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觀後感
① 讀李羨林的<清塘荷韻>的讀後感150字
清塘荷韻的讀後感》
1、於情深處——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
五月草長鶯飛,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曖昧。這樣的春日,適合捧一本豐沛的大書在陽光下閑覽。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正是手邊一種: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風而立,書內夾有同樣的書簽,季羨林的題款頗有古荷風姿。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的散文名篇,寫他無意在樓前清塘中投幾顆蓮子,竟得滿塘風荷舉。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作書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張中行在序言中說,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這三個詞,用於荷花也適合。在我看來,季先生學貫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專,所通梵巴語、吐火羅語,均屬國內絕學,是公認的學界泰斗,其精深與樸厚,均可想見,恰如荷花灼灼其華,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讀他的散文,難以意會,就像不愛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領會其清凈與孤高。
大學問家長於散文隨筆者多的是,季羨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過之者寥寥。這情,一是對散文寫作的迷戀,書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華夢憶》寫於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懷》寫於同年12月20日——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應該寄託著無限的生命情緒吧;二是季老表達的對世事人生的深情,全書共十輯,「尋根齊魯」,「魂斷德國」,「清華夢憶」,「燕園春秋」,「擁抱自然」,「馨愛市井」,「感悟人生」,「品味書香」,「屐疊芳草」和「收藏落葉」,從年輕時的才俊文章,壯年時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懷舊之文,貫穿始終只一個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卻濃厚有加,這已經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處還不僅在此:一方面理智發達,足以成長為大學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煉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學問家裡少見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說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遠大於歡意。他喜愛動物花草,「經常為一些小貓小狗小花小草惹起萬斛閑愁」——馬纓花慰寥寂寞,二月蘭同其痛苦,牡丹、香櫞振奮精神,枸杞、夾竹桃憑添詩意,二十歲與兔子,八十多歲與老貓、喜鵲經歷同樣的悲歡離合。在他眼裡,書,齋,小胡同,山水,無一不關情,可以說寓情深於草木蟲魚,寄心魄於日月星辰。還有家國之愛恨,凡世之情愛,最讓人不能卒讀的是他的懷人之作,悼師友之誼淚濕青衫,念母親之恩五內俱焚,尤其《母與子》、《三個小女孩》、《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重返哥根廷》,幾乎就是和著淚寫成,在明媚的五月,讀來添無限惆悵。同樣懷胡適,張中行寫來滿紙詼諧,季羨林憶得卻通篇心酸,這種情感,在他寫陳寅恪、吳宓、傅斯年、沈從文、胡喬木中俯首皆拾。季羨林散文向來被視作「學者散文」一派,因為他學問大,飽經憂患,又見多識廣;敢說真話,又洞明世事,集史、識、才、情於一身。但他的情之濃,郁之深,悲之切,同類大家中恐怕無人能及。季羨林寫他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紅樓夢》,杜甫詩,李煜、納蘭性德詞,等等,多是悲鬱之作,想來也就釋然。
說來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卻幾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糾葛。前些日子翻看雜志,偶然讀到一篇關於季羨林婚戀的文章,是根據季先生回憶錄《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寫的。年輕的季羨林在留學德國時與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戀,一台打字機是他們之間的橋梁,但季羨林因為國內有妻兒,拒絕了愛情。季羨林在回憶錄中寫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文章最後說,有好事者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遍尋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後終於找到了她。結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婚,獨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機依然靜靜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對深情人。可惜了。這是題外話。季羨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對於他的高深學問,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對他表達的情感世界,卻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測。季羨林在談到散文創作時曾寫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這是他的為文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算是這個春天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獲吧。
2.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韻——季羨林《清塘荷韻》賞讀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先生於八十六歲高齡時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脫盡浮華,行文平易曉暢,直白中蘊蓄著哲理,情感樸素真摯。細加品讀,如同品嘗陳年佳釀,芳香四溢,韻味悠長,讓人回味,令人嘆服。
一、戀荷之情韻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流露了對荷花的極其喜愛之情,面對樓前「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數畝清塘,努力尋找30多年前殘存在記憶里的荷花「碎影」,心裡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清波盪漾,綠柳拂水,荷葉田田,蓮花迎風,這是季先生對樓前數畝清塘的殷切期盼。這種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轉化為「種荷」的舉動。作者生怕「千年不爛」的洪湖蓮子不發芽,就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一條縫。種了蓮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躍然紙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雖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這好像使作者見到了滿塘的希望。但碧波盪漾的樓前清塘依舊只是那幾片水浮蓮似的荷葉,仍然讓作者度過了「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這些文字用了相當多的筆墨盡情渲染和鋪張。為接下來描寫滿塘的荷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荷葉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作者描繪種荷、盼荷、賞荷的過程,其實正是作者戀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為我們創設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體驗。
二、繪荷之風韻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筆下,卻另有一番風韻。它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快。」這不正是荷花強大生命力的體現嗎?「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葉、紅艷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盡顯風韻,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風景。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而面對蓮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繪:「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裡。」讀這段文字,我們好像在欣賞一個十分精彩的畫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風不經意時吹落了一葉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飄盪。整幅畫面生動而細膩,柔和而寧靜。它似乎在啟示我們: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面對生命的消逝,它卻是如此的平靜,走得如此的飄逸,如此的灑脫。荷花是徹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們亦可領悟到季老那種豁達超然、充實豐厚的人生境界。
三、顯荷之神韻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這篇文章語言朴實凝練、自然清新,可謂深得荷之神韻。在描寫月下荷塘的情景時,作者「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看「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動靜結合,細致入微,給讀者呈現了一幅寧靜、安詳、柔和、清新的畫畫。這里沒有刻意地修飾,也沒有過分地誇張,就在信手描寫中十分自然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之美。再看文章最後對殘荷的描寫:「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一下子從夏天轉入了秋天」。「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這是一段虛寫的文字,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對殘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體現。它朴實得不能再朴實了,但感情卻是深沉而厚實的。我們讀這段文字,不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對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與踏實,它正如清水中的蓮,朴實莊重,韻味十足。此外,古詩句的熟練運用,如寫荷塘荷花盛開場面時,運用了楊萬里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月下荷塘之幽靜,運用了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等等。這不僅增加了散文的意蘊,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種清新淡雅的詩意之美。
② 茅盾自傳讀後感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過的道路》。
③ 茅盾小說讀後感450字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過的道路》。
《雷雨前》讀後感
《雷雨前》讓我想到了高爾基的《海燕》。《海燕》寫的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情景。
在學這篇文章之前,老師先請一個同學讀文章,另兩位同學則把所聽到的畫出來。之後便是自己讀文章,理解文章,整理文章。
「 河裡連一滴水也沒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烏龜殼似的。田裡呢,早就像開了無數的小溝」可以看出,在雷雨前,天氣是十分的乾燥難忍。「可是你等著,等著,卻等來了蒼蠅。它們從齷齪的地方飛出來,嗡嗡嗡的,繞住你,叮你的塗一層膠似的皮膚。。。。。。。。。。。。。。。你跳起來拿著蒲扇亂撲,可是趕走了這一邊的,那一邊又是一大群乘隙進攻。你大聲叫喊,它們只回答你個哼哼哼,嗡嗡嗡!」 蒼蠅和蚊子十分的煩人和惡心,我覺得「蒼蠅」和「蚊子」可以是當時社會的腐敗份子。把當時的一些人比喻成「蒼蠅」和「蚊子」也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腐敗。
「轟隆隆,轟隆隆,再急些!再響些吧!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和《海燕》中「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有一丘之貉,都期盼美好世界的到來!
讀《春蠶》 分類:讀後感2006.3.24 18:37 作者:yanganping | 評論:1 | 閱讀:4450
前幾天,我讀了茅盾的《春蠶》,讓我思緒萬千,便寫下了一點感想。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
老通寶固執的認為繭廠能開,說明了舊時代農民的頑固心理和對現實的盲目、不了解,對國家未來的不關心,是典型的封建農民形象,具有封建農民特有的狹隘性心理。
他對「陳老爺」家的敗認為是「長毛鬼」在陰間告了狀,但想不明白為什麼會牽涉到自己,也說明了封建農民階級的封建迷信思想濃厚,對社會現實沒有深刻的認識,這也就是舊社會農民的可悲之處,令人痛心。
他看到洋船經過,就滿臉恨意;看到街上洋紗、洋布、洋油的出現,就把自己困窘生活的根源全部歸結帶有「洋」字物品的頭上。由此可見,他這一類人是深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毒害,也許「天朝上國」陰影還厚厚的籠罩著他們,沒有消逝殆盡。所以具有保守派的傾向----盲目排外,從後面他們養蠶的過程中也能看出。
他雖然不關心國家命運,卻也痛恨洋鬼子,但他的出發點卻不同,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這么做。他也認為是洋鬼子把銅鈾都騙去了,才導致自己的窮困、欠債。但他並不知道洋鬼子如何騙去的,就憑小時聽老陳老爺說過,也就跟著嚷嚷,對此深信不疑。體現了他的可悲之處,而且這種可悲之氣從全身溢出,籠罩他全身。
在「收蠶」到「賣蠶」的過程中,故事情節達到了高潮。同時,也是劇中人物形象、性格渲染的最逼真、最淋漓盡致的時候。如果說老痛寶是可悲的,那麼荷花不僅可悲而且可憐。同是生活在受剝削、受壓迫階層的貧苦農民,可在他們眼中,荷花比搜刮他們錢財、榨取他們血汗的人更可怕。而阿多則是他們中的早期覺醒者,渴望喚醒人們的麻木靈魂,卻終因勢單力薄,無法在早已根深蒂固的人們的腦海中立足。最後也只能被湮沒,不再強烈掙扎。
因為有這樣的人民群眾、因為有這樣的社會背景,老通寶一家在新的一年裡又挨餓、欠債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這篇小說,我們能夠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殘忍,為生活在那樣的時代里的人鳴不平,更應該珍惜今天的時光。努力學習,為他日展翅奠基。
④ 讀紅樓夢第十七回有感 寫800字記敘文
紅樓夢第十七回讀後感
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寫大觀園,皇帝的妃子賈元春要回娘家探親,須要修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讓妃子住,這別墅叫「大觀園」。
大觀園修成後,各個地方都立有匾,上面要題詞來暗示地點。賈政為了考試寶玉的才能,把這任務給了他。從寶玉題對額來寫他的非凡才氣。
這回也寫賈政的不學無術,竟然題不出一句合格的詞來,而只會訓斥斥兒子。
我很欣賞「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賞沁芳亭的對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真是神來之筆。
第十七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皇帝的妃子賈元春要回娘家探親,須要修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讓妃子住,這別墅叫「大觀園」。
大觀園修成後,各個風景區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題上有藝術哲理意味的詞語,來表明或暗示地點。賈政為了考試寶玉的才能,把這任務給了他。從寶玉題對額來寫他的非凡才氣。
這回也寫賈政的不學無術,竟然題不出一句合格的詞來,而只會訓斥斥兒子,這樣的父親並不少見。
我很欣賞「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賞沁芳亭的對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三篙、一脈,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綠,河兩岸的花給水分去了香氣;或:河水從岸柳那裡借來了翠綠,因了一條河而把兩岸的花香分開了。聯意是說柳和水,花和水,相互靈通,相互引吸,相依為美,相互滲透,真神來之筆。」
下半回主要寫寶黛扯皮,很有趣。歸省慶元宵,此回未寫,下回才有這內容。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皇恩重,是說皇帝龍恩重大,能讓元妃回娘家看望父母。天倫樂,是說元妃回娘家來和家人團聚,說不盡的歡樂。其實,從書的這回內容來看,恰好相反。
又大寫特寫賈府繁榮昌盛之頂峰,反襯後來的衰敗。
賈政跪在女兒面前說的那一通話,很滑稽,暴露了皇權專制的冷酷無情,是「皇恩重」的內涵。
《紅樓夢》第十七回的隱寓--兼談《紅樓夢》的綱目 《紅樓夢》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寫大觀園,本文不擬去尋找什麼大觀園的原型,更不將大觀園與什麼皇家園林拉上關系,進而索隱出什麼《紅樓夢》是寫權力斗爭之類的"海上"故事。筆者在仔細分析十七迴文字,特別是分析此回中的很多數字後認為:《紅樓夢》第十七回除"正面"是介紹大觀園外,"背面"是在介紹《紅樓夢》這部書本身。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後,居然引出了《紅樓夢》的結構、主題、章回、詩詞等一系列《紅樓夢》的綱目問題(也是紅學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問題),並得到了一些個人的結論,這些結論與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有同有異,筆者只是個《紅樓夢》的愛好者,談不上對《紅樓夢》有深入研究,本文的結論只是一點個人看法,希望能得到方家指正。 另外,准確地說雪芹是用了十七、十八兩迴文字來完成對《紅樓夢》綱目的介紹的,但由於主要是集中在十七回,故本文對十八回的隱寓只作附帶說明。 要分析第十七回的隱寓首先則要看其是否存在隱寓。通讀第十七回,我們會有以下幾點印象:1、本回中所重點介紹的幾處景點是雪芹故意選擇的(也可說是特地創設的);2、這個選擇的目的並不一定是為後文作鋪墊,如大門內的翠嶂和沁芳閘就看不出在後文中有什麼大的作用;3、怡紅院居然沒有楹聯,蘅蕪苑的楹聯也不象是在指寶釵(蘅蕪苑的主人),聯中用了豆蔻、酴醿花,但蘅蕪苑的特徵卻是有草無花;4、對大觀園的主建築--大觀樓居然是草草帶過,不加以詳細描寫;5、最重要的一點是:本回中的數字使用非常有特色,是精確與模糊並用,如在房間數量上,寫瀟湘館是三間、蘅蕪苑是五間,但寫稻香村就是數楹、怡紅院就是幾間;從以上特點來看,雪芹在景點的選擇上、在對各處的題對上、特別在對數字的使用上都是有所講究、有所安排的,且這個安排不止是行文上的需要,肯定是另有玄機。 以下隨著雪芹對大觀園的敘述,以一些數字的使用為重要依據,逐一對每處的隱寓進行分析: 一、大觀園的大門隱指《紅樓夢》的書名 雪芹首先寫大觀園的大門,大觀園是五間開的大門(用准確數),這就有點奇怪,賈府大門才三間開,且私家園林是五間開大門的可能少之又少(當然不排除省親別墅這個特殊原因)。我們再想一想部書的大門是什麼?那就是書名,所以用園的大門來暗喻書的名稱非常形象。且大門為五間開這個數量也正合了《紅樓夢》有五個書名這個數量(《紅樓夢》、《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故從形和數上都十分相符,這不應該是巧合。 再看園門的特點,門間的屋頂是泥鰍脊,泥鰍脊也稱卷棚頂,即屋頂的前後坡自然圓轉不起脊,這是暗指《紅樓夢》的五個書名連為一體,概括了書的"正面"和"背面"的意思,且自然結合不露痕跡,;"門欄窗隔皆是新鮮花樣,並無朱粉塗飾",是指五個書名所包涵的意思新鮮而明白;"白石台磯鑿成西番草花樣"是在點"木石"這個題;"虎皮石牆"則應是點《石頭記》這個定名和石頭入世這個書中的故事(因牆包的是園,而園象徵的是書)。至於什麼"不落富麗俗套"這已是在第一回中明白用過的贊語。 補充一點,西番草即纏枝蓮,雪芹不用纏枝蓮而用西番草也應有深意,我們知道書中寫絳珠草是生在西方靈河岸邊,西番與西方暗合,西番草則應是暗指絳珠草,從這些細節可見雪芹下筆處處皆有深意。另外,書中寫絳珠修成人體後飢食蜜青果且後隨石下凡,與西方著名的伊甸園故事相彷彿,是否意味著雪芹作《紅樓夢》也受過西方文化的影響(《紅樓夢》中提到了西洋鍾、西洋酒,六十三回還提到了西方語言),且王國維、吳宓等認為《紅樓夢》的創作符合西方文藝理論,我想這些都不應是偶然的。 寫到這里,筆者有一個感覺:《紅樓夢》有五個書名,不只是由於增刪、修改書的原因,而是雪芹故意為自己的書取了五個書名。從甲戍本第一回的一段眉批"雪芹舊有《風月寶鑒》之書,乃其弟棠村敘也。今棠村已逝,余觀新懷舊,故仍因之"來看,從《風月寶鑒》到《石頭記》可能有增刪、修改的原因。但《紅樓夢》、《情僧錄》、《金陵十二釵》到定名為《石頭記》則看不出來是增刪、修改的原因。從寫大觀園大門時提到什麼"新鮮花樣,不落富麗俗套"等;從五間開大門由卷棚頂連在一起,是喻五個書名從總體上表明了書的"正、背面"意思這些寓意來看,這五個書名基本是同時的,是雪芹故意為自己的書取的五個名字,是雪芹的"新鮮花樣",雪芹認為只有用五個書名才能真正全面概括自己所寫書的全部涵義。其中表明書"正面"意思的是《石頭記》、《金陵十二釵》兩個書名,即石頭歷幻和其所見女孩的故事;表明書"背面"意思的是《情僧錄》、《紅樓夢》和《風月寶鑒》三個書名,即寫書是為表作者之情、為表世事如夢、為表愛情如幻,說實話《情僧錄》明顯有調侃之意,是不可能拿來作為書名的。從寫大門特地寫"白石台磯、鑿成西番草花樣",特地寫"雪白粉牆,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來看,雪芹對自己書的定名應是《石頭記》,這與抄本的書名也相合
⑤ 紅樓夢第十七回的讀後感600字
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寫大觀園,皇帝的妃子賈元春要回娘家探親,須要修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讓妃子住,這別墅叫「大觀園」。
大觀園修成後,各個地方都立有匾,上面要題詞來暗示地點。賈政為了考試寶玉的才能,把這任務給了他。從寶玉題對額來寫他的非凡才氣。
這回也寫賈政的不學無術,竟然題不出一句合格的詞來,而只會訓斥斥兒子。
我很欣賞「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賞沁芳亭的對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真是神來之筆。
第十七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皇帝的妃子賈元春要回娘家探親,須要修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讓妃子住,這別墅叫「大觀園」。
大觀園修成後,各個風景區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題上有藝術哲理意味的詞語,來表明或暗示地點。賈政為了考試寶玉的才能,把這任務給了他。從寶玉題對額來寫他的非凡才氣。
這回也寫賈政的不學無術,竟然題不出一句合格的詞來,而只會訓斥斥兒子,這樣的父親並不少見。
我很欣賞「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賞沁芳亭的對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三篙、一脈,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綠,河兩岸的花給水分去了香氣;或:河水從岸柳那裡借來了翠綠,因了一條河而把兩岸的花香分開了。聯意是說柳和水,花和水,相互靈通,相互引吸,相依為美,相互滲透,真神來之筆。」
下半回主要寫寶黛扯皮,很有趣。歸省慶元宵,此回未寫,下回才有這內容。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皇恩重,是說皇帝龍恩重大,能讓元妃回娘家看望父母。天倫樂,是說元妃回娘家來和家人團聚,說不盡的歡樂。其實,從書的這回內容來看,恰好相反。
又大寫特寫賈府繁榮昌盛之頂峰,反襯後來的衰敗。
賈政跪在女兒面前說的那一通話,很滑稽,暴露了皇權專制的冷酷無情,是「皇恩重」的內涵。
⑥ 中國不亡,有我巨流河讀後感
終於斷斷續續地讀完了《巨流河》,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讓人動情處很多,很難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覺得沒有能力寫讀後感。簡單介紹並摘抄若干,聊表敬意,希望更多的人喜愛這本書。
全書按照齊邦媛先生的一生經歷為線索,敘述了她前半生在戰火硝煙中的大陸顛簸流離,後半生在風雨飄搖的台灣潛心治學的經歷。齊邦媛年少時跟隨父母流亡,抗戰時期在大後方完成學業,師從朱光潛,打下深厚的中英文學功底,也看盡國破家亡的苦難蒼生。家庭背景讓她更深刻直接地面對戰爭帶來的變革和創傷,在作者的筆下,剛強的青年學生高歌中國有我,不亡,烈士遺孤張大飛投身空軍義無反顧,每一章每一節都驚心動魄催人淚下。更難能可貴的是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動亂中仍然辦雜志開書店,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輟使中華幾千年的文化不至於因時局動盪而斷層,也傳授了西方的文學藝術和先進科技,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復興中華的中堅力量。
最讓我以記憶深刻的還是齊先生寫自己在抗日戰爭時期接受南開教育的那段史實,烽火燒得熾熱,炸彈伴隨我們的讀書聲。不跑警報的時候,埋首用功;跑警報時,課本仍然帶著,准備明天的考試。……在那艱難的環境,我們每天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晚上被臭蟲咬,白天要跑警報,連有月亮的夜裡也不放過。正因為如此,剩下的一點點時間就變得無比珍貴。
每天早上升旗典禮,老師們總會說些鼓勵的話,南開給我們的這種敲打的教育,深深影響我們。在戰火延燒的歲月,師長們聯手守護這一方學習的凈土,堅毅、勤勉,把我們從稚氣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惡劣的環境里端正的成長,就像張伯苓校長說過:『你不戴校徽出去,也要讓人看出來你是南開的。』
每當讀到這樣的描寫,我的內心歷時充溢著滿腔激情,隨同齊先生一起,感受著年輕學子們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境地如何讀書報國,如何捨生取義。同時作者也用了很多筆墨向我們描述了朱光潛、吳宓等那一代文化大師的點滴風范,讓我肅然起敬。
而讀到當中國大陸正在土法煉鋼,數百萬人死於災荒的那些年,台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一九七零年到一九八零年,國民中學的教育薪津是由全省的屠宰稅支付的! 寸有所長,蔣介石打仗打不過毛澤東,但他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卻遠非毛所能比肩,當林語堂、錢穆等在陽明山書齋中專心論述時,陳寅恪、朱光潛他們又在干什麼?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唉,趕得走侵略者卻保不住江山,讀書人一聲長嘆!
⑦ 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讀後感0
紅樓夢第十七回讀後感
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寫大觀園,皇帝的妃子賈元春要回娘家探親,須要修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讓妃子住,這別墅叫「大觀園」。
大觀園修成後,各個地方都立有匾,上面要題詞來暗示地點。賈政為了考試寶玉的才能,把這任務給了他。從寶玉題對額來寫他的非凡才氣。
這回也寫賈政的不學無術,竟然題不出一句合格的詞來,而只會訓斥斥兒子。
我很欣賞「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賞沁芳亭的對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真是神來之筆。
第十七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皇帝的妃子賈元春要回娘家探親,須要修一座園林式的別墅讓妃子住,這別墅叫「大觀園」。
大觀園修成後,各個風景區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題上有藝術哲理意味的詞語,來表明或暗示地點。賈政為了考試寶玉的才能,把這任務給了他。從寶玉題對額來寫他的非凡才氣。
這回也寫賈政的不學無術,竟然題不出一句合格的詞來,而只會訓斥斥兒子,這樣的父親並不少見。
我很欣賞「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賞沁芳亭的對聯: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三篙、一脈,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綠,河兩岸的花給水分去了香氣;或:河水從岸柳那裡借來了翠綠,因了一條河而把兩岸的花香分開了。聯意是說柳和水,花和水,相互靈通,相互引吸,相依為美,相互滲透,真神來之筆。」
下半回主要寫寶黛扯皮,很有趣。歸省慶元宵,此回未寫,下回才有這內容。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倫樂寶玉呈才藻
皇恩重,是說皇帝龍恩重大,能讓元妃回娘家看望父母。天倫樂,是說元妃回娘家來和家人團聚,說不盡的歡樂。其實,從書的這回內容來看,恰好相反。
又大寫特寫賈府繁榮昌盛之頂峰,反襯後來的衰敗。
賈政跪在女兒面前說的那一通話,很滑稽,暴露了皇權專制的冷酷無情,是「皇恩重」的內涵。
《紅樓夢》第十七回的隱寓--兼談《紅樓夢》的綱目 《紅樓夢》第十七回是集中描寫大觀園,本文不擬去尋找什麼大觀園的原型,更不將大觀園與什麼皇家園林拉上關系,進而索隱出什麼《紅樓夢》是寫權力斗爭之類的"海上"故事。筆者在仔細分析十七迴文字,特別是分析此回中的很多數字後認為:《紅樓夢》第十七回除"正面"是介紹大觀園外,"背面"是在介紹《紅樓夢》這部書本身。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後,居然引出了《紅樓夢》的結構、主題、章回、詩詞等一系列《紅樓夢》的綱目問題(也是紅學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問題),並得到了一些個人的結論,這些結論與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有同有異,筆者只是個《紅樓夢》的愛好者,談不上對《紅樓夢》有深入研究,本文的結論只是一點個人看法,希望能得到方家指正。 另外,准確地說雪芹是用了十七、十八兩迴文字來完成對《紅樓夢》綱目的介紹的,但由於主要是集中在十七回,故本文對十八回的隱寓只作附帶說明。 要分析第十七回的隱寓首先則要看其是否存在隱寓。通讀第十七回,我們會有以下幾點印象:1、本回中所重點介紹的幾處景點是雪芹故意選擇的(也可說是特地創設的);2、這個選擇的目的並不一定是為後文作鋪墊,如大門內的翠嶂和沁芳閘就看不出在後文中有什麼大的作用;3、怡紅院居然沒有楹聯,蘅蕪苑的楹聯也不象是在指寶釵(蘅蕪苑的主人),聯中用了豆蔻、酴醿花,但蘅蕪苑的特徵卻是有草無花;4、對大觀園的主建築--大觀樓居然是草草帶過,不加以詳細描寫;5、最重要的一點是:本回中的數字使用非常有特色,是精確與模糊並用,如在房間數量上,寫瀟湘館是三間、蘅蕪苑是五間,但寫稻香村就是數楹、怡紅院就是幾間;從以上特點來看,雪芹在景點的選擇上、在對各處的題對上、特別在對數字的使用上都是有所講究、有所安排的,且這個安排不止是行文上的需要,肯定是另有玄機。 以下隨著雪芹對大觀園的敘述,以一些數字的使用為重要依據,逐一對每處的隱寓進行分析: 一、大觀園的大門隱指《紅樓夢》的書名 雪芹首先寫大觀園的大門,大觀園是五間開的大門(用准確數),這就有點奇怪,賈府大門才三間開,且私家園林是五間開大門的可能少之又少(當然不排除省親別墅這個特殊原因)。我們再想一想部書的大門是什麼?那就是書名,所以用園的大門來暗喻書的名稱非常形象。且大門為五間開這個數量也正合了《紅樓夢》有五個書名這個數量(《紅樓夢》、《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故從形和數上都十分相符,這不應該是巧合。 再看園門的特點,門間的屋頂是泥鰍脊,泥鰍脊也稱卷棚頂,即屋頂的前後坡自然圓轉不起脊,這是暗指《紅樓夢》的五個書名連為一體,概括了書的"正面"和"背面"的意思,且自然結合不露痕跡,;"門欄窗隔皆是新鮮花樣,並無朱粉塗飾",是指五個書名所包涵的意思新鮮而明白;"白石台磯鑿成西番草花樣"是在點"木石"這個題;"虎皮石牆"則應是點《石頭記》這個定名和石頭入世這個書中的故事(因牆包的是園,而園象徵的是書)。至於什麼"不落富麗俗套"這已是在第一回中明白用過的贊語。 補充一點,西番草即纏枝蓮,雪芹不用纏枝蓮而用西番草也應有深意,我們知道書中寫絳珠草是生在西方靈河岸邊,西番與西方暗合,西番草則應是暗指絳珠草,從這些細節可見雪芹下筆處處皆有深意。另外,書中寫絳珠修成人體後飢食蜜青果且後隨石下凡,與西方著名的伊甸園故事相彷彿,是否意味著雪芹作《紅樓夢》也受過西方文化的影響(《紅樓夢》中提到了西洋鍾、西洋酒,六十三回還提到了西方語言),且王國維、吳宓等認為《紅樓夢》的創作符合西方文藝理論,我想這些都不應是偶然的。 寫到這里,筆者有一個感覺:《紅樓夢》有五個書名,不只是由於增刪、修改書的原因,而是雪芹故意為自己的書取了五個書名。從甲戍本第一回的一段眉批"雪芹舊有《風月寶鑒》之書,乃其弟棠村敘也。今棠村已逝,余觀新懷舊,故仍因之"來看,從《風月寶鑒》到《石頭記》可能有增刪、修改的原因。但《紅樓夢》、《情僧錄》、《金陵十二釵》到定名為《石頭記》則看不出來是增刪、修改的原因。從寫大觀園大門時提到什麼"新鮮花樣,不落富麗俗套"等;從五間開大門由卷棚頂連在一起,是喻五個書名從總體上表明了書的"正、背面"意思這些寓意來看,這五個書名基本是同時的,是雪芹故意為自己的書取的五個名字,是雪芹的"新鮮花樣",雪芹認為只有用五個書名才能真正全面概括自己所寫書的全部涵義。其中表明書"正面"意思的是《石頭記》、《金陵十二釵》兩個書名,即石頭歷幻和其所見女孩的故事;表明書"背面"意思的是《情僧錄》、《紅樓夢》和《風月寶鑒》三個書名,即寫書是為表作者之情、為表世事如夢、為表愛情如幻,說實話《情僧錄》明顯有調侃之意,是不可能拿來作為書名的。從寫大門特地寫"白石台磯、鑿成西番草花樣",特地寫"雪白粉牆,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來看,雪芹對自己書的定名應是《石頭記》,這與抄本的書名也相合。
⑧ 《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史學大師》讀後感
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讀書治學始終充滿一種理想和激情,一種民族情懷。錢穆的學生、著名學者余英時曾說:「他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個子不高,但神定氣足,尤其是雙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認為史學就是史料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這種思想在歷史學界有很大影響,並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錢穆卻堅持自己的理想,做貫通的歷史。他在北京大學爭取到一人把一門通史課講完,其目的就是要說明歷史應該是能融會貫通的,而不僅僅是考證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說明中國歷史是有其獨特的規律和模式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它並對它保持信念。通過多次備課和講授,錢穆終於將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貫通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錢穆的民族情懷也貫穿在平時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進燕京大學講課時,就對校方用英文字母給教學樓命名表示不滿,在他的提議下,燕京大學把外國名字均改為中國名字,也有了以錢穆名字命名的穆樓。據說,今天北京大學校園內的未名湖,也是錢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錢穆隨學校南遷。學校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西南聯合大學。生活一度非常艱苦,錢穆曾和吳宓、聞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聯合大學,錢穆繼續講授中國通史課程,局面更勝以前。著名歷史學家、後來曾師從錢穆的嚴耕望講述當時盛況:「校外旁聽者爭坐滿室,先生上講壇,須登學生課桌,踏桌而過。」也是在這里,錢穆開始手不停揮地編寫《國史大綱》,因為正值抗戰期間,錢穆筆間感情更加充沛。《國史大綱》跨越了幾千年的風雨,不斷重演著外族人入侵與被同化的歷史、中國人在面對外來挑戰時所表現出的氣節與智能……在一個西方世界占據優勢,中國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時,錢穆希望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歷史保持著「溫情與敬意」,該書一經出版發行,就成為全國大學的教科書,風行至今。抗戰勝利,北大復校,傅斯年主持校務,錢穆沒有得到聘書,遂閉門著書立說。
1949年,錢穆經由廣州去了香港,離開大陸,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回歸故土。
當時的香港成了一個大的流亡場,各色人物從大陸逃亡香港,其中也有無數流亡學生。這些流亡學生,就像在大海上四處飄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託。在這種情況下,錢穆放棄了較為閑適的教書生活,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創建新亞書院,為內地流亡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工作的場所。嚴耕望後來感嘆,錢穆此時正是學養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階段,正當更有高度發揮,卻因時局動盪,被迫到香港辦學,十餘年間耗盡心力,對於學術界是一項不可彌補的損失,但是,對於當時的學生,卻有了精神的依歸,更是為中華傳統的存亡續絕,錢穆回憶新亞書院初創辦時,「彼輩皆不能交學費,更有在學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樓之樓梯上者。予於晚間八九點返校,樓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腳踏鋪被而過」。在這時代巨變的無可奈何中,錢穆是要努力去培養傳遞文化的薪火。新亞書院是當時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學校,許多老師來此授課,純粹都是盡義務。學校還在每周末設公開學術講座,吸引校外人士來聽講。
新亞書院位於香港著名的貧民區,條件十分艱苦。錢穆只有兩間小屋,一間居住,一間辦公。辦公室給余英時的印象是「一張長桌子已佔滿了全部空間」。支撐著他的,是中國傳統精神。余英時回憶,在一個炎熱、潮濕的夏天,他發現錢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錢穆叫余英時去買二十四史給他讀,彷彿這足以驅逐其所有的痛苦。錢穆親自給新亞書院寫了校歌:「……亂離中,流浪里,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新亞書院最終成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教育的奇跡之一。而錢穆從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陸。1990年8月30日,錢穆在台北寓所辭世,享年96歲,身後留下一千四百萬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將錢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歸來。
2009年8月8日,國學大師錢穆、傅斯年墨寶在香港拍賣。其中錢穆的信札,用行書寫就,字體飄選、秀雅,信中錢穆寫道,「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短短一句話,可見一代國學大師「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
⑨ 細說民國大文人讀後感
[細說民國大文人讀後感]花了一個月,每天擠一點時間終於把這套書讀完了,細說民國大文人讀後感。全書分三冊,分別講述了民國時期的諸位:國學、思想、文學大師。其中國學大師:黃侃、劉文典、趙元任、劉師培、吳宓、錢穆、王國維、陳寅恪、章太炎、梁啟超。思想大師:金岳霖、馮友蘭、傅斯年、馬寅初、李叔同、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蔡元培、胡適。文學大師:林語堂、梁實秋、張恨水、沈從文、郁達夫、周作人、魯迅。 那真是一個璀璨的年代,涌現了這么多位高山仰止的巨人。清末、民國、抗戰、內戰……。內憂外患激發了5000年來沉澱在血液中的民族魂魄,憂患興邦。不過,這些巨人們除英年早逝、移居海外的幾位外,其他的幾乎都倒在了文革中,看完這套書心情沉重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喜歡國學家中的:趙元任、陳寅恪,思想家中的:金岳霖,馮友蘭。文學家中的:林語堂、梁實秋。 而這些人裡面我最喜歡的還是:趙元任。他雖然在哲學、物理、算數、音樂方面都很精通,但在言語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取代的。有一個完整的人生,有自己的學術研究,有心愛的人相伴到老,有幸福的生活時光,晚年在海外受到應有的尊重,在世界上擁有相當的威望。雖然解放初期他選擇了離開祖國去美國生活,但是我覺得他的舉動比留下來的人更愛國,他讓全世界的人知道了漢語言的美妙之處,讀後感《細說民國大文人讀後感》。 陳寅恪,學識太淵博了。以至於無人知道他會多少種語言,20種?30種?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身上有著一切中國文人應該有的風骨、儒雅,只可惜命運多舛。三百年內,中國的博學之士只此一人。如果不是碰上失明和文化大革命,他想寫的《中國通史》及《中國歷史的教訓》定完成。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 所有大師中金岳霖獨有的天真爛漫的吸引了我,他對林徽因的痴情吸引了我。身為哲學大師、中國現代邏輯學奠基人,如果讓他的學術研究發展下去,他可能成為現代中國的亞里士多德。日後定要找來他的著作好好閱讀。《邏輯》、《論道》、《知識論》 對於東西方文化而言,對我國學更為感興趣,所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理學》、《中國哲學史新編》這幾本有空也要找來看看。 早在高中時代就已經讀過林語堂、梁實秋的散文集。當時他們頭上還戴著「資本主義御用文人」的帽子。令當年的我奇怪的是,文字如此優美的人怎麼是資本主義的御用文人?這資本主義還真有眼光。相比之下和他們筆斗的魯迅的文風並不是我所喜歡的。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給我的震撼很大,原來可以這樣寫文章,文字可以這樣幽默。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如一股清新的風,吹進我死氣沉沉的高中學習中。如今讀完這套書,對他們的人生有了一個立體的了解。以後要把這失落的這二位的書補買回來。 讀完三本書,原來更多的書在等著我。
〔細說民國大文人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⑩ 我是吳宓教授的讀後感
讀後感怎麼寫和示範_讀後感怎麼寫
第一段把書裡面的一些主要的內容,加以概括回,答作者寫了些什麼,想表達些什麼。 ...
第二段選擇一個其中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達出來,...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