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之戰觀後感
❶ 漢匈百年戰爭的後記
然而此一勝利是短暫,漢匈真正的戰事一直延續三百年之久,直到東漢永元三專年(91年)屬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三千華里,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東漢雖徹底擊敗北匈奴,但始終無法佔領漠北之地,對領土擴張並無助益。
另一方面,東漢擊破北匈奴,使得鮮卑擺脫匈奴的威脅而壯大,鮮卑取代匈奴成為中國的邊患。
❷ 漢匈之戰的故事
漢高帝六年,權將韓王信以馬邑(今山西朔縣)降匈奴,匈奴乘勢南下。七年,劉邦親率大軍反擊,被冒頓單於精騎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 今大同市東北)(參見白登之戰)。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西漢以宗女名為公主,嫁匈奴單於為妻;贈送金、絮、繒、酒、米等物於匈奴;開放關市,准許兩族人民貿易;漢與匈奴結為兄弟,以長城為界。
此後,歷經惠帝劉盈、高後呂雉、文帝劉啟、景帝劉桓至武帝劉徹初60餘年,西漢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戰略。匈奴南下的次數減少,使西漢獲得廠鞏固政權和進行戰略反擊准備的時間
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六月,西漢以精兵30萬,設伏子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西部,欲誘匈奴單於南下而擊之。伏兵被單於發現,未遂,但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參見馬邑之戰)。此後至征和三年(前90年) 止,武帝採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方針,使用大騎兵集團深入大漠,以大縱深迂迴、遠程奔襲等戰法,對匈奴發動了10餘次反擊作戰。
霍去病收復河西圖圖冊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襲掠西漢東部諸郡。西漢採取胡騎東進,漢騎西擊之作戰方針,以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部出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 托克托東北),沿黃河西進,對河南地區匈奴樓煩王、白羊王部實施遠程迂迴奔襲,一舉收復河南,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使匈奴失去水草肥美、對其生存和發 展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區(參見河南之戰)。西漢在河南設郡縣,移民屯墾,修繕蒙恬所築之秦長城,將河南建成出擊匈奴的重要基地。
戰後,匈奴南下襲掠更加頻繁,右賢手更是不斷襲掠朔方(郡治朔打,今內蒙古杭錦旗北),企圖奪回河南。為鞏固河南地區和打擊大漠以南匈奴,漢武帝於五年以 騎兵10萬發起漠南之戰。主要方向由衛青率3萬騎出高闕(今內蒙占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六、七百里,乘夜包圍襲擊了有賢王王庭(約在今蒙古南戈壁省內)。右賢王兵敗,率少數人逃走。漢軍俘右賢王男女1.5萬余,削弱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力量,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聯系。
六年,為進一步打擊匈奴在漠南主力,武帝以大將軍衛青率將軍公孫敖等六將軍共10萬騎兩次出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擊匈奴,打擊了 單於主力,前後斬獲1.9萬人,漢亦亡兩將軍,損失3000人。此後,匈奴單於將主力轉移至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地區)匈奴勢單力孤。
武帝抓住時機,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發起河西之戰。是年春,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精騎萬人自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出發,經五個王國, 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西北大黃山)千餘里,斬俘8900餘(參見第一次河西之戰)。同年夏,霍去病率數力騎出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馬嶺鎮),再擊河西匈奴。漢軍渡黃河向北,採取大縱深迂迴行動。越賀蘭山,向西北繞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向西南進入祁連山觚得(今甘肅張掖)一帶,殲滅渾邪 王、休屠王部3萬餘人(參見第二次河西之戰)。此戰,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對西部邊郡的威脅。西漢在河西設置郡縣,移民實邊,修築城塞,切斷了匈 奴與西羌的聯系,進一步孤立廠匈奴單於。
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武帝於四年春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並以「私負從馬」(運輸私人行李的馬匹)4萬匹(一說「萬匹)隨軍行動,步 兵數十萬轉運輜重。衛青率部出定襄。北進千餘至漠北,擊敗單於軍(參見衛青擊匈奴單於之戰),追擊至闐顏山(今蒙占杭愛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里,至漠北遇左賢王,大破之(參見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一說今內蒙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大勝而 歸。漠北之戰,共殲滅匈奴9萬余。漢軍亦損兵數萬,損失馬10餘萬匹。此戰,西漢准備充分,兵力優勢,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優長,較圓滿地解決了大 騎兵集團的後勤補給,保證了決戰的勝利。「是後,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漢書·匈奴傳》)。西漢也一時無力渡漠反擊,雙方暫時休戰。
油畫《漠北之戰》圖冊
此後,西漢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國家共擊匈奴。雖未成功,但加強了和西域各國經濟文化往來,相互友好,進一步孤立了匈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匈奴夏又南下襲擾,並遮斷西域通路。六年,為打擊匈奴,並與匈奴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武帝對匈奴繼續用兵。是年,在李息、徐自為率軍平定西羌的同時, 又以公孫賀、趙破奴分別出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和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數千里擊匈奴(參見浮沮井、匈河水之役),均未見匈奴軍。太和元 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漢。武帝令趙破奴率2萬騎出朔方2000里,欲至浚稽山(今蒙古國圖音河之,南)接應。左大都尉事泄被殺,趙破奴 撤軍途中被圍,全軍覆沒(參見受降城北之戰)。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進擊右賢王於天 山(今新疆天山)(參見天山之戰)。初戰獲勝,撤軍途中,遭匈奴軍包圍,乏食數日,死傷十分之六、七,突圍返回,李陵被俘(參見浚稽山之戰)。四年,孿廣利率騎兵6萬、步兵7萬出朔方擊匈奴;強弩將軍路博德率萬余騎出居延,協同李廣利作戰;游擊將牛韓說率步兵3萬,因桿將軍公孫敖率騎兵萬余、步兵3萬分別 出五原、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縣城南)擊匈奴(參見余吾水之戰)。匈奴單於將輜重遠徙余吾水(今蒙古土拉河)以北,率10萬騎迎戰李廣利於余吾水 南。李廣利與單干交戰十餘日,未能取勝而返。其餘各路軍亦無功。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廣利率軍7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2萬出西河(郡治平定,在今內蒙古東勝境);重河侯馬通率4萬騎出酒泉。匈奴單 於聞漢大軍至,將輜重北徙至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今蒙古巴彥洪格爾省南部圖音河)以待漢軍。李廣利出塞後,擊敗匈奴左大都尉衛律,乘勝追擊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廣利以2萬騎渡郅居水,擊敗左賢王,殺左大將。漢軍撤退時,單於知李廣利疲憊,以5萬騎遮擊漢軍於燕然山(今蒙古杭愛 山),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參見燕然山之戰)。馬通、商丘成兩路,亦未有斬獲。
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並下詔罪己,採取一些「思富養民」的措施,發展生產,恢復國力。漢宣帝劉洵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之匈奴進行反擊。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和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擊匈奴(參見田廣明等六路擊 匈奴之戰)。五將軍少有斬,唯常惠監烏孫兵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4萬余。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內部爭斗更甚;西漢設西域都護府,完全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於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於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
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詔發西城諸國兵及屯田吏士4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於,滅北匈奴(參見陳湯滅郅支單於之戰),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就出於陳湯 。
❸ 漢匈戰爭的歷史結論
漢匈之戰
:從漢高祖六年至漢宣帝本始三年(前202年-前71年),漢朝於匈奴之間發生了持續130餘年的漢匈百年戰爭。最終西漢勝利,匈奴投降,給予匈奴沉重的打擊。
首先,從土地來說,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陰山、河西等,接連為漢軍所佔領,並徙民實邊,使之徹底漢化。而這些地方水草豐美,是最適於游牧之所在,失去之後,匈奴只能遠遁漠北,但漠北苦寒,環境極為嚴苛,在這種自然環境的約束之下,匈奴生存都已經成為了問題,所以才有「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哀鳴。
其次,從人口上來說,中行說曾謂單於「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史記·匈奴列傳》),則可知匈奴即使最盛之時,人口亦不超過二百萬,而在武帝數十年不間斷地打擊之下,其人口的損失可想而知。河南之戰,漢軍斬、俘匈奴三萬餘人;河西之戰,匈奴被斬殺及降者,近九萬人;漠北之戰,漢軍斬殺匈奴亦近九萬;西域之戰,漢軍殲敵亦起碼在三萬之上,如此算來,在元朔2年至征和三年的37年間,匈奴被直接殲滅至少二十四萬以上,對於僅僅一百餘萬人口的匈奴來說,這種打擊不可謂不沉重。
再者,從財產上來說,由於匈奴以游牧為生,牲畜是他們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財產。而在武帝數十年的撻伐之下,匈奴牲畜的損失也是驚人的,譬如衛青收取朔方,逐白羊、樓煩二部,「得牛羊百餘萬」,襲右賢王,又得「畜數千百萬」。除了這種直接的掠取之外,在戰爭期間,匈奴往往將其民眾徙往北方以避刀兵,如天漢四年李廣利出朔方擊匈奴時,匈奴「悉遠其累重於余吾水北」,征和三年李廣利最後一次出擊,「單於聞漢兵大出,悉遣其輜重,徙趙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賢王驅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銜山」(以上皆《漢書·匈奴傳》),在這種遠程遷徙的過程中,牲畜必然也會因為長途奔走、擠壓、碰撞而大量死亡,如果在牲畜繁育季節,還會導致母畜的流產。如此巨大的損失,恐非匈奴那種脆弱的經濟可以承受。
❹ 漢匈之間的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
1樓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統一大漠南北,從而開啟了匈奴與兩漢王朝曠日持久的戰爭.漢匈在大漠翰海之上的爭雄角逐整整經歷了三個多世紀,對兩漢社會的影響至為深遠,也對社會心態的變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漢初平城戰後朝野間普遍彌漫著畏懼匈奴的氣氛,流傳著"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這一曲調低沉感傷的民謠,到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霍去病所表達的"匈奴末滅,無以家為"的勇於決戰的無畏氣概;從西漢中後期"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充溢著對漢匈民族和平相處的贊美,到兩漢之際戰火重燃,竇憲大敗北匈奴,班固於燕然山刻石銘功,"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矜恃地宣告漢匈戰爭的終結.從中似乎不難尋覓出漢匈戰爭對兩漢社會心態變化影響的軌跡.
2005-11-9 14:08 回復 丙辰子 3位粉絲 2樓一
匈奴是活躍於我國北境的一個游牧民族,早在春秋之時就悄然崛起,戰國晚期與中原諸國的沖突加劇.然而此時中原諸國正忙於決定其生死存亡的兼並戰爭,對於匈奴的威脅無暇多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匈奴的勢力已經跨越陰山,渡過黃河,占據河南地,成為威脅秦帝國安全的首要因素.為了確保中原地區,特別是鄰近河南地的京畿地區的安寧,秦始皇於三十二年(前215年)巡視北邊,遣將軍蒙恬率三十大軍北擊匈奴,將匈奴逐出河南地,征發大批戍卒修築長城,保障了北境的安寧.但在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陰謀奪位,蒙恬被迫自殺,北境的防禦體系崩潰;而此時匈奴冒頓單於殺父自立,一統大漠,並趁秦王朝兵連禍結之機重奪河南地,對中原地區再次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後稱帝,建立西漢王朝.此時匈奴的勢力更為強盛,所控制的區域也比秦時有所擴大,而劉邦面對的卻是飽經兵燹之後殘破不堪的中原大地,以及在楚漢戰爭中形成與坐大的異姓諸侯王的割據勢力,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翦除異姓諸侯王,強化中央集權等問題.盡管是時與匈奴的關系比秦始皇時期 還棘手復雜,但是劉邦對於防禦匈奴的侵擾沒有,也無暇予以特別的關注.不僅劉邦如此,朝野之間也存在著同樣的認識.齊國戍卒劉敬求見劉邦言事,以"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①為由,勸諫劉邦由初都洛陽遷往長安,首要考慮的是防範諸侯王作亂的問題.陸賈奉劉邦之命檢討"秦所以失天下"的原因,認為秦始皇"築長城於戎境,以備胡,越……蒙恬討亂於外,李斯治法於內,"結果"事逾煩而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①最終難免敗亡.這一見解固然有以秦為鑒,避免濫用民力,提倡"與民休息",實行"無為而治"的因素在內;但也反映出當時許多人,包括像陸賈這樣的有識之士對防禦匈奴侵擾的必要性與艱巨性尚缺乏充分的認識.自從陸賈發其端,西漢時許多政論家,思想家,無不視秦始皇築長城,伐匈奴為秦朝滅亡重要原因之一.如《淮南子 人間訓》認為秦朝滅亡之禍其一就在於築城伐胡,"欲知築修城以備亡,不知築修城之所以亡也!"晁錯在對答文帝詔問,為防禦匈奴上"守邊備塞"之策時也說:"秦時北攻胡貉,築塞河上,……非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大 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亂."②直至武帝決意反擊匈奴時,秦時築城防禦匈奴的作法才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肯定.
O(∩_∩)O哈!希望可以幫到你
❺ 最後的漢匈之戰失敗了,為啥是匈奴活不下去了
因為在最後的漢匈之戰中,匈奴雖然將漢軍全軍覆滅,但是多年的征戰下來讓匈奴的生產和經濟都受到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而且漢匈之戰長達三百年之久,每一次戰役都在將匈奴往北邊逼退,這樣的話雖然匈奴經常取得勝利,但是戰爭對他們帶來的損失卻更加嚴重,所以在這三百年中,匈奴雖然屢屢取勝,但是匈奴人過得卻十分辛苦。相信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對於漢朝的歷史應該有一定的了解,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實力比較強悍的一個國家,而漢朝幾百年來都有一個死對頭,那就是匈奴,漢朝與匈奴間的戰役延綿不斷打了大概三百年,而在最後的漢匈之戰中明明是漢朝失敗了,但是為什麼最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是為什麼。
一、因為當時匈奴主要的產業是畜牧業,每一次戰役都會對匈奴的經濟和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匈奴人主要是以游牧為生,所以每一次戰爭都會將匈奴的產業鏈打斷,這樣就會對匈奴的經濟和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
你對於漢朝和匈奴還有哪些了解?歡迎來評論區與我交流。
❻ 中國歷史上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戰爭是武帝時期漢匈之戰
倒是有點意思,我是這樣認為,武帝時期漢匈之戰結果是,漢朝勢力一直向西延伸直到中亞細亞,匈奴勢力不斷退向西面,導致它進入歐洲,使得腐朽的羅馬帝國最終垮台,
❼ 漢匈之戰漢朝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海內虛耗,指的是國家財用衰竭,自從武帝對匈奴用兵以來,高惠文景七十內余年積儲,一朝容而盡。築朔方城,「轉漕甚遠,自山東咸被其勞,費數十百巨萬,府庫並虛」,到了元朔六年即和匈奴開戰的第十年時,已經是「陳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而到絕漠遠征時,情況已經惡化到「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的境地了(以上皆《漢書·食貨志》)。
與此相對應的,是社會上流民大量出現,據葛劍雄統計,元封四年時,關東流民高達200萬,當時關東總人口大約3000萬,則流民已佔總人口的7%,於是,「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小群以百數,掠鹵鄉里者不可稱數」(《漢書?酷吏傳》),秦末之事幾乎復現。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武帝一朝對匈作戰中,漢軍的確取得了極大戰果,對匈奴造成了沉重打擊,連得河南、河西等地,逼迫匈奴遠遁,從此漠南無王庭,使得匈奴由盛轉衰,為日後匈奴的徹底覆滅奠定了基礎。
❽ 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失敗了,為什麼反而是匈奴活不下去了呢
個人認為,最後的漢匈之戰,漢武帝雖然失敗了,但是匈奴損失慘重,內部斗爭摧毀了匈奴,所以說匈奴活不下去了。
漢武帝早年大勝匈奴,佔領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對匈奴軍隊造成了嚴重破壞,匈奴再也無法恢復昔日的輝煌。匈奴雖然在漢武帝末年打贏了漢匈之戰,但並未佔領漢地。他們與漢朝一起使用了很多年的軍事力量。漢軍每次進攻匈奴,深入腹地,窮追不舍,戰斗激烈。十多年來,匈奴的家畜都不能正常飼養,人民極度貧困,筋疲力盡。與漢朝的戰爭嚴重損害了匈奴的力量。然而,草原上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部屬民族,如五環、定陵、吳蓀等,趁機抵抗匈奴。定陵人趁匈奴精疲力竭之際,北上武侯,西進武侯。匈奴也意識到,如果再與漢朝作戰,他們作為草原霸主的地位將被其他游牧民族所取代。
必須放棄匈奴全盛時期所佔的草原。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失去一些草場就像是大量出血病人的大面積截肢。
如果沒有力量來扭轉這種循環,匈奴人的實力將繼續下降。
事實上,匈奴人從未復原。
他們有的隸屬於漢朝,有的逃到歐洲。
❾ 漢與匈奴和戰評述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基礎達標
一、 選擇題
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東夷
2. 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 B單於 C皇帝 D大王
3.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紀中期D公元1世紀中期
4. 昭君出塞發生在下列哪個皇帝統治時期 (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武帝 D漢元帝
5. 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的事件是( )。
A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B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
C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D呼韓邪單於向漢稱臣
6. 「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這一史書記載下列哪件歷史事件有關?( )。
A張騫出使西域B絲綢之路的開通C衛青、霍 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7.關於「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是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B向漢朝提出和親的是呼韓邪
C是漢朝迫於匈奴 壓力的一項和親D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8.下列對漢朝與匈奴的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兩漢對匈奴的反擊都經歷了幾次重大的戰役
B反擊匈奴後,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C反擊匈奴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加強同西域的關系
D與匈奴的和戰、友好交往是主流
二、 填空題
1.匈奴民族在 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之際,其傑出首領 單於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知識空間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2.漢武帝時,經濟繁榮, 強盛,開始對匈奴大規模反擊,奪取了 地區和 地區。 年,漢武帝又派衛青、 分別率精騎出擊匈奴,他們分道北上。在 大敗匈奴,使其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 。
3. 時, 單於入朝請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願前往,這就是歷史上稱頌的昭君出塞。這件事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 做出了重大貢獻。
能力提升
一、 選擇題
1.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的匈奴傑出首領是( )。
A.冒頓單於 B.呼韓邪單於 C.老上單於 D.郅支單於
2.下列關於冒頓單乾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秦漢之際,匈奴族的傑出首領 B.首次統一蒙古草原
C.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D.與西漢訂立和好盟約
3.賈誼(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過秦論》中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引文指的是( )。
A.蒙恬率軍反擊匈奴 B.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C.竇固率軍反擊匈奴 D.竇憲大敗北匈奴
4.(2006年,湖北荊州)衛青、霍去病沉重打擊匈奴的地點是( )。
A.漠北地區B.蒙古草原 C.河西走廊D.河套地區
5.下列對西漢與匈奴戰爭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西漢政府反對 匈奴南下掠奪是反侵略戰爭
B.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持邊境安全是正義之舉
C.是西漢政府和匈奴爭奪對西域控制權的斗爭
D.是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政權爭奪統治權 的斗爭
6.董必武《謁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其「胡」是指( )。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東胡
7.「皇帝女兒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個皇帝時的事( )。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漢元帝 D.漢和帝
8.「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這首詩是現代史學家翦伯贊所作,他在詩中贊揚了( )。
A.漢武帝 B.冒頓單於 C.王昭君 D.呼韓邪單於
在王昭君的家鄉湖北姊歸,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王昭君為了漢胡和好,遠嫁塞外。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親,懷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彈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淚下,晶瑩淚珠滴入河水頓時化作體態透明的桃花魚。從此每年三月,當香溪河畔桃花盛開的時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遊盪的桃花魚。王昭君出塞以後更加思念家鄉,可又不能回到漢朝。年老的時候,她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後安葬在歸化(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後,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乾燥,大多數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時間才長青草,據說昭君墓上的草卻是四季常青。因此,後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冢」。
二、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損失重大,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為生長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 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後,邊關的城門很晚才關閉,處處都是放牧和貿易的牛馬,好幾代人再聽不到報警的狗叫聲,老百姓再 也沒有戰爭之苦。
請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漢與匈奴的哪兩種關系?
(2)材料中的兩種歷史現象是如何出現的?
(3)你如何評價材料中的兩種歷史現象?
拓展探究
秦漢時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1)與匈奴相關的一項重大工程建築是什麼?說出其修築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領稱為什麼?請列舉出你知道的兩位匈奴首領的名字。
(3)請你列舉出這一時期,我國與匈奴關系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
(4)在與匈奴關系的主要事例中,請說出你最支持哪一種做法?並說明理由。
馬踏匈奴
西漢時期的中國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這件《馬踏匈奴》就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雕塑中,作者運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 征這位年輕的將軍。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氣勢;而另一個象徵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則仰面朝天,被無情地踏在腳下,顯得那樣渺小、醜陋,蜷縮著身體進行垂死掙扎。
(5)東漢末年以來,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最後匈奴人滅掉了哪一個政權?
(6)現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請試著說一說匈奴族在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貢獻。(說出兩點即可)並結合其所做的貢獻,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知識鏈接
你喜歡詩歌嗎?歷史與詩歌往往是分不開的。關於昭君出塞歷史上留下了許多贊揚的詩作,這里僅摘錄幾首如下,請先欣賞:
仙娥令下嫁,驕子自同和。劍乾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唐)張仲素《王昭君》
關月夜懸青 鏡,塞雲秋薄漢宮羅。君王莫信和親策,生得胡雛虜更多。
——(唐)蘇郁《詠和親》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或星《詠史》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翦伯贊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 胸臆滿,舞文弄墨總徒勞。
— —董必武
綜合上述引詩,結合昭君出塞的史實,說說你對古代「和親」政策的看法。
參考答案:
基礎達標
一、 選擇題
1.B 2.B 3.A 4.D 5.B 6.D 7.C 8.C
二、 填空題
1. 蒙古草原 秦漢 冒頓
2. 國力 河套 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 霍去病 漠北 西遷
3. 漢元帝 呼韓邪 文化交流
能力提升
一、 選擇題
1.A 2.D 3.B 4.A 5.B 6.B 7.C 8.C
二、材料分析題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戰」的關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關系。
(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被趕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邊境的匈奴人民過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積極的作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使北部邊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漢、匈和親,為兩大民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拓展探究
(1)長城。抵禦匈奴
(2)單於。冒頓、呼韓邪
(3)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漢武帝時,派衛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漢元帝時,昭君出塞與呼韓邪單於和親。
(4)昭君出塞。能以和親政策帶來民族間的長期的友好交流和和平,避免了戰爭給民族雙方所帶來的損害。
(5)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滅掉西晉。
(6)沒有匈奴。開發了祖國的邊疆;為以後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創造了匈奴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資源。(3)感悟:與匈奴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友好交往是民族之是的主流。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
知識鏈接
點撥:題中詩歌反映的是西漢和親政策的有關史實,關鍵是要了解和親政策實施的背景和目的,特別是和親後產生的影響,再選一角度談談對此政策的主觀看法。
答案:從贊同或反對任一角度談出自己的觀點均可。(提示:我國自古是個多民族國家。在兩漢時期,匈奴和漢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戰爭,也存在和平友好的關系。它們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的歷史。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在形式上有極大的相似, 但二者卻又不完全相同,這與當時的統治政策和國家實力有巨大的關 系。漢初和親與昭君和親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過和親政策換取漢匈兩族間的和平友好關系。但它們又是不同的:漢初和親是在軍事大敗情況下進行的,統治者採取了納貢求利之策,具有屈辱性,這種和條政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邊境上匈奴的騷擾問題。而昭君出塞時,呼韓邪單於向漢稱臣,請求和親,目昭君也是自願前往的,雙方是平等互利的結合。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後半個多世紀,西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❿ 漢匈之戰第一次勝利後衛青 留下的名句是什麼
根據《史記·匈奴列傳》和《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記載,這次大規模的出擊,公孫敖一路戰敗,損兵七千;公孫賀一路毫無斬獲;李廣同樣被匈奴擊敗,就連自己也一度被俘虜,最終才僥幸逃脫,唯獨首次出兵的衛青,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餘人,得勝而歸。
龍城之戰成為了漢初以來對匈奴的首次勝利,為漢朝此後進一步對匈奴實施打擊打下了良好基礎。此戰之後,衛青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也就此開始受到重用,成為漢武帝打擊匈奴的得力干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