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影評
A. 有沒有專家對紅樓夢的評論或賞析最好短一點,有明確的分類
紅樓夢》是悲劇,但在人類對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確實勝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質的東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靈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樣。
「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如此美人,最終卻落的個憂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愛情的永恆與唯一。
寶黛的愛情源自太虛幻境中的木石前盟,再加上紅塵中的兩小無猜,雙方遂有了私訂終身的意願。從一開始的一見傾心到後來的心心相印,以及最後的心灰意冷。他們愛情的產生與發展正是兩顆純潔高尚的「心」相互碰撞溝通和彼此認同的過程。但在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里,這只能存在兩顆真誠的心間,雙方的愛情沒有任何的承諾和物質保障。
寶釵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糾葛體,是一個委婉內斂的人她從小受到正統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毒害,為人行事遵守三從四德,綱紀倫常,但實際上她對諸如《牡丹亭》、《西廂記》等禁書瞭然於胸。寶玉和寶釵的愛情一開始並沒有得到賈府上下的默許,實際起初賈母也許更傾向於黛玉或是寶琴。但隨著情節的發展,寶釵和寶玉的愛情才得到了賈家上下的心照不宣。
「賈寶玉奇緣識金鎖,薛寶釵巧合認通靈」。他們的愛情是大家認定的金玉良緣,是建立在世俗的物質基礎和家族利益上的愛情,也是造成他們悲劇性結尾的原因之一。
為了真愛的人可以拋棄一切世俗名利,甚至可以背上不仁不義不中不孝的罪名。這就是作者曹雪芹對精神愛情的高度贊揚。後來寶玉中舉,寶釵懷孕,可他卻遁入空門,說明作者在精神追求和世俗情感方面的矛盾,也集中體現作者堅定崇高的愛情觀。寶黛的愛情是個大悲劇,寶玉和寶釵的愛情也是個大悲劇,曹雪芹對兩者結局是矛盾的,但無疑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曹雪芹曾慘痛地寫道:「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寞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愛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難所。在《紅樓夢》里,愛情是宿命的,愛情本身就是悲劇,是人的悲劇,是人的世界的悲劇。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只不過是兩種悲劇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們都是理想追求與現實世界的相互沖突,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生活在由情感的鎖鏈所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鎖鏈中,必不可少的是愛情這個環扣。在紅樓夢,在大觀園里,愛情是永恆的,永恆使我們選擇了它,永恆的愛情成了可塑性的話題。它引起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雖然有許多煩惱和痛苦,但是我們卻從沒有放棄過追求理想和美,曹雪芹是這樣,我們也應該是這樣,歷史正因為這樣而繼續向前發展。
有點長,自己選一兩句話吧
B. 關於電子情書,深刻一點的影評
看這部片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男主角是漢克斯,我喜歡他,從看《阿甘正傳》就開始了,而前一段時間看的《幸福終點站》,更是讓我在被劇情感動的同時,對漢克斯的演技佩服的五體投地!這部《電子情書》再次讓我領略了漢克斯的魅力!
現今的世界已進入了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的快捷、方便,劇中的男女主角就是相識在網路上,他們互相發送電子郵件,訴說心曲。那種方式看來是沒有我們今天的QQ方便,不過我覺得那更有另一番情趣!
影片一開始,兩個人都是在男(女)友出門後,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查看自己的電子郵件,那種急切的心情,就像個貪吃的孩子,等父母出門以後,悄悄地打開餅干筒偷糖吃一樣,又像戀愛中的少女,按捺住跳動的心,急急地撕開戀人的來信!
在網路上,他們無話不談,互相訴說自己的煩惱,自己的開心。我總認為,人們在網路上更容易敞開自己的心扉,當然前提是2個人互相吸引。雖然互相看不見對方,可是心的交流卻能讓彼此心靈相通,真切地感受到對方的存在!那種知心的感覺,我以為在現實中也未必能得到!
片中有幾個細節讓我印象特別的深,一個是當男女主人公得知他們是現實中的競爭對手時,(當然還不知道網路上的關系),兩人在大街上、超市裡,互相躲避,像躲貓貓的小孩兒一樣,漢克斯的憨態,梅格瑞恩的俏皮,真是讓我樂不可支。超市裡付款那一段,梅格瑞恩的氣惱和無奈,漢克斯的竊笑和得意,讓我笑出了聲來!
當他們真的決定走出網路,在現實中見面時,那份期待,那種心跳,那種心神不定,被兩位演員演繹的出神入化!漢克斯在約定見面的咖啡店外激動的不知所雲,不敢自己去看心儀的女孩兒什麼模樣,卻讓朋友去幫自己看,當得知對方竟然是自己生意上的對手時,心裡的那種矛盾難以言表,不敢說出真情,挨罵以後黯然離去,那份失落讓我有種心痛的感覺!
梅格瑞恩的書店終於關門了,而兩人在現實中的關系反而有所好轉!他們仍然在網路上互發電子郵件,只不過漢克斯在明處,梅格瑞恩在暗處了,漢克斯一會兒在現實中為梅格瑞恩提出良好的建議,一會兒在網路中為她出謀劃策,那份良苦用心讓我好生感動!
時機成熟時,他們終於決定再次見面,見面之前,漢克斯問梅格瑞恩:「你能原諒放你鴿子的人,為什麼不能原諒我呢?如果沒有生意上的競爭關系,我們一定會在一起的!」那一刻,她的心裡充滿了矛盾,可是她仍然舍不下網路上的那個他!她回家換上漂亮的衣服,來到約定見面的地方,充滿期待地四處張望,當眼前出現的人是漢克斯時,她的眼裡先是驚喜,而後就是那種如釋重負的感動!她對他說:「剛才,我真的希望那就是你!」淚水盈滿了她的眼眶,當兩人熱情相擁相吻時,我發現,自己的眼淚也開始滑落!
真是好美的愛情,無論在現實中,還是網路上,只要是真心付出,都會是那麼的美,不是么?
C. 觀看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場面特效片。盡管它的地震特效場面做得很震撼,但馮小剛導演的著力點顯然並不在於此。
從震前漫天飛舞的蜻蜓,到震後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這一過程大約只有半個小時,此後兩個小時心靈的「餘震」才是影片重點要表現的內容。導演馮小剛顯然用了收斂的手段來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電視劇那樣沒有節制。
影片如果將地震前主角們的幸福生活鋪墊的時間再長一些,那麼前後對比的悲情力度會更大。此外影片中間很長一段時間,對母親和孩子失散後的生活交代略顯瑣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劇氛圍。
(3)心曲影評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區爆發7.8級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災民無數。面對即將坍塌的危樓,丈夫方大強(張國強 飾)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飾)都要去救被困的龍鳳胎兒女方登(張子楓 飾)、方達(張家駿 飾)。
危急時刻,方大強攔住了妻子,沖進去營救時不幸罹難。李元妮在震後發現,一雙兒女被困在一塊水泥板兩端,若要營救,必然犧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艱難選擇——救弟弟。此事成為方登心中難以磨滅的隱痛。後來,她被軍人王德清(陳道明 飾)夫婦收養。
高考後,方登(張靜初 飾)進入杭州醫學院學習,並與研究生師兄楊志(陸毅 飾)產生了感情……方達被救卻斷了胳膊,李元妮以無私的母愛撫養他成人。成年後的方達(李晨 飾)去杭州闖盪,娶了媳婦小河(王子文 飾),並干出了一番事業。32年後,這家人的命運卻因為5·12汶川地震再次發生了交疊。
D. 怎麼評價電視劇《鎮魂》
評價:
電視劇《鎮魂》以宏大的世界觀架構了人界與地星兩個概念,兩界的紛爭與守護的意義成為觀眾熱討論的焦點。劇情漸進主線,主人公之間相互付出、為守護正義不辭艱辛的劇情感染了許多觀眾。劇中的另一大亮點便是原著中其他眾多精彩的情節也在劇集中一一展現。
讓人印象深刻,給整段故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發生在尋常人身邊的珍貴感情,映射出了觀眾最需要的內在世界。該劇將兄弟情懷在故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整個劇情的發展絕不依靠狗血、賣苦和煽情來刻意製造矛盾沖突,而是用細節豐富、真實感強烈的故事和角色來吸引觀眾。
(4)心曲影評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萬年前,為了搶奪海星的生存資源,地星人中的極端分子大舉進攻整個海星,引發了海星人和地星人的史前大戰。為了與擁有異能的地星人抗衡,海星人打造了四件聖器,並在領袖「昆侖」和地星和平派領袖黑袍使的帶領下,「海星正義聯盟」最終取得了大戰的勝利。
大戰過後,「昆侖」失蹤,黑袍使信守著對「昆侖」的承諾,成為地星的看守者。海星人和地星人從此相安無事,維持了近萬年的和平。直到四聖器失蹤,能量減弱,不斷有地星人從地核逃到地面上,利用異能為非作歹。為此,海星高層成立了特別調查處 ,負責抓住這些地星人。
並將其送回「地星」。三十五世紀的今天,海星的中心龍城發生了層出不窮的詭異事件,在調查過程中,一個看似普通的生物學教授沈巍(朱一龍飾),進入了特別調查處和眾人的視線中。沈巍的真實身份,是地星的看守者——黑袍使。
而沈巍對於趙雲瀾(白宇飾),似乎也掩藏著秘密,隨著調查的深入,一系列詭異事件的源頭,似乎都與「四聖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為了奪取四聖器,地星的惡勢力蠢蠢欲動,陰謀背後,趙雲瀾的真實身份、沈巍與幕後黑手的神秘聯系,也逐一揭開。
E. 電子情書 經典影評
看這部片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男主角是漢克斯,我喜歡他,從看《阿甘正傳》就開始了,而前一段時間看的《幸福終點站》,更是讓我在被劇情感動的同時,對漢克斯的演技佩服的五體投地!這部《電子情書》再次讓我領略了漢克斯的魅力!
現今的世界已進入了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的快捷、方便,劇中的男女主角就是相識在網路上,他們互相發送電子郵件,訴說心曲。那種方式看來是沒有我們今天的QQ方便,不過我覺得那更有另一番情趣!
影片一開始,兩個人都是在男(女)友出門後,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查看自己的電子郵件,那種急切的心情,就像個貪吃的孩子,等父母出門以後,悄悄地打開餅干筒偷糖吃一樣,又像戀愛中的少女,按捺住跳動的心,急急地撕開戀人的來信!
在網路上,他們無話不談,互相訴說自己的煩惱,自己的開心。我總認為,人們在網路上更容易敞開自己的心扉,當然前提是2個人互相吸引。雖然互相看不見對方,可是心的交流卻能讓彼此心靈相通,真切地感受到對方的存在!那種知心的感覺,我以為在現實中也未必能得到!
片中有幾個細節讓我印象特別的深,一個是當男女主人公得知他們是現實中的競爭對手時,(當然還不知道網路上的關系),兩人在大街上、超市裡,互相躲避,像躲貓貓的小孩兒一樣,漢克斯的憨態,梅格瑞恩的俏皮,真是讓我樂不可支。超市裡付款那一段,梅格瑞恩的氣惱和無奈,漢克斯的竊笑和得意,讓我笑出了聲來!
當他們真的決定走出網路,在現實中見面時,那份期待,那種心跳,那種心神不定,被兩位演員演繹的出神入化!漢克斯在約定見面的咖啡店外激動的不知所雲,不敢自己去看心儀的女孩兒什麼模樣,卻讓朋友去幫自己看,當得知對方竟然是自己生意上的對手時,心裡的那種矛盾難以言表,不敢說出真情,挨罵以後黯然離去,那份失落讓我有種心痛的感覺!
梅格瑞恩的書店終於關門了,而兩人在現實中的關系反而有所好轉!他們仍然在網路上互發電子郵件,只不過漢克斯在明處,梅格瑞恩在暗處了,漢克斯一會兒在現實中為梅格瑞恩提出良好的建議,一會兒在網路中為她出謀劃策,那份良苦用心讓我好生感動!
時機成熟時,他們終於決定再次見面,見面之前,漢克斯問梅格瑞恩:「你能原諒放你鴿子的人,為什麼不能原諒我呢?如果沒有生意上的競爭關系,我們一定會在一起的!」那一刻,她的心裡充滿了矛盾,可是她仍然舍不下網路上的那個他!她回家換上漂亮的衣服,來到約定見面的地方,充滿期待地四處張望,當眼前出現的人是漢克斯時,她的眼裡先是驚喜,而後就是那種如釋重負的感動!她對他說:「剛才,我真的希望那就是你!」淚水盈滿了她的眼眶,當兩人熱情相擁相吻時,我發現,自己的眼淚也開始滑落!
真是好美的愛情,無論在現實中,還是網路上,只要是真心付出,都會是那麼的美,不是么?
抄的,感覺還可以
F. 電影《心曲》的觀後感 字越多越好
老師的心為學生而長」,這是寶山青年優秀教師徐宏傑生前的肺腑之言。《心曲》是一部電影故事片。展示了徐宏傑老師的優秀事跡。故事片中塑造了富家和民工子弟在班出現的許多真實情況,向教育界提出了該如何正確引導教育好當今青少年一代的時代課題。班主任錢亮,原是重點小學的老師,為實現自已「教書育人樹魂立根」的夢想,主動來到一個調皮、後進的班級任教。為了孩子的進步,他顧不上與湯鳴老師旅遊。孩子們的成績上不去,上課打瞌睡等,都是他關心的心事。他以辛勤的家訪,溫馨的激勵,自稱自已是班內最後一個學號的同學,與孩子們打成了一片,被學生稱作「哥哥老師」。
孩子們天真爛漫,教育工作者重在引導是關鍵。當付小軍為使班級里的同學看得起他,把他自己的父親謊稱是個「救火英雄」;一名同學為賣報的母親晚上九時還賣不掉最後一張晚報,給過路人一元錢去買下母親手中最後的一張報,希望母親早點回家休息。影片中的件件小事,折射出當今社會不健康的思想和美好的品性對孩子們的影響。錢亮對此都能做好細致引導的教育工作,讓孩子們懂得「貧窮不是恥辱,說謊才是恥辱」,「一元錢和萬兩黃金,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價的」,「孝該從小開始」的道理。
作為錢亮班主任的奶奶,著名老藝術秦怡的表演,體現了慈祥的長輩對孩子的關愛;作為錢亮老師所在學校的校長,梁波羅老藝術家的感人表演,給觀眾留下了親切難忘的印象。「只有您把心交給了孩子,孩子才能把你當成自已的親人」。這是影片給全體教育工作者深刻啟示。對當今某些教師,過分的希望在家教中得到經濟回報等不妥做法,電影無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影片教育人們:勤勞致富是光榮的,追求虛榮是可恥的,愛崗敬業的可尊重的,孝敬長輩更是值得推崇的!
教育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優秀的教師是時代的楷模。當影片的錢亮的老師因病離開孩子的時候,人們更加懷念優秀老師的可愛:
親愛的、可愛的老師,想您在夢里!
G. 求電影《喜福會》的影評
《喜福會》所講述的是四位華人移民婦女和她們在美國長大的兒女各自之間的故事。小說的題目《喜福會》原是母親們打麻將的聚會。這些婦女移居美國已有幾十年,但她們仍念念不忘從小受過的傳統教育,恪守著中國幾千年來滲透於婦女血液之中、幾乎已成為天性的封建男權的思想。她們共同的理想就是要嚴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兒,使她們能逃脫自己這一輩女人的命運,成為她們眼中幸福的女人。然而,對於母親的管束,女兒們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這個種族、階級、性別不平等的美國社會里,兩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爭斗到殊途同歸、相互認同的悲喜劇。在這出悲喜劇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們無法啟口、無法觸及、諱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後的東西。在這里,沉默已經變成了一個象徵,它那巨大的毀滅性力量摧毀著女性賴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氣,使她們在沉重的壓抑之中喪失生存的能力。然而一旦打破沉默,這毀滅性的力量就會立刻消失,被壓抑已久的人性就將得到復甦,平衡和諧的關系就會得到恢復。《喜福會》中母女們的悲歡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這條主線編織起來的。
例如在吳蘇圓和吳晶梅這對母女之間,許多年的時間就是在沉默中度過的。母親在女兒童年時曾堅決而「狠心」地以做清潔工為代價讓女兒有機會去學習鋼琴,希望把她塑造成一個有別於自己、能為白人社會所接受的高雅女性。而女兒卻「不懂事」地一味反抗母親的意志、母權的統治。在一次華人社區舉辦的少年天才表演比賽上,女兒演奏得一塌糊塗,讓爭強好勝的母親當著親朋好友丟盡了臉面。回到家裡,女兒滿以為母親要朝她大發雷霆。然而,這時的母親卻一反常態地平靜如水,緘口不語,臉上一副「毫無內容」的麻木表情,沉默得令人恐懼。沒有受到訓斥的女兒的表現同樣令人吃驚:面對母親的沉默她的反應既不是吃驚,也不是輕松,更不是害怕,而是「失望」!因為這樣她就沒有辦法「也朝她(母親)大喊大叫,把心中的痛苦哭出來,摔回到她身上去」。在這里,沉默就像長在母女心中的一塊惡性腫瘤,把雙方都折磨得痛苦不堪。這件事情過去之後的很多年裡,它一直是母女之間不敢提及的禁忌話題。女兒再也不彈琴了,母親也不堅持讓她彈了。琴蓋鎖住了女兒的痛苦,同時也鎖住了母親的希望。沉默中女兒長大了,母親也衰老了。沉默的結果是「母親和我(晶梅)從未互相理解過。我們相互翻譯對方的意思,我聽到的內容似乎總比她說的少,而母親聽到的卻總比我說的多」。相互間的沉默和誤解持續了很多年。在女兒過三十歲生日之時,母親把這架閑置了多年的鋼琴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女兒,但這已經是母親臨終的願望了。當女兒再次打開琴蓋,彈起往日覺得很難的一支曲子時,她竟驚奇地發現這首曲子並不像她想像的那樣難了。母女之間的這些無言的行動象徵著沉默的被打破和兩代人之間最終的理解與諒解。然而,代價畢竟太大了。它犧牲掉了母親一生對女兒的期望和女兒半生的歡樂,並在女兒的心靈上留下了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至此,我們不難看出沉默所蘊藏的巨大的破壞力。
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二個例子是瑩映·聖克萊爾和莉娜·聖克萊爾這對母女之間的故事。她們的沉默已經不僅僅是話語的消失,而是整個人的消失,是對自我的不斷貶低和最終的抹殺。這是男權社會中女性終極的悲哀。可嘆的是當母親的一代已經失去了自我之後,女兒又在不知不覺中重復著母親的故事,盡管她曾經是那麼激烈地反抗過母親的意志。故事的一開始作者就以母親的口吻寫道:
許多年來我總是把嘴巴閉得緊緊的,不讓自己的願望流露出來。因為我沉默得太久,女兒已經聽不到我的聲音。她坐在她那豪華的游泳池旁,聽到的唯一的聲音就是她那索尼牌隨身聽中發出的聲音和她那身材高大無比的丈夫(的聲音)……
這么多年來我總是把自己隱蔽起來,像個小小的影子般跑來跑去,這樣就沒有人能抓得到我。我的動作是那麼的隱蔽,以至於女兒對我都熟視無睹。她所看到的就是她的購物單,她的記帳本和她那張整齊的桌子上擺著的扭曲的煙灰缸。
我想告訴她(女兒)的只有這句話:我們倆人都已經消失了。沒人能看見我們,我們也看不見別人;沒人能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也聽不到別人的聲音。沒有人認識我們。(Tan,1993:64)
正如這位母親的這段內心獨白所描述的,她為了掩飾自己屈辱而辛酸的過去——無情的丈夫另覓新歡,腹內的嬰兒被她為報復丈夫而狠心地殺掉,獨自逃出家庭,尋找生路——在受盡了生活的折磨之後她變成了一隻「老虎」,一個「看不見的幽靈」,一個能未卜先知、看穿一切、預測一切災難的女巫般的人物。(這樣的女預言家或女巫般的人物在美國少數民族女作家的作品中也常見,如托尼·莫瑞森、愛麗斯·沃克等人的作品中的母親形象,這一點也非常耐人尋味)。盡管她後來碰到並嫁給了善待她但卻不了解她的美國丈夫,隨他移居美國,離開了惡夢般縈繞在她心中的故鄉和過去發生的一切,但此時的她已經沉默得太久,失去了生命力:
我怎能不愛這個人呢(她的美國丈夫)?但這是一種幽靈般的愛。明明雙手緊緊地摟住了他,卻根本沒有碰到他;明明一碗滿滿的米飯擺在眼前,卻一點胃口都沒有,我不知道什麼是餓,也不曉得什麼是飽。(Tan,1993:286)
而正是這樣一個沉默了半生,感情、精神上幾近麻木、死亡的母親在看到女兒面對的不幸婚姻時,卻出於母愛的本能果斷地打破了自己的沉默:
我要用這尖銳的痛去穿透女兒厚厚的皮,把她體內的「虎氣」也釋放出來。她必定會反抗。因為這是老虎的天性。但我終究會戰勝她,把我的精神輸入她的體內。這就是母親愛女兒的愛法。(Tan,1993:286)
母親為了拯救女兒准備採取行動了,那麼女兒呢?這位聽著索尼牌隨身聽,喝著可口可樂,在母親眼中只知道物質享受的新一代華人婦女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她的故事遠沒有母親的那麼一清二楚、黑白分明。她自認為在學業、智力、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能與丈夫平分秋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勝他一籌:是她出主意協助丈夫創辦了他們自己的建築設計公司。因此她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她都「應該得到這樣一個丈夫」。而事實上她的婚姻,以至於她的整個生活都在美國式的「帳目均攤」的貌似平等的游戲規則下悄無聲息地松動著、瓦解著。她在游戲之中竟漸漸忘記了游戲最初的目的,失去了是非觀念和自我意識,到最後甚至幻想以經濟上的忍讓與多付出來換取丈夫的感情。失敗的結果使她完全喪失了自尊和自信。面對男權的威懾,她深深地感到了自身的嬴弱和無助,變得束手無策,啞口無言:
我開始哭泣,我知道這是哈羅德一貫討厭的。我一哭他就會不舒服,發脾氣。他認為我這是在耍手腕兒。可我真的忍不住,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根本就不清楚這場爭吵最初的起因了。我是想讓哈羅德站在我一邊嗎?是想少付一些那一人一半的費用嗎?我真是想結束倆人之間這種凡事都算得一清二楚的生活方式嗎?即使真的那樣,我們不還是會照樣在心裡算這些帳嗎?那樣我不就會覺得更糟糕,更不公平嗎?……
這些想法全不對頭,全講不通,我一樣也說不準,整個人都陷入了絕望。(Tan,1993:180)
莉娜提出的實在是個令人困惑而又發人深思的問題。的確,女權主義最初的目的是要在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爭取男女平等。用在我國流行了很長時間的一句話來說,女性的解放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男女同工同酬」。我們姑且不談這個理想是否已經實現。就算是真的已經實現,女性就真的從此能與男性平分秋色了嗎?莉娜的故事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錙銖必究的形式上的平等掩蓋了問題的實質,那就是更隱藏、更根深蒂固的男權主義思維定式和人們早已習焉不察的男權觀念。莉娜對這令她有苦難言的男權觀念的沉默與忍讓把她推入了一個無言、無奈、無望的境地。一段婚姻葬送在「男女平等」的生活方式之下,這難道不是對某些人頭腦中的「平等」概念具有諷刺意味的新闡釋嗎?可以斷言,女性的這種沉默才是女權主義者和全社會更應備加關注的現象。在這里,「分攤帳目」變成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諷刺,一個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具有實際意義的暗喻。
在《喜福會》中,沉默的主題似乎無處不在,但又彷彿是作者在漫不經心中流露出來的。書中的女性不僅是沉默的受害者,也是將沉默鍛造成一把鋒利無比的劍去互相傷害的殺手。小說中的琳多和魏芙麗這對母女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女兒魏芙麗少年時代很有下棋的天賦,每逢與人對弈都猶如有神人在暗中相助,無往而不勝。她在學校和市、州級的比賽中都捧回過獎杯,這令做母親的頗為自豪。她走在街上,逢人便拿出登有女兒照片的雜志封面向人炫耀。這引起了女兒的反感。爭吵之後,母親一連幾天緘口不語,對女兒下棋的事情不聞不問。最後,女兒沉不住氣了,主動與母親講和,又繼續參加比賽。然而,奇怪的是從此以後她身上的那股神奇的力量不見了。她一輸再輸,直到最後不得不放棄了下棋,從一個天才的棋手變成了個「普通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超現實的描寫。女兒身上神奇的力量自然是母親所賦予的,而母親的沉默竟永遠地奪去了她的天賦。在母親的眼中,女兒的生活是透明的,一切都逃不出她的眼睛。但是,當女兒帶著她參觀自己新布置的住所,希望間接地告訴她自己已再婚的消息,並迫切希望得到她的首肯與祝福時,母親卻作出一副充耳不聞、事不關己的樣子,或者顧左右而言它,或者乾脆不予理睬,把女兒懸在了沉默的半空中,使她受到了比來自話語更加深重的傷害。對這一點女兒有著切膚的體會:「我媽媽懂得怎樣讓人痛苦,這種痛苦比任何其他形式的痛苦都更加深重」。這位母親能讓「白色變成黑色,黑色變成白色」,讓女兒經過精心調整、自以為滿不錯的新生活——包括新婚的丈夫、自己的女兒與新繼父之間和諧的關系、丈夫送她的貴重禮物裘皮大衣、精心布置的家;一切的一切都變得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可言。母親利用沉默這把利劍把女兒戳得鮮血淋漓、體無完膚,而更可悲的是女兒從母親身上繼承來的那不可救葯的心理情結(非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才能生活得心安理得)。一個非要不可,一個執意不給,這場不見硝煙的沉默戰爭使母親和女兒都身心交瘁,傷痕累累,在雙方感情上造成了本不該有的深深的傷害。一天,當女兒下定決心要去找母親說個清楚時,她才在母親睡熟的時候霍然發現,自己那強大的「敵人」原來不過是一個毫無攻擊力,甚至是不堪一擊的老婦人,這是多少年來她第一次發現母親的真實面孔。經過一番母女間推心置腹的交談。女兒終於認識到:
真的,我終於懂了,不是懂了她剛才所說的話,而是那些原本就是真實的事情。
我明白了自己一直是為何而戰的:是為自己,一個被嚇壞了的孩子,一個老早以前就逃到了一個自認為安全的地方躲起來的孩子。我躲在這看不見的掩體後邊,心裡很清楚對面藏著的是什麼:是她從側面可能發起的攻擊、她的那些秘密武器,還有她那洞察我一切弱點的高超本領。然而,就在我把頭伸出掩體,向外窺視的那一瞬間,我終於發現了那裡的一切:那是一個用鐵鍋當盔甲,用毛衣針作利劍的老婦人,一個因久等女兒的邀請而不得,正在變得脾氣暴躁的老婦人。(Tan,1993:204)
這是一段多麼形象、生動的描述!母女間多年感情、心靈上相互間的沉默給對方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創傷。而這沉默一經打破,戰爭的陰影也隨之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兩代女性之間可貴的重新認識和相互理解,是女性的覺醒。她們終於認識到,在一個「種族、性別歧視的世界裡,女性之間應該成為朋友,成為同盟」。對於書中的兩代女性來講,要想相互破譯對方的真實思想——那些掩蓋在各種形式的沉默之下的真實思想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但無論怎樣,她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年輕一代的女性從母親身上汲取了精神的營養與力量,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新的生活。這正是小說的結尾處吳晶梅在母親去世之後代表母親去大陸尋找她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姐姐一幕所象徵的。三姐妹在母親的故土上終於摟在一起,多年的歸鄉之夢、母女和姐妹團圓之夢都隨著沉默的打破而實現了。這是讓人多麼欣喜的一幕!
譚恩美是華裔女作家中的第二代,她與王玉雪(Jade Snow Wang)和湯婷婷這些年長於她的華人女作家一樣,沿襲了母女關系這一寫作題材。她們都各自從自己母親的身上汲取了寫作靈感和素材。這正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她們的作品中,「母親的苛求所代表的就是男性的苛求」,是男權社會滲透於她們意識深層的自我貶低、自我排斥、自我抹殺的傳統觀念,是一種可怕的集體無意識。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她們自然永遠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也無法正視原本的自我。無論她們怎樣努力改變自己,以何種標准改變自己,其結果卻總是更多的失敗和更大的痛苦。這是一些華人女性最大的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喜福會》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在美國,所謂的多元文化,也就是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保持一致的新格局,從本質上來說不過是一場掩人耳目的把戲,是對亞文化的同化和心理侵略的掩蓋。那麼,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女性一樣,華裔女性只有重新找回原本的自我,打破文化的沉默和性別的沉默,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主地面對生活,才能最終進入「喜與福」的境界。
最後,再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一個問題:在看到了作者通過她的16位女性人物一一講述的那些埋在她們心底的故事,了解了她們深深的沉默背後的心曲,對那些我們曾經那麼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問題作出了新的思考之後,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身處西方還是東方,你還能把這部小說當作一塊輕松可口的小點心來消化嗎?這里,我們不禁又想起了海明威那著名的冰山理論,我想它在這里也同樣適用:如果人的話語世界占他整個世界的十分之三,那麼有誰因此就能忽視那冰面之下十分之七的沉默世界的力量呢?
H. 唐山大地震 電影 觀後感 800字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幫你找了3篇,夠你用了,O(∩_∩)O哈哈~)
76年唐山大地震,人們在地震面前顯得是那麼的弱小,那麼的無助。
丈夫用生命換得了妻子的生命,而妻子在悲痛之餘,發現自己的龍鳳胎孩子還活著,被一塊石板壓住了兩頭。此時救援人員發現石頭無法抬起,兩個只能救一個,母親堅定說:「兩個都得救!」可救援人員沒有辦法,最後母親只能心痛的說:「救弟弟!」姐姐聽著了,絕望了,這三個字深深的印在腦海里了!弟弟救活了,一隻胳膊沒了!
本以為必死的姐姐卻奇跡般的活了,她的心有的只是對母親的恨。她沒有找母親和弟弟,而是被當做孤兒被一對解放軍夫婦給收養。
長大的她一直沒有回過唐山,知道08年汶川大地震,學醫的她跑到前線進行救援,被一個母親的行為感動了,終於理解了媽媽當時心情,慢慢放下了對親人的恨,覺得弟弟能活著,真好!
受到良心譴責的母親,她沒有搬家,一直守在唐山過著清貧的生活,說是等著丈夫和女兒的魂回來。她沒有再嫁,一輩子就嫁給這個用生命呵護她的男人。
姐姐回來了,看到母親為自己准備了「西紅柿」,這是地震前母親許諾給孩子的。上學的書本,母親也是買兩套。母親給孩子跪下了說對不起,漸漸姐姐理解了母親,明白了母親的愛。母親,我親愛母親,對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
--------------------------
第一次流淚 是在一開始地震突然來襲方登方達在晃動的屋子裡叫「媽媽 媽媽」時候,元妮在一片慌亂中 尖叫道「來——啦—— 」那種喊 像是 撕裂心肺一般 一個媽媽在這樣的時候喊出的兩個字像是從心臟里用力摳出來混著鮮血 讓人震撼,然後方大強推開元妮,沖進房子的那一剎那,房子頃刻倒下,元妮仰天大叫:「老天爺,你王八蛋」,那一刻,我的淚水滾出眼眶,有時序地拍打在衣服上。
第二次流淚 元妮站在房子的廢墟上 水泥板壓著他的兩個孩子 活著的男人進行搶救說只能救一個讓她選擇,一開始元妮含著淚水大叫著 「兩個都得救啊 」「兩個都得救啊」,元妮始終堅持兩個都救,在其他地方喊救人的時候,男人們准備過另外一個地方救人,元妮一把拉住男人的手然後輕輕說 「救弟弟」接著又輕聲重復了一遍「救弟弟」時流下眼淚,當時姐姐方登聽到媽媽元妮救弟弟三個字,整張布滿黑灰的臉從眼睛裡流下悲傷的淚,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個幾歲的小女孩心裡的痛。同時,我也想到了現在如此幸福的我。
第三次流淚 地震後方登在私人堆里也在她死去父親屍體的身邊醒來,暴雨滂沱,就方登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站在排放好遇難者屍體中慢慢的站起來,眼裡沒有了眼淚,慢慢的向前走,那一刻,和小說<餘震>里一樣,從那一刻起,方登就得了抑鬱症。
第四次流淚 地震後大強也就是方達的奶奶和姑姑到了唐山,找到了元妮,當元妮把懷里睡著的方達給奶奶的時候,奶奶摸著一直沒手的衣服袖子,痛苦無淚。
第五次流淚 方達奶奶在失去兒子的同時,堅持要把孫子方達帶回濟南,元妮痛苦的同意了,方達、姑姑、奶奶坐車客車離開了,元妮站在路邊看著汽車慢慢的離去,就在那一刻,汽車停下來了,方達下車,一直喊車媽媽,最後,兩人死死的抱在一起,這就是母親與孩子的愛。誰也分不開。
第六次流淚 方凳在女兒點點大約6歲的時候回來找養父,在在點點放風箏的時候,方凳告訴養父地震的時候媽媽說出的那三個字「救弟弟」,片刻,靠在養父的肩上大哭,:說道「不是我不記得,而是我忘不掉!」,三十幾年埋在心裡的痛終於有了詮釋。
第七次流淚 汶川地震後 方達和遠在加拿大的方登不約而同到了汶川支援,方登在一個被壓在樓板下的女孩身邊舉吊瓶,女孩的母親看著痛苦的女兒雙腿壓在沉重的石板下,在得知情況很危險,如果繼續救女兒,救援人員都會有危險,她站在女兒的身邊用顫抖而堅定的語氣說 「叫醫生 鋸腿」 方登猛然抬頭,救援人員勸說那位母親,那個女人說「我知道,那是的我女兒,沒腿是咋樣,我也知道,但是,再搭上你們,我對不起你們父母 」停了停說 「以後,要恨,就讓她恨我吧」 救援人員給女孩截完肢抬出女兒後,那個女人像發了瘋似的尖叫著「腿!!我的女兒!!」跑到廢墟 「我要我女兒的腿!我要我女兒的腿!」方登一把死死的抱住她,看到的是一個做母親的痛,方凳也想起了再唐山大地震母親的痛苦抉擇。
第八次流淚 在救援中方登和方達相認之後,方達帶方登回了家,站在家門口手指張開,輕輕推開大門,門緩緩打開,元妮(媽媽)在小屋裡包餃子,兩只包餃子手不停地顫抖,沒抬頭只是說「先進來」「進屋」,我知道此刻元妮心裡對女兒的愧疚,方登看見供桌上有幾個西紅柿,拿了一個,元妮進來說「西紅柿,媽沒騙你」(地震前元妮答應第二天去給方登賣西紅柿),元妮接著說「媽給你道個歉 」說著就撲通跪下了 「媽對不起 。。。。。。但你。。。。。。咋就不給我個信呢。。。。。。我還以。。。。。。為你在你爸。。。。。。那兒,你。。。。。。咋。。。。。。不說呢 」,看到一個母親地震後的32年一直為當時的抉擇痛苦著。
影片中有幾句話讓我難忘。
1、「他是用他的生命換回了我的生命,我永遠是他的老婆,沒有一個男人能像他一樣用生命來愛我!」我想用生命去愛一個人,不僅是愛情的光輝,更是人性的偉大。現實生活中能有幾個這樣的男人和女人,現實中大家都是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曲對待喜歡和被喜歡的人的。
2、「親人,永遠是親人」。-----血濃於水,什麼都不想說了,這句話放在心裡就夠了!
3、「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我現在還沒有能夠很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但是依然覺得這句話很揪心,這裡面蘊含的是怎樣的含義。不過我們應該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即使是那些不如意的東西,還有什麼能夠比生命更加重要呢?
影片中反應了中國70、80、90年代的一個中國32年來的發展歷史。講敘了改革開放,講了私營個體戶,講了南下淘金,講了高考,講了大學生,講了未婚生子,講了涉外婚姻,講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也講了中國重男輕女現象。
----------------------
昨日是電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與家人朋友有幸觀看了此片,感覺震撼頗大。我是唐山人,經歷過那場地震災難(當時我八周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下面就以唐山一個普通百姓的角度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後,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後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麼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後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出人民軍隊戰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父、養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父對養女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捨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父愛的同時也表現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於大製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上把握不太准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後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後是感動,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
I. 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一個電影的觀後感叫什麼
錢亮對此都能做好細致引導的教育工作,向教育界提出了該如何正確引導教育好當今青少年一代的時代課題。當付小軍為使班級里的同學看得起他,把他自己的父親謊稱是個「救火英雄」;一名同學為賣報的母親晚上九時還賣不掉最後一張晚報老師的心為學生而長」,過分的希望在家教中得到經濟回報等不妥做法,電影無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只有您把心交給了孩子,體現了慈祥的長輩對孩子的關愛;作為錢亮老師所在學校的校長,梁波羅老藝術家的感人表演,他顧不上與湯鳴老師旅遊,給觀眾留下了親切難忘的印象。影片中的件件小事,折射出當今社會不健康的思想和美好的品性對孩子們的影響,原是重點小學的老師,這是寶山青年優秀教師徐宏傑生前的肺腑之言。《心曲》是一部電影故事片。影片教育人們:勤勞致富是光榮的,讓孩子們懂得「貧窮不是恥辱,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價的」。班主任錢亮。為了孩子的進步,自稱自已是班內最後一個學號的同學,與孩子們打成了一片,被學生稱作「哥哥老師」。
孩子們天真爛漫,教育工作者重在引導是關鍵。他以辛勤的家訪,追求虛榮是可恥的,愛崗敬業的可尊重的,孝敬長輩更是值得推崇的!
教育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實現自已「教書育人樹魂立根」的夢想,主動來到一個調皮。展示了徐宏傑老師的優秀事跡,「一元錢和萬兩黃金,溫馨的激勵,「孝該從小開始」的道理,給過路人一元錢去買下母親手中最後的一張報,希望母親早點回家休息、後進的班級任教。故事片中塑造了富家和民工子弟在班出現的許多真實情況。對當今某些教師。孩子們的成績上不去,上課打瞌睡等,都是他關心的心事,說謊才是恥辱」,孩子才能把你當成自已的親人」。這是影片給全體教育工作者深刻啟示,優秀的教師是時代的楷模。
作為錢亮班主任的奶奶,著名老藝術秦怡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