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志友觀後感

志友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2 03:54:23

『壹』 高考1977觀後感..至少500字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電影,為建國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獻映。為什麼我說是「非典型」,因為它不太拘謹,詼諧幽默;沒有脫離生活,真實感人,細膩地詮釋出親情、友情、愛情,和那個時代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甚至讓在座的80後、90後們都感同身受。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為何舅舅執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為他那段上山下鄉的記憶已如殘舊破碎的灰白照片,卻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畫卷中最美麗的華彩。

前些天,他打電話讓我幫他買兩張《高考1977》的電影票。我是有點印象,在新浪看過ZCOM准備陸續推出10期《高考1977》電子雜志的新聞,但我確定這片子真的還沒上映。不忍讓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後帶著筆記本回去,讓他先看看電子雜志吧。電子雜志的背景音樂是電影原聲,畫面精緻唯美,很符合那蒼涼久遠的意境。我真沒想到,現在的電子雜志可以把一部電影表現得這么豐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復地看,那幾天總是問我,後幾期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後來,我到處求人,終於拿到了兩張《高考1977》的首映邀請函。說實話,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題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電影,沒想到拍得如此真實。那是一群真率淳樸的青年,歡呼著興奮地觀看小平講話的黑白場面,雪窖冰天,彷彿封不住他們的夢想與熱情。孫海英飾演的老遲簡直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一個擰巴又可愛的老廠長,比王學兵和周顯欣都還要出彩。強子、阿三等等幾個新人演員也將人物刻畫得非常傳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陳瓊的愛情為主線。陳瓊無悔地為潘志友留在深山裡,「我答應老遲給我尋個婆家,就是想留下來,在遠遠的守著你,興許,哪天你累了,想要找個人說說話,說說以前的事,我還在,還能陪陪你。」潘志友拿著草稿紙走出考場,對老遲說,「我考,是為她,我要把她送進考場,然後和你一起在這紮下根。」……陳瓊以莫大的勇氣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氣將陳瓊送進了新的時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說結局,「今生今世,相見無期」。這樣醇美的愛戀,也許只留在那深山裡、車道旁,靜靜地讓冰雪消融。

「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留在未寄出的信紙上,那些無奈的呼喚,「瓊兒」,跨過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書信,和一摞幫助女兒參加高考的復習材料。在那樣的非常年代,不僅愛情無望,連親情也是奢望……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我看到舅舅已經潸然淚下。

印象最深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地追火車去高考的鏡頭,這也是電影海報的背景。他們一直摔倒,互相攙扶,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拚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結尾,一直老頑固一樣,企圖用公章阻止知青們參加高考的老遲,趕著農場的拖拉機把他們送進考場,送進新的時代。老遲腰上掛著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樣的公章,為陳瓊擔下了私自遞交假證明的罪名,「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樂著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後的鏡頭是老遲在農場的廣播,「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學!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老遲的聲音依然通過大喇叭響徹農場的各個角落——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

禮堂的燈光再次亮起,全場掌聲雷動。我的思緒好久都不能從電影里拔出來,滿堂的名校大學生都和我們一樣,遲遲不肯離場。北大、清華、廣院等等各校學生們都對影片發表感想,一位學生再次熱淚盈眶;剛從紐約回來的留學生,激動得說要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朋友……舅舅對我說,影片正式上映的時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著舅舅走出禮堂,回到我們生活的年代。這里,陽光明媚,春暖花開。這里,無論什麼樣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說「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們卻常常任性讓父母頭疼;這里,可以在陽光下盡情相愛,我們卻常常輕易放手。這里,愛情的計算單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隨時以每分鍾80字的速度從指尖傳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這份感動。

回家後,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後7期電子雜志,我要為他留住這些美好的記憶,也為自己收藏這份嚴寒中的美麗。收藏這一份溫暖,這一份感動。

『貳』 高考1977觀後感

從一部電影的創作質量上看,《高考1977》也許算不上是一部傑作,但看完這部承載著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影片,卻仍免不了讓人唏噓感嘆一番。其實,這部影片可以為人們看待中國這30年的歷史變遷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視角,它講述的是30年前一群農場知青經由高考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故事。

當年,重新開放的高考為無數人生命轉折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將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從水深火熱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來。而30年後的今天,高考卻變成了遭人詬病和不滿最多的一種國家制度形式。在這30年裡,高考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容易在社會不同代際之間形成文化代溝,並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齡層次觀眾對這部影片觀影反應的截然對立。

比如,30年前經由高考改變了生活軌跡的人,今天說起高考一定不會忘掉「感恩」二字。對那一代人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當年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在三個月後恢復高考,假如不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決定把印刷毛選五卷的紙張調撥來用於印刷高考試卷,假如不是鄧小平從報考須知中刪去「組織批准」這四個字,那今天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將面臨一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但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可以把歷史演進的動因歸結到某個個人身上去嗎?因為某個偉人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起過關鍵作用,就可以用一種誇張的英雄史觀來看待歷史的發展嗎?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對於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種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但這是一種被道德化了的歷史意識,很難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得到其他代際人群的共鳴。

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對偉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種抒情的言說方式,似乎很難被作為晚輩的觀眾所普遍認同。人們面對歷史,任何時候,僅有激情都是不夠的。歷史的發展也很難用善惡、恩威這些簡單的道德概念來解釋。大多數情況下,看待歷史還是更需要哪怕有點冷漠,卻相對比較中立和穩妥的客觀和理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開頭那一幕農場知青在廣場上看露天電影,從銀幕上看到鄧小平復出的橋段,就遠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說服力。它用一種不動聲色,又質朴內斂的影像呈現,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特別是中間忽然停電,知青用腳踏車發電繼續收看《新聞簡報》的段落,應該被看成是本片的一處神來之筆。它把知青內心那種期待變革的飢渴和焦灼,不露痕跡卻又淋漓盡致地宣洩了出來。這才是一種真正的電影敘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

當然,老遲最後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幹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後,他終於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徵。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於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於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於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於權力巔峰的人,對於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於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姦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瞭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徵,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瞭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瞭望塔是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後死於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後只能用死於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於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潘志友大概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今天許多人未必能理解他的選擇。我想這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形。畢竟時過境遷之後,不是所有的犧牲都能得到後人公正的評價。中國一向是一個對時間與速度有著高度迷戀感的國度。中國這30年的發展變化,基本相當於其他國家100年的發展。這造成了中國人一種十分特殊的時間觀念,也使得中國老百姓成了這世上最擅長遺忘的一群人。早就忘了,許許多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早就忘了,許許多多為了信仰而付出的犧牲……。

從別處看的影評,希望對你有用吧!

劇情簡介 · · · · · ·
「那是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我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讀書去……」
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復是「總設計師」鄧小平書就的大手筆,也為日後中國社會的變革埋下重要的伏筆。
本片故事立足於東北某農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中有被分場革委會主任(老遲)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則是不堪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 「知識青年」命運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強子、陳瓊、小根寶等)。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鄧小平的復出,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要想真正走出「鯉魚跳龍門」的一步,甚至僅僅是獲得嘗試的資格都談何容易,志願報考和單位推薦的顛覆、青春的萌動和農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渴望改變命運和家庭成分歷史「斑點」之間的鴻溝……不同的人,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做著命運的搏擊...

『叄』 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3月30日晚,我在圖文400報告廳觀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後,我感慨頗深。我覺得,不論是當年的知青還是現在的我們看了此片都會被深深震撼,任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的生活而奮斗過的人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影片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以後,為了考上大學而共同奮斗、相互激勵的故事。盡管過去了30年,世事變遷,不過,作為和他們一樣奮斗過的人,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的他們為了高考所做出的種種「不可思議」之舉:偷偷鑽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復習數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復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一路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相互支持——這也算是他們為了打高考這一硬仗而艱辛准備、復習的一個縮影吧。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上大學,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他們的自己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這是沒有年代差異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環境下,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很自然地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一句話不禁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才跨入大學之門,開始大學人生?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台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台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代中醫更沒有掌握現代醫學知識,但是照樣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葯方並保證葯到病除。所以我覺得,進入大學,學習書本的知識並不是大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高效的、獨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人雲亦雲的記憶能力。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麼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復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但是反觀現在的我們,客觀物質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倍,大學也經過多次擴招,可以說,如今考大學的難度已經遠不如30年前,競爭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們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些什麼——我們沒有他們當年讀書時的學習勁頭。可能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識的精神,我認為永不過時,學會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永遠都很重要。就拿我們身邊的事情說吧,早晨為了貪睡不肯早起,上課遲到還帶著剛從食堂買來的早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自己的女朋友發著簡訊,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邊;覺得昨夜睡得還不過癮趴在桌子上「補覺」,或是壓根兒忘了還有上課這回事兒,在床上繼續和枕頭「親熱」;下課了作業相互拷貝解決,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腳踩上去感覺猶如太空漫步,一進門異味撲鼻;煲電話粥,每月比誰的通話清單更長;晚上業余時間與電腦為伴,或「魔獸世界」,或「夢幻西遊」,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燈時間還要靠著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再撐上兩三個小時——這也是科技的進步啊;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了考場還夾帶著小紙條,或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這就是現在一些大學生真實的大學生活。3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確豐富了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上大學」三個字的內在含義——為了將來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更為了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這樣頹廢,那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金錢,浪費老師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未來,怎麼說都說不過去。我也想奉勸這些人能夠浪子回頭,別和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哪怕是上帝也開不起這樣的玩笑吧。

這就是我看《高考1977》這部片子之後想到的。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故事情節波折、人物形象鮮明、線索主次分明、表現手法新穎,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從一些小人物身上著手,反映了恢復高考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部不錯的弘揚主旋律的勵志影片,我覺得若它能走進中學校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肆』 《高考1997》觀後感(急急急急急急急!!!!)

對我來說,那個時代太遙遠了。我的理解只能停留於電影情節本身,而對那個年代的那些事並沒能有多少共鳴。但通過這部電影,我似乎看見了其他什麼東西。暫且不去說,恢復高考的劃時代意義,就單看電影里的這一個個鮮活的主人公,一個個有血有淚的知識青年,他們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去努力,去奮斗,特別是最後他們趕去考試的那一段,我真的很感動,我真佩服他們的勇氣。但我也覺得電影還是美好的,而現實總是殘酷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爸爸當年參加高考時,他在農場,每天有許多活要干 ,根本沒有好好復習的時間。考試的前三天,他被分配了拉煤的任務,那時是冬天,路十分難走,費了很大的力氣在考試前一天晚上回來了。考試的結果只差三分,家裡也沒有條件讓他下一年再考,結果與大學無緣。爸爸說沒有上一所真正的大學是他一輩子的遺憾。說起來我一直為爸爸感到惋惜,因為他完全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時。電影中說「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高考制度,體現了尊重人權、人人平等的原則,可是我知道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不可能是平等的。我痛恨貧窮,痛恨那個時代。我想也許還有好多好多的人沒有力量同命運斗爭,他們的青春與熱血被現實無情的摧毀了,所以當看到主人公們按時趕到了考場,我哭了,我想他們是幸運的,而為什麼有的人卻要承擔不幸。在那個年代,考上了大學就意味著一生的命運將被改寫,但真正幸運的又能有幾個。時代的烙印刻在了他們心中,也看在我的眼裡。片尾說那年高考有四百多萬人參加,最終只有二十幾萬人考上大學。我覺得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樣是另人敬佩的,因為他們同樣在為祖國貢獻自己,為理想燃燒生命。

比起那個時候,我們現在的大學生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我們不用幹活,有人養,吃的好穿的好,有人疼有人愛。可以說我們生在了一個好時代,一個比較平等的年代。但同樣,缺少磨礪的我們身上也有許多毛病,比如嬌生慣養,比如盲目自大。電影中的人物小根寶讓我的感覺很復雜。一方面我覺得他很沒出息,沒有抗爭的精神,總是怨天尤人,缺少點氣概。這一點跟我很像,雖然我自己一直不承認,但事實上我是軟弱的,脆弱的。另一方面,小根寶的死讓我看見了他身上的真誠和勇氣,他是為救人而死的,死的偉大。還有一個讓我佩服的人就是潘志友,先不去考慮他放棄高考回農場這種做法的邏輯正確與否。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說,他是唯一一個讓我覺得無所圖的人。老遲的話說的好,憑什麼有文化的人就應該走,憑什麼我們這些退伍軍人就應該呆在這種地方。而潘志友為了信守諾言而留下,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識,越是需要人才,讓我想起了畢業生去西部的號召,自己的前途命運固然重要,但始終為別人著想的才是真正懂得奉獻含義的。還有,陳瓊的做法讓我感到很不理解。單看他對潘志友那份無私的愛讓人很感動,但是她對她父親的態度則完全建立在一張紙的所謂的「證明「上,讓我感覺她的愛是」因人而異「的,她真正也缺少一份勇氣。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不光是有關時代,有關人性,也是因為它觸動到我內心的深處某種相似的地方,帶給我失落與傷感,同樣也有激情與力量。電影結束了,我的思緒還沒有結束⋯⋯

『伍』 《高考 1977》觀後感

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蘊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盪、人性復甦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捨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系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託、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涌動的熔岩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著人性在那個年代裡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我想,《高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消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後,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說明這個改革對於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高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著歷史遺跡、政治利害關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著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郁、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溫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朴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麼的真實、矛盾、壓郁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陸』 高考1977觀後感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麼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麼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後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柒』 高考1997觀後感1500字

對我來說,那個時代太遙遠了。我的理解只能停留於電影情節本身,而對那個年代的那些事並沒能有多少共鳴。但通過這部電影,我似乎看見了其他什麼東西。暫且不去說,恢復高考的劃時代意義,就單看電影里的這一個個鮮活的主人公,一個個有血有淚的知識青年,他們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去努力,去奮斗,特別是最後他們趕去考試的那一段,我真的很感動,我真佩服他們的勇氣。但我也覺得電影還是美好的,而現實總是殘酷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爸爸當年參加高考時,他在農場, 每天有許多活要干 ,根本沒有好好復習的時間。考試的前三天,他被分配了拉煤的任務,那時是冬天,路十分難走,費了很大的力氣在考試前一天晚上回來了。考試的結果只差三分,家裡也沒有條件讓他下一年再考,結果與大學無緣。爸爸說沒有上一所真正的大學是他一輩子的遺憾。說起來我一直為爸爸感到惋惜,因為他完全是有能力的,只是生不逢時。電影中說「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高考制度,體現了尊重人權、人人平等的原則,可是我知道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不可能是平等的。 我痛恨貧窮,痛恨那個時代。我想也許還有好多好多的人沒有力量同命運斗爭,他們的青春與熱血被現實無情的摧毀了,所以當看到主人公們按時趕到了考場,我哭了,我想他們是幸運的,而為什麼有的人卻要承擔不幸。在那個年代,考上了大學就意味著一生的命運將被改寫,但真正幸運的又能有幾個。 時代的烙印刻在了他們心中,也看在我的眼裡。 片尾說那年高考有四百多萬人參加,最終只有二十幾萬人考上大學。我覺得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樣是另人敬佩的,因為他們同樣在為祖國貢獻自己,為理想燃燒生命。
比起那個時候,我們現在的大學生真是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我們不用幹活,有人養,吃的好穿的好,有人疼有人愛。可以說我們生在了一個好時代,一個比較平等的年代。但同樣,缺少磨礪的我們身上也有許多毛病,比如嬌生慣養,比如盲目自大。電影中的人物小根寶讓我的感覺很復雜。一方面我覺得他很沒出息,沒有抗爭的精神,總是怨天尤人,缺少點氣概。 這一點跟我很像,雖然我自己一直不承認,但事實上我是軟弱的,脆弱的。另一方面,小根寶的死讓我看見了他身上的真誠和勇氣,他是為救人而死的,死的偉大。還有一個讓我佩服的人就是潘志友,先不去考慮他放棄高考回農場這種做法的邏輯正確與否。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說,他是唯一一個讓我覺得無所圖的人。老遲的話說的好,憑什麼有文化的人就應該走,憑什麼我們這些退伍軍人就應該呆在這種地方。而潘志友為了信守諾言而留下,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識,越是需要人才,讓我想起了畢業生去西部的號召,自己的前途命運固然重要,但始終為別人著想的才是真正懂得奉獻含義的。還有,陳瓊的做法讓我感到很不理解。單看他對潘志友那份無私的愛讓人很感動,但是她對她父親的態度則完全建立在一張紙的所謂的「證明「上,讓我感覺她的愛是」因人而異「的,她真正也缺少一份勇氣。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不光是有關時代,有關人性,也是因為它觸動到我內心的深處某種相似的地方,帶給我失落與傷感,同樣也有激情與力量。 電影結束了,我的思緒還沒有結束⋯⋯

『捌』 求《高考1977》的電影觀後感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

當然,老遲最後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幹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後,他終於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徵。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於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於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於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於權力巔峰的人,對於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於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姦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瞭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徵,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瞭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瞭望塔是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後死於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後只能用死於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於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