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死光影評

死光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3 03:37:49

⑴ 如果有一句假話我全家死光,這樣發誓有用嗎能信嗎評論一下吧!

我那自己生命發過誓,至今我不敢違反

⑵ 風語戰士的影評

《追風戰士》:吳式暴力美學的終結

上周五拿到《風語者》的試映票時,好象白得了一個田螺姑娘一樣興奮,心想自己真是運氣,居然連連碰上這種不要本錢的買賣。盡管我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期望過高,不要搞得象看《蜘蛛俠》一樣,可是還是忍不住三夜沒睡好,當然,繁重的作業和眼花繚亂的「XX不宜」網站也起了不少作用,嘿嘿。

其實,對於吳同學的片子,我已經說不上太喜歡了,他在香港期間的片子,我喜歡的是《辣手神探》和《縱橫四海》,也喜歡他在好來塢拍的前三部片子,有點怪,是不是?是的,他的讓大家激動不已的《英雄本色》系列俺不是很喜歡,所謂的「兄弟情誼」被他過分美化了,象肥皂泡一樣總有破滅的一天;倒是被兄弟們臭批的《終極標靶》,我喜歡得緊。尚格雲頓沒有多少演技,連功夫都只那麼幾下180度騰空迴旋踢,那時吳導也沒什麼權力,可就是喜歡該片干凈的動作美學,那裡面的鴿子也是我最喜歡的鴿子。關鍵在於該片具有老吳其他片子所沒有的風韻,正因為著墨不深,所以才有一種散文詩似的味道……好了,不說了,再說下去,恐怕會被認為是變態,呵呵。

還是回到《風語者》來吧。今天來看的人並不多,比上次看《THE SUM OF ALL FEARS》的少了大概五分之三,不知是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忙著考試的緣故?影片開始了,嗯,還不錯,美國中西部特殊的紅石風蝕地貌,可我真擔心會出現湯姆克魯斯同學象壁虎一樣出現在其中一個峭壁上來引起MM的尖叫,還好沒有。可以說,從頭至尾,吳同學收斂了一下他在《MI2》中炫到MTV化的鏡頭,並嘗試著將戰爭場面拍出新意來。當然同時,不能忘了自己招牌的「暴力美學」。但是戰爭中開槍的鏡頭實在太多了,要是一個個都拍成雙槍騰空慢動作,估計十個小時都不夠用,另外這次也實在不好意思再加進鴿子了,所以得另外找可以表現絢爛的美的素材,找呀找呀找呀找……終於找到了,這玩意視覺效果比子彈更猛,即使在戰爭中也不是無節制的用,同時也可製造出更宏大的場面來,以顯得自己年年都在進步!沒錯,就是它了,那就是——炮彈!真個一鳥槍換炮了。整部片子可以說是炮彈聲光效果展示:手榴彈、地雷(嚴格來說還不是炮彈)、迫擊炮、加農炮、巡洋艦炮、機載炸彈,以及日本佬的無敵霸王炮,直炸得兩方人馬騰雲駕霧、欲仙欲死。可說實在的,我覺得即使是這樣,也沒必要基本上每一次爆炸都要搞一次慢鏡頭嘛,害怕偶們沒上過初中,不懂得地球引力對拋物線軌跡的影響么?

老吳真是有點騎虎難下了,生怕離了慢鏡頭,大家都不知道該片是誰導的了!看到一半,我剛暗自慶幸還沒有看見烤乳鴿,誰知又來了「雙槍對峙」的「經典」鏡頭!可是,自從該鏡頭被周星星同學在《喜劇之王》里惡搞了一下之後,我每次看都是爆笑效果,想不到老吳還是要炒冷飯,嗚呼!

說句心理話,所謂暴力美學,如果真存在的話,那也不僅僅是慢鏡頭切換而已,老吳自己應該清楚這一點,上次在《MI2》里讓湯湯踢槍轉身已經讓我口吐白沫了,這次還讓克里斯蒂那史萊特慢慢地爬起來壓倒戰友開槍,差點就讓偶渾身抽搐。好容易本著不看白不看的精神堅持到底!可以說,所謂暴力美學,被吳同學自己給用成了破鞋,也是啊,穿了幾十年了,從來不換,哪能不破,你看人家沃卓夫斯基兄弟,就知道換一雙有「子彈時間」專利的耐克鞋。

你還不能說吳同學沒有努力,至少他好象聽取了大家的意見,覺得到好來塢拍的片子表現男人之間友情比較少了,因此要在這部片子里回歸一下,讓人感覺一下「俺吳汗衫又回來了」。先且不說硬要表現男人情誼有無必要(偶私下裡認為是扯蛋,表現什麼還得看影片的主題而定,如果硬要套上那個標簽,只表明還脫不了江湖習氣,不是很可笑么),單說該片里表現得那個別扭勁,就夠讓我難受的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凱奇同學這回是要保護使用印第安土語的密碼通信員的安全,可暗地裡還有一條不能說出來的命令,那就是絕不能讓這些密碼通信員落到日軍手裡,到時候他該怎麼做,大家都知道,不用我說了吧。

吳同學就是想用後者來表現友誼與軍令的沖突。可惜那是在戰場上,個人覺得這之間並無沖突,即使沒有密碼這個因素,為了保守其他軍事秘密或者少受折磨,忍痛結果已經無法救回的戰友(當然,得在他本人要求的前提下,如果人家想被俘虜,你一槍崩了人家,肯定做鬼也饒不了你,嘻嘻)在其他影片中也挺正常。片中凱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將一位名叫「白馬」(不是王子)的密碼員和日本鬼子一起炸死的。可他的印第安好朋友硬要跟他急,其實換做他自己也會這么做的,最後的鏡頭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硬要在這一點上表現矛盾實在有些牽強。另外,關於兩人的友誼,唉,我也沒看出有什麼超越戰友的地方。只不過印第安小伙個性爽郎,比較喜歡交朋友而已。而凱奇同學老是冷冷的,只是在一起干過一票精彩的行動之後,兩人才有所接近,不過也和香港時代的所謂「心心相應、心有靈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想要看「熱血男兒情」的哥們姐們恐怕會失望。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在於凱奇扮演角色的設定,太莫名其妙了。整個一心理不健康,難道受過一次傷,部下死光光,就應當變成老是想死的一個人,甚至不是「人」,好象他除了在打仗的時候用子彈發泄對小日本的恨,和在休息時借酒澆愁,就沒別的可乾的了!MM們可能不同意了,說不能怪人家,人家心裡苦著呢,覺著戰爭這么殘酷,不能連累別人,還是一個人麻醉比較好雲雲。這么說倒也無可厚非,可是有必要嗎?而且電影中連凱奇這么表現的心理一點交代都沒有,僅僅用不時捂住自己受過傷的耳朵,以及一些過去戰友死去畫面的閃現來帶過,就這么簡單?而且這還成為拒絕愛的理由?搞不懂的說!也許俺對愛情太執著了,呵呵。

我以前說過,阿梅的《我們曾是戰士》要強過吳同學的《風語者》,今天我仍然維持原來的看法。因為二者都沒想著往戰爭藝術片或者戰爭史詩片上靠,那麼大家能做的就剩下,該煽情的時候就使勁地煽,該打地時候就血脈憤張地打,這兩方面《我》都強過《風》。不是說《風》的戰爭場面不激烈,而是說吳同學對駕馭大場面實在還是欠缺信心,小的遭遇戰還拍得驚心動魄,狠辣快捷,一到敵我雙方正面接觸,就只剩下鏡頭亂接了。加上配樂JAMES HORNER同學這回也敷衍了事,表現戰爭場面時甚至跟畫面較勁,鬧得人都沒心思感受戰斗!而煽情鏡頭更不用說了,完全和戰爭場面斷節,反正銀幕上槍聲一停、人聲一開,下面觀眾就開始發笑或打呵欠。

在我的試映票上映著「米高梅製片場、美國空軍、HOFF劇場(俺學校的電影院)聯合邀請您光臨:榮譽就是他們的口號(HORNER WAS THEIR CODE)」乖乖,這榮譽也太矯情了點。除了結尾凱奇同學令人驚異的遭遇,該片沒有令人激動的地方,相反,令人痛惜的地方倒不少。作為想再接再厲的吳同學磨蹭一年多弄出來的「精品」,實在是有點令人失望。想有所突破的老吳,一時半會還沒找著北。該片的票房估計和《我》差不多,要能超過8千萬我就罰自己給班上最胖的黑妞寫一封世界上最肉麻的情書。嘿嘿,吳氏暴力美學是該終結的時候了!

吳宇森曾經是華語影壇乃至世界影壇的一顆紅星。無數中國影迷把吳宇森看作是英雄情懷的代名詞,「吳宇森」也就成了電影相關的報道中出現得最多的詞彙之一。雖然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他的電影好在哪裡,但這點好處被不厭其煩地提到,難免讓人反感。吳宇森是一個電影語言的發明家,創造了一套利用動作場面表達情感內容的方法,而且這些方法在視覺上還非常好看;另一方面,吳宇森執著地在電影中演繹一種中國式的道德故事———「情義」超越利益和法制而成為最高存在,英雄為了它而戰斗和犧牲,擁有「情義」的一方最終能獲得勝利。
吳宇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於他非常執著,甚至有些自戀地把自己喜歡的主題發揮到了極致,盡管這種主題有些過於狹窄和單調。由於昆汀·塔蘭蒂諾等人的推介,吳宇森成功地進入了美國影壇。
吳宇森雖然在好萊塢取得了輝煌的成功,但他所面臨的危機也同樣明顯。首先是他的風格和題材過於單一,觀眾可能很快就會厭倦;再有是他的「暴力美學」風格已經被好萊塢的電影人成功復制,甚至青出於藍———《黑客帝國》里的槍戰和《劍魚行動》中的爆炸就是明顯的例子。吳宇森不變一變似乎不行了,戰爭歷史題材的《風語戰士》就是吳導的改弦更張之作。
這一次,吳宇森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他對怎麼拍戰爭片這件事完全沒想明白,而且非常魯莽地把自己幼稚粗糙的理解帶到了影片的拍攝之中,結果在電影的各個關鍵環節上全面陷落。
《風語戰士》的故事非常零散,「保護納瓦霍密碼員」的主題很不明顯,我只看到尼古拉斯·凱奇帶領的倒霉小分隊一次次地碰上日本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戰斗,完全沒有層次感和漸進的次序。影片延續了吳宇森喜歡的人物設置———兩個男人開始處於對立的態勢,但在對共同敵人的戰斗中盡棄前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最終一方還是迫於軍令要殺死另一方。問題在於,如何把這種在黑幫片中非常成功的人物設置搬到戰爭片里。吳宇森用了非常刻板、生硬的方法,使每個人物都非常圖示化,到最後階段虛假到可笑的程度,簡直像一部滑稽模仿吳宇森經典電影的搞笑片。人物和主題總是相聯系的,《風語戰士》在烘托主題這方面犯下了和塑造人物類似的毛病———概念化、圖解化。更糟糕的是,吳導不滿足只表現自己喜歡的「情義」主題,還想在裡面塞進更多的東西,比如種族和解,比如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等等,方法是使用更多的圖解式的人物活動和對白。在影片中,只要不打仗,陳辭濫調就充滿了整個銀幕,使人恍惚中覺得在看《紅河谷》或者《沖出亞馬遜》。
很多美國大片在情節、人物和主題上都有問題,但在場面處理上的優勢可以把失去的分數掙回不少。但對《風語戰士》來說,戰爭場面卻是致命傷。這部影片在最大程度上模仿了《拯救大兵瑞恩》,但卻沒有學到其中的精華。舉例來說,《拯》片的戰爭場面不論大小,戰斗雙方的位置、戰場的地形結構都被交待得一清二醒,「骨灰」級的影迷甚至可以在仔細看過幾遍影片之後畫出戰場的態勢圖;而《風語戰士》在這方面卻做得非常混亂,影片中的美國人和日本人都是在亂打和亂跑,看不清楚誰在進攻,誰在防守,甚至搞不清楚誰在打誰,戰場的地形更是被表現得一塌糊塗。在這些混亂的場面中,時不時會出現吳宇森式的慢鏡,更讓人覺得不倫不類。《風語戰士》的戰爭常識錯誤也多得驚人,尼古拉斯·凱奇手中的「湯姆遜」沖鋒槍的威力趕上了越戰時的「M60」通用機槍;美軍的一個「巴祖卡」火箭筒的威力看上去比907公斤級的MK84航空炸彈還大;而日本人的十幾條「三八大蓋」居然打不著50米外背著戰友慢跑的大活人!最不可容忍的是,雖然影片的投資高達1億美元,但很多場面看起來非常「便宜」,所有的爆炸看起來都像是放煙花;而美國巡洋艦轟擊日軍陣地的鏡頭居然用了資料片,這即使對得起1億美元的投資,也對不起50元人民幣的門票錢呀!
現在再向《風語戰士》投出最狠毒的一槍:我始終沒搞明白叫「納瓦霍」密碼員到戰斗第一線干什麼去———報告敵人工事的位置用得著密碼通信嗎?己方的炮彈兩分鍾就到,這么短的時間里,敵人能破得了密碼嗎?即使破了密碼,難道工事里的大炮還能跑了不成?!
影片的毛病還有太多,比如說色彩過於黯淡,音響過於嘈雜等等等等。就我看,《風語戰士》幾乎找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優點,完全可以被當作戰爭片的反面教材來用。在美國,《風語戰士》不但惡評如潮,而且票房遭到慘敗,本土票房僅有可憐的4000萬美元,還不到投資的一半。對於影片的投資方,奄奄一息的米高梅公司來說,《風語戰士》(該片是除了《007》系列以外公司惟一的大投資項目)的失敗無疑是在他們劇痛的背上又插了一把刀。
吳宇森的失敗決不是偶然的。它表明「美國大片」雖然在很多人看起來淺薄低智,但畢竟是100年商業電影文化積累的結晶,有著非常豐富的底蘊。對於一個靠地域文化而成名的導演來說,要想當然地去復制一類自己不太熟悉的「美國大片」是非常危險的。有趣的是,我所在的電影院里的觀眾似乎並不覺得《風語戰士》是失敗之作,前座的哥兒們見到日本人被幹掉就拚命鼓掌。如果多數中國觀眾都是這樣的話,馮小寧所說的「我拼不過好萊塢就是因為沒錢」沒准還真是那樣,因為給他1億美元,還真不一定會拍得比《風語戰士》更差。

⑶ 武漢乾源食代這家公司是不是騙子請托繞道,否則全家死光光!!!我只想真實的評論,謝謝!

武漢乾源食代是騙子嗎

⑷ 活著 影評

說來慚愧,「活著」這片子及其原著的名氣都很大,我是久有耳聞的,但卻一直沒有看,甚至沒有注意有關的評論或介紹。這女主人也有趣,她的本意是想讓我看一些與文革有關的片子,把「霸王別姬」錯記成這部片子了(其實「霸王別姬」我倒是看過的)。看完這片子的晚上,我忽然半夜裡醒來,在黑暗中回想起這片子,得到一個確切的判斷,那就是這片子的重心其實不是描寫文革的。第二天與那女主人說起,她不能同意,堅持她的理解是這片子寫的就是文革里一個小人物掙扎求存的故事。回來我後在網上搜了一下人們對這片子的評論,驚奇地發現大家對原著余華的小說的理解,是我對電影的理解;而對電影的理解,卻是那女主人的理解。但我覺得我的理解應該是對的。我對電影的接觸很純粹,事先既沒有看過小說,也不知道人們對它的評價,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這電影。看電影時我就覺得這電影不是寫文革,但也不是我們通常聽到「活著」這詞會想到的「好死不賴活」的含義,但到底是想說什麼,則要到半夜裡醒來的時候才忽然想通。這是我對藝術作品最通常的感受方式,直覺起著作用,所以我覺得自己的理解沒有問題。

在我的理解中,這片子的重心其實是表達一種人類延續生命的韌力。文革之類的事件,只是作為一種歷史背景介入到片子之中,是一種「假定情境」而已。對於「假定情境」來說,它可以是假的(就像昨天的電郵中談到過的童話,還有武俠小說等等這類浪漫主義的作品,它們所設計的情境都必然是假的,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也可以是真的,真假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為藝術作品要塑造的人物、要表達的思想提供一個舞台或載體。像人類延續生命的韌力這樣的主題,乃是任何一個社會都能表達,也有需要去表達的思想,只不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有不同的假定情境而已。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文革當然是最便利的一個背景。其實,這片子也並不僅僅描寫了文革,最初的時候是民國時期,福貴也經歷了兩個人生階段(二世祖的賭徒階段、戰爭中的小兵階段),這一段時期的描寫也很詳細(與其時間占人物的整個人生長度的比例是相稱的)。如果說這片子是為了寫文革,這一段時期是不必寫得那麼詳細的。但我覺得這片子並非要寫文革,而是寫福貴這個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柔軟地適應著外界環境的變化,頑強地追求生命的延續。作為一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他不同的人生階段必然深深地打上不同的歷史階段的烙印,文革也不過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烙印而已。

當然,文革是一個重要的時期。那是一個特別荒唐,也特別殘忍的年代。但我總覺得片子的重心不在於反映或諷刺這年代的荒唐或殘忍,而這樣的「假定情景」最有利於營造出一個「極限情景」,把主題「逼」出來。

在看片子的時候,我常常想,福貴他們到底相信不相信文革?有時我覺得他們相信,有時我覺得他們不相信。相信的地方就不多說了,因為他們都很積極地配合,連表達愛意、舉行婚禮都是很典型的「文革式」的。但不相信的地方也很多,只是表達得很微妙而已。如他們一再地努力保留皮影戲的道具,也許他們只是出於熱愛這項傳統藝術的天性,於是不自覺地(而非有意識地)與文革那種反傳統、反藝術的本質有著矛盾與沖突。又如他們對於區長春生、鎮長都被打成走資派的態度,更是明顯與文革的反人性、瘋狂的狀態相去甚遠。他們顯然並不相信這些人會是走資派,也就並不見得對文革是那麼由衷地相信,至少反映了他們並不認為文革的一切都是對的。又如在福貴的女兒生孩子時,她的丈夫作為工人階級的進步分子,利用特權把醫學教授從牛棚中領出來,說明他內心深處並不相信這些人是「牛鬼蛇神」,反而是非常崇敬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甚至那些醫院里的年輕女紅衛兵,在病人大出血而驚慌失措時,也承認被他們打擊侮辱的醫學教授才是真正懂的人。其實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沒有瘋,沒有真正地相信自己和別人所說所做的事,沒有真正地相信文革。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一種心理狀態呢?我的感覺是,以福貴為代表,對他來說,關於文革並沒有相信或不相信可言。他既相信,也不相信,重要的不在於信不信,因為這不是他的信仰,他的追求。他的信仰,他的追求是「活著」。他必須表現出相信,表現出配合,才能在那個環境里生存。至於實際的情況,應該是無所謂信,也無所謂不信。

這使我想起「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對於「反清復明」的態度。他相信「反清復明」的宗旨嗎?應該是無所謂信,也無所謂不信。在天地會,在陳近南面前的時候,他需要表現出相信以求生存;在清宮里,在康熙面前的時候,他需要表現出不相信,也是為了生存。也不能說他欺騙了陳近南或康熙,有時他在表現的同時,也受到感染,在某種時刻或某件事里他是真心地相信的。例如,殺鰲拜和對付吳三桂。盡管這兩件事也有著要求生存的動機,但無可否認,他是真心地痛恨鰲拜和吳三桂的,但為什麼痛恨?可不是因為他們有危及他的生存,這種痛恨本身是「反清復明」的觀念的具體的衍生物,這里有一種隨大流的因素在內。因為大家都這樣痛恨他們,於是韋小寶也受到感染,跟著毫無道理地痛恨他們,盡管他實際上既不由衷地相信這種情緒背後的邏輯理念「反清復明」,他的生存也沒有受到他們的威脅。或者,隨大流本身也是一種基本的生存之道——做大多數人都做的事,擁有大多數人都有的感情,這是最安全的。

「活著」中的福貴等人,也有著類似於韋小寶的心理狀態,這也是我覺得「活著」中對文革的描寫重心不在於文革本身,而是提供一個假定情景,就像「反清復明」的理念在「鹿鼎記」中那樣。當然,如果作為一個小主題或副主題,這未必不是描寫的對象,但作為最主要的重心,「活著」才是。

從一個角度來看,福貴等人的信念,就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態,隨時適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文革一類的歷史階段,對他們既可說有影響,也可說沒有影響。打個比方,當文革的時候,相關的觀念盛行時,就如同一個圓盆,於是盛在裡面的水也就相應地現出「圓」的形狀;當文革過去,相關的觀念過去,就如同圓盆轉成方盆,於是盛在裡面的水就由「圓」變成「方」了。文革等歷史階段決定了福貴等人那個特定時代採取的「姿態」,但實際上不可能進入到他們的內心或靈魂的深處。

有兩個場景是很能說明這一點的。其一,是福貴在片子中前後說了兩段很相似的話。一段是他載著小兒子上學時說的小雞大了變什麼,又變什麼,最後就是共產主義了。一段是片子最後的時候,他對外孫說小雞長大了變什麼,又變什麼,最後日子越過越好。這兩段話差不多是一樣的,只是最後一句不同,之前是說共產主義實現了,之後就不提共產主義了,只說日子越過越好。這一方面是暗示著文革過去了,共產主義之類的話不再「流行」,不提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深刻的象徵,顯示福貴從來並不真正地相信什麼共產主義,他相信的只是日子要過下去,最好當然是要越過越好。

另一個場景是福貴的女兒出嫁時,大家在外面唱革命歌曲作為慶賀。很多看片子的人認為片子在這里比原著小說本身更強調文革的色彩,偏離了原著的意旨。但我覺得這是誤解。這一場景的重心並不在於這里,而在於後面福貴兩夫婦在屋裡談話,家珍嘆著這么多人為女兒唱歌,她卻唱不出來。前面唱歌是為這一場景作反襯的。因為歌詞中有大意為父母再親不及毛主席親之類的話,但這里的場景暗示出來的,卻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愛護,無論在多麼荒唐的年代,以多麼荒誕的形式,也要頑強地表現出來。之前還有一個場景,是家珍對女兒的夫婚夫說,她不需要什麼,只需要婚嫁那天他多帶些人來,搞得熱鬧一點,讓女兒高興。這也是類似的表達,是對於文革那個時代的反人性、滅倫常的特徵的無聲卻強烈的否定。事實上,這片子處處洋溢著親情、友情、愛情等人情,與一般以描寫文革為重心的作品著力於刻畫文革對這些倫常之情的毀滅,對人性的扭曲,完全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判斷這片子重心不在於描寫文革的原因。文革只是一個外在的情景,「活著」的內核只是借這個外在的情景來表達,而不是被這外在的情景所決定。而「活著」的原動力,正是這些普通卻頑強的人類之間通過血脈、交往而締結起來的感情紐帶。

所以我也覺得這里的「活著」並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不是純粹地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因為有這些感情的聯結,一個人的活著,不僅僅是他個人在活著,也是因為他是其他人賴以活著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著而活著。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這「活著」就不是「賴活」。

春生的故事特別能說明以上的兩點(即文革不是描寫的重心,以及活著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片子並不著重於描寫文革的批鬥,包括對春生、對鎮長的定性為走資派的過程,都沒有細寫,而這本來是最能反映文革對人情倫常的毀滅與扭曲的。片子著重寫的,反而是福貴等人對他們的在精神上的理解與幫助。尤其是福貴的妻子家珍,本來因兒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終不能原諒他,她最初說那句「你要記得你欠我家一條命」是充滿了怨恨與報復之情的。但當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潰,想自尋短見的時候,本來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報兒子之仇的時候,她卻主動地表示和解,再重復那一句話也是因為了激發他求生的意志。這一場景里,普通人的博大與寬容,以及人與人之間普通而純真的感情對「活著」的意志的激勵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文革那荒唐的歲月並沒有腐蝕人性的光輝,沒能沖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所聯結起來而築成的「活著」的意志。正因為人並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活著」,並不是孤獨地在這世間掙扎求存,所以他們才能源源不斷地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得生存的意志與動力,沒有輕易地被外在的一時的荒唐與殘酷(不僅文革如此,之前的戰爭何嘗不是如此)所擊倒。

片子的重心,在於展現人類對生命延續的不懈而柔韌的追求。除了前面提到的「水」的比喻外,我還想到「倚天」中那兩句說明「九陽真經」的「後發制人」理念的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福貴等人的人生態度正是如此,戰爭也好、文革也好,這些外部的歷史事件都是強橫的,都是強加於這些普通人的人生之中的。他們沒有能力去與之作正面的沖突,不可能去反抗(無論是思想的層面,還是實際的行動),但這一切於他們總是過眼雲煙,對他們最終極的人生觀(也就是「活著」)沒有構成真正的影響。看著這片子,我總想起小草,無論壓在它們上面的是多麼泰山壓頂的石頭,多麼看似堅不可破的障礙物,它們總是曲曲折折地尋求著裂縫生長出來,生命總要綻放,延續生命的力量才是無堅不摧的。

據說,這片子最後與原著大不一樣。原著是所有人都死光光了,只剩下福貴守著一頭老牛。片子里不但沒有這樣,尤其重要的是在福貴拿出舊日裝皮影戲道具的箱子出來,讓外孫養小雞這一場景里嘎然而止。這一場景的象徵意義也是明顯的,無論是外孫還是小雞,都是新生命的代表,這明白地顯示著生命仍然頑強地延續,希望永遠不滅。藝術雖死,但只要生命可以延續,就不愁沒有令藝術再有復活的一天的機會。

比較片子和原著(我其實沒有看過原著,只是根據一些對此片的評論來大致地猜測原著的情況,可能是有誤的),我覺得片子的色彩比較樂觀積極,原著比較陰暗灰沉。但片子的樂觀積極,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媚俗的,更不是意淫的,這沒什麼不好。沒有一條規定說非要悲觀陰暗的作品才是優秀的作品,表達昂揚的人生觀,只要表達得好,也是高水平的藝術。否則,海明威的作品又怎能是經典之作?至於原著色調陰暗,當然也不等於一定是不好,或一定是好的作品,重要的還是在於怎麼表達,而不是表達什麼。我比較同意說片子和原著應該看成是兩部不同的作品,雖然它們的「表面文本」很相似,但「潛文本」不是同一回事,要表達的意旨不同。不必以表達的意旨是否相同來作為作品是否成功的標准,而應以對各自的意旨的表達本身是否成功來作為評價的標准。

從對片子的評價而間接地談到原著的介紹來看,我反而覺得原著比較側重於表現文革。像福貴的小兒子的死,在片子中是意外,而原著中是為區長夫人獻血而抽血抽死了,後者顯然更需借重於文革這樣的歷史背景。當然,福貴的大女兒的死,卻又是片子比原著更有文革的特色。原著只是簡單地安排她死於難產,顯得有些粗疏(即只關心安排她死,不關心她的死是否有必然性與合理性)。片子卻是安排那些紅衛兵年青女護士不懂處理而導致她的死亡。而有些讀者質疑原著這樣安排那麼多人死去,好像福貴有「剋星」命似的,總是剋死身邊的人,不太合理。余華回應說在那個文革的年代,死亡是平常的事,因此死那麼多人在正常的年代看來是奇怪的,但在那個年代就不奇怪了。這也顯示原著的安排更需要依賴於特定的文革年代。

原著的「活著」,我覺得其重心反而就在於「好死不如賴活」。福貴活到最後,身邊的人全死了,只剩下一頭老牛,這樣的活著純粹是個人的活著,與生命延續已經沒有關系。他不是為了別人而活,別人也未能因他而活,他的生命、希望都沒有延續的可能性。雖然他仍然活著,但隨著時日的流逝,即使沒有意外的發生,他也很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此後與他有關的一切就完全滅絕了。則他現在的「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片子的「活著」卻不同。財富雖然化為烏有,但還有家庭,所以賣藝流浪的日子再苦,戰爭再殘酷,福貴仍然要「活著」回鄉。兒子雖然死了,但還有女兒。女兒雖然死了,但又來了外孫。生命的苦難雖然接二連三,好日子似乎永遠盼不來,但希望總是不絕如縷,生命總是微弱但不斷地延續,「活著』的意義總是有的。

所以,原著的「活著」更多是一種反諷,但片子的「活著」是一種正面的描寫與肯定。

另外,片子中加了皮影戲,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是故意以「民俗」來取悅於外國的影片評委。我倒認為不然。張藝謀或者有這樣的動機,但客觀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皮影戲在這片子里是一種關於藝術與傳統的象徵,是人類生存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最初的時候,當福貴是個二世祖時,皮影戲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到後來他敗了家後,這既是藝術,又是謀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時候,關系就更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幹革命」的本錢,又是他需巧妙地保護以免於被扼殺毀滅的「傳統」。後來皮影戲還是給「滅」了,但在片子最後,我們發現那箱子還在,只是變成了裝小雞。小雞是新生命的象徵,箱子曾經裝過代表藝術的皮影戲道具,如今又裝載著新生命,這就使藝術、傳統與新生命有著相通與聯系,則「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更深遠的內涵。

剛開始看「活著」的時候,覺得這片子中的人物轉變太快,缺乏合理的鋪墊與解釋。像福貴從二世祖變成自食其力,一下子就把賭性戒掉了,看不到有什麼掙扎,總覺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他能如此容易地戒賭,最初又何至於妻離財散?又如福貴從戰場上回來後,馬上表現得很有「政治智慧」,懂得如何趨利避害,懂得劃清界線,懂得「幹革命」的資本的重要性。這一切好像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再次使我覺得他好像變了另一個人。當然,勉強可以說他這是在為解放軍唱皮影戲的過程中學會的,但無論是時間上還是事件方面都比較欠缺適當的過渡與轉變。這可能是電影本身的特性所造成的,因為電影的時間很短,在一些轉折上,節奏難免會顯得倉促。不知道小說在這節奏的方面是否控製得比較好一點。

再看下去的時候,又覺得這可能並不是缺點,而是本片對人物的「隔離式」描寫的特點。也就是說,這片子對人物的描寫從來不直接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而只是通過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客觀、冷靜的白描,讓觀眾自己去揣摩、「補白」有關的心理活動。這種描寫手法是相當中國化的,因此盡管是這一部如此先鋒風格的作品,中國觀眾卻很容易受落,因為這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以前我在「文學影視中的李世民」中評論「秦王李世民」一劇時已經提到過,中國文學的傳統是重言行舉止的描寫,通過這些描寫來進行間接抒情的。這與西方文學多心理描寫,擅長通過心理描寫來進行直接抒情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先鋒文學源自西方,其作品也多心理描寫,重直接抒情。中國作家在先鋒文學領域的創作多不如人意,顯得矯揉造作,其不擅心理描寫與直接抒情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但這個片子,以中國式的傳統寫作手法為主導,作者不動聲色、似乎事不關己地描寫事件,與事件中的人物,效果相當成功,描寫行雲流水,抒情自然流暢,看起來有如天賴之音,無半點渣滓,成功地將中國式的傳統寫作手法引入到西式的先鋒文學之中,是結合中西文學精華的典範之作。(說這話,是因為我想到「洗澡」這片子,這片子給我的感覺就有點強行模仿的別扭,其中也常有沙石之感。)

正因為此片不進行直接的心理描寫,所以福貴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也就沒有觸及,則他的性格轉變所基於的心理掙扎也就不為觀眾所見。這有兩種解釋,其一是這種「隔離式」的寫作手法本身無法作任何直接的描寫,其中的心理掙扎要由觀眾自己去想像;其二是福貴本人的心理狀態本來就是一片混沌,他只是被動地適應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內心沒有掙扎,感受不到逆來順受的痛苦。這些掙扎與痛苦,本來就是個性鮮明、心理敏感的所謂知識分子才會特別清楚地感受到的。福貴雖然出身於富貴之家,也有一定的藝術素養,但他仍然是無知無識的中國普通百姓的代表,對於個性的扭曲,他們是麻木不仁的。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是最直接的感情,如對配偶、子女、朋友的愛。所以,福貴最傷心痛苦的時候,也不過是他的兒子、女兒死的時候,但他不能明白子女的死與他所處身的特定時代有什麼關系,他只是把原因歸於自己(如埋怨自己不應讓兒子去上學,不應讓那教授吃那麼多的饅頭),最多也只是歸咎於直接導致死亡的人(如春生)。他並不因此而怨恨自己所處的時代。

⑸ 關於電影的幾個疑點給大家解釋下(新世界)影評

1關於李子成的老婆抄
他老婆和他那個卧底下屬一樣,只知道監視他,但並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而且姜科長死了,他老婆受制的前提也不存在,皆大歡喜
他老婆給姜科長打電話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來她老婆只是受警察脅迫 而原因就是她為警察監視李 回報就是警察發給了他的壞爹爹 她是不知道李的卧底身份的 而警察也說 世界上最後知道他身份的人只有3個人了 最後都死光了
而且順道提一嘴 最後老婆送走李後 大門關上了 這一段暗示了李的內心已經徹底變了 立場也變了 他下定決心要走黑到底 關門走向另一個世界 關門的鏡頭在《教父1》裡面也曾出現過 此在向電影《教父》致敬

2 延邊老棒子和姜科長
為什麼會請老棒子?
關青在中國找的黑客是最厲害的黑客 有能力攻入美國FBI 而找的殺手當然肯定也是絕技在身 要不然傻瓜一樣的選手來韓執行這么重要的任務是要壞事的
中國延邊的朝鮮族人在韓國黑幫電影里一直都是非常勇猛的 這一點看過《黃海》的朋友就知道一點也不誇張
再一個朝鮮棒子土的打扮和表現也暗合了當時韓國人對中國人的大眾態度

⑹ 急求加勒比海盜1影評

JACK船長就是這么出場的。海浪聲,站在桅桿上的船長望著遠方的太陽,風把衣擺吹得揚起來。真是豪邁的POSE啊,背景音樂轟然響起,揚帆出海,尋找寶藏!怪不得ELIZABATH想去當海盜,要是我我也覺得海盜比貴族女兒來得過癮多了……(被毆打)好了,書歸正傳。
開始是女主角ELIZABATH年少時的一段關於海盜的記憶。女孩子在船上唱著海盜之歌。然後發現在海中的WILL,搭救之時看到了一艘奇特的幽靈船。長大之後的ELIZABATH已經成為美麗的少女,准備出席准將的升遷典禮。幼時搭救的WILL成了鐵匠,身份的差異讓兩個人不敢面對各自的情感。然後ELIZABATH被海盜們擄走,WILL要去救心上人,只好求助於曾經的敵人海盜JACK,於是歷險記開始了。不用問結局,肯定是壞人死光,好人好報……因為這是輕松幽默的DISEY出品的娛樂片……
話說有意思的段落實在是不少,一開始,帥氣的米蘭小鐵匠出場,摸了一下燈架,結果那燈架瞬間掉了下來,他非常利落地把它藏到了下面的罐子里……ELIZABATH穿著超級緊身的禮服去參加典禮,悶得無法呼吸,結果准將以為她緊張,於是她就從高塔摔進了碧藍的大海……
戰斗的場面也算滿精彩的。對於中國武俠不那麼熟悉的西方人來講,JACK和WILL的一場比劍還有跟背叛他的大副的比試都是滿有看頭的,不過也許對於看慣了刀光劍影的中國觀眾,可能就會覺得不過如此了。WILL這個小鐵匠,每天打鐵練劍(估計是把那鐵當准將打),這日子不比每天抓海盜的准將有意思多了?雖然錢不多,可看ELIZABATH那種個性還有WILL那張帥臉,天作之和嘛!再有,就是跟大海搏鬥了。說起來演員們也真是夠累的,被水泡那麼久,拍幾天不就得脫層皮?JACK那黑眼圈完全可以媲美L同志了。作為商業片,這樣還不夠可以么……
當然,對於不熟悉海盜歷史的中國人看那些海戰,感覺還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說開始他們去救ELIZA的時候先「徵用」(海盜用語)一條非常小的木船。用這個來把自己隱藏在海底並支持呼吸。然後隨便徵用一條船等待真正想徵用的快船前來追擊。然後在別人都上到另一條船檢查時用繩子盪到快船上(或者這只是很普通的欺詐之術?我沒聽過唉……)。取景也都不錯。碧藍的大海,讓我曾經看到的北戴河那骯臟的海洋多麼得不像想像中的蔚藍……

其實海盜象徵的東西遠遠不是打家劫舍那麼簡單。在電影里,海盜其實是象徵著人情味那個方面的。比如說那個准將叫他們開炮打自己的船。可是JAC卻在同樣的時刻大喊著,別打我的船。更像人不是么。而且實在是很愉快啊。每天沉浸在夢想的照耀里。不是比呆在一個可憐的地方強得多麼。

⑺ 《還珠格格》中讓人氣憤的小三知畫,為什麼現在的評價更高

雖然在看還珠格格的時候,知畫確實令人十分氣憤,因為她總是橫插在小燕子和五阿哥之間,如果他們兩人之間沒有了知畫的話,他們的阻礙就會少很多,觀眾自然是希望反派角色都死光光,所以自然是覺得氣憤了,與小燕子相比知畫受到觀眾的喜愛程度並不高,相比之下說不定都沒有人會支持知畫。

但是我覺得也無可厚非呀,比起現在許多宮斗劇中的人來說,我覺得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樣子我覺得還算可以接受的吧,比起皇後娘娘和容嬤嬤的話,其實相比之下會好很多,雖然是一個反派,但是總的來說,她還是一個挺好的女孩子,不過是被愛情和嫉妒蒙蔽了雙眼,不過我真的是被她對五阿哥的愛深深打動,尤其是後面的一個片段,她絕望地趴在地上,我覺得她真的是很愛五阿哥,不過最後還好她也得到了五阿哥的孩子。

⑻ 求2篇2000字左右的影片"死神來了"1,2部的影評,要求談到蒙太奇方面.

死神來了三部曲,算是延續得比較好的作品,尤其是一二部之間。第三部跳脫比較大,而且情節設置上有一個小小的缺陷,致使其邏輯上不如一二部嚴密。
死神來了第一部,在同時期同類影片中算構思比較奇特的,死亡模式這種設計,把生命的無常和無奈加諸於每一個人身上,觀眾很容易產生代入感;而主角們自我救贖的失敗也傳達給觀眾以深刻的絕望,恐懼感油然而生。第二,三部雖然在劇情上沒有什麼突破,結構也類似,但是氣氛渲染上顯然比第一部下功夫。
《死神來了Ⅱ》在影片一開頭就以電視對談節目揭示了主旨:死神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雖然這樣的方式缺乏新意,但卻在一開始就使人籠罩在死亡的陰霾之中;之後拍攝中使用了第一集里少有的紀實拍攝,搖搖晃晃的畫面也增加了不安全感。第三部也一樣,雖然開頭便是游樂園的熱鬧場面,可是詭異的背景音樂,刻意選擇的恐怖畫面還是把觀眾一下子拉到了死神的世界。
扭曲的廣角鏡頭,變焦距拍攝手法,反映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時的快速切換蒙太奇,平行蒙太奇等都是影片一脈相承的表現手法。只是一集比一集殘忍的死法比較討厭。過分的血腥只能認為是導演黔驢技窮的表現,並不能幫影片加分。
開頭提到第三部有一個小小的邏輯錯誤,就是溫蒂的死亡線索。按照順序,假如溫蒂她們不幹預,麥金利早就已經死了,所以他不可能構成溫蒂的死亡威脅。影片這樣敘述就好像早知道麥金利不會死一樣,很難自圓其說。另外,照片預示死亡這種說法也很老套……
雖然三部中,主角的「預感」從何而來沒有解釋,但我們顯然很寬容地接受了這一說法。假如真的有死亡模式,假如每一個都無法逃脫,假如知道不久就會死亡,那麼我們該何去何從?
死神從來不曾寬容,而人類,脆弱得如同螻蟻一般。生命如此高貴,又如此卑賤,從出生開始,我們就相約死亡。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