的,都是比較接地氣的,雖然比不上一些一線明星,但是能出演接地氣的電影更能體現演技。
8. 《父親》觀後感
紀錄片《父親》反映了一個農村出身的大學畢業生的經歷。看完全片,想問一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沒有權,要如何生活下去?
我們從小守著讀書改變命運的教育信條忍受著十年寒窗苦,某某某考上什麼大學了,某某大學畢業以後干什麼了,象牙塔在山峰頂端閃閃發光向我們搖搖招手,可是當我們真的抵達了那個地方,才發現有多少是海市蜃樓。我在大四的年紀看大一的小學弟小學妹改各種抱怨大學與想像不符的狀態,宣洩懷念高中的情緒,只想轉身對中國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說一聲,你終於還是把他們騙進來了。
大學生這個定義真是太寬泛了,清華北大畢業的叫大學生,二本三本畢業的也叫大學生,什麼大專職業學校畢業的也叫大學生。每年高考完了統計出來的升學率就像浸了水的海綿,看似很大,其實很水。到找工作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又要學歷又要成績又要實踐又要證書,媽的你當我全才啊。
回歸影片。
父親韓賠印是最普遍的中國式父母的代表。勤勞朴實憨厚舐犢情深,父母就是這么個角色,你找他要錢,他哪怕兜里只有一百塊,也會想盡辦法湊個一百二十塊給你。所以我們看到片子里韓賠印這里借二十那裡借三十的湊兒子的生活費。紀錄片的好處就是生活化,人情冷暖,一看便知。有人掏錢有人支支吾吾有人索性不理,換做電影,早就一拍肩膀:老韓你兒子有出息哥幾個一起供他讀書。不需要去指責誰,沒有人規定一生下來就要樂於助人的,沒必要自己餓著肚子還為人家上層建築買單的。大家都不容易。
父親隨身帶著一個小賬本,記錄各筆借款,以便日後償還。有時候還寫點鼓勵性的句子,如果忽略掉他的職業,可以說父親也挺文藝的,對美好生活充滿想像,信奉書本上的那些勵志語錄。六十歲帶著家人去北京,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父親的腦海中是不是還浮現出天安門上太陽升的場面。他說那個時候我們都有錢了。父親的有錢是建立在兒子畢業找個辦公室的工作有空調有電腦的憧憬之上,可是現實是兒子畢業一年還在青海戶外干工程。一個月賺八百多塊還不如自己在西安給人家做水電來的多。於是我們看到了在現實面前慣常的一個表情:無奈。拍攝者問勝利,你父親會接受你做這種工作嗎?(服務業之類與「大學生身份」不符的職業)他說不接受也沒辦法。還是無奈。
這里存在一個矛盾,生活在底層的人不會去想也無暇去想是不是上層體制出了問題,或者說他堅定的信念出了差錯,而研究者只會待在溫暖的室內去開開會吃吃飯象徵性地討論出現的問題。有經歷的人無能力,有能力的人無經歷。曾經在會議室外等人,看著不知道什麼身份的人跟院長一起討論大學生就業的問題,討論的熱火朝天,掌聲陣陣,讓在寒風中等候的我聽得都熱血沸騰了。可是後來我一想,不對啊,你們在這兒紙上談兵,但是就業的主體——學生,不在這里啊,你不找學生來你怎麼知道他們身上存在哪些從象牙塔到社會人轉變期的問題。退一步說,容納就業人群的單位也不在這里啊,你不找企業來你怎麼知道他們需要怎麼樣的畢業生。總不至於大家畢業以後都進高校吧。
兒子韓勝利。其貌不揚,家境貧寒促成的靦腆害羞性格,轉了一圈招聘會出來一言不發,曾經以為可以留在城市,接受三百塊的月薪,哪怕不要錢跟著干也行,問及戀愛說再等等。憨厚的不得了。年輕人,你把一腔熱情滿腹學識捧到城市面前,城市是否會含笑接納?你要還讀書欠下的兩萬塊債務,你要還父母的養育之恩,八百塊的工資要幹上十五年。同樣,生活在都市的人,為一個房子不吃不喝也要十五年。這樣的繁榮昌盛背後是多少滴血心酸。
紀錄片拍到勝利的上課、吃飯、寢室,利用業余時間撿瓶子去賣,兩個塑料瓶五毛錢,啤酒瓶一塊錢,拍攝者問他,有沒有想過出去做個兼職賺錢,他只是沉默的搖搖頭。性格決定命運。弱肉強食的都市森林只合適放棄一切自尊驕傲厚著臉盆的推銷者,他們要匍匐在前輩腳下,把自己的經歷添油加醋不厭其煩地呈現訴說,就是棵白菜,卻恨不得賣出黃金的價。不要質問勝利大學幹了什麼,溫飽尚且不足,素質拓展職業規劃個屁。突然想到個問題,國家的助學貸款呢?要一個學生每個月只有兩百生活費,要一個父親終日低聲下氣地向工友借錢?
他們也是我們,離家千里來到所謂的大都市讀書,用四年的青春,用一麻袋的錢換回一麻袋的書本,站在離開還是留下的十字路口,周圍人步履匆匆,自己卻找不到方向,何去何從?
一部紀錄片,看破中國高等教育的迷信。
9. 士兵突擊觀後感3000字
袁朗就像金庸筆下的黃葯師,一身邪氣,卻又不失儒雅;有點自狂傲慢,卻又能禮賢下士;行事往往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他的出手經常給人驚鴻一瞥的感覺,一副超然於世絕頂高手的樣子。他第一次出場時,一身綠布蓑衣,穿的像從灌木,出現在成才的瞄準鏡里,在扣動扳機電光石火的一瞬間猛然轉身,一發子彈就結束了成才演習的命運,也摧挎了成才當狙擊手的信心。但他淡然冷笑一聲,有些輕蔑地看了那冒著白煙的地方一眼,回頭向著下一個狙擊位置跑去。成才對他來說,只是殺敵記錄上輕描淡寫的一筆而已。
然而他攤上的是許三多,因為戰友犧牲而被激怒了的許三多。 袁朗是《士兵突擊》里為數不多一開始就被三多整的人,也是為數不多一開始就欣賞三多的人。兩個人一見面,二話不說,噼噼啪啪就撕打開來。袁朗本有數次機會幹掉三多,但是都被三多躲了過去,無法直接解決戰斗,只好跑路躲開,卻在半三腰被三多死死扣住。發現用大頭皮鞋都解決不了問題後,袁朗不禁仰天苦笑,向那個被他踩得手指血肉模糊的兵問道:「值得嗎?」
袁朗身上彷彿有股魔力,無論在哪裡,他都能成為核心。在演習結束後,隨七連返回時,在裝甲車里,明明是俘虜,卻表現得像個主人,不停地在說話。
只是一個照面,他已經開始喜歡三多這個兵了,在車里還特意問了他的姓名,還問了他的動機。在那一刻起,這個土裡土氣的臉孔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
一定要把他弄進老A!他身上有著老A,仍至整個中國軍隊都需要的精神。
袁朗再出場時隔了很久,當他出現在原七連的營房裡時,我幾乎沒能認出那個一身正軍裝,帥得掉渣的青年中校就是當初那個冷靜的叢林殺手。
「你願意來老A嗎?」
像個聖者一樣,問著迷茫卻又平靜的三多,引導著他向兵的天堂進發。
袁朗離開七連時卻是一臉的壞笑,「我才三十歲,我還沒玩夠呢!」輕挑的眉毛中寫滿得意和頑皮,笑得像個剛剛做了件壞事卻沒人發現的孩子。他知道,這個木木的,傻傻的三多,肯定已經被他打動,會向他走近了
然後,聖人,或者說頑童的光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得志小人的樣子。
戴了幅能遮住半幅臉的眼鏡,斜叼著煙,囂張地對著那幾十個來參加老A選拔的士兵們吼著「我只要三個人。」然後,一個人跑到一邊去瀟灑地抽煙,隨手就打發了來采訪的幾個記者,悠哉游哉地跑到一邊去烤全羊,全然不顧高城的不屑,只是慢斯條理地說,這代表我的歉意。
這個時候,他是傲慢的。
最後沖刺時,看著那個幾個東倒西歪的士兵,他沒有任何動作上的表示,然而,透過那對黑色墨鏡,通過那對微張的嘴唇,我們分明看到我們的袁中隊的內心也在波濤洶涌。
這個時候,他是溫情的。
終於,他要來帶走三多和成才時,他捋起袖子,讓他們看那個據說是M16彈穿透而成的傷口,輕描淡寫卻娓娓動聽地說著自己的戰斗故事,用最平淡的語言去說著一件最有誘惑力的事,就像一個最高明的商人。
這個時候,他是神秘和狡黠的。
最後換上的卻是一幅撒旦的面孔,從進入A大隊開始,那個帥哥身上存後的一絲「人道」幾乎消失殆盡,出現在42個選撥隊員,或者說42個「南瓜」面前的是一個無禮自大,尖酸刻薄的魔鬼的形象。
許三多很是不適應這種轉變,緊急集合時,他帶著笑,和袁隊商量,試圖讓他改變一下訓練方式,讓學員們知道,生活是美好的,他袁朗不是這樣無情的人,要用人道的訓練方式來代替現在的不人道。
結果……
被扣十分,理由——過於天真。
地獄般的訓練,無理的要求,劈頭蓋腦的非議和責罵。
近似猖狂的語言,目無紀律的散漫,隨時響起的手機。
一個飯局吃得不知所蹤。
這就是袁朗?這就是這就是一個這就是號稱甲等集團軍剋星的老A部隊?
懷疑、憎恨及至絕望,這是大部分人對這位面慈心惡的人的感受。
27號第一個走了,不過他可以說是被袁朗一腳踢出去的,附帶製造了一場殺雞給猴看的好戲,鎮壓了更多的反動思想。
更多的人,是被扣光了分,灰溜溜地走的。
留下了數個通過了考核的士兵,他們在個人素質上都非常出眾,在戰場上,僅憑殺人數就能成為英雄。
袁朗要的就是這樣的兵?
No!
那一場經典的反恐演習,那三場經典的戰場表現評定。
一切的真相都在那一刻大白,一切的結論都在那一刻做出,一切的思想那在那一刻表明。
面對吳哲的非議,袁朗變得非常誠懇,「我不會去踐踏你們的理想和自尊,因為那恰恰是我最珍惜的」,從容不迫地拿出鑰匙,給了吳哲一個月的權力去檢查;面對三多的迷茫,他顯得非常寬容,輕描淡寫地就說服了這個兵;面對成才,袁朗再度變得鋒芒畢露,近乎半集的破析,就像他當初那一槍一樣,再度重重擊倒成才,徹底催垮對方的心理防線,把其打為原形。
他要的是三多和吳哲這樣熱愛生命,卻勇住直前的戰士,那才是老A的精神所在。
很是欣賞袁隊在劇中的一段話:「我敬佩一位老軍人,他費盡心思卻不敢妄談勝利,只希望我的士兵在戰場上能少死幾個,這是軍人的人道。」作為老A部隊的指揮官,他很是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很是了解所要面對的壓力,他們要執行的任務,往往是要在非人的,看不到希望的絕境下的作戰。
袁朗無疑是個善良的人,他手上的那個傷口,就是他第一次出任務時,面對只有一把改錐的敵人,卻忘掉了自己手中掌的鋼槍,從而被刺傷造成的。「善和惡發生沖突,受傷的,往往是善」。為不讓自己的部下重蹈覆轍,他不得不把自己善的一面小心翼翼地在訓練和考核時深深隱藏起來,取而代之的,就是那幅目空一切,無視他人的樣子。因此,他不得不在假裝刻薄、無情、嬉皮笑臉、玩世不恭,製造人為的心理高壓。他只是想讓他的部下,「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就經歷第一場戰爭。在戰爭中傷亡最重的總是新兵,因為沒有心理經歷,沒有適應時間。我們製造這樣的心理經歷」。
他知道,在這種高壓和非議下,人的本性才會暴露無遺。因此,他不要27,因為他的自控已經超越了他的能力,以這樣的心理,是沒辦法面對老A的任務。而成才,這個考核中表現最好的人,這個幾乎彈無虛發的槍王,也被他拒之門外,因為成才太自我,目無戰友,把一切都當作自己的對立面,而又不肯付出,在考核中不能犧牲自己已成不全。
袁朗何嘗不想要這樣一個出色的兵,但是,作為一個指揮官,要考慮的,不光是自己的血,更多的,是自己部下的生命。一絲的不和諧都會把一個集體帶入歧途,一星的猶豫就會給一條生命帶來滅頂之災。一個指揮官,沒有果斷的氣質,不但會錯過戰機,也會帶來傷亡。因此,他必須無情。
作為一個領導,袁朗非常關心和了解自己的部下,和齊桓配合默契,兩個人幾乎一對眼神,就能了解對方想法;對於成才,他很早就看出了此人缺乏團隊意識;吳哲第一次殺人,吐了,他只是輕輕一句:「這連最低烈度的戰斗都算不上」,因為他知道,吳哲有足夠的智慧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對三多,他卻表現很像一個親人。
如果說史今就像一個母親,用自己溫柔的愛去包容和滋養三多成長的話,那麼袁朗之於三多,就很像父親,慈愛、卻又嚴厲,遠非一路護送,縱卻三規五矩,常有電閃雷鳴,又不乏陽光普照,多是步步引導,直至長大成人。他很是了解三多,知道他殺人之後心理定然崩潰,因此拿出一個月的工資讓他去逛大街。他更是很講義氣,三多開口二十萬,一句話:「沒有問題!」然後像一個匪徒一樣把能搞到錢的地方歸盪一空,卻又能很知性地要求三多拿走賬本,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人尊嚴所在,越是朋友就越是要講尊嚴。
仔細想想袁朗是一個很柔情的人,「山裡的黃昏,總是令人想到很多往事」。談到自己的愛侶時,袁朗的臉上寫滿詩意、寫滿愜意,這個總是超然冷靜的中校,在這一刻,溫柔的卻像個大孩子。
片中兩位中層帶兵者,高城干勁沖天,熱血十足,事事講沖鋒,步步不落後,他帶出的兵,自然就也是熱血沸騰,充滿鋼鐵意志;袁朗卻著力無痕,飄逸灑脫,以柔克鋼,注重個性發展,「但我可以保證,你們過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他的兵,自然是充滿個性。這兩個雖幾成對立,卻是同樣的優秀和充滿理想,在《士兵突擊》的最後,又有了一次面對面的較量,結果是袁朗再度被俘,而高城的指揮中心被毀。在戰場上他們拼的你死我活,在戰斗的間隙又是肝膽相照,兩人要在酒場上,再覓機會,重訴真情,真是英雄惜英雄。
這兩個人,都是值得舍了命去跟的對象。
突然想起蘇軾《赤壁懷古》中的一句來,拿來形容袁朗非常合適:「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恣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一個從容寫意,胸有千軍的領兵人的形像油然躍與紙上。
其實從第一眼就喜歡袁朗這個角色,輕描淡寫的一槍就斃掉了躊躇滿志的成才,這絕對是個高手,看到這里時還不知道這個角色在這部戲里所佔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待到被拚命三郎許三多俘虜,脫掉那身野人般的偽裝,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之後,心裡一震,這個傢伙,有戲!那種淡定的神色,從容的語言,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利索勁。
最令人興奮不已的是,這位中校同志被一個列兵俘虜後,雖也表示自己有點冤,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許三多的賞識,甚至等不及當場挖角。想想以前看的那些個什麼什麼什麼什麼中,也有類似場景發生,不過都是出於戰場利益,更直白點就是為了突出我們偉大的男主角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戰場應變能力,而這個時候的被俘者一般表現都是氣急敗壞外加羞愧難當。這里又要贅言一下許三多抓袁朗的原因,這個原因可能不偉大,但絕對符合許三多這個人:「我的朋友想好好表現,但被你擊斃了。所以我許三多很生氣,所以我可以致演習規則不顧來抓你,你看著辦吧!」而這正是袁朗一上來就喜歡許三多的原因之一,有血性,是個可以交命的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