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朗讀者麥加觀後感

朗讀者麥加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3 09:51:26

① 朗誦者節目中麥加作者朗讀的內容

有感情的朗讀其實很簡單的,沒啥。我在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經常被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內文,這可容以為以後演講啊,和人交流啊,打下基礎。
有感情朗讀你需要:


  1. 多讀幾遍課文,做到看著書讀不打嗝。

  2. 你要去理解作者的意思,他對他講的事情是開心還是憤怒,是欣賞還是討厭。

  3. 你弄清楚作者的感情以後,要思考,哪些字要加什麼樣的語氣,是讀的快還是慢,是大聲還是小聲,就是將你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還有文字結合起來,這樣就可以有感情閱讀啦。總之呢,你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情感去讀文章,把你自己當成作者,表達他的情感,就可以有感情朗讀啦。

② 朗讀者觀後感400字

國家一級導演、董卿的好友婁乃鳴在看過節目之後說:「用兩個字來形容第一觀感就是『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評價節目稱:「滿電視都是明星玩游戲,央視的《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節目播出後,再次引發微博和朋友圈的熱烈轉發。嘉賓的人生感悟也令眾多觀眾感慨萬千:「我等《朗讀者》等了整整一年,《朗讀者》,重點落在了『者』上,以人為本,解釋的還是人。片頭看得我熱淚盈眶,讀到了優美的語錄,讀到了精彩的人生,看到了河山大好,看到了愛」;「在《朗讀者》你可以遇見多年前的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和未來希望的自己。在文字中放飛想像,在朗誦中感悟人生」。

③ 朗讀者讀後感3月18日

每一個朗讀者都在用內心的感情在讀,有溫度,有共鳴,一笑一顰,一滴眼淚,都讓我們動容!
董卿以一個故事作為開場白:如果盧浮宮著火,你選擇救哪幅畫?我剛想,如果是我,怎麼救呢?就看到了答案,選擇最近的那幅。
演員王千源、耶魯畢業的村官」秦玥飛、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導演徐靜蕾、漢字叔叔理查德、艾滋病學校校長郭小平等嘉賓,與觀眾分享了關於「選擇」的故事。每個人都在特定的時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遵從了內心。
第一位朗讀者是王千源,他是個演員。2011年,王千源憑借《鋼的琴》在東京電影節上成了新科影帝。但是,當初拍攝這部電影卻一波三折,因為資金問題一度停拍, 但他堅持拍完了。他說:哪怕把碟拍下來,不放映,放一輩子,也要拍完。我喜歡他這種任性和堅持。他朗讀的是《老人與海》的片段,聲情並茂的朗讀和他的經歷結合起來,就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畫卷。
第二位朗讀者是秦玥飛,他和另外幾個名校畢業的同學,畢業後沒有選擇在常人眼裡更有意義的生活,而是回到了農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帶領村民致富。我不想為他們的舉動貼什麼高大上的標簽,但想說一句:你們是最棒的!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頂尖學府,你們都是中國最優秀的最可愛的人!
第三位朗讀者是麥加,他和他父親十七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現在,他的兒子,三年都將房門緊閉,他覺得這是他的罪過。在兒子去美國留學的行李箱,他塞給他一封信:「要保護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沖突……讀書就是回家。」他寫不想他兒子,但是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愛。相信,他的兒子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也把自己的心向他敞開了。因為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爸爸的愛是深沉的,也是永恆的。
第四位朗讀者是徐靜蕾,她讀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以前,讀過這篇文章,感觸不是很深,但今天聽徐靜蕾讀的時候,忍不住淚如雨下。我也想到了我的奶奶,想到辛苦了一輩子,安於貧困,不在窘境中自怨自艾的奶奶;想到臨終前,還掙扎著,把客人給她買的零食,要給我們吃的奶奶。
是的,我們有時有一大堆的夢想,但當某個時刻,或許,最大的夢想,就是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都活著,好好活著,想見就能見到,就好了。什麼榮華富貴,什麼似錦前程,都不重要了!
第五位朗讀者是理查德,一個熱愛漢字的大叔叔,他會選擇《陋室銘》,讓我感到很意外。他的中文水平,也讓人膜拜。第六位朗讀者是郭小平,他讀的是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一群孩子圍在他身邊,泣不成聲。他也強忍住眼淚,一遍遍地說:「不哭,不哭」,看得人潸然淚下。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恆久平靜的善良?在節目的尾聲,董卿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

④ 朗讀者麥家觀後感

麥家,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1964年生於浙江富陽,1981年,麥家參加高考,並因數學100分、物理98分的高分和語文60分的低分,被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錄取。在一次訪談中,麥家曾這樣回憶童年:小時候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被同學歧視,交不到朋友,我很孤獨,寫日記是我唯一與人交流的通道。日記本是我僅有的朋友,也是孤獨的身影。寫了十幾年日記後,看到有些小說很像我的日記,我就開始寫小說了。
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風聲》、《風語》、《刀尖》等。電影《風聲》改編自《風聲》、《聽風者》改編自《暗算》。
麥家在《朗讀者》讀了一封寫給兒子的信。兒子曾經有三年的時間不和父母溝通,再後來考上大學去美國後,麥家在兒子的行李箱偷偷的塞進一個筆記本,裡面有兩個信封:一個信封放了2000美金,一封就是這個信,兒子讀後給回了兩個流眼淚的表情, 只這兩個表情卻讓麥家落下淚來,如釋負重。
描述兒子的這段經歷,這位父親數度哽咽,麥家說:對於兒子的這段叛逆,是青春犯得罪,也是麥家的基因犯得罪。
從14歲零八個月開始,麥家有17年沒有叫過一聲父親,2012年麥家在父親去世一年後寫了《致父信》,他是如此的懊惱曾經的叛逆:

⑤ 2017、4!15、朗讀者的觀後感

寫觀後感需要正確把握文章內容。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專容簡介。用簡單屬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旦怠測干爻妨詫施超漸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⑥ 朗讀者第二季第三期觀後感

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生命是多麼深邃的話題,它包含著人世間一切最極致的體驗,生命可以是能夠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那般頑強,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那般博大。這期以「生命」為主題的《朗讀者》,我們看到了對生命不屈服的胡歌,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命的黃泓翔,對待生命就如同熱血少年的王石,和梭羅一樣對大自然生命充滿了愛的曾孝濂老先生。生命本身的存在不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汪國真曾說過「我不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就像胡歌,時隔十二年回想自己的那次遭遇,當時的他並沒有自暴自棄,相反,他認為他活下來了,就要有一些事情去做,有一些使命要去完成。重新面對鏡頭的時候,他有許多的負擔,但是他堅持了,在導演宣布殺青的那一刻,他逃跑了,那一刻的胡歌覺得所有的壓力、委屈全部都被釋放了,胡歌邊跑邊哭,他盡情的釋放著自己情緒。
生命,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像一位力量強大的巫師,讓人思考,讓人觀察,讓人傾聽。這般熱愛的力量帶來的是求知,是奮斗。我們也許做不到「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但請記住:不需要飛得有多高,不需要走得有多遠,只要給我一方落腳的凈土,生命就將在這里絢爛成耀眼的霞光。
所以,請讓我們熱愛生命,敬畏生命!

⑦ 朗讀者觀後感600字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⑧ 朗讀者觀後感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綳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回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⑨ 朗讀者觀後感50字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回。陪伴也是一個答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朗讀者》本期以「陪伴」為主題,邀來知名演員蔣雯麗、配音演員喬榛、「童話大王」鄭淵潔等,他們將與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從2002年開始,蔣雯麗已經做了十五年的預防艾滋病宣傳員了,她說當初只是有這樣一個願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結果一做就是這么多年。蔣雯麗與先生顧長衛合作的電影《最愛》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這群感染者來拍攝。在《朗讀者》訪談中,蔣雯麗談起了電影拍攝時的幕後故事:她要求劇組工作人員和艾滋病感染者們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讀者》的現場將會出現神秘嘉賓,讓蔣雯麗感動不已。

⑩ 朗讀者觀後感300字

一段艱難的溝通之路,一封情深意濃的家書,《朗讀者》播出後,麥家成了朋友中解決孩子青春期問題的「救星」。對此,麥家在受訪時感慨地表示,當初他可是沒少找朋友請教,「現在大家都來問我怎麼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說句老實話,我只能幫助自己,幫助不了他(兒子)——因為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說的話他都不聽啊!我是怎麼挺過這段時間的?就是當好旁觀者,你阻止不了他,但你還是守望著他,做一個麥田守望者。有教育專家告訴我,至少有70%的叛逆孩子,只要沒有被帶壞,最後還是要回頭,因為沒有一個人會永遠叛逆下去,有時候就要把問題交給時間。」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