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影評
A.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的詳細劇情,因為自己沒看過,想了解下內容
天水圍的日與夜 ◎譯 名 天水圍的日與夜
◎片 名 The Way We Are
◎年 代 2008
◎國 家 中國香港
◎類 別 劇情
◎語 言 國語
◎片 長 91mins
◎導 演 許鞍華 Ann Hui
◎主 演 鮑起靜 Hee Ching Paw ... Mrs. Cheung
梁進龍 Jinlong Liang
梁寬 Kuan Liang
陳麗雲 Chen Liyun
◎上映日期: 2008年3月27日 香港
劇情簡介: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
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梁歡,年輕時曾經在市區里賣生果,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天水圍社區,與張母住在同一棟大廈,並與張母之間成為了朋友……
張家安、張母,以及梁歡,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過著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也在那平淡的日子裡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影片簡評:
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以社區為背景的劇情片在八九十年代曾經不少的出現,像爾冬升的《癲佬正傳》、鄭則仕的《何必有我?》、張之亮的《籠民》等都是代表,而去年邱禮濤導演的《性工作者十日談》及羅永昌導演的《每當變幻時》也都是圍繞著社區而展開的故事片,而許鞍華再度的以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注起普通人在社區里的日常生活。
就如片名所說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影像關注的焦點是這個曾經一度曾為傳媒爭相報道的「悲情」社區——天水圍,而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時,與《天水圍的日與夜》一起展映的還有劉國昌導演的《圍·城》,同樣是以天水圍為故事背景,但偏向於刻畫這個社區的悲情事件(也即將這個社區的一些社會問題放大其悲劇的一面),而《天水圍的日與夜》里盡管也有單親家庭問題、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而顯得比較的溫情。
而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剛好就代表著這個社區里最為普通的三代人。兒子張家安代表著年輕的一代,成績普普通通,對未來難免有所想法而同學之間也會出現一些如早戀之類的問題,會考結束後在家等待著放榜,並主要是無聊的躲在家裡打游戲機度日——如此的狀態即使是在內地不少城市裡的中學生之間也是最平常不過的;母親則代表著中年一代的香港人,盡管在日常生活裡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喜怒哀樂早就融解於她的堅強里,她安心而平靜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試圖幫助別人,相信明天會更好——就像是很多出生於五六十年代並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騰飛時期成長的女兒一樣,早早放棄學業出來工作並供養家裡兄弟們讀書,步入中年後則過著人工不高、簡單但自我感到滿足與充實的日常生活;至於代表老年人的是梁歡,她在年輕時前往香港市區的繁華地段賣生果為生,年老之後落葉歸根回到了故土天水圍養老,似乎有些漫不經心的數著日子生活……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輪回(影片似乎暗示著平平凡凡的張家安將會到繁華市區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閑的打拚半輩子然後再回到故居養老),而穿插其間的,不再是《圍·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讓人感動的人情。
幕後花絮:
「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很多年,電影依舊還是男性為主的世界,香港電影近30年來,男人堆里總是默默站著一個目光坦盪的許鞍華——拍片不快,賺不到什麼大錢,但就是願意拍電影。雖然作品成就有高有低,但在香港,甚至在亞洲,幾乎找不出一個女導演可以與之匹敵」,在創刊號的《香港電影》雜志上,如此的介紹了許鞍華這位依然在香港電影圈裡堅持拍片的女導演。而最近,她也獲得了福岡亞洲文化大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這也是對她的藝術生涯的肯定。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的許鞍華,母親是一位日本人,而她自己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古典文學方面則深受祖父的影響。她在澳門和香港長大,中學時期就很喜歡看電影,在香港大學獲得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倫敦電影學院學習電影專業,返港後一度擔任胡金銓的助理,然後又在電視台任職,後來才在七十年代末執導影片,並先後執導了《瘋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佳作,成為香港電影新浪潮以來最重要的香港女導演。
最近,除了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之外,她的新片《天水圍的日與夜》將於7月17日在百老匯電影院獨家上映,映期暫定一周。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談城市悲情,以溫情角度描寫天水圍區內境況,攝制隊入區實景拍攝,居民熱情協助兼樂意出鏡。許鞍華眼中的天水圍不見愁雲慘霧,居民安於平淡生活與一眾港人無異。正如許鞍華不拍戲的日子就跟大家一樣,每日去飲杯奶茶,食個菠蘿油(菠蘿包橫向切開夾著一塊厚切的牛油),照顧家中母親,過著平凡不過的規律生活。天水圍連環發生幾宗家庭悲劇,引起全港關注,當過度關心甚至被藉此作噱頭之後,外界的熱情又冷卻下來。許鞍華在天水圍發生遺棄小女兒慘案之前,已想拍關於這里的故事,當她接觸過該區居民,發覺他們並沒報道形容那樣悲,所以決定用寫實手法去描述這里的人與情,不想再標榜「悲情城市」。
許鞍華為搜集數據,由資深社工邵家瑧安排跟隨一位朗區社工入區體察。她對這里的首個印象,是一班拖男帶女學拍短片的可愛主婦。「我當時見到她們每人手拿一部DV攝錄機,跟著社工到處去拍,社工就好像導游帶著全班師奶,第一個感覺很奇怪。再看她們都帶著小朋友在身邊,還有雨遮、萬金油等等大堆行裝一路拍,實在令人很佩服,若你看見也會喜歡她們。我想,這就是天水圍的精神。」
覓男主角一波三折
而許鞍華更邀得久未拍戲的陳玉蓮助陣客串,「私下與陳玉蓮並非好朋友,但我很喜歡她的戲,曾幾次邀她拍片,她都不想拍,這次再找她,她一口就答應,當時她快將要復出,客串拍了一天,我覺得她成熟了很多。」當然正面的電影題材也是打動陳玉蓮肯重返銀幕的原因,許鞍華又找來曾合作的鮑起靜當女主角飾單親母親,倒是物色男主角屢遇波折。「花1個月見過百多個男生都找不到合適人選去演這個中學生,甚至想過用一個TB(Tomboy,男性化的女孩子)去反串。到終於找到了,他又突然失蹤,當時劇組打算另找人選,我愈想愈不忿,索性走上他家找人。」
忽然殺上門的絕妙過程,許鞍華重提起都忍不住笑:「當晚我9點多去到,這個男孩子的媽媽應門,她的樣子好像一個年輕版的我!她見到我也驚訝得說話吞吞吐吐說:『你……你……你就是許鞍華!』當她知道整件事後就解釋因兒子內向欠自信,然後連姨媽都連夜趕來幫忙。男生回來一開門,見全屋女人在等他,當下嚇呆了!」結果集眾人力量,許鞍華成功覓得男主角。三娘勸小男生接戲有別於以往開拍的片種,這次處理生活化寫實題材,許鞍華的拍攝心情比較輕松。但只要有合適的故事,她說也想找張學友梁家輝、劉青雲等巨星開拍大製作。「我不太想返內地拍戲,一開戲起碼要去幾個月,媽媽年紀大,我不放心她。」
B.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什麼主題啊,怎麼看不懂
以前有看過許鞍華導演的片子嗎?其實《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是她一貫風格的延內續,我覺得這部片子容感覺上和羅永昌導演的《每當變幻時》很像,就是那種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許鞍華用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注起普通人在社區里的日常生活。
要理解主題你就要理解一些香港的本土文化,《天水圍的日與夜》里盡管也有單親家庭問題、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這些問題,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而顯得比較的溫情,所以這部電影還就是一部溫情電影。所以不要太去苛刻主題,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和周圍環境之間相依的關系,能看到這些,讓你感動了,就是看到主題了。
C. 誰看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幫忙寫篇觀後感
這個故事講了一位母親和她兒子過的平淡生活。故事很散,但卻給人感動的情緒。
故事中的母親是個很善良的人,在整個故事中,認識了一位婆婆,用她的善良來幫助那位婆婆,和那位婆婆成了很好的鄰居。她的兒子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學習很好,而那位母親也辛辛苦苦地為兒子准備會考。她在超市工作,錢掙得並不多。
但是這樣,他們並不難過抱怨,微笑著,好像沉浸在陽光下似的,那微笑,很堅強。片中的那位母親很早就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也就是她孩子的父親,但一家人卻堅強的活著,依然露出堅強而滿足的微笑。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對父親也是丈夫就沒有了感情。在其中的一個片段,兒子張家安穿不了爸爸的牛仔褲時,他說要丟了時,那位母親出了門來到垃圾桶前時,打開蓋子把它丟了時,卻又把它撿了回來,因為捨不得這份情,這位母親哭了,也說明這位母親一直隱藏著對丈夫的感情,堅強的把家安帶大,再加上這生活並不富裕,房間又擠又小,每天去超市上班,供兒子家安上學。
當我看到這位母親幸福的微笑時,難過?不是。愧疚?不是。而看到那匆匆的背影時,我明白了,原來是敬佩。這位母親堅強,完全不覺得自己受家庭經濟所困擾,擁有一顆樂觀的心,她很善良,這看上去很傻,但她自己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做,她讓自己開心了,也讓周圍每個人都開心了,那可以稱是「老好人吧」。
也許不止是怎麼回事,我明白了,生活並不是牽絆你心情的重要緣故,關鍵看你對生活是什麼態度。
到最後時,整個片子以過節為結尾,體現了一片歡騰的景象,同樣,也體現了她的內心。
D. 求 許鞍華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 百度雲資源 要有中字的謝謝
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的日與夜
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原是一條小圍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但今天它的30萬居民多為底層勞工(其中有諸多新移民及大陸新娘)。由於天水圍發生過多起震驚港媒的倫常慘案,該地被視作「悲情市鎮」,可是其中多數居民平日其實過著與其他港人並無差異的生活,相依為命的貴(鮑起靜)與張家安(梁進龍)母子便是如此。
年紀輕輕便守寡的貴14歲出來做工,先後供兩個弟弟念完大學,如今他們做成富貴人,她依舊是超市女工一名,但是她並不覺上天待她刻薄,每日生活都很樂觀。張家安是乖乖仔,會考完畢沒找暑期工做的他多數時候會呆在家裡睡覺或看電視,外出見朋友、參加活動的時間非常有限。母子一起坐下吃晚飯聊天時,說的也是該買哪家報紙一類再平常不過的話。
與他們住在同一棟樓里的阿婆梁歡(陳麗雲)是新搬來的住戶,她每日過著鬱郁寡歡、斤斤計較的孤獨生活。憑著曾在市區賣過果蔬的經驗,她在貴工作的超市找到份工。起初,她與貴不過是見面點頭之交,且神情相當冷漠,但慢慢地,貴的慷慨與無私融化了她心中的冰山。而貴在了解到她的心結後,給了她更多溫暖,兩人漸漸親如母女。
日子一天天過,張家安亦從母親身上、幾件平常事中了解到生活的多面,舅舅們並沒在心理上疏遠他們母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他做好了若是會考成績不理想,便出來做事的准備
E. 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好看嗎拍的真實嗎
當然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是那樣,不過電影還是很真實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內
其實容有很多大陸移到香港那邊的權利都沒什麼保障,天水圍那邊貌似是新建區,里中心遠離內地近,據說隔著海就能望到大陸。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還不錯,就是有點小悲傷,還挺值得一看的,建議你可以看一下天水圍的日與夜,更溫情一些
F. 天水圍的日與夜的電影劇情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回依為命,比較聽從答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
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梁歡,年輕時曾經在市區里賣生果,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天水圍社區,與張母住在同一棟大廈,並與張母之間成為了朋友。
張家安、張母,以及梁歡,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過著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也在那平淡的日子裡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
G. 天水圍的日與夜 英語影評
Ann Hui,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Hong Kong director, is perhaps the closer soulmate to Mike Leigh in world cinema today. "The Way We Are" tells the story of a hardworking, good-hearted widow (Mrs. Cheung) who is living with his teenage son (Ka-on) in a housing estate in Tinshuiwai, a suburb regularly featured in the news for all the wrong reasons - family suicide packs, problem teens abusing drugs and massive unemployment.
At the start we see the two circling around in a tiny apartment with little communication, each trapped in their own worlds. Cheung works in the fruit counter in a supermarket, while Ka-on spends his summer vacation idling at home waiting for the results of his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Soon we are introced to Cheung's extended family - then we learn that she spent her young alt life working hard in factories to support her two younger brothers, paid for their ecation and they've both since moved upward. But before she has her chance, her husband died and left her behind in a poor lower-class suburb.
Cheung soon befriends another widow, Granny, who's just moved in the same building. Granny has her grim tale - she was forced to live on her own after her only daughter died and her son-in-law remarried. Her grandson is now what remains of her "family", but he's sadly out of reach. She begins to imprison herself in her "single elderly" flat until Cheung slowly reaches out to her.
Then the somber tone of the story takes on an optimistic note. Cheung, ever so nurturing, takes Granny in and they soon bond to form their own support network. We also learn that Ka-on, despite the ear-ring and dyed hair, has inherited the strong, resilient and optimistic personality of his mother, ready and able to take up responsibilities to keep his little family tog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ung and her brothers is also not as remote as it is suggested earlier in the film. While they're no longer as close and the brothers still put their own families before all else, they're here to help Cheung and Ka-on and willing to pay her back by promising to send Ka-on to study overseas if he should fail his exam.
At the end Granny's barriers have broken down, implanting herself in her new "family" and treating Ka-on like the grandson that she's no longer able to see ("Even when I die and become a spirit, I will continue to pray for his well being..") and there's still hope for happiness for both women.
Ann Hui's direction is bare but her fingerprints are everywhere. There are no comedic distraction to pull us out of the morbid tone of her characters' stories (like she did in "Summer Snow", dealing with the grimmer topics of 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 We instantly know what is in Cheung's mind (wonderfully plays by veteran TV actress Paw Hee-ching, deservedly named Best Actress in the HK Film Award) with every little gestures - that she's appreciative of having a good son with a hint of a smile, a loving expression that knows how life is still good and a light assuring grab of Granny's hand to pull her up from the dark pit of remorse.
While Hui is unique and successful in her own right, I can't help but thinking back to similar characters in Mike Leigh's films - Cheung has the same stubbornness of Poppy in "Happy-Go-Lucky", h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brothers is akin to the implicit blood-is-thicker-than-water bond Cynthia has with Maurice in "Secrets and Lies" and the overall "plotless" structure of storytelling is very much like "Life is Sweet".
And its lesson and massage maybe the same - that although life is hard for Cheung, Granny and Ka-on, it's still sweet and hope is everywhere as long as we still have the will to look for it.
H. 天水圍的夜與霧 和 天水圍的日與夜 是2部電影 都是許鞍華拍的
你好!
是兩部電影,都是許鞍華導的。演員和故事情節各異。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I. 有什麼像天水圍的日與夜一樣反映小人物的電影
反映小人物的電影很多,但是能達到李鞍華的這部水準的不多.
早先一些接近溫馨一內些水準的:
《姨媽的後現代生容活》 李鞍華
《孔雀》
日本的較多,推薦幾部還可以的:
<海鷗餐廳> <廁所> 荻上直子導演 國外日本人的生存故事
<百萬元與苦蟲女> 2008 蒼井優 都市女到小城鎮打零工賺百萬元的故事
<戀戀凡花> 2010 蒼井優\廣末涼子 一個四代家族女性的故事
<小乃海苔便當> 2009 下崗女自己開便當店的故事
<弟弟> 2009 山田洋次導演
<橫山家之味> 2008 日本普通家庭聚餐的故事
<無人知曉的清晨>
<東京奏鳴曲><連彈>等.
J. 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許鞍華以平實而夾內雜著悲憫的手容法關注普通人在社區里的日常生活。就如片名所說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影像關注的焦點是這個曾經一度曾為傳媒爭相報道的「悲情」社區——天水圍,盡管有單親家庭問題、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而顯得比較的溫情。
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剛好就代表著社區里最為普通的三代人。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輪回(影片似乎暗示著平平凡凡的張家安將會到繁華市區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閑的打拚半輩子然後再回到故居養老),而穿插其間的,不再是《圍·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讓人感動的人情。它幾乎放棄了所有可以誇耀的視聽語言,放棄了所有能夠煽情的段落細節,用最簡單的手法,在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時,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以上為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