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魂觀後感
A. 共和國的脊樑———《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B. 電影共和國的脊樑之求是魂觀後感
《求是魂》觀後感
昨日觀看以竺可楨老校長為原型的母校原創話劇《求是魂》,十分感動,期間多次熱淚奪眶而出,幾乎是我自投身戲劇觀摩與研究十數年來,從未有過的觀劇體驗。
這次中國科協與教育部共同主辦的「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由高校以本校著名科學大師為題材自主創作舞台劇,首期共有清華大學的《馬蘭花開》(鄧稼先)、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愛在天際》(郭永懷)、浙江大學的《求是魂》(竺可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大地之光》(李四光)。我個人以為,在這五部劇作的主人公中,竺校長的形象最為突出,理由有三:
一、五位主人公中,只有竺可楨是校長,而且他長校是在浙江大學發展最為困難甚至是差點取消建制的13年。
二、竺校長在民國時期是與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羅家倫等齊名的教育家,抗戰期間,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西遷雲南,組建西南聯合大學;浙大西遷貴州,都為未來中國保存、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我所知,各校西遷過程中,只有竺校長的夫人和幼子由於缺醫少葯,客死他鄉。可以這么說,論西遷期間做出的貢獻,竺校長堪與其他校長比肩,而若論西遷期間付出的個人代價,竺校長是最大的。
三、竺校長是老一輩留學西方,學成歸國(是舊中國而非新中國)的科學家,是現代中國其本學科的奠基人,在每一歷史時期都體現出了一個科學家、教育家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他可以跟蔣介石說不,可以對「人定勝天」提質疑,也可以對「全球變暖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他的浙大校長繼任者馬寅初先生犯言直諫的性格不同,竺校長更為溫婉,但尤為堅定。
之所以有難得的觀劇感動,也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是上述幾點對竺校長的一貫崇敬,二是家中幾代人都有浙大校友:我祖父是1930-1938年工學院教工,曾經參與西遷;夫人的祖父是1945級數學系校友,蘇步青、錢寶琮先生高足,兩位老人都曾經親身感受過竺校長的風范,並時常向後人津津樂道。巧的是,我的杭州老家至今仍在大學路附近,而夫人的祖父母家現仍住求是村。對母校與老校長的感情絕不只限於我個人的主觀體會。三是,《求是魂》完全由母校師生歷時數年創作完成,看得出,嚴謹的案頭研究,巧妙的創作靈感和編、導、演、音、美等各藝術部門的通力合作三者的結合嚴整、和諧,學術性、戲劇性、藝術性的交融極為自然。現在最流行的是追「逝去的青春」,我倒覺得,《求是魂》是以今天在校學子的青春向幾十年前學子青春的一次完美致敬。
另外還有幾點在觀劇過程中隨手寫下的印象:
1、竺校長在與馬一浮先生對話中,自稱「藕舫」恐怕不妥,舊時自稱稱名,稱呼別人稱字,似乎是個原則。
2、馬一浮先生的扮演者滿溢同學表演可圈可點,把這位國學大師至真可愛
的書生氣表現得很到位。尤使人感嘆的是,當時校長對這位先生的尊重,而馬先生可以隨便就直言校長的話「錯!」,今天這樣的故事恐不多見。
3、劇中人張雲峰(原型為浙大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其子張鏡湖,系史地系1948屆校友,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有一句台詞: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似乎念成了「是人也」,文意相同,但畢竟是引用孟子原文,還是准確些為好。
4、天幕打出浙大西遷期間教授們的研究成果時,《詞學》的作者誤為「孟承燾」,當為「夏承燾」。
5、最後一場竺校長手中的拐杖最好能加個膠墊,因為在沒有台毯的舞台地板上容易打滑,昨日演出就數次出現這種情況。
《求是魂》是浙江大學創作的校園原創話劇。它反映了竺可楨秉持科學救國夢想,在美國留學期間轉投氣象專業,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學博士,學成之後毅然回國,開創中國氣象事業、推進高等教育事業、開展科學研究的感人故事。特別是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中,他臨危受命,帶領浙江大學輾轉西遷,五易校址,始終倡導「求是」學風,培育大批傑出人才。耳順之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職務,奔波大江南北,萬里躬行,創造了中國氣象研究事業的輝煌。
中國科學院、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等部門的負責人,浙江大學的傑出校友,青年科學家代表,來自科研、生產、教學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北京市科協所屬各學會代表、新聞記者共800餘人出席觀看。
「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匯演活動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主辦,自2013年4月26日至5月5日,在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分別演出以鄧稼先、錢學森、郭永懷、竺可楨和李四光的生平事跡為主題創作的話劇或音樂劇。演出主要面向大學師生、中學生和社會公眾,通過科學家主題宣傳,大力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充分展示共和國脊樑的崇高形象,引導廣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宏偉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