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人類學觀後感

人類學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07:07

① 人類學是什麼的讀後感10篇

為什麼選擇讀這本書呢?選擇《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專業課老師會在課上講到很多關於人類學的專業知識、著名學者、理論。單單是去硬背這些知識,是很困難的。但是《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就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程。相對於教材來說,這本書算是人類學的入門書籍。它深入淺出地講解人類學這個專業、課程的內容、前人學者的貢獻。這本書能在專業課程之外給我們梳理人類學的知識。同時,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教授,他畢業於廈門大學,後留學英國獲得人類學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識積累能帶給我們很好的人類學的入門。《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適合很多年齡層的人閱讀。作為一名大學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類學這門專業課的大學生,這本書就十分適合我們。這本書分為九個章節,九個章節是有層次遞進性的,可以給閱讀的人深入淺出地理解人類學。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講的是人類學中一些重點概念的梳理,比如說「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樣文化中的人「、「價值觀」。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講的是各人類學家的觀點及人類學觀點的發展。從」人「的發現講到現代人類學。第三章」離我遠去「,講的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這里需要我們明白的是,「離我遠去」,是一個人類學家要培養的能力,就是去一個自己不習慣的地方,體會人的生活的面貌。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單指個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邁入人文世界」,講的是人文世界、社會的構成。不同的人類學家認為的構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類學家認為親屬組成的社會,有的人類學認為人文世界是基於互惠、分配與交換的,有的人類學家認為權力與權威是一些社會的骨架,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信仰、禮儀與秩序也是構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講的是人類學中的三個具體的內容,通過講解的方式,來讓讀者明白人類學的發展。第八章「人類學者的成年」,講的是如何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如果想要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就要完成「學院-田野-學院」這個程序。第九章「富有意義的洞察」,講的是人類學的人文主義、用途、還有它的「中國心」。這本書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內容相對後面的幾章來說,讀起來比較吃力,因為這幾章的內容比較多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是也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文化」中,有一句話是作者說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眾多的人類學家當中,可能由於社會觀念、理解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分化為不同取向的和風格的人類學。有些人類學家注重研究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創造性,他們以展示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己任,他們的成就顯示出一種強烈的人文學追求。另外一派的人類學家則更像社會科學家,他們有的注重從經驗事實。如果脫離於社會科學理論的推理便無法解釋。」作者闡述了這兩類人類學家的分支,也讓我們正視到人類學家的分支和我們接觸到的人類學理論是由這兩類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但是無論是哪一派的人類學家,他們的共同關注點都是關注文化。現在,「人類學」這個名詞,一般就是指作為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人類學,通常不需要以「體質」和「文化」來區分。書中,作者也說到「當一個學者告訴你他是一名人類學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家。」 總的來說,《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全面的視角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在專業學習之餘,閱讀這本書也能夠加深我們學習專業知識。在專業知識積累上面也有所體現。但是這本書也有美中不足,就是這本書的知識過於龐雜,對專業知識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書的條理有所欠缺,讓人感到疲憊。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閱讀筆記和思維導圖,不然就會被冗長的專業知識擊敗閱讀的興趣。

② 王銘銘人類學是什麼的讀後感

隨著人的進化.人的生存變得越來越客易,人口多了就不僅要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對人類學家來說,「文化」基本上不帶有「教化」的意思。作為學科定義的基本概念之一,「文化」指的是將人類與動物區分開來的所有造物和特徵。
在世界上眾多的人類學家當中,可能由於社會觀念、理解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分化為不同取向和風格的人類學。有些人類學家注重研究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創造性.他們以展示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己任,他們的成就顯示出一種強烈的的人文學追求。另外一派的人類學家則更像社會科學家,他們有的注重從經驗事實中歸納出某種一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有的認為經驗事實如果脫離於社會科學理論的推理便無法解釋。
通過古史的研究,他們認為文明的歷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的邊緣文化的過程。在古代的非西方世界,文明高度發達,到了後來這些文明逐漸衰敗成非洲、中東、中南美洲、亞洲的「世界少數民族文化』。
要了解人類學,首先要了解人類學的精神實質。什麼是人類學的精神實質呢?我說,它就是這門學科要求做到的「離去之感』,而「離去之感」的發生過程,就是祛除民族中心主義世界觀的過程。人類學家認為,他們的思想敵人,是民族中心主義,他們的理想是要在文化的「我」和「他」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對人類學有所了解的人會知道,人類學這門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區別: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更關心怎樣建設現代性,怎樣實現現代性的歷蟲轉型而人類學則糾纏於「傳統」之中,對於在「現代』這個歷史時段中生存的那些「非主流」的「落後民族」、「落後文化』十分關注。但他們的興趣不是作為目的論的「現代」,而是作為「現代」的反面鏡子的「過去」,或者在「現代」的內部尋找它的歷史反諷。於是,人類學家的形象,通常有些古怪。人類學這門學科追求一種反思,它企求獲得一種特別的歷史深度和一種相對的文化立場,來理解人類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企求在這種理解當中揭示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人類學研究這種相對性,不是要提倡不同於現代國家指定的婚姻制度,而只是要通過認識這種傳統制度的內在規則,來展示社會組織的其他可能形式。
莫斯曾說,社會整體現象的「高級的藝術」,就是政冶學了。他的看法是,這個整體現象的核心是交換的機制,即人與人相互接受的互惠,它的最高層次是一種如慈善這樣的公共道德。
在過去的社會中,人們遇到問題時可以尋求社區中的家族和鄰里的幫助,而當現代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大多就轉向職業化的機構來尋求支持。這與其說諸如教堂、廟宇之類的機構必然被新的信任機構所取代,而毋寧說這些既有的機構,也可能發揮他們在克服風險方面的作用。

③ 人類學透鏡這本書的讀後感

結構人類學
焦下客 已有345人閱讀
他(列維一斯特勞斯)使人類學得到一種理性的訓練內。他使人類學成為理容論的、理性的、哲理的,他把人類學與世界的理性大潮聯系了起來,他使人類學脫離了手工藝的模式。他使人類學擺脫了經驗論的數據收集式的事務,並且將法國的理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理性特色引入了人類學……

從列維一斯特勞斯以來,人類學家們才認識到他們應該去思索,這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2009-8-7 10:27:08 你對此評論有何意見?請 回應 或 我來評論這本書
結構人類學讀後感
皇建 已有516人閱讀
在《結構人類學》中,列維-斯特勞斯充分而系統地表達了他的結構主義觀點,指出:「在研究親族問題時,人類學家發現自己的處境與結構語言學家很相像。親族名稱也和音素一樣是意義的成分:與因素一樣,它們也只是在組成一個系統時才又意義。」他認為,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親屬關系,它們與語言一樣,都內藏著深層結構,這些深層結構都是人類心靈的一種無意識的機制或能力所建立的。人類學與語言學一樣,其任務不應是單純地描述人類社會的外部現象,而應是通過結構分析,找出隱藏於這些現象中的深層結構。

④ 文化人類學讀後感

[文化人類學讀後感]在田兆元編著的《文化人類學教程》一書中曾寫到:宗教是一種把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異己力量幻想為超人間力量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人類學讀後感。在人類社會中,宗教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歷史現象,它與人類的物質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宗教的發展,它逐漸形成了對超自然力量信仰想適應的一整套宗教教義、宗教戒律、宗教經典、宗教制度、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的體系。在現實生活中,宗教還是一種社會實體、社會組織、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本書對其總結為三點:1、解釋功能2、文化交流功能3、教育功能。探索、研究和解釋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精神現象是人類文化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宗教文化在這方面擔任了前科學的解釋功能。當人類難以用理性和實證方法來解釋世界現象時,宗教文化就通過其特有的直觀性、猜測性的幻方式來填補這個真空而作出種種解釋,具有前科學時代解釋世界的特殊功能。人類的文化是多元的。宗教作為一支獨特文化元,它在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具有特定的交流功能。印度佛教自釋迦牟尼創立以來的2000多年歷史中,佛教文化由印度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南亞廣大地區,影響十分深遠。在佛教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各國通過對佛經的翻譯、注釋和創新,不僅發展了佛教本身,而且成為東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宗教教育是宗教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的基礎。這是以宗教教義為核心,通過一定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對信教者進行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五種,即堂式教育、學校教育、神職教育、傳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國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信教者有一億多人。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都有傳播;此外,還有中國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薩滿教、東正教、東巴教等,讀後感《文化人類學讀後感》。回、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保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藏、蒙古、珞巴、門巴、土、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也稱"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瑤、彝等民族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漢族中有些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對於一個如此復雜的大社會,宗教對其的影響自然不可輕視。宗教提供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一套評判社會行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體系。作為一種社會實體,宗教又有它實體方面的社會功能,它為社會提供一種組織社會的形式,一套調適和整合、凝聚社會的機制和體系。宗教的社會功能是上述兩種功能的綜合,成為社會的一種控制系統。宗教乃是人類社會生活之結合的標志和象徵,起著團結整個社會的作用,從而把 宗教視為社會存在的根本結合因素,具有構成社會標准價值體系的功能。中國一個如此大的國家不僅地域廣闊,而且人口眾多,假想沒有宗教的存在,大概會為如此的地域分布而遜減一分色彩,還會導致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吧!宗教在日益增多的國際交往中,也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貢獻。通過宗教界的國際 友好交往,可以與國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開展聯系,增進了解,加強合作。這對於宣傳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壯大我國的綜合國力,反對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以及促進科學文化的交流,都有積極作用。例如,中國、韓國、日本三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對於二戰以後增進三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趙朴初居士譽為黃金紐帶關系。我國佛牙、佛指舍利巡禮緬甸、斯里蘭卡和泰國,對於密切我國同這些國家的傳統友誼,宣傳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獨特的作用。所有這些,充分發揮了宗教的國際交往功能。此外,通過與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徒的聯系,在愛國一家的基礎上,為促進祖國統一,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發揮了積極作用 。可見宗教在今天的作用仍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宗教在文化人類學研究之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人類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⑤ 《人類學是什麼》讀後感

為什麼選擇讀這本書呢?選擇《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在上這門課的時候,專業課老師會在課上講到很多關於人類學的專業知識、著名學者、理論。單單是去硬背這些知識,是很困難的。但是《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就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程。相對於教材來說,這本書算是人類學的入門書籍。它深入淺出地講解人類學這個專業、課程的內容、前人學者的貢獻。這本書能在專業課程之外給我們梳理人類學的知識。同時,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教授,他畢業於廈門大學,後留學英國獲得人類學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識積累能帶給我們很好的人類學的入門。
《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適合很多年齡層的人閱讀。作為一名大學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類學這門專業課的大學生,這本書就十分適合我們。這本書分為九個章節,九個章節是有層次遞進性的,可以給閱讀的人深入淺出地理解人類學。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講的是人類學中一些重點概念的梳理,比如說「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樣文化中的人「、「價值觀」。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講的是各人類學家的觀點及人類學觀點的發展。從」人「的發現講到現代人類學。第三章」離我遠去「,講的是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在這里需要我們明白的是,「離我遠去」,是一個人類學家要培養的能力,就是去一個自己不習慣的地方,體會人的生活的面貌。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單指個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邁入人文世界」,講的是人文世界、社會的構成。不同的人類學家認為的構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類學家認為親屬組成的社會,有的人類學認為人文世界是基於互惠、分配與交換的,有的人類學家認為權力與權威是一些社會的骨架,有的人類學家認為信仰、禮儀與秩序也是構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講的是人類學中的三個具體的內容,通過講解的方式,來讓讀者明白人類學的發展。第八章「人類學者的成年」,講的是如何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如果想要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就要完成「學院-田野-學院」這個程序。第九章「富有意義的洞察」,講的是人類學的人文主義、用途、還有它的「中國心」。
這本書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內容相對後面的幾章來說,讀起來比較吃力,因為這幾章的內容比較多專業的理論知識,但是也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文化」中,有一句話是作者說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眾多的人類學家當中,可能由於社會觀念、理解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而分化為不同取向的和風格的人類學。有些人類學家注重研究不同社會、不同民族和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創造性,他們以展示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為己任,他們的成就顯示出一種強烈的人文學追求。另外一派的人類學家則更像社會科學家,他們有的注重從經驗事實。如果脫離於社會科學理論的推理便無法解釋。」作者闡述了這兩類人類學家的分支,也讓我們正視到人類學家的分支和我們接觸到的人類學理論是由這兩類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但是無論是哪一派的人類學家,他們的共同關注點都是關注文化。現在,「人類學」這個名詞,一般就是指作為人文學和社會科學的人類學,通常不需要以「體質」和「文化」來區分。書中,作者也說到「當一個學者告訴你他是一名人類學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學和社會科學家。」
總的來說,《人類學是什麼?》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全面的視角去理解人類學這門課。在專業學習之餘,閱讀這本書也能夠加深我們學習專業知識。在專業知識積累上面也有所體現。但是這本書也有美中不足,就是這本書的知識過於龐雜,對專業知識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書的條理有所欠缺,讓人感到疲憊。所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閱讀筆記和思維導圖,不然就會被冗長的專業知識擊敗閱讀的興趣。

⑥ 人類學是什麼 讀後感

認為文明的歷史是文明逐步分化成不同的邊緣文化的過程。在古代的非西方世界,文明高度發達,到了後來這些文明逐漸衰敗成非洲、中東、中南美洲、亞洲的「世界少數民族文化』。

⑦ 人類文明讀後感

人類文明,在人類學和考古學中,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回地區,例如答兩河文明、黃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類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文明出現的判定標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⑧ 《回歸實踐論人類學》讀後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專主屬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思辯的哲學光芒;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著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文學氣息。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准。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內在實質,「認識——實踐——再認識」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⑨ 請就你讀過的文化人類學方面的書籍或論文寫份讀後感

還是覺得這種東西自己寫比較靠譜,人類學的書很好看的啊!給你推薦本瑪麗道格拉斯的<潔凈與危險>~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