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影評
新片[約書亞(Joshua)]:9歲男孩對父母的瘋狂報復maggie 發布於:2007-08-09 16:15
最近首映和活動少了,有的都是爛片,好片子都搬去紐約作宣傳了,但是仍然看了不少好的片子,比如[Once],[Dedication],[Nanny's diaries]..以後陸續介紹.
Joshua
個人評分:B+
文/餅餅
Children can be very crappy!
Joshua對爸爸說:「你用不著非得愛我。。。」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這樣對你說,他/她一定不是在說實話。
我印象很深刻,在我童年的時候(大概已經大於8歲),有一天,媽媽告訴我說她可能又懷孕了。聽到這個消息的剎那幾乎是我整個童年最難過的時刻,當然,後來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是她自己的誤判。我承認那個時候我是不想有弟弟妹妹的,因為我和我周圍的所有80年後在北京等大城市出生的獨生子女都知道「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是我們這代人的特點,作為一個孩子,我們沒有迎接弟妹的心理准備。在那個還不懂事但又已有獨立想法的年齡,我們不希望原本習慣了的幸福生活和所擁有的來自父母的愛護被奪走或瓜分,那種小孩子的任性和嫉妒我覺得是人的本性,但當然如果真面臨如此情況,即使不情願,也只能接受和適應。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發現小時候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和不懂事。
可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這樣選擇,有些孩子,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單純簡單。[Joshua]告訴我們,一個9歲的男孩其實可以非常聰明、非常可怕,而觀眾心中的恐懼其實是來自於你的毫無戒備和不願相信。本片重重地給每個自以為是、小看孩子、並認為「人性本善「的父母當頭一棒,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和自信。
觀看[Joshua]的預告片時,很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關於嫉妒的故事。9歲小男孩Joshua原本有著快樂的生活,但突然間新出生的妹妹奪走了家人所有的關心愛護,因為她的出現,Joshua被冷落了。這似乎不是什麼稀有的情況,但一系列驚悚的情節的出現讓我們知道這個孩子不一般,但他究竟要做什麼,他會對妹妹怎麼樣,成為了我走進電影院觀看本片的主要原因。探究一個9歲小孩究竟能如何把嫉妒變成恐怖的報復,是本片最吸引人、最獨特的地方。很高興的是,導演讓整個影片保持了這樣吊人胃口的懸念,預告片和前面的眾多情節都有可能只是誤導,直到影片的結尾出現之前,你始終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從影片一開始,我們就能看出Joshua是一個特殊的孩子,他比同年齡的同學都成熟、聰明,他的高智商讓老師驚奇,他說話簡練輕柔,眼神總是游離而不固定,他的頭發總是很整齊的梳著,穿著也永遠整潔拘謹,他不象很多男孩子那樣愛玩愛鬧,而是非常安靜,從不表現出激動或其他強烈的感情,冷靜得令人費解,但他具有出眾的音樂才華,彈琴時總是很幽雅自如,白嫩的手指輕柔地滑過琴鍵。。。。他家境很好,住紐約高檔區,上貴族私立學校,父親是華爾街金融人士,母親漂亮,最重要的,他剛有了個整日哭鬧但深得所有人喜愛的嬰兒妹妹,Lily. 他的家庭看起來跟很多普通家庭一樣幸福美滿,甚至比很多家庭更加富足,但是這一切,都只是看上去。。。。
有人曾經說,在高智商或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華的人一定在其他方面有問題,比如興趣單一,情商低或心理有障礙等。這不是沒有根據的亂說,任何事都有個平衡,一方面的過於突出很可能導致另一方面的缺陷。Joshua不是個正常的孩子,這一點從始至終都沒有人懷疑,妹妹的出現讓父母不再關心他的一舉一動,沒有人再認真聽他說話和彈琴,親戚們都只誇贊妹妹長的好看。。。Joshua的嫉妒是明顯的,但他的復仇計劃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他開始故意把鋼琴彈得很爛讓父母在眾人面前丟臉,他周圍出現過的動物開始一一死去,他的玩具被開膛破肚,房間里開始出現關於死人的粉筆畫,母親開始不斷聽到頂樓有奇怪的腳步聲,嬰兒突然消失後又出現。。。一切都預示著這個家庭即將面臨一場由9歲小孩導演的悲劇。
然而這一切都說明Joshua是天生的惡魔么?如果你仔細看,發現似乎悲劇是早就註定的。Joshua的母親是一個精神病患者,是遺傳來的,曾在生他時患過產後憂鬱症並長期用葯,面對新嬰兒的不斷涕哭,母親的精神再次陷入崩潰的邊緣。。。而Joshua的父親,始終處在高度壓力的工作狀態中,心中早有很多情緒被壓抑而無法釋放,很多渴望與慾望都被繁瑣的家庭事業所掩蓋和禁錮,當妻子再次崩潰的時候,他還不得不舍掉工作照顧家庭,這個男人活得很累,他的情緒像火山般隨時可能噴涌而出。。。一方面看來,這個家庭的最終崩潰是Joshua的精心之作,而另一方面,你又覺得它原本就潛伏著危機,Joshua只是那點火的人。究竟該責怪誰?這是導演兼編劇George Ratliff最想讓觀眾思考的問題,也確實是觀眾在看完本片後心情沉重的原因。
本片的恐怖氣氛絕非來自血腥或嚇人的場景,而是通過光線、音樂、鏡頭切換及始終看不清真相的情節設置營造出的一種心理猜疑和恐懼。正是這點讓我覺得一個年輕的導演卻拍出了今年目前為止最好的驚悚片。即使不考慮這些,目前有哪幾個驚悚片還能有新鮮的題材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一個9歲男生對父母的報復恰巧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
扮演Joshua的Jacob Kogan今年才10歲,是第一次登上銀幕,表現卻是驚人的。我敢說,在沒有使用任何化妝或特效的情況下,他是我見過的最另人害怕的孩子,不是因為他長的恐怖,相反,他溫文爾雅,而是他對Joshua氣質和心理的准確把握,讓我們絕對相信這個孩子是不正常,而且他所具有的潛能是出乎意料又難以猜測的。Jacob在記者會上說他在之前研究過很多電影上出現過的「壞小孩」,並試著去了解和體會Joshua的心理,事實上發覺他的想法並不難理解,只是大部分的家長不認為一個孩子可以如此聰明有心計。銀幕下的Jacob也是個 「人小鬼大「的孩子,談吐中透露出思想的成熟和冷靜及高度自信。他也是「音樂家」,但擅長的是吉他,不過卻用短短的幾個月就學會了鋼琴,不同的是,他比較開朗有很多朋友,他認為這正是Joshua所缺少的,與外界交流少讓他過於自我封閉而產生心理扭曲。扮演母親的是美版[無間道]中的花瓶女主角,但本片中她充分展現了演技,把一個情緒不穩定,隨時可能崩潰的母親演出得真實可信,更准確地反映出產後憂鬱症的種種特點。而扮父親Brad的Sam Rockwell也同樣因對情緒的拿捏分寸得當而表現出色。
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每個看完本片的人對Joshua本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采訪中,導演George Ratliff,也是Joshua這個人物的創作者,認為Joshua不是壞孩子,他只是個聰明的孩子,聰明到令人畏懼。而扮演Joshua的Jacob也覺得Joshua不是真的壞,只是他希望改變現狀,讓現實都對自己有利,並讓那些使他失去愛的人也品嘗失去愛的痛苦。但扮演父親的Sam卻一口咬定,這孩子是個魔鬼。不管他是什麼,他讓很多家長毛骨悚然,人們開始改變「小孩子都是無害」的想法,同時,最讓家長恐懼的是,怎麼能不讓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如果他/她天生就是邪惡的怎麼辦?家長又應該如何權衡對孩子的愛才能使他們既不會感到缺少愛又不會被溺愛過度?看完本片,有足夠的問題等待你去思考。
不過有一點,我誠心建議快作家長的人們,如果你想要兩個孩子,不要等第一個長到很大懂事後再生第二個,兩個中間間隔越小越好,因為在小孩子看來,一開始就分給他半個蘋果,永遠比開心地得到一個蘋果後又被生生搶走容易接受。
--------------------------------------------------------------------
話外音:
此外,由此片聯想到的。。我在這里還要再羅唆兩句「只生一個好」的原則。
首先,從環保的角度來說,中國的人口需要控制,我想這是大家都共識的一點。但是根據我在醫院實習時候的經驗,沒幾個北京郊區的農民遵守此原則的,大部分時候很多外地來打工的居民,生了女孩後第二年,你准看她又來婦產科報道了。。。這一直讓我很痛心,看著中國這么多人口,有種非常無奈的感覺。
有人說,生一個孩子會使孩子變得自私,有兄弟姐妹的人比較懂得關心別人。我不同意,你想想看,為什麼你要生多個孩子?這是你個人的希望,而別人呢?這個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呢?資源是有限的,人口卻不斷增加,人類已經奪去了很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和環境,現在地球受到嚴重威脅,很多生物瀕臨滅絕,更不用提人口多造成的污染使得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受到侵害。別的地方就不說,中國同胞們出門到大街上溜一圈兒,空氣如何?天藍不藍?人多不多?公車上擠不擠?據我自己的經驗。。。在北京早上坐公共汽車都能被擠成卷烤鴨的薄餅!我不禁要問,到底誰是這里「自私」的人啊?如果能多為別人想想,為這個我們生存的星球想想,你就會了解少生一個孩子,是作出多大的貢獻!不好意思,感慨很多,原因是昨天看了李奧納多迪卡譜里奧製片並配音的紀錄片[The 11th Hour],今天又聽他在記者會上慷慨陳詞一番,實在感受良多,如果你還不覺得人口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記得看[The 11th Hour],關於此片,我們以後接著說。總之,為了人類的未來,"少生孩子,多種樹!"
還有什麼優勢呢?優生優育。兩個家長的錢都花一個人身上,只要花的地方對,方式正確,我相信培養出的孩子還是會比三四個人瓜分這些錢出來的結果好。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得到高等教育和各種機會開拓視野。但是也不乏很多「敗家子」出現,但不代表這跟獨生子女有必然聯系。我上學的時代,從小學起到上大學前,班上因為都是北京孩子,一直都是獨生子女,也照樣有好壞學生之分,好的孩子,怎麼錢多,還是好,看家長怎麼教育和引導了。獨生子女並不意味著培養不出人才。相反,集中資源,培育出優質人才的可能性更大。看看現在北京的小學生,無比幸福。前幾天才來了一批到LA訪問,好像是史家胡同小學的,一萬多人民幣十天行程,在10歲就轉遍LA,不光玩,還學到很多東西,又接見外國人,又聯誼,還有演出,那英語一個個說的都棒著呢!我小時候作夢都不敢想的事啊,而且家長覺得這錢花得值,一點不覺得多或捨不得。可是如果家有兩個孩子,恐怕一個也別想出國考察。耽誤之及,各位先攢錢吧。
最後,別忘了,「只生一個好」還可以避免今天談到的「Joshua」型悲劇出現^_^,扯遠了,終於扯回來了。^_^
『貳』 巴西電影豪放不羈,有哪部影片能夠把巴西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的
首推 《上帝之城》
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影片,因為它讓我們了解到巴西除了足球,還有里約熱內盧臟亂差、黑幫橫行、草菅人命的貧民窟。影片是里約熱內盧的真實寫照,這里是「上帝之城」,也是罪惡之都。
但凡孩子,幾乎人手一把槍。一個8歲的孩子,為了毒品殺死一個7歲的孩子,司空見慣並沒什麼大不了。與此相比,香港黑社會、美國黑幫、義大利黑手黨、日本黑道等簡直就弱爆了。對於一個在這里長大的孩子來說,想要活過14歲的基本要求,就是從小能熟練掌握槍支彈葯的使用。
影片故事橫跨了30年,講述了很多人的故事。以黑人小孩布斯卡的視角,見證了貧民窟殘暴、野蠻和貪婪的一面。
其次 《精英部隊》
與《上帝之城》相同的是,該片故事仍然發生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里約熱內盧。所不同的是,該片將鏡頭對准了這里的警察以及特別警察軍事行動部隊。
貧民窟中警匪勾結,精英部隊奉命前來,既要對抗黑幫,又要對抗腐敗警察。 這是一部極具勇氣的電影,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暴力機關——警察系統,是一部直揭瘡疤的電影。
影片上映之後反響強烈,還獲得了2008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編導們備受鼓舞,便又拍出了續集。續集里的「精英部隊」除了需要對抗腐敗警察和黑幫,還增加了媒體和政客。黑白較量更加殘酷,暴力對抗更加極端。影片向觀眾展現了一段生猛、糙勁的黑暗之旅,令人震撼
『叄』 介紹幾部歐美恐怖片!血腥!驚秫!
恐怖蠟像館 致命彎道系列 隔山有眼系列 死神來了系列 電鋸驚魂系列 獸餐系列 致命ID 我的血腥情人節 十三號星期五 血色月亮 死神蘑菇 死亡湖 2001個變態者 非禮勿視 短柄斧 安息 德州電鋸系列
『肆』 心理學電影影評《約書亞》
首先我要說,約書亞是個非常聰明、善良、敏感、思維活躍的好孩子!我一點都不覺他很恐怖,這些事情的發生其實也是「必然」的。我能體會約書亞的失落,他多次問父母他們愛他嗎?他多次提到埃及木乃伊,可以永生,還提到混沌之神。多次征詢「我怎麼樣」這個話題。約書亞太需要親人們的關注了,約書亞也是一孩子,同樣需要愛和被愛,衣食無憂能夠替代愛嗎?約書亞說爸爸的愛和媽媽的愛不一樣,是的,父母的愛不能被相互替代,那是不同的。
即使約書亞殺死了學校的動物、殺死了狗、造成了奶奶的意外、把妹妹弄哭和想要傷害她……但約書亞這么做只是想被關注,只是想有人關愛他,這是一個小孩子甚至是每個人的正常需求。當約書亞看到錄像里,媽媽抱著自己痛哭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再對比抱著妹妹時全家的反應,他發現是那麼不同!是自己不好嗎?
妹妹奪走了本屬於他的關注度和愛,原本平靜的家因此而聚焦在另一個事物上,約書亞飽受著精神的折磨和心靈的拷問,質疑自己質疑周圍的人。
再看看約書亞的母親,本身有產後抑鬱症,喜怒無常,孩子看到了也是一種非常強烈的刺激。約書亞的爸爸承擔了很多,一邊要工作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應對著周圍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做這樣的男人其實很累,約書亞的爸爸很不錯了!
片尾約書亞唱的歌,給我帶來了很多思索,其實那也是約書亞所想的,一個9歲孩子的思想竟然這樣深刻!他喜歡和舅舅在一起,只有舅舅關注他、理解他,但很可惜不能朝夕相對。
「你知道他們從來不必愛我,不不不,如今將無人愛他們,但不知如何他們總是想要拯救我,為什麼啊為什麼,基於同情的緣故他們應該救他們自己,可你總是說我一個音符也不曾彈錯,無人像你這般了解我,你總是說平安無事,我真的只曾想與你在一起」——片尾約書亞所唱。
『伍』 要電影《美麗人生》影評
我曾告訴自己,悲劇其實並不可怕,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在遭受不幸的時候,絕望或許是人性脆弱的本能體現,但這一定不是強者風范,上帝給予的永遠只能是同情,在悲劇面前,誰不流淚誰就是上帝,這不是無知也不是殘忍,而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最難得可貴的堅決與樂觀,我相信這樣的人或者這樣的民族一定是最優秀的。看完《美麗人生》我安靜了好久,眼淚悄悄的滑落,流淌在臉龐沉澱於心底,感慨於猶太民族那個年代遭遇的苦難,感激於共和軍和平坦克帶來的安寧,感悟於駕凌在悲劇上的美麗人生,更感動於主人公基度最朴實的親情愛意……
這是一部反思戰爭的影片,我相信這世界有愛,人類的互相殘殺這似乎是不可原諒的錯誤,一直都不明白納粹的人性丟失在哪一個角落,將人類囚禁在惡劣的集中營其實就是對人類的尊嚴最大的侮辱,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戰爭沒有絕對的勝利,因為不道德。《美麗人生》似乎想要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和訴求,它沒有《辛得勒名單》那樣慘烈的色彩,而是選擇將納粹的罪惡隱藏在一段普通喜劇游戲當中,但是如此平淡的故事氛圍卻能震撼每一個觀眾,因為它讓人更深刻的體驗到戰爭給基度一家甚至整個猶太民族無法磨滅的傷害,這是反差也是以小見大,我們從基度編造的游戲中感受著戰爭的可怕,因為基度一家是無辜的,猶太民族是無辜的。影片中小約書亞有這么一句話:野蠻人和蜘蛛不許進書店 。我相信這是導演刻意安排的一種暗示,這句出自孩子的話其實就是所有猶太人的一種心聲,這句話包含太多的情感,對納粹的痛恨,對和平的渴望。現在想來,德國的反思是誠懇的,他們正彌補著過去納粹的滔天大罪,更是重新拾起人類曾經遺失的尊嚴。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的影片,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有權選擇你的心態,《美麗人生》觸動我的是基度對生命由衷的寬容,這是他的氣質,更是義大利人的氣質,影片中的基度以及他的周圍或許都只是一個縮影,基度的幽默基度的樂觀都足夠證明他已經完全征服了生命,已經當之無愧成為生命的主宰者,這是猶太的民族的驕傲。基度的人生是個游戲,同時基度游戲著人生,在集中營死亡谷中,他沒有一絲表情詮釋著死亡的氣息,沒有一句言語透露出對死亡的畏懼,而是僅僅的將生命看成一個游戲,一個會有收獲的游戲,這是常人無能企及的,我想,基度的思維應該和托洛茨基一樣,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時寫下的一段文字:人生是美麗的。我忽然受到了很多的啟迪,人生也許殘缺不全,生命也許陰霾昏沉,但我們可以選擇寬容的心態去包容一切的遺憾,我們應該懂得自己才是人生這個游戲的主宰者,我們該做的是永遠微笑。
這又是一部關於親情的影片,基度是一個成功的男人,成功在於他的人性美,他所制定的游戲其實是一個愛的游戲,為了保護心愛的兒子小約書亞,基度冒著生命危險當了翻譯,將納粹殘忍的制度美化編造成一個適合兒子小約書亞的游戲規則,即使游戲規則不真實,但基度的父愛無比真實。感動我的還有那一段廣播,基度的幾句問候給多拉送去了人間最感人的愛情,多拉哭了,我哭了。在影片結尾,基度再三囑咐小約書亞不能離開小鐵箱,在被納粹兵抓去途中仍做出滑稽的動作試圖讓小鐵箱里的兒子相信游戲的真實性,在生命的最後,基度用滑稽的動作以及最不舍的心情表達了對兒子小約書亞的濃濃的舐犢之情。
基度的一生終究在納粹的槍口下結束了,我們似乎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局,因為我們太愛基度了,但或許導演這樣的情節安排更能讓人共鳴,我們並不痛心,因為我們記住了基度,記住了他的一生,而且我們應該慶幸,因為游戲終於結束了,反法西斯的和平坦克已經成為小約書亞最大最珍貴的獎品。
我不哭,因為坦克很精緻,因為花兒開了……
『陸』 《美麗人生》影評,從內容,構圖,色彩,敘事結構的角度來講,急用!謝謝~~
沖突一:家庭與大時代(戰爭)的沖突
沖突二:戰爭的殘酷和孩子的純真無法共存
『柒』 求美麗人生影評,從博弈論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要求說出,父親用了什麼策略,效果如何
記得有位大的影評家說過:喜劇本身常常不能承載重磅眼淚。這部《美麗人生》父親說好,牌子寫什麼? 小約書亞想了一下,拿格外的孩子氣說 :野蠻人和
『捌』 美麗人生影評2000字
這部影片的視角與以往的二戰影片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二戰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寫真實的戰爭場面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中途島戰役》、《拯救大兵瑞恩》;也有的通過愛情故事來表現戰爭的殘酷,比如《魂斷藍橋》、《科林上尉的曼陀鈴》;還有以集中營為背景來表現戰爭的《死亡列車》、《辛德勒的名單》等等。《美麗人生》也是一部描寫猶太集中營的影片,但它使用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觀眾在笑聲中含著淚水領悟著生命的真諦。 本片身兼導演、編劇、演員的羅伯特-貝尼尼是義大利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發揮高度的創意,用一種妙不可言的方式重新詮釋了殘酷的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貝尼尼的影片真實簡練,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指導的第六部影片。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單是戰爭的殘酷,更多的是親情間的歡笑與感動。而他給予我們的也不僅僅是歡樂和淚水。而是人生的真諦,生命的真正意義和積極的人生觀。那麼,積極的人生觀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呢?影片把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分為了兩個層次,在和平歲月中的享受人生,和在艱難歲月中的笑對人生。 第一層、享受人生 享受,看似很簡單,能做到這一點卻很不容易。因為人的情緒是極為復雜的,即使沒有遇到什麼挫折,我們也會有情緒的波動期,也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享受呢,什麼才是真正的享受呢?電影的前半部分給了我們答案。 享受人生首先要自信並且具有浪漫氣質和幽默感。圭多具備這樣的優點,所以他知道怎樣享受人生。例如圭多在草垛里接著從天而降的多拉的段落。多拉想燒掉鴿棚里的黃蜂窩卻不小心從上面掉了下來,「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簡練的一句話,體現出圭多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鴿子飛翔,仙女從天而降,我要搬到這兒來。」圭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間一點一滴的流露出來。還有在看完歌劇後圭多開車接多拉的那場戲,天下著雨,車又出了毛病,圭多拿汽車方向盤和坐墊給多拉做了一把雨傘。兩個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圭多的幽默和浪漫氣質被充分地表現出來。自信、幽默、浪漫能使你每一天都保持快樂的心情並充滿活力。其次要辨別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對於美好的事物要善於發現它、呵護它;對於丑惡的事物也不能一味地抵觸或排斥,應當在清醒地認識它的基礎上,用幽默的手段諷刺它,用美好的事物蔑視它,以保持心靈的純凈。例如,影片開場剎車失靈的段落,圭多和費魯丘的車從山坡上沖下來,前面的人群正准備迎接某個法西斯的傀儡國王。圭多從車上站起身揮舞右臂示意人們閃開的動作就像納粹黨的軍禮。人們以為國王駕到紛紛向圭多鞠躬敬禮。圭多在對丑惡的諷刺中使自己免受污染,讓自己保持樂觀的態度。又如,搶新娘的那場戲,圭多騎著一匹被塗成綠色,身上寫著「猶太種」的馬闖進餐廳,拉起多拉坐上馬背,兩人一起沖出餐廳。圭多並沒有像他的叔叔那樣十分在意那匹「猶太種」馬,而是把他當成一個玩笑,和多拉一起騎著馬沖出餐廳更體現了圭多敢於向黑暗的不公正社會做出反抗,並在這種反抗中重拾尊嚴、體味自由的快樂。天倫之樂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層次。和自己最心愛的人在一起無疑是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圭多知道什麼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錢,也不是地位。一個小小的書店,一個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的孩子。就在這最簡單的生活中享受著幸福。我們一定都記得圭多騎著單車帶著妻子和兒子的那場戲,圭多帶著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從斜坡上沖下來,多拉摟著圭多,兒子約書亞坐在車筐里開心地笑。一切都顯得那麼快樂、和諧。這不就是每個人心中所嚮往的那種幸福和快樂嗎!還有一家人在屋裡的那場戲。媽媽叫約書亞洗澡,約書亞不肯,就藏在一個沒有底的小櫃子里。爸爸發現了約書亞,站在一旁用雙手變魔術一樣給媽媽演示叔本華(希特勒最喜歡的哲學家,這里也具有一些諷刺意味)的魔力:「櫃子過來。。。。。。櫃子過來。。。。。。過來。。。」約書亞帶著櫃子一點點挪到媽媽跟前,接著從櫃子里跳了出來伸展雙臂說:「早上好,我的公主!」兒子繼承了父親,幸福的種子開花結果了。到這里可以說是全片享受人生的最高潮,快樂和幸福到了極致。 要做到享受人生的確是不容易的,特別是當代的社會中,人們似乎已經找不到真正的快樂了。每個人都奔波於生存。無休止的工作使我們失去了幽默和浪漫,黑暗腐敗的社會使我們難以分清是非,沉重的家庭負擔使我們難以體會快樂,家庭反而成為了我們發泄情緒的「最佳場所」。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因為周圍的空氣太骯臟,我們的社會太黑暗嗎?也許未必是這樣,也許我們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二層,笑對人生 在和平年代中,在沒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做到笑對人生也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可當災難降臨,原本幸福的一切都即將毀滅的時候做到笑對人生就顯得可貴了。圭多做到了,他不但笑對人生,還帶動家人一起面對災難,在災難中尋找快樂。 敢於面對災難是笑對人生的基礎。當得知自己要被抓進集中營的時候,圭多並沒有感到恐慌和不安,也沒有像自己的叔叔那樣沮喪和無奈。他把這當作一次旅行,一次全家人的快樂旅行。他告訴約書亞這是為了慶祝約書亞的生日專門安排的一次非常特別的旅行,大家都會非常開心快樂的。有了爸爸的這番話,約書亞安心的睡下了。有了面對災難的前提,就有了清醒的認識,為以後在災難中尋找快樂並最終沖破災難提供了可能性。游戲災難是笑對人生的第二層境界,也就是在災難中找到游戲的快樂。圭多告訴約書亞這是一場游戲,每一個人都要參與,誰最先掙夠一千分誰就會獲勝並贏得獎品,獎品是一輛真正的坦克。原本被集中營的氣氛嚇到的小約書亞相信了爸爸的話,露出了快樂的笑容。約書亞想到屋外玩,圭多告訴他現在是捉迷藏游戲,一旦被人發現就會扣分,坦克就得不到了。圭多還告訴他要是哭會全失分,要是想見媽媽會全失分,要是想吃點心會全失分。約書亞老老實實地呆在屋裡等著爸爸每天回來向他報告最新的得分情況。圭多一直用善意的謊言呵護著約書亞幼小的心靈,而且他不會放過任何一次體味幸福快樂的機會。圭多帶著約書亞趁廣播室沒人潛入進去,圭多和約書亞拿起話筒通過廣播和媽媽說話:「我每天都在想你,我的公主!昨晚做夢還夢到了你」,「媽媽,媽媽,我們現在的分數是最多的,我們會得到一輛真正的坦克」。多拉抬頭仰望廣場上的喇叭,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流下了快樂的眼淚。還有一段是圭多在德軍餐廳找到了一張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的船歌》(他和多拉曾在一家劇院觀看這部歌劇)的唱片。圭多站在窗邊把留聲機的喇叭朝著多拉牢房的方向,把聲音放到最大,一個女高音在夜晚的集中營里回盪,帶著圭多對妻子的想念慢慢地飄向多拉的身旁。多拉也站牢房的窗邊望著黑夜的天空似乎感覺到丈夫就在自己的身邊。把災難當作游戲,用笑容征服一切,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你的愛人還在,幸福和快樂就永遠不會離你而去。最後戰爭即將結束,德國人倉惶逃竄,但他們還要殺光集中營里所有的人。圭多扮成女人闖進女子牢房尋找多拉,不幸被德軍發現。當幾個德國兵押著圭多准備槍斃他的時候,躲在小鐵箱子里的小約書亞看到了爸爸。圭多早就告訴了約書亞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出來,必須等到一個人都沒有的時候,不然就會全失分。圭多向兒子眨了眨眼睛,彷彿告訴兒子游戲就快要結束了,大獎一定屬於我們。是的,游戲結束了,父親死去了,德國人撤退了,白晝來臨黑暗消逝。小約書亞從鐵箱子里爬了出來,一輛真正的美軍坦克出現在他眼前。約書亞高興地投進媽媽的懷抱舉起雙手說:「我們贏了!」圭多的舉動把笑對人生推向了極致,也將整部影片推向了最高潮。 圭多為了自己心愛的人死去了,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他還是依舊的幸福和快樂。因為他知道游戲終將結束,光明即將來臨。而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現代人來說,也很少有能做到如此的笑對人生。我們往往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放棄希望,因為一些小小的矛盾而放棄整個家庭。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哪去了? 圭多之所以快樂、幸福。是因為他相信快樂和幸福,是因為他熱愛生活。他也不是單純地愛自己的妻子,單純地呵護兒子幼小的心靈。那都是他對生活熱愛的流露,是他對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歌頌和贊揚。在熱愛生活的前提下,學會在和平中享受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秒鍾;學會笑對人生,特別是在災難降臨的時候依然保持積極樂觀,就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在第七十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美麗人生》一舉拿下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音樂三項大獎;還獲得了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影片之所以在國際上大獲成功並贏得無數人的喜愛,不僅僅因為他給我們的歡笑和淚水,更多的是影片以全新視角所傳達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使很多人的生活從此改變。他闡釋的人生的真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甚至是將來,都可以作為我們生活追求的目標。
『玖』 個人認為最最經典的電影介紹
1、《肖申克的救贖》很喜歡安迪放的《費加羅的婚禮》那段,聖潔高亢的女高音穿雲裂帛久被牢牢禁錮的人們呆住了。他們可能不知這是什麼音樂,可是對美的感覺,對自由的渴望,每個人都是一樣。人們抬頭望著碧藍無垠的天空,美好的情愫隨美妙的音韻四處飄盪,鏡頭緩緩升起,搖過,芸芸眾生就在廣場上抬頭仰望,那麼專注,那麼深情,沒有十惡不赦的罪犯,沒有暴虐無行的獄警,人們復歸平等與和睦,人們找到生命的生存的極至和本源。雖然好萊塢化,我喜歡對人性的探究,人性的張揚。安迪沉醉了,安迪忘記了自己私放音樂的危險。他幸福地在典獄長的椅子上閉目靜聽。後來,他被關了兩個星期的獨囚。可是這感覺,永留囚徒與觀者的心中。JIMROBINS,可愛的大孩子形象。現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曾經一度成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這部1995年拍攝的片子,無論從各方面講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情節的緊湊,主題的深刻,演員的陣容音樂的配合,所以獲得了8項奧斯卡提名,更成為影迷心中的勵志經典。當安迪在雷電風雨交加的夜晚爬出監獄下水道和排泄管後,脫去衣衫,伸出雙臂去擁抱自由的風雨的時候,相信觀眾都有些熱血沸騰吧。
2、《阿甘正傳》美國近代史的縮影。無需多言的經典,也是當年《肖申克的救贖》的強勁對手。"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經典的台詞。
3、《勇敢的心》史詩般的片子,主題深沉凝重卻又不失輕快,場面宏大,視覺和音樂效果一流,優美流暢。 雖然最後結局令人遺憾,但其悲壯程度足可以感染所有的觀眾。 "自由!"梅爾吉普森林行刑前的吶喊,至今響徹在耳邊。
4、《美麗心靈》影評人說"200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給了《美麗心靈》而不是《指環王》,證明奧斯卡還沒有墮落。"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做"那什均衡"。該劇就是根據經濟學家那什的真人真事改編,一個80歲時憑自己20歲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生活的強者,一輩子都在和自己嚴重的幻想症做斗爭。
5、《心靈捕手》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將你打動,或者說,一部好的電影是需要慢慢欣賞和體味的,《驕陽似我》並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在展示威爾如何天資聰穎上,而是把筆墨主要放在了桑恩教授與威爾從最初的略顯敵對到慢慢了解,直至幫助他找尋到了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影片牽涉甚廣,愛情、友情、均有提及,正如一杯濃郁的黑咖啡,只有細細品嘗,方能享受到其中的濃濃香味!
『拾』 美麗人生的影評,從拍攝手法,鏡頭語言等專業角度
《美麗人生》--偉大的父愛 本片由義大利國寶級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感人肺腑。該片曾獲得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多部大獎。是值得各位收藏的一部佳作。 樂觀開朗的猶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駕車來到城裡,途中邂逅了美麗的女教師多拉,兩人互生情愫。幾經磨難,兩人結為夫妻。但好景不長,就在他們的兒子生日那天,圭多和兒子被強行帶到了納粹集中營,原因是他們是猶太人。多拉沒有猶太血統,但為了和丈夫兒子在一起,也登上了通往集中營的火車。在集中營里他們被分開關押。圭多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就「欺騙」他說這是為他的生日而舉辦的一場游戲,游戲規則是不能哭不能鬧不能想媽媽,率先得到1000個積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輛真坦克,兒子信以為真。圭多還要想方設法向妻子報平安。最終圭多為了兒子的安危,自己慘死在德軍的槍口之下。 反映二戰時期的影片有很多,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過多地渲染死亡和血腥。但這些在這部影片中沒有直接體現,而代替它的是更多的歡笑和淚水。首先圭多是一個勇敢的男人,他喜歡上了多拉,就勇敢地去追求,不論路途有多麼的崎嶇,最終他做到了。其次圭多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當他們在集中營的時候,圭多一刻也沒有忘記呵護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忘記和妻子取得聯系。在他心中親情和愛情就是他的全部生命,所以最後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兒子,由此可見父愛的偉大。影片中有幾處場景值得一提:首先是圭多冒充視察人員來到多拉的學校跳「脫衣舞」的滑稽場景,這一幕是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從而體現圭多是一個既勇敢又富有幽默感的男人。其次是圭多在被處死之前向藏在鐵窗中的兒子擺出小丑般的走路姿勢,這是為了不讓兒子害怕,並且快樂的走向死亡,體現了偉大的父愛。最後是兒子和母親相聚,對母親說:''我們贏了,我們得到了1000分,我們贏了。」這是最為傷感的一幕,我們為圭多的犧牲而傷心,為孩子的心靈沒有受到傷害而感動,圭多死得值得。影片告訴我們痛苦只是暫時的,唯有樂觀的人們才能得到美麗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懂得珍愛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好父親,那麼這部影片你一定要看。 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人生》 ——銀幕視覺經典:《美麗人生》 編劇:溫琴佐切拉米羅貝爾托貝尼尼 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 攝影: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尼科拉皮奧瓦尼 主演:羅貝爾托貝尼尼尼科雷塔布拉斯基焦爾焦-坎塔里尼 出品: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發行 譯制:上海電影譯制廠 實在的說,在看到這部《美麗人生》之前,對喜劇類型的藝術電影,總是懷有些許微詞的。而且再說這部《美麗人生》又是反映與描寫大戰期間納粹暴行的片子,所以總能想到,一個專事喜劇創作的西方電影人羅伯托貝尼尼,能夠拍得過大導演史蒂芬斯彼爾伯格徹底悲情的《辛德勒名單》嗎?能拍得過羅曼斯基完全悲愴的《鋼琴師》嗎?我比較懷疑,恐怕羅伯托貝尼尼連鬼才導演法斯賓德的反納粹名片《莉莉瑪蓮》的一半深度,也不會有吧?不是搞笑,是說深度。沒有看過羅伯托貝尼尼的這部《美麗人生》以前,真的就是這么想的。再加上,那些戰爭本身就是殘酷和悲烈的,彷彿根本不有什麼喜劇可言。這一點常識老幼皆知。記得有位大的影評家說過:喜劇本身常常不能承載重磅眼淚。這部《美麗人生》由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出品。哦對了,看到的這個版本是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後來偶然一個機會,去看羅伯托貝尼尼的另外一部影視片子,在場觀者,好象無一不提及他的這一部《美麗人生》。人們往往感嘆這部影片的收獲成果,說它前前後後獲得了太多大獎,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戛納影展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二十八項國際影壇大獎。還說《美麗人生》在戛納電影節試映落幕之際,全體觀眾就地起立,舍淚鼓掌長達12分鍾之久……就這樣感召下,我也終於,打算去認真看一看,這一部喜劇的《美麗人生》了。看《美麗人生》這一天,正好還是一個臨近紀念人們共同父親節的日子。影片《美麗人生》是由義大利藝壇所謂的「國寶級」人物羅貝爾托貝貝尼自編自導自演的。表面上,在這里,貝貝尼拿了一種極為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大庭觀眾喜劇性地講述了一個大戰期間極為悲慘的三口之家的故事。特別認真的講,《美麗人生》開片將近一半時刻,我仍然沒有看到並且感受到,人們常常提及肺腑之痛。反爾隨著銀幕故事,我總是笑口常開的樣子,不時跌入在喜劇導演善常的連環搞笑的場景裡面。 換一個視角說,也就是在《美麗人生》的前半部,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納粹或者戰爭的悲劇色彩以及暴力疑點。也就是說,《美麗人生》至此一半,還屬完完全全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有人說,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與他們地處的天然環境有關。甚至想到,義大利明星羅伯托貝尼尼自費編導演的這《美麗人生》,終於讓他找到了一個全世界都拍爛拍絕的影視題材。《美麗人生》故事背景是戰爭前的義大利某處一個小鎮。逍遙樂天的猶太青年人基多有點混世味道,用了英雄救美女的一招,嘻嘻哈哈出現在銀幕之上。基多特有女人緣,他在進大城市投靠開餐館叔叔時,又有多次巧遇美麗女教師多拉的天作機會。真有一點天賜良緣的意思。《美麗人生》愛情場面有一些類同小學生謄印描紅,動效拍得,實在象一些國產電影中的乏味愛情故事一樣,平淡收斂,死水微讕。如果認可這樣一句話: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那麼導演貝貝尼的感情生活,大概理聽應當是一帆風順的。電影正如觀眾所料那般,熱烈追求,花言巧語,棄富奔貧,情人們隨天從願,而且不久,基多夫婦生活裡面,發生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約書亞。 基多一家的幸福生活,這時候才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美麗人生》由喜漸悲。納粹來了,生活不在喜劇。美麗的人生,加上了血腥。我們看到,《美麗人生》的電影故事進展五年之後,第二次大戰爆發了,基多被迫帶上小男孩約書亞,在刺刀威逼下登上了開往集中營的悶罐火車。妻子朵拉捨去求生之望,尾隨家人一起,主動跟上基多和約書亞,來到殘忍強暴,不堪血腥的猶太人集中營。這時候我發現,男主人公曾經一向開懷的那種大笑,不再顯得由衷。這時候的基多,他掛在臉上的,是苦苦的笑。隱痛的苦笑。基多開始心事重重。基多為了保護自已可愛的孩子,不讓他的小約書亞心受創傷,於是父親仍然貌似開懷。基多總是騙自已的孩子說,我們在這個集中營的生活,只是暫時的,這只是玩一個掙分的游戲。這是一個掙夠了一千分之後,我們就可以贏得一輛坦克車,並且獲得人身自由的游戲。小孩子約書亞喜歡玩具坦克車,那是每一個孩子純真深中的自覺天性。游戲是孩子的生活一角。 《美麗人生》中,游戲對於父親,一方面是為了迎合親兒子。另一上方面又是老爸的童心未泯。這是一個真實而又美麗的謊言。一個讓人笑看又心痛的動情故事。這是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人生》這種藝術情境的手法,顯示了義大利民生開朗樂觀的一面,並且影片隨時隨地用逗樂搞笑效果,神奇的將一個看似不可能發生的童活般故事搬上銀幕,娓娓道來。基多用游戲的方式讓小兒子的未泯童心不受任何傷害。天真好奇的兒子對父親的話信以為真,他崇拜這個永遠打不垮的樂天老爸。這個看似喜劇的父親的心,是那麼的神聖與高潔。悲情隨著喜劇畫面,漸入佳境。如果說,悲劇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看到《美麗人生》以後,我更加深入理解了悲劇的這一定義。後來以為,《美麗人生》是悲劇的,而不是喜劇的。《美麗人生》是借用了喜劇的基本原素,進行悲劇演生與鋪排。喜劇只是《美麗人生》的一個善良外套。《美麗人生》的真正核心,應當是悲情的。是一種天哭的慟情。她還是大悲之中的人情呼喚。 影片《美麗人生》中間,父親基多一點一滴都不願意,讓自已兒子幼小的心靈因戰爭苦難而異暗。基多害怕小約書亞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陰影。於是導演盡量渴望,把《美麗人生》拍得童真再顯,拍得實如溫暖。在影片《美麗人生》當中,有這樣兩處場景,鏡頭表達的寓意非常。第一處場景,書店前的父子對話:小約書亞問父親:為什麼商店門上掛著猶太人與狗不準進入牌子?父親回答說:我們開的書店就不掛這種牌子。小約書亞說:我們也掛一個。父親說好,牌子寫什麼?小約書亞想了一下,拿格外的孩子氣說:野蠻人和蜘蛛不許進書店。第二處場景敵寇關押猶太人集中營里,放送的廣播歌劇:在敵寇慘無人道的血腥集中營里,基多一面求生心切,另一方千方百計想和隔壁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他渴望向多拉報一個信息,告訴多拉,這一邊父子平安。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基多利用敵軍廣播喇叭,播放了多拉從前喜歡聽的奧芬巴赫的歌劇。聽見這動人樂聲,多拉心裡,明鏡一樣明白了,那邊的父與子還活著。艱苦卻樂觀的活著。父與子,還有母親,一家人,一邊游戲著暗炎人生,一邊艱難渡過每一天。 影片里,世界民族大解放來臨前夜,納粹准備逃走的時候,基多一反笑容,嚴肅冷靜地將兒子藏在牢獄角落的一個鐵櫃里,並且千叮嚀萬囑咐,不讓約舒亞發出任何動靜,也不要探頭出來。直到完全天亮。接下來,忠誠的基多化妝女犯,又趁亂跑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不幸的是,可憐的基多被核槍實彈的納粹發現。納粹押送槍斃基多,經過的舒亞密藏的的小鐵櫃時,基多仍然還是裝出一副樂觀開朗的模樣,甩開正步,顯出慣常喜氣,巴望著兒子走過去,同時暗暗示意兒子千萬不要出來。再接下來,監牢大牆角落深處一聲槍響,基多慘死在納粹槍口之下。天終於放亮了,小約書亞小心從鐵櫃里爬出來,他站在空盪盪的牢獄大院子里,杳無一影。這個時候,一輛標記五角星的真坦克車出現在約書亞面前。小約書亞爬了上去,紅軍坦克隆隆地開去。直到重逢母親。小約舒亞和父親母親一起,肩並肩挨過飢餓,熬度恐懼,忍愛寂寞,並且戰勝了黑暗,贏得了一千分,收到了爸爸許諾給他的禮物。那是一輛真正的坦克車。 這是獻給孩子的禮物。是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的禮物。直到影片《美麗人生》一片終了時刻,我看著小約書亞乘著紅軍坦克遠遠開去,路上孩子找到了他的媽媽,當小約書亞擁入愛母懷抱時候,我不禁站起身來,為了這個小男孩約書亞重見母親,為了孩子收獲到了這樣一份人生大禮物,深深的致示敬意。同時,也為了小約書亞的爸爸和媽媽們表示由衷敬意。向他們祝福。我為他們的美麗的人生用心鼓掌。用心淚流。我真的,為了他們在那一段暗黑生活中,苦苦掙扎中的慘痛每一天,安靜地流下來眼淚。掌聲和眼淚,為了這一場電影里的純真游戲。一場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笑容與欣慰,為了電影裡面這個美麗的人生。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的人生。 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的人生……據說第一個提出父親節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准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她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士協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1910年6月人們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們,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們佩戴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是開始時父親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作為父親節的象徵。直到1934年6月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後來全世界有多個國家通過儀式,用心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父與子的生死游戲。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