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電影火箭的觀後感
《十月的天空》是一個真實的築夢路程,一九五七年在維吉尼亞州的一個煤礦小鎮上,全鎮賴以為生的就是挖煤礦,鎮上的孩子,往後所從事的工作都被認定是要當礦工,且男主角侯默的父親身為礦場的負責人,所以他更是認定侯默是做礦工的料。在那年的十月,蘇聯成功發射出第一枚人造衛星,煤山鎮的居民們也聚集觀看那象徵科技、如星光般閃耀的奇異光束,還是高中生的侯默也是人群中的一員,他屏氣凝神地看著它劃過星空,深深被它的震撼力所感動,在十月的天空下,他看見了自己的未來:造火箭!於是他找了3位好友一同研究,但試射火箭不斷地失敗,且得不到父親、學校的認同,並深受校長的質疑,甚至有一次他們試射的火箭被誤以為是引起大火的主因…。但侯默母親的支持,及有幾位礦工工人的協助,以及萊莉老師的鼓勵,讓這群追尋夢想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從失敗中站起來,一直不斷研究及改進,終於成功的發射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火箭,贏得了科展冠軍以及大學獎學金,最後也得到父親的認同。電影敘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四個男孩子後來都上了大學,擺脫了祖祖輩輩做礦工的命運。有的人成了銀行家,有的人成了知識分子,而帶頭的那個男孩子侯默,成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箭設計師。或許,沒有這些男孩子,就不會有後來的Apollo登月飛船。在那年的十月,萊莉老師因患癌去世,年僅31歲。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家庭,同學和學校對侯默的影響。尤其萊莉老師對侯默的影響令我感動。學校不僅有其基本的社會功能,同時還在多方面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其中一種最顯著的影響就是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及學生實際行為之間的關系。
在片中當火箭男孩改良火箭後,准備在眾人面前試射火箭時,其中一個男孩擔心火箭發射失靈後大家會成為笑柄,這時萊莉老師給了他們鼓勵,她說「侯默,不必向誰證明什麼!記住這點,好好地去發射火箭。」
萊莉老師為了鼓舞侯默,送給他一本有關火箭設計的書,被校長撞見。透納校長認為教師是要教育他們,而不是給他們飄渺的夢?可是萊莉老師卻回答:「飄渺的夢?你要看著他們這一輩子聞著那些煤渣?」
侯默休學去礦場工作,後來聽母親說萊莉老師還在鎮上,他去找她。萊莉老師對他說:「我教了一輩子書,我相信你們若能贏得科展得到獎學金,或做有意義的事,我的生命也就有意義!侯默,你知道嗎?有時候你不能聽別人說的,要傾聽你內心的聲音。」
從這些語言中讓我發現,老師對於侯默的愛惜與鼓勵,對侯默的影響是最深的。老師總在侯默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適時的拉了侯默一把,讓侯默能再度面對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劇中,萊莉老師與學生之間,表現出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性的互動歷程,她要侯默重視自己的自主看法,不必向別人證明什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影片的最後,侯默面對著躺在病床上的萊莉老師拿出了科展冠軍的獎牌,並且告訴萊莉老師,他們四人都拿到了獎學金,火箭小子都要上大學了。萊莉老師對侯默說:「你辦到了,我知道你行的。知道嗎,從今以後,我每年都要向我的學生誇耀,我教過侯默海堪和火箭小組。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受到鼓勵,而向你們看齊。」
火箭小子們就要上大學了,在上大學前,他們發射了最後一次火箭,萊莉老師注視著火箭噴發的尾氣去世了。
我們作為教師要像萊莉老師學習,學習她教導學生的方式,以實際行動來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方式。
㈡ 求電影觀後感 3000字 最好有感想和啟發的
《圓明園》觀後感
《圓明園》這部電影已經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時候在家曾看過一次,當時首先是被當時封建王朝迴光返照下的強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當時稱之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的宏大,秀麗,驚世駭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無不映射出宏麗,智慧與強盛,留戀忘返。當珍寶被搶走,當瓷器無情地被搗毀,當那把罪惡的火把從一窗一木燃燒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無盡的惋惜和深深的憤恨。今天在課堂上再次觀看,心靈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過一次圓明園,獨自游盪在這個曾令世界都驚嘆著迷的園林,已無法再尋見當時的震撼。昔日宏偉秀麗的樓閣,景觀已經盪然無存,所留下的只有靜靜的地基在品味著似夢般的過往,空乏的言語也無法表達出當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絲淡淡的落寞。當在西洋景觀遺址看到那些斷壁殘垣時,心中那份落寞更是無以言表,一種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當再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不禁將其中的繁華於今日之蕭條加以對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種震撼,一種警示,是無盡的深思。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於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蓋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因而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文物珍寶、字畫典籍,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大文豪雨果的敘述沒有一絲的誇張——「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一個人民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遙遠的亞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國鼎盛時期的代表,寄託著中國太多的自豪和驕傲。「希臘有巴黛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聖母園,東方有圓明園。」
當大火吞噬這一切的時候,悲傷不言而喻,但那份對英法那份憤恨外,一絲屈辱定然不會沒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後就是屈辱,圓明園的焚毀正是那份屈辱的一點。當那火燒三天三夜後,我們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應該在那昏暗的天空下驚醒吧。一個泱泱大國,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跨過了康乾盛世,傲然於東方,卻被彈丸小國,區區兩萬人攻破京都。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學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學看成一種玩樂,乾隆更是認為天朝大國無所不有,夷狄之物純屬取樂之工具,還自以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機械取水換成人力,可笑可悲。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們目空一切,多次拒絕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視「科技」為玩物喪志的東西,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時代。然而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西方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先進的工業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國註定要從瑰麗的天國中墜落,這樣悲劇性的命運是無法逃脫的!今天的 只能在滿目蒼遺、斷壁殘垣中尋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諺說的一樣,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
鴉片戰爭之時,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雙方大戰然而清軍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當時的英軍統帥就說這樣一個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裝備可以征服世界!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
曾聽過一位袁偉時教授說過什麼是大國,他曾說過一個大國最根本的是有沒有一個自我更新能力很強的政治制度。當時的中國依然是封建統治下的君主專制,沒有絲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續著傳統的四書五經的科舉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當外來思想來到中國而是被視為不懷好意,是想顛覆我們中國的,還製造幾次大事件。到康熙時期只留下所謂技藝人,來為皇家服務,其他的一並驅出,而且留在中國的只許信教,不許傳教,也不許離開中國。將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斷。康熙的後人更是孝順,謹遵聖祖遺訓,高唱著祖宗法不可滅的人倫道德,做著大國的美夢,一直不肯打開國門,把國家的生機給掐斷了。而英國自1215年頒布《大憲章》後,一直探索新制度,經過幾百年的探索,終於在1640年爆發英國大革命,為英國的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此時的中國,滿族人終於經過幾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開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國,延續著幾千年制度,唱著大國的幻曲。
圓明園已隨那段歷史而只剩斷壁殘垣,如今,所有的繁華都煙消雲散,只是那些殘垣靜靜的躺在草叢中,這個見證大國奢華的園林隨著大國屈辱而離去,有人說重修圓明園,但是更多的人認為沒必要,我說也是,就讓它在哪吧,一個民族的屈辱總要留下些什麼,它留下的不僅僅是斷壁殘垣,它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後的思考應該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知恥而後勇,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澤東所說,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進,在這個見證者的鞭策下,民族,中華民族,只有前進,才能更好的傲然與世界民族之林。
㈢ 一部近期電影的觀後感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著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里重溫記憶,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裡,陰郁的氛圍立刻席捲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里頭,然後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著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凄。日軍面對古城牆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著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占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製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選我吧,好累!!!!
㈣ 電影《永不放棄》的觀後感
美國激勵影片《永不放棄》,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早在學生時代,我就看過這部電影,昨天偶然的機會又讓我看了一遍。學生時代看這部影片的角度跟現在的我當然大不相同了。所以我想分享分享昨天的觀後感——
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名叫比爾。波特的日用品推銷員。他出生在推銷員世家,他父親是個很出色的推銷員,父親過世後,母親一手將他撫養成人,母親很崇拜作為一名出色推銷員的父親,於是她立志要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名出色的推銷員。可遺憾的是,比爾自出生時就是個殘疾人,1/2臉部及右手癱瘓,兩耳豎立,面目獉獰,走路姿勢佝倭。但母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比爾成人後,母親經過百般哀求幫他找了份推銷日用品的工作。可想而知,比爾剛開始的工作是艱辛的。因為他面目醜陋加上口齒不清,當他不厭其煩地上門介紹他的產品時,人們都對他冷嘲熱諷,說他是個痴呆兒。好心人說看他是殘疾人索性直接施捨錢物給他。每一次遇到這種情形時,他都善意地微笑著說:「謝謝,但我在工作,我要的是工作,我能養活我自己。」其間他母親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支持,甚至還開車送他去社區。終於有一天他做成了第一單,是一位獨居的孤寂地生活著的富太太。當比爾敲開她家門時:「您好,太太,您顯得氣質很好,我叫比爾。波特。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這句推銷台詞他說得很口吃,盡管不厭其煩說過了好多遍),沒想到的是她盛情地接待了他,還請他喝了杯紅酒。這個富太太後來成了他忠實的客戶,直到她去世時,比爾在她的儲藏間發現了這些年來從他那兒購買的所有產品原封未動地躺著,他才知道,富太太是用購買產品的方式在支持他鼓勵他,走到最後的成功。是的後來比爾。波特成功了,在公司十周年會上,他被宣布是該公司銷售冠軍,無疑這十年中,他的銷量是最多的。這十年中,比爾這個名字在這一帶的社區中已家喻戶曉,他是一根看不見的線,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社區成員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誰家生孩子了,誰結婚了,誰嫁人了,誰去世了,誰家的小狗丟了又失而復得了,他用自己並不清晰的口齒傳遞著信息,傳遞著冷暖。每個節日,家門都會有一張精緻的賀卡和比爾朴實的祝福語送來。公交車的司機一見到他的背影就會停下車來:「HI,比爾,上車吧。」社區里的一個小男孩兒被他的怪異的相貔嚇著了,他媽媽去公司投訴他。他隨即買了個小玩具硬是把小男孩逗樂了,小男孩的家庭成了他忠實長久的客戶,這種例子數不勝數。他的第一份收入四元三角七分,用來感謝他的母親,母親去世了,ZF請他去領救濟金,他總是說:「我不要救濟,我要的是工作,我能養活我自己。」有一次他被車撞了住了院,別人勸他向公交公司索賠,他說:「我自己不小心造成的,不要索賠,我把房子賣了,去租個小房子,這樣醫葯費就有著落了。」他總是這樣的寬容。他強烈要求獨立,從不接受別人的幫助,近乎玩固的那種。可還是有很多很多人在被後默默地幫助他。後來公司引進了先進的銷售模式,電腦網路電話銷售。他的這種上門推銷的模式被取代了,他下崗了。他顯得異常的煩躁,公司給他養老,他說:「不,我要工作,我能養活我自己。」於是他又挎著公文包,一頂紳士帽,一身筆挺的西裝,佝倭著身姿走街竄巷————
後來那個曾經被他驚嚇過的小男孩兒長大了,成為一名記者,通過他,把比爾。波特傳奇的一生公布了出來
㈤ 空中火災電影觀後感
1 本以為是一部好萊塢式的、靈感來自於911的災難片,不過拍的卻異常精彩,可能這就是災難片的魅力吧。火災最可怕的不一定是火,還有可能被電梯砸死,鋼筋混凝土被燒熔之後倒塌壓死。本片情節步步緊逼,不讓你有喘氣的機會,看片的時候別讓了呼吸。
2老實說, 我被那隻突然跑出來吼了一嗓子的狗嚇了一跳. 電影院里頭的大夥都嚇了一跳, 這讓我想起了PA3里頭, 小保姆突然跳進鏡頭開玩笑的那一幕.. 都是惡劣的低級驚嚇. 所幸, 這樣的嚇點貌似只有這一個. 本片嚇點本人很喜歡的就是被惡魔附體的人的詭異肢體動作和姿態. ...
3 看這戲的開頭,就讓我想起希區柯克那翻話:「懸疑電影和普通電影的普別在於:在普通電影里,觀眾不知道桌下藏有一顆炸彈,然後炸彈會突然爆炸;而在懸疑電影里,觀眾知道桌下藏有一顆炸彈,而且看著炸彈上的表在倒計時,但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知道這顆炸彈是否會爆炸。只有..
㈥ 寮國電影《火箭》的賞析
《火箭》由基姆·默多恩特編劇並執導,西爾維婭·威爾斯基擔任製片的一部由澳大利亞和寮國合拍的劇情片。
主要講述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寮國男孩,為了證明自己,他帶領家人,以及幾個性格古怪的夥伴,穿越被戰爭蹂躪的土地,去參加火箭節比賽。在那裡,他製造了一艘巨大的火箭。 滿意請採納
㈦ 影片《遠在天邊》的觀後感
昨天晚上,我和媽媽又看電影了,看的《遠在天邊》。
《遠在天邊》這部電影,雖然只版有短短的二十四權分鍾,但是,它有這短短的二十四分鍾里,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小男孩的家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小企鵝。於是,小男孩准備把這位「客人」送回小企鵝的故鄉——南極。他(它)們啟程了,海上遇到了暴風雨,他(它)們彼此互幫互助,一起克服了困難,到達了南極!可是,小男孩突然覺得他錯了,因為,一個人可能不是迷路,而是為了尋找一個朋友。
看了《遠在天邊》我懂得了,友情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童年不可缺少的東西就是友情!!
㈧ 觀看水火箭觀後感800字
今天在學來校,第三節科學課源,我們在操場集合,因為我們要去玩水火箭,老師問:有沒有人知道水火箭是哪一國人發明的?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人說:美國,還有人說:英國,……等,後來老師說:都不對!正確的答案是中國人發明的!
老師又問:水火箭的水要裝多少?有人說:全滿、三分之一等,這次終於有人答對,答案是:三分之一。
好玩的時刻終於來臨,我們開始排隊玩水火箭,等了一會兒,終於輪到我了!我把水倒入細細長長的塑膠瓶中,它的底座是火箭的形狀,然後把它插進打氣筒內,等
我充完氣,發現我的水居然漏光了!這時,老師說:拿起發射器,1.2.3發射,喔!真糗!我的飛不到50公分,可能是全三年級最爛的發射成績,還被全班同學嘲笑!不過沒關系,失敗為成功之母!希望下次若有機會,我一定會好好加油!
㈨ 2000字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於北 京,享年 98 歲。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說: 「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 疑和爭論! 」 他說: 「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二么, 今天掉下來, 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 」 他說: 「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 他說: 「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 他就是一個人抵五個師的男人! 也許到了這個年代我們對於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的大師並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錢學森》這部影片,期間充 滿了各種感動,各種鼓舞,心情澎湃。同時也讓我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錢學森》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在上世紀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 他卻心繫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的巨大價值的美方又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 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回國願望強烈的錢學森幾經輾轉回到了當時一窮二 白的中國。 面對新中國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製 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 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在觀影的過程中,一些情節的設計讓人看 了不僅渾身振奮,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錢學森被指控是共產黨,被關進監獄,蔣英去探監那一段,看守的人說 你們只有五分鍾的時間,蔣英見到丈夫之後一直問「你還好嗎?」 「他們打你了 嗎?」錢學森卻一句話都沒說。旁邊的人說「請講英語! 」而蔣英回應的卻很犀 利, 「難道你沒看出來嗎我們都是中國人! 」就像外國人問我們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們能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地提高聲音的分貝,告訴他們: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 「你回去能做什麼 呢?」錢學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 果。 」 就像登機的時候,一個中國的記者問錢學森: 「你為什麼不回台灣而選擇去 大陸呢?」錢學森不回答,中國記者追問,錢學森說: 「中國人對中國人提問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語,我不想回答你的問題。 」 新中國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後,依然隨時面臨被外國侵略的危險。為了 我國的國防力量的提升,也為了爭氣,證明中國人不必外國人差,錢學森出國時 的志向是: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帶入中國,為國建設作出貢獻。這 種高尚的情懷,是作為一中學子的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我想起了周恩來總理說過 的一句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覺得讀書人是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氣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說這次觀影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就是這個,志向,進取,鑽研, 拼搏,奉獻!為了祖國! 一個人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 最後做成了, 這個人叫錢學森。
《錢學森》觀後感
今天是錢學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科學家,今晚我們錢學森實驗班全體同學觀看了關於錢學森生平介紹的記錄片《錢學森》,在此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錢學森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出生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眼看著自己的國土戰火紛飛,任人踐踏,錢學森看到了中國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外來侵略國家,於是他毅然決定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報效我們的祖國.身處異鄉的錢學森深刻體會到沒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學習.當錢學森在美國工作步入正軌的時候,新中國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國的心激動不已,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把畢生所學貢獻給祖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是錢學森說的話.
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出身在和平年代,我們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看到的是一個蒸蒸日上逐步發展壯大的新中國.我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我們沒有經歷過苦難.相比錢學森,他身處那樣惡劣的壞境也依然堅持奮斗,自強不息,我們以他為榮,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精神.
我們是幸運的,但我們是經歷失敗的,我們在高考中摔了一個大跟頭,目前也落後於別人一大步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站不起來.我們依然還有攀登高峰的夢想.大學並不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天堂,來到這里,我們仍需努力,任何時刻我們都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一旦懈怠,中將瓦解.這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領域的奇葩,我們也不敢隨便誇下海口要做他那樣的科學家甚至超過他,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之才.我們想做到的很簡單: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
我們班全體同學開始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我相信我們可以一直保持這種學習的積極性,充實我們未來的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我時刻銘記這樣一句話:大學很好玩,學習靠自覺,我們是有責任的到這里學習來的.這是我在高考失利後放棄讀書後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對自己說的,我必須對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讀書的親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錢學森班,我也要對得起這所學校和"錢學森"這三個字,我也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錢學森把建設祖國作為他的責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責任,對他人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未來只能由自己來創造,機會只能由自己來把握,我努力我無悔!
電影《錢學森》觀後感 在看這場電影之前,對於錢學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兩彈一星」 的豐功偉績上,而在看這場電影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意識到是一個演 員在演一步電影,而是在看一個叫錢學森的人如何渡過他光輝而又艱 難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劇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戲的導 演,在這場電影結束後,我才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才 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錢學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 內外的傑出科學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榮譽集於一身, 「 卻又被他「無情」的拋之腦後, 加州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當,美國優越的生活不過,卻偏偏「固執」 到回到中國過清貧的生活,當時的中國與美國比起來,就像現在在城 市打工的農民工與居住豪華別墅的商人富豪,只為了去實現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負,向中國實踐自己的愛國之心。 當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那孩子般純真的笑打動了我,原 來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麼的美,也許在錢學森身上用「美」並不貼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麼詞語來展現它。幕的開始與後面的接應的那一 畫面,也同樣是衛星的發射成功,也同樣是震撼人心的時刻,在所有 人為之狂歡的時刻,卻惟獨他一人現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過 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是因 為成功對於他來說已經不足為奇了嗎?是因為這種場面使他麻木了 嗎?……這在電影中似乎沒有講到,我想他是在為我們中國擔憂,為 後人擔憂吧。 生活在美國的幾十年,他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習最先進的知 識,將之用諸於中國,使中國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他刻苦鑽研,一 步步的緊追知識的步伐,卻時時刻刻的關注著中國的發展狀況,當學 有所成的時候, 回國之心慢慢的侵襲著他, 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 ,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 美國,也不能讓他回國。 就這樣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軟禁,失去自由, 」 最後在周恩來總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終於返國。對於這種來之不 易的機會,錢學森更加珍惜,回國後,教授航天知識,在這一部分, 電影中有所體現,震動了我,因為那一刻讓他回想起了在美國授課的 情形,與此刻是截然不同的,從而引發了他對中國教育的思考。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結合做為一名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幾個方面的感悟。 當今的中國是一個正在蘇醒的雄獅,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盡 管 GDP 的增長速度很快,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的人均值還是很低 的,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麼的快,雖然經濟是 我們生存的一個基礎一個前提,但是我們應該追求有質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個人都懷著像錢學森同志一樣的愛國之心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我們和諧社會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快,更穩,更好。 現在雜志,包括新聞媒體都在關注一個話題,中國有那麼多的人 品,為什麼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連比我們落後的國家也都有 這樣的殊榮,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呢?很多人也都是將矛 頭直指中國的教育體制,因此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了素質教育,這 的確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有的媒體報道說:有些美國人稱清華北大是 美國的後備學校,大家也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際名校,也是中國最具 有權威的學府,而多數學有所成的學生,公費出國留學,但卻只有少 數回國,何況我們現在不管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我們都在沿 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與錢學森當時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呢,如果每個出國留學的 學生都能像錢學森那樣去想,那樣去做的話,如今的中國是不是比現 在更好呢? 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是一個漫長過程,一個 探索的過程,我們所有中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獻自己的愛國之心, 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像錢學森一樣, 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努力去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事情,讓我們的國家真 正的強大起來,讓自已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在中山公園龍之夢電影院觀看由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還記得在電影錢學森講了一句話:「手裡無劍和手裡有劍不出是不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的開頭和美國的《胡佛傳》如出一轍,都是以主人公的老年相出場,只是陳坤的扮相比李奧納多多了些正氣。這是自然的,一個聯邦調查局惹人爭議的頭頭,和「兩彈一星」的領軍人物,氣場怎會一樣呢。
說起「兩彈一星」,現在的我們因潛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對它研製之初給國人帶來的亢奮和喜悅大約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導演張建亞考慮到這點,用幾個紀錄片的片段天衣無縫地插入影片中,使我們得以看到原子彈爆炸時,激情滿懷的中國人歡騰的場景;看到毛澤東、周恩來以及錢學森當年的真實形象。
錢學森早年在美國求學,在物理學導彈領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為加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在那個年代,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但錢教授還是義無反顧決定回來。美利堅合眾國於是千方百計滯留他,因為他們知道,錢一旦回國,中國的軍事力量就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影片在這一「威脅論」上大做文章,無非是想突出錢教授的重要性。最後錢學森通過周恩來等人的幫助,還是突破阻礙,回國了。
影片的後半段,就以錢學森在國內的生活、研究為背景,設置了漫漫黃沙的導彈研究基地,模擬了幾次導彈發射的場景。這些幾可亂真的特技鏡頭將影片平緩的節奏搞出一些商業片的噱頭,重在表現兩彈無可比擬的威力,是很有創意的。但我的腦海里一直有個疑問:這么可怕的核武器為什麼人們要去研製它?想到美國在日本投放的那兩顆核彈,背部就會發寒。錢學森的朋友「友來」對此也有感觸,錢學森的回答是為了抵制侵略,保衛國家:「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保證有一天,別人的核彈不會投到中國的頭上」。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精髓就在這里。
電影《錢學森》是一部偉人的傳記,除了錢學森在科學事業上的傑出表現,對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畫:他和妻子蔣英相濡以沫的愛情使人心暖。蔣英為了丈夫的事業,犧牲了自己當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卻並不遺憾,以為是「光榮」。飾演這兩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輕演員,過半的英文對白,看得出他們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陳坤對錢學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張雨綺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樣,奉獻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時我會想,那一代的科學家和現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麼。答案大約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用錢學森的話說,那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
老師們、同學們:
錢學森——我國導彈,火箭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亦是我國「兩彈一勛」的功臣,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這樣一位偉大而又堅強的科學家,必定有著充滿神秘感的一個傳奇。我也在看過《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了解了他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火紛飛。他看到中國的科技技術遠遠低於其他外來侵略國家,因此而飽受欺凌。他不甘於受到他國的欺迫,依然出國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在屈辱中發奮學習,當他終於獲得了成功時,卻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決心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把畢生的精力與所學獻給了祖國。
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愛國,他的堅定,他的創新。他是如此的愛國,面對他人的誣告,他在美國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鍾般的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面對敵人多年的軟禁,他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尋找時機,爭分奪秒地暗自研究,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難;這一切只不過是報效祖國!「愛國」兩個字,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此簡單而又清晰:愛國,就是時刻把祖國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愛國,就是用盡所能的為祖國奉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點兒也好!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為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裡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著地做事、為民族做事、為祖國做事!
之後又回想起來,我們,如何做到愛國呢?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我們本職工作是什麼?不正就是學習嗎?如果現在我們連最簡單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那何報效祖國?分明就是無稽之談!不去努力,不去創新,哪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哪能扛起自己肩上的一份責任?說要愛國,不努力,不學習,不創新,說這也是假的,嘴上的口號,又能起什麼作用?
現在是21世紀,一個繁榮而發展迅速的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的時代。生活條件遠遠比舊時好了很多,這也不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好時期嗎?不一定要成為名揚世界的科學家,不一定要成為享譽世界的偉人巨人;只是做好自己應做的,負好自己應當的責任,用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分外微薄的一份力量,怎麼會不是報答祖國呢?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韓毓婧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
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設備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身齡98歲。
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
有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么優育
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李曉慧
剛看了一個電影,叫《錢學森》。看完後,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1955年錢學森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做出卓起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也是一位愛國赤子。
最令我難忘的是錢學森在美國說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錢學森在美國努力完成學業,為的只是在回國後能 多為祖國,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可以為祖國獻出一切,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盡自己所能,為祖國做一點貢獻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加壯大,更加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