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影評
Ⅰ 孫中山讀後感1000字
《孫中山》講述了中國偉大的人物孫中山從小到大經歷過的事,講述了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奔走一生,最後為救國救民而鞠躬精粹的曲折歷程。
《孫中山》前有序言,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再見了,翠亨村;第二章:海外求學;第三章: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第四章:討袁護國;第五章:偉大的轉變;第六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孫中山出生貧苦,祖籍廣東,12歲時隨哥哥孫眉到夏威夷去,到了意奧蘭尼中學,全校的教師只有一個是夏威夷人,其餘都是英國人,他們用英語進行教學。孫中山聽不懂老師的話,更不認得黑板上的那些字。他沒有因此而氣餒,認真學英文,最後他把英、漢兩種語言相對地比較,英語較好學。他發現,英語有26個字母,由26個字母組成各種各樣的單詞。學校開設的課程是上私塾時所沒有的,這些課程大大地激發了他學習的積極性。在三年以後,孫中山畢業了,他的英語語法課獲得了全校第2名!後來他又到了奧阿厚書院讀書,在學校一直是優等生。
由於哥哥孫眉擔心孫中山會變成一個洋人,就迫使他離開檀香山,回到翠亨村,這時他已經是一個17歲的大小夥子了。他有了新知識、新思想,胸中燃燒著改革的熱情。他一面幫助家人做些農活,一面在村民中大力宣傳社會改革,抨擊腐敗的中國政治和落後的社會習俗。
1883年11月,孫中山再次告別家鄉、告別父母,到香港求學。他學習努力、成績優秀。他從中央書院畢業後,改學醫學,他想「由醫人而醫國,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在西醫書院念書期間,他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在宣傳革命、策劃革命上了,滿腦子都是革命思想,見人就談革命。
孫中山從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當了一名西醫師。但他認為「醫術救人,所濟有限」,「醫國」比「醫人」更重要。1893年冬,他組織成立了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他先後組織了10次革命起義,都以失敗告終。但他沒有氣餒,繼續組織發動革命武裝起義,終於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這就是有名的辛亥革命。
由於孫中山輕信袁世凱,把總統之位讓給了他,革命果實就這樣被竊取了。孫中山又開始討袁護國活動。粉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後,孫中山又奮起斗軍閥。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後,為求統一,扶病北上,最後鞠躬盡瘁,為革命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孫中山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他一生成就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68年的大清帝國,從而也就結束了自秦始皇以來綿延了2133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另一件是高舉起反帝反軍閥的旗幟,堅定地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三民主義和公產主義的革命統一戰線,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
他一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卻在失敗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他在失敗和成功的辨證統一中,鑄就了自己的人格。
他有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愈挫愈奮的堅強鬥志、永不停頓的進取精神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這就是孫中山,這就是孫中山留給我們的遺產。
孫中山是偉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生為平民,死為平民,在平凡中見偉大。
讀完《孫中山》以後,我越來越感覺到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他的最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博愛」和「天下為公」。我決心:一定要向他學習,刻苦學習,將來把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生活水平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把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為自己的責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革命的火焰是紅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孫中山——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創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大總統,推翻清政府第一大功臣!他自幼便有超出凡人的智慧,他生在清朝末的一個貧苦人家,卻有著革命的強烈意識,讓人驚嘆!他不信鬼神只信科學得精神讓人不可思議!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學習西方文化長知識,多見識的一個青年.他雖然多次武裝起義失敗了,但他不灰心,在南昌起義中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
名人也有失誤的時候,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在統一中國後他為什麼會這么迷糊想:革命勝利了,反正誰當大總統都一樣.為什麼會一樣呢?袁世凱這個傢伙開心了.就因為這新中國才晚成立了幾十年!孫中山一生是辛苦的.
這本書讓我有很多收獲,但我還那麼一句話:不付出相應的代價,不會有收獲!如:孫中山,他付出了幾年的逃亡,政府的通緝人們的思想工作……
不付出,就不會有收獲!
Ⅱ 關於孫中山一生的評論
類似於劉備一樣的人物,此人政治上失敗,軍事上也不行,只是在中國的歷史內上曇花一現
不過不管怎麼樣容,孫中山的名聲還是很好的,可是就是政治上太仁慈了,很多小人都出賣了孫中山,孫中山都不忍心去殺他,應該殺的人不殺,總是想著去感化團結他們為將來統一中國。
到頭來,孫中山在有難的時候,沒有幾個人去救他,連蔣介石和汪精衛這兩個最受孫中山重用的人都不去救他,可見這些人的小人心志。
希望可以幫到你電影《孫中山》的觀後感 有的人·不僅其生前為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在其去世後·仍保有著持久·強大的影響,人們會從他的遺產中汲取教益獲得力量,繼續推動社會和歷史向前。孫中山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 十九世紀末葉,中國積弱積貧,孫中山最先喊出:「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從那一時期起,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奮斗;再今後的若干世紀內,中華兒女也仍將繼續為之奮斗。 孫中山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堅定的,完整的明主主義,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歷史實現了從「帝國」到」民國「的轉變,古老的中華大地升起了「共和國」的大旗。此後的歷史雖然反復多變,但是,將我國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現在國家始終是中華兒女不變得奮斗目標。 孫中山不僅期望國家富強,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孫中山高於他的同時代佔有的地方就在於,他在領導人民進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時,還創造性的提出「民生」問題,要求建立一個新社會,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達到「家給人足,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境界。 孫中山是以為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從提出:「驅逐韃虜」,到提出「中國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從提出「創立合眾政府」,到提出國家政權應該「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從提出「平均地權」,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地「:處處體現出,孫中山能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發展自己的思想。孫中山又是一位大公無私的愛國者。他將自己的醫生都獻給了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民國初建,他將臨時大總統的崇高地位讓給袁世凱,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時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為公,視個人權位如敝履的博大胸懷嗎?孫中山還是一位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革命家,最初他只是一個人,然而,卻毅然,決然向清王朝這個龐然大物發起沖擊,民國建立,是孫中山理想的成功,然而,失望與挫折接踵而來。孫中山一次又一次的掀起革命斗爭,為推翻北洋軍閥,統一中國的北伐戰爭大俠勝利的基礎。 孫中山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其經歷,事跡,精神,思想都將永遠是中國人民的珍貴財富。在中華民族完成最終統一,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的發揮這一珍貴財富的作用,作為一個中華兒女,我們更應該牢記這位為人,把為人的英勇事跡一代代傳承。並為祖國的統一和復興貢獻終身。
Ⅳ 電影孫中山觀後感 2000-3000字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有改變歷史和進行歷史革命的雄心和志向。從他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我知道,當時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若有外患,中華民族每況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統治既不能解決自身的腐敗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更不能外國列強瘋狂入侵中國並蹂躪中華民族的問題。甚至賣國求榮,替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華民族已經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擺脫這種命運,重新恢復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別無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驅除外國列強,建立真正屬於人民的政權,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孫中山先生就是誕生和成長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作為一個受到過良好教育的熱血青年,自然有挽救民族的強烈責任感。當然同時,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只看到中國自身的問題――改革現有政府或創建新的政府,而沒有看到外國入侵的民族矛盾問題。我從他的成長過程還可探知到,他的這種雄心和志向是在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中逐漸樹立的,也就是說,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環境的影響。他能夠出國去求學,他能夠完成初等教育,他能夠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他出生貧窮,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沒有出國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沒有精力去思考社會的問題,他是不可能形成這種壯志凌雲的抱負的。時勢造英雄,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英雄,而時有準備和這種意識的人才能成為英雄,才能鶴立雞群,如果換做是我,或許也有這個可能領導革命,也有這個可能成就偉業。當前提是我在那是就受到過同孫中山先生同樣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所以孫中山先生有那樣的志向和雄心完全是偶然。但是從整個社會的發展情況來看,出現孫中山式的人物又是必然。因為中華民族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國家是不會輕易就被外來勢力滅亡的(除了自己外)。
其次的問題就是怎樣來領導革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這個問題其實是孫中山最苦惱也是探索革命的關鍵問題。早期他在日本創立了報社或團體之類的鬆散組織來宣傳和探討挽救民族問題。漸漸地思想成熟候,建立革命團體心中會。專門負責和領導具體地活動。團體成熟後就建立了同盟會,把各個革命團體組織和團結起來,形成同盟。這大大壯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後,就成立政黨。用政黨力量來挽救國家和治理國家。顯然他地這種思路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因為他已經走出了第一步――用政黨地形式來進行革命――一種有組織有紀律有綱領和武裝力量地形式。雖然和共產黨比起來,他領導的政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比較落後。
接下來他領導武裝力量發動武裝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無法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立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國看到了希望,人民開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這就是政黨的力量。他的革命形式。
再次的問題就是孫中山怎樣來治理和管理國家。當孫先生的辛亥革命成功後,起初他的治國思想可以說時極其幼稚的,他以為只要推翻了封建統治和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無論是誰掌握政權是誰治理國家,中國就都已經得救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推翻帝制後,由於他的妥協讓位給袁世凱造成革命的再一次失敗。袁世凱死後,全中國被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孫中山在這時還沒有意識到用什麼來治理國家。他有舉起反軍閥的旗幟。這時,國內和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共產黨的力量和影響力迅速在全國擴大,其嚴謹的紀律和革命的認識深深的感染了孫中山先生,在歷史上,這就是有名的「孫中山的偉大轉變」,他決定跟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除軍閥,驅除外國列強,才能重振中華。他頒布法令和實行調節國家的政策,實行新的國家管理制度――多黨合作。按照中國的國情來治理和管理國家,他又頒布了外商法,對外宣布中華民國的獨立性和尊嚴。知可惜,當他探索出道路的時候,他已經無法親自實施了,1924年春,孫中山仙逝。他親自建立的國民黨在蔣介石手裡並沒有按照這位國父的遺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來做,1927年國民黨的蔣介石發動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事件,進行反革命獨裁統治。孫先生泉下又知不知道會又何反映。
孫中山是中國一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人之所以能夠如此轟轟烈烈的流傳千古,不僅是因為他以天下為公,更重要的是他與中國命運同呼吸,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鬥志永遠鼓舞著中國的後世青年。
Ⅳ 對孫中山的評價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本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國際上稱呼英文名為Sun Yat-sen。1866年東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戶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孫成達是客家人早年曾在廣州當過鞋匠和小商販婚後回到翠亨村務農,母親楊氏是一普通農家婦女,孫世夫婦先後生養兒女四人,孫文排行第三。他10歲時入本村私塾讀書。1878年剛滿12歲的孫文便跟隨哥哥孫眉遠渡重洋移民美國檀香山(今美國夏維夷)並加入美國籍,始就讀於檀香山當地的伊奧蘭尼公學,1882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883年2月孫文考入檀香山瓦胡島教會學院,其間受洗皈依基督教。1883年12月孫文回到香港,轉讀於香港中央書院,1887年又考入香港西醫學院。1885年孫文回鄉與第一任夫人盧慕珍完婚,1892年7月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並取得醫師證書,從此在香港行醫。1891年續側室夫人陳粹芬。1894年6月孫文寫信給當時清廷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鼓動李鴻章造反未得迴音。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宋慶齡擔任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並與孫中山產生感情,1915年孫中山與前妻盧慕貞離婚後,同年10月26日與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婚。
流亡日本時曾起日本名中山樵,故後人稱其為「中山先生」,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中華民國總統-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是近代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國國民黨總理,是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時期孫中山被國民黨當局尊稱為國父,夫人宋慶齡女士被尊稱為國母[1]。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廣州革命政府大元帥。他是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創造者。首舉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孫中山關於國家統一的思想,對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來說應是共識。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共產黨採取支持政策,其遺孀宋慶齡女士更是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國的主流輿論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至此,中國國民黨不再設立總理這一職務,以紀念;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稱他為「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所倡導的中國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其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同《興中會章程》中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內容,成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簡要表述。在同盟會的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反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始終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戰鬥口號。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指出封建的社會政治制度剝奪了人權,必須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憲」的共和制度。民生主義希望解決的課題是中國的近代化,使中國由貧弱至富強;同時還包含勞動人民生活福利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潰瘍的批判和由此產生的「對社會主義的同情」。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為土地與資本兩大問題。「 平均地權」——「土地國有」是土地方案。孫中山認為這一方案可以防止壟斷,也能使「公家愈富」,從而促進「社會發達」。在有關資本的課題上,孫中山把發展社會經濟的途徑歸結為「節制資本」和發展「國家社會主義」,既可「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 」,又得以「 合全國之資力」。實質上是最大限度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雖然它塗上了主觀社會主義的色彩。三民主義存在著歷史的局限,主要表現為缺乏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內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襲了農民戰爭和維新運動的積極內容,從西方借取了民主主義思想素材,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中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綱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過重大的積極作用。當中國革命歷程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時,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階段的進步性,並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礎。 歷史人物的出現使我們能從中學到經驗,知識,小之而言,可為我們分辨是非,大之而言,可為國家的發展指明出路,所以對歷史人物我們不能用片面的方法去分辨,不能用簡單的對或錯,就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全面的,如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評價。
孫中山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組織革命政黨,發動武裝起義,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風起雲涌的歷史新篇章,功載千秋,萬古流芳。
在涉及整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具體史實時,由於人們所持的視角和論旨的不盡相同,卻出現了種種歧義。例如,小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讓位於袁世凱說成是導致革命失敗的重大失誤和主要原因;大而化之,有人將孫中山缺乏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的指導思想、缺乏先進的建黨理論、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認作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等等。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由於客觀上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經過斗爭後被迫接受與袁世凱妥協的條件,在清帝退位後,於1912年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這是中國當時的階級力量對比和外國干涉的結果(這是由於中國若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將嚴重損害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從這個角度看,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有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主義這兩大重要意義和貢獻。)
如若從孤立的視角單純地看待這一史實事件,確實,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世凱,是導致袁世凱竊國、革命政權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論、史說由此引申出「孫中山一大失誤」的評價,似乎順理成章。然而,從客觀現實來看,把此事件放在當時清末民初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中考察,卻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評價——孫中山之讓位於袁,不僅不是失誤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專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幟飄揚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歷史功績。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劉覺民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孫中山與歷代反抗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英雄和同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顯著不同之處在於:一是通過他方式獨到的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將歐美資本主義制度之精華與中國落後封建專制制度之國情相結合,從「以民為本」 的宗旨出發,不僅提出了「三民主義」基礎學說,同時還就改造落後舊中國的偉大目標,從國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諸方面作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設想和規劃,形成了系統化的革命理論;二是他自發動和組織革命伊始,終其一生,在領導整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程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徹底的反封建立場和堅定的革命方向,面對滿清朝庭的通揖、反動軍閥的圍攻、帝國列強的威逼、維新保皇派的論戰、陣營內部的叛亂、同黨戰友的分歧,在極其艱難充滿風險的環境中,幾番組織和改造革命政黨,多次發動武裝起義,「愈挫愈奮,再接再厲」,不屈不撓,戰斗不息;三是他始終堅守「一心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從建立興中會、同盟會,發動廣州、惠州、黃花崗等十次武裝起義,到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臨時政府、舉行二次革命,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組建黃埔軍校、實施國共合作,直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大公無私,一生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
在豐富多彩的孫中山歷史研究的文章作品中間,有一種史說或史論,在評說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命題時,將主要原因歸結為孫中山及革命黨領導人物「缺乏階級分析的理論基礎,沒有依靠工農大眾作為革命主力軍;缺乏先進的建黨路線,沒有用遠大理想武裝革命黨人的頭腦;缺乏正確的建軍路線,沒有建立起一支統一指揮的革命軍隊」之歷史局限性。是的,如若撇開孫中山所處時代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用後代人的視角去俯視前代人的史實,此類評說似乎理正言順無可挑剔;然而,須知,時處清末民初,馬列主義未入國門,孫中山遠渡重洋游歷英、美、日本諸國,接受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思想的教化,他所從事和領導的革命事業只能歸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後人所持有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學說自然會有不同之處,孫中山領導的「起共和而終帝制」與共產黨領導的「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經驗的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結果也存在差距。於是乎,這種以後人的成功去衡量前人的失敗、以今人的覺悟去審視古人的意識所得出的所謂「孫中山的歷史局限性」,成了空中樓閣式的高談闊論,失去了歷史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何況,孫中山到了晚年,從軍閥割據殘民誤國、帝國主義侵略有進無退、武裝起義屢遭失利、共和大業日暮途窮的逆境中反思自省脫身而出,慷慨接受馬列主義與無產階級運動新潮思想的洗滌,重新解釋舊三民主義,改組國民黨,主張國共合作,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黃埔軍校,重新培育革命隊伍,在思想上完成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者的轉變,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未必不能成為毛澤東式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這便是「歷史局限性」一說並不恰當的歷史明證。
誠然,實事求是地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論學說並非十全十美,他的行為實踐也非完美無缺。譬如,他對當時舊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狀態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特點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對袁世凱、段琪瑞、陳炯明、一類新舊軍閥的兩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對革命黨內部嚴重的矛盾分歧團結乏力,他對建立革命軍事力量的認識姍姍來遲等等,都是他個人思想行為的局限性。但是,與當時舊中國的歷史大范圍和社會大環境的客觀現實相比照,他個人的這些局限性皆屬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誤,無礙於整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方向大局和歷史軌跡,更無損於他創立革命學說、領導革命運動和開創歷史新篇的光輝形象。
所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能徹底實現革命目標,是時代的局限和國情的制約,決非孫中山個人的思想行動所能左右;同理,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正是這場轟轟烈烈和正義悲壯的革命,為其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經驗、准備了條件。故而,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大陸歷史課本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共產黨採取支持政策,其遺孀宋慶齡女士更是透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共產黨的支持立場,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在中國的主流輿論中是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國國民黨革命人士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每逢重大節日(如國慶節)天安門廣場上都會懸掛一幅巨大的孫中山先生畫像,可見中山先生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Ⅵ 電影孫中山觀後感200字
孫中山從他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我知道,當時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水深火熱版之中,若有外患權,中華民族每況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統治既不能解決自身的腐敗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更不能外國列強瘋狂入侵中國並蹂躪中華民族的問題。甚至賣國求榮,替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華民族已經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擺脫這種命運,重新恢復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別無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驅除外國列強,建立真正屬於人民的政權,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孫中山先生就是誕生和成長在民族危機中
Ⅶ 對孫中山的評價!
對孫中山的評價:
1、周恩來: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2、鄧小平:鄧小平的談話將孫中山的偉大的歷史功績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開創國共合作,導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3、胡錦濤:2006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以「三個一生」、三個「始終」,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斗,始終堅韌不拔;一生熱愛祖國,始終致力於振興中華。」
(7)孫中山影評擴展閱讀:
1、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一生。他說「孫中山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強調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
2、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方面,知道他是很謙虛的。」、「他全心全意地為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Ⅷ 電影孫中山觀後感
[電影孫中山觀後感]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有改變歷史和進行歷史革命的雄心和志向,電影孫中山觀後感。從他生活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我知道,當時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若有外患,中華民族每況愈下:清朝腐朽的封建統治既不能解決自身的腐敗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更不能外國列強瘋狂入侵中國並蹂躪中華民族的問題。甚至賣國求榮,替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華民族已經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人民要擺脫這種命運,重新恢復和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別無他法,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驅除外國列強,建立真正屬於人民的政權,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孫中山先生就是誕生和成長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作為一個受到過良好教育的熱血青年,自然有挽救民族的強烈責任感。當然同時,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只看到中國自身的問題――改革現有政府或創建新的政府,而沒有看到外國入侵的民族矛盾問題。我從他的成長過程還可探知到,他的這種雄心和志向是在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中逐漸樹立的,也就是說,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環境的影響。他能夠出國去求學,他能夠完成初等教育,他能夠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精力。如果他出生貧窮,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沒有出國去見識外面的世界,沒有精力去思考社會的問題,他是不可能形成這種壯志凌雲的抱負的。時勢造英雄,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英雄,而時有準備和這種意識的人才能成為英雄,才能鶴立雞群,如果換做是我,或許也有這個可能領導革命,也有這個可能成就偉業。當前提是我在那是就受到過同孫中山先生同樣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所以孫中山先生有那樣的志向和雄心完全是偶然。但是從整個社會的發展情況來看,出現孫中山式的人物又是必然。因為中華民族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國家是不會輕易就被外來勢力滅亡的(除了自己外)。其次的問題就是怎樣來領導革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這個問題其實是孫中山最苦惱也是探索革命的關鍵問題。早期他在日本創立了報社或團體之類的鬆散組織來宣傳和探討挽救民族問題。漸漸地思想成熟候,建立革命團體心中會,觀後感《電影孫中山觀後感》。專門負責和領導具體地活動。團體成熟後就建立了同盟會,把各個革命團體組織和團結起來,形成同盟。這大大壯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後,就成立政黨。用政黨力量來挽救國家和治理國家。顯然他地這種思路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因為他已經走出了第一步――用政黨地形式來進行革命――一種有組織有紀律有綱領和武裝力量地形式。雖然和共產黨比起來,他領導的政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比較落後。接下來他領導武裝力量發動武裝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無法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立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中國看到了希望,人民開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這就是政黨的力量。他的革命形式。再次的問題就是孫中山怎樣來治理和管理國家。當孫先生的辛亥革命成功後,起初他的治國思想可以說時極其幼稚的,他以為只要推翻了封建統治和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無論是誰掌握政權是誰治理國家,中國就都已經得救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推翻帝制後,由於他的妥協讓位給袁世凱造成革命的再一次失敗。袁世凱死後,全中國被軍閥割據,四分五裂。孫中山在這時還沒有意識到用什麼來治理國家。他有舉起反軍閥的旗幟。這時,國內和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共產黨的力量和影響力迅速在全國擴大,其嚴謹的紀律和革命的認識深深的感染了孫中山先生,在歷史上,這就是有名的孫中山的偉大轉變,他決定跟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除軍閥,驅除外國列強,才能重振中華。他頒布法令和實行調節國家的政策,實行新的國家管理制度――多黨合作。按照中國的國情來治理和管理國家,他又頒布了外商法,對外宣布中華民國的獨立性和尊嚴。知可惜,當他探索出道路的時候,他已經無法親自實施了,1924年春,孫中山仙逝。他親自建立的國民黨在蔣介石手裡並沒有按照這位國父的遺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來做,1927年國民黨的蔣介石發動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事件,進行反革命獨裁統治。孫先生泉下又知不知道會又何反映。孫中山是中國一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人之所以能夠如此轟轟烈烈的流傳千古,不僅是因為他以天下為公,更重要的是他與中國命運同呼吸,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的精神和矢志不渝的鬥志永遠鼓舞著中國的後世青年。
Ⅸ 一篇關於孫中山的電影的觀後感
作為一位母親,每當看到影視情節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歡離合的時候我都會不禁掉下眼淚。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圍城》,打的是心口窩。讓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現實中的我,如果我現在處於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境地,也許我也會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可餓死、可凍死、可被惡霸強盜無緣無故地打死。歷史的進步都有人流血犧牲,學會尊重歷史、了解歷史。感嘆一句,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穩定的家庭、老公對我的愛、孩子對我的依戀。生活是多少的美好。。。。
沈重陽和女兒依依不捨的情節,讓我哭的一踏糊塗,沈重陽為了讓自已的女兒知道他是他的爸爸,而答應媽媽保護她的繼父李玉堂(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學,他叫劉玉堂),小女孩是多麼地乖巧,可愛,讓人憐愛。在這動盪年代,這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小演員演的不錯,不知道叫啥名字?女兒離開的時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後期與反清派的打鬥中,布娃娃支撐著他,直到最後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後的遺言」把這個交給念慈」。沈重陽做了一件尊嚴的事情,阻止了閻孝國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還是死了,當父親抱著已逝的17歲的年輕兒子的時候,我的精神底線徹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對兒子說:「這兩天沒事,就別出去了」,他不希望自已的兒子被卷進來。但革命和親情是矛盾的結合體,電影表現的很到位。李玉堂這時候是多麼希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兒子呀,這是作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了,才17歲。有一點讓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手裡握著槍,不開槍呀?
Ⅹ 對孫中山評價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特別是在學醫行醫期間結識了不少回國際答友人華人華僑等為以後革命奠定了基礎與支持。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後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他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而孫中山在其中採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