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心理書籍觀後感

心理書籍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2 15:27:14

1. 寫一篇600字左右的關於心理健康書籍的讀後感。大學生的,可以粘貼

《心理健康枕邊書》讀後感
大一時,我閱讀了《心理健康枕邊書》一書,讀後受益很大,讓我理解了最深的人生哲理。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生活中,要面對許多的壓力:工作上的壓力、學習上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環境的壓力等。是的,壓力永遠都不會自己消失,這就要看你怎麼樣對待壓力,怎麼樣調適壓力,將壓力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讓它既能促進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又不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本書告訴大家這樣一句話:適當的壓力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訣。
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又如何面對壓力呢?今天,隨著高校學生人數的增長,大學生所面臨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學習、生活、工作、精神上等許多的困惑接踵而來,不僅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受到壓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會直接受到威脅。如何保持一個健康身心、健康的心態,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壓力就像呼吸一樣,如影隨形的伴隨著,如果我們置之不理,那麼壓力會越來越大的。現代醫學證明:壓力與疾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長期的壓力會造成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假如人的生活中去掉困難、挫折的話,人就會取得榮譽,他們會變得不可一世,驕傲自大,甚至不可羈絆到瘋狂的地步。就像輪船載重一樣,以鎮其平衡。
所以,這本書里告訴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壓力。加拿大教授塞勒博士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們,不要認為壓力只有不良影響,我們應該轉換認識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利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工作是必須的,伴隨而來的工作的壓力、煩惱也是不可避免的。適當的壓力我們還是應該要承受的,關鍵是學會調整壓力;你可能經歷過挫折、不幸、別人的說三道四,但是我們都可以把它當成土渣、垃圾,統統的走開吧!
其實,讓我們仔細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快樂,不是因為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因為他計較的較少。
從此書中,我得到了許多的啟示:正視自己的不足,正確評價自己,我的優點,也許別人就沒有,樂於接受並喜歡自己,允許自己不如別人。
放下架子,虛心學習;熱愛自己的學習,大膽面對現實並積極地去適應環境、迎接挑戰。學會自我控制各種情緒與情感——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堅強的意志品質;處理問題時的果斷性和堅持性;面對矛盾沉著冷靜的自製力,以及肯定自己和接受挑戰的能力。
平時的我們,要學會自我放鬆,書中說的,「給自己放個假,讓身體得到解放;給自己放個假,讓精神得到放鬆;給自己放個假,讓活力得到恢復;」正如專家所說的,在適當的情況下想說便說,可以找自己信得過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做到勞逸結合;想娛樂便娛樂可以自我發泄……實在不想做事時可暫時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並非追求完美。俗話說得好,記住你該記住的,忘記你該忘記的。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讓我們永遠具有積極的良好的陽光心態。學會用換位思考的方法——正確認知壓力,靈活調整自己的心態。例如,當你遇到認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協調的人際關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時,能及時進行換位思考。
最後,讓我們始終以陽光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去化解一個個壓力,恢復我們內心神聖的自由與平靜,將壓力變為動力,快樂生活、快樂學習、迎接挑戰吧。

2. 急求一篇800字以上關於心理的書籍的讀後感求大神幫助

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讀後感 我讀到的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本子,標注〔美〕A.H.馬斯洛 著,李文恬(「恬」字左邊加「氵」)譯,林方校。 雖然譯者介紹,此書是「關於人性與社會關系的研究」的著作,不過我覺得以心理學的術語,也是用馬斯洛自己的話,此書是闡明他的「成長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 人人幾乎都知道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和他的「自我實現理論」。但如果一個人不滿足於從別人的綜述中學得一知半解,那就非得讀一讀馬斯洛的《存在心理學探索》不可。 一 馬斯洛建立他的理論是從批判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開始的,他在本書中寫道:「弗洛伊德對於人的描述顯然是不合適的,他沒有考慮人的志氣、人的可以實現的希望、人的神聖的品質。弗洛伊德給我們提供了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療的最全面的體系……」「弗洛伊德向我們提供了心理疾病的一半,而我們現在必須用心理健康這一半使之完成。」 從以上的話我們可以看出,馬斯洛對人性的研究也是「動力」一派的。不過他不是象弗洛伊德一樣將動力歸之於「本能」「性本能」,他提出了動機背後的需要,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動力之源泉。 他的關於需要的理論是深刻而細致的。前面講過,一般人常常只了解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幾種需要,用它們來解釋人類活動的動機。讀過此書,才會學習到馬斯洛更深刻的論述。 首先,他是將5種需要分為「基本需要」與「成長需要」兩大類的。前4種需要屬於基本需要,最後一種才是成長需要。 第二、基本需要與成長需要的根本區別在哪裡呢?馬斯洛將基本需要看作一種「缺失性需要」,反過來說,這些需要缺失人就會得病。不過不是生理病,而要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這是馬斯洛的精神病理學。他寫道:「神經病從其核心和起源來看,似乎是一種缺失性疾病;它起源於沒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稱之為需要的東西,這些需要是和對於氨基酸和鈣的需要是一樣的,即它們的缺失就會引起疾病。」馬斯洛的這些觀點,不但具有理論和哲學上的意義,對於我們從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人來說,更具有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 第三、馬斯洛更推崇和看重成長需要。在他看來,基本需要的滿足僅是使人不得病,而追求成長需要才能使一個人更健康。基本需要的滿足需要依賴一系列客觀條件,有許多是人無法左右的。只有成長需要——自我實現,才完全是從內心而來的動機,幾乎不需要外部的條件就可以實現。有這種需要的人,更重視精神領域的價值的追求,更能擺脫世俗的名利羈絆,心態更平和,胸懷更寬廣,生活更有目標。 第四、需要的滿足必須是一層一層進行的。所以馬斯洛的發展心理學強調必須關注兒童的基本需要的滿足,需要的缺失就會使兒童的人格受損。他說:「只有感到安全的兒童才敢於健康地成長,他的安全需要必須得到滿足。」「低級需要自身充分滿足已經實現的基礎上會浮現出新的高級需要的傾向。有幸正常生長的兒童,需要獲得了滿足,當他充分嘗到的快樂厭煩了,會熱切地繼續尋求更高級的、更復雜的快樂,只要這些快樂對他來說已經變得可以得到而又無危險和威脅。」 二 馬斯洛對於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論述是激動人心的。我個人認為這些論述是他的心理學理論中最令人感動,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這是一種純粹精神上的體驗,它具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高度。「任何人在高峰體驗時,都暫時具有了我在自我實現個體中發現的許多特徵。也就是說,這時他們變成了自我實現的人。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時的性格上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情緒與認知的表現狀態。在這時候,不僅是他最快樂和最激動的時刻,而且也是他最成熟、最個體化、最完美的時刻——一句話,是他最健康的時刻。」 不要以為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是一種玄學式的論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他從認知、情緒、對同一性的體驗等幾個大的方面,說明了高峰體驗的特徵。總之,高峰體驗雖然不可人為的召之即來,但它並非不可理解。它是長期追求後的一次飛躍,是經歷長時培養後的開花結果。 「高峰體驗時刻的人,成為一個更純粹精神的而較少世故的人。」「他擺脫了阻礙、抑制、謹慎、畏懼、懷疑……」「他是更有創造性的。」「高峰體驗僅僅是善的和合乎需要的,而且從來沒有被體驗為惡的和不合乎需要的。這種體驗從本質上就是正當的。這種體驗是完美的、全面的。」 三 中國古代對於人性的理解有「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兩派。如果這樣簡單的分類,那馬斯洛是屬於相信「人性本善」的。他對世界和人的根本看法是樂觀的,在這一點上與弗洛伊德似乎是相信人性本惡迥然不同。 馬斯洛這樣表明著自己的觀點:「似乎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認為,邪惡行為是反應性的而不是本能性的。這種看法包含有這樣的意思,雖然『惡的』行為是非常深地置根於人性之中,而且是從來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當人格成熟和社會改善時,仍然可以期望縮小惡。」 所以, 「專業的心理治療家每天都在轉變和改變著人性,每天都在幫助人變成更強大、更有道德、更有創造性、更和藹的、更熱愛的、更利他的、更安祥的人。」 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道:「《詩》有之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雲。」 我們大可不必學司馬遷那樣傷感和多情。需要的是學馬斯洛等心理學大師們的榜樣,在自己不斷成長的同時,以大愛之心幫助那些基本需要缺失的人,幫助他們找回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一種助人自助的行業,幫助別人的實踐也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

3. 心理觀後感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4. 寫一篇600字左右的關於心理健康書籍的讀後感。粘貼也可以的

讓作為當代的小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
開發的年代。我們在法制的藍天下健康成長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國家十分關注我們的成長。這些年,黨一直在加強對我們的
。在法制的藍天下我們從一群
滿的小鳥,逐漸轉換成一群正准備騰飛的


提起法律,就應該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
、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
。正是因為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有條有理:正是因為由於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
到了應有的保障,我們應該感謝法律帶給我們的一切。

法律和我們息息相關,「與法律同行」從表面意思看是:和法律一起行動。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走路了,人們走在馬路上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它也受法律的控制。「
」這是法律規定的,人人都知道,可是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這樣,法律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當糾紛的出現也意味著法律的到來。它可以合理解決事故,可以讓一切平息。沒錯,如果沒有人違反法律,就沒有事故的出現,也就不需要法律的制裁。這裡面有著很奇妙的關系,而一切都關於法律,所以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
,那麼一切都不會發生了。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我們必須要
,做任何事都要與法律同行。
如何,就關繫到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品道德,甚至直接關繫到我國依法制國,建設
國家的進程。

法律,要靠我們大家自覺遵守。
,我們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小學生的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卻自我感覺已經是大人了,喜歡
,而有時卻有懷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因此有些學生喜歡
,重「感情」,講「義氣」,崇尚「路見不平
」,有人更是
,強行索取他人的個人財產,發生與他人斗毆,一句話說他不對就拳腳相加,打得你求饒為止。連點學生的樣子也沒有,
聽點,這就是
流氓。當他們在家庭、公共場所遇到社會難題時,只相信自己,過於信任自己的
,而不聽家長老者的勸阻,遇事不冷靜,行動不計後果,喜歡「先動手」,「後動腦」,事過之後也沒任何反應,知道冷靜下來發現出了大禍才
,痛恨不已。也有些人沉迷於網路、
之中,因沒錢玩游戲,常常干出
和難以想像的事情來。這時,一切的一切已經遲了,一個人的花季被
所污染了。

要以為上面所說的都是哄哄人而已,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樣的事例非常多,下面我講個給大家聽聽吧,是有關於迷戀
的。
同學是某小學五年級學生,成績優秀,還好似班級里的班幹部。有一次他考試考得特別好,爸爸就獎勵了他10元零花錢給他,
和同學商量怎樣慶祝一下,就馬上有人提議去打
,並說打
特別新鮮、刺激。抱著試試的心理,
和同學一起去了一家
學打
。沒想到就這么一腳邁進,他就被
迷住了,而且很快成為了
的「俘虜」。學習時間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糟糕,視力也在不斷下降。父母給的零花錢根本就不夠用。怎麼辦的?他決定
,乾脆去偷。他從家裡偷到學校,從學校偷到附近的商店。有一次,他實在沒有錢去打
了,就想到一家超市偷些值錢的東西去換錢。當時,超市裡只有一位收銀的老太太,沒想到在出口處被當場發現。為了不被抓住,他居然隨手拿起啤酒瓶朝老太太的頭部連擊數下,致使老太太當場死亡。痴迷於電子
會使他喪失了人性,由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淪落成了一個殺人兇手,這是多麼可怕啊。

在守法律的制度的同時,還要懂法的學生。其中離不開學校和家長的教導。學校要經常開展
課。同學們能從中學會不少法律知識,知道什麼是法律,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守法,如何面對周圍的
……老師也經常提醒我們,要我們時刻遵守學校、
。在家,只要我們一犯錯,父母就應該立刻指出來,教育我怎樣才是正確的,下次如何避免……我們用法律來約束自己,使自己避免犯錯誤。這樣,我們的確做到了
。要不,將來成為一個法盲,那可就慘了。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相互對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與邪、
、真與假、美與丑,
與丑惡交織在一起,影響著每一個人。願我們在法制的藍天下健康成長,成為二十一世紀的

5. 讀心理學書後的感想

2020心理學心得體會(一)
我認為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系和諧,很好的融於集體;能很好的適應環境…心理咨詢,是指咨詢員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通過詢問等方法解決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詢事實上是幫助來訪者實現心靈再度成長的過程。那些認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會去心理咨詢的觀念是不對的.總之,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通過這學期對大學心理的學習,我對心理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對心理學的發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後是學習了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並且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識,在團體活動中大家彼此敞開了自己的心扉,積極的參與到了集體的活動中,在此中再一次體現了集體的力量…在心理咨詢的活動課中,我認識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時心靈事多麼的需要他人的呵護,那種心與心的交流才能讓人體會到交流得喜悅,我們的心理咨詢的模仿有時會讓人感覺像節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誠的心卻又不能不讓感動,初次它讓我體會到了那種幫助別人的喜悅。活動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活躍課堂氣氛,真正達到育人效果。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活躍的生動的並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動中受到教益和啟迪,促進知行的結合。
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激發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結,形成了信念之後,進而需要在行動中表現自己。此時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為他們提供展現自己行為的機會和場所。這學期我還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協會---沁心港灣,這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僅學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識,還為其他同學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務。特別是今年的5.25活動更是深深的感動了我,老師與同學們的親密交談讓同學們,還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課上學到的知識付諸與實踐,讓我學而致用!完成了大學心理學的學習,我對自己大學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規劃,對以後的路,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可見,心理學對我們大學生的幫助之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交際方面都可以用到這方面的知識。這門選修課我很感興趣的一門,我有種不用逼自己去專心聽課,而是那種不由自主被老師所吸引的感覺。可見心理學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雖然我選修的心理課結束了,但我對心理知識的學習卻還沒有結束,或許心理學跟我以後的職業沒有什麼很大的聯系,但是心理學知識對於我的幫助卻是長遠的,甚至是一生的。

6. 讀心理學書籍有感,500字的!

什麼書? 你沒有目標那麼你哪裡來的結果!

7. 心理書籍讀後感1500字有的速度給我

心理學書籍讀後感》由網友提供或由範文網於網路收集與整理,其版權屬於原作者。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by Alfred Adler)這本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Alfred Adler寫的。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心理學的先驅。至於這本書內容是什麼,大家之後就可以知道。我就在此談論一下我的感受。 Alfred Adler從書的一開始,就強調與人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生活的意義就在於他為別人做了些什麼。缺乏合作精神的人,總是抱怨:我為什麼要首先關心別人,別人從來沒有關心我。而 Alfred Adler認為,人必須首先表現出合作精神,對別人的關心,這樣有利於個人發展。另外,他還強調每個人都想表現出與其他人不同的優越感,之所以想表現出優越感,是因為每一個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我們需要做的是就是,在展現優越感的時候,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不同,每個人可能在不同方面很有成就,每個人不可能在各個方面都牛逼,所以我們需要去欣賞別人,去和別人合作!心理學與成長(Psychology and Personal Growth)這本書描述成長中迷茫和人生方向的問題。它給出心理學家給出了關於人生種種問題的看法,如何對待人生選擇,人生軌跡。書中分三個部分,一是自我認同,二是人類見溝通,三是成長動力。本書序有已經話很是受益——生命中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如何選擇並創造一種真實的生活,一種真正經歷過的生活。知道你是誰、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現在是什麼樣,以及你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說出你的秘密(Tell you my secrets)這本書是雷明寫的。他真實記錄了他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遇到案例。我發現自己真正去理解心理學、真正對心理學興趣的時候,就是心理學家對每個案例分析的時候。這本書就是對每一個案例,每一個案例的結果寫的相當詳細。我感覺自己從中學到了很多。如何在咨詢工作中分析別人心理,如何從別人語言分析別人內心深處的想法,這些都是從本書中學習到的。本書有九個案例,道具人、裸奔者、猥瑣男、同性戀等一系列案例。每當讀每個案例,我似乎就在感受到一個人,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人的一生。在這里我要感謝雷明老師。我記得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只有自知之明者,就是那些知道自己心理有問題並且想解決它的人,才能得到很好的心理咨詢結果。

8. 求一篇有關心理學方面書籍的讀後感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2008-05-06 01:50:11)
標簽:雜談 分類:本科作業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裡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裡,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對於初學者和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書,本書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能幫助你逐漸產生對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學心理學的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類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裨益。

9. 急求一篇800字以上關於心理的書籍的讀後感大神們幫幫忙

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讀後感 我讀到的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本子,標注〔美〕A.H.馬斯洛 著,李文恬(「恬」字左邊加「氵」)譯,林方校。 雖然譯者介紹,此書是「關於人性與社會關系的研究」的著作,不過我覺得以心理學的術語,也是用馬斯洛自己的話,此書是闡明他的「成長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 人人幾乎都知道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和他的「自我實現理論」。但如果一個人不滿足於從別人的綜述中學得一知半解,那就非得讀一讀馬斯洛的《存在心理學探索》不可。 一 馬斯洛建立他的理論是從批判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開始的,他在本書中寫道:「弗洛伊德對於人的描述顯然是不合適的,他沒有考慮人的志氣、人的可以實現的希望、人的神聖的品質。弗洛伊德給我們提供了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療的最全面的體系……」「弗洛伊德向我們提供了心理疾病的一半,而我們現在必須用心理健康這一半使之完成。」 從以上的話我們可以看出,馬斯洛對人性的研究也是「動力」一派的。不過他不是象弗洛伊德一樣將動力歸之於「本能」「性本能」,他提出了動機背後的需要,這才是人生的真正動力之源泉。 他的關於需要的理論是深刻而細致的。前面講過,一般人常常只了解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幾種需要,用它們來解釋人類活動的動機。讀過此書,才會學習到馬斯洛更深刻的論述。 首先,他是將5種需要分為「基本需要」與「成長需要」兩大類的。前4種需要屬於基本需要,最後一種才是成長需要。 第二、基本需要與成長需要的根本區別在哪裡呢?馬斯洛將基本需要看作一種「缺失性需要」,反過來說,這些需要缺失人就會得病。不過不是生理病,而要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這是馬斯洛的精神病理學。他寫道:「神經病從其核心和起源來看,似乎是一種缺失性疾病;它起源於沒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稱之為需要的東西,這些需要是和對於氨基酸和鈣的需要是一樣的,即它們的缺失就會引起疾病。」馬斯洛的這些觀點,不但具有理論和哲學上的意義,對於我們從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人來說,更具有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 第三、馬斯洛更推崇和看重成長需要。在他看來,基本需要的滿足僅是使人不得病,而追求成長需要才能使一個人更健康。基本需要的滿足需要依賴一系列客觀條件,有許多是人無法左右的。只有成長需要——自我實現,才完全是從內心而來的動機,幾乎不需要外部的條件就可以實現。有這種需要的人,更重視精神領域的價值的追求,更能擺脫世俗的名利羈絆,心態更平和,胸懷更寬廣,生活更有目標。 第四、需要的滿足必須是一層一層進行的。所以馬斯洛的發展心理學強調必須關注兒童的基本需要的滿足,需要的缺失就會使兒童的人格受損。他說:「只有感到安全的兒童才敢於健康地成長,他的安全需要必須得到滿足。」「低級需要自身充分滿足已經實現的基礎上會浮現出新的高級需要的傾向。有幸正常生長的兒童,需要獲得了滿足,當他充分嘗到的快樂厭煩了,會熱切地繼續尋求更高級的、更復雜的快樂,只要這些快樂對他來說已經變得可以得到而又無危險和威脅。」 二 馬斯洛對於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論述是激動人心的。我個人認為這些論述是他的心理學理論中最令人感動,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這是一種純粹精神上的體驗,它具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高度。「任何人在高峰體驗時,都暫時具有了我在自我實現個體中發現的許多特徵。也就是說,這時他們變成了自我實現的人。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時的性格上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情緒與認知的表現狀態。在這時候,不僅是他最快樂和最激動的時刻,而且也是他最成熟、最個體化、最完美的時刻——一句話,是他最健康的時刻。」 不要以為馬斯洛的高峰體驗是一種玄學式的論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他從認知、情緒、對同一性的體驗等幾個大的方面,說明了高峰體驗的特徵。總之,高峰體驗雖然不可人為的召之即來,但它並非不可理解。它是長期追求後的一次飛躍,是經歷長時培養後的開花結果。 「高峰體驗時刻的人,成為一個更純粹精神的而較少世故的人。」「他擺脫了阻礙、抑制、謹慎、畏懼、懷疑……」「他是更有創造性的。」「高峰體驗僅僅是善的和合乎需要的,而且從來沒有被體驗為惡的和不合乎需要的。這種體驗從本質上就是正當的。這種體驗是完美的、全面的。」 三 中國古代對於人性的理解有「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兩派。如果這樣簡單的分類,那馬斯洛是屬於相信「人性本善」的。他對世界和人的根本看法是樂觀的,在這一點上與弗洛伊德似乎是相信人性本惡迥然不同。 馬斯洛這樣表明著自己的觀點:「似乎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認為,邪惡行為是反應性的而不是本能性的。這種看法包含有這樣的意思,雖然『惡的』行為是非常深地置根於人性之中,而且是從來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是,當人格成熟和社會改善時,仍然可以期望縮小惡。」 所以, 「專業的心理治療家每天都在轉變和改變著人性,每天都在幫助人變成更強大、更有道德、更有創造性、更和藹的、更熱愛的、更利他的、更安祥的人。」 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寫道:「《詩》有之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雲。」 我們大可不必學司馬遷那樣傷感和多情。需要的是學馬斯洛等心理學大師們的榜樣,在自己不斷成長的同時,以大愛之心幫助那些基本需要缺失的人,幫助他們找回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一種助人自助的行業,幫助別人的實踐也是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

10. 求個心理學的書觀後感2000字的,要原創。謝謝,急!!!

推薦個網站藍心網可以去看看

超個人心理學及相關書目推薦、部分書籍讀後感
----巫小仙

超個人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主流心理學主要以病理學為依據,認為心理健康只不過是身體上「沒有病」而已。超個人心理學則認為心理健康包含著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內在潛能和價值的最高實現,達到身心健康長壽、超凡脫俗的境界。

對於超個人心理現象和神秘的內心體驗的研究,主流心理學要麼認為它毫無意義、要麼斥之為病態的或宗教的。超個人心理學則認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認同是有重大差異的;並且認為所謂神秘體驗中也存在著科學真理。科學心理學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讓位給宗教。

針對主流心理學的這些不足,馬斯洛、薩蒂奇、格羅夫等人多次協商,決心建立「第四種心理學」,即超個人心理學。1969年春《超個人心理學雜志》創刊,1971年超個人心理學會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還有塔爾特(C.Tart)、沃什(R.N.Walsh)、威爾伯(K.Wilber)、克瑞普納(S.Krippner)、阿瑪斯(A.H.lmaas)等人.

超個人心理學關心的是那些與「終極的人類能力或潛能」有關的心理學方面。薩蒂奇曾指出:「這種新出現的超個人心理學(第四勢力)特別關注對成長、個人和種族的超越需要、終極價值、統一的意識、高峰體驗、存在價值、神入、神秘體驗、敬畏、存在、自我實現、本質、極樂、驚嘆、終極意義、超越自我、精神、一體性、宇宙意識、個人與種族的協同一致、最高的人際了解、日常生活的神聖化、超越現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戲、最高的覺知、反應與表達,以及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等實證的與科學的研究,對它們的認真貫徹實施和研究發現」。

超個人心理學有三個關鍵性主張:第一,超個人心理學家認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以外,還有精神(或靈性)的層面;第二,超個人心理學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大多數人盲目和錯誤地認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種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觀念,或認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識狀態下所含含糊糊覺察到的所謂「我」,但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為我,也就是說,都不是「真我」;第三,超個人心理學家強調,每個人都不是絕對獨立的個體,而是屬於「大我」,並置根於「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學所強調的自我實現而已,人還需要自我超越。

對我而言最迷人的就是威爾伯的著作。

初讀時就與人曰:我只承認兩個天才,一個是寫《丹東之死》的畢希納,另一個便是威爾伯。只惜畢希納這等人物二十四歲即死於高熱,不再得見其他著作。如今怕是只承認威爾伯一人。

通達廣博的威爾伯以整合觀點為核心,憑借深入到底的洞悉力和幾乎恐怖的歸納整合能力,提出了詮釋法界構成演化的二十條法則、四大象限、從長青哲學的大存有連上發展而來的意識光譜等基本概念,展示了能同時容納科學、宗教、藝術、社會、哲學、個人內心成長、靈性擢升等各方面的統觀知識體系。由此揭露了許多領域有意或無意忽視其他方面,這樣排他的封閉、狹隘和傲慢,最終造成自身體系的崩毀坍塌。

他所謂「定位歸納」法的關鍵觀念在於:各種不同的知識領域在純抽象的層次上,其實是相互融通的。將各種領域的相對真理提煉歸納,串連成緊密相系的網狀綱要,可由此照見較為狹窄的途徑中的不完整。

瑪麗琳的《寶瓶同謀》和威爾伯的《萬法簡史》都是讓譯者苦不堪言的「硬書」,橫跨各大領域,以純粹的理性研究態度切入意識領域,視野開闊,對資訊的處理和思考的深入精密著縱橫捭闔,對普遍存在的盲信、崇拜、教條、傳統的狹隘以及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理論和觀念有著強大的除舊布新作用。

毫不誇張地說,那是難以概其綱領敘其精妙的。絕不是我這樣幾筆帶過能夠展示筋骨的,頂多隻是描其皮相。

《萬法簡史》里威爾伯試圖定位詮釋整個「法界」的氣魄令人咋舌,所謂「法界」是包含了物質、生命、心智、靈魂和靈性等所有存在領域的定性本質與過程。他提出二十條法則,如法界由全子組成,所謂全子,既為整體又為更大整體的部分。全子沿著一定的秩序演化,謂為「全階序」……等等。

由個人、集體、內在、外在組成的這看似思考范疇極其簡單的四大象限,填充後且不敢說是最嚴密周到的考量體系,但確定的是,展開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知識地圖,比以往支離破碎上的傲慢要開闊寬容得多。

在這幾個基本概念的支撐下,他探討了遠古、魔幻、神話、理性和存在期的核心觀念的發展脈絡,尤其理清了長久以來存在於各領域的「前成規期」和「後成規期」(前和超)的混淆,以及各種現代與後現代典範里或明顯或微妙的二元對立議題。

額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定性式術語挑剔得近乎苛刻的選擇,很大程度地昭示了,如今使用的語言系統是如何僵化了我們的思維,將我們帶入了狹隘的境地。

但讀來擊節贊嘆,如獲至寶,非但不覺艱澀枯燥,反而覺得像熠熠生輝的明珠,本散落四處,現終被一雙用心的手拾起串聯,美得光芒四射。

有時甚至覺得自己以前在不少領域浮光掠影地涉獵,彷彿只等待著有朝一日與這般書籍的邂逅。於是零亂散落的知識碎片像遇到一隻魔棒,輕輕一揮調遣,各自歸位,整個的知識結構震顫抖動,渣滓簌簌落下,雜亂殘缺而僵固的認知結構整合成具有更好彈性的新結構演化,並將持續演化。

契合之處實在太多,難以細述,只一點於我尤其重要。「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本源存在,能消解和否定各種由此延伸發散並固置的價值意義,而不是被各種觀念所抽象掉?是否它的核心在於有流動著的、生發性的否定力量?如有,如何跳出先驗范疇和已有概念的陰影,去追溯這種個人真實性?」

這個問題現在仍舊沒有解決,只是我終於清楚明白我那時始終覺得不對勁的重點——我尋求和相信的,是那冠以千名的,本體、道、梵、諦、空性、上帝、絕對真理等的個人真實體驗,我要棄絕的是對這種體驗扭曲了的詮釋。用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則是,我尋求的是真正的光明,而不是光明的投影。

而威爾伯帶來的是我態度的轉變——只要放下盲信,一直保持辨別,這投影也就是入口所在。各種詮釋都可為我所用。

「我所尋找的,正是那尋視的。」
(二)
《恩寵與勇氣》被稱為威爾伯難得的感性之作,以他和妻子崔雅的靈修之路貫穿始末,由崔雅的日記、威爾伯的補充註解以及學術議題組成,一則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在「偉大的智慧傳統、靜修的本質、心理療法與靈修的關系,以及健康與治療的本質」(威爾伯語)的主題表達中,盪氣回腸地演繹。

美麗聰慧的崔雅,有著十多年的靈修基礎,已認為自己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適合的男人,卻在三十六歲那年遇到了「夢寐以求的男人」——小她兩歲,身高一米九五、光頭、長相猶如外星人的超個人心理學者肯。倆人一觸鍾情,第一次見面就感覺奇妙,彷彿生生世世都在尋找對方。兩周後決定結婚。卻在新婚幾天後發現崔雅患了癌症……

這戲劇化的開頭簡直像一個童話故事的初始。也是我「夢寐以求」的——一個契合的靈魂伴侶,一份能全方位深入並促進彼此發展轉化的關系。

真正吸引我的,除了書中對以上那些主題純理論的介紹探討,便是在崔雅在面對種種挑戰——癌症、身心反應、情緒起伏、夫妻間的齟齬——時,對自我的坦誠得接近赤裸的自省和剖析。

在崔雅和肯的身上都發現了不少自己也有的特質,綜合起來是過於陽性、傾向於做而非存在的價值觀;對理性、智慮的執著;強烈的掌控欲; 「喜歡在最簡單的事物上編織理論」;對「由理論、邏輯、概念與符號組合而成的理念的阿波羅世界」的熱愛……

有了這樣的印證,隨著倆人赤誠地一步步自我揭露、剖析和轉化,尤其是閱讀倆人身心靈都落入泥潭的艱難時期的敘述,我很多深埋的意識也隨之曝光,輔以阿瑪斯強有力的威脅和干擾,開始自我轉化與自療。

讀到最後,崔雅接納和承擔了生命中的種種磨難,通過愛與慈悲的修行,保持了靜定、喜悅、自在並充滿著生命力的精神狀態,並透過磨難轉化自我,最終解脫。而肯也從放棄自己的事業、五年隨侍左右這樣無私的奉獻中,了悟了無我和解脫的真諦。

讀到接近末尾時忍不住流淚,完全讀畢,心中卻是一片純然的溫暖平靜。

<三>

阿瑪斯「鑽石途徑」的理論基石,在我看來幾乎足以概括所有非後人本心理學的「坑洞」理論。

此理論的核心在於:剛出生的孩子和本體是合一的(當然,這種不能分辨的合一與後來證悟了的合一,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童年某些創傷經驗、與環境互動中的艱難造成了失去和本體某些面向的聯結,會造成某些坑洞。而一旦隔絕了本體中的能量、熱情及價值感,我們勢必會感到虛弱、匱乏和不滿足。無法安住在匱乏感上,會造成兩種傾向——逃避傾向,補洞傾向。

補洞傾嚮往往是被我們的自我和整個社會所認可的,它促使我們向外追尋各種的肯定、贊美和支撐,來自父母的、朋友的、愛人的、工作的、地位的等等。一旦那個用來補洞的對象發生改變,會立刻帶來不安全感,這時就會企圖固定對象在原位,以維持洞被填滿的暫時滿足。(這簡直可以用來分析所有的關系,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物之間)

整個社會就這樣建立在補洞的基礎上。男性往往表現為追求事業的成就,極端的則拚命追逐金錢、權力,女性多表現為對一份穩定的關系的追求,極端些的病態依賴伴侶。

我們都希望被愛被關注被肯定,由此來維護自我的安全感和價值感。這份對價值感、安全感的需求隱藏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上——穿衣打扮,說話措辭,順服他人和社會的要求。

依照社會標准順服地存活,其實是和大家一樣地補洞,總是安全而容易的,不會受到排斥。若一個人不以一般的方式來補洞,甚而不補洞,必然會威脅到別的補洞的人,讓補洞者更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匱乏,從而引來對他的排斥和攻擊。

而被人否定和貶抑(尤其是親近的人)時,都常常不舒服,會自動護衛和反擊。因為底端是對孤絕、被拋棄的恐懼,通過自我防衛機制的處理,通常表現為通過否定對方(批判、攻擊、說服),以否定對方對自己的否定。

補洞傾向從本質上而言,也是一種逃避。我們從來都無法安住當下,完全地去經驗那份匱乏和不滿足,用各種事物、追逐、游戲來打發時間,為自己設立一個又一個目標企圖獲得些許安穩的確定性,將意義賦給外物——工作、愛人、興趣,用忙碌來使自己對匱乏的感覺遲鈍,以求得暫時性的虛假滿足。

而真正的喜悅、滿足、意義、力量、愛與慈悲都是來自本體。

阿瑪斯在「鑽石途徑系列」的第二章就介紹了如此完備的「坑洞理論」,他系統的現代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個案知識,即使不涉及深層次的靈修方面,說服力也是很強大的。他對心理議題的探討客觀得簡直無情,促使我反觀自照,努力保持對自我的覺察。

初讀時心中滋味復雜,苦樂交陳,有幾個晚上煩躁不堪,幾乎恨不得把書狠狠砸出去。它一方面揭露性過強、印證極多,另一方面威脅實在太大,劇烈動搖了私我的根基。

我讀書一般都容易讀得興奮,阿瑪斯的書每晚卻讀得我很快睏倦,巴不得早點丟了睡覺,也是不願意麵對自我真相的一種逃避。

在斷斷續續保持了近一個月對內心狀態、情緒生滅的覺察後,終於可以承認這個真相:我和絕大部分人一樣,基本每天的行為、念頭和情緒都是一種近乎自動化的機械反應,它的構成機制十分單調,只有恐懼、慾望和自我防衛三個基本單位,以抗拒為關鍵演化點,遇到外在刺激時,可以表現和發展出各種花樣:逃避、期待、興奮、壓力、耽溺、焦慮、憤怒、沮喪、悲傷、嫉妒、仇恨、認同、譴責、批判……通過投射和外界緊密連接,和過去的經驗組合成「人格」這個冒牌貨。

我們習慣以各種各樣的身份包裹自己,而所謂的「自我」只是被恐懼、慾望和自我防衛機制所掌控、由一堆舊有觀念、記憶累積而成的機械反應物,「自我」還渾然不覺感覺良好。

這完全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最細致真實的個人體驗,在意念的升起之處目睹所得。

認識到內心的混亂破碎並不亞於外在世界,甚至本就是一體,所謂外在世界的種種都只是內在意識投射和擴張的結果——這實在是讓人難受的事,震撼比以往看見這個社會的愚鈍腐爛更大。畢竟我們習慣主客對立,事不關己。

尤其憋屈的是,阿瑪斯把意識上所有的問題追溯下去,都歸結為「和本體某個面向失去了連接」,本體這個個我壓根沒見過沒體驗過的內在寶貝,不可能不接受我的懷疑。

調整好心態,放下抗拒來讀阿瑪斯,斬獲頗豐。他是充滿洞見的靈性導師,用通俗易懂但深具穿透力的語言來探討各種議題。

最關鍵的是,他和克里希那穆提都使我從那個理念的阿波羅世界回歸到最切身的體驗和認知轉化上。讓我意識到,智性的進益如果沒有心靈的修煉配合,是一種極不平衡的畸形發展,而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我的文字世界,竟然都建築在我對內心的整體結構和自身局限幾無所知的情況下。

若能保持覺察,大部分時候的經驗都是正向的,都是能夠拓展出空間,並在偶爾安住當下的瞬間體味到空寂里的平靜與喜悅。堅持了十來天後,就能很快識辨出自我緊縮的傾向,不止覺察到心念的走向,也能捕捉到它對身體的影響(對我是往往帶來肩頸部位的緊張和僵硬)。

再配合以羅伊的情緒平衡技巧,輔以腹式呼吸,抓住身體不適時使情況糟糕的關鍵點——升起的第一個抗拒念頭,頗能緩解不舒服條件反射式的緊張和抗拒。

但我遠做不到「無揀擇的覺察」,無法不以自己的認知去評斷干擾,最好的時候也只能目睹著自己念頭的升起,並目睹自己對念頭的抗拒,因抗拒而升起嗔意,覺察到嗔意,又生出對嗔意的惱怒,再是覺察惱怒,升起對惱怒的恨意……這一細微迅速而永遠上演的模式。

最糟糕的時候則是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因為覺察到自我防衛的機制有多麼頑固和難以抵抗,它一層一層地敷在恐懼和慾望的雙面體上,露出猙獰的嘴臉朝我得意地笑。於是會連續產生——憤怒、自憐、投射、批判、自我認同、壓抑、否認以及企圖以理性分析轉移注意力——等各式各樣的逃避方式,被意識到後,情緒只會更加糟糕,愈演愈烈。

用威爾伯的比喻,這好像凍瘡,本來是凍著的,因為麻木遲鈍反而不覺得痛,現在解凍了一部分,開始痛得受不了。問題沒有解決,敏銳程度增加,只增了痛苦。

這樣的問題,是只能獨自面對的,無人訴說。

無人可訴說的原因在於:

一、我覺得棘手的這些問題已經超出一般人關注、思考的層面,如要闡釋,則牽一發動全身,要迅速介紹足夠的背景知識網路是不可能的。

二、否定、反叛和轉化某個東西的力量,來源於更強大事物作為後盾。我窺見問題,必也窺見可能的明光。而訴說的對象很可能不見明光只聞問題。

三、即使訴說的對象有誠意和耐心了解問題本身和背景知識脈絡,但它們太具威脅性,攸關緊縮著的「私我」的生死,教人難以接受。

而無論訴說的內容為何,訴說本身就是一種尋求肯定的企圖,說給不懂的人只會增加自憐和憤怒,於事無補。

但不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去看,這一意識的覺察和轉化自療初始,都是必要且有利的。

我承認,某些最根本的「傻問題」,比如「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一直不知道答案,且不知是否有能力找尋答案。但這團問題的火焰我想讓它一直燃燒下去,燒掉所有的無明,用各種各樣的觀察和學習喂養它,而不是試圖以任何外來的答案熄滅它,不管是社會的、宗教的、文化的還是證悟者的。以免陷入自以為知的渾噩生活。

提煉歸納出想要對治的四個主要問題為:

一、強烈的掌控欲(底端隱藏的不安全感)

二、投射問題(批判性、攻擊性、意義感)

三、合理化自己的嚴重傾向(自動防衛機制)

四、明知有些習慣是自身發展的阻礙,大部分時間仍舊保持著(慣性和惰性)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