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中國精神觀後感
❶ 關於中國精神的讀後感。
讀懂來中國中國的現代步伐落自後所有的國家,可是我們想過嗎?我們中國人,都是「最堅強、最勇敢、最友好、最團結、最能堅持」的國家。——大家一定還記得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吧!這是一場8級地震,傷亡慘重,整個中國都沉浸在悲痛當中。三分鍾的默哀,十三億人的堅強,無論,這是大家在干什麼,都起立了,為四川汶川遇難同胞默哀。我們的中國最堅強!抗戰時期,中國的能力落後於日本,可是卻依然抵抗著,勇敢的中國從沒有放棄過抗戰!多少戰士們奮力抗戰;多少戰士們光榮犧牲;多少戰士們寧死不屈。就這樣,我們中國整整堅持了十四年,全面抵抗一共是八年,如果我們中國沒有「勇敢、團結、堅持」的話,我們的中國早已是日本人的領地,我們也不能像現在這樣開心的居住在城市裡。中國真是勇敢啊!最團結,最能堅持!說起友愛,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讓各國的友人前來觀看演出,是不是很友好啊!中國的魅力在與我們永遠堅強,任何困難都不能難倒我們;我們永遠是最勇敢的,堅持到底是我們的原則;永遠最團結,友好對人!中國永遠加油!
❷ 中國通史第三集觀後感
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將歷史知識更系統地進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緒論中,我了解到呂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處的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
❸ 教育強國第三集觀後感200
教育強國第三集看完以後就說這些以前的人歷史先輩們為中國的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十分感人。
❹ 觀看《中華文明》的觀後感3篇,共10集,500字
中國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家。其他的文明古國都滅亡了,因為它們的文化傳承斷了。中國之所以五千年來不亡國,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沒有斷,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復國,民族亡了可以振興。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成了「遊魂」,中華民族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這正是國家重視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的原因,從清明正式成為法定假期可以看出來。如果世界都成了麥當勞將會不可想像,沒有民族和文化,人們只生活在物質中,毫無精神可言,這也是為什麼要尋根問祖的原因。 中華民族是多元的統一體,中華文化也是多元的統一體。 中華文化史是文化的多元辯證發展的歷史,每一次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都帶來中華文化的躍進,出現新質文化,推動社會的前進,並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的民族文化傳統。 區域文化是構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織結構,沒有諸多區域文化,也就沒有中華文化。 北方區域文化包含有草原文化、森林文化、漁獵文化和海洋文化,以及少部分的農業文化,而以草原文化為基本形態,它的一個突出特質是開放性與流動性,這恰恰與中原一帶穩定的、保守的農業文化構成鮮明對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使這個民族充滿生氣,充滿活力,不拘一格,豪邁真剛,慷慨豪放,善於吸收異質文化,主動進取,採取攻勢;但也因為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難以形成深厚的文化傳統,長時間內沒有自己的思想哲人和文化巨人(從匈奴族開始,北方民族相繼出現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與文學藝術家),因而當它一旦與中原接觸就很容易與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同化力的農業文化相融合,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史。 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至今。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 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屬性。任何民族文化必存在於特定的地域空間和具體的歷史時間之中,蘊涵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這一文化發展的時代性質。各民族的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現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質,又依其時代性而融匯成人類文化的共性特徵。
❺ 超級中國3觀後感五十字
無意中發現有這一部紀錄片,光看名字就很吸引,第一是描述的我大中國,二是恰恰是外國人拍,可以比較客觀地站在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國,帶著這些好奇心,一個晚上看了3集。
每一集的主題都不一樣,第一集《13億人的力量》,簡單地總結就是,人多,人太多了。人多好辦事,這是第一集的中心思想,至於裡面的內容我就不重復了,這一集還是比較認同的。第二集是《錢的力量》,開始說中國有錢,下面一堆的網友評論,說什麼誇到我們自己都紅著臉了,還有的說50年後中國會買下地球的玩笑。第二集有很多驚喜的地方,像我這種不關心國家外交經濟政策的人來說,好好補了一課,也還可以接受,我主要想說的是第三集,《中國治世》。
❻ 讀中國精神,寫觀後感,怎麼寫
看看魯迅的文章《啊Q正傳》,《葯》。。。。。。。
❼ 築夢路上第三四集觀後感
第三集 正道滄桑 觀後感
觀看《正道滄桑》,透過社會主義運動陸續上演的一幕幕有聲有色的活劇,總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燒,無論是黎明還是黃昏,是風狂還是雨驟,它都始終引導著人們向著崇高的目標奮然前行。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還是鼓舞著他們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終點,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動的人生。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之後,巴黎公社社員對資產階級堡壘的首次攻擊雖然失敗了,但《國際歌》唱出的「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奈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雄壯歌聲,一直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向舊世界發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戰斗。而在列寧的直接領導和指揮下,等到「冬宮炮聲」響起的時刻,資本主義的鏈條終於被炸得斷裂開來,社會主義理想第一次結出了轟動世界的果實。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正如電視中那位接受采訪的專家所言:「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成為現實,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是的,有夢想,更需要有動力,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十八大後,「中國夢」已經成為13億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追求,而「正能量」也成為了實現「中國夢」必須動力。或者說在中國,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動 「中國夢」圓滿實現,「負能量」對實現「中國夢」沒有積極作用。還記得,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意思是說,要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著「大道」的歷史,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要實現中國夢的「大道」,就必須研究社會主義的歷史,以史為鑒,尋找傳播正能量,去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負能量,去偽存真,去糟粕留精華。而現在我們可以分析古今中外歷史上對社會主義發展影響深遠的經驗教訓,同時深入挖掘、認真梳理、總結升華,得到我們最需要、最精華的理論、實踐經驗,它們將會是我們實現「中國夢」漫漫征途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財富。
近代世界,無數的社會主義先驅們不顧一切地追逐立志實現社會主義理想,甚至不惜為此犧牲生命。為什麼,他們是為了什麼?答案很簡單,他們有理想。
很多人可能會說又是這種俗氣、無聊的話題。當然,曾經的我也是其中一員。說理想,誰不會,「理想是美好的,而現實是殘酷的」,這是我們的感慨,也是我們的無奈。要說我們的理想,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中國夢不僅僅是我們對祖國的期許,更多的也是包含著我們對自己未來的美麗規劃藍圖。就業壓力、住房、婚姻等等,都是我們21世紀大學生面臨的不可迴避的壓力,我們只是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者說生存下來,而這就是我們的理想。
看到這兒,可能又有人想到了,不少歷史學家、哲學家講過理想信念產生引領社會風氣之先的時代英雄。而現如今中國正需要這么一群為了「中國夢」立志高遠,努力奮斗的繼承者,現在的80、90以及00後,自私心太強,個人主義盛行,還不堪擔當如此重任。客觀的說,我個人而言很反感這種觀點,要實現中國夢,確實我們任重道遠,或許我們缺乏那種擔當,但是絲毫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自私、個人主義更是無從談起,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各種前所未有的壓力、競爭中,生存下來才是我們面對的首要目標,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更別提實現夢想,奉獻祖國這些話題。在我們看來,實現自己的小中國夢,就是在為實現大中國夢開路搭橋。
而我們,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必須認真學習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史,只有做到以史為鑒,我們才能居安思危,盛不忘衰,也才能看清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具備的素質,更好的促進我們的學習和工作。
第四集 偉大轉折 觀後感
中國只要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下面是築夢中國第四集的觀看心得體會。
1977年7月30日晚,鄧小平出現在了北京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決賽的看台上。八萬觀眾自發起立,長時間鼓掌,這是鄧小平再次復出後的一次輕松亮相。那一刻,中外媒體的鏡頭對准了鄧小平,也對准了歡騰的人群。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說,歡呼的人們或許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命運將和這位容光煥發的老人緊緊連在一起。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的黨政軍領導職務。然而,擺在鄧小平面前的卻是一個嚴峻的現實。
當時的世界正孕育著新的變化。在美國,新技術革命突飛猛進,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在亞洲,日本扶搖直上,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列;而靠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實現了經濟騰飛的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韓國,成為亞洲新興的發達經濟體,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而此時,中國剛剛經歷了十年內亂,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還有兩億多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中國這條東方巨龍,正期待著一次轉折性的重新出發。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對於發展我國科學事業,有極其密切的關系。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中國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魄力,迸發出耀眼的活力。但是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與舊體制之間發生著尖銳碰撞,破除舊體制的過程中產生的矛盾,逐漸積累並觸及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外發生嚴重政治風波,蘇東劇變,社會主義事業遇到嚴重挫折。面對嚴峻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人們的關注焦點指向了未來。社會主義還行不行?改革向何處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繼續推進?一個個疑問縈繞在很多人的心頭。在此緊要關頭,1992年1月,鄧小平的專列再次駛出北京。已經八十八歲高齡的鄧小平又來到了中國的南方。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發表了多次談話,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給出了回答。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對於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現的新事物和新問題,鄧小平提出不要搞爭論。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復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在改革開放的重要關口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為中國指明了道路,將這個國家再次引入了歷史的快車道。
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面臨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把中國夢變成現實,還有很長的路,需要付出長期艱巨的努力。在這個「圓夢」的征程上,我們要不斷加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懼風險,不畏干擾,走好路,走對路,走正路。以堅定的信念朝著「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這個偉大夢想鼎力前進。
❽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集觀後感中國詩詞大會第三集觀後感.
今天,打開電視看到中央電視台正在播出中國詩詞大會,看了之後很受啟發。以前聽說過這個節目,但是沒有認真看,今天看了,覺得節目很精彩。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從小學開始,我們就經常教會兒童背唐詩宋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些古詩小學生耳熟能祥。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多的古詩詞走了學生,走進了人們,人們在吟誦古詩詞中感受著韻律的美,情境的美,感受著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樂趣。
參加古詩詞大會來自於各個行業,有工人、有農民、有警察、有大學生。在這里多數擂主都是大學生,今天看到一個女孩已經是連續三屆的擂主。在今天的挑戰中,她再次蟬聯成為第四屆擂主。其中,有一名同濟大學的學生,能夠背下近萬首古詩詞,真是了不起。今天嘉賓點評也十分到位,對古詩的作者及作品解釋得也十分到位。讓人更加熱愛古詩詞。
❾ 求《互聯網時代》第三集觀後感300字左右
《互聯網時代》是中國第一部、甚至乃至於也是全球電視機構第一次全專面、系統、深屬入、客觀解析互聯網的大型紀錄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鍾,是中央電視台繼《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華爾街》等之後的又一部力作。
香港創業學院院長張世平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好的一部反映互聯網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紀錄片,她必將成為未來的互聯網時代的自由法治的最強音。
第3集《能量》
互聯網在經濟領域引發各產業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建構。本集對比傳統工業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不同的分工協作方式、產業鏈關系、消費與生產的關系等,解析互聯網如何改變、解構原有的價值鏈條和產業格局,創造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經濟模式。當然,互聯網帶來的效率變革,必然同時給人與機器的賽跑提出新的時代性命題。