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後影評 » 命運之事影評

命運之事影評

發布時間: 2021-02-13 17:37:43

1. 阿甘正傳 影評

《阿甘正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很多人都看過,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在這部電影里,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人生,愛情,友誼等等,無一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芒,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人們努力奮斗,永不放棄。

阿甘讓無數的影迷從阿甘的經歷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他勇敢的追求愛情的樣子,真的沒法不讓人動容,落淚,這份單純的愛,就像我們每一個人的初戀一樣,熾熱、美好卻又刻骨銘心。正是通過阿甘,我們才對愛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1)命運之事影評擴展閱讀

1、阿甘

演員 湯姆·漢克斯(成年) ;Michael Conner Humphreys(幼年)

一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從要靠金屬支架走路到飛奔如風成為大學橄欖球明星,從籍籍無名成為街知巷聞的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大使,甚至是擁有十幾條漁船的公司股東。

2、珍妮·庫倫

演員 羅賓·懷特 ;漢娜·豪爾(幼年)

阿甘上學時的好朋友,在阿甘被別的同學欺負時總是護著阿甘,和阿甘青梅竹馬,並一起長大,因從小生長在單身父親暴虐的陰影下長大後自甘墮落,和嬉皮士毒品接觸,但她內心深處一直深愛著阿甘,雖最終回歸到阿甘身邊,但還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2. 電影《命運之石》的簡介和影評

北愛爾蘭的刺殺和爆炸比過去減少了不少,但大屏幕上,流血遠沒有終結,講述北愛和英國糾葛的電影佳作頻出,從《邁克爾·柯林斯》到《哭泣游戲》,從《血腥的星期天》到《風吹稻浪》,包括去年英國年度最佳作品之一的《飢餓》。至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其他部分,是真的要平靜得多。大概是因為地理上的親密關系,蘇格蘭和威爾士印象中就沒有北愛爾蘭那麼叛逆,它們看上去和英格蘭是米字旗下的好兄弟——但《命運之石》這部電影,彷彿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偏見而來的。
這部電影的意思是說:蘇格蘭人也是獨立而自由的,蘇格蘭過去不、現在不、將來也不會臣服於英格蘭王的統治。
故事得從一塊瘋狂的石頭講起。它不是什麼寶石,但根據凱爾特人傳說和《聖經·創世紀》,雅各布看見天使時,腦袋底下枕著的正是這塊石頭。後來它被保存在蘇格蘭珀斯郡的斯昆修道院里,於是得名「斯昆石」。這塊帶有靈跡的石頭,在四百多年間一直作為蘇格蘭歷代國王的加冕石,那些真命天子登基時就坐在這塊「斯昆石」上。它是王權的象徵,同時也是蘇格蘭的標志。
13世紀,愛德華一世征服了蘇格蘭,把這塊石頭帶回了倫敦。作為英格蘭與蘇格蘭統一在英王王權下的象徵,它從此就保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聖愛德華寶座下。不過據說愛德華被騙了,斯昆修道院的僧侶們在大難來臨前把石頭藏了起來,此後一直處於聖殿騎士團的庇護下。
也曾經有英國國王說願意把石頭歸還蘇格蘭,但這張空頭支票一直沒能兌現。1950年,《命運之石》的好戲開場了。聖誕節,倫敦人正沉浸在香檳的微醺里,四個蘇格蘭來的大學生,經過了周密的策劃,騙過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看護人,也騙過了後來在英蘇邊境設置封鎖線的倫敦警察,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塊屬於蘇格蘭人的石頭偷回了格拉斯哥。消息傳出,蘇格蘭萬千市民湧上街頭慶祝,就像華萊士在《勇敢的心》里那樣高呼著「Freedom!」
一年多後,蘇格蘭為「斯昆石」的回歸舉行了正式典禮,得知消息的倫敦警方立馬派人把石頭運回了英格蘭。一直到1996年,英格蘭才把石頭歸還給蘇格蘭,但仍存放於駐蘇格蘭部隊總司令部所在地愛丁堡,而且頒布了政府法令,來日英王加冕,這塊石頭還得回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聖愛德華寶座下。
盡管那四個孩子的「壯舉」對最後的結果幫助不大,但蘇格蘭人到今天仍感謝他們為「斯昆石」所做的一切。1992年,參與偷石頭的學生伊恩·漢密爾頓把這事寫成了一本回憶錄(就是電影劇本依據的原著),成就了一首青春之歌,見證了一段戰後的冒險傳奇。
千萬別指望它是一部精彩的偷盜片——以為是校園青春版的《偷天陷阱》什麼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遊客的信任近乎於放縱,警察也總是輕易地相信這些貌似誠實單純的孩子。它只是憑著運氣和一點點狡猾,憑著對民族的想像和想做大事證明自己的少年野心,僥幸逃過了一時——可也逃不了一世,後來英格蘭人沒放過「斯昆石」,不就是明證嗎?
不過,這趟驚險旅程無關宏大倒也無妨。伊恩的爸爸總覺得他在學校混日子不成器,想說一句「兒子我為你驕傲」都那麼難。伊恩帶著蘇格蘭的象徵回到家裡,提心吊膽地對爸爸說,你看報紙頭條,那是我乾的。正等著挨罵的時候,爸爸終於開了口:「兒子,我為你驕傲。」一直教育兒子愛蘇格蘭並不需「總掛在嘴上」的父親,終於在這一刻找到小男孩身上的希望之光。

3. 命運 觀後感200字

200字觀後感

懷著感動心情,斷斷續續看完30集大片【命運】,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悲壯旋律回盪在我耳際;機遇和命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個人都應該好好把握的。
【命運】以深圳特區建設發展為題材,充分展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城市之間命運的息息相關,它是在真實的時間、真實的地點、真實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真實的故事,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發展「命運」的故事。它充分說明,成功的機遇往往親睞那些大膽的改革者創新者。命運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該劇講述了深圳特區改革開放初期那驚心動魄勇於為先的故事。一方面講述了李雪健、高明飾演的決策階層對於特區改革發展的掌控與大膽舉措;另一方面講述了陳思成、曹曦文等飾演的普通民眾階層在改革浪潮中的人生巨變。雖然是主旋律題材,但故事的細膩刻畫,厚重表達,著實的引人入勝,它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批老同志回憶那「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歲月。激起大批年輕觀眾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珍惜我們現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000字觀後感

電視劇《命運》是根據作家陸天明同名小說改編,以恢弘的氣勢、感人的細節、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深圳建立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艱難歷程,展示了中國的命運、深圳的命運以及改革者和普通人的不同命運……
該劇生動描寫了20世紀70年代末,處於我國改革前沿陣地的鵬城市委書記宋梓南,肩負黨中央改革開放的重大使命,團結市委一班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通過艱苦奮斗,力排困難和思想阻力,將鵬城這個只有3萬人口的小漁村,建設成有100多萬人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特區的感人經歷。
改革開放前期,由於老寶安與毗鄰的香港在經濟生活水平上的巨大落差,致使當地及周邊的居民紛紛舍棄自家祖業,涉險渡港,以致引發了多次內地逃港潮。政府目睹了此現象並加以制止,由此引發深思:難道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人民過的就應該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在此背景下,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正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想出了先拿一些地區來做實驗(即特區)的正確方法。深圳鵬城經濟特區由此產生,為了致富,宋書記和余濤同志積極接納新思想、新方法,力圖找到一個正確有效的發展方向。一個「四分錢」政策,帶來了效率的迅速提高,調動了廣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一個新的經濟策略,同時也是十分有效可行的,卻與當時的「大鍋飯」主義相抵觸,最後被迫停用。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由余濤同志倡議的蛇口改革開放發展的口號,使特區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了,引起了香港商人的投資熱潮,這時問題也跟著來了。基礎配套跟不上及政策因素阻礙了鵬城的發展。如不及時解決,有可能引發港商撤資。面對困難,舍我其誰的共產黨員精神鼓舞著特區建設參與者,不斷解決了各種困難。在宋書記、余濤等人帶領下,特區人民努力奮斗,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特區速度。隨著市場的需求、經濟環境的改變,取消了糧油肉布票,轉而搞市場經濟;工人實行獎金制度,開辦私營企業;引進外資建廠,搞股票交易投資,房地產投資等。這些現在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是不敢想像的事情,是要冒著坐牢甚至殺頭風險的,因此劇中經常引用前人變革流血故事,如譚嗣同的「變法革新需要流血,願從我開始」。
劇中人物「雷伴武」的人生結局令我們深思。雷伴武在改革開放初期為鵬城的建設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由於放鬆自律,抵抗不住金錢、美女的誘惑,導致令人惋惜的可悲結局。「一為不善,眾美皆亡」,「物必自腐而後蟲生」,重溫這一古訓,牢記這一原理,對於廣大黨員和領導幹部提高拒腐防變能力,為黨和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具有重要意義。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秉公用權、科學用權,可以為黨增光、為民造福;濫用權力、以權謀私,則會貽誤事業、斷送前程。所以作為黨員和領導幹部要做到秉公用權,保持清正廉潔,強化自律意識,加強道德修養,築牢思想防線,遏制貪欲,抵制誘惑,培養浩然之氣。
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鵬城已經變成了舉世矚目的信息化、現代化的大都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思維觀念的不斷改變,我們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但挑戰和機遇往往是並存的。「失去了這次機會,我們(這些帶頭人)將成為歷史的罪人!」市委書記王榮四提電視劇《命運》,激勵全市幹部群眾「想干敢幹快乾」。「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順勢而為,我們要大力倡導學習特區改革開拓者那種以國家興盛、人民幸福為己任的責任意識,那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為特區的更美好明天而努力。

4. 需要對影片The Hours <時時刻刻>的影評和對三位主演的評價.

時時刻刻 The Hours (2002)



《The Hours》(《時時刻刻》)是一部深具靈魂光芒並含有弦樂般耐人尋味韻律的電影。

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為它有著一個異同尋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影片較忠實於原著。我深信導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領悟原著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涵義、並在拍攝時力圖加以充分表現、才使影片具備了光輝出眾的品質。

影片是根據美國新銳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發表於1998年同名小說改編。小說《The Hours》(無論電影還是小說,《The Hours》譯名很不統一。小說:台灣希代書版集團2000年6月第一版,譯名為《時時刻刻》,譯者蔡憫生;大陸譯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譯名《麗影萍蹤》,譯者劉新民。電影:譯名有《歲月如歌》、《歲月輓歌》、《此時此刻》、《時時刻刻》等。本文為論述方便,均稱《時時刻刻》。)出版後立刻獲得了當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獲得「普立策小說獎」(The Pulitzer Prize)。

那麼,這是一部怎樣的小說,為何會受到如此的青睞?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20世紀不同時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倫敦郊區。弗吉尼亞•吳爾芙在她的鄉村宅邸構思那部與維多利亞時代趣味相去甚遠的小說《達洛衛夫人》。清晨,她醒來後沒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離,一直纏繞她的頭痛病微微有些好轉。窗外有鳥叫聲。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會兒。在夢中她發現自己身處一座花園。花,將花作為小說開頭很不錯。她醒來後想道。她起身走進盥洗室,面對盥洗室內鏡子中映顯而出那張灰黯的臉不免有些喪氣。它與心中意象正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美國洛杉磯。布朗夫人在家中閱讀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她有一個忠實的丈夫,一個敏感可愛的兒子,似乎一切都無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無聊,深為受困於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無心為晚上生日慶祝准備蛋糕,想一人躲進旅館里像吳爾芙那樣躺在床上閱讀《達洛衛夫人》,然後自殺。她將兒子寄託給鄰居,告別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預感到什麼,不安地叮囑母親一定要來接他,並跟在母親汽車後面追趕……

20世紀末的紐約。一位名叫克拉麗莎女編輯正要出門買花。因她名字與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中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衛相同,朋友們都戲稱她為「達洛衛夫人」。她幼時戀人、詩人理查德剛獲獎,她得為他獲獎籌備晚宴。當她出門那一刻,注意到晶瑩剔透陽光正在游泳池的藍綠色水面上搖曳盪漾,不禁心有所感。時值六月早晨。

身患愛茲病的理查德沒能度過這一天。他厭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從家中窗口飄然而下,迎接午後燦爛陽光。小說結尾,在紐約的克拉麗莎面對業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來的佳餚萌生了一種極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屆耄耋之年、當年被兒子憂郁雙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訪。原來自殺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兒子。

小說以迷濛而清澈語調、印象式碎片、瞬間的意識流動、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寫了三位不同時代女性心靈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緻而繁復的結構,深入她們萬花筒般意識中,再現她們心靈鏡像,宛如月光照徹下小溪,隱約顯現她們內心水下生物、鵝卵石和蔓生的水草;並以類似超現實手法將吳爾芙傳記片段與美國中期和晚期兩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織在一起,復調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說《時時刻刻》的文本中還暗中指涉著《達洛衛夫人》的文本。這一手法極具創造性。因為這種指涉並非文本的明確援引,也非一般意義上續作,或對以往書籍與相同材料的改寫和創作(如圖尼埃《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簿獄》對笛福《魯濱孫漂流記》的反思;讓•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對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運用象徵手法將兩種文本晦澀地鑲嵌在一起,猶如兩面相互映照鏡子在暗中增殖。坎寧安的《時時刻刻》是在延續了《達洛衛夫人》基礎上的一種對吳爾芙生命意義重新思索的再現,是對吳爾芙內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詩意的冥想。



弗吉尼亞•吳爾芙全部小說,幾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種「傳記」,從她早期習作全是對傳記練習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也許跟她父親對她影響有關。(弗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學者、編輯和哲學家,曾任倫敦圖書館館長,主編《英國名人傳記辭典》,撰寫《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史》等著作。)她的作品總是在探索自我生命處在某一階段中意識發展的趨勢和可能達到的深度。

「《到燈塔去》構成了弗吉尼亞•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後景象;在第二階段,《出航》給一位年輕女性的知識探索打上了印記;那麼第三階段高潮就是《海浪》,進入成熟期小說家將描繪出意味雋永的生命經典性輪廓。」(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英)林德爾•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而無疑,《達洛衛夫人》更是一部具有這種傳記性質的小說。

1922年,她那帶有實驗性質、打破了傳統敘述邏輯和充滿印象拼貼的小說《雅各的房間》出版,這部小說也是對她哥哥精神成長的一份記錄。該年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年代,與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喬伊斯出版了劃時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發表了《荒原》。那一年她年屆四十,精神處於相對穩定期。

但隨後,恐懼衰老暗影像蛇一樣嚙噬著她那脆弱神經;同時在心靈上她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疾病對她的影響,她幾乎可以察覺到內心深處那股瘋狂念頭又緩慢襲來。她只有靠寫作《達洛衛夫人》來抵抗心中陰影,卻也將這種掙扎的印記留在了小說中。她曾在《奧蘭多》中說:「一個作家的靈魂的每一個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體驗,他精神的每一種品質,都赫然大寫在他的著作中」。(轉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存在的瞬間》伍厚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達洛衛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現代主義長篇小說。它猶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來刻畫人物心理時間上的一生。漫長生活經歷湧入人物意識河流中,不時在內心激起沉思、回憶、追索、感想、體悟生命的浪花,匯集著人物心理五彩繽紛的印象圖案。吳爾芙完全摒棄了傳統小說寫作手法,開篇起就直接進入人物心靈世界。小說由兩條並行不悖線索組成,來映顯兩個截然不同人物的內心。

克拉麗莎•達洛衛是一位中年婦女,她丈夫是國會議員。六月早晨,她出門買花,要為有首相參加的晚宴做准備(這一情景與《時時刻刻》中紐約女編輯出門買花相同)。那天陽光明媚,清風微拂。大本鍾不時發出深沉悅耳之音。她思緒飄動,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戀愛。但她最終沒有嫁給喜歡冒險的彼得而是嫁給了穩重的達洛衛先生。彼得將要從印度回來,她想,要是當初嫁給了彼得,她的一生會怎樣?倫敦街頭上的聲色光影不時觸動她的聯想。

小說還有另一條線索:賽普蒂默斯•沃倫•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退伍老兵,因受炸彈驚嚇而患精神疾病。當達洛衛夫人在花店內聽到街上傳來一聲汽車火花器發出巨響聲時,他在街上游盪也聽到了。最終,他為擺脫時時襲來的內心驚恐跳樓自殺。

夜晚,達洛衛夫人在晚宴上聽到賓客中有人說起賽普蒂默斯自殺消息,內心震動。他們是兩個階層的人,彼此互不認識,但在內心深處卻對時代有著相同的感受。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大戰後現代西方人焦慮、困惑和恐懼心理。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時時刻刻》中自殺的詩人理查德對應著《達洛衛夫人》中的賽普蒂默斯。他們同樣懷著內在不安生存著:一個在戰爭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個患上了愛滋病;都是時代烙印的反映,象徵著不同時代卻同樣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賽普蒂默斯這樣一個略顯突兀的人物(相對於吳爾芙的生活世界來說),也是吳爾芙拿來印襯達洛衛夫人精神側面的。吳爾芙曾在一封信中說,她必須通過賽普蒂默斯的性格來完成達洛衛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識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過那個瘋子的病態作戲擬性表現」。(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P273)

如同吳爾芙想通過達洛衛夫人和賽普蒂默斯這兩個人物來探詢自己內心深淵一樣,在《時時刻刻》中,作者坎寧安真正意圖也是要通過書中人物綜合再現吳爾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這兩位女性;他想看看假如吳爾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紀末的美國會怎樣。

無疑,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都有著吳爾芙的影子,她們都是射向吳爾芙精神生活的一個朦朧投影。

20世紀50年代美國正處在經濟復甦期,布朗夫人就像達洛衛夫人一樣生活富足,但卻精神萎靡,內心總有一種像是被懸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覺,生命的無意義意識時時湧上心頭。這種感覺正是吳爾芙心中常常難以擺脫的感受。而紐約的女編輯在街上耀眼的陽光中似乎感到總有一絲不祥的陰影在籠罩著她,直至最後她受到死亡沖擊,這一切也都是吳爾芙生命歷程中的主題。

在《時時刻刻》中,作者還賦予布朗夫人朦朧同性戀傾向,而到20世紀末的女編輯身上,作者索性將她塑造成同性戀者,這是在暗示憂郁孤寂的吳爾芙如果處在20世紀末期,她原有的迴避社會的心理傾向很可能發展成同性戀性心理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沒有來歷(其實在《時時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達洛衛夫人》中找到對應)。吳爾芙在一篇《貝內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虛構了一位坐在火車上的老婦人形象,她稱布朗夫人為「永恆的」和「人性的」,「是從英國文學開往另一時代」的「幽靈」。(見《論小說與小說家》吳爾芙著,上海譯文出版社P308)

所有這一切都在表明,坎寧安是在將吳爾芙作為一個精神個案進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鏡,放大了吳爾芙的生存意識,將她精神歷程放在整個20世紀中的一個更為寬泛和更長遠的背景上來進行考察。而他將這部小說命名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這一點。因為吳爾芙在撰寫《達洛衛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將小說題名為「THE HOURS」。



《時時刻刻》是一部知識分子式的小說。作者是以小說的形式對吳爾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詢和論證,以及對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進行了藝術上的重塑;而同時他又通過20世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來反映西方整個20世紀的精神特徵。這一雙重目的,構成了這部小說不同凡響的品格。

這是一部對吳爾芙遙遙致以敬意的小說,是對《達洛衛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禮贊。它棄絕了現實的喧囂,直接沉入人性深處,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內心的緊張與焦慮,以及對存在產生的倦怠感和疏離感。它關注精神內的騷動,努力挖掘人物背後的「美麗的洞穴」(吳爾夫芙語),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們豐滿的意識,刻畫她們心靈的影像,質疑生命的本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領域內的自我放逐者,她們游離於時代,同時又以自己方式固執地抗拒現實。她們在《時時刻刻》中交叉出現,猶如一次相互輪回、一次在特殊時空內的重逢,原先她們獨自的精神幽吟在這部小說中匯成了女聲合唱曲。正是這種獨特的精神吟唱組成了這部小說心靈聖歌般品質,一部靈魂的奇書。

富有意味的是在《時時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開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寫了吳爾芙的自殺——1941年戰爭爆發後某一天她投河自盡。「她被流水迅速沖走。就像是在飛翔,一個虛幻的身影,雙臂向外張開,頭發飄揚……天空的陰影在水面上搖曳不定。」(見台灣希代版《時時刻刻》P34)這一情景正好與小說第一章描寫紐約的克拉麗莎出門買花時面對水面上搖曳的陽光偶有所感遙相呼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暗連,是對將要出場人物命運的一個暗示、一次排演、一種影調和一番預言。它奠定了這部小說輓歌式的基調。當你讀完小說掩卷沉思時,哀婉會有如煙霞般從心中緩慢升起,漸漸占據你整個心靈空間。



作者邁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磯時報》譽為「我們時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生於1952年的俄亥俄州,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現居紐約。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舉成名,在該書出版前一年,他將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紐約客雜志」上發表,後被評為1989年度美國最佳短篇小說。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血與肉》(Flesh & Blood)。而1998年出版的《時時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小說。從他小說出版時間上可看出,他對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細作。

在小說《時時刻刻》中,他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小說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識深處再進入吳爾芙的精神世界,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無與倫比的獨創性。他創作實踐證明了吳爾芙在《現代小說》中所闡述觀點:「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暈輪,是自始至終環繞我們意識的半透明的封套」。(引自《論小說與小說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詩性的、極為微妙的語言特色沒有在譯林版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小說在2002年被拍成電影。三位女性分別由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稱道的是、有著上乘表演的尼科爾•基德曼,她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吳爾芙,她出場時那種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寫作時在筆筒中找筆的手不由自主的痙攣、緊張的肢體語言等,將吳爾芙的敏感、神經質、脆弱和孤傲的心靈表現得惟妙惟肖。電影同小說一樣,不關注外部世界,而是將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內心中,從而構成了一部電影版的20世紀女性精神史。

更多:

豆瓣成員的影評 (49條)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666/

5.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韌」。確實,用一把小榔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隧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不過我覺得這個情節明顯是戲劇化的,這只是導演在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這樣的結尾只是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贖」最終成功了,否則整個情節和主題難以為繼。所以有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反映的其實是「希望」對於人是多麼寶貴。是的,片中直接講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所說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許這正是作品和導演想告訴我們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這句話已成名言。 對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打動我的地方不僅於此。 先說說我對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個鯊堡監獄,裡面的囚犯和官員,似乎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眾生相。 典獄長諾頓高高在上,平時道貌岸然,對聖經倒背如流,實際上攫取利益時不擇手段,殘酷、陰險而貪婪。獄警長海利和其他警員,兇狠殘暴,充當諾頓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們是不是象極了我們現實中的掌權階層?我稱之為鯊堡這個「小社會」的統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Morgan·Freeman)當然是關鍵人物,我認為他是整部影片的線索:其實,整部電影中對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現的東西都是通過瑞德的獨白說出來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對鯊堡生活的反思總結和他對安迪的解讀。 瑞德是一個睿智的人,他在鯊堡混得非常好,犯人們的需求「沒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鯊堡生活的本質,他對安迪說:「在鯊堡,希望是一個危險的東西」,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處的環境中,人們一定會說「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練」雲雲。但是,和現實中的那些所謂「智者」一樣,盡管瑞德看清看透了鯊堡的本質,但他沒想過去抗爭,更不用說是影響和改變別人,他只是順應鯊堡的規則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現,改變了他,並最終引導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湯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鯊堡的,他和安迪一樣,對生活充滿希望,並在安迪的幫助下為之努力,可是他年輕幼稚不懂自保,結果在即將獲得成功的時候,因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諾頓和海利謀殺。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說他們是「禽獸」,是鯊堡這樣一個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雞奸狂,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安迪數次慘遭其毒手。博格斯他們雖然不是鯊堡統治者的一分子,但他們是統治者威脅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湯米被諾頓和海利謀殺之後,安迪拒絕為諾頓洗黑錢,諾頓就曾以此威脅。但博格斯最終也是因為欺負安迪,影響了諾頓和海利們的貪污而被打成廢人。 當然還有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這是最讓我震撼的一個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體制化」下人的一生。在鯊堡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被假釋,獲得了自由,可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體的自由,但其實他的靈魂早已被鯊堡扼殺,屬於他自我的世界已經被壓縮到了最小。最終他只能選擇從這個已經完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消失。為什麼要安排老布這樣一個人物呢?我覺得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安迪出現,老布就是瑞德和其他絕大多數囚犯們的未來。他是不是也象我們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人的未來呢? 而安迪(Tim·Robbins),我們的主人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瑞德可以說是一個「Strong man」,而安迪則是一個「Great man」,他救贖的不僅是自己,他也盡一切努力拯救囚犯們的靈魂。實際上整部影片關於他挖隧道逃生的情節是惜墨如金,以至於安迪逃走那一幕讓我感覺相當突兀,這說明神乎其神的逃獄並不是影片的主題。而且瑞德告訴了我們,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後並沒有立刻逃走,他最終離開是因為湯米的死讓他看清了諾頓們的殘忍無情,看清了自己並沒有能力救贖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說,盡管安迪已經做好了逃獄的准備,他也沒有馬上逃走,雖然他有擁抱自由的極切渴望——在他逃出鯊堡之後站在小河裡擁抱風雨的那個俯視鏡頭相信觀者都會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鯊堡幫助那些「無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這方面進行描寫,我想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贖》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贖》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長為諾頓們洗錢,為囚徒們爭取著不多的權益和精神空間,比如當安迪頭一次利用理財特長為海利做事時,所要求的只是讓海利請難友們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著看著瑞德和赫伍他們喝,別人都不懂安迪為什麼這樣做,瑞德明白,因為那一刻安迪讓他自己和別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覺。 再比如建設監獄圖書館、教湯米識字和幫助他考試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監獄廣播為眾人播放《費加羅的婚禮》那一幕,那個情節非常恰當地體現出,安迪的救贖確實對鯊堡眾囚頗有意義,而安迪也是一個真正的救贖者。特別是,當諾頓和海利們站在門外向安迪發出警告的時候,安迪卻面帶微笑地把留聲機的音量調到了最高——可怕的懲罰就在門外,但是安迪沒有退縮。這是真正的勇者!一個偉大的人!以至於我有這種感覺,安迪來到鯊堡壓根就不是作為囚犯去的,而是作為救贖者去的。 寫到這,可以回答以下問題了:《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是什麼如此打動我?又為什麼如此打動我? 首先,是「institutionalizing」對人性的摧殘。片中多處對此有篇幅或長或短的提示。長的如老布這個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語,他在假釋後,不用向誰報告請示就能WC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習慣,「一滴尿都擠不出來」。再有象其他犯人,對於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讓海利甘心請犯人喝啤酒,放歌劇給犯人聽,甚至每一個和獄方對話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們覺得安迪的所作所為真是難以想像的。這樣的情節,讓人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作品。 其次,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就是在回答「面對『institutionalizing』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而作者把所有我認為正確的答案集中在了安迪身上。有四點:
首先,對人生要保有希望,永遠不棄。前面說到了,安迪在逃獄後給瑞德的信中說:「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還有一個情節我也覺得說明了這一點,再進鯊堡的前幾年,安迪遭到莫格斯三姐妹的十幾次毒打和輪奸,但是在這樣的黑暗生活下安迪並沒有沉淪,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釋就是,安迪心中獲得救贖嚮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斷的給予著他希望。(連理想和希望都沒有的人,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不管他富可敵國還是貧無立錐。)
其次,要有足夠的勇氣。安迪首次面對海利時;面對莫格斯們的侮辱時;特別是為犯人們播放歌劇時,做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對著生死考驗,但他毫無懼色,沒有勇氣怎能做到!(有理想而無勇氣,那這理想幾乎等同於無。)
第三,要有堅持行動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書中的小榔頭,用近20年時間鑿出一個逃向自由的隧道,沒有毅力是絕對不行的。此外,堅持六年如一日的寫信給州議會爭取拔款,為犯人們建圖書館也是片中著墨較多的反映這一點的情節。(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最高的成就只能是夢想家。)
第四,就是要有行動的智慧。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看完全片,你會在心裡贊一聲安迪的才華和智慧。他的計劃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贖並處罰諾頓與海利們,靠的正是他的智慧。(有勇氣、有毅力,卻沒有智慧,那最終的結果往往並不是成功而是挫折和失敗。理想仍然可望不可及) 1994年的奧斯卡太強了,《低俗小說》、《四個婚禮一個葬禮》、《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如此之多的強片。《阿甘正傳》最終成為最佳影片,但如果讓我選擇得獎者,我更鍾意《肖》片。因為,我認為《阿》片固然好,但更多是體現了美國的社會特點和美國人的價值理念,換句話說,它更像一部美國的「主旋律」影片。而《肖》片,它所反映的「體制化」(institutionalizing)問題,對於中國社會更有意義。我對影片中的那段話,「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ssed,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institutionalizing。」,極有共鳴——這個可怕的過程正是我一直以來極力避免的。我不是生活在監獄中的囚犯,但我是不是其他某種形式的囚犯呢?救贖對我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6. 《命運》觀後感

[《命運》觀後感]《命運》觀後感精典壓縮版《命運》用不到60分鍾的影片時間,通過鵬城的發展與掘起將當時中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與經濟的矛盾、沖突下,在關鍵時刻的命運的決擇,通過字幕與解說基上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地、具有較強思想性的史詩性的精簡的電影般的藝術作品,觀看後,給人以極強的思想沖擊力!影片中,以李雪健飾演的鵬城市市委書記兼市長宋梓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市長"以其優秀的軍人特有有膽魄,"臨危受命"勇於承擔責任;選定目標後更是堅毅不屈、奮勇向前的性格與精神,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沖擊!――在他的帶領與感召下,他――"宋市長",不僅書寫個人的壯麗人生,更是寫下一個城市的精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樑的英雄代表!其間更有兩個細節,使我感動!第一個細節是,當鵬城以極具思想沖擊力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初開局面後,獲得了巨大社會與經濟效益之後,在開拓一個又一個"禁區"之後,面對國內社會與政冶上不同"看法"、"非議"甚至於是"質疑"與"批評"之後,朋友與家人開始異常的擔以他的人個安危時,尤其是當妻子強烈要求他治病、休息時,宋梓南對妻子慘痛而堅定地說到,這次既使是他因此而"倒下",他相信,中國也再也不會回到"文革"那個舊有時代!這是何等的犧牲精神!第二個細節是,當全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時,宋梓南,面對難得的機遇,以死而已也要為這座年青的城市爭取創建成一座國際化的城市,又一次勇敢地將鵬城作為全國試驗的特區,開拓與建立一個更大、更危險的禁區--"資本市場",《命運》觀後感,觀後感《《命運》觀後感》。面對共同前進的同行者志追隨者的畏懼情緒時極具使命感地說到,一座城市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的人生,一座城市的發展能有幾次機會?!"失去了這次機會,我們(這些帶頭人)將成為歷史的罪人!"他又一次以極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抓住難得機遇,以排除萬難的精神,又一次向舊的禁區發起了挑戰,希望這座城市的發展與騰飛,為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殺出一條血路",開拓一條大路!影片最後,當宋梓南因病即將退休前,在雕塑拓荒牛落成揭幕儀式上,他留下了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願意生在這個地方;如我必須死一千次,我也願意死在這個地方!"更是他對他所從事事業與這個熱土的無限熱忱最真實的、最全面的體現!在大時代背景下,風雨飄搖之下,強者弄潮,勇敢地站立在時代的最前沿,可能溺力而亡,也可能創立精彩華章;而膽怯的弱者,如果不能積極站好隊,就只能被沖散、沖走,甚至於嘲弄!記錄激動時刻,贏取超級大獎!點擊鏈接,和我一起參加"2010:我的世界盃Blog日誌"活動!〔《命運》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7. 命運是什麼----影評《滑動的門》(轉)

夜幕降臨,當一個又一個熟悉或不熟悉的身影再我面前一點點一點點出現時,我在別人的故事裡感動著,哭泣著,思考著。《毒太陽》、《藍》、《白》、《紅》、《鐵皮鼓》、《暴雨將至》……當我坐在漆黑的放映室里觀賞這一部又一部優秀電影時,我以為我抓住了電影的呼吸與脈絡。可當燈光重新亮起來時,我才發現電影原來還是那麼遙不可及。
何為電影的特性?我以為是「直觀的真實;連續的運動;再造的時空;詩流注其中」請讓我就這幾點來細細分析《滑動的門》。
一、題材逼真誘人
《滑動的門》(《SLIDING
DOORS》)講述了一個很老套的愛情故事:當你的情人背叛了你,你會……有不少人認為這樣一個題材相當陳舊及俗氣,應該是上上個世紀的老古董。可是不要忘了電影的逼真性這一特徵是與生俱來的。電影具有超出其他藝術的逼真性和現實感,它能重現現實世界的各種場景和活動。
就《滑動的門》來說,它敘述的雖然是一個老套的愛情故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人類社會中,愛情是本性的激發,是人類情感最真實的表露。因此當《滑動的門》講述一個愛情故事時,它既是最貼近我們現實生活的,又是能引起觀眾共鳴的。
此外,又因為編劇高超的講故事和導演巧妙的展現故事的才能,更為此片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下文將詳細展述)總之從題材的取向上來看,《滑動的門》以愛情為主線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二、運動性賦予《滑動的門》新的內涵。
運動給電影以生命,使電影成為一門藝術。電影(MOTION
PICTURE)的英文含義就是「運動的畫面」。所以,「運動是電影畫面最獨特、最重要的特徵」。(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滑動的門》是極其富於運動性的,主要表現在:1、
畫面的節奏極富運動性。《滑動的門》從開始到情節展開,是一連串的快節奏,幾乎沒有半句多餘的話,一氣呵成不留硬傷。尤其是在表現女主人公命運轉變的那一瞬間,導演安排了一個追趕地鐵的情節,這樣女主人公從一出場就在不斷的運動中:被解僱——奔跑著搭地鐵——被搶劫——攔計程車——這樣緊湊的節奏甚至是跳躍的,於是觀眾牢牢地被這種運動吸引住,不由自主地為主人公海倫的命運擔心起來。在展現海倫對詹姆士產生誤會的那一場戲中,海倫與詹姆士也一直處於運動中:海倫見到詹姆士秘書——海倫在醫院門口見到詹姆士前妻——海倫離去——詹姆士找尋海倫……經過導演的安排,原本很沉悶地感情戲竟產生了一種西部片式的追趕動態。這種不斷的運動為老套的愛情戲注入了勃勃生命力。2、
各具特色的表演使《滑動的門》富於銀幕運動性。《滑動的門》中各個人物的表演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倫的男友哲尼這個人物的塑造。編劇展現哲尼的性格不是靜態的,直白的,而是另僻蹊徑。哲尼的懦弱是通過在與兩個女人的周旋中體現的;而他的缺乏主見又是通過他不斷與朋友羅里羅嗦的對話表現出來的。《滑動的門》在人物塑造上把人物的動作個性化,甚至誇張化,因而使人物的形象一下子從直面變得立體起來,因而引人入勝。
三、時空得交叉安排賦予主題哲理性的含義並再現了電影時空的魔力。
本來當海倫的愛情遭到哲尼的背叛時,無論海倫選擇離開或留下,作為一條單線索來說都是陳舊的。然而,編導在這兒巧妙地為海倫設計了一個交叉的雙時空,於是一切有了變化,電影蒙太奇的魔力誕生了。一方面,觀眾對海倫的命運產生了懸念;另一方面,主體升華了:由單純的對愛情的討論上升到對人生命運的探討——一個偶然的時間性因素是否會決定一個人不同的命運——區別只在於我們是否趕上了。
其實將愛情的題材把它包裝起來再展開完全是有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的,如《泰坦尼克號》將一斷愛情放入災難中競收到了全球轟動效應。但是這種「老瓶裝新酒」一般只是在敘述的背景、環境、地點上做文章,像《滑動的門》一片在結構上下功夫還是不多見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結尾,按照現實世界的邏輯,不論是經歷新生活的海倫意外死亡,還是經歷艱辛生活的海倫流產……影片到這兒,都對觀眾做了交待:兩種不同選擇的海倫有了各自的歸宿,兩條分離的線索分別有了自己的結果。可是編導在這兒筆鋒一轉,竟安排了海倫與詹姆士在醫院的電梯相逢……兩條線索奇跡般地融合在一起。作為現實時空來說,這種時間方式是不存在的,而作為電影時空,這兒是無限自由的。這種倒錯的時空把《滑動的門》的內在含義推向高潮:兩條線索殊途同歸,詹姆士與海倫相識相戀——人的命運看上去是有無數個偶然造成的,其實冥冥中已經有許多過去的因子累積成現在的結果——命運不可知,但冥冥中早已註定。
與另一部暗示命運的片子《疾走羅拉》相比,《疾走羅拉》雖然也是把時空分割開來,但它的時間發展一直是線性的向前,而《滑動的門》卻暗藏了時空的圓形,採用這種圓圈形的立體結構正說明了影片的主題:命運不可知,命運已註定。
也許《滑動的門》確實說不上是一部藝術電影,但它能在陳舊中出新意,由普同的人生探討哲理不能不說是「化腐朽為神奇」!當我們在都市中奔跑著追趕那一扇扇滑動的門時,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將擦身而去,任何人無法捕捉,而我們便是這樣活著……

熱點內容
綠洲的主題曲 發布:2021-03-16 21:51:32 瀏覽:239
逃身連續劇 發布:2021-03-16 21:50:58 瀏覽:188
美味奇緣里的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9:11 瀏覽:827
調查插曲 發布:2021-03-16 21:48:10 瀏覽:591
女英雄台詞 發布:2021-03-16 21:47:36 瀏覽:458
加勒比女海盜3演員表 發布:2021-03-16 21:42:59 瀏覽:378
韓劇手機熱播劇 發布:2021-03-16 21:42:12 瀏覽:791
好看又簡單畫的年畫 發布:2021-03-16 21:41:54 瀏覽:4
哥斯拉大戰金剛預告片 發布:2021-03-16 21:40:51 瀏覽:246
落葉影評 發布:2021-03-16 21:40:1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