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觀後感怎麼寫
A. 月台的讀後感怎麼寫
這僅是過往的月台。
月台展延有任何一個城與城之間交接的地點,守望在任何一個城鎮的邊緣,它只是默默地等候,騷擾不停的是人們,為生活、為名利、為野心、為夢想……來來去去,忙忙碌碌,這是個製造離散的時代,列車頻頻靠站又開走,卸下一批旅客在月台,又從月台上載走了另一批。來的腳步掩蓋了去的腳步,去的腳步也覆蓋了來的腳步。輕快的腳步播著歡聚的愉悅,沉重的腳步負載著如許離愁,從容的腳步度向預定的目標,匆促的腳步顯示心情的迫切,遲緩的腳步纏繞於厭倦,悠閑的腳步只為一次探訪,也有猶豫的腳步,屬於那迷失了自己的旅客。
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多少次,我也曾從月台離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又顯出什麼?近年來,別離總多於團聚,失望總多於獲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常是我密切的旅伴。離去不是離去,心仍縈留於原地;歸來不是歸來,浮土又焉能紮根?
人生旅程中有無數的月台,生命的旅程中有無數的驛站。所有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列車再次出發。別長期滯留,沉滯不是寧靜,將使靈魂腐蝕;別長期停頓,停頓不是安定,將使生命萎靡。
是起點,但願不是終點,
是開始,但願不是結束,
是出發,歸宿尚待尋求,
是離散,歡聚當可期待。
B. 怎樣寫觀後感作文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C. 怎樣寫月兵觀後感:(30字
今天是9月3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氣勢磅礴的閱兵儀式。我從電視上收看了直播。只見屏幕中,北京天氣十分晴朗,湛藍的天空映襯著幾縷白雲,陽光撒滿大地,令人心曠神怡。
十點零九分,閱兵式開始了。胡錦濤主席站在檢閱車上,向著方隊和同志們問好:「同志們好!」同志們也用軍人的底氣回答:「首長好!」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對話啊。十點三十七分,閱兵分列式正式開始。陸、海、空三軍的44個方陣踢著整齊的正步,緩緩走過天安門城樓。看到這些,我感到內心無比自豪,人民子弟兵是國家的保障,人民的守護神,是抵抗侵略者的一把利劍!中國的軍事實力的提高,必將促進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繁榮。
接著,各省的花車紛紛亮相。經過六十年發展,各省、直轄市、行政區都有著巨大的變化,人民安居樂業,城市飛速發展,一輛輛彩車展示了前進的步伐,把廣場裝飾得五彩繽紛。
看了閱兵儀式,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一次閱兵典禮的成功凝聚著多少解放軍叔叔阿姨們的汗水。同樣,國家的繁榮富強更是來之不易的。不說革命烈士是怎樣拋頭顱,撒熱血的,就是今天,各行各業的建設者付出了無數的艱辛,才換來今天的好日子。這次閱兵儀式,顯示了祖國比過去更加繁榮昌盛,顯示了祖國跨越了新時代,正在向著未來出發。祖國還有待於我們年輕一代的創造,為了祖國,讓我們好好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讓她在世界的舞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更加璀璨的光芒。
今天我很開心,而且我會相信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望採納,謝謝!
D. 月亮的讀後感怎麼寫
月亮的味道》讀後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圖書,名字叫《月亮的味道》。
這本書非常有趣,它主要講了:在一個黑乎乎的夜晚,小動物們在想:月亮是什麼味道呢?一隻小海龜下決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天上去,去摸一摸月亮,可是小海龜夠不著,它喊來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來,說不定我們會夠得著」。
可月亮以為他們在和自己做游戲,大象把鼻子往上伸,月亮輕輕地往上跳,大象也夠不著,它喊來了長頸鹿,「長頸鹿,你爬到我背上,一定行!」月亮一看到長頸鹿,又輕輕往上跳,長頸鹿伸長了脖子,還是夠不著,長頸鹿又叫來了斑馬,斑馬就找來了獅子,獅子又找來了狐狸,狐狸又找來了猴子,可還是夠不著,這月亮呀!一直在升高,最後動物們請來了小老鼠,這么小的'小老鼠能幫什麼忙呀!可剛好月亮玩累了,又沒把小老鼠放在眼裡,結果月亮被小老鼠給咬了!小動物們吃著月亮,覺得月亮的味道好極了!甜甜的,香香的,有點像中秋的月餅,反正好吃極了!這么辛苦才吃到,不好吃才怪呢!讀完這本書,我真想上天把月亮取下來和爸爸媽媽一起吃,嘗嘗月亮到底是什麼味道。
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大家要互相團結,互相幫助,只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達到目的。
《月亮的味道》讀後感2
今天我有幸拜讀了《月亮的味道》這本書。這本書講的小動物們都很想嘗嘗月亮的味道,他們想看看月亮到底是什麼味道的?甜不甜?酸不酸?於是,動物們一個接著一個墊起來,而月亮呢?卻以為動物們正和他玩捉迷藏呢?卻以為動物們正和他玩捉迷藏呢,一個勁的往上躥。最後,月亮累了,小動物們也夠著了月亮,他們嘗了嘗,好吃極了!不一會,又大又圓的月亮被動物們吃得剩一個月牙兒了。
我從書面上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像一個薯片,看起來脆脆的,香香的,很好吃!
我很喜歡這本書!
E. 弘揚民族精神月觀後感怎麼寫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發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復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為民族精神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F. 觀後感是什麼怎麼寫的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則徐》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系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游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