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觀後感
㈠ 我的名字叫山果讀後感500字
人過半百,經事無數,一顆心早被打磨得粗糙木然。雖然自己感情還算豐富,日常中能讓自己感動的事情還真不多。可是,看到紅河谷在線論壇上推薦的一篇《我叫山果》文章,看了兩次,流了兩次眼淚,以至於最後一段無法看完,不得不到洗手間擦淚洗臉。
文章寫了川滇大山裡一群穿著破爛的十二三歲的孩子,用背簍背幾十斤重核桃,走幾十里的山路,吃自帶的干糧紅薯面餅,乘火車到縣城賣核桃,來回一趟兩天兩夜,才換得十五六塊錢,補貼家用。一個臉有菜色,身材瘦削的女孩,背著一個大大的裝著核桃的背蔞,擠進車廂,挨著作者座位。作者幫她擱好背蔞,向座位里邊讓讓,好讓她站的舒服點。小女孩很懂事地,從背蔞拿出核桃執拗地裝進作者衣兜,以表示感謝。從交談中,作者得知小女孩母親身體不好,賣核桃看病。
在同情心的驅使下,作者動員乘客了買去小女孩的大半蔞核桃,快下車作者又把買給侄女的一套衣裳送給了小女孩。一直在旁邊打撲克的四位農民工,也急忙每人塞給小女孩五十元,讓給她媽治病。小女孩感動得淚水紛飛,不知怎麼用言語表達感激之情,在列車開走的那一刻,沖著車窗里的幾位農工民和作者,高喊:「大爺……大爺們」。沖窗作者高喊:「阿婆,我叫山——果——……」
看罷這篇文章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了,想不到大山裡還有這么窮的地方。同為中國公民,山區民眾為什麼就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呢?深山老林,固然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但是,多年來,一車車木材礦產資源,源源不斷地從大山裡運向祖國建設四面八方,將軋破的山路和「殘山剩水」留給山區,也將更多貧窮留給了山民,這說明我們的政策在這些方面有得失誤,拉大了平原山區的差距。現在到了反哺山區民眾的時候。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山區應做為扶貧工作重中之重,改變山區村民貧苦的狀況,不再出現小孩失學和弱小的肩膀過早地肩負生活重擔的辛酸場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人給小女孩五十元的四位的農民工,對同樣是貧苦山民,有著一種天然的同情心。他們沒有華麗動人的語言,沒有什麼高尚行為的想法,也有想到舉行什麼形式的損贈儀式,只是出於樸素的感情,說出很朴實的語言,很自然地把錢塞在小女孩手裡。整過給錢過程,如行雲流水,非常自然。唯其如此,才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人員,才感動得小女孩淚水奔流,才感動得作者淚流,才感動得讀者淚流。
民國小說家張恨水的女兒回憶她父親說,她父親才出道,還沒出名,經常入不敷出。一次餓肚子時,是同樣貧窮的鄰居,給他盛了一碗稀飯填飽了肚子。多年後,張恨水對他女兒說,大意是,天底下關鍵時候,還是窮人能同情和幫助窮人。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窮人對貧困有切身體會,看別人困難的時候,感同身受,自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會自然施以援助。並不是說富人都沒有同情之心,只是說對窮困沒有切身感受,自然沒有這種條件反射而已。
感謝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篇視角獨到、真實具體、身臨其境般感動人心的文章,讓我們看到繁華景象背後之寒酸,富強背後之不足。只有正視問題、直面問題,才是形成共識、解決問題的起點。齊心消除窮困,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真正實現了我們的民富國強之夢。
㈡ 讀完《山的那邊》的讀後感 2000字
讀山
作者:-
群群的山巒如部部般厚的卷冊,迤儷復迤儷,連綿復連綿,在時間的長流中。裸其奧義,隱其真髓,於大地之上。我,乃是一個飢餓了很久的讀者。---題記。
我是常常去讀山的,遠遠的,讀其蒼茫,近近的,讀其清幽;粗讀其豪放,細讀其深沉。讀青,讀綠,讀和諧,讀靜謐。
我常常去讀那些嶙峋崢嶸的嶙岩;讀它們的風貌,讀它們的歷史,讀它們是用一種什麼樣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讀它們是以一種什麼樣子的姿態去承受億萬年的風風雨雨。然後,我也去讀它們的威武,也去讀它們的溫順。讀它們為什麼會耐得住永恆的蹲坐;讀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好的氣度,可以容忍一些錯綜的根須在他們的身邊做蠻橫的盤纏.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這些豐厚卷冊中的美麗的篇章。我就這樣靜靜的讀著它們。
讀那些嫩芽如何成長,如何茁壯。如何把一些枝椏叫給它們的子孫,然後,它們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讀一條細長的根須,如何穿過一段泥土,然後在另外的一個石隙中鑽出頭來,成長起另一個生命。
讀一根瘦弱的樹枝,如何自陰暗的一角伸出手來採摘陽光,然後去營養自己,去健壯自己。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在這里可以尋覓一切。有一天,當我正在讀那棵爬藤如何借著一株枯樹而站了起來的時候,便驟然發現了那棵枯樹的笑顏。我已經意會出來,它是因為那棵爬藤為它裝飾了綠意而笑的。又有一天,當我正在讀著另外一攤濃綠時,發現到一條蜿蜒的小徑。非常自在的自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巔,我想,誰是這條小徑的母親呢?會選擇在這樣的一個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個步子?像這么一個瘦小的小徑,為什麼可以負荷得了那麼多的踐踏呢?
這樣的山野並不純然是靜謐的,可以讀到吱吱喳喳的蟲叫,也可以讀到啁啁啾啾的鳥鳴。有時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叢中,還可以發現到昆蟲世界中的小小戰爭。
在讀山的時候,也會讀到一些偶發的事件。就像那年的春天,當我正在初讀一片新鮮的山林時,聽到喊聲自四面八方響了起來。並且,在喧囂中好隱隱約約聽到一絲殺殺砍砍的聲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巔,舉目遠眺,啊!看到了,山腳下,一群群勇壯的嫩芽,正在追攆著一個敗陣的冬天。
山是一部豐厚的卷冊,怎樣讀也讀不完它,讀了嶙岩再讀山林,還有那些挺聳的峰呢?還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個讀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時候人家也會讀我的。當我就像是一個短短的句子般的投向山林時。
賞析:大山是一本厚實的史冊,而「我」是「飢餓」了很久的「讀者」。作者「讀山」,「讀」出了山的多姿多彩,「讀」出了山的神韻。文章開篇從多種角度抒寫自己對山的總體感受,既寫出了山的容顏、風貌,又寫出了山的性格。接著是對山的「分讀」,讀林木、嫩芽、細長的根須、瘦弱的樹枝,讀蟲叫,讀鳥鳴……以酣暢的筆墨、昂揚之氣描摹出大山的壯美、神奇,以及對生命、對大自然的體悟。全文情理交融,以思辯抒情見長,文筆雄健豪放,酣暢淋漓,充滿陽剛之氣。
人的一生,不要去指望誰能夠不冒險的活著,我們一生都在奮斗,走走停停,不斷做出選擇,即使走錯了,也不會後悔走過那樣的路。
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和陽光開朗的人在一起心裡就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嘴角就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就不會落後;和大方的人在一起我們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到事我們就不迷茫;和聰明的人在一起我們做事就變機敏。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這樣,選擇什麼你就會遇到什麼,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承受與否。
我們一生中煩惱總是太多,人生就是這樣越是刻意的,越會折磨的痛不欲生,而當我們用順其自然的心態去面對時,卻發現其實沒什麼,只是自己不甘心而已。
人生就是這樣,得失無常,凡是路過的,都算風景;能占據記憶的,皆是幸福。等走遠了再回首,我們才發現,挫敗讓人堅強,別離令人珍惜,傷痛使人清醒。你只有從過去中轉身,幸福才會在明天迎接你。
人生的弓,拉得太滿人會疲憊,拉得不滿人會掉隊。把人生當旅程的人,遇到的永遠是風景,淡而遠;而把人生當戰場的人,遇到的永遠是爭斗,激而烈。( 勵志天下 www.li123.net )
一隻母雞下了10隻蛋,被拿走了9隻。她很生氣發誓要少生蛋,因此越生越少,直到有一天她不再生蛋,看到他們失望的臉她很高興!可她沒想到:一隻不生蛋的雞註定是要先被吃掉,於是她變成了雞湯和雞肉。有時人生就是這樣你必須學會正確的付出,也才會給自己更多活的機會。
人生就是這樣,一條路,充滿了分岔和轉折,我們走走停停,不斷做出選擇,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最初那麼多選擇是對還是錯。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盡量聽從自己的心去選擇,這樣,即使走錯了,也不會後悔走過那樣的路。
你知道地球上有1000萬的人,每周賺100萬元嗎?
人生就是這樣,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一段時光,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獨和寂寞,不抱怨不訴苦,日後說起時,連自己都能被感動。
心若計較,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晴天。人生就是這樣,有時行為是心靈真實的體現,有時卻不是,不是所有的陰天都會下雨,也不是每次的傷心都會流淚。人生總有無奈,總有偽善,這就是生活。(短文摘抄)
中國6萬億萬富翁,平均的年齡是37歲,95%白手起家!10年後中國億萬富翁將超過30萬人,其中會有您嗎?
人的一生,不要去指望誰能夠不冒險的活著。既然無法不冒險幾十年人生,那您還怕什麼呢?再不拼搏就老了!
㈣ 三台山觀後感100
那山、那水、衲田——游三台山有感
我們學校決定組織一次春遊活動,5月6日,迎來了這一天,心情很是激動,從來沒有去過三台山森林公園的我,對這一次春遊有幾分憧憬、幾分祈盼。
當我坐上春遊大巴車的時候,心裡萬分激動,汽車一路行駛,我的心情活躍的像放飛的小鳥一樣,我們的終點是宿遷市國家級AAA級旅遊景區。
首先我們到達的第一個景點是「衲田花海」,在這里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花,讓我們眼花繚亂,像薰衣草、虞美人、牡丹等。此時,眼睛裡已經放不下其它東西了,滿眼裡都是花。正當我們沉醉在花海當中時,一個吶喊聲傳來「向前走去下一個景點」,我們只好繼續向前走,雖然這個聲音迫使我們向前走,但絲毫沒有讓我們的心情受到一點兒影響。伴隨著一路的花兒,來到了下一個景點,碧波盪漾的「鏡湖」。在鏡湖裡看到了自然山林的全貌倒影,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帶來的美感,此時一定會讓你感嘆道:大自然是如此的美麗!我們各自拿出手機在這如此美麗的地方合影留念。
接下來,我們來到天和塔。據資料記載:天和塔是按照宋代風格建造的,八角九屋高66米。它是宿遷歷史第一座高塔,無論是高度還是體積都位居蘇北第一,是宿遷標志性建築之一。在天和塔下,我們整個系部的學生,老師都站在塔前合影、留念。
這次去春遊,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在三台山不光看到了它的美,還看到了勞動者的辛苦。想想那些成片的花圃都是辛勤的園丁精心照顧的結果,花兒才開的如此美麗動人。在此時我就想到了,我們敬愛的老師,正像是哪些辛勤的園丁,照顧我們這一朵朵「花朵」,我們才得以茁壯的成長。
㈤ 求一篇易中天先生的《我山之石》讀後感兩千字左右,少點也行,謝謝!
我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一本新著《我山之石》。他描述了先秦時期儒、道、墨、法各學派如何解讀當時的亂世,並且競相提出各自的救世之策。保守派的孔子認為社會必須回到周朝的封建秩序,尊重長輩,服從社會等級。道家認為整個體系都是錯誤的,在亂世之後,事物都會回到自然的規律。墨子則主張社會人人平等。而周朝的統治者拒絕這三種思想採用法家思想,主張法治,賞罰並重,權力集中,最終出現了統一中國的秦王朝。
先秦哲學的百家爭鳴並不是真有100家思想在交流融匯,其本質是儒、道、法等三四種思想的爭鳴。我覺得可以把先秦道家和法家之間的論戰放到今天:道家相當於自由市場主義,法家相當於國家市場主義。前者相信市場有自發秩序,政府幹預會破壞市場;後者認為激勵機制和政府監管很重要。究竟權力的天平是應該傾向政府一邊還是市場一邊,是一個需要每一個改革者思考的問題。
這是一部金融危機後的應時之作,然而此文一開宗就提及,先秦諸子救不了我們這個市,而讀不讀先秦諸子,金融危機遲早也會過去的。我很欣賞易中天先生的直率,因此也就有了將這本書讀下去的勇氣。
我不知道先秦諸子的書現世有幾人通讀,大概語文老師覺得這是歷史老師的事情,因此我除了課本上曾經摘錄的幾句論語「學而時習之」和曾心血來潮翻開的《韓非子》,其餘也就不甚知曉。因此可以說現世中關於先秦諸子的書就像是聊齋,誰也沒見過鬼長什麼樣,關鍵就看你怎麼說了。還好易中天說的是白話,因此我也只能照著他的思維去想像先秦諸子的鬼樣了,春秋戰國資產重組,西周公司既管不了諸侯,諸侯也管不了大夫,於是各家各派關於如何救市的想法也就活躍在歷史的舞台,儒家認為問題出在人心,因此主張"安心";法家認為問題出在制度,因此主張"改制";墨家認為問題既出在制度,也出在人心,因此既主張"改制",也主張"安心"。而道家乾脆就說,根本就不該有這個市,更不用提救市了。
從個人而言,我倒是比較喜歡讀關於墨子的段落,一來神秘,到了唐宋已經是儒道釋的天下了,墨家去哪了?是不是真如台灣單機游戲《軒轅劍》所說,墨家被秦始皇給趕盡殺絕了?結果一看,易中天沒有說來龍去脈,倒是說有些學說太超前,因此開始時都是一鳴驚人,其後就迅速消亡了。二來就是關於「打左燈,向右轉」的比方,按易中天所說,墨子是最講究平等的,到最後卻走到了專制的另一面,這不能不讓人思考。這就有點像計劃經濟,同時又不能不聯想起奧威爾的《動物農場》或者《一九八四》。當然,後一點是我自己想多了。
想多了的還有關於法家、兵家和道家的關系。當年讀李零的《兵以詐立》時曾隱約記得說先有《孫子》後有《老子》,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而今天人們說法家也多從法家對制度上的改革去說,我想能不能統一起來?道家講究的是與自然和諧,而法家是在尋求一種與社會更和諧融洽的制度呢?或許我又犯了解讀過多的錯誤吧
㈥ 求廖華歌《山》的讀後感2篇..急 !
演繹山之魂
它演奏著一不浩繁深邃的歷史悲喜劇,也正排練著一部未來歷史的宏偉壯舉。 ——廖華歌《山》
從小生長在山區,是山給我的生命支起了支架,從骨髓深處我喜愛著山,愛它的蒼勁而雄偉,愛它的豪放而獷悍,更愛它的沉穩若鍾。
它似乎閱盡了人間春色,飽經了滄海桑田,然後給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有位登山隊員在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在海拔8000米的時候,毅然決定返回。他說:「8000米已經是我的極限了。」是的餓,在名譽與生命的抉擇中,山像一位老態龍鍾的老人告訴你:「生命的價值遠遠高於榮譽,人活著並不是為了追求名譽,而追求名譽是為了活的更好。」於是,在對待生命的抉擇里,我們應該懷著一份坦盪的心,一切為了活著。
紅軍長征25000,紅軍戰士們不畏艱辛,草鞋磨破了就光著腳繼續前進;身體負傷了就拄著拐杖繼續前進。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山像一位公正的老師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諦:付出多少就有多少收獲,山又像一位嚴肅的長者向我們發出意味深長的忠告:不批荊斬刺一路前行,又怎麼會獲得成功?
著名的餓田園詩人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後便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自得與安逸;便有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釋懷與自怡。山有著太陽柔美的弦,有著山風大貝司般渾厚的低音,有著山泉叮咚的清脆的滑落聲,有著百鳥繁復婉轉的笛韻……這樣的景緻,不僅給了陶潛感受的真諦,也讓我對生活多了一份坦盪,少了幾分憂愁。
山,你是攀登者的階梯,是懦夫的絕壁;你永遠恥笑那些唏噓感嘆的空談家,也鄙視那些躊躇不前的懦夫。於是,我想「人生路上,我該一路批荊斬刺,走出大山,為了父母、老師、自己。」本著大山賦予我風骨的支架,本著大山用那最深邃的行為給我的遐思……
那麼,鍾靈敏毓的人們,在你們煩躁的時候想想大山的沉穩;在你們徘徊不前的時候,想想那堅定的磐石;在你畏縮不前的時候,想想紅軍長征25000
這就是那篇我自認為很好的文章,那篇因為老師的打分只是80而我哭了的文章。記得,那次我爸爸和我說:「等你上了大學的時候再看看這篇作文,然後給自己再打打分……」
現在我讀大學了,而且也是中文專業,剛剛在把這作文打成電子稿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很明顯的感覺到條理是如何的不清晰,為了追求辭藻的華美,而現在看看辭藻也其實也是不怎麼的。
於是,我發現,有些事在時間的沉澱下,在閱歷的豐富中,慢慢的就會明朗起來的。
()
㈦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讀後感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自己擁有許多美好的東西,甚至期盼,嫉妒同行,朋友們的美好,但是,我們往往沒有注意我們身邊的美好。
我們或許期盼游歷名山大川;我們或許期盼家裡日進斗金;我們或許期盼事業飛黃騰達……但這些期盼都太高了。我們或許不能游歷名山大川,但我們可以欣賞屋後的小橋流水;我們或許不能日進斗金,但我們可以享受拿到微薄工資的喜悅;我們或許不能飛黃騰達,但我們可以漫漫進取……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想往上攀,但登上「成功」寶座的卻寥寥無幾,作為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做一個普通群眾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呢?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改善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植物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類中也沒有。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平等的,我們沒有理由自暴自棄,妄自菲薄,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路自在尊嚴地活著。相對來說,我們不僅要自己活得有尊嚴,也要尊重別人。如果,所有人都尊重別人,更尊重自己,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更加幸福美好。
在這漫長的一生中,挫折便似乎是命運的安排,註定的宿命。於是我看到——陸游披衣獨坐,獨自哀嘆時代的悲痛,發出「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感嘆;李白漫步山間,唱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無奈;屈原徘徊江邊,遙望天空,吟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感慨。
原來,對於那些不畏挫折的人而言,不是他們有什麼獨特的心靈,而是他們豁達地接受了挫折,又將它縮小,對於他們,「挫折」這座高山僅僅是一粒塵埃罷了。
人生路上的高山總是難以抵擋。也許你選擇繞過那座山,但當生命之火即將熄滅時,卻發現行囊空空,身後只是一串虛無縹緲的腳印。翻開人生的相冊,留下的是一張漠然的臉和一串遺憾的淚。而縮小痛苦,面對高山,知難而進,便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㈧ 微電影心中有座山觀後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愚公想通過自己的雙手把門前的大山移走,最後他的堅持不懈感動上蒼,山真得被移走了。
我的心中也有座山,不是大山。而是對目標追求的堅持不懈,就像愚公一樣永不放棄。
點明文題。
小時候,爺爺因病而卧床不起,我每天放學回家,就會看見爺爺一個人躺在床上,孤零零地一動也不動,我隨口喊了一聲:「爺爺。」爺爺好像沒有聽到。於是我又喊了一聲。爺爺這才聽到。笑著喊我過去,我悄悄地走近,爺爺笑得更燦爛。爺爺慢騰騰地將手塞進口袋裡,掏出了一顆糖,遞給我,看著爺爺的手,那是怎樣的一雙手,滿手的繭子,手的背面青筋突起,只剩下一層皮包骨頭。我不想要爺爺的東西,可是爺爺硬要塞給我,我從中看出爺爺很孤單,於是我決定每天都要陪爺爺聊天。
每到放學的時候或者周末,我都會和爺爺聊天。爺爺經常講一些他年輕時候的故事,這些事,我都聽了幾百遍了,可是爺爺還是不厭其煩地講。我會為爺爺讀報紙,幫他倒茶。
具體敘事,略寫不妥。
我只希望爺爺能快點好起來,也不枉費我這幾天的堅持罷了。上五年級的時候,家裡包餃子,媽媽和好了麵粉,剁好了肉餡。萬事具備,只欠包餃子。只見爸爸用手抓住了一小團麵粉,放在桌上,在灑上一點麵粉在上面,有擀麵杖在麵粉上面滾一下,下面滾一下,那麵粉好像很聽話,成了一個圓形,於是就把肉餡輕輕放在麵粉上,用手指把麵粉的兩邊一合,再用手指捏幾下,一個餃子就成了。看似簡單,可是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了,我揪了一團麵粉,用擀麵杖擀了幾下,可是那麵粉好像很不聽話似的,硬粘在擀麵杖上不肯下來。我失敗了,爸爸的話鼓勵我。我心中像有座山一樣,立在那裡。我繼續學,揪一團麵粉,再做,終於第一個餃子包好了,盡管沒有爸爸媽媽包的好,我仍然在繼續,直到我滿意為止。
「只欠包餃子」建議改成「只欠包了」 我的心中有座山,它成為了我對目標追求的基本。
㈨ 《文化苦旅之我的山河》讀後感
這是走出來的山河,只一個文弱的學者,耐學烈日炎炎,黃沙滾滾,再在幾張稿紙上塗塗畫畫,一條穿梭在960萬平方公里上的逐夢路途,在此款款鋪陳。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在上面走走,因為這里有,中華的脈路。
誰不知道黃沙濤濤的古道鐵關?誰不知道莫高窟中的飛天,還有汩汩不倦的滋潤著四川人民的都江堰?誰沒有將這一個個古跡在心中悄然搭建,隨著兒時的幾首爛熟於心的古詩而追思、神往?可當我們隨著人熙攘攘的旅遊團煞有其事的匆匆而至時,夢圓了,意像、嚮往也全都沒了。鐵道的黃沙打著人臉真發疼,莫高絢麗的油畫與都江堰俊偉的工程,只成了我們不斷歌頌古代勞動人民永垂不朽的依靠,當我們車馬勞頓,摩踵摩肩一天下來,帶回了幾件紀念品,當人們提到某某某時,你總算可以自豪的驚呼一句:「啊,那地方我去過了,還不賴!」
真的,去過了嗎?五百次的回眸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你的這次擦肩是否與夢中五百次回眸一樣,追古至今,看到飛天在舞動的裙裾,李冰在指揮著人民來來往往,還是這夢中五百次的回眸,只為了這一次形色匆匆的擦肩,當古跡變成了名勝,古跡變不在是」古跡」了……
可有一位學者,也在這人群中匆匆而過,可他了身一人,他沒有被喧囂的雜音所埋沒,沒有在紀念品攤上找找挑挑,他眼中的風景彷彿不是「存在了幾千年的歷史,死一千年的標本,而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自停的生命」,文化在這里交疊、延伸,看到了古人,想到了來者…
山河的壯麗不僅僅在於表面的浮華,而在於其積累千年的文化底蘊。看到騰王閣,我們似乎望見了王勃在上面意氣激昂的賦詩;看到陽關,似乎望見千年傳來的馬蹄,將士們精忠報國,戍死邊疆的壯美;看到江南水鎮,一幅細雨蒙朧的場面浮現在了腦海,那裡有白蛇與許仙的同船渡,有沈萬三商船的雲集,……甚至當我來到早已游覽多次的花果山,我彷彿看到吳承恩走遍千山萬水後對著瀑布的一聲驚嘆,看到猴子嬉戲的瞬間閃過的靈感,他在奮筆疾書,瀑布濺起的水打濕了他的一卷素紙,從此一個叱吒風雲的美猴王正式搬進了這一簾瀑布裡面,這一洞,為水簾洞,這一山,為花果山,這一猴,為美猴王……
當我們辛辛苦苦來到了古跡抑或名勝面前,拂平躁動的心吧!要記得千年前,古人他曾同和我們相同的黑眼珠,打量著這一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