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2004影評
A. 如何評價 2004 年的電影版《歌劇魅影》
1)電影版的主演演唱水準不夠:Emmy雖然小時候曾在大都會歌劇院合唱團里混過,但是音內樂劇的演唱是需要有很強的表現容力的(當年Sarah Brightman都被批評只是唱得好,演的不行),而她的聲音表現力就很弱;Gerard雖然在搖滾圈裡混過,但是他的嗓音偏沙啞,不夠高亢激昂,很多處飯桶的獨唱部分就顯得力不從心,比如Music of the Night和主題歌里的幾處飯桶亮嗓的地方都被他用沙皮紙嗓子給偷懶帶掉了,讓飯桶的「魅」字變成了「媚」字。
2)一些細節設計失當:很多的情節設計,成了給飯桶「祛魅」的過程,比如在卡洛塔的茶水裡下葯,和布凱在劇院柵頂打鬥;甚至和子爵在墓地里比劍還失敗了......原版音樂劇這幾處都是充滿了神秘感,充分體現了「魅影」的「魅」的特色,如今在電影里就徹底沒了光環,按照國外的一個phan的說法,就是把飯桶變成了一個spoiled teenager(沒家教的娃娃)。
我個人很不喜歡這部電影,主要就是以上兩處。
B. 歌劇魅影觀後感
《歌劇魅影》影評
《歌劇魅影》觀後感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它改編自蓋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說。於1986年首演,於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電影《歌劇魅影》是2004年由喬·舒馬赫導演,傑拉德·巴特勒、埃米·羅森、帕特里克·威爾森、米蘭達·理查森等主演的一部影片。
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70巴黎大劇院中少女克莉絲汀、歌劇魅影和子爵夏尼之間糾纏的愛情故事。少女克莉絲汀自幼失去雙親,被巴黎歌劇院的潔麗夫人帶進劇院,學習芭蕾舞。而她的父親——一個瑞典的小提琴家臨終前告訴她在他死後會有一位音樂天使來到她的身旁,教導她,守護她。果然,在克莉絲汀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在黑暗中,深夜裡,入睡時聽到一個聲音在她腦海中唱歌,教她音樂。她以為這正是父親給她派來的天使,她完全順從這個聲音。隨著時間流逝,克莉絲汀漸漸出落成一位美麗動人的少女,在一個看似偶然的機會下,她上台扮演了女主唱,一展她動人的歌喉和迷人的風姿,迷倒了在場的所有人,演出大獲成功。英俊、富有,並且和童年的克莉絲汀曾經青梅竹馬的夏尼子爵(勞爾)一下子就愛上了她,卻無法了解克莉絲汀告訴他有關音樂天使的事,以為那隻是瞎說。隨著劇情的展開,一系列奇怪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卻都和一個自稱歌劇魅影的神秘形象有關……
我不再贅述劇情,因為只要觀影本身,就完全可以獲得這次充滿憂傷、快樂和夢想的音樂之旅。而我認為這出劇它之所以深、之所以美,直至顫人心弦,卻是因為它通過音樂劇這樣一種最能體現心靈語言的時間藝術,讓我們沉醉,體味人生命的悲傷,卻又發現靈魂對善、美和自由最執著真實追求。下面我將分幾個部分分別說明。
一、兩個隱喻
在劇中,魅影和夏尼子爵是讓克莉絲汀徘徊猶豫的兩個男人,而她對這兩個男人的感情卻完全不同。魅影,從小伴她成長,在深夜中為她唱歌,鼓舞她成長,是她的音樂天使,是她永遠景仰、順從的導師。後來,即使當克莉絲汀發現了魅影的真相,看到了那永遠屬於黑暗的音樂王國和那張醜陋可怕的臉之後,他也仍然是她最重要的人,音樂縈繞在她的心靈中,豐富她的靈魂。在魅影將克莉絲汀第一次引入地下室時,他們這樣唱道:
CHRISTINE
Those who have seen your face
draw back in fear ...
I am the mask you wear ...
PHANTOM
It's me they hear ...
BOTH
Your/My spirit and your/my voice,
in one combine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
inside your/my mind ...
克莉絲汀
凡見過你面容的人
蜷縮在恐懼中
我是你所帶的面具
魅影
他們聽見的是我
合
你/我的靈魂和聲音
合為一體
歌劇魅影就在那裡
在你/我的心中
從某種程度上講,魅影雖然有著被人人所厭惡畏懼的可怕外形,卻通過克莉絲汀的純美外形傳達出了絕美的音樂和最深沉豐富的靈魂。在音樂中,克莉絲汀和魅影的心靈合為一體。」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 to glance behin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 inside your mind ...」 (即使你離我而去,留下驚鴻一瞥,歌劇魅影就在那裡,在你心中)即使克莉絲汀想要抵抗,可那的音樂卻永遠在她心裡。透過那奇妙的音樂,她的靈魂能夠豐富,她的心靈能夠自由翱翔……
如果說魅影是屬於黑暗的,是夜的心靈夢境。那勞爾對克莉絲汀來說就是白晝的,明亮的,擁有著夏日般的光明溫暖和迷人的外表。當克莉絲汀害怕自己永遠無法逃脫那暗無天日的黑夜,那張黑暗中恐怖扭曲的臉和永遠困於那心靈的牢房時,她和勞爾有這樣一段對唱:
RAOUL
No more talk of darkness,
Forget these wide-eyed fears,
I'm here, nothing can harm you -
my words will warm and clam you.
Let me be your freedom,
let daylight dry your tears.
I'm here, with you, beside you,
to guard you and to quide you ...
CHRISTINE
Say you love me every waking moment,
turn my head with talk of summertime ...
Say you need me with you,
now and always ...
promise me that all you say is true -
that's all I ask of you ...
RAOUL
Let me be your shelter,
let me be your light.
You're safe:
No-one will find you -
your fear are far behind you ...
CHRISTINE
All I want is freedom,
a world with no more night ...
and you, always besides me,
to hold me and to hide me ...
勞爾
莫再言及黑暗
忘記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恐懼
我在這里,沒有什麼可以傷害你
我的話語將溫暖你,平靜你
讓我成為你的自由
讓日光擦乾你的淚水
我在此,伴隨你身旁
守護你,指引你……
克莉絲汀
說你在每個蘇醒的時刻都愛我
用夏日的時光談論,將我的頭轉過去
說你生生世世需要我陪伴你
對我承諾你所說的皆出自真心
那是我對你僅有的要求
勞爾
讓我成為你的避風港
讓我成為你的明燈
你是安全的
沒人能找到你
你的恐懼離你遙不可及……
克莉絲汀
我只祈求自由
不再有黑暗的世界……
而你,永遠伴我身旁,
擁抱我,隱匿我……
對於克莉絲汀來說,勞爾正是那個能夠給她依靠,幫她忘記黑暗、驅散痛苦和孤獨的彷彿夏日陽光一樣的男人,而魅影,是那個眼神之中蘊含著全世界的悲傷的人,雖然,那樣誠懇,攝人又迷人……
尼采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悲苦和荒誕,為了讓生命得以承受,人得以存活,只有通過藝術。他區分出兩種藝術,一種是日神藝術,另一種是酒神藝術。在古希臘神話中,日神代表光明,萬物因日神光輝的朗照而呈現出美的外觀,人們通過日神藝術的美麗夢幻(如美麗的,理想化的雕塑)來克服或掩蓋那可怕生命真實,從而將那難以承受的痛苦生命轉化為令人嚮往的美好夢想。而酒神藝術則是正視個體毀滅(如悲劇),在個體的毀滅與痛苦中達到與本體世界的融合,進而徹底解除痛苦,獲得至上的快樂。日神藝術帶給人夢幻,而酒神藝術使人沉醉。
本劇中,英俊、富有、受眾人羨慕和社會尊敬的夏尼子爵正是擁有著日神的光明美好外觀的隱喻。克莉絲汀的人生本來悲苦、孤獨,只有通過和勞爾,才可以讓她對所遭受的痛苦不再敏感,通過美的幻覺,讓她覺得人生值得一過;而那個遭受一切人厭惡和仇恨的魅影,永遠生活在黑暗中,擁有著全世界的悲傷,卻更有著最豐富深沉的靈魂,他正是酒神的悲劇的隱喻。「在所有藝術中,音樂藝術是最高級的藝術,它是意志本身的運動」(叔本華語),魅影的美妙動人的音樂正是他高貴心靈的直接語言,克莉絲汀深深沉醉於魅影的黑暗的夜之音樂,體會著靈魂的自由、豐富和最深層次上生命的美。通過這種沉醉,她可以獲得心靈最本質的快樂,緩解生命的苦難。
二、兩種自由的矛盾
在本劇中,夏尼子爵和魅影間的對立和沖突是全局的核心,而克莉絲汀在二者之間的徘徊和糾結則正是矛盾沖突的體現。這里所蘊含和暗示的矛盾或許有很多種,我在這里僅談我所認識到的一個方面。
夏尼子爵,擁有著俊朗的外表、人人稱羨的地位和財富,在陽光下的社會交際中有著無比的榮耀,可是他的內心卻很簡單、平庸;而魅影,外形醜陋、人人厭棄,被所謂的文明的社交社會所拒絕,排斥在陽光之外,只能蜷縮在歌劇院底層永遠在暗無天日的水潭深處,可是他的內心卻最深沉、豐富,他的才華無人能及。他們二者本身就是靈與肉、精神與世俗的決然的對立。克莉絲汀在二者之中抉擇,如果選擇了夏尼子爵,那麼可以獲得正常的陽光下社交場中的榮耀和自由,在合法合理的正常社會中擁有一片天地,可卻將失去魅影——靈魂的唯一知音,她的內心會快樂和自由嗎?如果選擇魅影,在他黑暗中的音樂王國中,將觸及真正的美,感受靈魂的舒張和翱翔,心靈的自由和豐富,生命的高貴和力量,可那將是一條「不歸路」,意味著永遠被囚禁在他的「心靈牢籠」之中,直面生命的悲苦……兩種自由,卻也是兩種囚籠,選擇其中一種自由,必然同時選擇了一種囚籠。難道這就是人無法逃脫的的命運嗎?我們誰不想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人人稱羨的地位和榮耀?可是當我們在努力追求這些的時候,很有可能卻正在失去自由生存的本性,當我們追求到了所謂的榮耀、財富和地位之後,也許卻發現內心依舊孤獨寂寞,靈魂仍然痛苦。於是為了擺脫痛苦,我們轉而向藝術,可是如果永遠沉浸在藝術中,就是永遠沉浸在太過濃烈的烈酒里,同樣是一個人所無法承受的。在本劇中,有關人性本質的沖突和矛盾正是通過兩個實實在在的人物之間的對立真實地呈現了出來。
三、兩種解讀方法
對《歌劇魅影》這出成功的音樂劇,我們可以有多種視角和解讀的方法。在我看來,用古希臘的命運說或者黑格爾的沖突說都比較具有解釋力。
首先,用古希臘的命運說,可以看成它描繪了魅影這個同我們一樣的小人物受到命運的捉弄——天生一副醜陋可怕的面容,遭到母親的嫌棄,成為眾人嘲弄、仇視、虐待的對象,可是他卻不屈服於命運,反而利用一切條件使自己成為一個「建築師、設計家,作曲家,魔術師」,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同時他也偷偷嚮往和渴望著人世的美好,他愛上了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心都如同天使一般的克莉絲汀,並希望在他構建的音樂王國中真正得到克莉絲汀的心。而克莉絲汀,雖然靈魂深深被魅影所吸引,但是仍然不能選擇和他在一起,只有通過終生的思念,他們的愛成了永恆。在這里,主人公魅影不屈服於命運的頑強精神,雖囚禁地下卻仍在內心嚮往著美好的高貴、獨立的靈魂通過他的音樂飛翔在我們的耳際,感動了我們的心。
再者,用黑格爾的沖突說,可以理解為持著片面合理理想的雙方的沖突。夏尼子爵代表著日神的夢幻和正常的現實生活世界中合法合理的自由;而魅影代表著酒神的沉醉和藝術世界中精神的絕對自由。二者都據有合理性,但是也都具有片面性。通過他們之間的決然的對立和沖突導致雙方都遭受痛苦或毀滅——克莉絲汀的最終的選擇並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而是三方面都痛苦一生的決定。因為從本質上說,夏尼雖得到了克莉絲汀的人,卻並沒有得到克莉絲汀的心。克莉絲汀雖然和英俊、富有、地位的夏尼在一起了,可卻她念念不忘的那個波斯小猴子的八音盒,永遠無法擺脫腦海中那個讓她靈魂自由翱翔的夜之音樂,念念不忘她靈魂的伴侶。而魅影,他失去了那個「唯有你能令我的歌聲飛揚」的克莉絲汀,失去了那個唯一能令他這在殘酷無情的塵世中期待的美好,他的生命即使能夠繼續,他的音樂,他的靈魂也結束了意義。這樣,悲劇人物都無辜遭受了苦難,可是他們即使受苦也不放棄堅持的理想卻得以彰顯,得到升華。同時雙方代表的理想的片面性暴露無疑,引發我們對生命本質的矛盾沖突的思考,這就是揚棄的過程,「永恆正義」最終得到勝利。
四、悲劇的美和感人的力量
本劇所描繪的這場愛情故事中,最具悲劇性的故事是魅影和克莉絲汀之間的感情,而劇情向我們彰顯和頌揚的,也是他們靈魂間的愛戀。從故事的開頭,老年的夏尼伯爵買到了那個魅影的八音盒——每一個細節都和他夫人克莉絲汀說的一模一樣的八音盒,到故事結尾,他在夫人的墓前獻上它,一切發生在1919年的故事雖然在時間上離我們更近,可是卻彷彿更像封塵在記憶的底層:掛著蛛絲的拍賣場、寂靜清冷的墓園……黑白的畫面正是沒有了激情和歡樂的生活的暗示,和1870年在劇院的燈火通明、華麗輝煌形成鮮明對比。可是直到劇終,當發現了那支系著黑色緞帶,扎著戒指的玫瑰花時,顏色卻呈現一如當年的紅潤鮮艷,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歷久彌新……那是克莉絲汀和魅影的愛的象徵。顯然,即使克莉絲汀最後和勞爾在一起了,她依然在心中無法忘記那個讓她歌聲飛揚,靈魂自由的魅影。而魅影,即使最後懷著絕望的心情揮手讓克莉絲汀和勞爾離開,即使打算一個人獨自承受此生的孤獨悲傷,也永遠在心裡念著那個唯一能讓他歌聲飛揚的克莉絲汀。他們的愛情,看似在現實的生活中失敗了,其實卻是在精神的層面上得到了升華和永恆。
悲劇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一方面是由於它又展示了人生的虛幻性,幫我們正視生命的可悲,另外一方面,它所具有美感和顫人心弦的力量,卻也正是來源於人物受難的痛苦中——它通過生命的受難或犧牲,深入到我們心靈的最深層次,激發出本己的快樂。
在克莉絲汀做出抉擇的那最後一個場景中,她鼓起勇氣,給了魅影深深的一個吻,她願意犧牲自己在塵世中的快樂和自由來換取勞爾的自由,她願意陪伴魅影,指引他,拯救他走出孤獨。那一刻,面對苦難的命運,她的內心激發出了身為一個人最本質也是最為高貴的理性和超越精神,一個意味深長的吻,是她充滿勇氣的回應,也是不被任何強大的力量所能夠控制和支配的精神力量,懷著愛,懷著痛,她如此堅定地願意去犧牲,願意去承受。也正是這充滿勇氣的,真誠的一個吻,讓魅影第一次嘗到了被深愛的人所愛的幸福,看著克莉絲汀如此堅定勇敢的站在他面前,他淚流滿面——是被她的真誠和勇氣所感動,也是面對命運自己同樣做出了痛苦卻偉大的抉擇——不再強求克莉絲汀永遠伴他在黑暗的地下,而是犧牲自己,讓心愛的人過上正常的生活,自己獨自一人去承受餘生的孤獨和苦難。在觀看這悲劇的種種沖突中,我們經歷了人類情感的全音階,感受到了生命的運動和顫動。悲劇帶給我們的美感,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快感,也不是簡簡單的痛感,而是通過悲劇人物的苦難和命運,將我們心靈中最深層次的東西被喚醒,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生命的真實存在,這種深層次的快感,來源於生存深處生命力的舒張。
「在所有藝術形式中,悲劇是最深沉的精神藝術。它通過生命的受難或犧牲,盪滌日常生活的瑣碎性和平庸性,觸及生命的底層,顯示出精神理念的高貴和崇高。在今天這個甘於平庸和瑣碎的時代,悲劇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只要人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就仍然會對悲劇產生共鳴。」欣賞一出成功的悲劇,凈化了我們的靈魂。
C. 歌劇魅影 -用幾句話 概括 歌劇魅影(2004電影版)的劇情 . 最好是英文..
,fell in love withtheunknownballerina,and ecatehersinging andbecome a star!However,Christinefell in love
D. 歌劇魅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要有故事和音樂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匯音樂劇。又譯做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
1986年首演,於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劇院魅影可以說是一部折射著後現代魅力的劇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編了蓋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說,既保留了原作的風格又使之更適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戲中戲令觀眾徘徊於現實與虛幻之間。尤其是追逐幽靈的那一場戲,整個劇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響起了幽靈的聲音,使觀眾置身其中,因為那句「我在這里」似乎就在他們的身邊,就在隔壁的包廂,而那幕吊燈突然墜落的戲也著實令氣氛緊張刺激到極點,前排觀眾的驚叫與台上演員的呼聲連成一片,在這方面,舞台設計瑪莉亞·布瓊森自然功不可沒。
在全劇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復出現,羅爾與幽靈對這首歌的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於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 秋天是適合沉默的季節,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各人有各人的歸處。日子越走越長,心事越來越淡,不是不快樂。只是,偶爾仰望蒼茫碧空,竟會懷念夏季的燥熱,冬天的嚴寒。熱到極點是一種瘋狂的釋放,冷到極至也可清醒而敏感。而這樣雲淡風輕的秋,漫長的失語,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於是,很想感受這一場冷熱交融的愛恨情仇,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尋心情的出口。
喜歡影片的開始。風雨滄桑的老人,蛛網密集的劇院都以一種回憶的步調慢慢追尋歲月深處的愛情。斯人已去,唯有這破舊古老的建築還默默承載著五十年前的記憶。一件件舊物均以高價拍賣,只是因為它們沾染著愛的氣息,盡管這愛如此遙遠,如此悲痛,如此刻骨銘心。隨著巨大的吊燈緩緩升起,一件件塵封的舊物變得流光溢彩,黑白陳舊的劇院轉眼間呈現出當年的華貴奢靡。喜歡這種感覺,有如上帝說Let there be light於是世界就變回曾經的美麗輝煌,如果上帝說let there be love,人類就陷入愛的旋渦里,再難自拔。自此,影片轉回50年前的場景,18世紀的法國劇院,一派金碧輝煌,眩人眼目。悠揚厚重的音樂不絕於耳。看到這里便驚嘆,如果是現場觀看舞台劇,真的要抱怨自己感官不夠了。女主角Christine的第一次出場便讓人為之心動,肌若凝脂,手似柔夷,優雅溫柔,帶著難以言表的美。Raoul是典型的英俊紳士,他與Christine青梅竹馬的愛情帶著屬於陽光的溫暖氣息。然而,只有Phantom的出現才令人感覺帥氣逼人,神秘伴著邪惡,有如一團黑色火焰,狂熱之中隱忍著無限柔情。
這樣一個邪惡的幽靈,與生俱來便有著扭曲的面容,從小被當做異物,供人愚弄。他心中的仇恨與日俱增,終於殺死了馬戲團里的看管,逃至劇院。從此,他將自己殘毀的面容和孤獨的靈魂一起掩藏在面具下。世界如此之大,卻沒有理解,沒有溫暖,沒有愛。然而,他卻有著天才般的情智,他是建築師、作曲家、甚至魔術師。如此豐富敏感的心智對他來說卻只能是慘痛的折磨。當他透過地下室的縫隙看到美麗的Christine,聽到她天籟般的歌唱時,他就無可救葯地陷入愛情。只有她能夠詮釋他音樂中的美與憂愁,只有她是他心中想像已久的女主角。於是,在她的夢里,在她孤獨恐懼的時候,他用自己的聲音給她安慰,他讓她相信自己是音樂的幽靈,來陪伴她一起長大。這樣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使他們成了彼此靈魂的依賴。Christine是他在世間唯一的溫暖和希望,他只是她靈魂的指引,孤獨的慰籍。然而,當Christine生命中的白馬王子出現時,她即刻陷入美麗無比的戀情。而他卻感覺到恐懼和仇恨。於是,幽靈終於現身在她面前,用一種憐惜與威脅混合的愛,帶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向她襲來。Christine被深深誘惑,欲罷不能,在恍惚之間她分不清楚他是天使還是幽靈,是朋友還是父親。然而,他的愛終究淤積著太多的邪惡與黑暗,他的心驕傲卻恐懼,他的面容是自己永遠無法掩飾的痛。當Christine第一次揭開他的面具,他頓時變得憤怒狂放,他的傷疤昭然於眾就如同他靈魂深處無底的孤獨與恐懼被人再次恥笑愚弄,那是他無法承受的悲痛。Christine終究還是選擇了純美的愛情,她和Raoul深情對唱,如痴如醉。幽靈的心在這樣柔情的音樂中一點一點被悲傷淹沒。他愛她,希望她是唯一屬於自己的東西,然而越想抓緊,越是一無所有,只有無邊的悲傷填滿空虛的靈魂。這樣的劇情總是讓人想起《呼嘯山莊》,一樣的瘋狂陰郁,一樣的愛恨交織。愛與佔有究竟如何權衡?佛經和哲學都倡導化解,用另一種方式去愛,給它自由,讓它離開。這樣的愛是屬於另一種高境界的感情嗎?幽靈可以放了她,讓他們終成眷屬,從此就守著自己的孤獨與陰郁苟活於世,他必須接受自己原本就不屬於這人世,不可以有感情,不可以愛,他生命的本質是恥辱和孤獨,然而,這樣的痛能抑制如火的愛嗎?也許人生在世,有些東西原本就該放棄,越想得到,越將自己整個靈魂都押注進去,最後連一點空虛的安慰都沒有。所以,人們常說適可而止,可求可不求,這樣就算是成熟吧。如此,成熟一定是個很痛的詞,要學會割捨,學會自己療傷,自我安慰。
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偏向幽靈,他的陰郁,他的憤怒,他的一無所有,他如此敏感而強烈的靈魂都讓人覺得應該有一樣東西去彌補他的殘缺。有人說to love is to put oneself at the mercy of another person或許真是如此,如果那個人也愛你,你的世界就頓時成為天堂,而如果他不愛你,你就只能接受這一事實,再怎樣反抗都無濟於事。我一直恍惚覺得Christine是愛過幽靈的,不然在他們演出《Don Juan Triumphant》的時候, 幽靈深情地唱著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她的眼神為何那樣投入沉醉。而在50年之後,年老的Raoul會親自把幽靈的音樂盒送至她的墓前,那麼她一定是想念他的,她也一定擔心過他在這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如何活下去。她對他的感情只能掩藏於心,化成一種牽掛,縈繞在日久天長的生命歲月里。
久久難忘的是他們三人在地下迷宮里對抗,幽靈脅迫了Raoul,揚言如果得不到Christine的愛便要將他殺死。這樣的威脅使Christine感到憤恨無望,她告訴幽靈自己不會愛他,卻用狠狠地吻回應他的威脅。這個pitiful creature of darkness在生平第一次被人親吻之後竟長時間痛苦無聲地哭泣。所有的仇恨,渴求,孤獨,恐懼在親吻之下化為烏影,心裡郁結的黑暗和痛苦在一點點溫情的安慰下就泛濫如潮,他控制不了這強烈的情緒,於是只能哭泣,在哭泣中釋放生之痛苦,愛之艱辛,心之破碎。對於這樣一個屬於黑暗的人,想要得到一點點的愛竟是如此奢侈的事,是他要的太多嗎?然而一個親吻就能化去他心中所有的固執和仇恨,他只要一點點溫暖的愛,是他要的太少了嗎?他讓他們離開,忘了發生過的一切。他終究放了她,放了愛。如果一個人真的愛你,他定會讓你尋找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是如此!
影片的結尾又回到50年後,曾經的當事人都已風燭殘年,在Christine的墓地旁邊小小的角落裡,一朵紅玫瑰配著幽靈曾經送給她的戒指,靜靜躺在那裡,任憑歲月逝去如潮。原來,他一直陪著她,在她的幻影里,在她夢里,在她的笑容里哭泣里,他一直無形地陪伴著她。這樣靜寂的結局卻讓人覺得無言的真情縈繞於心。透過悠悠歲月,總有些東西能夠被心包容,那些狂風暴雨的情感只在靈魂深處留下溫柔的一抹,如此輕盈,卻如此刻骨銘心。
想起《呼嘯山莊》最後的結尾,也是那樣一種美:
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
原來靜默也是另一種似火真情!
E. 歌劇魅影的觀後感
《歌劇魅影》觀後感
一個是因毀容而藏在歌劇院深處的音樂天才,一個是貌美可愛的年輕女演員,還有一個是英俊無畏的年輕伯爵,看似復雜的愛情關系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記錄了一段永生不可忘的人生旅途。
魅影愛上了年輕的Christine,便不遺餘力的把她打造成了耀眼的女高音歌唱家,以為自己可以擁有她的一切。然而當他發現Christine與一位伯爵Raoul相愛後,感到自己受了欺騙,愛也轉化成了怨恨,怒火填充了扭曲的心靈,決意以Raoul的生命來換取Christine對他的愛。最終,Christine的吻消釋了一切,魅影也徹底覺悟,放了那對戀人,再次走向了無盡的黑暗。。。 擁有感人的故事,只能算是一部好電影;而這部歌劇影片中大量的歌劇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特別是女高音的詠嘆調及主題曲,不禁令我心馳神往,心中有中莫名的感動。
我想,我只是把心中所想用貧瘠的文字去表述。 影片採用追憶的手法。通過年邁的伯爵在拍賣會上購得的一些物品所產生的回憶來展開劇情的發展。一隻30鎊的玩偶猴子驗證了那段歷程。從年少的魅影逃離馬戲團時不忘帶走的那隻骯臟猴子到隱居歌劇院後那隻被精心打扮過的可以擊釵的猴子,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絕望的魅影在永絕人世之前所唯一做的事便是在那隻玩偶猴子前輕吟,眼眸中透出一絲淡淡的陶醉與滿足之情,夾雜著對他而言一生不可及的幸福。
片尾處,伯爵帶著玩偶來到了墓園,佇立在Christine的墓前,祭奠自己離世不久的妻子,並將玩偶放在了墓碑前,希望她在天國依然能憶起那個曾經出現在她生命當中的魅影。剎那間,伯爵發現墓的角落擺放了一枝暗紅的玫瑰,枝葉間穿插著一枚銀戒指-----這些都曾是魅影向Christine示愛的信物。似乎一切都在暗示魅影依舊在人間,依舊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深深愛著Christine。。。 這樣執著,亘古不變的愛是否還會流傳於世間?即使換來的僅僅是苟且度過一生?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百老匯的歌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3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歌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歌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也不知道你滿意不
F. 歌劇魅影影評300字
從悲劇沖突來看,《歌劇魅影》似乎不那麼強烈和典型,從而給人一種不太「悲」的感覺。也許這是音樂劇本身在表達劇情方面有所局限的原因。但《歌劇魅影》的悲劇性一點都沒有因為劇情的簡單而遜色,相反由於人物性格的非典型性而導致的復雜性,由於復雜的人物關系造成的悲劇性,影片就像一壇陳年老酒,雖然不那麼刺激,卻讓人沉醉不已,回味無窮。這是《歌劇魅影》的獨特魅力。比起那種由英雄人物的犧牲或受難而激發觀眾憐憫和恐懼情感的程式化的悲劇,《歌劇魅影》的悲劇性顯得更加醇厚而綿長。
表面上來看,《歌劇魅影》中的悲劇人物是魅影艾里克。艾里克由於面相奇醜而躲藏在歌劇院神秘的地下室,但他是一位聰明絕頂的天才,在長期孤獨的生活中將自己培養成為一位集音樂家、建築師和魔術師於一身的「大師」。艾里克暗中教女主角克里斯蒂演唱歌劇。一次偶然的機會,一直默默無聞的舞蹈演員克里斯蒂頂替劇團首席女高音演唱而大獲成功。克里斯蒂天使般的歌唱引起了她小時候的玩伴拉烏爾的關注。拉烏爾認出了克里斯蒂,並喚起了他們那段青梅竹馬式的戀情。當英俊富有的劇團贊助人拉烏爾向克里斯蒂表達自己的愛意的時候,克里斯蒂沒有理由拒絕。但艾里克也愛上了克里斯蒂。由此展開戲劇沖突,最終拉烏爾戰勝了艾里克。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場由三角戀愛導致的沖突,由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而削弱了悲劇性。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影片的另一條線索在暗示,也許拉烏爾劃著小船將克里斯蒂帶出艾里克的地下迷宮才是悲劇的開始,這場悲劇直到克里斯蒂的死亡才結束。也許真正的悲劇人物並不是艾里克,而是拉烏爾,是克里斯蒂,是我們所有的有情人。
影片可以明顯區分為兩個的層次或兩條線索,它們之間體現了一系列的對立,如地上與地下的對立、美與丑的對立、意識與潛意識的對立、圖像與音樂的對立、彩色與黑白的對立、日神與酒神的對立、生與死的對立等等,這一系列對立才是影片的悲劇沖突的真正根源。表面上看來,拉烏爾與艾里克代表了沖突的兩極,克里斯蒂是這場沖突的焦點或戰場,但事實上他們三個人的性格中都隱含著這種沖突,因此悲劇人物不僅是克里斯蒂,而是他們三個人,是我們所有的人。
地下迷宮是潛意識的隱喻,潛意識的最好表現形式是音樂,是酒神的放縱和瘋狂,隱藏在人性深處的丑惡乘沉醉而得以釋放。地上劇場是意識的隱喻,意識的最好表現形式是圖像,是日神的優美與寧靜,是理性的剋制和夢幻。克里斯蒂意識里愛著拉烏爾,潛意識里愛著艾里克。兩個男人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克里斯蒂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沖突,是我們每個人的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沖突。意識在一場混戰中戰勝了無意識,艾里克永遠隱身地下,拉烏爾引領克里斯蒂走上地面。但無意識卻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形式戰勝了意識,當拉烏爾顫顫巍巍地將艾里克的玩具放到克里斯蒂墓前的時候,作為意識的代表的拉烏爾接受了失敗,而旁邊的那朵鮮紅的玫瑰則無聲地宣告了作為潛意識的艾里克的勝利。拉烏爾可以在決斗中戰勝艾里克,這表明我們的意識在關鍵時刻可以戰勝潛意識;最終的勝利者卻是艾里克,這表明潛意識是一種比意識更為深刻的力量,意識無法戰勝潛意識就好像我們不能拎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大地一樣。
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相互爭斗與傾慕的復雜關系,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作為日神圖像的代表拉烏爾卻迷戀酒神音樂,成了劇團的贊助人,並且正是通過音樂他才認出自己的戀人克里斯蒂。與其說拉烏爾愛克里斯蒂的天使般的美貌不如說愛克里斯蒂的鬼魅般的聲音,意識在拒斥潛意識的同時卻熱愛著它,也許這才是拉烏爾在決斗時最終沒有下手殺掉艾里克的原因。與此相對,作為酒神音樂的代表的艾里克卻迷戀日神圖像,他沒有將音樂教給其他的舞蹈演員,唯一的理由就是克里斯蒂天使般的美,是美的圖像誘導艾里克走出地宮。同時,艾里克給自己帶上面具,在地下宮殿里安裝了各式各樣的鏡子,也表明他對圖像的迷戀。艾里克失敗時瘋狂地砸碎所有的鏡子,表明音樂試圖顯身於圖像的失敗,酒神與日神媾和的失敗,潛意識升華成為意識的失敗。但音樂對圖像的迷戀,酒神對日神呵護,潛意識對意識的寬容,才是艾里克放走拉烏爾和克里斯蒂的根本原因。意識與潛意識的這種復雜的糾葛,使得影片中的人物關系深刻而耐人尋味。
艾里克在眾人的圍追中隱身地下,這是一場悲劇的結束,另一場悲劇的開始。我們需要直面尼采發掘出來古希臘神諭:人最好是別出生,次好是立刻就死。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不會讓我們悲觀厭世,相反會激發出我們堅韌的生命意志,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無限尊重和珍惜。
G. 從各個方面評價《歌劇魅影》這部電影。
影評 題目1:
地獄的天使?天堂的魔鬼?
凄慘一生的魅影幽靈,在年少的時候就被稱為地獄之子倍受凌辱。當他躲在陰暗的永夜殿堂,終於遇到自己的音樂天使時,那是他多大的幸福啊,也許是萬般悲慘中的唯一幸事吧。可這個奢華美麗的世界似乎永遠不能為他所有,雖然他控制著整個劇院,但他卻一無所有,他的孤獨於絕望充斥著他的整個凄慘人生。
他像個地獄的天使,用他的美麗歌喉詠唱著這段美麗的愛情憧憬,裝扮著他華麗輝煌的私人空間。可是他卻像是被下了詛咒。他比魔鬼更受人排斥。他的傷痛何止是面具下的那塊傷疤?
他所仰慕的,他所精心呵護的,他所精心打造的音樂天使卻殘忍地撕裂了他的華麗夢想。她當眾撕毀他的面具,她以為她是正義的,她也確實以正義的名義。但是她的行為卻是那麼的殘忍,有什麼比撕毀一顆心靈更讓人傷痛欲絕?
我一開始就站在了孤獨的魅影這一邊。只是一種感覺,從電影的開始,我就揪心,揪心於他的孤獨,揪心於他的陰暗,揪心於他的無望。
最喜歡他與Christine第一次相遇的那一段。音樂突然激昂,電子樂器的特有強勁,從布滿玫瑰的房間,穿越燭光長廊,渡過寧靜的水湖,美麗的christine終於來到了魅影的天堂,抑或是地獄。華麗的黑暗,燦爛的燭光......
但,悲劇終究是悲劇。可憐的魅影幽靈,他戴著面具的臉是那麼的迷人,但他的美麗之下是永不能解開的詛咒。
當他期待一生的吻真正貼近他曠世孤獨的臉時,帶給他卻是更為痛苦與沉重的悲涼。
——————————————————
題目2:
Angel of music
簡單的故事,不簡單的音樂與場面,構成了這部絢爛的電影。電影不同於音樂劇之處在於電影可以打造豪華宏大的場景與特效,滿足人們視覺上的享受,但是同時它在角色表現方面就不如音樂劇來的那麼誇張,在本劇中也是如此,部分角色的張力不夠使得電影並不是顯得特別緊湊。導演喬·舒馬赫是一個善於控制的導演,經常能在商業片與藝術片中找到精準的平衡點,但在我看來本劇的缺點也是在此,由於控制的過於精確使得中間部分稍顯平淡,可能會抓不住一些不習慣看大段大段唱詞的觀眾,尤其是還存在語言與文化差異的中國觀眾。但總的來說在我看來整部電影還是十分出色值得一看的。
談完了整片的印象,再談談對人物的一些看法。
首先談談Raoul。在劇中他的表現並不出彩,而且在我看來整部劇中這個角色(不是演員)基本沒有缺點。這種感覺大家想想國內歌功頌德的一些影片就知道了,會給人一種十分蒼白的感覺。從整部片看來Raoul對Christine的愛是真心的,但由於這種表達的欠缺使人不是很能認同這種真愛。這個角色甚至還不如一些配角出彩。
再談談Christine。在影片前半段她曾徘徊在魅影與Raoul之間。對於魅影,她一開始完全只是感恩與敬仰,把他看成父親或者兄長似的人物。但在知曉了魅影對她的愛慕和見到了魅影那非同一般的才華之後,她的心也被深深地打動了。但此時世俗的偏見仍使她僅僅只是動心,她只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她需要勇氣去打破這世俗的枷鎖。倘若故事由此自然發展,很有可能就是魅影與Christine最終幸福的隱居在一起。但可惜,Raoul進入了他們中間,在魅影還沒來得及反應之前,給了Christine一個承諾,一個真愛之吻,再加上Christine朦朧的青梅竹馬之情,就這樣,Christine把整顆心都交給了Raoul。Christine的選擇無可厚非,無論在什麼樣的年代,人總是需要或多或少地迎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要怪,就只能怪命運的不公,讓如此優秀的兩個男人同時愛上了同一個女人。
電影的開場是1961年的巴黎歌劇院門口,黑白的色調顯得整個畫面沉鬱而蒼涼,一車停在了劇院大門口,從車上被抬下一位白發蒼蒼的已經無法行動與語言的老人,他要參加的是劇院里的一場拍賣20元錢;也就是在巴黎歌劇院前被焚燒時留下來的物品。拍賣師向大家講述著一件件物品的來源,一件破舊的敲鼓的玩具小猴被這位老人拍下,雖然拍賣師無法說明它的來源,但可以猜到,這個小猴一定與以下的影片有著聯系。帷幕拉開,拍賣會最後一件物品隆重出場。這是20年前引發火災的那盞大吊燈,「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這盞燈,以及由這盞燈引起的悲劇,還有那個揮之不去的魅影。」蓋在燈上的檯布被拉開,華麗的燈光瞬間照片照亮了這個已經敗落的歌劇院的每個角落,逐漸的,在這耀眼的燈光下,人們看到了當年華麗的歌劇院盛況,開始了魅影的追尋。這一幕,我想起了《鐵達尼號》中,露絲看到沉睡在海底的壁櫃時,由壁櫃展開的對鐵達尼號的懷想,這兩者異曲同工。
《歌劇魅影》中充滿美輪美奐的場景,新奇獨特的劇情銜接,漂亮的女主角及她盛裝華麗的服飾,還有她精緻的面龐。最扣人心弦的還是魅影的一次次「閃亮登場」,每一次都是扣人心弦,女主角輕柔動聽的聲音以及魅影充滿磁性溫文爾雅的呼喚,使我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為歌劇而傾倒,那是不折不扣的藝術魅力。歌劇中的「魅」字,又何止於神秘莫測的鬼影,它所渲染的夢幻色彩無不引人入勝,女主人公克莉斯一襲白色的公主長裙,站在萬人中間的舞台上,唱著輕柔婉轉的歌,她滿頭閃爍的星星似的頭飾還有長長的漂亮的卷發,使她好像童話中的公主。當魅影帶著他透過鏡子通向他的黑暗世界時,小船劃過湖面,燭光盛燃的燭火架從水中如睡蓮般升起時,那場景如作夢一般,克莉斯汀與羅爾在藍色背景的天空下互訴愛意時,雪花從天而降,沒有塵世的驚擾,一切安靜又動人心弦,讓人想到的,也唯有「童話」二字。
如《鐵達尼號》一樣,我同樣認為能夠激起人們心潮澎湃的或推動劇情矛盾上升的並不一定是善與惡的斗爭。影評中曾說過《鐵達尼號》中沒有一個惡人,所有的人都是值得被紀念的。我同樣認為《歌劇魅影》中沒有惡人,雖然幽森的鬼魅曾經殺過人,製造了種種的恐怖,最後還用一把火結束了整個游戲,但是我相信,他是全劇中組有魅力的主角,他充滿溫柔的感性的聲音,他對克莉斯汀熱烈而深沉的愛讓他成為觀眾心中獨一無二的angle of music,成為克莉斯汀的音樂天使。人們稱他為魔鬼的兒子,他長久的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連心也從來沒有獲得過陽光,於是他用魔鬼般的手段留在克莉斯汀身邊,守護著她,痛苦如他,如影隨行,而只有克莉斯汀的歌聲與溫柔能解開他無邊的陰影。這種愛戀是瘋狂的,魅影唱到:「我把我的音樂全給了你,而你給我的回報呢?是拒絕與背叛。」;這種愛戀也是神聖的,沒有淫慾,沒有佔有,魅影把昏厥的克莉斯汀小心翼翼的放入貝殼形狀的紅色軟床,然後慢慢為他放下黑色帷幕,在他眼中,克莉斯汀是神聖的,他所想的只是留在他身邊,讓我想起了《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
關於克莉斯汀到底愛誰,或者她沒有看過魅影,一直是一個無法討論的話題。一邊是一襲黑袍加身的,帶有邪氣與霸氣的面具下容顏可怕的魅影,一邊是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為克莉斯汀闖黑暗之門的白馬王子羅爾,或許人們對於得不到者的心理袒護,羅爾的風頭遠遠不及魅影,只能身為男二號。作為絕對女一號的克莉斯汀,雖然美貌,也擁有令人陶醉的聲音,但被愛者總是沒有愛者投入更令人關注,尤其是如此熾熱的愛情。她畢竟不是赫思嘉。
歌劇的結尾,克莉斯汀給魅影一個深長的吻,這吻中是急於救回被困的心愛的人,還是獻給這個陪伴了十年,伴她成長,每一夜都守護著他的魅影?不管為何,魅影已經淚流滿面,洞外人們的追討聲已經接近,魅影放走了這個他心愛的人,望著她和她深愛的的人離去的背影,手裡攥著的,是那一枚克莉斯汀留給他的戒指,這一刻,克莉斯汀沒有愛上他已經不重要,魅影的心已經走出黑暗,走進新的生命。
H. 歌劇魅影英文版影評
While critics and audiences are beginning to take notice of 18-year old Emmy Rossum, star of the eagerly awaited screen adaptation of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beautiful young actress blushes and turns away with apparent embarrassment when suggested that imminent fame is a very real possibility in the life of Hollywood's latest breakout star. - I don't like questions like that because I try not to think about those things too much. Joel [Schumacher] says that if you read what's written about you – which sometimes I do and sometimes I don't -- and you believe all the good things, then you should believe the bad things, too, - says the actress and former operatic ingénue. - Listen, I try to keep myself as sane and as grounded as possible by surrounding myself with normal people, such as all the friends that I've had from when I was little. Nobody in my family is in the business, I still do my laundry, make my bed and I bring my laundry across the street to the Laundromat. It's funny, because fame is nothing I've ever strived for, as I was always just happy to get the job, and a good one at that and I was always just so happy to be working with good people. To get to work with Miranda Richardson was great because I just got to watch her. Even though she doesn't have a lot of dialogue and the character is not overly emotional, she can express so much just from her face, which I think is extraordinary. I'm 18, so working with actors that are like that when I'm so young is important to me, - Rossum explains, referring of course to her experience working on Phantom.
Sticking more to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rew Lloyd Webber's 15-year old dream to bring his commercial stage hit to the screen, has meant youthening the characters, something impossible to sustain in the theatre. With Rossum's opera training, combined with her acting ability, meant the young actress was the perfect Christine, for this sumptuous screen rendition of the classic tale. But she was never a shoe in, or on anyone's initial radar, the actress recalls when describing her audition process. - I certainly wasn't offered the part. Joel had been casting for six months, which was the six months I'd been working 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n Montreal, so I came in really at the very tail end of the casting process and in fact, I was the last person he ever saw. - Rossum, who made her operatic debut at New York's renowned Metropolitan Opera at age 7, admits to have never seen any of the stage proctions of Phantom prior to reading the screenplay. - So he sent me the script, and I kind of got a feel for a take on the character. Because there wasn't a lot of verbal dialogue in the script, while I was talking to him about what she goes through, I had to express the things that she feels as I was talking about what she was feeling, so it was kind of a strange audition process. Then they sent back footage to Andrew Lloyd Webber, who called and said I had not been eliminated. I was like, 'Oh my God. It's a miracle. I have not been eliminated.' I was 16 and I never thought there was a chance that I'd get the part. -
Cynics might argue that 18 to 25-year-olds make up the movie audience and that this isn't a film aimed at that audience. Rossum, who in part is that principal demographic, disagrees. - I don't have to say anything about this movie, because I really think it stands on its own. I remember when I saw it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putting a year of my life into it, and it was really exciting to me. Also, our generation is MTV-fed. We've grown up watching MTV and seeing somebody sing at the same time as watching a visual and an interpretation of a song is not something that's foreign to us, so it's something we accept. And this isn't classical music by any means. I know, because I was brought up on classical music. - But unlike recent musicals, one can argue that this Phantom remains a musical in the classical sense. - I think it's a hybrid of pop and classical and pretty accessible. I think people my age will like it, because it's visually sumptuous, - Rossum counters. - I think it's sexy, scary, really heroic and at the heart of it, it's about love. Also, for girls my age, especially, but for all people, we go through trying to define what love is, who's Mr. or Mrs. Right, how do we know when we've found them? So I think that a lot of the struggles Christine goes through in the movie are things that kids my age can really relate to. The main themes of the movie are so universal: love, compassion, hatred, jealously, fear, terror. I think that those are things that are important. -
Unlike Christine, who is being mentored by the Phantom, there have been no mentors in Rossum's own life, just women whom she admires. - I wish I could say that I have a mentor, but I don't. I'm somewhat friends with Marcia Gay Harden, who I think is 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actresses around right now and I wish that our relationship develops in the way that I hope it does. I think she's good in every movie she does, does very different things, but I also think that she's maintained a very normal home life, which is something that's really important to me. -
Rossum is also slowly completing her university studies, which included a course in art history - which was something I elected to take after Phantom because I'd studied a lot of Degas paintings, of the ballerinas, because Christine was a ballerina at that time. I'm also taking French and I'm going to take English and philosophy, but I'm taking some time off. - Currently, Rossum is actively looking for new film opportunities and has something in the pipeline. - I'm looking at a movie right now that's much smaller. If feel like I've come off a lot of big Hollywood blockbusters and this is about drug addiction. But I don't want to talk too much about that because I'm superstitious and I think I'll jinx it. - And the actress hopes to juggle her acting with her continuing love of opera. - I hope I can mix both. I can't go back to the opera until I'm 25 because the voice doesn't develop fully until that point, which is why I left when I was 12, but film is really what I love, because I love the intimacy of the medium.
I. 歌劇魅影影評
《那份莫名的真愛 》
看完安德魯·韋伯同名歌劇改編的《歌劇魅影》,恐怕很多人都會犯疑:克里斯汀到底愛誰。盡管艾米· 羅森的表演起初就讓人感到這位美麗的女主角不僅單純,而且幼稚,呆滯,毫無思考和防備能力,此外,她總終選擇並與之高飛的年輕子爵,又缺乏大腦和吸引力,我們還是在這充滿激情又早知結局的影片中獲得了音樂和視覺震撼,一同參與了這個驚心動魄的三角戀。
(歌劇院的輝煌時代,其中minnie driver的浮誇表演堪稱一絕,其右是首席男高音,其左是幽靈鄙視的不懂藝術只懂錢的老闆們。)
(帶幽靈和克里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善良女士,全劇最懂幽靈的女人。) 雖然克里斯汀常常緊張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麼害怕「他」,可這個丑面的幽靈依舊是她的「音樂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舊像磁石一樣對她一呼即應……克里斯汀是個幼年即被帶到歌劇院長大的孤女——請注意,她這身世和幽靈很相似,因而他們的生活視野也相同,甚至將他們帶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對雙親的回憶,僅停留在父親臨終所言:走後將帶給她一個「音樂天使」。而這個天使,正如她虔誠相信的,真的降臨了,像父親一般陪伴她成長。她美麗,孤獨,又脆弱,唯一能與她心靈交映的,就是這個可以在她頭腦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見的「天使」。那聲音充滿男性魅力和野性誘惑,教會了她歌唱,滿足了她戀父情結的釋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維。而她對「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無防備,近乎愛戀。當幽靈第一次現身,她獃獃著跟隨他,幾乎是被他的音樂催眠到那個夜之音樂的王國去的——幽靈也只是普通人類,沒有魔法,因此那種催眠必須有少女本人的參與才可能完成。這陌生男人溫柔的觸摸讓她像貓一般順從和迷醉……當她醒來看到那個正在寫作音樂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慮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溫柔地撫摸他的臉,直到她的好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那遮蓋丑臉的面具……一切幻想破滅了,她的眼裡充滿恐懼,憐憫,淚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見那個被侮辱的納斯塔西婭的面容,而這僅僅是一段註定之悲劇的開始。此時她已意識到,這個醜陋男人的聲音能直達她的靈魂,讓甜美悠揚的音樂使她靈魂飛翔,白日里,睡夢中,無時無刻伴隨著她……
(幽靈與克里斯汀的首次約會,合唱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打開了魔盒的潘多拉,被幽靈的真貌嚇成這樣……) 在這段關系的另一面,我們想想這個生來連母親都懼怕、厭惡他的醜陋孩子,他受盡凌辱,奮起反抗殺死惡人,藏身到歌劇院地下室,在孤獨、痛苦、絕望、仇恨中獨自成長,直到他聽到一個同樣孤寂的小女孩的聲音,他的音樂天才被激發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體,找到了能讓他的音樂飛揚的歌聲,在黑暗中悄悄盼望著的美終於有了依託,她也是他的「音樂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擁有的唯一美好的東西。克里斯汀與別人戀愛後,背叛感,失落感和對人間的積怨令他發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發出巨大的毀滅力量,更何況一個生命力超強的天才。除了耳聽歌劇他沒受過別的教育,也沒在任何瑣事中拋撒過天才,對這個幾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會的約束毫無效力,而童年的慘痛和絕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諳熟人性的聰慧和冷酷,絕望和強力又造就了他的佔有欲。音樂曾是他表達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徑,他對美和生活強烈的渴望,從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劇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窺見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與生俱來的狂野生命力轉化成給他人及整個歌劇院帶來災難的瘋狂力量。他的歌聲激越高亢,略帶沙啞,完全是靈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絕望的人越是瘋狂,黑暗的地獄里唯一光明的離去是他無法忍受的,而他更無法忍受的是現實的諷刺:他教給了她飛揚的歌聲,這一勝利卻征服了另一個男人的心,換句話說,是他自己造就了他們的愛。 (幽靈的地下宮殿和工作台,注意旁邊被蒙上的鏡子,鏡子是可怕的。)
(初次約會的迷醉,靠音樂、聲音調情無敵) (「唐璜」大人怎能忍受這種形體代表他創作的夢幻,要他減肥的警告不只是警告。) 這個所謂第三者是什麼樣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緣,天真無知(因為他的生活不需要費心機),幾乎擁有為世俗世界所艷羨、幽靈卻沒有的一切。這位子爵的歌聲從頭到尾都四平八穩,倒是頗能安撫一顆充滿恐懼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擾亂的單純少女心。對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陽光(演員的柔亮金發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諾的,是避難所。而這個天下無數女人都會選擇的理想丈夫,也同許多好丈夫一樣,其實並不懂得也不真的關心愛人內心深處的慾望,靈性,原始生命。缺乏想像力的他,起初居然對她不停害怕的幽靈——也是音樂天使毫不相信,以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騎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護愛人——在知道那危險到底是什麼之前。雖沒有幽靈那般強烈,他同樣願意並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維一致,這在他首次邀請她約會時就已暴露,無怪乎幽靈說他是「傲慢小子」,「無知蠢貨」。
(為救回心愛的人,勇敢到這個地步,還是很值得稱贊的。) 而這首次約會自然會被幽靈破壞成前文已描繪過的自己的首次約會,克里斯汀對青年的約會請求不知拒絕還是接受,居然要請示她父親般的天使,相反,這脆弱的靈魂對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請都毫無招架之力。這個三角戀的內在沖突與激烈也正在於此。她無論戀愛還是訂婚,都有背叛感——無愛,何來背叛?她感到迷惘時,只能獨自走向父親的墓前尋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裡唱著要怎樣忘記過去,其實是不知如何忘記天使,面對新生活。她恐懼的人,正是她認為可以趕走這種恐懼的保護人,真夠矛盾的,父親的遺言使她相信這天使的存在應是她的至福,父親與天使合為了一體,也使她對自己匪夷所思的愛感到一絲心安。然而愛情就是愛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頭腦在拒絕你,靈魂卻順從你」。劇中也幾次出現,他倆對視時,那種激情即將爆發的戰栗——就像《呼嘯山莊》里凱瑟琳與希斯克里夫的對視。
(迷惘的少女要向亡父求助,問題是,你去拜祭亡父,幹嘛捧這么艷一束紅玫瑰?) 劇中多次出現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現力的,當然是最後兩場高潮,讓觀眾過足戲癮的同時,觸摸到他們的內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場,憑多年的共處,她應該從他唱的第一個音符就聽出,來者是她的音樂天使,所以之後在大庭廣眾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難說不是內心在正當理由下肆無忌憚的展現。天使的歌聲調動起她靈魂深處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對她的歌唱藝術最後的點撥,她的聲音和動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滿野性,他的觸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們真的「跨越了無歸路的起點」,她完全忘記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側台默默注視著一切,眼裡閃著淚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則不會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嚇壞了已陶醉得寂靜無聲的人群,自己卻無比憐愛地看著他。 (她本是他們誘捕幽靈的圈套中的誘餌,可這誘餌很快就要被某人的聲音拐走。) (「唐璜」一出場,就變成這個效果了……) 是的,她已經不怕那張臉了,她不安的,是他殺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靈魂,她理解並深深同情的靈魂——她從不曾試著去了解未婚夫的靈魂——這個自卑又驕傲的靈魂,在最後那場大戲里,其實已贏得了這場愛情戰爭,他要姑娘在她愛人的生命和愛自己之間做出選擇,青年絕望地說,如果你說愛他,我會心碎——若不知事實,又怎會心碎?流淚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喚他「音樂天使」,並吻了這個她的真心其實渴望已久的人,兩次,而且帶著半點微笑,這大概又是正當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喚醒了幽靈內心深處的善、愛情的理智面,他笑著流淚,做出最痛苦的抉擇:放棄強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無天日的地窖與音樂度日的狂想——過去,或許他還能做個秘密情人,傾聽並幫助愛人歌唱他的音樂,而今,他已成眾矢之的,更無安身之處,而且無論怎樣,和他在一起,她永遠只屬於這個小小的音樂王國,失去自由,他無法給她任何意義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終,克里斯汀一邊回眸,一邊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樂飛揚的唯一的聲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靜的地下了此殘生。 (最後的回眸,從此永別。) 再來看克里斯汀的選擇。明知接受天使,自己並不會受傷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麼呢?如她所言,是永無休止地聽到他的音樂在心中唱響。音樂是所有原始藝術中最有表現力,最能激發內心激情、靈魂渴望的藝術。幽靈對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肉或靈的吸引,是席捲一切的酒神狂熱。選擇他,就是選擇淹沒在他強大的性格中,並永遠沉浸於藝術和激情這條「無歸路」。那是一種充滿毀滅感的愛。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樣視毀滅為愛情的必修,她有權利選擇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愛情,像絕大部分女人一樣。 (幸福的一對,和諧的一對。) 若幽靈擁有常人一樣的臉和經歷,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許他除了「夜之歌」,還能寫「日之歌」,也許不再如此純粹地愛一個人……看看人間的天才,貝多芬的命運又如何?是否無人能匹配天使? (假面舞會:同是面具,有人靠它生存,有人用來開party;同是音樂,有人寄託了所有夢幻和情感,有人享用了人家的心血卻當人家是鬼。)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過上了幸福生活?毫無疑問,她一定放棄了歌劇生涯,可每當她唱起歌來,難道不會想起那段舊日戀情?那父親般的音樂天使?影片給了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劇院已破敗,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靈的小猴音樂盒,並將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願已了般輕嘆一口氣,這是他的心願,還是她的遺言?有一點可以肯定,她從未忘記過她的天使,當丈夫看到墓邊居然停放著一朵綁著黑絲帶的紅玫瑰——那是幽靈愛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靈曾打算送她的結婚鑽戒,丈夫並不感到特別吃驚,觀眾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對愛妻真正的理解。時光已老,玫瑰依然紅。
《你可以不知道這部劇,但你不能不知道這首歌》
有些歌是可以聽一輩子的,即使關於它的所有影像記憶都已模糊甚至褪去,但這些旋律總會讓我們不斷地經歷那些似曾相識的感動……
1、Overture-Hannibal
這是經典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序曲,是音樂劇大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的代表作。從1986年10月9日在倫敦的女王劇院首映開始,《歌劇魅影》在全球取得了超過32億美元的令人生畏的票房,該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十九世紀在法國巴黎歌劇院里的愛情故事。
一個毀容的音樂天才,歌劇院幽靈在巴黎歌劇院的地下墓穴里神出鬼沒,還經常出來鬧一鬧鬼。當他愛上了可愛的年輕女演員Christine之後,歌劇院幽靈決定不遺餘力的把Christine打造成為一位耀眼的明星。 但是一位年輕的子爵Raoul在看過Christine的表演之後也一見傾心,Christine對Raoul也很有好感,兩個人相愛了,更偷偷的訂了婚。而後來知道真相的歌劇院幽靈怒不可遏,他強烈的控制欲,對Christine強烈的愛讓他認為自己受了欺騙。於是在這一對戀人和一個歌劇院幽靈之間,復雜的關系和強烈的感情徹底的改變了他們三個的命運……
從1911年起,這個故事有無數的銀幕版本,僅中國就以《夜半歌聲》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銀幕,包括張國榮那一版。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美國導演Joel Schumacher攜手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翻拍的《歌劇魅影》,這首名為Hannibal的序曲再次奏響。
這首序曲是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旋律激昂優美,氣勢恢宏,讓人百聽不厭。最早的音樂劇中的女聲演唱者是韋伯的前妻,著名的通俗美聲跨界歌手Sarah Brightman 。下面再來領略一下莎拉姐的天籟之音,注意和她配唱的是好萊塢拉丁酷哥Antonio Banderas 。
好萊塢的演員中有幾個有百老匯底子的,Antonio Banderas就是一個(他還出演過麥當娜版本的《貝隆夫人》),其他的還有Kevin Spacey、John Travolta等等,以後我們應該都會慢慢說到。
在首歌在西方的影響極大,多年來被音樂人以各種方式致敬著,這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有一版是Nightwish的現場演出版本,這支來自芬蘭的美聲金屬樂隊以他們華麗、詭異、暗黑、瘋狂至歇斯底里的哥特風格將這一傳世名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也難怪當主唱Tarja的聲音伴著旋律一響起,下面有的觀眾便痛苦失聲了。
2、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出自音樂劇《貝隆夫人》(Evita),同樣是韋伯的作品。劇中主角艾薇塔是阿根廷國母,但飽受爭議,有人罵她是白骨精、野心家,把大量國家財物占為己有。她出身卑微,當過小明星,踩著男人往上爬,直至結識胡安·貝隆,最終成為第一夫人。
麥當娜恐怕到死都要感謝《貝隆夫人》的導演Alan Parker,正是這部電影讓人們認識到麥姐不是僅僅作為一個性感符號存在的,而且她也終於堂而皇之地有了麥當娜版本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
雖然麥當娜的這個版本是最有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當我覺得她把這首歌給唱俗了,過於柔情主義的處理磨滅了艾薇塔身上的柔韌氣質,我們來看看音樂劇中艾薇塔的扮演者,來自倫敦西區的國寶級演員Elaine Paige是如何演繹這首歌曲的。在這段視頻裡面,Elaine Paige已經52歲了,完美的唱功和歲月的積淀讓她更加迷人了。
作為一首經典歌曲,我們經常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特別是在世界盃期間,這首歌經常會用在這些年悲情氣質日益嚴重的阿根廷足球隊身上。此外,很多歌手也喜歡在自己的演唱會上演唱這首歌,這里我想推薦的是來自我心中的音樂聖地愛爾蘭的另類搖滾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版本。
Sinead O'Connor一直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創作型歌手,她長得極美,但卻不願意過多地關注她的美貌,於是她留起了光頭,遺憾的是這名歌手已經宣布引退,而關於她的逸事實在是很多。她唱歌經常走音,在這段視頻的結尾處也變調了,但這都掩蓋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用心去演繹歌曲的,一點瑕疵反而會讓這個聖女更真實一些。
3、Memory
這應該是最著名的音樂劇選曲了,出自同樣的韋伯製作的《貓》,是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 《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貓》已成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街連續公演最長的舞台劇。
這部音樂劇中最著名的唱段就是那首全世界人耳熟能詳的Memory。這首歌就聽 Elaine Paige的就行了,沒有人能唱過她。
這是一部極富沖擊力的音樂劇,優美的旋律,華麗的群舞,奢華的布景和化妝,極富感染力。前不久還有一個百老匯劇團到北京來演出《貓》,側面了解了一下,都是二線甚至替補演員擔綱的,到中國來演出的國外音樂劇都是如此,誰讓中國的文化市場消費能力不足呢?
下面再來聽一個激情澎湃的Memory,演唱者是澳大利亞流行小天後Tina Arena 和法國歌手Patrick Fiori。Tina Arena因演唱悉尼奧運會主題歌而成名,而Patrick Fiori曾出演過我最喜歡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里的菲比斯。他們合唱的Memory做了比較大的改動,帶給人全新的感受,我覺得在眾多版本中是最值得一聽的。
《歌劇不再,魅影永存》
第一次接觸《歌劇魅影》這個故事,是在初中小城圖書館的「外國文學」書架上,那個年代的書都用牛皮紙包住書皮,封面上只有用鋼筆手寫的書名和作者名,讓人很容易錯過一本好書。在那個讀書不求甚解的年紀,歌劇魅影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驚險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經記不得了,尚能記得的只有故事裡奇幻的鏡之屋而已。後來才知道,《歌劇魅影》是一本由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所撰著的愛情驚悚小說,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時出版,1911年時首度被翻譯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紀時法國巴黎的加尼葉歌劇院(Opera Garnier)作為舞台,描述一個年輕的女歌劇演員、一個年輕貴族與一個躲藏在歌劇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間的愛恨情仇。
第二次聽說《歌劇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後。那時剛剛感受完韋博音樂劇《貓》的震撼,捎帶也只離破碎地聽了幾段音樂劇版《歌劇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記得莎拉·布萊曼《歌劇魅影》那著了魔般的眼神,也還記得安東尼奧·班得拉斯飾演的那帥得男女通殺的魅影,但《歌劇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劇魅影》是美國導演喬爾·舒馬赫執導的電影版。改編音樂劇,特別是改編百老匯演了十幾年的經典劇目,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樂劇那種演員在舞台上的爆發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現力和演員表演的連貫性和看電影完全不同。看過戲劇的朋友都知道,在戲里,我們很容易被念白感動,而在電影里,往往是一個人或物的特寫,或是一個長鏡頭,會讓我們淚流滿面。就像歌劇魅影片尾那朵伴著戒指的紅玫瑰一樣。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力和表現方式也各有不同,電影版《歌劇魅影》無疑很好地用好了電影特有的表現方式,讓電影既嚴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力,這也是導演舒馬赫聰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經說過,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帶有情緒,而且越強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決絕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越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所以一隻耳朵的梵高感動了無數人,而晚年忙於政務的歌德就沒什麼像樣的作品。魅影無疑可算是一位藝術家,而且貫穿多個領域,資質非常高。他同整個世界的不妥協讓這個角色有一種金庸小說里黃老邪般的魅力,也讓他對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熾熱愛情顯得越發動人。
問題是,看完電影的人都會問,克里斯汀到底愛誰啊?導演肯定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幾處線索。
伯爵對克里斯汀的愛情很容易解讀,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說甚至有些單調的愛情,從片子里他隱忍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覺得到。魅影的愛就像他在假面舞會時穿的那身紅衣一樣,熾熱得像一團火。這種偏執狂般的愛充滿了佔有欲和控制欲,而且絕對容不得半點雜質(不過這就是愛情的特質么......)就像偶老婆說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擋這種愛,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輩子承受這樣的愛。克里斯汀的愛就要復雜一些,對魅影的愛,以崇拜仰慕開始,卻以憐憫和慈悲結束。要理解她對男爵的愛很簡單,但要理解她對魅影的愛很難,導演意識到了這個軟肋,所以在片中已經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聽到魅影聲音的密室,是在一幅聖母像前,旁邊的窗子圖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親墓里用聲音蠱惑她時,她看到的畫面——或者說導演讓觀眾看到的畫面,是墓里的十字架圖案。導演讓克里斯汀對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開始,最後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結束,這樣自然也讓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動機有了那麼一些深度。
其實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詞根來自希臘,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韋伯有意為之還是卡斯頓·勒胡的靈光一現,這個名字也給了電影版的導演舒馬赫一個讓電影更加嚴謹的啟示。
片尾的玫瑰讓人唏噓,哪怕是恆久遠的鑽石,在時間的長河裡一樣會消磨不見,更何況脆弱的花朵?花朵會隨風而逝,劇院也遲早成為瓦礫,但真摯的情感永遠會鮮活地存在於人們的心中,不會變。
還是用我喜歡的威爾斯小說《時間機器》的最後來結尾吧:「……對我來說,未來仍然是黑越越的,蒼茫的,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只有偶然的幾處被他那難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這里有兩朵奇異的白花——現已枯萎發黃,干癟變脆——它們可以證明,即便在心智和體力消逝的時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溫存仍然活在人類的心中。」
J. 歌劇魅影的影評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盪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音樂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音樂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來自倫敦西區,後又在百老匯等地上演的音樂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9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4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音樂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音樂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